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头哈腰范文

2024-08-19

点头哈腰范文(精选8篇)

点头哈腰 第1篇

【拼音】:diǎn  tóu  hā  yāo

【简拼】:dthy

【解释】:比喻虚假的恭敬或过分的客气。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穷的.人,知道他既是钱狠子,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敬而远之。”

【示例】:哦,哦,侄子!‘我刚才听说你走,也赶来送送!’谢清斋满脸是笑,~地说。 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章

【近义词】:打躬作揖

【反义词】:刚正不阿

【歇后语】:小鸡吃食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卑微的讨好

【英文】:bow unctuously

【日文】:ぺぺと頭を下げへつらう

【顺接】:腰包户口 腰缠万贯 腰缠十万 腰酸背痛 腰金拖紫 腰金衣紫 腰金骑鹤 腰鼓兄弟

【顺接】:摧眉折腰 低头哈腰 低眉折腰 点头哈腰 鹤膝蜂腰 虎体熊腰 虎背熊腰 潘鬓沈腰

【逆接】:斑斑点点 花花点点 幕后指点 泥金万点 齐州九点 齐烟九点 文不加点 文无加点

【逆接】:点一点二 点凡成圣 点卯应名 点头之交 点头会意 点头咂嘴 点头哈腰 点头朱衣

★ 什么是贬义词

★ 自以为是是贬义词吗?

★ 离心离德是贬义词吗

★ 苍白无力是贬义词吗

★ 胸无点墨是贬义词吗?

★ 鬼哭狼嚎是贬义词吗

★ 人面兽心是贬义词吗

★ 自作聪明是贬义词吗

★ 原封不动是贬义词吗?

★ 吹毛求疵是贬义词吗

点头哈腰 第2篇

1. 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乐意跟随老师边唱歌边做动作。

2. 乐意尝试创编歌词,初步对音乐活动有一个认识。

活动准备

配套音乐磁带。

活动重点

重点:乐意跟随老师边唱歌边做动作。

活动难点

难点:乐意尝试创编歌词。

一、谈话活动导入。

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它会做什么呢?哦,我们的小手可以做很多事情,还会玩游戏,看看今天我们的小手又要带我们玩什么游戏了,好吗?

二、边唱边合拍地做拍手点头动作。

1.播放歌曲《拍手点头》歌,教师示范做拍手和点头的动作。

2.再次播放歌曲,让幼儿跟着老师做动作。(两拍一次动作)

师:小朋友可以跟着音乐和我一起来做动作。

3.教师带领幼儿尝试边唱边做动作。

师:接下来要加大难度了,我们要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好吗?

三、创编歌词,并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

1.启发幼儿创编出自己喜爱的身体动作。

师:我们除了会拍手点头,我们的身体会做什么动作呢?(个别幼儿示范)教师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高兴地表扬幼儿能创编新的歌词及动作。

2.幼儿听音乐,边唱边合拍地表演创编的动作。

四、活动结束。

点头哈腰 第3篇

关键词:藏族舞蹈,基本体态,曲背哈腰,动态文化

一、曲背哈腰的动态来源

1. 历史来源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有人口495余万人左右,其中约有200万聚居在西藏自治区。藏族歌舞是有歌有舞,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也都是热情洋溢,质朴纯烈的乐曲。藏族民族民间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谐”“卓”“堆谐”“果谐”“囊玛”“热巴”“藏戏”等。

(1)劳动说

有一个关于藏族歌舞起源的传说。“很久以前,国王要建造宫殿,男性和女性都要参与。王宫建在格桑湖附近。没有歌舞,繁重的劳动让人喘不过气来。只有看到格桑花湖,湖水清澈如镜,女孩走在湖边看到自己像孔雀一样美丽,感觉非常的高兴;男孩通过湖看到自己,像鹰的翅膀,骄傲非常,便在湖旁边踢踏,甩袖,身体的累仿佛都消除了。格桑花湖也发出银铃声,鸟儿欢乐异常。他们模仿鸟的声音,一边工作一边哼,驱走身体的疲劳。经过不断地时间思考,勤加练习,这些动作变成了舞蹈,这些声音变成了歌曲。”

神话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艺术形式。在藏族舞蹈曲背哈腰这一动态形象的产生中,生产劳动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舞蹈的主要内容以模仿为主,舞蹈的主要功能有消除劳动疲劳,同时给人娱乐感。

(2)拟兽说

在论述原始舞蹈的时候,人们常常引用《尚书·益稷》中的一些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等,藏族舞蹈中有许多模拟鸟兽的动作,如模拟雄鹰展翅,骏马奔腾。因为鸟兽一般都是四肢着地,所以人们在模拟鸟兽的动作时就要曲背哈腰,表现出鸟兽的特征,例如牦牛舞、狮舞、孔雀舞等,有的在藏戏的表演过程中穿插表演。因此,从上述记载和现今原始舞蹈遗存的舞蹈动作中推断,曲背哈腰的产生与模拟鸟兽舞蹈有关。

2. 宗教信仰

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在当地产生的信仰基础发展而来的土著教藏族苯教,二是在政权建立后从全国各地的佛教传入高原后发展而成的藏传佛教,三是流传于当地的一些土生土长的当地信仰,存在着原始的气息。在这些宗教的影响下,藏族人民从生下来就带着一种虔诚的心理,对于神灵有着盲目的敬畏,所以在原始藏族舞蹈中一些敬神祭祀的舞蹈作品中就会出现曲背哈腰的动作,以表示对佛祖对喇嘛的尊敬。因此,久而久之,这种舞蹈形态就渗入到藏族舞蹈的本民族特征中,使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

3. 地理环境

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高原上空气稀薄,大部分都是山路,藏族人民为了节省体力,形成了高原独特的“一顺边儿”的美,而在高原上跳舞就更是需要体力的一个事情,所以在载歌载舞的时候,人们为了节省体力,大部分动作节奏不会很快,且很有规律,舞蹈形态也会自然形成曲背的状态,更类似于生活状态下的随性起舞。因此,笔者认为曲背哈腰的舞蹈姿态与当地的环境有相当的关系。

二、曲背哈腰在藏族舞蹈中的艺术形态

1. 表演形式

舞蹈中的曲背哈腰是舞者在舞蹈时上身前倾大约30度,成屈背弯腰的一种体态。屈膝颤,上身前仰,双手放在跨部两边,随着上身的摆动自然的前后摆动。这就构成了曲背哈腰在舞蹈中最基本的体态运用,在传统的藏族舞蹈作品中常出现这种基本体态,前屈步的前进,后退,旁移,都伴随着上半身的晃动和曲背哈腰,几乎在整部舞蹈中贯穿始终。但是现代的加入不同现代编舞技法的藏族舞蹈作品就会尽量不重复这种体态的运用,只有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或特定年代感的场景时才会出现。

2. 服饰道具

藏族人民喜欢用自制土布和羊毛纺织的毛毯和毡帐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高原上昼夜温差极大,早晨气温低时披上毛毯,中午气温高时将毛毯系于腰间,并且将一些藏刀、奶勾和贵重物品同样系于腰间。外出放牧都是离开毡帐一天,生活用品和贵重物品都是随身携带,因此身上大多比较厚重,但这种穿着的好处就是既保暖又具有装饰价值,非常实用。

当他们随性起舞时,随着身体摆动而飘然在身体两侧的长长的彩袖,让人看了觉得活力四射,热情澎拜。然而,服饰的厚重也会让舞者在舞动时觉得吃力,因此舞者将服饰中的长袖借助要不得力量辅助挥动手臂,使长袖挥舞起来。所以,就必然要弯下腰,借助更大的力量利用惯性将袖子甩的高高的,将彩袖漂亮的舞动起来围绕在身体两侧做各种高技术的舞蹈动作。舞者靠腰的力量,绕,拧,垂,踏,靠跨的力量蹲,靠,拧,绕,将袖子作为道具,又将袖子变为舞蹈的一部分,烘托了热烈的舞蹈气氛,表达内心的激动心情。在这个时候,一个舞者的动作完全发泄情绪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振幅扩大由内而外,在“曲背哈腰”的帮助下,这样的“曲背哈腰”体态自然体现在舞蹈表演中。

三、曲背哈腰在藏族舞蹈中体现的动态文化

1. 体现了民族舞蹈的动态文化特征

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和众多舞蹈论述中,都出现了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曲背哈腰”体态多次出现在藏传佛教的寺庙墙上,以及古代流传下来的石窟中,而在“舞蹈艺技九”理论中更配有插画描述“俯身”“塌腰”“前倾”等词语形容曲背哈腰的体态,并把这些优美的舞姿看作是“精美工艺”。这些文化遗产中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

2. 对藏族舞蹈历史中的动态文化传承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在这里,我们不单单是分析“曲背哈腰”的含义,还透过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分析它所带来藏族舞蹈的文化传承,即顺应自然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使得“曲背哈腰”这个动态在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

3. 代表藏族舞蹈的一种动态文化符号

首先,它具有传承历史的文化痕迹,从原始时代藏族舞蹈“羌姆”的记载到改革开放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藏族舞蹈作品中,都有它的存在。其次,它历经地理环境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保存了下来,不仅有着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的结晶,更加代表着藏族舞蹈的不同之处。因此,它代表了藏族舞蹈的一种动态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319-320.

[2]尕藏·论藏族舞蹈中“俯身体态”的成因[J].西藏研究,2011年6月第3期.

点头不算摇头算 第4篇

事实确实如此。凡是到过意大利的人,在公共汽车或游览车的司机座位旁都会看见过这样的告示:“请您不要同司机攀谈,因为司机需要用手驾驶。”

许多外国人见到后,常常不以为然,司机用手驾驶,这连三岁小孩都明白无误,难道还用得着提醒吗?然而,意大利人会说,提醒是必要的,因为,司机要是同乘客交谈,便会指手画脚,从而酿成车祸。

世界手语学界一致公认,意大利人是世界上使用手语最多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意大利处于地中海枢纽地带,又是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来自地中海乃至黑海沿岸各地的、说着几十种不同语言的客商、官员和游客,络绎不绝。为了能同他们谈生意,办交涉,意大利人的祖先以大量的手势来克服语言交流的困难。久而久之,意大利人便养成了“言必动手”的习惯。

说到手语,不能不提到一种少为人知、饶有情趣的现象——“同一手势、语意迥异”。

这里,不妨以实例进行说明。

几年前,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对这位重要人物的接待准备充足,考虑周密。布什也处处表示亲善友好。因而访问尚未结束,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传播媒介就纷纷称赞这次访问“堪称圆满”。

然而,就在布什面带微笑,走上飞机舷梯,转身向友好的东道主们挥手告别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澳大利亚人大惑不解的动作:竖起大拇指。

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友善的表示。但是,对于澳洲人来说,这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不敬”,甚至“猥亵”。结果,这件事一直沸沸扬扬了好几年。直到今天,许多澳大利亚人一提及此事,仍然愤愤不平。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用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甚至“了不起”;用伸出小拇指表示藐视。日本人则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对男人的一种尊称),用小拇指表示“情人”。而美国在公路边翘起大拇指则是表示要求搭车。

用手指数数,中国人从小指开始,向拇指方向数去;美国人则从食指开始,向小指方向数去,拇指不计在内。所以欧洲人表示“2”的手势(即竖起拇指和食指),美国人常常误以为“1”;中国人则误以为“8”。而中国人表示2的手势,即竖起食指和中指,欧美人则以为是V,即表示胜利。

表示人,特别是小孩身高的手势,英美人与中国人相同,都是将手心向下与地面平行地放在人头部高度的位置上。可是,在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这一手势只可用来表示动物的高度。他们表示别人身高的方法是将右手的手心向前,手指的第二关节处弯曲。有些像招手。这一点,在国际交往中,应特别注意。

在我国,用左手递送或接受别人交给你的物品,一般不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但是,在印度尼西亚,这一直被视为对对方的藐视。外国人这样做,印尼人的民族感情更难接受。众所周知,人们通常习惯用右手的,但是当右手正在写字或做事时,就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用左手。在这个“千岛之国”旅游或商贸往来时,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因此,即使是“左撇子”,为了避嫌,也应该“入乡随俗”,不忘提醒自己:一定要用右手接递物件。万一误用左手,那么应该马上解释。最好的方法是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

在我国,抚摸小孩的头,是一种亲切的表示。但是,在泰国,则是表示对人的一种轻侮。泰国人认为人的头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头是绝对不能让人随便摸碰的,即使是小孩的头也如此。

美国人有时将头仰起,一只手的手心向下,食指横在喉头前,表示:“够了,够了,再说我就吃不消啦!”然而,中国人知道,这一动作常常用来表示被人掐脖子,甚至掉脑袋。

同样,用一只手手心向下,放在脖子上,在俄罗斯表示“吃饱了”或“实在不能再吃了”。可是在日本,则表示“我凶多吉少”,如面临失业,离婚等。它甚至还表示“我将有杀身之祸”。

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有时以食指指着别人说话。在欧美,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责骂数落别人的动作。在美国,甚至连“老子对儿子说话”时,也不允许这样。

用大拇指和食指弯成一个圆圈,这个手势现在早已家喻户晓——“OK”,表示“好”。近年来,OK用得越来越变普遍。但是,如果在希腊、巴西和独联体国家的酒吧间,就不能随意使用这个手势,因为它同“下流”或“挑衅”相联系。毫无疑问,这将会给你带来始料不及的麻烦。而在日本,这一手势有时又被用来表示钱。

语言现象学家一向将“头语”列入手语的范围。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曾探索过“否定手语”的起源。他发现世界许多地方的婴儿吸足乳汁,离开母体后,都有摇头的姿态。这位进化论的创始人因此认定,这就是“否定手语”的最初萌芽。由此,他还认为,“摇头不算点头算”,适用于一切民族。

其实不然。在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摇头和点头的意思正好相反。

当你在保加利亚作客时感到口渴,服务员正好给你端上一杯饮料时,你如果点点头表示感谢,他很可能马上就将这杯饮料端走。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在这个盛产玫瑰的国度里,风行的是“点头不算摇头算”,并在不少地区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许多地方也流行“点头不算摇头算”。

《拍手点头》小班教案 第5篇

1.熟悉音乐,学习随音乐合拍地边唱边做动作。

2.乐意尝试创编歌词,并根据歌词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布袋木偶娃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出示布袋木偶做拍手、点头状,与幼儿相互问好。

师:小朋友们好,我叫聪聪,很高兴认识大家!你们喜欢我吗?如果喜欢我,就和我一起做动作好吗?

引导幼儿边唱边合拍地做拍手点头动作。

师:今天聪聪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叫《拍手点头》,小朋友们一起说。

教师边演示布袋木偶边唱《拍手点头》。(教师唱歌曲一遍)

幼儿跟随音乐边唱边合拍地拍手点头动作(两拍一次动作)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唱好吗?这次小朋友声音低一点,老师声音高一点。(小朋友声音高一点,老师声音低一点)

二、组织幼儿创编歌词,并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

1、启发幼儿创编出自己喜爱的身体动作。

师提问:小木偶除了会拍手点头,还会拍手干什么呢?(如:拍手踏脚、拍手摸脸、拍手拍皮球、拍手开汽车等)教师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高兴的表扬幼儿能创编新的歌词及动作。

2、幼儿听音乐,边唱边合拍地表演创编的动作。

活动建议:

花草点头笑教案 第6篇

城关小学二年(4)班 鄢花金

教材分析:

《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主题,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建立一个初步的生态意识,重视自己生活的环境。本主题《花草树木点头笑》是让孩子了解花草树木除了能美化人类生活,还能为我们提供资源,让儿童在感受环境美的同时,提升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花草树木点头笑》这一教学主题是在学习了《我们的大地妈妈 》这一内容之后,对地球环保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再通过说演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激发学生保护身边植物的自觉性、积极性。懂得植物与人类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策略及方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为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本课主题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唱歌、写倡议书、夸一夸,植物风采展示会等趣味活动,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引领每一个活动的展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的花草树木,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植物名称,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本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设置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欢植物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植物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做一个悉心的观察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从小树立起爱绿、护绿的意念,愿意自觉地以实际行动保护植物。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自己身边的花草树木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愿意以实际行动爱护花草树木。课前指导

师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植物头饰或图片

课前互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在课前唱一首歌《小雨沙沙沙》。

师:孩子们你们的歌声非常美,鄢老师听得都入迷了,让在场的听众都陶醉了,我仿佛看到翠绿的小草在歌唱,鲜花在开放,这是什么歌这么好听呀?

生:《小雨沙沙沙》。

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的景像。生:春天。

师:讲到春天你们想到些什么?

生:有花有草有树木…(师边听孩子说边在黑板上贴花草树木字)师:是呀,这些花草树木经过春天的打扮才显得更加美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天认识花草树木。

二、新课

1、感受花草树木的美

老师先带你们去校园看看,看大屏幕。(先出示几张没植物的画,再出示有植物的画,显得越来越来美,有植物更美)

师:看我们的校园真美呀!(我们继续看)再加上这些花草树木就更美了。师:欣赏了这些美景,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让学生自由说感受,从内心感受到花草树木的美,产生想认识花草树木的强烈愿望。)(很想知道这些植物叫什么名字,想认识它们。)

2、认识花草树木的名称

师:你们认识这些花草树木吗?(看屏幕生自由发言,说出一种师就点击出名称,)(介绍丁香树时结合劳动教育)

(1)刚才认识的这些都是我们校园的植物,接着老师再带你们去大自然看,美吗?认识小草时:看到这些绿油油的小草同学们能不能用一首诗赞美它。同学们我们喜欢这些花草树木,我们的祖先也同样喜欢,他们写了很多赞美花草树木的著名诗句,课外时同学可以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2)你还认识什么植物?(生发言表扬学生细心观察、是生活的有心人。)

师:真了不起呀!能说出这么多花草树木的名称。这说明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细心观察。其实,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的花草树木大约有25万种,就是我们用一生都看不完。这些花草树木把我们生活环境装点得这么美,不管在哪儿我们都要好好爱护它们。同学们能做到吗?

3、夸夸花草树木

(1)师:花草树木不仅美对于我们人类也有很多益处,它们的本领可大了,你能说出它们都有哪些本领吗?生:供我们观赏,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可以制造氧气、隔离噪音、吸收有毒有害气体…(不可以防止海啸这样的说法要更正)

有些植物还可以食用,用作药材、香料、木材等。你知道哪些呢?(2)花草树木为我们立下这多功劳,老师特意做了个光荣榜。看… 师:××的作用是…生接下去读。(荷花、菊花、含羞草、红豆杉…)(3)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进行了调查收集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还了解到哪些花草树木的本领。(花草树木的本领真大呀!)

(4)同学们今天也带来了你的植物朋友。让你的植物朋友和你的同桌见见面吧?你的植物朋友有什么作用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过一会鄢老师当小记者采访你们。现在开始吧。(学生在组内拿出资料开始交流,教师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交流方法,资源共享。给学生充分时间。)(鄢老师采访现在开始!谁乐意接受我的采访?)(我是校园环保小记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植物朋友吗?你说的真好,下面老师再采访××,他讲得好不好?谁还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请3个人说)师小结:刚才同学展示了你们植物朋友的风采,让老师大开眼界,的确,无论低矮的花草,还是高大的树木,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本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我们人类能离开它们吗?(不能)那我们就要保护它们让它们生长的快快乐乐,如果不好好保护就会对我们有很多的坏处。

(6)看图让生说说,(出示一些对比图片)(郁郁葱葱的森森和荒凉的沙漠;美丽的家园和洪水)(注意植树造林,就能减少沙漠的面积,沙尘暴的天气就会减少,空气就会更清新)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该怎样对待它?(板书:爱护它)

4、唤醒护绿意识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却看到这样的情景。(屏幕)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两幅图:穿草坪、摘花)采草坪图针对校园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教育。

过渡语:在生活中有些人还不懂得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但更多的人在保护着它们,爱护着它们。

5、看爱护花草树木的榜样(1)国家领导人爱护花草树木图(2)校老师学生植树的图

(3)幼儿园小朋友爱护花草树木图

师:看到以上这些情景,此时此你想说些什么?(先一幅一幅出现介绍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生:…

师:他们为大家树立了爱护环境的好榜样,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6、师:面对这些有生命的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爱护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自由说:为社区及公共绿地没有标语的地方立提示标语;给家里、班级、学校的花定期浇水、施肥、晒太阳;在校园及社区内不攀折树枝、不践踏草坪。此环节可针对本校实际对学校进行爱护校园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教育。)(5、6个人说)

7、争做绿色小卫士

(1)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要把刚才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爱护我们校园的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这样说和做相结合,你就是一个绿色环保小卫士,我们不光自己做,还要号召周围的人行动起来,一起爱护,接下来请大家把课前收集的环保小标语请出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后请同学上台展示(看屏障)

(2)巡视找6张最好的,请它上来展示,请其他人评一评,师把标语贴在黑板上。送环保章,表示鼓励,希望再接再厉为美化环境做更大的贡献。(这条标语打动了老师,相信也打动了在坐所有人,把掌声送给××同学。)(还有很多小朋友写得都非常精彩,我们无法在这短时间一一展示,没关系,课后把大家的环保小标语展示在我们班的学习园地,供大家欣赏。)

三、升华

1、畅想未来

师:孩子们,长大以后你也许会成为医生,也许你会成为工程师,也许你是一名军人,也许你是一名老师,你们都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未来的希望,长大以后你将会为美化环境做些什么?请你来(有时间就先同桌说说,没时间就直接说)

生:…(请3个人说一说)

师适时表扬(真勇敢、说得好、希望你早日梦想成真、祝你早日成功…)

2、师:同学们还有很多美好的愿望,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去实现,现在我们二年(4)班小朋友向城关小学全体师生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一生宣读倡议书)(课后把倡议书粘贴在校园展示台)

点头的瞬间小学作文 第7篇

以前的我,是个胆小不爱举手发言的人。

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教室总是死一样的寂静,同学们都一声不吭地坐着,生怕被老师请到。

“嗯……”老师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这时,有几个同学慢吞吞地举起手,老师的怒火才消了大半,欣喜地请同学们发言。可是老师请到的同学,一个支支吾吾,一个畏畏缩缩。这让老师不得不布置了一个令人心生胆怯的任务――自我介绍。

怎么写呢?我说出来的话会不会被同学们嘲笑?我一天上课都没了心思,直到放学铃声打响才急匆匆地向楼下跑去。

我妈妈是语文老师,她的作文水平肯定比我好。就找妈妈!她来写,我来背,不就好了吗?再说,我才上一年级,妈妈肯定会帮我的!

我准备好了纸笔,高兴地去找妈妈,本以为这件事有了着落,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拜托我才一年级!你怎么能不帮我?我在心中埋怨着妈妈,把纸和笔气呼呼地扔在桌子上。我心里愤愤地想:我一定要写出一篇好介绍给你们看!

我坐下来,拿起笔,“沙沙”地打着草稿,写上我的姓名、性格、爱好。我看着那歪歪扭扭的几行字,继续在纸上不停地擦写。然后,又抄了一遍,等待妈妈的赞扬声交织在我的耳际。我走向客厅,端端正正地敬了个礼,把自我介绍交给了妈妈。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我的目光落在妈妈脸上。她那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露出了笑容,把我搂在怀里,赞许地点头。

因为妈妈的点头认可,我的信心倍增,在第二天的演讲中享受着雷鸣般的掌声。

点头哈腰 第8篇

关键词:乡土建筑,保护策略,点头古镇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缩影, 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见证。在人们旧有的观念中, 只有历史名城或者文化背景比较深厚的地方, 才有可能存在较大规模和艺术特色的古建筑, 忽略了本土地方的古建筑。我们说古建筑不论其规模大小, 只要它拥有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 那么, 这样的古建筑对于我们今天来说, 同样具有可利用性。乡土建筑近年来被人们广泛关注, 不少建筑专家、学者, 甚至科学院士都十分注重研究乡土建筑的利用与保护。乡土建筑也是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内涵也十分丰富, 在福建闽东乡土建筑包括人们所熟悉的民居、寺院、宫庙祠堂、学堂、书院、驿站、商铺、城堡、石桥、烟墩、矴埗、碑亭等各类的古建筑, 因为它们土生土长在广袤的乡村, 我们称为乡土建筑。

福建省闽东地区大部分乡土建筑为土木结构, 土木质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易于损坏和消亡, 不易长期保存。然而在闽东地区乃至全国, 乡土建筑很晚才进入人为保护的范畴, 使得这类文化遗产流失严重, 甚至濒临消亡。近年来, 闽东地区掀起开发乡村旅游业的热潮, 作为乡村旅游业重要依托的历史文化遗产才进入人们的视野, 不再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在此背景下, 文化遗产的重视度不断提高, 乡土建筑也被列为重要保护对象。然而, 闽东地区乡土建筑生存现状怎样, 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对策?本文以福建省闽浙边界的福鼎市古镇——点头”为个案, 试从地域分析点头乡土建筑的生存现状,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乡土建筑的可利用性、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功能。提出几种保护方式, 以探求较为科学的保护策略。

一、点头乡土建筑目前存在的状况分析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 有福建北大门之称, 历史沿革久远, 隶属于福宁州、福宁府, 于清乾四年 (1739) 设县。点头镇居于福鼎市中部, 面海环山, 海域广阔, 山区以低丘陵为主, 山势低缓轻柔。点头全镇总面积9.6平方千米, 总人口4.2万, 现下辖18个行政村, 3个居委会。是国家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据文物普查发现,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就有古人类在点头一带生息。唐宋以来, 有赵、陈、朱等姓氏陆续迁徙此地定居或移居所属各个村落。村民通过勤劳的双手, 发挥聪明才智, 与当地生活习俗融汇, 创制了不少古建筑, 留下丰富的乡村文化景观。

自古以来, 点头的区位十分重要, 古代南北走向的古官道通过点头, 北与桐山相邻, 可达浙南;南与白琳相接, 下可通闽南。该地还面向大海, 水陆交通在古代十分发达, 可以说, 点头自古是水陆交通的重点区域。交通发达了, 大大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贸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现在点头保持原生态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妈祖文化、信神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手工技艺文化等, 这些都与当地村民生活习惯和民间信仰息息相关, 已经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 并反映在乡土建筑、乡土生活、宗族道德论理观念等诸多方面。毋庸置疑, 作为精神意识存在的文化现象, 它的载体不是虚无的, 必定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衬托而存在的。点头镇也不例外, 其中至为重要且保持最为完好的是村落的景观文化。乡土建筑是景观文化的直接体现, 点头乡土建筑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以下几类:1、古民居, 2、宫庙, 3、桥亭, 4、寺宇, 5、祠堂等。最为有特色的是民居, 即村民的住宅, 保存完整是连山大厝, 为清代木构建筑, 无论占地面积还是规格承制在福鼎都是首屈一指。它布局科学合理, 还集雕刻工艺于一体,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古民居的整个村庄座北而面南, 与自然山水相结合, 构成了民居与自然环境简洁的几何关系, 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格局。从单体建筑上看、构架、梁、柱斗拱等大木结构, 到窗、檐板、地板与楼面等小木结构, 甚至地面与墙面、天井、屋面与檐口的做法都是微派与东阳木雕的完美结合, 造型隽美, 雕刻精细, 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 此外还有马冠庄氏古民居、马洋朱氏古民居、果阳朱氏古民居等都保存完好的单体或联体结构, 蔚为壮观。其次是宫庙, 建于清乾隆二十年的点头妈祖天后宫, 为单体四合院式木质结构建筑, 开一个天井采光, 规模虽不大, 但规格高, 为清乾隆时的民俗文化建筑。奶娘宫在天后宫左200米左右, 当时规格也比较高, 现在不但存有木质结构厅堂, 而且花台、鱼池、过道、石桥、石栏干等都保存完好。其布局也非常科学, 是不可多得的建筑遗存。点头古桥目前在多个乡村都普遍存在, 比如在柏柳村保存有石构横溪桥, 东西走向, 跨在39米宽的溪床之上, 以廊桥格局建制, 雄伟壮观。廊桥连接古道, 既是行人歇息之处, 又是周边农夫劳动休息场所, 廊桥之内还供奉神灵, 历代信徒弟子香火相传, 构成十分古朴的村落景观。在过苋等村中还遗存有平板石桥, 长百余米, 由石墩支撑, 桥面铺石板, 牢固稳当, 历经百年风雨, 安然无恙。点头寺院建筑历史也颇为悠久, 且规模较大, 著名的有普照寺, 始建于后唐时期, 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位于龙田村普照山北麓, 海拔高, 路陡峭, 有深山藏古寺之感。寺宇占地面积较大, 寺门巍峨, 城墙环绕。此外, 还有莲花寺、大士阁、紫云寺、三官堂等, 都处在各村中心点外, 是村落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祠堂也是乡土建筑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个村庄都有一至两个的祠堂, 有的还有三个以上, 说明这个村庄杂居多姓氏人家, 也说明了祖先的定居生活处在长期融合的一个过程。仅从建筑角度来说, 点头村落的祠堂仍是乡土建筑的精彩一笔。另外点头人文景观也不可忽视, 历史上点头出现不少名人或名人游历于此, 他们的故居和寓哲之所, 也是乡土建筑的组成部分。

据有关资料表明, 点头现有住民基本是由外地迁入, 在历史上福鼎有从浙江或江西进入的居民祖先, 他们都经过千山万水, 一路迁居, 才到达现住地开基, 反映了祖先们对居住点的完美性的不懈追求。点头现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寺院、宫庙等古建筑, 具备了以下三个因素:即1、至少在清代中后期经济发达, 人文荟萃, 交通便捷。2、现在经济重心转移, 现居民纷纷另谋生路, 在外建立基业, 促进城镇化进城加快, 反而“冷落”了原有的居住地, 使乡土建筑得到保存。3、现交通偏离, 位置相对闭塞, 经济相对落后, 选择保持原状。4、随着本世纪初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兴起, 有识之土对传统理念下村落格局保护意识的觉醒, 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遂开始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点头乡土建筑面临的挑战

乡土建筑属于古董, 在新农村建设中,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进程, 点头乡土建筑必然要接受一场严峻的考验, 即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从点头现有情况看, 其乡土建筑面临各种挑战, 造成传统文化景观大量流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城镇化, 造成了拆旧建新现象。城镇化的冲击波, 导致传统乡土建筑的土崩瓦解。特别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的改造、文革中的破坏和八、九十年代后居民们不断拆毁改建新居, 原拆原建房屋现象时有出现, 在原址上倒水泥钢混砖结构的建筑群, 与原古村落不和谐, 失去了原来历史风貌。这里存在着另一现象就是许多人讲“新农村建设”, 认为就是“新村建设”, 造成盲目地求新, 无睹传统乡土建筑, 忽视了保护文化景观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2、由于交通重心的偏离, 原有的乡土建筑群渐渐地失去了地理优势, 使其置身于深山僻壤之中。同时也失去了住宅的功用, 被时光遗弃, 被主人抛弃, 它真正地被世人所遗忘, 处于“自然状态”, 历经近几百年的沧桑, 许多建筑结构都在或正在损坏, 如一些房子的框架结构已经腐烂、墙体倾斜、阴沟堵塞等等, 给古建筑的完整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导致缩寿减岁。到2000年点头镇文化站进行统计时, 点头遗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131幢。2008年9

基于平邑民间艺术实地考察基础上

的沂蒙民间文化的理性思考

刘常宏

(山东省平邑县文体局山东平邑273300)

【摘要】目的:传承沂蒙民间艺术;方法:以平邑县为例进行实地详细调查;结果:摸清了时下沂蒙民间艺术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现状, 但传承民间艺术任重道远。结论:只有民间艺术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 沂蒙民间文化艺术技艺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

【关键词】沂蒙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展

引言

现今流传的各种民间艺术形态, 大多产生于农业社会历史阶段, 反映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广大农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时至今日, 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 工业文明迅速普及的今天, 人们会如何对待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呢?…我们带着对沂蒙民间艺术的极大热爱进行了调查, 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的感慨。

(一) 当前沂蒙民间文化现状调查

调查发现, 目前尚存的沂蒙民间美术品约有14大类。其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集中分布在沂蒙山区各乡镇农村, 相对集中的区域以郯城、沂水县为代表。其中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郯城民间旋木玩具、郯城年画、过门笺和蓝、彩印花布以及刺绣之乡沂水县高桥镇刺绣品最为出名, 并因纹样古朴、色彩艳丽而被众多收藏家集藏。其他县区差别不大, 均呈萎缩状,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加剧的趋势, 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为进一步摸清当前沂蒙民间美术发展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 找出逐渐消失的原因, 以蒙山主峰所在县平邑县为例进行了实地详细调查。

平邑县蒙山古文化底蕴深厚, 古代仲子、曾子等先贤出生与月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 仅存82幢。其中约有20%属于危房, 且多年未得到维修, 另有15%若3-5年内不维修也将变成危房, 安全隐患严重。3、乡土建筑像古民居、寺院、宗庙等大都有留下古代的牌匾、石碑和实用器皿, 这些牌匾、几桌、抬盒等实物与建筑差不多是清代的文物, 是当地人文历史的见证, 同时, 它是乡土建筑的一部分, 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和建造艺术价值。乡土建筑拥有无数的古董珍宝, 由于缺乏有效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支撑, 保护的资金扶持, 保护的人才缺位, 而必然走向被破坏的命运。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 在2003—2008年的五年时间里, 点头的乡村流失牌匾、几桌、抬盒等实物达上百件。

三、点头乡土建筑寻找发展的对策

文化客体总是处在不断变迁之中, 体现为自然性衰退和流失, 遗存的乡土建筑是一份特殊的资源, 它作为一份文化遗产, 不仅具有认识价值, 审美价值、社会价值, 它还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和节奏感, 是不能再造的, 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和历史文化教育功能。其独特的魅力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并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保护和利用是乡土建筑的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如何更科学的保护乡土建筑, 发掘并利用其潜在价值, 实现其社会功能呢?有学者论述道:“我们保护、研究包括乡土建筑在内的建筑遗存, 也应该是着眼于未来, 应该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双重意义。”笔者认为, 唯有尊重发展, 尊重原居民拥有乡土建筑的所有权, 尊重乡土文化, 才是乡土乡土建筑的发展道路。

1、在加强乡土建筑保护的工作中, 建立和完善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将乡土建筑纳入法律法规保护的范畴, 赋予保护行为的强制性, 严惩人为的破坏行为。要坚持加强宣传原则, 不断加强乡土建筑的保护宣传, 进一步提高乡土建筑保护认识。一是不仅提高文化 (文物) 部门的认识, 还要促进各级领导提高认识, 特别是要帮助广大村民提高认识。二是要进一步增强乡土建筑忧患意识的宣传, 及时有效地制止新农村建设中毁损乡土建筑的各种行为。

2、从乡村旅游角度出发, 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

在旅游业开发中突出乡土建筑这一大亮点, 充分发掘乡土建筑潜在的文化资源, 并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保护乡土建筑与经济效益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 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这也点头镇促进乡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点头古村落多, 如连山、过苋、柏柳、马冠、果阳等村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 并拥有多样性的农家美食风味。它们开辟为乡村旅游景点与古民此, 二十四孝之一的老莱子就生活在蒙山脚下, 关于蒙山的民间传说内容丰富并广为流传, 为该县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根基。经过调查发现, 该县代表性的美术工艺品只剩下8类10个品种, 仅存有同台庄村粉彩泥塑狗和王八打鼓 (又叫燕子车) 、武台镇南武沟村的过门笺、平邑镇白庄和仲村镇土陶等工艺, 沂蒙鞋垫、香荷包和剪纸相对分布广泛存在。经过多次的调查得知, 同台庄村粉彩泥塑狗和王八打鼓已有几百年历史, 该村只有几户五六十岁的老人从事泥塑狗工艺, 而王八打鼓只有七十多岁的张老头一人能做。一户五十多岁姓梁的大伯告诉我们, 每年春节前两个月开始制作年货, 到集市上买, 作为家庭副业。制作泥塑狗从和泥开始到上色需要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 材料和工具大都是流传下来的土制品, 就连上彩的笔也是用麻绳自制, 他们不敢改动原来的样子, 也改不了, 具体流传了多少年他们也不清楚。老人家还说, 年轻人熟练地掌握泥塑手艺最短也要一年半载的时间, 目前泥塑狗的市场价仅为一元钱一个, 批发只有四角钱一个, 也就是说, 手艺学成后一年的收入最多只有几千元, 远远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多, 来钱快, 现在年轻一代已不愿学习和继承传居、宗祠、寺庙观光, 与妈祖祭祀, 奶娘习俗相结合起来, 让人们体味乡村的古老风光, 也可品尝乡村野味。挖掘地方有特色的习俗文化与乡土建筑特色风化统一和谐起来, 应当成为点头乡土建筑旅游观光的新亮点。比如与天后宫建筑展示结合的是妈祖春秋两祭仪式, 形成庙会, 举办妈祖文化节, 以吸引四方来客, 让人更多地了解点头妈祖文化同时, 也了解妈祖天后宫建筑艺术。宗祠、寺院建筑也是如此。还可尝试创建“乡土历史文物中心”, 内设系列微型博物馆, 其中古建筑文化博物馆则专门收藏散存于民间古建筑物件, 集中展示、介绍点头的古建筑艺术风格等。

3、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 乡土建筑还涉及到居民的问题。

他们需要生活, 需要生计, 并对古村落、古民居的建筑拥有财产权。在保护乡土建筑时, 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亦是保护的根本目的之一。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力和利益, 帮助当地居民合理利用乡土建筑文化资源。建筑是村民世代创造的, 所以人应当是保护的主体。做好建筑地居民的文化意义的再认知, 统筹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改造和规划的关系。要使居民真正了解自己乡土建筑的价值, 落实和提高主人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解决现住居民的生活困难。尽管经济利益不是乡土建筑保护的唯一目的, 然而保护意识的产生及保护行为的实施, 都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分不开, 这决定了保护行为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保护的核心问题。要让产权人在保护中受益, 分享到保护的成果, 这也是乡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4、乡土建筑还要整合整体人文力量, 推动乡土文化发展, 为经济社会建设这个中心服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点头哈腰】相关文章:

上一篇:对某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调查下一篇:评级授信贷款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