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类审题范文

2024-06-12

寓言类审题范文(精选8篇)

寓言类审题 第1篇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材料作文及范文(学以致用,我学我赢)

1、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第四周星期日晚用)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向蓝天。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1、仔细研读材料,把握立意(确定立意后,写在横线上)

2、拟一个恰当标题

3、写出写出开头、分论点,附上你打算运用的材料,4、本文你打算用什么论证手法

5、你打算在这次作文中,运用哪些修辞?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寓言类审题 第2篇

考点 :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 5 课时 寓言类作文审题立意 一:考点讲解

1、寓言的含义及特点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

2、寓言类材料的审题(1)把握整体寓意

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

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3)多角度思考

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寓言类材料作文,是材料作文中的难点。它往往以一篇童话、一则寓言故事、一首寓言诗、一幅讽刺漫画的形式出现,它看似浅显、生动、幽默,却含蓄、深刻、具有感染力。所以要把握这种隐蔽性、暗示性,揭示材料的寓意;必须明确材料暗示的目标性、引导性,才能讲明材料的微言大义。

3、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

寓意类材料作文,一般提供一则或几则寓言或寄寓隐含某些哲理的寓意性材料,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展开议论。这类材料作文乍一看给考生提供的发挥余地很大,实际上审题的难度较大。结合寓言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寓言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条小鱼问一位老鱼王:“海是什么?它在哪里?”鱼王说:“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不仅在海里居住,在海里生活,还把生命放在海里。你生于海,终于海,海是你的一切。”

快乐也一样,有时候近在咫尺,我们反而视而不见。假如你对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那么等你拥有更多时,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快乐。因为获得快乐的关键,不是增加所有。而是降低欲望。一个拥有很多,而欲望不大的人,比一个拥有很多,欲望也更多的人快乐。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审题的第一步是找到材料的两个关键词——“欲望”与“快乐”。第二步是弄清“欲望”与“快乐”的内涵。“欲望”,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快乐”,感到幸福和满意。第三步是探究“欲望”与“快乐”的关系。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命题者给考生“立意自定”的自由,就是允许考生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你可以认为,想得到快乐就得清心寡欲,懂得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把装满太多欲望的口袋倒空吧,以一颗善良清净的心去迎接每一天。用自己的双眼,去欣赏属于自己的快乐风景。也可以认为,人的心灵应该永远充满喷涌的激情,人生需要不停的行走,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追求新的事物,在不断的追求中方能享受人生的快乐,没有欲望,没有追求,就永远难享快乐!还可以将“欲望”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分别论述这两个层面与快乐的关系,或论其中一个层面与快乐的关系。写作时,可就以上三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用一个人物的经历演绎故事,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看法,鼓励文体创新,写出富有个性的佳作。(2)由表入里剖析寓言

寓言的本质意义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指导人怎样理解自然规律,从自然现象中获得人生的道理。比如人生哲学、美学方面的智慧;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人应具备的道德情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等等。通常要用类比、比喻、象征等手法解读材料的本质意义。如:寓言“守株待兔”,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努力而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政治上的保守派;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例2:2006年全国卷1就是一道比喻性的寓言材料 作文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模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主干内容是“乌鸦学鹰”。乌鸦学鹰没有成功,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这样造成了悲剧。其主体材料的寓意是:批评乌鸦的盲目模仿。类比现实,其深层意蕴是讥讽人类的丧失自我和盲目学习。把乌鸦的盲目模仿转换成人类的丧失自我、盲目学习.这样立意,毫无疑问,切合题意。这个认识从哪里来?材料中牧羊人的“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这一句话点出了隐藏于材料中的主旨。这就 1

是抓关键句找主旨从分析形象的角度看,寓言中的乌鸦又是一个主体形象。这个形象有哪些特征?除了上文所说的。盲目模仿”外,还应该有别的特征,如羡慕老鹰,不只是“临渊羡鱼”,而是为实现梦想.“拼命练习”,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是否值得赞颂?这样一分析,从这个形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又有新的立意视角了。

分析: 这则寓言故事最后,牧羊人孩子的“它也很可爱啊”这句话是命题人有意添加的,是材料中的一个亮点。其目的是为了丰富故事的内容,增加写作的角度,拓展考生思维的空间,但同时在客观上也加大了考生对材料理解的难度。我们可以从正面选取以下角度:①找准自己的位置;②要量力而行;③盲目模仿必然导致失败;④人贵有自知之明;⑤切不可忘乎所以;⑥一切应从实际出发;辩证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考生可以从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关系方面立意,进行辩证分析。

还可以选取以下角度:①认清自己,认清世界;②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③革命热忱和实际精神;④可贵的勇气与科学的态度;⑤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③愚蠢与可爱;①梦想和现实。这种立意,既肯定了乌鸦勇于尝试的精神,同时也批评了它违反客观规律,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态度,只有把革命热忱与实际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发扬可贵的勇气,又要讲究科学的态度,才能赢得事业的成功。

这个材料的复杂性还在于,对待同一件事.牧羊人的观点和小孩的看法截然不同。乌鸦学鹰,牧羊人认为“它忘记了自己叫什么",而孩子却认为“它也很可爱”。孩子的话,同样是一个表明态度的观点句。孩子认为可爱的原因,应该是上文所提到的乌鸦敢想敢于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往深处想一下,牧羊人与孩子的观点能否统一?在哪一点上可能统一?这就是抓住材料的内在关系找主旨。可以这样立论:既赞扬乌鸦的敢想敢干精神,又提醒要注意根据客观实际正确地干,科学地干。对这种新型的材料作文,既要注意全面理解材料,又要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开掘;既要准确立意行文,又要写出别具一格的新意来。(3)由此及彼分析寓意

无论是要看清某种客观事物,还是要表现某种主观意向,注重多角度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寓言寓意多向多面的特点可以激活学生认知、表述、阐发的角度。如寓言“滥竿充数”的故事,我们通常都是着眼于“滥竿”来评判,认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靠蒙混骗人是不行的,即不应以次充好。可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寓言不也讽刺了像齐宣王一类的昏庸者吗?齐宣王不昏庸,南郭先生又何来“充”的机会和效果。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狼与羊

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狼和羊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为了促使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拿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4)从是非角度辩证分析

寓言故事的内蕴极为丰富,审题时应将寓言所揭示的意蕴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分析现实问题,揭示寓言所透出的深刻哲理,以思辨的认识来认识,做到深刻、独到,具有针对性和震撼力。在审题时也可运用发散思维这一方式,如根据“滥竿充数”这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则寓言,多角度地进行畅想,提炼出几个论点。1.从乐师与南郭相安无事的角度,联想到对当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坏人坏事要敢于揭露。2.从齐宣王爱听合奏的角度,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温床,必须铲除。3.从南郭先生最后偷偷溜走的角度,联想到人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可贵。4.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终露马脚的角度,联想到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而应该具备真才实学。因此,多角度审视.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挖掘材料的寓意,是审好寓意型话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4: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狮子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挂了张标签,上面写着“驴”,编号、日期、鲜红圆硕的公章、签名一应俱全。他想不能自行摘去,得合法地摘下这标签。他先是愤怒地地质问驴子和狼等动物们:“我是不是狮子?我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草?” 动物们众说纷纭:“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子”“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又说不清!”“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 狮子改换口气,低三下四,求这个作证,向那个解释,同情狮子的不少,但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憔悴的狮子变了样子,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终于有一天,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 的驴叫声。

其实生活中的人们,也往往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等标签,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请以根据这则材料的寓意写作文。

解析: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贴上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等标签,有的是被动的贴上去的,如各种指责、诬陷、罪名等等,有的则是自己兀兀穷年拼命争取的。在这些标签之下,人们往往迷失自我,忘乎所以,没有认识到自己仍是社会生活中普通的一员;面对着佛光灿烂的标签,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哪怕在获取这些标签的过程中丧尽天良人格,一当戴上光环,就顿觉高人一等,品格特高尚,学问迎风涨,指挥倜傥,不可一世

某些曾经优秀的人戴上光环后,没有想到这是社会对自己一定程度的肯定,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地回报社会、奉献人生。而在负面的标签下,一些人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不能做到襟怀坦白、心胸开阔,结果被环境屈服,被社会异化。另一方面,周围的人们也是根据人的标签来对待一个人,以职称、学历、荣誉尤其是权势官职来评价一个人,全然不知道许多标签背后的猫腻甚至肮脏;或者根据标签把人一棍子打死。

(6)揭示隐喻明主旨

比喻性的文题在作文命题中屡见不鲜。一类是命题式的文题,如“今年花胜去年红”,“树木·森林·气候”。对这样的文题,直接根据喻体“花”、“树木·森林·气候”来找出实体即 2

可。另一类是以寓言故事、童话等材料方式出现,如1995年的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写议论文,1990年就一个法国童话写议论文。对于这类材料,必须先找出寓意,然后根据喻意提炼观点。

例5: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他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他又想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生命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最后死于草丛。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首先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务远其次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于精神。

例6: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鹤/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鹏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审题指导:

首先要准确析出寓言诗所隐含的寓意:要全面、辩证、正确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如果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这寓言诗的核心内涵,导致“走题”,结果可想而知。如认定苍鹰好高骛远、燕子是怕冷的懦夫、喜鹊奴颜媚骨等,并以此提出做脚踏实地的人、勇敢的人、做有骨气的人等,虽然思想观点正确,但离开了原有的寓意,有违题旨。

如果只在开头写上一句“看了《鸟的评说》,我发现它们没有学会互相理解。”然后就论述互相理解的必要性、互相理解的重要性、怎样才能互相理解,一直到结尾,再也没有任何文字对“鸟的评说”作些分析,也被视作不甚切题。

二、高考链接(09年全国卷I)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

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主体事件是:为了生存,多学一种本领,兔子等被送进游泳训练班。可是兔子就是学不会。教练野鸭坚持让兔子学;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则提出了异议:要因材施教,只要多学一种本领就行。

从这里可以看出,命题人有两个“命题”不容置疑,一是为了生存,必须多学一种本领;二是不顾学生实际的死板的教育模式是必须改革的。考生不能逆向立意。

考生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立意

①从小狗、小龟的角度:多一种本领多一种生存可能。这种立意距命题人的本意较远。②从小兔、小松鼠的角度:成功源自苦练//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扬长避短更容易成功。

其中,“扬长避短更容易成功”较为符合题意。以上两个角度从属于“学习者”这个大角度。但是,材料中学习者是被动的,没有选择权,所以,这个角度写作,容易不切合实际

③从野鸭角度:激励胜过批评打击//善于反思,提高效率//因材施教,成就不同人才//打开思路,打破单一模式。后两种符合题意。这个角度是施教者的角度。④从青蛙和仙鹤角度,做比说更重要;有些跑题。

⑤从青蛙角度,既要有针对弱点的填空式训练,也要有针对有点的发展特长式训练。⑥从仙鹤角度,解放教学思路,因材施教,拓展不同成才途径。

第三个大角度是“说者”,说话的内容所引导的方向正是命题人的本意所在。

最扣题意的立意应是:打破单一的补缺式培养模式,提倡发展特长式培养模式,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因材施教,拓展不同成才途径。

三、模拟演练

根据以下材料完成练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么,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根据材料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总说:材料内容是关于如何正确看待本色、个性与雕饰、圆通之美的。如果说“棱角分明”的石头是一种本色之美、个性之美,代表了人类社会中的那些刚直不阿、有骨气、有气节的人,那么“圆润光滑”的卵石则是一种雕饰、圆通之美,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那些温和、成熟、稳重之人。

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从对话来看,山石对卵石很是不屑,认为卵石细小,不如它自己高大 3

挺拔;认为卵石体肤平滑,肌理莹润,不如它自己体肤糙砺,楞角分明,血性方刚。山石在卵石的面前,是骄傲的、自信的。这些固然没错,但山石的不足在于,它在看到自己高大雄奇、充满阳刚之气的同时,不应当对同出一源的卵石采取排斥、鄙视的态度。大千世界的事物存在的形态是各不相同的,美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固然可敬,小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山石的口气比较霸气,唯我独尊,唯我独优,毫无谦逊,这不是一种值得认可的为人之道。山石的傲气、霸气值得一评。对山石既可正面立论,肯定它的自信、它的豪气;也可反面立论,批评它的傲气、霸气、偏见,等等。

若从“石头”的角度,正面立论的话,肯定“棱角分明”的石头是一种本色之美、个性之美,可以有以下立意:①保持本色之美

②追求人生的个性之美,活出精彩

③做人应“棱角分明”,刚直,充满阳刚之气,等等。从反面立论,批评山石对同出一源的卵石采取排斥、鄙视的态度,唯我独尊,唯我独优,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的傲气、霸气、偏见,等等。

若从“卵石”的角度,“圆润光滑”的卵石则是一种雕饰、圆通之美,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那些温和、成熟、稳重之人。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圆通是人生的一种艺术

②人应在学会与他人、社会的融合中,变得成熟、稳重等等。

从“卵石”的“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特点,可以立意为“磨练”等。若结合“山石”“卵石”两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有以下立意: 1.从山石与卵石都坚守本质的角度——

山石与卵石都是石头,它们的遭际各不相同,却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质与内涵,都有着各自存在的价值。

2.从山石与卵石不同价值取向的角度——

(1)……人也一样,价值取向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却都能演绎一段别样人生。(2)不同形式,同样实现自身的价值

3.从山石与卵石姿态不同却和谐共生的角度——

(1)山石无棱角无以显壮美,卵石不圆润无以显温柔,它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美丽着。每一块石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都抛弃了平庸,成就了伟大。平凡不是错,只要活出属于自己精彩,活出自己个性,生命就有价值。

(2)在保持本色之美个性之美的同时,学会圆通,倡导融合,提倡和谐。

(3)大千世界万千之美/物尽其材各有所用/异样人生/异态之美/不要拘泥一种形态…… 4.从两石需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角度——

(1)“糙砺”和“莹润”结合,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2)刚柔相济。

范文:

侠骨柔情大丈夫

山石有其刚正的本质,但在卵石眼中只有粗野;卵石有其柔和的外表,但在山石看来只有懦弱。山石与卵石,或阳刚或阴柔,各自有各自功用,难用片言只语定其优劣。不过何为大丈夫?棱角分明的山石略输柔情,肌理莹润的卵石稍逊侠骨,唯有侠骨柔情兼备者方为大丈夫。

柳永吟诵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流传千古,凡有井水处必有柳七词,可见他填词造诣的登峰造极。然而他的词只能风行于烟花柳巷当中,由妓女歌姬传唱,一首首词藻华丽的艳词唱出了江淮的参差人家,道出了宋朝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这个生于温柔乡,死于牡丹下的文人柔肠万转,“十年一觉扬州梦”销蚀了他大丈夫肩挑天下的侠骨,相比之下,苏轼才是那个时代的大丈夫。苏轼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暮年雄心,更不乏“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思妻之情。鲁迅有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大丈夫当有国士无双的豪情,有如苏轼笑谈千古风流人物的胸襟气度,足以激荡青史,也要有人性中的真情。所以,只有苏轼这样侠骨柔情兼备的人物才堪为时代的大丈夫。

若论苏轼这样的文人,究其一生,他都因时运不济而郁郁不得志,只是一个悲剧式的大丈夫,那么毛泽东应该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丈夫。他诗情万丈,青年时便“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并非像李煜一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遭遇大败时,项羽只会唱《垓下悲歌》,而毛泽东却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论柔情,他能写下“江山如此多娇”,论豪情,他能创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他是一个充满侠骨柔情的人,在接到儿子在朝鲜牺牲的报告后,他留给秘书一个湿枕头和“青山有幸埋忠骨,马革何须裹尸还”的诗文,便如常工作。枕头溢满了父亲的辛酸,诗句却体现了领袖的坚强。毛泽东的柔情不是懦弱的李煜可比拟,侠骨亦非狂妄的项羽可匹配,他是一个充满柔情的父亲,一个满身侠骨的领袖,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取山石的棱角分明,坚定不移,我们才能有泰山的威严;取卵石的肌理莹润,温柔可亲,我们才能有白玉的动人。出能号召万人,如能体贴家室,动能英勇无敌,静能平易近人,这样侠骨柔情兼备之人才能称为大丈夫。

寓言类审题 第3篇

材料作文根据材料的性质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 如诗歌类、漫画类、对话类、现实类、寓言类等等。寓言类的材料作文除了具有材料作文的一般特点之外, 又有其特殊性, 即隐喻性 ( 寓言是借用虚构的故事情景或假托某事物来说明道理) 、多义性 ( 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 对于同一事件, 往往见仁见智) 、哲理性 ( 寓言在于讽喻、劝诫、启迪人们, 寄予深刻道理) 。

古人云: “意犹帅也。”高考作文立意不准, 文不对题, 甚至离题万里, 则会满盘皆输。为准确把握寓言类材料内涵, 正确审题立意, 有必要对寓言类材料作文这种写作形式的特点及其审题立意的方法进行全面总结。

一、立意角度之主体角度

寓言类的材料作文, 可以是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自然现象, 也可以是现实生活情景, 不管哪一类型, 往往以叙事为主要形式。叙事就有事情活动所涉及到的人和物, 我们称之为 “叙事主体”, 而寓言故事中的叙述主体以动物、植物居多。因此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叙述主体角度出发, 找出材料所涉及的叙述主体即动物、植物, 然后采取类比的手法进行分析, 将材料中所涉及的动物、植物类比到人类与社会, 即所谓的由物及人。从下面的一则寓言类材料作文进行分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枭逢鸠。鸠曰: “子将安之?”枭曰: “我将东徙。”鸠曰: “何故?”枭曰: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 “子能更鸣可矣, 不能更鸣, 东徙犹恶子之声。”

上面的文字, 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800 字。

通过阅读, 我们可以看到这则寓言故事材料所涉及的叙述主体主要有三: 枭、鸠、乡人。从三个叙述主体进行思考, 我们都可以很容易找到立意的角度。

从 “枭”这一叙述主体出发进行分析。 “乡人”为什么都会讨厌 “枭”的鸣叫之声, 其根本原因是枭的声音不好听, 并且不能从自身出发去改变自己的声音 ( “不更鸣”) , 最终会如鸠所说的那样:“不能更鸣, 东徙犹恶子之声。” “枭”要想自己的声音能被大家接受, 最好的办法就是 “更鸣”, 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 “更变自己, 适应社会”“提升自我, 适应社会”。

从 “鸠”这一叙述主体出发进行分析。当 “枭” 的声音不被“乡人”所接受时, “枭”的态度是躲避, 而 “鸠”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 其根本原因是在于 “枭”本身。因此, 我们从 “鸠”这一叙述主体出发, 可心立意为 “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立意角度之因果角度

如上所说, 寓言故事类的材料作文, 其材料往往以叙事为主, 而一个故事基本上都包含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 尤其是故事的起因与结果之间, 会有很强的逻辑的关系。世界万物皆有因果, 寓言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因此对于寓言材料作文, 我们从故事的结果出发, 去追溯其原因, 会对材料有更深的理解, 从而找到一个很好立意角度。而这一立意方法最为关键的是要由果溯因找美品, 如果材料是对某一现象进行歌颂, 那么这一品质就是我们立意所在, 那过材料是对某一现象进行了批判或讽刺, 也就是倒置这一现象发生所欠缺的品质, 这一品质同样也可以成为我们立意所在。

例二: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 2015 年高考湖南试卷)

有一棵大树, 枝繁叶茂, 浓荫匝地, 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 大树听了, 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 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 拒绝了; 请走兽帮忙, 走兽说大树没有腿, 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 它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果实中包含着种子, 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 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是典型的寓言故事类的材料作文, 通过材料的叙述, 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结果是: 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我们采用“由果溯因找美品”进行追问, 大树既没有搏击长空的翅膀, 也没有能跋山涉水的双脚, 却最终能将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 实行了周游世界的梦想,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在这其中, 大树有什么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 通过追问, 可以看到, 大树之所以可以将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 实行自己周游世界的梦想, 其原因或优秀品质有: 实力的重要 ( 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懂得凭借 ( 凭借种子与飞禽走兽) 。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 有实力才有魅力; 以我之力, 追我所愿; 我若精彩, 天自安排; 实力诚可贵, 凭借价更高; 借助外物, 圆我梦想。

短语类命题作文的审题解析 第4篇

(1)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如2006年北京题《北京的色彩》,作文题中已经列举了一些,如天坛、故宫、天安门、胡同、长城等,你可以从这些符号中任选其一来写,也可以另外选择,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选取北京的有代表性的建筑与事物来写。

如果是有比喻义的偏正结构,要找到喻体的特点,然后找出本体,联系现实,确立立意。

(2)如果是动宾结构,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湖南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踮起脚尖”。这个题目写起来并不难。踮:动词,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一个引体向上努力的动作,踮起脚尖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实现目标。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审题时不可偏废,立意时有所兼顾,行文时既要突出你的追忆畅想的过程,也要突出你想到了什么。

(3)如果是主谓结构,题眼一般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视的。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

(4)如果是并列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再如,《勤奋和成功》是因果关系,《知识与能力》是相关关系,《欢乐与痛苦》是相反关系,《自尊与自强》是递进关系等等,只在在审题之意时抓住了这种关系及转化,就是切合了题意。

寓言类审题 第5篇

正如前面所说,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诫、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所以,要读懂寓言,就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作深人思考,从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的角度,寻找寓言材料与现实生活的对应点,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寓言的寓意。

例题4: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这则寓言写了三个人物,我们先要弄清他们的关系,安泰和盖姬是母子关系,安泰和赫拉克勒斯是敌人,一向无敌的英雄安泰被赫拉克勒斯弄到空中扼死。究其原因,是安泰离开了力量之源--大地母亲。那么,它的写作角度就有:

1)、从安泰的角度:一向无敌是因为不断从大地母亲身上吸取力量,而被扼死是因为离开了大地被弄到空中,没有了力量之源。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到在现实社会中像安泰一样的人,他们只会依靠父母,只会依靠一方面的力量,而一旦离开了父母就无法生存。可见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2)、从母亲的角度:她给予安泰力量,却不给予安泰自立的能力,对安泰的悲剧她有责任。现在社会上不就有很多这样的母亲吗?所以适当的给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3)、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他能打败安泰的关键在于他掌握了对手的致命弱点,这点在战场、商场上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只有知己知被,才能百战不殆。

上述四点,在解题的时候需要结合起来运用,而不是孤立的。下面我们就再举一个例子,综合运用以上几个方面来具体解答。

例题5: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主体事件是:为了生存,多学一种本领,兔子等被送进游泳训练班。可是兔子就是学不会。教练野鸭坚持让兔子学;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则提出了异议:要因材施教,只要多学一种本领就行。

从这里可以看出,命题人有两个“命题”不容置疑,一是为了生存,必须多学一种本领;二是不顾学生实际的死板的教育模式是必须改革的。考生不能逆向立意。

考生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立意及其评价如下:

从小狗、小龟的角度:多一种本领多一种生存可能。这种立意距命题人的本意较远。

从小兔、小松鼠的角度:成功源自苦练//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扬长避短更容易成功。

其中,“扬长避短更容易成功”较为符合题意。

以上两个角度从属于“学习者”这个大角度。但是,材料中学习者是被动的,没有选择权,

所以,这个角度写作,容易不切合实际。

从野鸭角度:激励胜过批评打击//善于反思,提高效率//因材施教,成就不同人才//打开思路,打破单一模式。后两种符合题意。

这个角度是施教者的角度。

从青蛙和仙鹤角度:做比说更重要;有些跑题。

从青蛙角度:既要有针对弱点的填空式训练,也要有针对优点的发展特长式训练。

从仙鹤角度:解放教学思路,因材施教,拓展不同成才途径。

第三个大角度是“说者”,说话的内容所引导的方向正是命题人的本意所在。

最扣题意的立意应是:打破单一的补缺式培养模式,提倡发展特长式培养模式,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因材施教,拓展不同成才途径。

命题作文审题比喻类 第6篇

命题作文审题(设计)

——比喻类

教学目标:

1、学习比喻类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2、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比喻类命题作文,这几年有增强的趋势,一是它符合作文的含蓄性的要求,二是其写作的覆盖面广,选材十分丰富。如: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江苏卷)肩膀(2006辽宁)买镜(湖北卷)忘忧草(2004上海春季高考卷)

二、审题方法

(一)导引

题目:星光

审题思路:

1、本体——星光77

本义:星光,是星星发射的或反照的光辉。

2、特征作用星光可以认为它微弱也可以认为它灿烂,星光可以给人带来光明,也可以给人指路。

3、比喻义星光可以指希望,可以指信念,可以指由小到大的团结精神,可以指对历史灿烂星河伟大人物的讴歌,可以指平凡人不平凡的业绩,也可以写为追星不可丧失自己的星光,自己就是一颗星等

总结:比喻类题目,我们寻找出其比喻意义,也就找出了文章立意的所在。要想找出比喻意义,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其本义及作用等。

⑴抓本义(实)更关注比喻义(虚)。

⑵抓特征作用,注意相关联想(关注相似点).⑶行文由实(物具体特点、实指的意思,引题)——到虚(类似的比喻象征的事物事理、虚指的意思,重点)

(二)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生命的养分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1、本体——养分

本义:物质中所含的能供给机体营养的成分。

2、特征作用:有滋养作用,促健康、茁壮发展。

3、比喻义:感动、爱、知识、关怀、信念、精神等都是生命的养分。行文强调他们对生命的滋养作用。只选其中一点写

三、写作训练

放放假http://中学小学教案试题课件教学反思小学作文中学作文

请以“种植阳光”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训练重点:巩固“三三制”结构,设置分论点的方法

命题作文审题(设计:)

——比喻类

教学目标:

1、学习比喻类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2、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比喻类命题作文,这几年有增强的趋势,一是它符合作文的含蓄性的要求,二是其写作的覆盖面广,选材十分丰富。如: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江苏卷)肩膀(2006辽宁)买镜(湖北卷)忘忧草(2004上海春季高考卷)

二、审题方法

(一)导引

题目:星光

审题思路:

1、本体——星光

本义:星光,是星星发射的或反照的光辉。

2、特征作用星光可以认为它微弱也可以认为它灿烂,星光可以给人带来光明,也可以给人指路。

3、比喻义星光可以指希望,可以指信念,可以指由小到大的团结精神,可以指对历史灿烂星河伟大人物的讴歌,可以指平凡人不平凡的业绩,也可以写为追星不可丧失自己的星光,自己就是一颗星等

总结:比喻类题目,我们寻找出其比喻意义,也就找出了文章立意的所在。要想找出比喻意义,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其本义及作用等。

⑴抓本义(实)更关注比喻义(虚)。

⑵抓特征作用,注意相关联想(关注相似点).⑶行文由实(物具体特点、实指的意思,引题)——到虚(类似的比喻象征的事物事理、虚指的意思,重点)

(二)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生命的养分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1、本体——养分

本义:物质中所含的能供给机体营养的成分。

2、特征作用:有滋养作用,促健康、茁壮发展。

放放假http://中学小学教案试题课件教学反思小学作文中学作文

3、比喻义:感动、爱、知识、关怀、信念、精神等都是生命的养分。行文强调他们对生命的滋养作用。只选其中一点写

三、写作训练

请以“种植阳光”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训练重点:巩固“三三制”结构,设置分论点的方法

命题作文审题(设计:)

——比喻类

教学目标:

1、学习比喻类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2、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比喻类命题作文,这几年有增强的趋势,一是它符合作文的含蓄性的要求,二是其写作的覆盖面广,选材十分丰富。如: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江苏卷)肩膀(2006辽宁)买镜(湖北卷)忘忧草(2004上海春季高考卷)

二、审题方法

(一)导引

题目:星光

审题思路:

1、本体——

本义:

2、特征作用

3、比喻义

总结:

(二)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生命的养分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放放假http://中学小学教案试题课件教学反思小学作文中学作文

1、本体——

本义:

2、特征作用:

3、比喻义:

三、写作训练

请以“种植阳光”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训练重点:巩固“三三制”结构,设置分论点的方法

命题作文审题(设计:)

——比喻类

教学目标:

1、学习比喻类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2、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比喻类命题作文,这几年有增强的趋势,一是它符合作文的含蓄性的要求,二是其写作的覆盖面广,选材十分丰富。如: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江苏卷)肩膀(2006辽宁)买镜(湖北卷)忘忧草(2004上海春季高考卷)

二、审题方法

(一)导引

题目:星光

审题思路:

1、本体——

本义:

2、特征作用

3、比喻义

总结:

放放假http://中学小学教案试题课件教学反思小学作文中学作文

(二)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生命的养分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1、本体——

本义:

2、特征作用:

3、比喻义:

三、写作训练

请以“种植阳光”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训练重点:巩固“三三制”结构,设置分论点的方法

《词语类命题作文的审题》 第7篇

几年来,词语类命题作文不少,如“日子”(2010年四川眉山)、“灯”(2010浙江省金华市)、歌声(2011年江苏盐城)、拥抱(2011年成都市)等,一般以名词、动词居多。下面以“意外”这个作文题目为例来谈谈命题作文审题的一般方法。

一、理解含义

词语的含义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意外”这个词的本意是 “意料之外”或者“意外的不幸事情”,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名词。在这篇作文中,一般是指“意料之外”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是不幸的事情。

如一篇关于糖炒栗子的文章写的是一个关于爱的意外,还有一篇作文写的是小作者意外地发现,他的肩头正日益沉重,他也发现自己正勇敢地承受住那些沉重。前者写的是意外的事情,后者写的是意料之外。

二、丰富内涵

词语类命题的外延比较宽,内涵比较狭隘。这就需要我们缩小外延,丰富内涵,这样才能便于写作。如何做呢?可以用填空法,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在这个词语前面或后面填空。如《意外》这个题目,可以在它前面填空,或在后面提问,变成:我的意外、他的一次小小的意外、意外的收获、意外的遭遇等等。

三、深入思考

认真思考这个作文题的立意指向:写这个意外有意思吗?有意义吗?这个意外的偶然性中是否隐含着必然呢?这个意外中会引发人们怎样的思考呢?如果能够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让文章的立意更高一些。如《意外》这篇文章,一个同学的作文立意是:“世上本无意外,所有的意外都有其必然性。”还有一个同学的立意是:“意外是强者的磨刀石,是弱者的遮羞布。”以上两个习作的立意就比较深刻。这样深刻的立意一般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需要我们深入体会生活,扩大关注领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自然、自我、社会三个方面表达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四、佳作欣赏

糖炒栗子是我们的家最爱的食物之一,因为不常买,所以每次买来的时候,就会被我们一家三个人一抢而空。

昨天晚上,妈妈回家的时候,手里多了一包糖炒栗子,我兴奋地从妈妈手中夺过了栗子,刚准备开始剥时,妈妈制止了我:“喂喂,先去吃饭。”我无奈,只好放下栗子,去厨房盛饭。吃过饭后,我又开始将我的手伸进了装满栗子的纸袋里,谁知妈妈又大叫道:“喂喂,你不是刚吃过饭嘛!复习去,明天就要考试了,还想着吃吃吃,我看你明天怎么去考试!”“不过吃个栗子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有些委屈的反驳道。“你知不知道。剥栗子会花时间的,你知不知道……”我懒得再听她的唠叨,“嘭”的一声将房门关上,嘟着嘴巴开始复习。

可是我看着看着,就开始不专心起来了,隔着房门,我听见了客厅里传来清晰的“咔嚓”,“咔嚓”的声音。不用想都知道,那是妈妈在吃栗子,我听着听着,不禁在心里埋怨:凭什么不让我吃栗子啊,吃栗子能占多长时间啊,真是的。不知过了多久,我听到了纸袋被揉成团的声音。哈?妈妈居然把我盼望已久的栗子给吃完了,她不会留一个给我呀,我越想越觉得心里堵得慌。

正在这时,妈妈推着房门走了进来,我低着头假装看书,不愿理她,“喏,吃栗子吧”妈妈轻轻地说,我诧异地抬起头,惊讶的发现满满的一碟子剥好的栗子摆在了我的面前,一个个在白灯的照映下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妈,你怎么……”“别管那么多了,加油复习,明天要好好的考啊!”然后没等我说话,她就走了出去。我的眼眶湿润了,不禁在心里责怪自己:刚刚怎么可以那样错怪妈妈。伸手抓了一颗栗子放进嘴里,甜丝丝地,我知道那是母爱的味道。

眼前的这一颗颗黄灿灿栗子是妈妈带给我的意外。

一个关于爱的意外。

【点评】文似看山不喜平,小作者善于在行文中巧设波澜,运用误会法欲扬先抑,写了一个关于吃栗子的故事,一个有关爱的意外,真切感人。文章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要按照这一直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个大转折,掀起高潮,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

意外

院中停了一辆三轮车,车的把手上已经有着点点锈迹,刹车也已失灵。它停在这里,意味着它已老去。

“下午把这车拖去扔了。”听了爷爷的话,我多少有些意外,那可是从小就陪我到现在的交通工具啊。我忙问:“怎么扔了呢?没坏啊。”“你奶奶不要了。”我一时无语,我为什么要舍不得呀?又老又旧,奶奶都不要它了。

莫名的感伤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我慢慢地走向它,骑上它。车,车后面用来载人载物的铁皮已经装不下我了,我忽的忆起小时候的事。

小时候我最高兴的事就是每次奶奶骑着三轮车带我去街上。奶奶家在农村,眼前不是树就是田,只有街上才有超市,才有小吃,才有玩具……一张小板凳放在铁皮上,奶奶毫不费力的骑着,我坐在奶奶身后欢呼雀跃,等带着三轮车带我去那有着数不尽的意外和惊喜的地方去。

稍稍长大,我还是那么喜欢去街上,每次都再三叮嘱赶早市的奶奶一定要叫我起床。因为只有街上才有图书,才有漂亮的发卡,才有美味的奶茶。奶奶稍稍吃力地蹬三轮车,我坐在三轮车的扶手上,满心欢喜地期盼着意外的收获。

直到后来的一天,我意外地发现三轮车变小了:奶奶已经蹬不动了,我已经长大了。我才意识到时间已经慢慢流逝并且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回过神望着头发正星星点点变白的奶奶,我大声对奶奶说:“奶奶!上车,我带你去街上!”夕阳下,奶奶眯眼笑着伴随着几条深刻的皱纹,她满口答应着:“好,好,好!”坐上了车,我用力蹬起车来。

也许我曾不知道什么是责任,也许我曾不断地推卸责任。但现在,我意外地发现,我的肩头正日益沉重,我也发现我正勇敢地承受住那些沉重。

【点评】文中写了好几个跟这辆三轮车有关的意外:意外地听说奶奶要把它扔了,我小时候三轮车承载着奶奶带给我的意外的惊喜、意外的收获,现在我意外地发现自己肩头的担子日益尘重了。这些意外记录了我的成长,寓示着人生的规律,发人思考。

意外

我清楚地记得万圣节,平安夜的日期,却总分不清阴历和阳历;我沉醉于各国甜点的美味,却总对传统的饺子元宵提不起兴趣;我努力练就流利的美式英语,却总再听见京剧奇异的唱腔时不耐烦地扶住额头;我追美剧,听英文歌,却对“之乎者也”毫不深究。我在被西化,一切似乎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却从未察觉,中华传统文化正在意识里渐渐隐去。

“真是惊世骇俗……不对呀,怎么怪怪的,应该是‘惊骇世俗’……‘俗世’?”看着新闻,我一时兴起想冒几句有文化的话点评点评,却被自己为难住了。“这词都想半天,你废了,我看你才是惊世骇俗呢!”爸爸走过来,敲敲我的头,颇为无奈地说。记得当时捂着脑袋,不服气地撇撇嘴,只当时一时大脑短路罢了,不甚在意。却终于在几天来接二连三的“短路”中提起了重视“tān倒的tān怎么写?”“是‘自惭形秽’还是‘自形惭秽’”……无数次被打断本是亢奋着的思绪,我皱起眉头,不悦的同时不是没有意外的。是啊,怎么会忘呢,曾经不是用得轻车熟路不亦乐乎的吗?怎么能忘。在电子时代,我有多久没碰过字典了,电脑输入法像是一条条爬山虎,一点点攀上我们的大脑,维持着表面似无懈可击的优雅措辞,殊不知,掩盖的是我们奄奄一息几欲倾塌的文化根基,我闭了闭眼,不敢去想这样下去的后果,是否有一天,我们连笔也不会拿了。

满脸稚气地诵着“愿君多采撷”的时光早已一去不返,我有多久没真真切切地欣赏过一篇诗词了,我不知道,也无从得知。只是在政治课上,老师一脸真诚地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方猛然惊觉,我这是在做什么啊,竟令人发指地意想不到地忘记了她------我美丽而古老的祖国历久弥新的文化。

是了,是你----这错误的意外,于无声处悄悄提醒我,告诉我,别忘记。

所以,谢谢了,你用一次意外,让我重记起一段美丽。犹记得篁竹深处,古琴声响,惊落一地美好,是谁在默许,就此不忘。

浅论寓言类成语教学 第8篇

一、寓言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的种类非常多, 如来源于神话故事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围魏救赵”“三顾茅庐”等, 也有来源于口头俗语的“三长两短”“七上八下”, 等等。 这其中, 有一类成语,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些寓言故事, 这一类的成语, 它来源的故事通常是一则寓言, 含有深刻的讽刺义喻或警世道理, 人们将故事中的道理或者重点词提取出来, 组合成成语, 就出现了成语中别具特色的一类———寓言成语。

二、学好寓言成语的意义

寓言类成语大量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 故事短小精悍, 含义深刻, 发人深省, 在汉语言中运用很广泛。 但是, 当今时代, 网络词汇大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现实中, 很多人不理解寓言类成语的寓意, 不分成语的感情色彩、使用方法, 滥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对寓言成语的滥用和误用, 严重影响青少年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寓言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而且在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提倡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民族文化和智慧。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中低段语文成语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熟记, 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能适当运用”。 苏教版教材在中年段开始出现寓言类成语, 不仅在练习中安排了四个成语, 而且作为课文出现了完整的寓言成语故事, 这一类成语在教授时, 有多重难度, 不仅要记住成语本身, 而且要理解与之相关的故事, 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中年段学生, 即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 在语言积累上还不够充实, 对于寓言类成语含义的理解尚有难度, 运用起来就更不容易。 因此, 教授这一类成语时要注重方法。

三、教授寓言类成语的方法

寓言类成语历史悠久, 可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 成语字面比较文雅, 多是古语, 现在我们使用得很少。 学习这一类成语首先要解释的就是单字意思。 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字, 它代表的是“车杠”, 这是古代马车所特有的, 学生无法自行想象。又如“买椟还珠”中的“椟”, 这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就是盒子的意思, 现在早已不使用。 在学习寓言类成语时, 类似情况经常出现。 这时我通常会采用图像演示法, 给予孩子直观印象和感受, 让孩子理解得更容易。

寓言成语通常来自典故、寓言, 本身蕴涵深刻义喻, 而且这类成语通常无法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单看字面意义难以理解其含义。 三年级孩子习惯了比较浅显直白的成语, 很容易被这些成语的字面含义迷惑。 因此, 在了解了单字意思后, 要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背景、典故等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这个成语的兴趣,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成语。 如在补充教学“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时, 不少孩子只看字面认为是早晨说三, 晚上说四, 早晚不一致, 比喻说话不算数, 反复无常。 实际上,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 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 他对猴子说, 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 晚上给四个, 猴子听了都生气了。 他又说早上给四个, 晚上给三个, 猴子就高兴了。 主要用来比喻玩弄手法欺骗人。 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和故事, 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意义。

寓言成语中有很多是8个字的, 而课本上通常只出现前四字, 学习这部分成语时, 就要对成语的意思进行补充, 如“塞翁失马”就需要在理解单字和典故之前, 先补充后半句“焉知非福”, 让学生将上下两句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意思更容易一些。

寓言类成语是中年段成语教学中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部分, 在中年段成语教学中一个重点是成语的运用,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学习了解寓言类成语, 既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为以后的知识积累打下基础, 更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习作和说话中。 因此, 在每一个成语教授后, 都要及时巩固, 让学生以写句子、 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等方式, 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含义深刻的寓言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 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寓言类成语是成语中难度较大, 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因此, 在寓言成语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 要图文结合, 以理解喻义, 学会运用为重点, 让学生真正学会这类成语, 学好这类成语。

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寓言类成语是成语中难度较大, 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因此, 在寓言成语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 要图文结合, 以理解义喻、学会运用为重点, 让学生真正学会这类成语, 学好这类成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寓言类审题】相关文章:

比喻类作文审题训练08-22

比喻类作文审题立意08-22

短语类命题作文的审题01-13

寓言类作文05-12

销售类寓言故事08-11

成语类的寓言故事07-16

审题能力07-02

准确审题08-17

审题选材09-14

作文审题训练05-12

上一篇:追梦青春下一篇:教师朗诵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