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治培训

2024-05-15

登革热防治培训(精选5篇)

登革热防治培训 第1篇

2015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试题

(选择题)

单位:

姓名:

得分:

1、登革热病毒主要流行于()

A 热带

B 亚热带

C 温带

D 寒带

2、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有()

A 伊蚊

B 库蚊

C 按蚊

D 以上都是

3、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有()

A 蚊虫叮咬传播 B 接触传播 C 呼吸道传播 D 消化道传播

4、登革热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可感染人的有()A、DENV-1

B、DENV-2

C、DENV-3

D、DENV-4

5、登革热的主要症状()

A 发热 B 皮疹 C 肌肉酸痛 D 头面部、胸部等潮红

6、符合下列何种条件可确诊登革热()

A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B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C从急性期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NS1抗原

D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7、一个最长潜伏期内(14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发生多少例或以上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可以认为登革热暴发?()

A 3 例

B 10 例

C 50 例

D 100 例

8、登革热媒介伊蚊应急控制启动条件()

A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 B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10 C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10时,提示登革热暴发风险高

D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提示登革热暴发风险高

9、登革热防控措施有()

A 病例隔离治疗

B 灭蚊防蚊

C 健康教育

D 开展监测

E爱国卫生运动

10、成蚊杀灭的一般原则()

A选择国家正式登记的卫生杀虫剂等快速杀灭成蚊

B室外成蚊杀灭以超低容量喷雾为主要措施,配合对蚊虫栖息地(牲畜棚、绿化带等)的滞留喷洒。

C室内成蚊杀灭以滞留喷洒为主要措施,重点场所在滞留喷洒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D处理应从警戒区到核心区,由外到内按次序处理。

AB,A,A, ABCD,ABCD,ABCD A,AD, ABCDE,ABCD

登革热防治培训 第2篇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登革热病毒是经蚊虫传播,进而引起的急性虫媒 传染病。

2、患者 和 隐形感染者 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

3、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5)天,一般(5-8)天。

4、登革热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高热),(头痛)和(肌肉痛),(关节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5、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

6、(防蚊)、(灭蚊)、(清除积水)可以预防登革热。

7、登革热属于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现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

8、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的途径是(防蚊)(灭蚊)。

9、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状况(输入性病例为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总20分)

1、登革热传染病如何进行预防?

答:(1)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2)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

(3)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2、登革热诊断依据?

答:(1)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有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病毒分离阳性、登革热抗体阳性。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20分)

1、当登革热疫情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划定疫点和疫区?

登革热防治培训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我区2014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疫点现场调查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 蚊媒监测资料进行整理。

1.2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 ELISA) 检测登革热非结构蛋白( NSI)抗原、登革热Ig M和Ig G抗体,用整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

1.3诊断标准按WS 216-2008诊断标准核实诊断。

1.4蚊媒密度调查采用入户调查布雷图指数(BI)、 标准间指数等进行蚊媒幼虫密度调查。应用人工小时法进行蚊媒成虫密度调查。

2结果

2.1流行概况2014年,白云区累计发生登革热病例11 825例,其中确诊病例4 954例,临床诊断病例6 871例,全区22个街镇及所有居(村)委都发生病例,累计发病率540.5/10万,疫情持续了5个月。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永平街1 444例,棠景街1 337例,同德街949例,景泰街697例,松洲街677例,嘉禾街622例,新市街596例,金沙街589例,太和镇540例,石井街534例,三元里街523例,云城街492例,白云湖街457例,江高镇433例,黄石街340例,鹤龙街320例, 人和镇308例,均禾街242例,同和街198例,京溪街179例,石门街155例,钟落潭镇132例,不详乡镇61例。

2.2.2时间分布全年7—12月份发生病例,其余月份无病例。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7月7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12月4日;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为:7月份29例,8月份233例,9月份4 426例,10月份6 726例,11月份397例,12月份13例。

2.2.3人群分布11 825例病例中,男性5 909例,女性5 916例。病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 d,最大107岁, 发病年龄以20~29岁组及 >50年龄组最高,各年龄组分布见表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人员最多,3 108例 (26.28%),各职业分布见表2。

2.3临床特点

2.3.1临床表现11 825例病例中大部分临床症状较轻,退热后恢复较快,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 (100%)、头痛 (88.26%)、乏力 (91.29%)、关节痛 (52.68%)、肌肉痛(52.16%)、皮疹(64.53%)、皮肤出血点(34.64%)和出血症状(19.26%)。

2.3.2住院情况11 825例中1 851例患者入院隔离治疗,占病例总数的15.65 %。住院时间最短3 d,最长13d,中位数为7 d。

2.3.3重症和死亡病例情况根据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版)标准,我区共报告重症病例45例,重症率为0.38%;死亡病例3例,病死率为0.025%。

2.4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对11 825例病例均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标本,检测登革热NSI抗原、登革热Ig M和Ig G抗体或核酸,结果2 867例登革热Ig M抗体和Ig G抗体双阳性,1 968例登革热NSI抗原阳性,119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经病毒分离鉴定,其中23例为登革热Ⅱ型病毒,其余为Ⅰ型病毒。

2.5蚊媒监测

2.5.1日常监测白云区常年开展蚊媒监测,2014年共调查27 862户,发现积水19 088宗,阳性积水1 308宗,平均布雷图指数4.69,4—9月份布雷图指数在5以上; 布放诱蚊诱卵器1 370个,回收1 199个,阳性158个。平均诱蚊诱卵器指数13.18%,8—10月份诱蚊诱卵器指数均在5以上。

2.5.2疫点蚊媒调查在疫情高峰期,居民平均布雷图指数3.59,外环境平均标准间指数1.43,成蚊密度平均为2.35。各疫点经采取杀灭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等措施后,368个疫点(99.27%)1周内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288个标准间指数控制在1以下,265个成蚊密度控制在2只/(人·h)。见图1。

3讨论

登革热传 播媒介白 蚊伊蚊的 最适孵化 温度 (25±1)℃[1],我区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8 ℃,年平均降雨量1 655 mm,非常适合白蚊伊蚊发育、繁殖和活动。广州市与南美及东南亚地区的人员交往频繁,登革热输入的机会较大。加上本地居民对登革热防治知识不足,尤其是流动人口防蚊灭蚊意识较差, 容易感染登革热病毒[2]。由于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广州存在登革热的自然疫源地,因此分析判断本地登革热流行特征和性质对于制定疫情现场控制措施和今后登革热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2]。

2014年,我区登革热发病率达到540.5/10万,疫情也持续了5个多月,疫情涉及全区每个街道及社区居 (村)委会,呈高强度流行态势。登革热发病时间集中在9—11月,且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退休人员、家务、工人等职业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说明文化程度高,自我保护意识强有利于登革热防治[3]。另从年龄分布看,发病多以青壮年和老年人居多,与青壮年活动范围大、老年人体弱多病有关。

本次调查的大部分登革热患者临床症状轻,近90%的患者未住院治疗,而大部分症状较轻患者的发现多由流行病学医生通过主动搜索发现。还有部分患者登革热症状像普通流感,无皮疹及出血点,容易误诊、 漏诊。调查结果显示,急性病例从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7 d,最长13 d,与杨泽锋等[4]报道的相似,提示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登革热轻症病例早诊断,早隔离, 以避免造成登革热疫情传播[5]。个别患者因为临床症状不典型、医院诊断不及时而错过入院隔离治疗的最好时机,说明登革热传染源的及时发现及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和群众健康教育,降低登革热病例未及时隔离而造成的疫情传播风险[6]。

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2014年我区流行登革热病毒型别主要为Ⅰ型病毒(96例),部分检出Ⅱ型病毒(23例),与本年度广州市流行的病毒型别基本一致,自2001年以来广州市流行的主要为Ⅰ型登革热病毒[7],而2014年在我区检出少数Ⅱ型病毒,证明我区存在多种型别的登革热病毒感染,这对登革热防控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4建议

2014年我区登革热流行强度呈现流行时间长,范围广、流行强度大的特点[8],今后我区仍会面临登革热流行的威胁,必须持续加强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目前,登革热的预防尚无可靠的疫苗,又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有效的防治对策就是切断传播途径,早期诊断及隔离患者,同时加强居民登革热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9]。加强登革热病例监测及蚊媒监测、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清除蚊媒孳生地、合理使用杀蚊剂、制定有效蚊媒控制条例 ,并借鉴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防控登革热的措施和经验[10],以做好本地区的登革热防控工作。

登革热防治措施 第4篇

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779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首先记述有关节痛和发热的疾病,Bylon称之为关节热。1780年美国费城以北亦发生本病流行,以后不断有类似记载。直至1869年,本病才由伦敦皇家内科学院定名为登革热。

一、病理改变

有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内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重症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肺小脓肿形成等。

二、登革热临床表现症状

1.发病较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常为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2.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3.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4. 表浅淋巴结肿大。

5. 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日。

6.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7.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8. 严重的有多器官大量出血、肝肿大,少数会引起休克。

三、怀疑登革热要做的实验室检查

1.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 /L)。白细胞总数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2.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3.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4.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6.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桨、血细胞层分离到登革病毒或检测到登革抗原。

四、登革热的治疗护理

登革热治疗上没有特效药,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因此护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主要护理措施如下:

1、心理指导本病发病突然,重型患者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2担心预后,从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如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并告知本病普遍预后良好等,以消除顾虑,安心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在施行医疗、护理措施时表现沉着、冷静,以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2、指导休息与活动早期患者宜卧床休息,恢复期的患者也不宜过早活动,体温正常,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方可适当活动。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心率、血压、体温及出血情况等。

4、发热的护理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全身使用冰袋,以防受凉发生并发症,但可头置冰袋或冰槽,以保护脑细胞,对出血症状明显者应避免酒精擦浴,必要时药物降温,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一般降至38℃时不再采取降温措施。

5、皮肤护理出现淤斑、皮疹时常伴有瘙痒、灼热感,提醒患者勿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采用冰敷或冷毛巾湿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不适,避免穿紧身衣。有出血倾向者,静脉穿刺选用小号针头,并选择粗、直静脉,力求一次成功,注射结束后局部按压至少5min。液体外渗时禁止热敷。

6、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易消化吸收的流质、半流饮食,如牛奶、肉汤、鸡汤等,嘱患者多饮水,对腹泻、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潜在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可静脉补液。

7、疼痛的护理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加强宣教,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

五、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通过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albopictus))的雌蚊在叮咬有病

3毒血症的人时,传播登革病毒。也可吸血后,病毒在蚊虫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只有雌蚊才会吸血传播,雄蚊不吸血不传播。人与人之间是不会传播登革热的。

人群对任何一型登革病毒的初次感染均较敏感,对同型病毒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则只约维持2月~1年。由于登革病毒有4个型,感染1个型后还可能发生第二次或连续感染。第二次感染很可能引起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征合征。

六、登革热好发于哪些季节

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大多数地区的高峰期与雨季相一致。在泰国、老挝和缅甸5~10月为高峰。在马来西亚和越南,6月份病例数增多,次年1月降低。印度北部通常在8~11月;而拉贾斯坦的一次流行,则是在旱季(4~5月),认为与埃及伊蚊在室内贮水容器中繁殖有关。

我国海南和广东主要流行季节为3~11月,海南高峰期为4~6月,广东为8~11月。福建的一次流行发生在7~10月。

七、登革热的防控措施

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也无疫苗,预防是防制登革热的关键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主要措施如下:

个人防护措施:

1.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注意个人卫生。

2.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涂防蚊水。

3.不在树林、草丛及水潭逗留。

4.在平时多锻炼,注意休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5.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防止身体过多分泌乳酸而招蚊子,而且要少喝酒。

6.在疫情发生时,避免进入疫区,发现感染者必须及时报告。

7.当自己出现登革热的症状时,及时检查、就诊。

环境控制措施:

1.清除蚊子滋生的容器、水潭、树穴、轮胎积水等。

2.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保持生活区环境清洁卫生。

3.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学药剂进行杀灭。如厕所、水沟、污水处理池等。

4.宿舍应整洁卫生,定期灭蚊,睡觉时必须挂蚊帐。

5.加强登革热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防控意识。

登革热防治培训 第5篇

姓名: 成绩:

1.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通过(B)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A、老鼠 B、苍蝇 C、蚊子 D、蟑螂 2.下列哪一项不是典型登革热病人的临床特征(D)。A、急性起病、发热 B、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及疲乏 C、皮疹、淋巴结肿大 D、白细胞显著增多。3.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B)

A、与病人接触直接传播 B、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C、饮食传播 D、空气传播 4.在传播登革热的媒介主要是哪种蚊子?(A)A、白纹伊蚊(花斑蚊)B、库蚊 C、按蚊 D、不知道

5.关于登革热,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B)A、登革热属于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现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B、登革热可以直接通过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染。C、登革热的一般病死率为万分之三。

D、典型登革热患者只占传染源的小部分,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6.下列哪项不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喜欢叮人的时间?(D)A、白天 B、日出后两小时 C、日落前数小时 D、黑夜

7.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环境治理手段,哪一项是错误?(B)。A、翻缸倒罐,清除积水,消灭蚊子幼虫的孳生地。B、种养水生植物盆景,至少每月换水一次。C、要注意盖好储水容器,经常清理存水的器皿。D、填平凹陷的积水地面,疏导积水。

8.预防登革热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下列哪项不正确?(C)A、睡觉的时候挂蚊帐;

上一篇:领导干部腐败案例剖析下一篇:以古诗词诵读为载体,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