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的技术措施

2024-07-09

论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的技术措施(精选7篇)

论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的技术措施 第1篇

论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的技术措施

摘要介绍了提高后备母猪生产效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后备母猪的培育、繁殖母猪选择和精细化饲养管理、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建立高产母猪群和缩短母猪繁殖周期,以为提高母猪生产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繁殖母猪;生产效率;技术措施

母猪年生产力是指繁殖母猪头均每年提供出栏肉猪数,或头均每年提供育成仔猪数。母猪繁殖力是繁殖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这是一项综合性指标,需通过提高良种覆盖率、母猪群体质量、配种受胎率、产仔数、育成率、仔猪断奶重、育肥日增重等一系列指标来实现[1-3]。繁殖母猪生产效率是决定养猪场(户)经济效益的基础,培育后备母猪、选择繁殖母猪、精细化饲养繁殖母猪、饲养哺乳仔猪、建立高产母猪群和缩短经产母猪的繁殖周期,是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实现繁殖母猪高产高效养殖的技术关键。

1后备母猪培育

断奶时选留下来的后备母猪,可按生长育肥猪进行饲养管理,不需要专用后备母猪饲料,不限制饲养,让其自由采食至180日龄,体重80kg左右。180日龄以上,体重80kg以上的后备母猪可适当限制饲养和补充一部分青绿饲料,以锻炼猪的胃肠消化功能,防止母猪过肥而引起不发情、不孕症。饲养方式采用群体饲养,每群4~6头,平均每头猪有2m2的活动面积,可以进行诱情刺激。210~240日龄,体重在100kg以上的后备母猪,经鉴定符合种用者可在第2次发情时配种。

2繁殖母猪选择

已配种受孕的后备母猪在1岁龄左右产第1胎,根据第1胎的产仔性能初步选出种用的繁殖母猪,到产第2胎后,再依据母猪年繁殖力选出生产力高的繁殖母猪作种用,淘汰生产力低的繁殖母猪[4]。

3繁殖母猪精细化饲养管理

繁殖母猪的饲养水平和哺乳期对仔猪的初生重、断奶窝重、成活率、肥育日增重以及母猪连续生产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母猪的繁殖周期分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断奶至发情配种间隔期四部分,其中妊娠期时间最长,约占母猪繁殖周期的75%左右,哺乳期次之,约占母猪繁殖周期的15%左右。因此,做好妊娠期和哺乳期母猪的精细化饲养管理,对提高繁殖母猪年生产效率尤为重要。

3.1妊娠母猪饲养管理

妊娠期标准日粮供给量只占哺乳期的1/2,要遵循“低妊娠、高泌乳”的饲养原则。

3.1.1妊娠前期。配种后1~30d,饲养管理的重点是保胎。要供给妊娠前期母猪专用饲料,日粮饲喂量控制在1.8~2.0kg之间,每天适当喂给优质青绿饲料,以增加母猪的饱腹感,补充部分维生素。

3.1.2妊娠中期。配种后31~90d要调整好母猪的体况,饲料继续供给妊娠前期母猪饲料,日粮喂给量控制在2.0kg左右,但可以多饲喂一些优质青绿饲料,除增加母猪饱腹感外,还可以补充更多的维生素,防止便秘、无乳症。有条件的可每日安排母猪自由运动1h,达到增强体质、减少难产的目的,对母猪不要大声吆喊、鞭打、追赶等。

3.1.3妊娠后期。配种后91d到产前3d,饲养管理的重点是提高仔猪初生重和减少母猪产后体失重。饲料由妊娠前期调换成妊娠后期饲料,日粮可根据母猪体况每日增0.5~1.0kg饲喂量或每日补喂200~250g动物脂肪,可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乳脂率和仔猪的成活率。母猪应单圈饲养,防止因机械挤压引起流产,但可以适当驱赶运动,减少难产[5]。粪便干燥的母猪可在饮水中或日粮中加适量的轻泻剂。

3.2临产母猪饲养管理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监护工作,防止母猪难产,缩短产程,减少仔猪不必要的死亡,是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在母猪分娩前7d将产房、产床、饲槽及仔猪保温室冲洗干净并作严格消毒,使产床干燥、卫生、保温,检查饮水器是否完好,并将管内存积的脏水放掉。分娩前5d把母猪赶入专门设置分娩的产床舍,使母猪适应新的环境。母猪在分娩前3d应将母猪腹部、阴部清洗干净并作消毒,饲料喂量减少一半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轻泻剂,以防母猪因胃肠容物过多和便秘压迫子宫引起早产、难产。接近预产期时要做好接产所需用具准备工作,如酒精、碘酒、装仔猪箱子、保温设备、抹布、剪刀、钳子、催产素、助产器械等。母猪分娩时要做好接产工作,防止母猪、新生仔猪发生意外,减少不必要的死亡。对新生仔猪要做好“掏、擦、理、剪、烤”5个环节的护理。小猪出生后立即用抹布将嘴、鼻中的黏液掏出;再将仔猪身上的黏液尽快擦干,使仔猪得以正常呼吸,促进血液循环,让其早吃到初乳;若遇到脐带不脱离母体时,双手配合慢慢将脐带理出,将脐带内的血液向仔猪腹部方向挤压,然后在离腹部三指宽(4cm)处把脐带剪断或用手指扭断,断处用碘酒消毒,若断脐时出血过多,可用手指捏住断头,直至不出血为止;用小钳子剪掉仔猪嘴中四颗犬牙,防止咬伤母猪乳头,发生乳腺炎;最后将新生仔猪置于红外线灯下或保温箱中,防止仔猪在寒冷季节被冻死。若遇母猪难产,可注射催产素,对催产素无效者,采取手术助产,以尽量减少仔猪的死亡。母猪分娩结束后肌注氯前列烯醇,使子宫内胎衣碎片彻底排出,对母猪断奶后再发情十分有利。在产后2d内,每日肌注一次抗生素可预防母猪子宫炎的发生。

3.3泌乳期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产后不要急于饲喂,待休息1~2h后先喂给一些加少量食盐的热麸皮水,直至体力得到一定恢复后,再开始喂哺乳期母猪专用饲料。泌乳期则可充分饲喂,根据产后母猪的采食量、泌乳量逐渐增加饲料,直至哺乳期结束前的2~3d开始减料,喂量为哺乳期的1/3~1/2。断奶当天母猪停喂饲料,避免发生乳腺炎,然后恢复空怀期的限量饲养。一般情况下母猪断奶后3~5d发情,发情后即行配种。

4哺乳仔猪饲养管理

4.1 固定乳头,早吃初乳

仔猪生下来掏净嘴、鼻中黏液,擦干被毛,断脐,断犬牙后应立即哺乳,待母猪分娩结束时,全窝仔猪都应吃过足够的初乳。初乳营养丰富,且含有抗体免疫球蛋白,可增强仔猪的抵抗力。母猪不同位次乳头其泌乳量不同,所以全窝仔猪降生后即可训练固定乳头,将弱小仔猪固定吃中、前部乳头,强壮仔猪固定吃后边的乳头,坚持人工辅助训练2d,一旦仔猪认定相应乳头后,在整个哺乳期便不会改变,以使仔猪生长较均匀。

4.2保温、防冻,确保成活率

新生仔猪的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成熟,体内含大量水分(80%以上),脂肪含量极少(1%~2%),皮下脂肪层薄且多为结缔组织,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若无保温措施,直接裸露在低温外界环境中,仔猪散发大量体热,往往发生低血糖,很容易被冻僵甚至冻死,所以在严寒季节产仔时,除迅速擦干被毛外,还需及时放入保温箱或创造新生仔猪适宜温度的环境条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初生后6h内为35℃,2~4日龄为30~32℃,5~7日龄为28~30℃,8日龄以后22~25℃。防寒保温的措施方法很多,各地可根据当地母猪产房的条件进行,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必须达到不同日龄仔猪所需的适宜温度条件。

4.3补铁制剂,防贫血症

初生仔猪每天平均需要7~11mg铁,由于母乳中铁含量低和缺少造血元素(铜、铁、钴),维持不了仔猪血液中血蛋白、肌红蛋白的正常水平,红细胞数量随之减少,致使仔猪因缺铁而常表现贫血症状,生长快的仔猪常因缺氧而突然死亡或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诱食困难,易并发白痢、肺炎,所以对新生仔猪补铁,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补铁的方法很多,但常用且效果明显的则是在仔猪出生后2日龄肌注1mL含铁100mg并含有VA、VD、VE等复合成份的铁制剂,如右旋糖酐注射液等。大量生产实践证明,哺乳仔猪2次补铁与1次补铁效果无明显差异,所以只需补1次即可。4.4强制补饲,提早断奶

早期断奶后的仔猪直接利用饲料中的营养,比通过母猪更为经济。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仔猪断奶前若能累计采食500g以上饲料,断奶后就能减轻由于饲粮抗原过敏反应引起的小肠绒毛萎缩、损伤。母猪产后不早于21d断奶,就不会导致以后的繁殖障碍。仔猪满21日龄,体重不小于5kg,生长发育正常,有一定抵抗力,人工培育不会有多大困难,所以仔猪一般适宜在21~35日龄断奶。哺乳期20日龄内的仔猪一般在母乳供给良好的情况下无自动采食饲料的愿望,若要21~35日龄早期断奶的仔猪在哺乳期采食500g以上饲料,仔猪在8日龄就必须采取人工强制补饲饲养,其方法可用适量乳猪料加少量开胃诱食精和水拌湿后,采用人工强制的方法糊于仔猪口腔上腭,让其慢慢咀咽,每日3次,连续3~5d后仔猪便可自由采食,此期间要注重仔猪的保健工作。

5建立高产母猪群

调整优化猪场母猪的胎次结构,是建立高产母猪群的基础。母猪群中合理的胎次结构以产仔猪相对较少的第1~2胎青年母猪占30%~35%,产仔猪相对较多的3~6胎母猪占60%,产仔猪逐渐减少的7胎以上的母猪占5%~10%为宜。根据各猪场母猪品种的繁殖性能、饲养水平,对繁殖力强的高胎母猪可适当增加数量。

6缩短母猪繁殖周期

母猪的繁殖周期由妊娠期、哺乳期、断奶后至配种间隔期组成,其妊娠期平均114d是相对稳定的,而哺乳期长短则可以改变,推行仔猪早期断奶(一般以21~35d为宜),可缩短母猪的哺乳期,使母猪早发情早配种,是缩短母猪繁殖周期的关键。做好哺乳母猪饲养、保健,保持母猪断奶后具有良好的体况,断奶后体失重减少(控制在15kg以内),可缩短母猪断奶后至配种间隔期,有利于下一繁殖周期配种。一般母猪断奶后3~5d就会发情,7d内可配上种。

7参考文献

[1] 张明海.提高母猪繁殖效率的技术措施[J]中国猪业,2009,33(3):40-41.[2] 朱乃洲.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特效方[J].农村百事通,2008(14):48.[3] 郁富慧.提高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J].河南畜牧兽医,2009(10):21-22.[4] 孙吉成,吴士全,韩华.影响母猪产仔率的原因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6):60.[5] 周晓智.论提高规模猪场母猪生产效率的综合技术措施[J].云南畜牧兽医,2008(3):10-11.

论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的技术措施 第2篇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规模化养猪场不断增多,如何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成为广大生产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母猪的繁殖性能是衡量养猪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充分发挥和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之一。要想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只有打破传统的养殖观念,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实施科学的繁殖技术.不断提高母猪的受配率、受胎率、分娩率、产仔率及仔猪成活率,积极开展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选种,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潜能。提高母猪的繁殖率.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尚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和难题。

加强选种,采用以繁殖性状为主的综合选种方法

繁殖率的高低与猪的品种有密切关系,养猪场应选用繁殖率高的公、母猪进行繁殖。经过一定时间观察后,严格淘汰繁殖率低下的个体,尤其是具有遗传缺陷的个体,如先天性死精、少精、无精的公猪,习惯性流产的母猪等。后备母猪的选留,要注意改变以单纯的看仔猪断奶体重大小和体型外貌的单一表型的选种方法I21。首先.要以产仔数高低作为选种的标准,从父母繁殖性状高的优秀个体中选留后备母猪,如此逐渐更替.从而使产仔数高的经济性状的基因纯合度加大.不断提高繁育猪群的数量和质量:其次,还要注意断奶仔猪的育成头以及仔猪断奶的个体重量,用制定选种指数的方法进行综合选种。2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优化猪场的生态结构

猪场应该保持安静,并保持舍内卫生,做到清洁、干燥、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冬天可以晒太阳,夏天可以乘凉。2.1 空气品质的控制

在优良空气质量环境下生活的猪群对疫病有相对较高的抵抗力,空气质量差会造成猪打喷嚏、流泪、咳嗽等不良反应,还会造成母猪发情障碍现象。因此,保持猪舍空气畅通,改善母猪发情障碍,是提高繁殖率的途径之一。母猪舍氨气浓度质量分数应控制在lOOx10-6以下。二氧化碳不超过1500~2000x10-6.硫化氢不超过10mg/m3。2.2 温度的控制

在气候生态因素中,母猪对热很敏感,其适宜温度是22℃.因此易受热应激而发生繁殖障碍。特别是30℃以上的高温,对母猪的繁殖机能有严重的不良影响,据报道.引起母猪的流产临界温度为32℃,所以在生产中.当室温超过30℃时,应提高日粮营养水平,添加电解质和维生素等抗应激物质,增喂青绿多汁饲料.采取圈舍淋水喷雾和通风等措施,改善内部小气候,减少母猪的热应激.配种时间宜选在早晚或夜间气温较低时进行。2.3 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控制 母猪哺乳期间光照时间(日光或灯光)时间应达l6h以上,光度必须达到3~6W,这样可使母猪离乳窝重增加6.4%,离乳后5d内发情率提高2.2%。在生产中尤其是入秋后,猪舍光照不足应补充人工光,并且勤换灯泡,对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大有益处。3 科学的饲养管理,保证种猪的正常繁殖机能

根据公、母猪的品种、年龄、个体特征以及本地区的环境条件等,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以保证公、母猪的正常繁殖机能.日粮最好采用种畜的全价配合饲料,切不可用发霉、变质原料配制饲料。日粮配方中应有足够的蛋白质饲料,适当辅以青绿饲料,合理的钙和磷比例。种猪还要有适当的运动,供给充足的饮水等,以保证公猪有旺盛的性欲.产生优质的精液,母猪能够正常发情、排卵和泌乳。3.1 加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公猪好一坡,母猪好一窝”。种公猪的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公猪自身的体质和配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母猪的受胎率、产仔数和后代的品质。种公猪的饲养应根据饲养标准和各地饲料条件,进行日粮合理搭配,日粮体积要小些,占公猪体重的2.5%~3%(精料要多,粗料要少),日粮中应以DE≤12.5MJ/kg、CP≤14%、钙0.65%、磷0.55%为标准。种猪每天上下午各运动lh,使公猪达到体质健壮、中上等膘、性欲旺盛,产生优良品质的精液,母猪受胎率高、产仔数多。成年公猪每周使用3~5次,青年公猪每周使用2~3次,猪场公母比例要合适,比例过大,公猪负担过重;比例小,造成公猪浪费。实行季节性产仔和本交的猪场,1头公猪可负担l5~30头母猪配种任务:实行人工授精的猪场,1头公猪可负担600~1000头母猪。可见,种公猪的饲养,在生产中的关键措施是经常保持营养、运动和配种利用三者之间的平衡。3.2 加强种母猪的各阶段饲养管理

在确保母猪体况正常的情况下,控制饲养,保持母猪肥瘦适中。喂料做到“二重”、“三轻”。“二重”即怀孕后期和哺乳期,多喂精料,青绿多汁和矿物饲料:“三轻”即怀孕初期空怀期和哺乳后期.多喂粗料,适量喂养精料.使母猪常年保持七八成膘。3.2.1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生产实际中,根据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必须给予适当的饲养条件,第一次发情前,多吃,吃好,长身体;第一次发情后,少吃,吃粗,调膘情。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前提下,日粮中多喂青粗料,尤其是青饲料,一般精青料比为1:3为宜,这样有利于培育母猪的耐粗饲.又不至于沉积过多脂肪.妨碍后备猪的发情、排卵与受胎。确保本地猪种3.5月龄、二元母猪4.5月龄、外来种猪6.5月龄时,正常出现第一次发情。早发情可以早配种,但也可等到第3个情期再配种,有资料报道,第3个发情期受孕的后备母猪比第一次发情受孕的窝产仔猪多。

3.2.2 妊娠前期的饲养管理 在生产实践中主张在母猪交配前20d要增加精料,最好喂一些细料稀食.以促进母猪多排卵。在配种的3d内尽量减少饲喂数量.可以明显地提高胚胎的着床率。在妊娠的前21d内,由于受精卵刚形成.母猪不需要高水平营养。据有关报道,配种前的高水平饲喂.接着在妊娠前期的低水平饲喂可增加排卵数,提高胚胎存活率,如果母猪体况一般,宜给母猪以DE≤12.50MJ/kg、CP≤13%为标准的日粮,饲喂水平应为维持需要的1.5倍以下,初产母猪日喂l.5kg,经产母猪日喂2.0kg,就可维持正常的繁殖需要。如果摄入过高的能量和蛋白,会降低胚胎存活率,从而减少产仔数.这主要因为初产母猪妊娠前期摄人过高的能量和蛋白质会影响血浆孕酮水平,进而对胚胎的存活率产生影响。3.2.3 妊娠中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中期的营养水平对初生仔猪胚胎时期肌纤维的生长及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很重要。有研究表明,肌纤维的数量在胚胎时期就已确定,在妊娠期第90d左右.肌纤维的增生已经完成。Dwyer等(1933)认为,肌纤维数量可能是决定仔猪出生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重要因子。这样,在肌纤维发育期营养供应不足的仔猪,在出生时肌纤维数量就比较少,以后长得也较慢。妊娠1个月至产前l个月应给DE≤12.90MJ/kg、CP≤14%为标准的日粮,保持母猪每天增重45g。此时可适当提高粗纤维含量,增加母猪的饱腹感,预防便秘,可减少死胎、流产的发生。这是因为饲喂高纤维日粮可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形成.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生酮能量底物供发育的胚胎利用。3.2.4 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

仔猪初生重的60%-70%是来自产前1个月.此时母猪体内胚胎的发育速度是配种后3个月生长速度的7倍。这也就要求对产前1个月的母猪,应给以DE≥12.90MJ/kg、CP≥16%、lys≥0.8%的高营养水平饲粮,这时仔猪初生重与仔猪存活呈正相关。抓好母猪妊娠后期饲养管理,对提高仔猪初生重,母猪产后泌乳量和母猪繁殖性能均有重要影响。3.3 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母猪哺乳期间的饲养策略。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增加采食量。因为随着哺乳仔猪断奶日龄的提前,增加母猪哺乳期采食量对以后的繁殖性能相当重要。哺乳母猪每天摄入的能量约75%用于哺乳,能否给哺乳母猪提供有效的营养.将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当哺乳母猪摄入的饲料营养不能满足其哺乳需要时,便会引起体内脂肪大量消耗,导致母猪掉膘和体重下降,过度掉膘不仅直接影响仔猪生长,还会影响下一胎发情配种。对哺乳母猪宜采用DE≥13.30MJ/kg、CP≥17%、lys≥0.85%和高营养密度日粮,尽量满足,敞开供应。对于高产和食欲差的母猪,要在日粮中添加4%油脂,这样可以提高泌乳量及初乳与常乳中的乳脂水平.从而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及断奶重。这主要是因为乳脂水平增加后提高了乳中的能量水平,从而使仔猪可以从乳中摄人更多的能量而提高存活率。3.4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刚断奶后的母猪头几天应控制饲喂量.避免发生乳房炎。对体质较差,带仔多的母猪采取随意采食法.应给以DE≥12.90MJ/kg、CP≥16%、ys≥0.8%为标准的日粮;对体质过肥的猪,采取限量饲喂,促进正常发情、配种,增加产仔数。在正常情况下,断奶后母猪一周内发情配种率应达80%~90%。4 实施科学的繁殖技术,提高繁殖率

4.1 掌握初配年龄。做好发情鉴定。适时配种

母猪配种年龄过早.常有产仔少、死胎多、仔猪初生重小、生长慢等缺点.迟配又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据试验,地方种母猪在生后6~8月龄、体重50~60kg,国外的中型品种在生后8~10月龄、体重lOOkg以上,大型品种体重在120kg以上,开始配种为宜。母猪发情征状明显,允许公猪爬跨,人工测试站立不动或见到公猪不走动之后12h配种为最佳配种时间.在配种后8-12h再复配1次,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配种效果和获是较高的产仔数。规模化养猪一般采用2次重复配种.如上午喂前配种1次.当天下午喂前再复配1次。如下午配种.第2天早晨再复配l次。由于母猪年龄不同,排卵时间也就不同,最好抢在母猪排卵前配种,所以配种的时间还要灵活掌握。一般来说,其原则是“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

4.2 遵循合理的胎次结构。提高猪群生产水平

母猪一般第1胎产仔数少.第2胎开始逐渐增加,第4~5胎产仔数量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从第8胎开始降至平均数以下。此外,子宫炎、断奶后不发情(推迟发情)、配种后不受胎、死胎弱仔、肢蹄病的发生等随胎次的增加而上升:难产则主要发生在初产母猪和年老体弱母猪。因此在生产中应建立并保持合理母猪群结构,一般来说,较合理的母猪群体结构为l胎或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的30%~35%,3~7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

4.3 采用多胎高产的技术措施。提高母猪繁殖率

4.3.1 人工授精:有利于预防生殖系统疾病的传播和不孕症的发生,提高母猪受孕率、仔猪成活率与健仔率。

4.3.2 重复配种:在一个情期内配种2~3次,每次间隔8~12h。

4.3-3 混合配种:在一次配种时,可用不同品种或个体的猪精液输入母猪子宫内。4.3.4 激素催情技术:经产母猪断奶7d以上不发情时,除加强运动、多晒太阳、公猪诱情、合群并圈外,还可用药物催情,如孕马血清(体况较好的中型母猪,每次皮下注射5mL,1周后即可发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体况良好的中型母猪肌注l000u),也可采用中药促情或乙点酚治疗。

4.3.5 激素促排卵:在母猪第一次配种后肌注促排3号20mg,可促进排卵,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

4.4 做好妊娠诊断工作,预防流产,减少胚胎死亡 母猪配种后,如果不再发情,便可判断妊娠。妊娠期胚胎有3次死亡高峰:一是在怀孕l3-18d时,胚胎迅速由圆变长,开始植入子宫时,如营养供给不足或代谢功能不正常,胚胎死亡率最高:二是怀孕第3周胚胎器官形成阶段.由于胚胎在胎盘中争夺其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强存弱亡,损失较大:三是怀孕60~70d时.胎儿迅速发育,致使因营养物质供不应求而死亡。为了减少胚胎死亡,提高母猪每窝产仔数,对妊娠母猪要细心观察,精心管理.尽量减少剧烈运动,做好防范措施。

4.5 实施早期断奶,缩短哺乳期,提高母猪利用率

应用动物生理、营养研究的新成果,实行仔猪早期断奶,使母猪早发情早配种,缩短母猪繁殖周期,增加母猪的年产胎数.从而增加每头母猪的年产仔总数。一般经产母猪在产仔后21~28d断奶较为合适。对青年母猪的断奶时间应推迟到产仔后35日左右,这样有利于维持或提高第2胎的产仔数。

4.6 采用同期发情的方法,提高母猪繁殖率

对母猪采用同期断奶方法,一般在断奶后5~7d母猪即发情,并能诱发不发情母猪发情.促进猪场母猪同期发情、同期受胎、同期产仔,有利于提高繁殖效率,便于猪场集约化、商品化生产。

4.7 正确接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采用正确的接产方法,减少产期仔猪的死亡,做好仔猪的日常护理、防病工作.是提高仔猪成活率不可忽视的环节。

4.8 控制好繁殖障碍性疾病。提高母猪繁殖率

防治好母猪子宫疾病,克服不孕和难孕现象。各种类型的子宫炎、阴道炎、输卵管炎,均可导致母猪不孕;营养不良和厩舍潮湿也可引起炎症:孕期和产后运动不足可继发子宫迟缓或恶露滞留.在生产实际中,应及时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对发情异常的母猪.用激素或其他方法及时调整。

做好疫病的综合防制工作。控制和净化猪场

认真做好防疫工作,制定好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杜绝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控制和净化猪场。特别要防止母猪怀孕后期生病,否则,会导致部分或全部胚胎死亡。规模化养猪场必须采取自繁自养的繁育体系和全进全出制的生产体系,严防疾病的传人,保持猪场的稳定发展。6 小结

提高母猪繁殖效率的关键技术 第3篇

1 母猪繁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1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当

后备母猪群是规模化猪场生产实现良性循环的后备力量。但由于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当, 初胎配种时间掌握不好, 导致后备母猪出现达到适宜的年龄和体重不发情、多患有子宫内膜炎、窝产仔数偏低、初生重偏大或不均匀、头胎母猪容易出现产后感染和断奶后久不发情等情况。

1.2 母猪饲养管理制度不科学

规模猪场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与猪场现行的饲养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母猪初配适龄问题一直是影响规模猪场母猪利用年限和生殖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青年母猪在进行繁殖生产的同时其自身也在生长发育, 一般在4~5胎时母猪才停止自身体重的增长。而现在的规模猪场很少考虑母猪妊娠阶段自身的生长发育问题, 致使母猪生命周期严重缩短。就胎儿而言, 胎儿在妊娠后期处于高速生长阶段, 近70%的体重都是在产前30 d长成的, 因此, 猪场在母猪妊娠后期会适当地增加饲喂量和提高饲粮能量浓度。母猪产后护理也是猪场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饲养员对母猪产后护理不力或错误的护理方式, 是导致母猪产后无乳或断奶后久不发情的重要原因。

1.3 繁殖障碍性疾病导致母猪死淘率增加

母猪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后备母猪达到体成熟后久不发情或母猪 (包括初产和经产) 断奶后发情间隔延长、不发情;母猪屡配不孕;妊娠母猪早期胚胎死亡、流产、产弱胎、木乃伊或死胎。繁殖障碍是导致母猪淘汰最主要的因素, 也使得母猪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非妊娠、非哺乳的状态, 严重影响了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在重庆市规模猪场中, 母猪繁殖障碍已成为养殖场户最关心、最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 开展母猪生殖健康技术的集成和示范, 减少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是目前规模猪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精液品质差

繁殖力最终必须通过母猪产仔才得以体现, 因此常用的繁殖力指标主要针对母猪而制定, 但决不能忽视精液品质等来自公猪方面的影响。猪人工授精技术在提高良种利用率、有效控制精液质量和减少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传播方面起着重在的作用。

2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2.1 选择良种

杂种母猪在繁殖性能上具有杂种优势。所以, 在我国工厂化养猪中普遍采用。在选择后备母猪时, 体型上应平直或微倾, 腹部比较大而松弛, 腹部过度收缩的母猪繁殖力都比较差。母猪奶头排列要整齐均匀, 一般在7对以上, 奶头饱满不能有瞎头、副乳头等。保持中等膘情的母体繁殖性能较好, 瘦肉率过高的母猪, 其繁殖性能较差。在三元杂交体系中, 对母本不要求瘦肉率。

2.2 保证饲料品质

优质的全价饲料是确保母猪繁殖性能充分发挥的关键。应按照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配制全价日粮, 全面满足营养需要, 特别注意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

2.3 保证精液品质

要求种公猪体质结实, 四肢稳健, 性欲旺盛。一般坚持每周检查精液1~2次, 对精浓密度偏低、活力较差的公猪即刻停用。公猪每天应运动两次, 上午和下午各1次。要配制专用的公猪饲料并限量饲喂, 保证优质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供给, 并不使公猪过肥。配种强度要适当, 2~4岁成年公猪1 d可配1~2次, 每周有1~2 d休息。后备母猪在体重80~90 kg时, 注射细小病毒、乙脑与伪狂犬等疫苗, 防止流产、死胎、产木乃伊等现象发生。母猪在妊娠阶段, 由于饲料管理不当造成死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母猪受到过强刺激;二是妊娠期饲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三是环境条件及气温的剧变。母猪妊娠后要控制饲料的喂量。一般在妊娠后30 d内, 饲喂1.6~1.8 kg/d, 妊娠后30~60 d饲喂2.1~2.3 kg/d, 60~180 d饲喂2.5~2.8 kg/d。最后7 d逐渐减少, 直至1.2 kg/d为止。对于个别偏瘦偏肥的母猪应适当加减饲料, 妊娠母猪的标准体况是中等偏上膘情。对于大群同栏饲养的妊娠母猪不应中途并栏, 以免挤、斗等刺激。平时要做好防疫消毒工作, 消除体内外寄生虫。

2.4 适时配种

外种猪后备母猪配种, 一般以体重达到110~115 kg为宜。高于或低于这一体重对产仔数有影响, 偏离越远, 影响越大。后备母猪从有明显发情表现到排卵的间隔, 一般为36~40 h, 经产母猪为38~44 h, 排卵时间平均为2~7 h。因此, 开始发情后8~12 h配第一次, 间隔12 h进行复配, 通常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发情不明显的母猪有必要进行二次复配。母猪断奶后一般在3~10 d内发情, 妊娠后的母猪都要控制饲喂量, 保持中等体况能够提高其窝产仔数。

2.5 及时淘汰

正常生产状态下, 有个别母猪长时间不发情或频繁返情, 对用药物催情和改善饲养管理后无效或返情3次以上的母猪, 应该及时淘汰。母猪一般第三至六胎产仔数最高;到第九至十胎时降低, 且带仔性明显变差, 这种母猪应淘汰。对哺乳性能差或产后无奶的母猪应作记录, 若以后出现同类情况时则应淘汰。

2.6 守候接产

母猪在分娩过程中, 要有人照顾, 保持环境安静。若有难产, 通常用催产素肌肉注射。若30 min后仍未产出, 则要进行人工助产, 助产人员一定要按操作规程助产。母猪产后应少喂饲料, 同时连续3~5 d适当补加食盐, 1周内喂料量不宜增加太快, 2周后开始正常饲喂。应注意检查哺乳母猪的乳房, 对发生乳房炎的母猪应及时治疗。泌乳期母猪饲喂要遵循“少给勤添”的原则, 一般喂3~4次/d。在泌乳期还要特别注意预防母猪便秘, 母猪便秘可影响乳汁质量甚至造成仔猪下瘌。产房管理是控制仔猪死亡的关键环节, 一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7 疾病防治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第4篇

1选择优良品种

每个品种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品种不同,繁殖力也不同。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当前的生产水平,选择本地黑猪为母本进行杜×长×本杂交为好。本地黑猪繁殖性能好,产仔数多,有效乳头多,哺乳力强。同时其所产仔猪增重快、饲料报酬高、肉质好。

2繁殖母猪应保持旺盛的生育能力

从母猪初胎起,随胎次和年龄增长其繁殖力逐渐提高,至壮龄时最强,以后逐渐下降。因此,繁殖群中应注意保持有65%~70%的母猪进入旺盛生育期。

3建立母猪繁殖档案,及时淘汰低产母猪

在生产中及时掌握母猪的繁殖状况。根据个体的发情周期、受配率、产仔数、死胎和流产、泌乳和哺乳能力等,对达不到品种要求的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繁殖力有恢复正常可能的要继续留作种用,不能恢复正常的要及时淘汰,同时淘汰6胎以上的母猪。让猪群保持良好的繁殖状态。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10%~20%的母猪不能留做种用。繁殖力较低须进行淘汰。在生产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饲养和管理水平、繁殖方式、繁殖管理水平、疫病等而造成的母猪繁殖障碍,如乏情、不孕、流产、死胎等这些通过治疗可以恢复。有的不易恢复而失去种用价值,则要淘汰更新。

4适时配种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作要做:一是要选择好配种季节,母猪配种最好安排在4~5月和9~10月份。这样可使母猪在春秋配种产仔,避免了高温酷暑和低温严寒,提高了母猪受胎率和仔猪成活率。二是要搞好发情鉴定进行适时输精。输精或本交距排卵时间越近,受胎率越高,发情后母猪阴门红肿刚开始消退,有黏液流出,用手按压母猪后躯呆立不动时,最适宜配种(发情后12~24h),同时间隔12h进行复配。三是要进行诱导发情,以增加猪有效排卵数。仔猪断奶后,可将公猪放到母猪圈混养,也可采用多种促性腺激素处理,如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促卵泡素(FSH)等。都可以促进母猪发情,提高排卵数。但应注意品种、个体、用药时间和实施量。

5及时断奶

及时断奶可提高母猪年产胎数。一般采取3~5周断奶,年产胎次2.2~2.5胎。断奶后应及时配种。但断奶过早会降低下胎产仔数。一般来说产后间隔长,排卵数较多。

6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死胎和流产

据报道,17%的窝产仔数和76%的总窝重损失是人为造成的。可见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母猪的繁殖力。高温对受孕影响很大,7~8月份受孕率60%以下,妊娠3~4周内,当环境温度超过28℃以上时死胎率会明显增加,在母猪受孕后期,可造成母猪瘫痪,压迫子宫造成流产,高温和低温都能降低子宫的收缩力,延长产仔时间造成死胎。仔猪对温度较敏感,1~7日龄仔猪的温度要保持在30℃左右才有利于仔猪生长。猪群的密度和空间也能影响母猪的配种和妊娠。青年母猪群体少于4头时,则发情表现减弱,发情比率降低。而15~25头的群体则发情行为和周期较好。母猪配种后留在原圈4周以上,可以减少胚胎死亡,有利于提高窝产仔数。另外,要增加猪的运动。

7实行全价营养供给,避免营养性不孕

由于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而造成的死胎增加和受胎率突然下降,可在母猪配种前注射β胡萝卜素或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窝产仔数。营养原则是要满足母猪营养需要。母猪过肥或过瘦,都可影响受胎。

8搞好卫生防疫,防止发生疾病

母猪繁殖障碍的处理措施 第5篇

母猪繁殖障碍有传染性疾病引起的,也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母猪非传染性不孕症主要包括青年母猪初情期迟缓、经产母猪断奶后不发情、配种后不受孕、发情微弱以及卵巢囊肿。

一、初情期迟缓

生长发育正常的大型后备母猪,若达7月龄后仍未见发情的,即可视为初情期迟缓。

(一)原因

①卵巢发育不全:多发于长期患慢性消化系统病、慢性呼吸系统病、寄生虫病的小母猪。由于卵巢发育不全,使得卵巢内没有大的卵泡发育以致不能分泌足够的激素引起发情。

对患猪剖检观察时可发现卵巢小而没有弹性,表面光滑没有凹凸形状。即使有卵泡发育也形如米粒,发育不到大豆粒大小,也找不到以往曾经发过情、排过卵的痕迹。

②异性刺激不够:猪的初情期早晚除遗传因素决定外,同时与后备母猪开始接触公猪的时间有关系。有实验证明,当小母猪达160—180日龄时,用性成熟的公猪进行直接刺激,可以初情期提前约30天。同时证明,公猪与母猪每天接触1—2小时产生的刺激效果与公猪和母猪持续接触产生的效果一样,用不同公猪多次刺激比用同一头公猪多次刺激效果好。

③饲养管理不当:后备母猪在培育期间由于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造成母猪体况过瘦或过肥都会影响其性成熟的正常到来。有些体况虽为正常,但在前期饲养中,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生物素等养分,性腺发育受到抑制,性成熟会延期到来。再者,每圈饲养4—6头为宜,单圈饲养1头对母猪的发情有不利影响。过分拥挤及频繁打斗可导致初情期延迟。

④安静发情:个别青年母猪已经达到性成熟年龄,体内卵巢活动及卵泡发育也正常,却迟迟不表现发情症状或在公猪存在时不表现站立反射。这种现象叫安静发情或微弱发情。

微弱发情可采取一定措施,母猪可以受孕。

这种情况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引进猪种及培育猪种,发情表现不明显,尤其后备母猪。

(二)防治

对发情迟缓的母猪,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①营养调控:体况瘦弱的母猪应加强营养,短期优饲,补喂优质青绿饲料,使其尽快达到7—8成膘;对过肥母猪实行限饲,多运动少给料,直到恢复种用体况。

②管理措施:对母猪进行调圈处理。公猪刺激。过肥母猪进行饥饿处理,与以前饲料减半。

③激素诱导:对不发情后备母猪肌注800—1000单位孕马血清诱导发情和排卵,再注射600—800单位HCG可在3—5天内表现发情和卵泡成熟排卵。④考虑遗传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母猪在9—10月龄还不见初情期的,可能为遗传原因或其他原因,应及时淘汰,以免造成更多的损失。

二、母猪断奶后不发情(乏情)

经产母猪断奶后的再发情,由于季节、天气、哺乳时间、哺乳头数、断奶时母猪的膘情、生殖器官恢复状态等不同,发情早晚也不同。特别是对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

一般规律是:断奶后由于黄体的迅速退化,卵泡开始发育,到第3至第5日可见外阴部发红肿大,到第7日便可配种。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母猪断奶后再发情的时间稍有推迟,一般不超过断奶后第10天大部分猪便可配种。

异常情况:第10天以后仍不发情,考虑改善饲养管理。

第15天以后仍不发情,应作不发情猪处理。如果我们不好确定,可以等候一个情期的时间。

(一)原因

①年龄胎次:正常情况下,85%—90的经产母猪在断奶后7天表现发情。却只有60—70%的后备母猪在首次分娩后第一周发情。这就是全世界养猪业普通表现的二胎母猪不发情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后备母猪身体仍在发育中,按体重来讲,没有完全达到体成熟;后备母猪在第一胎哺乳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哺育的现象,从而使母猪子宫恢复过程处长。

与这一问题同时产生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二胎母猪产仔数降低。但如果采用激素的方法,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②气温与光照:

高温:夏天环境温度达到30℃以上时,卵巢和发情活动受到抑制。7、8、9月份断奶的成年母猪乏情率比其他时间断奶的高,青年母猪尤其明显。这些母猪不发情时间可以超过数十日。季节对舍外和舍内饲养的母猪发情影响都很明显。每日光照超过12小时对发情有抑制作用。

③猪群大小:断奶后单独圈养的成年母猪发情率要比成群饲养的母猪高。原因是随着猪群的增大,彼此间相互咬架,增大了蹄肢病和乳腺病的发生,营养吸收效果变差;公猪和人工观察发情效果变差。

④营养:引起乏情的最常见因素是能量不足。对母猪来讲,配种时的状况与哺乳期的饲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哺乳期要使母猪体重损失控制在最低的水平,对后备母猪尤其如此。在哺乳期一周后,母猪应采取自由采食。夏天炎热季节,要保证猪的食欲。成群饲养的母猪,要对个别瘦弱母猪进行特别维护。

⑤管理因素:在管理上,熟悉和掌握母猪的发情鉴定技术。有较好的配种设施。

(二)预防 ①加强对母猪的管理。

哺乳期的母猪,每天饲料需要量是2.5千克,再根据其仔猪头数的多少相应增加饲料,每头仔猪增加0.3千克饲料;或让母猪自由采食。断奶后母猪要根据体况合圈,体况差的合在一起。比较瘦弱母猪要单独饲养。

每天用试情公猪与母猪接触一次,促进母猪发情。

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或喂以青饲料补充维生素,可促进发情。

增加母猪运动和光照时间,避免母猪过于肥胖而不发情。

(三)治疗

原则:根据正确的诊断结果,合理使用药物治疗。

对初产母猪,断奶后当天肌肉注射孕马血清1000—1500单位。经产母猪,经15天仍不发情母猪,注意观察发情,在21—23天仍看不见发情,根据膘情状态、体形大小,再行肌注孕马血清1000—1500单位,同时注射HCG500单位。

三、多次配种后不受胎

母猪多次发情配种超过3次,仍然不怀孕,即称累配不妊母猪。其发生率随母猪群体的增大而升高。这类猪占猪场淘汰母猪的8—10%。

(一)原因:引起母猪屡配不妊的原因,根据母猪交配后或人工授予精后再发情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1、交配后21天前后再发情的母猪,属于正常性周期天数范围内的再发情,说明其卵巢功能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配种后不受胎的原因有3种:①受精发生障碍。如因子宫炎或子宫内分泌物阻碍精子的运动和生存,精子达不到受精部位;输卵管炎或水肿,蓄脓症以及卵巢粘连等,均可引起输卵管闭锁,不能受精。②受精卵死亡:或因发情早期或晚期授精,以及使用了保存时间长的精液;或因公猪热应激体温升高以后配种,导致受精卵早期死亡;③胚胎在交配后12天内死亡。即在子宫内游浮的胚胎着床前,常因子宫乳组成的异常或遭受高温、咬架、转栏、运输和采食过量浓度饲料或霉变饲料等应激作用,影响了胚胎的着床而迅速死亡。

2、是配种25天以后再发情的母猪,由于交配时或产后生殖器官感染,胚胎发生死亡并被吸收,子宫内胚胎全部消失。母猪可再发情。若是胎儿骨骼形成后死亡,可引起干尸化,长期停滞在子宫内,可引起母猪不发情。

3、引起母猪配种后不受胎的原因,除注意母猪方面的细菌感染、激素分泌失调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素外,在公猪方面应作精液检查,特别是在炎热夏季精液质量会出现暂时性的降低,而受胎率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预防:黄体酮30—40毫克或雌激素6—8毫克,配种当日肌肉注射;或据松浦荣次等用25%葡萄糖溶液30—50毫升,加入氯霉素750毫克,于最后一次配种(授精)后3—4小时注入子宫内,可使受胎率达到74.23%—80.32%。针对上述致病原因,这是预防母猪配种后不受胎的有效措施。

四、卵巢囊肿

(一)病因:卵巢囊肿是猪卵巢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一侧或两侧卵巢均可发生,有的囊泡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这样的囊泡有达几十个以上,有的重量达500克以上。有些妊娠母猪也有1—2个囊肿。卵泡的生长、发育、成熟及取决于垂体的FSH和LH平衡作用。特别是在排卵上FSH和LH两者间的平衡尤其重要。如果没有达到平衡,LH量减少,则不发生排卵,卵泡里逐渐积留许多的泡液,使卵泡增大。许多囊肿卵泡直径达14毫米以上。卵巢囊肿的原因之一是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多。

(二)症状:卵巢囊肿分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猪主要形成黄体囊肿,其临床症状就是不发情。屠宰时可以发现囊肿黄体由几层黄体细胞构成。在用直肠检查法诊断此病菌时,能在子宫颈稍前方发现有葡萄状的囊状物,要做好完整诊断还应配合临床观察法,看其发情与否。

论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的技术措施 第6篇

众所周知,猪场的饲料费用、引种费用、人工等费用是相对固定的,在日常管理中不可能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猪场要想获取较好的经济利益,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缩短母猪产仔间隔,提高每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数量是我国目前提高整体养殖水平的重要步骤。在猪群管理过程中,小母猪在转入繁殖群之前,必须进行选育、隔离和调教;转入繁殖群后,进入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和配种的循环过程。为了保证整个循环的顺利进行,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如果出现屡配不孕,就必须查明原因、必要时淘汰。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每一个生理阶段采取什么样的饲养模式,是本次探讨的主要内容。青年母猪的育成到配种

由于后备母猪在猪场占有较大比例。为此青年母猪的管理和发育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繁殖能力,也影响了整个繁殖猪群的生产性能。根据青年母猪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在饲养上主要加强三个关键阶段的管理:

第一阶段:转入种猪群阶段。

青年母猪经过最后选育进入繁殖猪群前,必须进行隔离、调教和免疫;

青年母猪从150日龄开始,每天接触公猪15~20分钟;

本阶段母猪的建议饲喂目标是在配种时背膘厚度为16mm,分娩时背膘厚度19mm。不同的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阶段:初次配种阶段。

初配母猪在第二或第三个情期进行配种;

以PIC为例年龄目标210日龄,体重目标为125千克;

建议采用自然交配。

第三阶段:初产阶段(对于初产母猪分娩后由于身体继续发育,作为特殊阶段在此说明)。

对于初产母猪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为猪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分娩的第一天内,监护乳猪吃初乳、寄养等工作,防止被压死等现象出现;

为了使母猪能够摄取足够的饮水,必须保证乳头饮水器每分钟的流量在1~2L;初产母猪分娩后不仅维持泌乳和身体的基础需要,而且还要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在此阶段很容易造成营养物质摄取不足。

在配种前5~10天增加青年母猪的采食量可提高排卵数量。采用这种饲喂模式在以下的几种情况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①因泌乳母猪体重损失较为严重;②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效果明显;③环境条件差。

妊 娠 期

这一时期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即使通过各种努力,母猪在泌乳阶段也未必能够达到充分采食的目的。既然如此,采取细致的饲喂模式,是本期管理的重要内容。

妊娠0~30日(妊娠前期):

资料报道妊娠初期的30天内,增加饲料饲喂量,造成受精卵成活率下降。受精卵成活率下降的原因是饲喂量增加血液流量加大,肝中性激素代谢加强,流向末梢血管的性激素减少,最终导致受精卵成活率下降。也有研究表明,在配种后48~72小时内,增加饲料饲喂量可提高受精卵成活率。为此,配种后应在2日内将饲料的饲喂量降低在2.5千克以内;再者,对于体况差的的母猪从妊娠2~30日内适当增加饲喂量。

妊娠30~75日(妊娠中期1):

这一时期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时期,对它的了解还很浮浅。一般认为没有必要比前期提高饲喂量。如果这一阶段母猪过肥或腹腔内脂肪含量过高挤迫子宫,易造成出生重小、病弱仔增多的问题。也有的试验表明在妊娠的25~80日内,饲喂量增加到2倍,乳猪出生后70~130日龄体重和饲料效率显著改善,但是在生产中未得到证实。

妊娠75~100日(妊娠中期2):

这个阶段是乳腺重要发育时期;摄饲过多的能量饲料促使乳腺的脂肪蓄积,分泌细胞数量减少,结果导致哺乳期泌乳量下降。本期避免饲喂过多的饲料。

妊娠100~112日(妊娠后期):

这个时期母猪为了保证胎儿快速生长,母猪的体重和体脂肪减少。为了防止母猪体况损耗本期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

妊娠112~114日(分娩前期):

对这一阶段的认识也不一致,一种观点是为了防止猪的损耗太大,应增加饲喂量;另一种观点是为了减轻分娩猪的负担,减少饲料饲喂量。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者认为,日饲喂量减少到1千克时,导致泌乳初期不能够很好的摄取饲料。如分娩前停止喂料的时间越长,分娩后越容易产生母猪食欲不振的现象,导致母猪的采食量低,影响泌乳能力的发挥。

虽然妊娠期的营养与哺乳期相比,表面上没有造成繁殖性能明显的变化,还是建议猪场根据母猪的体况进行分群,制定合适的饲喂计划,发挥母猪潜在的生产性能。

哺 乳 期

一、提高饲喂量

对于母猪分娩是一个非常强的应激。就哺乳期而言,母猪获取营养一方面用于维持泌乳,另一方面在恢复生殖系统的同时,也要为断奶后的发情、排卵、受精、着床妊娠维持做准备,初产猪还要用于身体的发育。在哺乳期很难从饲料中摄取足够的营养满足上述生理要求,必须动用、分解自身的脂肪、蛋白质,满足各项生理活动的需要。哺乳期间,内分泌系统活动加强,母猪从饲料中和动用体内储备获取营养,为断奶后正常的性周期和排卵做准备。所以,在哺乳期的饲料摄取量与以后的繁殖成绩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饲养管理的改善提高了营养物质的摄取,满足了母体繁殖代谢的需要,从而改善了泌乳量和以后的繁殖性能。为此,作为母猪的饲养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由3kg/r日增加到5kg/日,断奶时窝重提高2kg,断奶后母猪平均发情日缩短2天,分娩率提高5%。对于不同的猪场、不同的品种,每头母猪饲料摄取量提高2 kg/日并非易事!

通过对30美国家猪场进行为期1年25000头次母猪的调查,发现母猪在分娩后3周内平均每日的饲料摄取量为5.2 kg,分娩第一周的饲料摄取量为3.6 kg/日,第二、第三周的饲料摄取量均为6.1 kg/日,第三周有10%的猪摄取量超过8.5 kg/日。在我们国家很难达到上述摄食水平。

提高母猪哺乳期饲料摄取量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好母猪哺乳期摄食量的记录(制定各项措施的依据);

提供新鲜的饲料和洁净的饮水;

调节温度和通风,给母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炎热的季节采用喷雾降温;

增加饲喂次数,采取夜间补料;

设计便于母猪起卧的地板;

设计便于采饲的料槽;便于饮水的饮水器;

杜绝妊娠期过量饲喂;

夏季母猪每日饲喂200~300 g/头或在饲料中添加2~3%的油脂,达到提高能量摄饲的效果。

二、泌乳时间的确定

泌乳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了猪群的繁殖性能。很多大猪场为了预防疾病,减少垂直感染已经采用了早期隔离断奶(SEW),提高了年产窝数和产房的利用率。但是,一味缩短哺乳时间,未必能够改善猪群健康状况和提高繁殖性能,反而带来母猪断奶后繁殖力下降的倾向。断奶时间与断奶后发情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特别是初产母猪,采用早期断奶后发情时间的延迟明显高于经产母猪,分娩率也有下降。早期断奶是集设备、品种品系、营养、配种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技术,如果简单的采用,反而影响猪繁殖性能的发挥。所以,不同的猪场一定要根据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确定平均哺乳时间和最短哺乳时间。生产记录的收集与分析是正确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饲养管理的依据---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为了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除掌握猪群的繁殖成绩外,还必须掌握妊娠时期和断奶后的背膘厚度,以及后备母猪的年龄、背膘厚度和哺乳期间饲料摄取量。一般资料所介绍的管理模式只供参考,最重要的是收集、分析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根据实际测定值确定所要采取的饲养管理模式。对于大的猪场作好母猪哺乳期间平均饲料摄取量并不难,麻烦的是作好每一头猪的生产记录,我们也不推荐这种做法。应根据猪场规模大小,对10~30%的哺乳母猪进行个体饲料摄取量测定;对于妊娠母猪,除根据体况需要调整外,一般无须进行详细的个体记录。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第7篇

1 选留杂种母猪

选择优秀的杂种猪是提高母猪繁殖力的第一因素, 在选择时一要看系谱, 要查阅曾祖代、祖代、父母代的档案记录, 看其生产性能、包括产仔数、断奶窝重、母猪的初情期、发情配种、受胎率、复配率、繁殖年限, 生长发育、发病率等;二要看种母猪的本身表现, 如挑选母猪要挑选后驱发育良好, 背腰平直, 乳头数在7对以上, 阴户大, 具有母性, 清秀的仔猪留作种母猪;三要定期筛选, 第一选留在仔猪断奶时进行选留;第二选留在后备猪在4~6月龄时进行选留;第三选留在配种前或产仔后根据所生后代的实际成绩进行选留。

2 选择适宜配种时期和配种方式

2.1 选择适时配种

适宜的配种时间是在母猪发情后第二天上午或下午, 即在发情后30~36 h配种, 但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母猪的年龄和品种灵活掌握, 传统的“老配早、小配晚, 不老不小配中间”的经验应值得借鉴。地方猪种发情明显, 配种宜晚, 引进猪种配种宜早, 改良猪种介乎二者之间, 过早过晚交配会影响受精率。

2.2 选择合理的配种方式

实践证明, 公母猪本交配种有利于母猪成熟卵子排卵增加, 本交比人工授精受胎率高, 重配、双重配和多次复配效果好于单次配或一次配。因此, 养殖场 (户) 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选择适宜的方式达到增加产仔的目的。

3 做好接产工作提高产仔成活率

母猪在分娩过程中要有人照管, 接产时保持环境安静, 动作要迅速, 若有难产通常用催产素肌肉注射, 若30 min还未产出, 就要人工助产。产后要加强管理, 做好固定奶头, 哺好初乳, 防冻、防压、防疾病, 同时做好哺乳仔猪的提前补饲。保证仔猪全产全活。

4 加强种用母猪的饲养管理

4.1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后备母猪时期是母猪生产的前期阶段, 此期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母猪的终生生产和初产时间, 此期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饲喂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平衡的饲料, 注意减少能量饲料的供给, 防止过肥而影响繁殖发情。有条件的饲养场、户, 可加喂些优质的青绿饲料, 保证维生素营养需要。

对后备母猪采取诱情刺激, 对于接近育成的母猪每天用种公猪进行刺激1次, 每次不小于20~30 min, 以获得较高的发情率和受胎率。

4.2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空怀母猪是对于刚体成熟和刚分娩的母猪而言, 对于空怀母猪, 要保持适当的膘情, 保证成熟的卵子排出。因此, 在营养上, 一是保证供给空怀母猪全面的营养物质, 特别是蛋白质营养的供应, 饲喂高品质的蛋白质饲料, 如豆类、饼类、动物蛋白饲料等;二是满足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 特别是钙、磷、VA、VD的供应, 多喂些青绿饲料、胡萝卜及矿物质饲料如肉骨粉、磷酸氢钙等, 保持母猪适度的膘情和充沛的精力。对于哺乳期饲养管理较差, 而使空怀母猪体况较差的可在配种前进行特别优饲, 特别要保证蛋白质的供应, 满足维生素、矿物质的要求, 保持良好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猪体的清洁卫生。

4.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配种怀孕后, 由于胚胎的生长发育规律所决定, 妊娠猪在胚胎期前三分之一时间内胚胎发育仅占2%, 中间三分之一时间内占24%, 最后三分之一时间内占74%。因此, 要根据妊娠母猪的生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母猪配种后不宜马上提高其营养水平, 据有关资料, 妊娠早期饲养水平过高会使胚胎存活率下降5%, 其中配种后的1~3 d特别重要。配种后1个月内是胚胎死亡高峰期, 因而饲料应全价、安全, 不能饲喂发霉变质饲料, 同时加喂较多的维生素, 防止应激。在管理上, 应减少应激, 防止惊吓、相互斗殴、猛烈驱赶等原因引起的机械性流产。随着母猪怀孕期的延长, 日粮中的营养水平要逐渐加强, 饲料的供应也相应增加, 特别是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饲料的供应必须满足。对于临产的母猪, 要求饲料喂量要减少, 保证有充足干净清洁的饮水, 防止产后发生乳房炎等疾病。在产前的40 d和20 d各注射1次猪大肠杆菌疫苗, 对于小型猪场或者养殖户可采用粪便反饲法预防仔猪白痢。

4.4 哺乳母猪饲养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好坏:一是直接影响仔猪的断奶重;二是引起断奶母猪不及时发情和下窝产仔数降低, 影响母猪的繁殖力。因此, 保证泌乳母猪的营养水平供给, 维持哺乳母猪的采食量, 是提高母猪繁殖力的重要措施。因此, 对于哺乳母猪要求日粮多样化, 突出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营养, 多喂些多汁饲料, 有利于哺乳母猪的乳汁分泌, 在必需氨基酸要求上, 要满足哺乳母猪的赖氨酸和缬氨酸需要, 可减少母猪体重下降, 提高仔猪存活率和断奶窝重。

4.5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对于种公猪要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突出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营养, 要求日粮中蛋白质营养不低于18%。要加强运动, 提高体质, 要求每天运动1次, 每次运动1 h, 可采取自由运动和人工驱赶运动的方法;三要做好种公猪的合理利用, 青年种公猪要求每配6 d休息1 d, 老年公猪防止过肥。

5 淘汰繁殖性能较差的母猪, 提高群体繁殖水平

正常生产情况下, 有个别母猪长期不发情, 或频繁返情, 对用药物催情和改善饲养管理无效或返情3次以上的母猪应及时淘汰。母猪一般3~6胎产仔数较高, 到9~10胎降低, 且带子性能趋于更差, 这种母猪应该淘汰。对哺乳性能差或产后无奶的母猪要作登记, 若以后出现同类情况时则应淘汰。

6 防治公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6.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

近几年,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遍及全球的主要养猪国家, 我国也不例外, 对养猪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损失惨重。

6.1.1症状:

妊娠母猪,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废绝, 咳嗽气喘, 发生早产、流死胎、木乃伊、弱仔等, 部分母猪产后无奶, 胎衣滞留。仔猪体温可升到40℃以上, 呼吸困难, 食欲减退或废绝, 前期腹泻, 逐渐消瘦, 后期脱水便秘, 被毛粗乱, 后肢常呈交叉状站立不稳运动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耳尖发绀变兰, 漫及全耳, 腹部、大腿内侧皮下充血, 呈深红色, 直至体温下降, 衰竭死亡。仔猪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率50%, 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

6.1.2 防治:

目前有预防的灭活苗和弱毒苗, 建议在母猪空怀期和产仔后注射预防。发现此病, 应立即报告, 并按处置规范进行处理。

6.2 猪伪狂犬病

6.2.1 症状:

猪伪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特征为脑脊髓炎症状, 体温升高, 病猪出现极度委顿, 厌食, 间有呕吐和腹泻, 病猪兴奋不安, 身体不同部位肌肉呈痉挛性收缩, 妊娠母猪可见流产、死胎。育肥猪可见呼吸困难, 仔猪以神经症状为主。

6.2.2 防治:

该病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种病的主要措施, 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种, 可供养猪户使用。

6.3 细小病毒病

本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症, 多发生于头胎母猪, 夏季尤为明显, 以胚胎和胎儿感染引起死亡为特征。

6.3.1症状:

产活仔率低, 木乃伊、死胎多。妊娠早期感染, 胎儿死亡后很快被母体吸收, 此时母猪反复发情, 屡配不孕。中期感染, 胎儿死亡后形成木乃伊。妊娠70 d左右感染, 常发生流产。70 d以后感染, 大多数胎儿可见皮下组织水肿, 各器官充血, 出血, 水肿、变性和坏死, 体腔大量积液、脑出血水肿。

6.3.2 防治:

(1) 对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注射1个月注射弱毒苗或灭活苗, 保证有足够的抗体, 以保证胎儿不受侵害, 也可让后备母猪与老龄母猪混养, 让其自然感染, 以获得足够的抗体; (2) 将流产或死产胎儿烧毁或深埋防止病毒传播。

6.4 猪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病, 猪患病后主要特征表现为母猪流产、死胎, 公猪睾丸炎。

6.4.1 症状:

突然发病, 体温稽留, 食欲减退, 饮欲增加。妊娠母猪感染后主要是流产, 死胎, 木乃伊, 成活的仔猪在产后几天内出现痉挛, 而后死亡。公猪发热后常出现睾丸肿大, 阴囊发热, 有痛感, 数日后, 睾丸肿胀消退, 逐渐萎缩变硬。

6.4.2 防治:

定期接种乙脑疫苗, 目前有灭活苗和弱毒苗, 养猪户可根据实际进行免疫。种猪群在每年3~4月份接种弱毒苗, 后备公、母猪与配种前1个月进行免疫接种。

6.5 布鲁氏杆菌病

6.5.1 症状:

布鲁氏杆菌病又名猪传染性流产病, 是由布氏杆菌病引起的各种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母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子宫炎和不孕症, 公猪主要表现为睾丸炎和附睾炎, 发病猪有的表现跛行关节炎症状。

6.5.2 防治:

上一篇:4季度安保后勤部工作安排下一篇:勿忘国耻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