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之大学生活

2024-08-21

心得体会之大学生活(精选14篇)

心得体会之大学生活 第1篇

心得体会之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半年之久了,现在回忆起来的确有很多点点滴滴,我们大家一起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接近,我们大家一起走过了很多路,经历了很多事,现将这中体会润于笔尖....回顾大学生活的开篇,是以一段绿色的军旅生活为起点的,那时候的我们来自天南地北,彼此都陌生,当初的我比较内向,话也不是很多,但是却能感受都同学们的热情,我们在一起渡过了将近一个月的军旅生活,虽然很累但是让人终生难忘。我们在这期间彼此熟悉,还认识了一个很搞笑的教官,他虽然表面严肃,可是内心却是很孩子滴,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带着我们走过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军旅生活..之后就是不太紧张的`学习还有学校或者学院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班集里的人都积极参与,给我们班集体争得了荣誉...我们在这期间慢慢成长,也积极参加活动给大学生活润色,至少我能在以后的对大学的回忆中这样说道:当年不虚此行....大学其实学的知识很有限,但是增长的见识确实无限的。你能够在各种事情中获得的能力和学会待人处世的方法,这很重要,大学的心得体会还会在以后的日子中慢慢增长,我也相信我会在以后的日子中慢慢成熟,慢慢长大,如果有个能陪我走很远的人,我相信:每天都很美好...... 刘颖

心得体会之大学生活 第2篇

心得体会之生活 (张胜)

心得体会之生活 长沙市第三十七中学 K107 张胜 生活就像一只没有熟透的青苹果,咬一口,又酸又涩。继续品尝,却又那么甜蜜。 刚回到家,激烈而紧张的争吵声不绝于耳,似乎争吵者努力想压抑音量却并不成功。我叹了口气,又照例安慰对方。虽然只是小小的争吵。父亲气得倒水时杯子拿不稳,水泼到地上。母亲死死的瞪着我父亲,从眼中射出万枝穿心的利箭。父亲毫不畏缩,勇敢地迎着母亲的目光。 直到晚饭时,父母仍然一言不发,冷战在沉默中升级。沉默比争吵更可怕。不管怎么样,争吵总比一言不发好些。我张了张嘴,想说句话,打破使人心寒的僵持,可是我只发出了一些怪异的不知是何方语言的声音,他们难道就不能不争吵吗?他们难道就是争吵在一起的吗? 可是,我不甘心。我试图讲几个有趣的笑话,并努力挤出一个苍白的笑容。可是,一切都是徒劳。我的母亲依旧是冷者霜,一边吃饭一边狠很地瞪着我父亲。还不时低声的细言细语,父亲若无其事地吃饭,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不知他心中澎湃的怒潮何时突然涌出,造成一场并不亚于洪水的`灾难。他就是这样,母亲越是生气,他就是越沉默,甚至比与她争吵更气愤,每当这时,母亲总是絮叨着,也许父亲与她痛痛快快地争吵一番会让她更高兴。 冷战在持续中消退,在冷战中一周风平浪静地度过了。渐渐的,令我惊讶又在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父母两人正在愉快的聊天。聊得异常高兴。怎么可能?可是,这似乎又是必然发生的,两人似乎把前几天因冷战而没说的,损失的 话,现在全部都补回来。我故意咳嗽了一下,想告诉他们我已经回家了。可是,我的 希望化作了泡影――似乎他们已经忽略了我的存在。 是的,生活如锅碗瓢盆。相互之间自然免不了磕磕碰碰,这也许就是一曲时而高亢而舒缓的家庭生活的交响乐曲。 生活是一汪涌动的泉水,怎么可能是静静的潭水呢?尝一口我家的生活之泉吧,不要害怕羞涩,咽下去清纯感油然而生。 我爱我家。

引生活之泉,灌综合实践之花 第3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探究 生活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从学生自身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中确定活动的主题或研究项目,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不仅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也能让学生在生活的学习中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例如,在“校园垃圾调查”活动中,我让学生以真实的校园生活为背景,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大致如下:

1.情境导入。以“低碳”这一社会热点引出环境污染问题,激起学生探讨有关校园垃圾问题的兴趣。

2.活动过程。将学生分为信息组、调查组、追踪组和探究组四个组,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踏遍校园的每个角落,认真做好记录。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汇报一下他们收集信息,采访调查的结果。

3.感受和建议。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拿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表》,对“怎样看待校园里的垃圾现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校园垃圾的来源、危害、怎样处理垃圾等,使学生认识校园垃圾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每一位学生都应关注校园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挖掘生活化的资源,让实践走入 生活

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内容生活化的拓展策略之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回归生活,就应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家庭等学生生活化的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让这些活动主题由课内转为课外,引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 使学生更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例如,在“学会购物”的活动中,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了解购物规则和食品安全知识,制定购物计划,了解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购物技巧,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生活信息。 并围绕“购物时如何知道商品的价格”“你还知道哪些购物维权的方法和途径?向同学们做一次宣传”等内容引导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增强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保护意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不仅能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购物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购物技巧,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激活生活化体验,让学生感悟生活

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社会热点或一些突出事件也会在学校、学生之间传开,成为一时饭后的谈资。教师可以从中选取适合小学生且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焦点事件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寻找现象,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策略。这样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科学的整体认识。

例如,现代生活离不开汽车,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与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汽车。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汽车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弊端,而处于这种大环境下的小学生作为极易感受的群体,更有他们所特有的体会。为此,我让学生组织讨论确定了以“汽车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分成如下几组:汽车的种类、汽车与安全、汽车与环保、走进车标、未来的汽车等几个小课题研究主题活动,从学生所了解和熟知的汽车说起,指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想要研究的小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开展调查讨论和分析总结,进而使他们对生活中的汽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更客观、科学地看待事物和问题。学生们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在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中,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大学生基层实践之心得解析 第4篇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迅速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如期而至。这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给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相当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北省委组织部每年从高校中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各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去工作,以培养选调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社会适应能力。

选调生选用及选用后的态度

自1998年以来,河北省每年从高校中选调优秀的大学生到基层做服务工作,选调生每个人的工作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能力都很强。因此,初任的选调生一定要抱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并积极去探索,不要对工作虚以应付、随遇而安,要争取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但是,选调生绝大部分都是刚刚踏出大学校园的应届毕业生,社会经验相当肤浅,大多没有多少机关工作经验,而具备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如何使一名大学生顺利跨过“角色转变”这一关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投身于乡镇各项工作

在当今大学生满街走的社会,具有本科学历的选调生到了基层后仍不失为领导和同事眼中的“秀才”,生活、工作方面多少会得到一些帮助。少数选调生深入基层不够,具体表现为参加乡镇各项中心工作不够深入、不够积极,而这种现象的造成主要是因为乡镇办公室缺乏处理电脑、文字方面的人才,使得初任选调生大部分时间被“困”在办公室;另外,少数选调生有畏难怕苦情绪,满足于在办公室里打转转,深入基层的时间相当可怜。作为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奉献自己青春的选调生,一定要有真正深入基层的决心,积极参与乡镇诸如社保、计生、信访、民政、矛盾纠纷调解等乡镇中心工作和“急、难、险”任务,真正得到基层的摔打锤炼,能负责的一定要负责,不要推脱;不能负责的也要积极参与;不能参与的也要了解其相关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扎实的有农村实际工作经验的合格乡镇干部。

(二)要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选调生刚踏出青春校园,步入社会必须首先意识到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明显差异。高校“教与学”这一相对单一的社会互动形式决定了校园环境相对于社会环境而言是简单、单纯的。校园里的主要关系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是相对比较单一的。而机关则是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的纽点,人与事的复杂程度都无法与学校同日而语。选调生到乡镇机关工作一定要有应对复杂环境、应对困难挫折、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准备,做到凡事小心谨慎,说话、做事多些审慎稳重,少些急噪莽撞。

(三)要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

选调生有来自农村的,也有来自城市的,但无论身份如何,四年的高校学习、城市生活使得初任选调生到了乡镇基层后都会在城市和农村的巨大落差面前感到不适应。告别了生活方式丰富多彩、景色繁华的都市和充满青春活力、环境优雅的校园,来到生活方式单一、艰苦,四周一片寂静的农村,环境和物质条件的落差无疑是巨大的。在环境落差面前,初任选调生要学会在艰苦和寂寞中磨砺自己的意志。

“选调生”选用工作的优化措施

农村人才的需求正为选调生在农村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大的舞台。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上,实现模式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结合点。因此,我们应探讨基层党组织对选调生的培养政策,以实现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的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当前选调生到基层后的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基层对选调生的组织和活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基层的各项工作,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对青年的团结、服务和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鉴于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意义深远。

(一)加强党对基层组织的领导

选调生作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党对选调生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党组织应该重视基层的工作,把基层的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带领选调生全身心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乡村的各项事业中发挥每一个选调生应有的作用。

(二)要加强选调生先进性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青年人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同时在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青年人的思想又是极其复杂的,他们涉世不深,思维活跃。在青年选调生的思想阵地中,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指导,那么邪恶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对青年选调生的先进性教育。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先进性教育活动。尤其是在农村,我们更应该有针对性地抓住身边选调生的典型,诸如自学成才的模范和科技致富的能手等,从而树立好模范标榜作用,让青年选调生看到自己的先进旗帜,学有榜样,赶有标兵,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刻教育。同时,要在青年选调生当中进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鲜明地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该以此作为广大青年选调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标杆。

(三)领导要重视选调生,给他们信心

基层党组织应经常听取选调生的工作汇报和了解选调生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情况,认真对待和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环境,安心在基层工作,并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各级党组织应加强对选调生的教育管理,根据选调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选调生进行培养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对具备条件的应及时纳入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进行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到对自己的工作负全职,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人和培养措施。巩固并完善基层党组织对选调生的汇报和谈话制度。选调生所在的基层党组织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找选调生谈话,及时了解选调生的思想动态,规定选调生定期向培养联系人、组织部门以及乡镇主要领导人汇报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建立选调生考核制度,组织部门应采取组织评议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增强考评办法的可操作性和考评结果的可比性。

(四)坚持备用结合制度

坚持备用相结合的制度,要以“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有能力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选人用人原则为导向,及时把选调生选拔到各尽其能的岗位上。随着选调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级党委对选调生工作也是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强对选调生的使用力度,采取跟踪培养、多岗位锻炼、挂职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把那些经过实践锻炼证明确实有能力、有潜力的选调生提拔重用,或列入后备干部名单。

选调生选用工作所取得的经验

“选调生”到基层后,在工作、人际交往方面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既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也是对“选调生”自身素质的考察。基层党组织应根据农村的发展需要,积极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并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以使“选调生”健康成长,为国家储备后备干部力量,并使之能够更好地与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走出一条干部健康成长的成功之路

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刚刚接触机关行政工作。所以,年轻干部要想快速健康成长,必须在适应性上花费巨大的心思,在工作上下大工夫,还要坚守原则,有所坚持地跨好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可以说,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党政机关是值得骄傲的,但不能因此骄傲自满,停歇不前。基层的工作是丰富而复杂的,比如说信访、拆迁和招商,绝大多数青年干部是没有接触过的。这些工作可以说难度大,矛盾重重。年轻干部一定要在这种工作环境中去下大工夫,一定要摆脱心理上的束缚,走出环境的困境,冲在工作的第一线。但是,年轻干部还要始终坚持谦虚谨慎,勤学多思,并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遇到问题多请教、工作多汇报;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做到事前多准备,事中细心处理,事后总结经验的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个人的工作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深化对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规律的认识

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既是一项新任务,又是一个老课题。所谓“新任务”,是指现阶段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为了优化党的建设,为了使乡村的发展跟得上现代化步伐而提出来的,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谓“老课题”,是指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可以说,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提出过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并不断的进行实践探索。而当前河北省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其思想来源既有对历史实践脉络的传承,也有对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借鉴。河北省“选调生”政策出台后,我们应该更好更快地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继续探索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规律,提高对其的认识。

选聘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更好地使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只有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的结合,才能使知识分子很好地融入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带领农民搞建设、促发展,并传授农民宝贵的知识,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无限的潜力,最终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选调生”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有利于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有利于“科技兴农”、“科技下乡”的实现,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大学生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成长道路;有利于及时总结“选调生”工作的经验教训,使“选调生”的选拔更加科学化、培养更加规范化、使用更加合理化;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选调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为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真实的依据。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大学心得之求职篇 第5篇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在求职路上少走点弯路....

1. 求职前的准备工作

你,我,或者是广大的大四学生们,需要一个正确而积极的心态.

不要再担心什么大学四年没学到什么,大学四年都混过去了,现在已经要就业了,就算在大学里面再怎么混,也能比高考前,有了个大学的身体,有了个大学的头脑,有了个大学的思维方式,所以现在开始改变心态,看前面.患得患失没必要,骄傲自满要不得,妄自菲薄更是糟糕透了...求职路上,绝对是痛苦的时候比较多,要想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前面继续努力,更要有一个坚定的心....

有了好心态...还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重点是你在大学期间经历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能力/技术,增强了什么能力?这是就你的简历上面要突出的地方,要写出来让公司的人力部员工看的,让别人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方法。具体写什么,我只能建议一下:学习(成绩、SRP、竞赛、科研、项目、),课外生活(团委学生会、社团、社联、新闻组织、志愿者组织、兼职、实习),以及其他零碎的如四六级啊,其他什么的....

做好主观方面的准备,然后是客观方面的工作-你需要一份足够好的简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说我心中的,不至于让公司人力员工看一眼就丢的垃圾桶的够水平的简历的样子....

一份简历,最开始的要求是,有足够的`内容,让人力知道你的情况,这具体就看谁的简历了。

左上角是个人联系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政治身份籍贯联系电话邮箱等等),右边自然是相片了,当然,我的坚持是有相片,各位就见仁见智吧,我其实也知道有没相片关系不大,不过,女生建议贴~

第二部分是学历,啥学校,啥专业,啥学位,啥时候毕业,就这几点,要交代清楚...

第三部分是主体了,你的个人经历的总结,在这里还是坚持,有多少料写多少料,必要的修饰也可以,但是最重要的写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参加过什么,在里面负责做什么工作,还有一点是,最好按工作的重要程度,复杂程度来安排条目的顺序,当然按时间顺序是最简单的了,只是会比较普通罢了,适合求稳的朋友。

第三部分写点个人特点,这特点也包括四六级那些证书证件什么的,个人所特有的嘛,有啥写啥,反正待会有条原则出来,这部分就要大精简的。

第四部分就写点性格特点行了,还能写写特长,文娱和体育特长的朋友这东西要写在个人资料和学历那两行的中间,这很有效~

写了个简历的初稿,修改才是大问题,一个原则:尽量一页,没人看第二页的;两个要点:明确应聘岗位和岗位对应的能力要求要尽量体现在第三部分;三个注意:真情况多假情况少,排版,细节部分;简历不可能完全真实的,考虑到语言的伟大...适当的修饰很有必要,只要你能自圆其说,那就随便写。很多时候求职的失败也许就因为简历上某个细节的错误,所以,简历上的东西,可以假,但是不能错.....

先写这点吧....改天继续.....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心得体会 第6篇

想必对大多数人来说,健康这个词语仅仅意味着身体健康,四肢灵活。然而,自大学生健康教育课开课以来,我对健康这个看似简单的词不断有了更深的体会。“亚健康”“脑健康”“性卫生”以及“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等一大批陌生的词汇涌入脑海。

还记得老师第一堂课给我们教授的便是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的自救互救方法。第一次接触作为医生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心中不免产生许多的好奇与激动。果然,专业知识丰富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常识:如何去救被电击的人,怎样去担抬扭伤的病人,怎样才是最专业的人工呼吸方法,都历历在目。

这些看似离我们很远很远的知识,实则是一个大学生应当去掌握的常识。生命诚可贵,如果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救护方法,在最危机的时刻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在中国这个历来谈性色变的风俗影响下,许多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没有接触过得当的性教育,并对这方面的知识匮乏,甚至有的同学一直被这方面的苦恼所困扰着学习和生活。因此,老师想方设法地让我们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有趣而极具教育意义的许多的小短片,让我们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青春期的性发育和性卫生保健、大学生的性心理以及青春期的我们可能走向的性误区。通过几节课的学习,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性知识,对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发育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消除了我们对性的神秘感和畏惧感。

性知识本来就应该被每一个大学生所熟知,认识他的庐山真面目,可以让我们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发育变化。及时向老师请教这方面的问题困惑,转移自己青春期的冲动,对于平衡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避免走向性误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疾病,传染病则属于其中比较可怕的一种。大到令人骇闻的艾滋病,肝炎,肺结核,小到我们经常听说的风疹,水痘。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了它们各自的传播方式。但无论那种传染病,预防工作都要从以下三点做起:

[键入文字]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对大学生来说,我们应接种相应的疫苗避免感染疾病。另外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不随地吐痰,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发现自己身体异常,及时去校医室或医院查明原因,把疾病对我们的危害化为最小。

然而要强调的是,我觉得像艾滋病患者,肝炎患者等等他们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就不会被感染。因此我们不应去歧视他们,而是应当去关心他们,给他们一份感动和温暖。让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早日恢复健康。

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心得体会之一 第7篇

个人一点心得,与有缘者分享,不对之处,敬请指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在古时学校叫私塾或泰学,尤其在孔子时代,可能还没学校。所以我理解“大”是指伟大或高级,“学”是学问。

伟大的学问之道路在哪呢?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对于“明德”,我觉得一个“德”就很清楚了,在加“明”,有画蛇添足之感。“德”我的理解是被情欲所趋,物欲所蔽或者被社会大染缸污染的人的本性即人之初的“本善”。“明明”是一点一点去除或格去那些遮蔽污染“德”的物。“德”就象一颗埋没的明珠,要一点点挖出来,搽亮,漏出本来的面目。

“明德”是对自己说的,“亲民”是对他人说的`。我觉得亲民要比新民准确。我无意挑战朱夫子,我从心里佩服朱夫子。只是说一点自己的体会,与贤明讨论。因为亲民有“爱”的意识,能泛爱众,能爱人也被人爱,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写在汤自己的脸盆上,是提醒自己要日日新,日日洗掉污染。红尘滚滚,每天“不洗”红尘都会遮蔽“德”。也是“吾每日三省乎己。”康诰曰“作新民。”是已经把自己和人民看成一体,自己和人民一起日日新。在自己和“民”还不是一体时,“亲民”要比“新民”好些。

“止于至善。”最终目标是达到最好。

大学之道 第8篇

钱教授认为, 人类突飞猛进靠知识的累积。然而知识既可造福人类, 也可带来灾难。福兮?祸兮?就要看价值观的抉择。21世纪大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传授知识技能、判断能力、社会良知以及审美观念。大学传授最新的知识, 以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 大学教师就必须做知识创新的科研工作, 才能传授比较复杂而又高深的知识;若要满足二三十年后所需的知识, 以保证五十年不落伍, 则毕业后必须不断自学, 因而也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 还要训练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要改善全民的生活素质;不过, 知识在高度科技化的现代社会里, 是一把双刃之剑, 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与富裕和谐, 也可以谋取私利, 造成贫富悬殊、破坏生态。抉择之际, 在乎良知。所以大学之成败, 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关怀社会的良知。

今日文理分科, 壁垒森严, 不但严重阻碍科研的发展, 也限制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当代许多重要课题, 都是跨学科的。近半个世纪来各个学科都有飞跃性的进展, 知识已经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学科开始重叠, 文理不可能再泾渭分明, 互不相干。不论学文还是学理, 如果没有审美观或社会良知, 判断上就会出问题, 专业知识以及因知识所得到的权力, 不但不能造福人类, 反而可能危害社会。

当下我们既缺乏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掌握, 也缺乏社会良知和伦理的训练, 所以很多科技的决定, 不一定符合社会长期的利益。现代知识结构的变化要求贯通文理, 才能使学术有大的进展。社会也需要文理贯通, 才能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 这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又如何贯通文理呢?基本上可采取核心课程的方式, 强调讨论与思考的教学方法。领域并不是绝对重要, 重要在贯通, 需要学识与使命感兼备的资深教师, 从设计发展文理贯通的课程出发。目前大学文理分科的限制, 使人人具备的多方面潜能无从发挥, 乃是人才的大浪费。人类知识既然有了结构性的变化, 文理贯通必然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新挑战。

一个大学的社会声望, 最终还是决定于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大学排名的先后, 迟早也将取决于他们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文理贯通是不可避免的趋向, 这将是一场公平的竞赛, 不但不需要上亿的经费, 而且不需要教育部批准, 也不一定要院士、科研平台, 只需要有学识、有使命感的资深教授, 以及有能力、有求知欲的学生, 再加上有眼光的行政人员。有钱的学校不一定成功, 因为他们都忙于建造科研平台去了。

生活之大 生活之小 第9篇

自己如空心陀螺般,在生活这根小鞭的抽打下转呀转,内心早已忘掉了自己,有时候只想背起行囊,如侠客浪迹天涯,哪管它世俗纷扰,只管自己快活潇洒。独自去深山的茅草屋住几个月,哼着曲儿,赏著景儿,感受一下古代文人的洒脱;抑或去黄土高坡的窑洞里住几个月,劈柴做饭,织布浇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生活。无奈,自己还不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如既往地被琐碎的生活纠缠着。

生活,多么虚无而又实在的词。说大很大,品位、追求都和生活相联;说小又很小,柴米油盐都是它。

每个人都在追求着生活之大,但是每个人又都逃脱不开生活之小。年少时,少不经事,心里装满了无数追求和旺盛的激情,追逐,忙碌,眼里只有生活之大,却憎恶生活之小,美好的梦想在等待,哪心甘情愿地围着柴米油盐转,哪心甘情愿让世俗之事牵绊奔跑的脚步。心自动过滤掉身边无处不在的生活之小,痴情地在追逐的脚步后跌跌撞撞地前行,一股脑地奔向那早已被自己的无知美化的生活之大。生活之大,真是那么美轮美奂吗?生活之大,真是那么高贵典雅吗?抬头望望让人无限遐想的生活之大,有时候那颗蓬勃的心也感到茫然无措,但是依旧痴迷于追逐。

时间就这样在奔跑的脚步中溜走,追逐的脚步却无形中忽左忽右,在行走中体味到别样的东西,不知何时,发现自己追逐的东西越来越可视化,越来越具体。生活之小,不知何时成了心的主角。一点成就,一篇美文,一场电影,甚至只是一点点午后的阳光,都让心雀跃不已。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在渐渐飘向远方,那些曾经的狂妄渐渐跑得无影无踪,而内心越来越谦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也看到了生活的真实。柴米油盐也不那么可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美好,心扎根于生活之小中是那么踏实和快乐。

原来,生活的主旋律是这些点点滴滴谱成。工作、家庭、美食、美景、美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静静地围绕着自己。心开始在努力和付出中欢悦,也为错误和不完美而深深地懊恼和自责,静静地坐在午后的阳光下反思,经历成长的蜕变。生活深深地吸引着自己,工作中的挑战、亲情的温馨、美景的多姿、文化的无穷魅力……一切都新鲜而有趣,一切都让人迷恋。

生活还在继续,时间慢慢流逝,自己也从不食人间烟火到从烟火中寻找乐趣;追求生活之大的疲惫也慢慢地被生活之小带来的快乐所代替。这就是生活,改变的不是生活而是自己!

生活之大?生活之小?也许只是心境而已!

复旦大学培训之心得 第10篇

踏上复旦这片文化底蕴浓厚的土地,感受到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带给我的无限动力。复旦,江南第一学府,非常有幸参加了XX市XX镇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一期后备干部骨干培训班。重新走进菁菁校园,心中的感动、兴奋与向往之情难以言表。精心策划的课程和名师的精彩讲授更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师授课,实力雄厚

培训班的各位老师,教授深厚丰富的知识面,生动幽默的语言,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授课中,老师们摒弃了传统模式的纯理论灌输,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分析,使授课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广度,使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开阔了眼界。

二、培训内容,丰富紧凑

培训课程紧凑,从领导科学与沟通艺术到社区与社区工作及政府公务礼仪,从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与转型期社会管理的挑战与智慧到政府危机公关与媒介应对策略,从理论学习到实地参考,紧扣时事,切合村后备干部工作实际。

“领导科学与沟通艺术”,从哲学的角度启发了个人心智,让我思考着从细微的环节认识自己,读懂别人,学会良

好的沟通方式与处世方法。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世博会礼仪专家田军从沟通方式、座位礼节、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给我们讲授了政府公务礼仪。使我对公务礼仪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以后的公务接待更有信心。

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高速发展,各类信息的传播明显比以往更加迅速、便捷的今天,一旦危机事件发生,便容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进而给政府处理危机事件带来压力。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减少社会不良影响,逐渐成为各级政府部门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赵民副教授就“政府危机公关与媒介应对策略”,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应对危机事件,必须要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建立健全危机处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机构。

实地参观考察全国党建、社区建设的典范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亲身感受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支部建在楼上,党的工作覆盖楼宇”使我在感叹上海楼宇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更惊叹潍坊社区所辖的4000余家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也是别样红。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基础知识方面及时政热点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关注时政,不断进步。

三、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本期培训班的学员多由XX镇村(社区)青年后备干部、大学生村官组成。大家在学习之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互相讨论,促进了思想的交流,不但有助于加深相互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有助于增强各村干部之间的思想互动,增进了团队的团结和友谊。

学习乃进步之源。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青年干部。

心得体会之大学生活 第11篇

在八中为期四个多月的实习,让我重温了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感受到了教学工作的明快节奏,我真正体会到了初为人师的快乐。

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从而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刚开始接手高二时心里还很忐忑,到现在的得心应手。我们既是师生也是朋友,由刚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无话不说。在十月下旬又接手了初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两个阶段教学方式完全不同,这给了我很大的磨炼。还记得我准备初中第一堂课时,我的心弦绷得很紧,我害怕极了。因为我知道,初中和高中的模式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必须要做好,我要把我的最好的第一印象留给我的学生。为此,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去准备,包括搜索资料,对着镜子脱稿演练,细到说每句话时的语气,我都小小心心的准备着。终于,我带着紧张的心情登上了讲台。而当我看到一张张童真、可爱、无忧无虑的面庞,和一双双好奇、渴望的眼神时,我明显放松了许多,我想用心的投入才是最最重要的。就这样,第一堂课在“热闹”中接近了尾声。

现在,我可以自然地去给初中的小朋友和高中的大朋友上好每一节课,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大学生之党史学习心得 第12篇

08211002陈雅胜1120102078

今天我们党支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我颇有感受。

首先,我们讨论了党史的学习方法与逻辑,明白了应该掌握“比较、总结、提炼、概括”这一基本的管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党史的学习,还适用于其他任何科学知识的学习。

之后,我们看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这段历史影像资料,这60年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60年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是充满血和泪的历史,也是引人深思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这段烙印着民族屈辱的历史,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

这段历史给我最直观的感受:落后注定要挨打。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如果太无能,就会被人看不起,也不可避免受人欺负。作为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和国防落后,就注定要被侵略和打败,国民也就会受到强国的欺凌。今天我们的党大力发展经济和国防建设就,让中国强大,这才是根本出路。国是千万家,国家的强大与每一个中国人自身的强大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的意志与国家的意志保持一致。作为共产党员,我们的意志更要与党的意志保持高度的一致。

其次,我觉得国家的落后在于没有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国家的前进,没有先进思想的去引导国民奋发向上。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要让自己的思想强大起来。思想强大了,就不会被打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推动国家的发展。那个时代的中国最缺乏的是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展如此之快的原因。所以马列主义是引导中国前进的正确思想,是伟大的思想。

最后,我觉得应该感谢我们的党。今天,我们过着和平、稳定、幸福、富足的生活,这一切离不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能在短短的90年时间里,让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走上小康生活,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所不能做到的。父母给了我们一个生命和家庭,党给了我们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因该用感恩我们父母的情怀去感恩我们的党,去为我们的国家做的更多。

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不仅深感荣幸,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们,应明白目前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学到过硬的知识才是王道。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要把握好了,让自己强大起来,无愧于我们的父母和党。

大学校门之“怪相” 第13篇

一、豪华的校门

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 各个大学的学生人数急速增加,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教学楼, 甚至是更多的新校区。正是在新校区建立之际, 一座座豪华校门开始出现, 也掀起了一场对大学校门争论的热潮。之所以争论, 是因为修建校门所花费的资金超出了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之所以争论, 是因为修建豪华校门的举动违背了大学在世人心中的定位, 更是因为修建豪华校门的目的引起了众人对大学的质疑。

“300万”“800”万“2000万”乃至“8000万”, “华东第一门”“中华第一门”“亚洲第一门”乃至“世界第一门”, 钱越花越多, 门的名号越来越大, 众人的争吵也越来越热。规模可观的广场本应该出现在喧闹的市井, 但却成为大学校门的陪衬;耀眼夺目的路灯本应该出现在繁华的街道, 但却成为大学校门的装饰;豪华亮丽的门面本应该是高档会所的标志, 但却成为大学校门的追求。这样的校门, 让人一眼望去, 感受到的不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是浅薄的浮华表象, 大学应有的厚重、深邃、睿智似乎都被这豪华的大学校门遗忘了。

大学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门面, 才能够真正撑得起它的地位;大学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名片, 才能够让人记得住它的名字;大学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大门, 才能够让它可以真正矗立在世人心中。是不是门前有广阔无边的广场, 就意味着学校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讨论研究氛围?是不是门前有美轮美奂的雕塑, 就意味着学校给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是不是有这样一个豪华的大学校门, 就意味着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真理?

修建这样豪华的校门真的是必须吗?显然不是。因为大学校门即便是一个简单的铁门, 学生在进入时依然会深深凝望, 因为他们将在这个门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大学校门即便是一个寻常的牌坊, 学生在经过时依然会不停仰望, 因为他们在这个门边留下了太多可以怀念的欢声笑语;大学校门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建筑, 学生在离开时依然会潸然泪下, 因为他们从此将离开这个门踏上人生的另外一段征程。校门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生心系的事物, 是因为校门记载了他们大学四年的时光, 见证了他们大学四年的成长, 留下了他们大学四年的身影。这与大学校门建造时是否花费上百万甚至上千万没有丝毫关系, 与大学校门是否被称为“第一门”也没有任何关联。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存在, 它的魅力就在与它的矗立, 它的魅力就在于这个校门是他们待了四年的母校的校门。

二、高大的校门

越来越多的校门不再是简单的铁门、不再是寻常的牌坊、不再是普通的建筑, 反而是越来越高大的建筑——高到你不能抬头就看到校门的顶端, 大到你不能走几步就估算出它的长度。如果十米高的大门被称为庄重, 那三十米高的大门就让人有压迫之感;如果十米宽的大门算是宽敞, 那一百多米宽的大门就让人有威慑之感。校门本就是用来行人过车, 可若是这样高大的校门, 让行人和车辆穿过时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距离和威严, 而不是应有的轻松和愉快, 那么校门就违背了通道的作用, 反而像是在人们心口堵上了一道墙。

再者, 是不是只有高大的校门, 才可以彰显这所学校的博大精深, 才可以展示这所学校的大师成群, 才可以表明这所学校的人才济济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道理, 却被那些已身为大学管理高层的人员视而不见呢?是什么让他们一定要在大学的校门上大做文章呢?

他们明白高大的校门容易建造, 而优秀的人才不易培养;他们明白建造一个高大的校门只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而培养一批大师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他们明白高大的校门可以即时向众人展示他们的政绩, 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能需要几十年默默的努力也未必有明显的成效。在市场化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的今天, 他们更愿意选择外延的扩展而不是内涵的丰富;他们更愿意选择大张旗鼓地展示而不是默默无闻地付出;他们更愿意选择便利的捷径而不是漫漫的路途。

高大的校门没有出现在国外的哈佛、耶鲁, 也没有出现在国内的清华、北大, 大多出现在那些并不知名的普通高校。不免让人猜想, 正是因为这些学校无法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质量上与著名大学抗衡, 所以只好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不惜一掷千金。君不见, 这样的做法让人无法理解, 更不可谅解。因为外在“强大”表现无法改变人们对其内在“虚弱”真相的看法。一所大学的高大不在于其校门的高大, 而在于它的卓然不群、在于它的不染流俗、在于它能够充分承担起社会良心的责任。

高大的校门并不意味着学校地位的凸显, 高大的校门并不意味着学校声誉的显赫, 高大的校门并不意味着学校成就的伟大。表象的高大并不代表形象高大, 因此无论建造多么高大的校门都是徒劳的。只有那些为学校发展鞠躬尽瘁的领导者会让学校的形象高大, 只有那些为了学校发展付出多年艰辛努力的行为会让学校的形象高大, 只有那些为了学校发展而信念坚定的追求会让学校的形象高大。

三、怪异的校门

因为与众不同, 所以才会备受争议;因为标新立异, 所以才会哗然取众;因为过于重视, 所以才会画蛇添足。不想建造一个普通的校门, 不愿建造一个寻常的校门, 就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但最终建成的却被笑称为“拖鞋门”“歪门”等。这又到底是别具匠心还是弄巧成拙;到底是标新立异还是败坏兴致;到底是别有风味还是大煞风景?

大学校门为何会成为怪异的校门, 是不予重视还是过于关注的结果?不予重视便不会大费苦心、不予重视便不会追求新意、不予重视便不会异乎寻常。就是因为过于在意, 才会让一个普通的大学校门成为今天众人口中的笑柄;就是因为过于重视, 才会让一个简单的校门成为奇特的标志建筑;就是因为过于在乎, 才会让一个寻常的大学校门登上“中国最丑建筑”的行列。

重视校门固然没有错, 因为它毕竟是大学建筑的脸面。既然是大学建筑的一部分, 就必然要体现大学的气质。大学不是要奇特另类、不是要个性前卫、不是要“特立独行”, 大学应该彰显深厚的底蕴、广阔的胸怀、自由的氛围、严谨的学风。校门作为大学呈现给众人的第一张面目, 应该要让众人从它的建造中看出这个大学所孕育的历史传统、人文情怀和文化氛围, 而不是令人费解的奇形怪状。

对外在的形式不需过于在意, 庄重体面就好;对外在的表现不需过于重视, 大方得体即可。学校发展重视的应该是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教室内的教学质量、宿舍内的生活设施、自习室内的设备数量、图书馆内的知识含量、教师们的工作环境、学生们的学习条件等, 因为这些才是影响大学脸面的主要内容。

高校的确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这种特色并非仅仅停留在一个奇特的大门。这种特色是希望高校具有特定的办学理念、具有特定的文化氛围、具有特定的教学风格, 从而培养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特定人才。不要寄希望于一个怪异的校门能让学校的名声远扬, 因为这种名声更多的是对大学的嘲讽与嬉笑;不要想寄希望于一个怪异的校门能让学校的地位改变, 因为这种地位更多的是对大学的质疑和不解。

如果一个校门能够反映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那将是画龙点睛之笔, 反之则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学校的特色是“由内到外”的自然散发, 而不是用一个外部怪异的大门来彰显学校内部的特色。因此, 无论校门的设计多么奇特, 倘若学校没有一定的办学特色, 那么学校所期望的目的必然无法达到。

四、霸气的校门

大学不是政府机关, 大学也不是行政单位, 大学更不是官僚机构。大学是一个育人的场所, 这里生活着饱读诗书的学者、生活着传播真理的老师、生活着青春激扬的青年、生活着汲取知识的学生。这里需要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这里需要尊重平等的人际关系;这里需要理解信任的真诚情感;这里更需要师生对真理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这里可以用知识装点校园, 可以用真理美化心灵, 空气里应该散发自由开放的气息, 校园里应该体现积极上进的精神。

本应该不染尘秽的环境, 却被一个个霸气的校门破坏了氛围。为什么要用“九五至尊”的威严束缚校园的自由?为什么要用“凯旋门”铸造校园的功利?为什么要用“城堡”抹杀校园的轻松?大学不需要这样霸气的校门, 因为大学不是威慑众人的刑事机关;大学不是谋取利益的社会企业;大学不是不可接近的私家豪宅。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育人机构;大学是为真理进行探索的研究机构;大学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机构。大学不需要任何带有行政彩色的附着物, 大学也不需要任何具体物品来彰显它的伟大和无私。

当前大学正朝着开放复杂的社会迈进, 它要为社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它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社会的各个机构连接成一张网, 为他们培养人才、解决疑难、奉献技术。如果说霸气的校门适合于古代官场性质的学校, 那么一个更容易被世人接纳和接近的校门才是今日的大学所需要的。一所大学若想要发展的好, 赢得世人的肯定和赞许, 那必然需要拆掉霸气的大门, 让学校对社会开放, 与社会融为一体——将知识传播于社会, 将真理教授于众人。

大学已经不再是远离尘世的象牙塔, 现在的大学与社会紧密相连, 大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园, 而是与经济密切相关, 大学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腾飞。现在的大学更像是一个动力十足的传送带, 它将几千年的文化知识一代代地传送下去, 让今天的人们知晓昨天的辉煌;现在的大学更像是一个马达十足的发动机, 它一刻不停地探索着新的知识, 让今天的人们走向美好的明天。

霸气的校门不再适合现代的大学, 因为大学已经张开了臂膀, 紧紧地与社会拥抱, 彼此没有高低之分, 没有贵贱之别。现在的大学将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 它需要的是一个众人皆可入、众人都愿入的大门, 而不是一个霸气到让人看到就想退却的大门。

五、雷同的校门

当前我国高校有两千多所, 各层各类的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历史和校园文化, 校园内的建筑也都有自己的风格, 北大古色古香、清华中西合璧、厦大嘉庚风格、复旦欧式风格。正是各个学校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大学建筑风格, 而校园的建筑风格又映衬着大学的人文情怀。

但是在大学校门的修建中, 有些学校却没有体现自身的风格, 反而建造了与其他学校雷同的大学校门。如果同为最普通推拉门, 出现雷同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这些没有过多设计理念的大学校门是早期大学建立时普遍出现的现象。但是, 有一些近几年新建的大学校门却明显模仿那些著名大学的校门而建造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一种院校自身定位不明确或者本身不够自信的表现。学习一些知名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当然是好的, 吸取那些知名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发展到与这些知名大学建造一样的大学校门则是有点不可理喻。各个大学的校门都应该有特定的内涵, 有的大学校门体现着办学历史;有的大学校门蕴含着办学理念;有的大学校门预示着学校的未来……

可若是希望学校可以成为某所知名大学便简单复制它的校门, 这样的做法就实在让人无法苟同。因为一所学校经过上百年洗礼的发展史无法复制;一所学校经过几代人传承的教育理念无法复制;一所学校经过数十载积淀的文化底蕴无法复制。复制校门, 只是复制了那个简单的建筑, 那个没有了“精神”灌注的大门, 那个没有了“灵魂”的大门。

想要成为知名大学的想法值得我们拍手称赞;想要拥有知名大学的名声我们鼓掌支持;想要赢得知名大学的地位我们欢呼叫好。因为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知名, 是需要数百年的历史洗礼、几十代领导者的默默奉献、成千上万师生为学校付出努力。真的想要办好学校, 并不是修建一个与知名大学雷同的校门, 而是要经受得起成为知名大学这一路上的艰辛和磨难, 承担起成为知名大学这一路上的压力和重担。

校门不需要奢华, 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自身的风格;校门不需要高大, 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文化表达;校门不需要标新立异, 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自我创新。大学校门是大学的一张名片, 这张名片可以平淡无奇, 但却不能简单地复制;大学校门是大学的一张脸面, 这张脸面可以素面朝天, 但却不能单纯地整容。不论大学是什么类型、什么层次, 都应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特定面孔。

餐桌之艺,生活之术 第14篇

在这个渐寒的深秋晚上,“1903”会所迎接的客人,与会所本身一样充满着艺术的感觉——他们是库丽舍艺术设计的工作人员们。库丽舍创始人团队由来自美术界、设计界、传媒业及广告业的知名人士组成,致力于根据建筑风格、地域文化、空间环境设计、对空间的用途和艺术品本身进行的综合性创作。库丽舍是集艺术装饰顾问、艺术装饰设计与制作、空间陈设配饰设计与制作的一家大型公司;也是华中地区最早进入空间陈设配饰设计的专业公司。

原本以为从事着艺术设计的人吃饭会是多么华丽的一个场面,其实这真的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所谓艺术,所谓美感,并不一定是从华丽的视觉上来呈现的,有的时候,简简单单就是美好。白色的桌布、白色瓷器餐具、玻璃酒杯,都不带花纹装饰,是最直接的视觉享受;水产市场逐只挑选的活虾、订购的出口河蟹、进口的橄榄油,是最纯正的口味保证;不请大厨自己烹饪、不加复杂的调味品、不用各种复杂的制作手法,是最健康的饮食方式……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生活其实才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简单是它的外在,而内里的精髓是对于生活不断的探究,而这种探究正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理解。

Question for host

BOSS:每组织一次饭局,会不会都有一个自己预想的主题?

侯一伊:当然会有。以艺术来分,我们有音乐主题的饭局,进门的钢琴可以供客人弹奏,而且餐厅里也摆放着音响,可以播放各种风格的曲目。以食材来分,我们有时候会有专门的品尝西班牙火腿的饭局,还比如今天的秋季品蟹主题的饭局。总之,主题可以根据季节和食材等不同元素来确定。

BOSS:在外就餐会不会去选择用餐的环境?

侯一伊:可能是职业的习惯,我对吃饭还是很讲究的,比如认识的摄影师陈彬设计的餐厅我都会去,因为设计感强烈而且很有特色,这为美食增色了不少。在我看来,用餐不是单纯的品菜,更多的是环境带给人的愉悦感。

BOSS:这次饭局的主题是什么?这次的餐桌布置有什么特点?

侯一伊:俗话说“菊黄蟹肥”,秋天菊花开的时候蟹长得最肥,所以我们就想着围绕这个时节的美食来一次“品蟹”主题的聚餐。而餐桌布置我们也是随着季节、菜品的变化而改变的。另外,我们前段时间去达西庄园考察,它的陈设还是皇室接待的陈设,十分的古典唯美,回来以后我们参照它的标准作了一些改进。

BOSS:对饭局的菜品和酒水选择有没有什么标准?

侯一伊:一般是根据客人需求来安排,也会考虑季节变化。应季而生的美味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BOSS:作为饭局的主人还会关注哪些小细节吗?

侯一伊:从陈设和服务上,这次比较偏家庭式的,营造的氛围很轻松,但如果是客人用餐,整个餐桌和餐具的布置陈列都是根据客人需求调整,服务员着装也有讲究。

Question for guest

BOSS:这次的饭局给你的总体感觉是怎么样的?

李姗姗:氛围十分的轻松,吃饭也没有那些商务饭局拘谨,可以像在家里那样随意,体现了主人的贴心。

BOSS:参加一次饭局,除了吃的、喝的,还会关注哪些方面?

魏玺虎:饭局的重点在于局,我们同行业的都是设计师,对于“美”的要求很高,美食也有一种美感在里面,所以对与色泽、摆盘都会很讲究。

BOSS:觉得饭局的意义在于什么?

上一篇:自考大学语文网络学习测试下一篇:校园环保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