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论文

2024-08-08

大学生心理论文(精选8篇)

大学生心理论文 第1篇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大学生情绪心理论文 从“90后”大学生成长背景心理思想特征分析教育对策 摘要2008年9月各个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学生开始这些“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了高校的主要群体这些“新新人类”进入高校以后没有像社会所担心的那样难以管理他们为校园增添了属于他们的特点和活力然而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 他们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思想心理特征呈现许多不同如何结合他们的成长背景针对“90后”独有的心理思想特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拟对90后大学生心理思想特征和其成长背景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成长背景教育对策 “90后”曾被普遍地认为是后现代、飘一代非主流的甚至还被冠以“问题少年”。传统的高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代人的时代特点只有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心理思想特征进行详细剖析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工作。

一、“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分析 1.社会文化因素 “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经济的和信息的长足发展必然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都充斥着各种各样好的、不好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这使得他们可以 有更开阔的视野形成独特且复杂的思想行为对他们心理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2.家庭教育因素 “90后”的家庭突破了许多的传统首先是 “421”的家庭模式使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三代长辈抚育重心落于“90后”这一代子女上他们毫无疑问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对于他们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其次是随着人们对生活态度的改变主张独立与开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对孩子的教育脱离不了金钱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孩子势必使他们产生叛逆的心理。3.学校教育因素 “90后”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学校在改革教材在改革课程在改革在改革中义务教育迈向注重独立思考的西式方法90后也与前一代中国人的学习方法大为不同可是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这个时代的孩子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升学压力他们在多次的学校教育中形成独特的批判性思维对权威不再像“80后”那样有绝对的崇拜。

二、“90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征 与“70后”、“80后”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自然造就出“90后”大学生有着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思想特征其中有好的方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1.个性张扬富有创新精神。“90后”出生和生活环境相对于前几代家庭环境普遍民主也没有经历过政治和历史动荡使得这一代子女非常个性张扬而又善于表现自我他们不轻易趋同渴望有成就感。2.有强烈的自我权益意识和国家意识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90”后大学生对自身权益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比起“70后”、“80后”他们更懂法、更懂得维护自身权益、追求民主对于一切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活动“90后”都会积极参与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评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和事件面前他们表现出了对国家的深厚感情。3.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弱 由于“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良好因此他们的成长道路几乎非常顺利有时显得自负对事情想得过于简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选择躲避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稍有不如意即心灰意冷甚至悲观厌世。4.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 由于“90后”大学生在成长中处于家庭的关爱和包容中习惯了被爱和被关怀加之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很多时候过于关注自我而忽略了他人感受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通过MSN、QQ聊天网络游戏等人际关系网络化虚拟也造成他们相对比较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三、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方法探讨 1.转变传统教育方法显性、隐性教育相结合 “90后”大学生强调个性不喜欢受他人约束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通过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生硬死板而变得容易接受。2.充分利用网络巩固思想政治教育 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网络发展、信息爆炸对“90后”大学生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样更需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沟通渠道依托网络资源对其开展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之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90后”终将有一天要成为中国的主人翁面对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只有结合社会时代特点准确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特性有方向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参考文献 1武大公布全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N.楚天金报2008-10-112.2龚艺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7 3白玉平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4李玲“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新学术20082 5王极盛青年期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杨琳90后大学生信息行为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02

大学生心理论文 第2篇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他们对着装有着自己理解与诠释,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特有的消费心理特征,对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影响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因素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消费心理 服装消费心理 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鲜明的个性、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其着装总是折射出青春包裹下的美丽心灵。他们标新立异,追逐时尚,勇于冒险,正成为引领时尚消费潮流的一支生力军。笔者对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作了调查分析,结论是大学生是服装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对服装企业的产品定位、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制定有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特征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社会总体消费环境的影响下,调节控制自身消费行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使他们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特殊的消费心理。康俊则认为“80后”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大学生从小就习惯了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时尚广告反应迅速,对现代化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他们具有独立性,他们欣赏前卫、追逐时尚,并喜欢通过对前卫、时尚的追逐,展现个性魅力。他们炫耀但不是炫耀财富,而是对自己品味的展示,对时尚的展示同时,同时又具有叛逆精神。

二、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说明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来自内蒙古四所大学共200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接受调查的男女生比率为43:57,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答卷为164份。根据调查的样本统计,调查对象的专业构成为:理工类占54%,文经及艺术类占46%。内蒙籍学生占72%,外省籍学生占28%。在年级构成中,一年级占22%,二年级占15%,三年级占54%、四年级占9%。

三、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分析

1、服装购买能力的调查

每月的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占43%,500-1000元的占56%,1000元以上的占1%。从逛街的频率:每月4次的占8%,每月2次的占23%,每月1次的占41%,两个月以上的占28%。

2、服装购买情况的调查分析

购买服装时选择款式美观占23%,价格合理占40%,质量好占30%,品牌占7%,产地占0%。选择休闲装的占67%,职业装占7%,流行时尚占21%、个性前卫也占5%。

3、服装消费心理的调查分析

调查购买服装的动机时选择展现个性的占9%,追求时尚的占13%,提高自信的占16%,追求舒适的占50%,其他的占12%。购物最关注质量保证的占38%,款式新颖的占44%,价格便宜的占12%,购物环境的占5%,交通便捷的占1%。在购物时环境对购物心情的影响:选择好环境促进购买的占45%,没有影响的占21%,不好的环境影响购买服装的占34%。

4、服装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

选择打折优惠的占65%,购物返券的占10%,有奖销售的占8%,赠送礼品的占12%,VIP会员活动的占5%。在理性消费心理调查时面对自己喜欢但价格高的衣服时,选择不买的占54%,借钱买的占8%,省下钱买的占38%。当看到有自己喜欢的服装,但又不能很好地与现有服装搭配穿着,选择不买的占20%,不一定买的占54%,买后再买相搭配的衣服的占26%。对潮流的看法中,5%人选择追随潮流,7%人选择标新立异,81%人选择适合自己,7%人选择无所谓。

5、大学生服装购买行为

选择服装的因素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服装的舒适性和款式。其次是做工、价格和面料,不太重要的是服装的品牌和产地。62.3%大学生认为夏季服装合适的价格是70~150元的,但53.3%的大学生所购买的服装是却是低于70元的。购买服装的信息源最重要的途径是逛服装店、朋友的介绍、网络和看别人的穿着,看服装杂志的广告和电视直销比较少。另外,朋友、父母、营业员、形象代言人、别人穿着和周围人对大学生购买服装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决定是否购买服装,选择自己决定占59%,参考同行者意见占35%,参考营业员意见占5%,其他顾客意见占1%。

四、结语

通过对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产生很大的影响。应该说大学生市场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服装企业应根据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人文、心理、行为及需求等特征,进行合理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真正满足大学生消费群体的需要。

(1)大学生是一群理智型的年轻消费群体

大学生不会盲目地追随服装流行趋势、崇拜名牌服装,他们会挑选适合自己性格、能突出自己个性的服装,追求的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他们选择服装的重要因素是舒适性。其次是服装的款式,既要时尚,但又不是特意追随潮流,要体现个性,并且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因此,服装生产者和服装销售者在经营以大学生为目标市场的服装时,应努力开发出体现个性的服装款式,在符合大学生身份的前提下满足他们展示个性的欲望,款式和面料要多样化,以舒适为主。

(2)价格是大学生购买服装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由于大学生是一群经济不独立的消费者,他们所能承受的价格是比较低的,商家的各种打折促销活动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服装定价要适中。生产者可以从服装的面料、加工等方面来考虑降低价格,开发出令大学生能普遍接受或满意的价格的服装。同时服装销售者可开展多种样式的促销活动,例如在假日或换季等良好时机进行打折。

(3)朋友的意见和购物的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购买服装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购买服装时,虽然最后的决定权通常都是在自己手中,但自己好朋友的意见是重要的参考,购物环境亦会影响到他们的购买行为,大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好的购物环境购买服装。因此,服装销售者要注重卖场服装的摆放及周围环境的布置,努力营造出明亮、舒适、自由的购物环境,以舒适的购物环境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吸引他们的服装消费。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郑希宝.“80后”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研究综述

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及心理调试 第3篇

关键词:恋爱动机,恋爱态度,健康心理

恋爱, 这一话题在现如今的大学校园中已经是相当普遍的。在校园中随处可以看见大学生情侣的身影。爱情是美好的, 同样爱情也是痛苦的, 面对爱情, 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所以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 而且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恋爱的动机

(一) 排遣寂寞

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 除了上课、休息之外, 学生们有很多空闲时间来自由安排, 有的同学会选择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但是有的同学对校园活动不感兴趣, 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久而久之, 这样的同学难免在心理上会产生空虚寂寞, 为了派遣这种空虚, 大多数同学会选择谈一场恋爱来实现。

(二) 随波逐流

人类往往是群居动物, 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他同伴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看到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有了恋爱的伙伴之后, 刚开始可能没有什么感受,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部分同学也按捺不住, 决定也加入到这一主流队伍中, 谈一场恋爱。

(三) 利益驱使

有些大学生谈恋爱不是为了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比如通过谈恋爱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物质上的满足, 或者可以通过对方的权利而实现自己想要的某种地位和职位。

(四) 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概念是关于自我的知觉, 而社会比较与自我比较共同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1]有些大学生缺乏充分的自信心, 当别人都在恋爱的时候自己却没有谈恋爱, 这无形会加剧自卑的心理, 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如别人了, 因此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很大学生会选择通过谈恋爱而证明自己的价值, 往往现在有的大学生会用谈恋爱次数的多少和追求自己人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

二、大学生应有正确的恋爱态度

(一) 真正的爱情需要真诚、专一

长久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真诚、专一的基础之上的, 试想一下, 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整天就是你骗我, 我骗你, 或者存在脚踏两只船的情况, 这样的爱情谁会希望拥有?恋爱双发如果没有对爱的真诚, 对爱的专一, 两个不同的人是不能走到一起的。

(二) 美满的爱情需要双方平等和人格独立

现在的大学生一旦坠入爱河就成为了纯粹的两人世界, 完全脱离了之前自己的生活圈子, 常常将对唱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 处处限制对方, 呈现出了“失去自我”的情形, 这完全是对爱情的本质理解不够所造成的。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在地位上双方是平等的, 在人格上双方是独立的。

(三) 恋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的好“爱情如酒, 两人喝是甜酒, 三人喝是苦酒, 多人喝是毒酒。”爱情是需要双方细心的经营与培养, 任何一方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 也承担着维护和经营双方爱情的义务。在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爱情是一项重要内容, 在某些程度上恋人的精神支柱, 所以, 恋爱双方都要担负起为对方负责的态度而不能伤害对方。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康恋爱心理有效途径

(一) 采取多种途径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2]学校可以通过展板、横幅, 讲座等宣传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集体、恋爱与道德这三方面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 良好的感情是建立在成功的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 同时要学生认识到两人谈恋爱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世界, 将两个人从原来的各自的生活圈中独立出来, 最重要的是恋爱要以尊重社会道德为前提, 不能为了谈恋爱而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 开设大学生恋爱心理课程

面对大学生恋爱这一现象, 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课程, 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及老师就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恋爱问题进行分析, 针对不同情况, 不同年级, 不同群体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主要是帮助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引导这部分同学争取处理好恋爱与学习、集体等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年级同学对于高年级学生需要加强婚恋心理的指导, 因为高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与现实的婚恋问题, 婚恋价值观更为多元化, 很难真正把握爱情,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3]

(三)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恋

爱情是美好的,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如愿爱到永久, 失恋也就正常不过了, 对于失恋如果处理的好, 可以帮助失恋者快速成长, 如果处理的不好, 可能就会酿成悲剧。面对失恋, 学生首先要分析分手的原因, 可以通过眼泪法、倾诉或者运动缓解法等学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切不可因为失恋而一蹶不振, 认为生活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承宗, 甘雄.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心理学分析.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8月.

[2]方鸿志, 周方遒, 隽美惠.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年9月.

大学生心理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 文化适应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不同社会或社会群体在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行为和思想等这些文化方面上所表现的差异是文化差异。而当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时,这些文化差异会对双方群体成员造成影响,其成员可能不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冲突体验,从而经历文化适应的过程。文化适应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关系密切,这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文化适应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分析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面临更大的挑战。从2001年起,教育部发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组织心理学专家研制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组织专家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以及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专题研讨班等等,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基于多元文化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1 多元文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

虽然总体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学生有不少共同之处,但是在某些本族文化意识方面还是存在相当的差异。因此在心理健康服务的制定和实施上,多元一体的理念仍然适合,但是在具体和细节操作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尤其要关注来自于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差异。

首先需要加强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各个民族的大学生都需要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服务不正确的认识。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元反映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具体文化的针对性。之前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发现双重分离(汉文化认同和行为参与较低,本族文化认同和行为参与较高)是采取人数比较多的文化适应方式之一,双重分离在本质上说是一种传统化,过度的保持本族的传统文化,所以对心理健康的态度和认识也可能更具有民族的特点和差异。因此包容不同文化的服务需要认识到不同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认识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传统、习俗和教养方式;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对其在心理健康问题、治疗、和求助行为的态度上的影响;能够制定适应多元文化学生和家庭需求、价值观和习俗的干预措施等。

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较强,因此尊重是多元文化心理服务的关键。

2.2 多元文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人员

目前高校都有专职的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人员,但是辅导员也承担了一部分相关工作。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一般更愿意去找辅导员解决。一方面,大学生和辅导员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和他们倾诉心理问题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因为对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的认识不全面,因此会对心理健康咨询人员有顾虑。

多元文化理念下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该帮助所有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尤其是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支持体系;与辅导员紧密联系,观察可能有潜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认识差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适应其文化需求的心理服务。

目前有的高校招聘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承担辅导员的工作,这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专业素养。

具有多元文化能力的辅导员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表露自己的情绪;能够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对上流文化环境的适应状况和民族认同;使用有关多元文化的材料加强学生的自我形象、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创造更多机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合作;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帮助发现需要转介的情况。此外,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辅导员都应该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鼓励使用心理健康服务设施。

3 小结

大学生心理论文 第5篇

身为一名普通大学里的普通学生,我好像经常为自己的未来而焦虑。尤其有时候听人说那些初中毕业的同学一个月赚多少钱时,我的心里真的很紧张。我想可能我大学毕业了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虽然不累但是一个月也就拿着七八千的工资,可能除去房租、生活开销也剩不了多少钱。那我用什么报答供我上这么多年学的父母?

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身边的人目标明确,而自己走一步算一步,前方一片荒凉,而我在路上。

上了大学感觉自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下子失去了动力,不再像中学那样可以只用学习什么都不用管。

现在的压力主要还是自身,没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以至于没有学习的动力,一天也就是上课,吃饭,打游戏,生活没有更多的色彩,一天天的时间过去,感到很慌张,却又没有什么办法的一种无助与焦虑。

导致我现在天天困的不行,整天无精打采,没有活力,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现在连游戏都不能使我兴奋。

我尝试去进行体育锻炼,去散发郁气,去激发自己的活力,确实有用,每次跑步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在向阳光奔跑,但是每次跑完,就会困一会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接下来我就水一水。

一个人如果要说有轻松生活的时间段的话,我觉得一定是在学龄前(毕竟现在小学生也压力很大),也可能是在退休后(这就看你青年跟中年时期的努力成果了)。其他时间来看,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压力容器内”的。从我们背起书包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负重前行了,只不过这种压力是相对的,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

学生时代我们为读书而烦恼。一开始可能简单的是因为父母施压、后来因为升学、再后来懂事点,我们知道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是要被书本压弯了腰哦。后来到了社会呢,其实压力更大而且也不像读书时候那么纯粹了。职场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经济上的各种压力这时候一个个悄然而来。最后到了有家庭的年龄或者人生过了3分1甚至是过了3份2的时候,这时候你会发现貌似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因为这时候的压力不再是仅仅是压力了,更多的是责任了。偶尔回顾下,我都觉得长辈们从一开始就在给我们画大饼了,而且这个大饼一画,就这么一辈子了

突然想起这么句话:“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很应景。

这个社会一直都处于不停奔跑的过程中,你如果不奔跑,早晚就被碾压掉了。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与其等着被碾压,为何不奔跑起来呢?喜欢健身的小伙伴都知道这期间的付出很是痛苦,可是健身前后的身材对比会带来的差距呢。其实,“奔跑”中的你或者“等待”中的你,都面临着压力,只不过我们选择了努力来减轻自身的压力。

静是去躁的良方,静是智慧的土壤。

我们面临不少琐碎繁杂的事情,面临很多压力。实际上,古人也同样面临很多事情,也要面对并处理好压力。对此,曾国藩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以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话要求自己,在书信中经常提到。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在古老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则古训,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不论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还是在校读书的大学生,都可以好好体会这句话。遇事先静下来,不慌不忙,抽丝剥茧,把事情一步步做好,把压力一件件化解掉。

现在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获得之后又会有新的要求产生,无尽的欲望,占有,贪婪充斥着这个社会,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现在整个社会竞争的异常激烈,整体的环境造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在拼搏,为工作,为生活,为生计,为未来,为各种各样的目标而拼命,处在高节奏的生活当中,已经没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完全是按照整个社会的节奏快速的前进,被动的被快速的往前推进。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那一份沉重的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等,如果不努力不拼搏,就会脱离这个社会,就会被人看不起,就会被远远的甩在身后,无形当中又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压力。人们不断的通过对各种物质上的追求,实现,来显现自己的成就,地位,对各种享受,利益,名利,权势,财富,健康,教育等等追求,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无休止的竞争让现在的人们都生活在极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当中,已经遗忘了要停下来休息去安抚自己那已经沉重不堪的心灵。

大学生心理论文 第6篇

16机电五 岳俊腾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刷,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挫折,才有勇士和懦夫之分。记住“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巴尔扎克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价;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第深渊。”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面和负面的功能。既可使人成熟、取得成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去面对挫折。

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对我们大学生而言,主要会遇到哪几方面的挫折呢?

 学习上的。因各人的接受能力不同,在学习上,特别是大学学习,与以前的有很大的区别,以前基本在上课就能巩固,并且老师讲的又都非常的细致,而现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课后的学习,(课上的学习仅仅就那么几分钟)假若在学习上没有抓紧,而在期末考试中不理想,甚至挂科,降级,更严重的到退学。那么,我们就得从现在起好好的学习,好好对待。

 生活上的。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但是大家的家庭条件不同,与之相随的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的不同。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在经济条件方面就是自己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还有如身体方面,身体素质不好或是在校期间生了大毛病,那么也是我们要坚强面对的难题。

 情感方面的。现在的大学生,大都谈恋爱,那么情感上的不顺利,失恋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也是大学生要好好面对的问题。

那么,人在遇到挫折时,应如何调试呢?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需要理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 遇到挫折时,应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 要有一个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是最终造就了成功。 向他人(朋友们)倾诉遭受的挫折、心中不快以及今后的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 学会自我安慰,能容忍挫折,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的去取得成功。

 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大学生要注意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 补偿。目标受挫,可以改行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者确立新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升华。人在落难受挫之后,奋发向上,将自己的感情和精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如大学生在感情上受挫之后,将感情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中去。这也是大学生在受挫之后一种很好的面对方法。

 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失败或者即将遇到挫折、失败,会面临很大的 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你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而勇敢的追寻?这对我们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动肌体的积极因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就像很多的古人、伟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气馁,而是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去学习。

由此可见,面对 挫折,我们应该大胆正视它、面对它。罗蔓罗兰说得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之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是啊,人生犹如一条河,河道有宽有窄,河水有涨也落,我们航行在河上,一路不可能总风平浪静,大风暴雨,惊涛骇浪是难免的。虽然我们的掌舵技术还不高超,但也要拼一拼、搏一搏。一次次的失败,就应一次次“擦干泪,不要哭”,“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学生心理论文 第7篇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的人才,在现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情绪控制、学习生活、恋爱态度、职业规划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更为突出。只有处理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为祖国建设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情绪控制;学习生活;恋爱态度;职业规划大学生是未来的人才,他们的健康与否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远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状态,是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教育部日前也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性。而从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看来,他们身体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例如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情绪,学习,恋爱,职业规划等多种心理障碍及问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也越发激烈,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种种心理问题及障碍也越发突显。根据我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以同学,老师为主,因此大学生常见交往类型有一下两种:

1.师生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由于大学授课的流动性,任课老师要面对许多班级,很少与同学有感情上的交流,班级辅导员算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他们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但大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多会想到与朋友,家人商量,反映出师生交流不足,关系过于表面;2.同学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差异的不同,容易产生矛盾和种种心里为题,进而影响学习生活。而随之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自我为中心等。对于这种情况,大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处理人际关系产生的心理问题,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主动与人交往,扩大自己的交往层次和交往范围,还要学会接纳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人交际。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分化,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有充分的自信心,但一部分学生过分抬高自己的目标,又错误估计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一旦遇到目标无法达成就会产生挫折感;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的独立人格在现代社会越发增强,他们往往对教师和父母的约束感到厌烦,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增多,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独立生活的经验,往往对教师和父母产生依赖心理;3.过分注意外界对自身的评价:大学生群体中,不少人为了“面子”,“名声”而使自己苦苦煎熬,大学生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在对外界评价信息的选择性接受方面较成人差。所以作为学校,对这些问题不能等闲视之,应该主动关心和干预,加强心理指导,以减缓减轻在自我意识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作为大学生,应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应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促进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情绪容易波动,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而导致心理偏差和行为怪癖。部分学生易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不能够有效释放;部分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另外,学生的群体情绪更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一旦被激发就很难受到理性与校规的约束,然而当情绪稳定下来有多是后悔不已。为我们所熟知的马加爵事件就是起因情绪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引发的惨案,这足以引起我们对情绪调节的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并学会采用积极地心理暗示,学会用幽默,微笑来调节情绪,用自我催眠和深呼吸等方法来放松身心。然而我认为还应该记住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你的自信心。

学习问题也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常见的几个方面如下:1.学习适应不良。部分大学生习惯于中学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而大学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2.目标计划不明。有的学生反映“大学的生活自由得让人不知所措。”他们往往觉得毕业遥遥无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导致日日无所事事,懒懒散散。3.学习动机不强。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远离家长约束,缺少外部学习压力导致他们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5.学习考试焦虑。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正因为如此好多学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的时间大大缩水,导致专业知识掌握薄弱,临近考试就会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学校应该给予重视,多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点问题;同时,我们自己则要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地自我体验,合理地自我评价、有效地自我调控,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态度。

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面对的最为广泛的问题,从潜意识里好多学生就认为大学就应该谈恋爱。大学生已进入了青年中期,开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最近我看了一篇关于“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4.5%,“赞成谈恋爱”的同学占64.1%,同时9.1%已经谈成。21.6%正在谈,26.8%原来谈过,只有26.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期间不想谈”。从调查数据中记者还发现,由于心理不成熟、性知识缺乏等原因,因恋爱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的比例在上升。还有学生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的压力。我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应该得到支持的,因为美好的爱情可以促进我们身心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对未来的希望督促自己不断发展。要想得到一份美丽的爱情,我认为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让二者相辅相成;其次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举止交谈要文雅大方,符合大学生的身份;最后要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提高恋爱的挫折承受力,正确对待在追求爱情中产生的各种波折。

在大学生活中,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考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当属职业规划。这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考虑好的东西,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生活规划。职业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目前,我们还是在校大学生,从狭义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预备期,主要的任务就是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储备知识、提高个人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根据个人的经验为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制订了流程:1.自我评价。就是要全面的了解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怎么干。2.确立目标。这一点是职业规划的关键,通常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目标,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3.外部环境分析。我们都学过管理学,知道外部环境对自身影响的重要性,要多分析周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以便及时调节自己的发展方向。4.职业定位。我们在对自己的进行职业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潜能和职业谋求到最佳匹配。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好职业,才能更大范围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这也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平等观,理性的选择职业。

大学生心理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因而, 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备受关注和广为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心理问题

据资料记载, 20世纪50年代, 我国15岁以上人口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只有5‰;70年代为7‰;80年代, 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对国内12个地区抽样调查, 中度和重度的发病率为12.72‰;90年代, 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 20.23%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河南大学学工部于2000年4月用SCL-90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发现26.4%的学生心理健康有问题, 程度严重的学生占3.7%, 主要症状表现为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症、忧郁症和偏执症。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62.21%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 94.5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心理辅导, 85.1%的学生愿意接受心理辅导。武汉市体育卫生验收资料表明, 万名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比率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89年的40.3%。从以上资料记载可说明, 当今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

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经过高考洗礼的莘莘学子们, 对大学充满幻想, 以为大学是天堂, 不再过“三点一线”的生活, 没有家长的唠叨, 不再受老师的管制, 过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梦想着大学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 可到了大学, 自主学习替代了高中时的灌输式学习,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替代了高中时家长和老师的“包办制”, 人际关系的处理成了头疼的事, 学习、生活、工作变得纷繁复杂, 一下子无法理清头绪, 茫然不知所措, 压抑、烦躁、郁闷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油然而生。

2. 心理不适应:

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有的没有出过远门, 独立生活能力与适应能力差, 来到新的环境, 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这种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障碍, 持续时间长, 排解的难度就大。

3. 自我封闭和自我逃避:

新生刚入学, 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远离亲戚朋友, 少了熟悉的面孔, 少了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凡事靠自己独挡一面, 学习生活全然不如高中的“三点一线”那么井井有条, 按部就班, 曾经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随着进入新的环境而消失, 不能快速适应新的生活, 难免会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寂寞感。有些学生因感到缺乏知心朋友, 大学的同学不如高中的同学单纯、好交往, 于是逃避, 将自我封闭起来。

4. 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进入大学后, 发现自己与城市的学生在性格、吹拉弹唱、人际交往等方面大相径庭, 感觉自己就是井底之蛙, 于是自暴自弃, 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因家境贫寒, 在饮食起居、穿着打扮等方面比不上其他学生, 但又心不甘情不愿, 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使自己做到鹤立鸡群, 但因紧张的学习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往往事与愿违, 最终导致严重的失眠、厌食, 心理负担与日俱增。

5. 感情脆弱:

近年来, 大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情感脆弱、抗挫能力不强, 缺乏进取精神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在孤单寂寞时想找一份依靠, 于是盲目地恋爱, 一旦在恋爱中受挫, 爱情中断或破裂, 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 往往产生苦闷、痛苦、失落、抑郁甚至会产生报复或绝望心理。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摇篮, 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基础上, 离不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一神圣使命。

1. 深入学习文件精神, 提高认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提出了新形势下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要求。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 加强机构建设, 健全保障体系。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按照教育部精神, 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 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职管理工作人员、专任教师和兼职专家。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专职教师, 专职教师的培训都要纳入每学期初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 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结合专业知识,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逐步建立培训机制和制度;有计划地指派专、兼职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学生中选拔一批心理素质过硬、学识水平高、语言表达与交往能力优秀的学生, 经心理教师的培训后, 择优确定为朋辈咨询员, 发挥同辈间亲切、无距离感的优势, 成为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一个窗口。 (3) 确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和设施建设。积极投入经费, 建设好心理测试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热线室、接待室等。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专项经费, 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 包括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设备添置、组织专题辅导 (讲座和报告) 、征订报刊杂志以及师资培训等项目;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 切实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开通多种渠道,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已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基础上, 有条件地增开选修课, 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 考虑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非常重要, 通过新生心理测试、个体咨询、朋辈心理辅导、团辅活动、书信咨询、短信平台、QQ平台、电话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多种方式, 有声有色地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及时转介给心理专家或专业卫生机构, 确保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 加强宣传力度,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懂得甚少, 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 经常性地开展正面宣传。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营造认真学习、健康、快乐的氛围,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达到自助与助人的目的。 (4) 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的培训, 成立“心理协会”、“心理健康部”, 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 强化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提高广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 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 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扰。 (5)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建设, 丰富网站内容, 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加强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6) 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已建立的心理普查、教学、咨询和干预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健康 (UPI) 测查, 对从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以便跟踪辅导。对经过面询怀疑有心理疾病的极少数学生转到有关医院确诊, 进行治疗。 (7) 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 增强心理咨询主动性。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办法》, 完善“五早”、“五个一”预警机制。建立由专业咨询师、学生辅导员和学生联系人等组成的多层次立体服务网络,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降低学生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率,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廖迎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2]王珏,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2) .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下一篇:买房子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