观刘丽丽事迹有感

2024-09-11

观刘丽丽事迹有感(精选6篇)

观刘丽丽事迹有感 第1篇

观刘丽丽事迹有感

昨天晚上我观看了刘丽丽的感人事迹,心里很受感动,2009年6月,刘丽丽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同年9月带着人生美好的理想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在静海县王口中学担任地理教师。但命运的天平没有偏向这个可爱的女孩。2010年的一天,刘丽丽像往常一样,非常阳光地站在高一、三班的讲台上讲课。可就在那天板书时,她感觉身体很不舒服,特别累。当时也没太在意,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暑假期间,刘丽丽在父亲的陪同下去了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经过检查,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24岁,一切才刚刚开始,谁能经得起如此打击呢?一家人顿时陷入悲痛之中。

通过刘老师的事迹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爱学生。真诚、无私、心贴心地去爱学生。虽然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知不觉中却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做一个好老师,只有业务的精与博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爱,是对学生的爱。我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对学生的“爱”,是不是真正地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了?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去化解他们心中的隔膜,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去学习。我想只有学生感受到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除了一颗爱学生的心,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心更为重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责任感应从自身做起,没教育的辛苦就没有教育的幸福,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对学生负责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责任二字,说的轻松,做到不易,持之以恒更不容易。我认为责任心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正是这平日里的点点滴滴汇成了刘丽丽无私的爱,也正是这点点滴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刘老师的爱。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这是刘丽丽老师给我的启示,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以快乐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努力做到最好。我想“师德”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教师的职业就是爱与责任的融合,朴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也道出了所有老师的责任。

观刘丽丽事迹有感 第2篇

一位与自己同龄的青年女教师,还处在人生的美好年龄,却承受了常人没有承受过的苦难。而她却依然和我们一样正常去工作,她的工作甚至比我们中的有些人做的还要好,因为她的付出要远远超越我们每个人。她,就是静海县王口中学担任地理的教师——刘丽丽。

刚刚工作了一年的的刘丽丽老师,在2010年暑假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在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时候,她却做出要继续回学校教课的决定。就这样刘丽丽老师又回到了三尺讲台,带病坚持工作至今。

看了刘丽丽老师的事迹报告,我感慨很深:

感慨她对生活的态度。面对残酷的病魔,她没有被吓倒,而是比任何人都先坚强起来,重拾生活,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感慨她对工作的执着。她全然不顾自己身体的不适,坚持严于律己,从不迟到,从不耽误一节课,克服自身困难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项教学工作。查资料、写教案、备课;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讲究教学的方法模式。

感慨她对学生的爱。她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常常和学生讲道理,谈学习的重要性,课后培优补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她常常和学生谈人生,通过合适的方法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感慨她对理想的坚持,感慨她为人处事的态度……

刘丽丽老师能做到这些,除了她本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外,更是源自她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这是作为新教

师的我特别需要学习的地方。

爱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热爱学生,只有这样,自己才会不断努力地去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爱,自己的责任心才会更强,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才会更大。

爱是双向的,师生之间也一样。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真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是可以完全体会到的。这种爱可以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的仰慕和爱戴,从而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爱又可以作为教师工作的催化剂,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师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就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从而卸下自己的心理防线,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心里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这将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就不会对教育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育上取得的一切成功都是基于这种师爱,离开了师爱,一切教育的方法、技巧都是徒劳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怀有深情的爱、无私的爱、平等的爱,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热爱学生,教师应做到: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面向全体,有教无类;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观《大国崛起》有感 第3篇

对于大国该如何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有如下解释:古时, 指强大的诸侯国。 而如今, 其常表示在国际体系中, 那些权利与资源相较于其它国家, 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 与强国的含义相像。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 大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十个国家。 但在我个人看来, 对于大国所表示的含义还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说《大国崛起》中所描述的国家中, 无论从军事力量, 还是从领土面积来说, 有些国家, 很难将其称之为大国。 例如片中提到的荷兰。

提及荷兰的领土, 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小国, 没有用大国对其定位。 一定会有人反驳说, 同被称为大国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的领土面积也很小, 之所以被称为大国, 是因其具有庞大的殖民地。 但即便从这个层面上, 我也很难将荷兰划归为一个大国。 17 世纪初, 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 积极实施贸易的海外扩张, 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 此时期为荷兰的黄金时期, 更享有 “海上马车夫”之称。 然而, 实际上荷兰的扩张也极为有限。 历史上真正对荷兰具有重要意义的殖民地, 就是荷属中印度, 就是现如今的印尼。 当然, 荷兰在其历史上也殖民统治过其它一些地方, 但如果说稳定占领的, 只有很小的一些领土, 并且并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比如说荷属安德烈斯、荷属圭亚那等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

我们所说的17 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上霸主, 但这主要是指其在商业上的霸权, 就战争而言, 荷兰人的实力并没有多强。提及新阿姆斯特丹多数人不会知道是哪里, 其实就是现如今的纽约, 最早被荷兰人所命名, 之所以被改名为纽约, 正是因为荷兰人的战败。

也就是说, 在国家的领土面积上以及军事力量上, 荷兰并不能被称为大国。 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荷兰, 我觉得荷兰人并不具有很强的祖国意识, 而是比较随意的。 当荷兰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时, 往往其就不太具有多少祖国观念。 一个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就是, 移民到非洲去的那些荷兰人, 在其到达非洲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后, 就称自己为“非洲人”, 称其母语为“非洲语”。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荷兰裔南非人, 别人把他们叫做“布尔人”。

所以, 无论是从荷兰的本土, 还是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范围内, 荷兰都难以被称之为大国。 那我们又依何根据说荷兰是大国呢?

不过, 毫无疑问的是, 17 世纪的荷兰, 无疑是具备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伟大国家。 并且直到现在, 荷兰依然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 这不仅仅是说荷兰人所创造的一些沿用至今的商业制度体系, 比如说股份公司、联省共和等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其商业势力其它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并且荷兰的文化也曾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 以至于日本兰学曾长期成为西学和一切近代知识的代称。 可见, 大国这一概念的界定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从荷兰的例子上能够看出, 除了军事力量和领土面积两方面之外, 文化影响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1991 年, 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 究其根本原因,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就是苏联的文化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所彻底否定, 斯大林甚至列宁都遭到舆论的攻击与抹黑, 导致其面对苏联的解体而无力回天。 所以说, 对于大国概念的定义, 不仅仅是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其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流典范和主流话语, 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角落。 也就是说, 是能够以自身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 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 才能真正的被称之为大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传承着华夏文明,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未出现断层。 18 世纪之前, 无论从军事, 领土, 政治, 商业, 文化方面, 相较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远远超越, 这无疑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 在18 世纪,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开始崛起, 这些国家相继开展殖民扩张, 并逐步向着大国的方向而发展。 然后同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清朝末期, 人们思想陈腐保守, 政治制度落后腐败, 没有跟随上工业发展的大潮, 导致其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建国以来, 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物质生活品质逐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日益进步…… 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这使得中国再一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国际局势之中。 虽然, 国内外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肆意的造谣、 诽谤、污蔑我们的党和领导人, 否定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实质是把社会主义的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制造的思想政治舆论。 但是, 目前的中国确实与“大国”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 大国崛起 》 对我的重要启示之一便是,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新教在英国确定了其统治地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于是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彻底解放了。 那时诞生了一批诸如瓦特、 牛顿等的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可以为出身低微的牛顿举行国葬, 皇室成员、亲王会亲自为他抬棺。 这在当时其它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以至于迫切需要新技术, 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英国相对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宗教环境, 提供了诞生优惠科学家的宽松空间。

想要进行思想的解放, 其先提条件便是要具有思想。 思想是什么? 用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就是: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 大脑细胞的活动产生电流, 电流产生电磁场, 电磁场对其场范围之内的物质的电子发生作用, 从而改变物质电子的变化, 进而促进物质的改变。 它是一系列的信息, 输入人的大脑后, 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 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 解放思想最基本的是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 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 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 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 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打破习惯惯性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 大国崛起 》 给我的另一点启示便是要善于学习。 通过学习, 可以增长见识, 发现不足。 以史为鉴, 学习先进,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其他的先不论, 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片段我们就能够学习到很多:1、 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 他们一直在海上漂泊, 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 有些船员坚持不下去了, 要求返航, 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 如果三天之内再找不到就掉头回去。 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 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勇于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冲动, 还需要为当时的勇气和冲动坚持到底, 甚至要做好思想准备容忍失败、承担失败。 前进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充满了艰险与险阻, 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 阳光总是在风雨的后面, 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当然, 也许我们即便努力了, 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 但是我们为了理想坚持过努力过, 我们不会有愧疚, 以后想起来也不会悔恨。 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 8 人死亡, 他们的货物中有卖给客人的食物和药品, 但是他们没有动一分一毫。 当他们脱险了, 第一时间把货物交到了客人的手上。 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 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 但也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 诚信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如何对待别人, 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也许一次两次可以骗过大家, 但日久见人心, 无信之人总会被淘汰的。

观讲座有感 第4篇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学习谭丽丽先进事迹有感 第5篇

2016年2月18日,原武钢计划财务部部长、审计部长、工程预算处处长、能源总长党委书记谭丽丽在中国天楹环保能源股份公司的二楼会议大厅作了《学习成就理想,知识创造未来》的发言,讲述了自己在平凡岗位上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感人的事迹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谭丽丽,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在武钢的生产、技术、工程、统计、财务、内部审计、经营管理一线从事过十余个岗位的专业工作,从一名普通女工,成长为通晓财务、管理、工程技术、审计等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拥有正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等职称以及中国注册造价工程师资质,成为国内跨越三个不同专业领域的行业专家。这一个个光鲜的头衔下隐藏着谭老师一直不辍地学习,不断的自我提高,不断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真心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谭老师的讲座中,有几点深深的感动了我:

一、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创新一行;

二、业余生活几乎是与自学的灯光、凌晨的钟声为伴, 直至今日,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

三、在学习的时代,“精一门,通两门,会三门”才是真正的资本。

“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创新一行”,谭老师在讲座中谈到了„在刚进厂时,干过钳工、统计员、劳资员。我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创新一行。当钳工,在实习队考试拿第一;当统计员,练出了左右开弓打算盘的绝活,在武钢技术比武拿第一;当劳资员,在劳资

科创建了全公司第一个劳资数据库!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效益‟。我对比我自己,2010年开始工作,近6年的工作经历,我干过施工员,工程监察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只能说做到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态度以及表现与谭老师一对比,高下立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坚持向谭老师学习,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创新一行,我不但要做好自己监察本身的事情,还要积极拓展造价方面的知识,建造方面的知识也继续钻研下去。

“业余生活几乎是与自学的灯光、凌晨的钟声为伴, 直至今日,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谭老师谈到自己艰苦的自学经历:‘艰辛的自学生涯,使我付出两只手腕和胳膊都曾骨折的代价.一次是读大专,刚出考场追着我核对答案的考生,不慎将飞速下坡的我从自行车上撞翻在地,左手骨折,我缠着绷带 继续下午的考试;另一次是读本科的土中发生车祸,右手骨折,为了不落课,我把妹妹带进课堂,坐在我身边帮我记笔记。30年漫漫自学路,始终支撑我毅力不倒的动力是什么?我爱我从事的每一个岗位,它需要新的知识。1988年,我以优秀的大专毕业成绩,成为高教自考武汉分院8000名学员中的唯一全国三好学生。12年以后,已经担任财务处长的我,又以湖北考区最优异的本科毕业成绩,被全国自考委授予“全国自学应考者标兵”’。听到这一段,我又被深深地震撼了,谭老师遇到那种困难都不放弃自己的学业,而我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还有什么借口不努力不自学呢,一定要今年考到一建建造师,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分。

“精一门,通两门,会三门”。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精一门,通两门,会三门才是真正的资本。要想有安全感,再学习、有技能才是最大的保障。谭老师讲到了‘她1998年在武钢合同预算处倡导并组织了更大规模的业余自学。亲自授课,在上任的第一年,全处“一个也不少”的取得了一专多能的跨越本专业范围的四本执业证书。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全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2000年,市场便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中间,如果没有一批取得国家认证的注册造价工程师,我们将很快地无情的市场准入原则所淘汰,而直接的后果,就是以牺牲公司利益为代价。因此,我们决定集体参加考试。10月份,在全国及格率不足12%的统考中,我处考试合格率达到75%。我们这支学习型群体创造了全国执业资质考试的奇迹。2001年底,我出任武钢审计部长。我面对又是一个一切都在变化,处处充满风险的经营环境。在这里,我们靠凝聚工程打造了知识管理:网上课堂,在线充电,成为审计人员不间断接受最新实务技术的平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我们把每个人最好的思路和做法变成组织的共同资源’。当听到这里,我觉得我慢慢懂了,谭老师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她的成功是必然的,她的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自己的岗位不断突破,不断钻研,并能影响身边的一大批人,形成一个学习型的集体,希望我们监察审计部也能够成为一个学习型的集体,而我作为我们中国天楹监察审计部的一员,能够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以及部门的需要,成长为一位职业达人。

观斯霞老师事迹有感 第6篇

11小教2班陈圆圆20111202217

今天课上,我们看了关于斯霞老师的视频。她是一位慈祥、和蔼、可亲的小学老师,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小学教育专家。她对中国的小学教育、对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作出了多方面的巨大的贡献!

斯霞老师强调:“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借助于爱,归结于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在工作中,她又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天气有变,她总能及时地提醒学生增减衣服;大雨过后,门口积水,她总会一趟又一趟地背着学生进进出出;家长有事,她总是欣然地把学生接回自己家中;学生得奖了、进步了,她总是手舞足蹈,比谁都开心。就如视频中的那位小时候紧张就咬手指的女孩,斯霞老师为了改变这个坏习惯,就每次上课的时候,站在她身边,拽着她的手,日积月累后,终于改变了她的这个坏习惯。

斯霞老师还强调:“为人师者,特别是小学教师,被孩子看作是智慧的化身、言行的典范,稍有不慎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那样的错觉。所以,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这是多么贴切的总结,这是多么深刻的认识。在工作中,现在的老师这样做了吗?又做到了吗?我觉得还是有点距离的。

追寻斯霞老师的教学生涯,朴实而真挚,情深而博大,无私而浩瀚,她教过语文、数学、常识,她教学生歌舞剧;课后领着孩子去爬山,欣赏湖光水色;她带的学生成立了一个饲养小组,由她负责喂养了几只小白兔,和孩子们一起享受那别样的情趣;她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游玩,一起体验着乐趣„„1958年她爱人因病重早早地离她曾为没有悉心照顾他而心生遗憾,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走过风风雨雨的她始终将学生的一切放在首位。

文革时期,斯霞老师被批斗,甚至好多学生家长向她吐口水、扔东西,她都能坚持去上课;她的学生被逼着写大字报,她看见了,并没有生气,而是指出其中的错别字……在动荡的年代她依然挺直胸膛耕耘于她钟情的事业,即使被整被折磨仍然阳光如初,始终如一,那份朴实的令人极其敬重的爱生情歌在我的骨子里已经深深地培植下无数个动人的音符。

斯霞老师的教学经验是丰富的、是得心应手的。孩子教得那么活泼聪明,教学效果那么好,是出自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厚爱,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在她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掌握了教学规律。斯霞老师是淡泊名利的人。她从心底深处对教育、对学校、对孩子难以割舍,“情缘永不了”,因为她是一名老师,对她而言,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情结,是她永不愿变换的角色。人生可以轰轰烈烈,但是,斯霞老师平平凡凡地过来了,“做一辈子小学老师”,这是斯老师一生最大的满足、最大的自豪。在她的人生历程中,多次出现过可以不做小学教师的机会,她都没有改变志愿,她主动放弃升迁的机会,仍然一往情深地当一名小学教师。正是凭着这一腔执着情怀,斯老师在学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在学生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学校、学生成了她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她的生命也与学校、学生融合在一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刘丽丽事迹有感】相关文章:

刘丽交通安全范文06-03

浙江工商大学刘丽娟的简历07-22

张桂荣学习优秀教师王丽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5-27

丽丽的故事07-23

案例一根据陈丽丽的话12-16

我喜欢的小兔子-丽丽作文05-30

上一篇:2024村庄绿化实施方案下一篇:中、小学校,幼儿园创卫健康教育建档内容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