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盟鸥赏析

2024-06-08

水调歌头盟鸥赏析(精选7篇)

水调歌头盟鸥赏析 第1篇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译文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李白:“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⑶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⑷翠奁:翠绿色的镜匣。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⑸先生:作者自称。杖屦(jù):手持拐杖,脚穿麻鞋。屦,用麻、葛做成的鞋。

⑹“凡我”三句:表示与鸥鹭结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鹭,鹭鸶,一种水鸟。

⑺偕来:一起来。

⑻“破青萍”三句:描写鸥鹭在水中窥鱼欲捕的情态。

⑼痴计:心计痴拙。

⑽“不解”句:不理解我举杯自饮的情怀。

⑾“废沼”三句:意思是过去荒凉的废池荒丘,如今变得景色优美。以带湖今昔的变化,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总是相继变化的。畴昔,以往,过去。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盟鸥赏析 第2篇

“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过片紧承上阕遐想。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盟为友,然而鸥鸟是“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从下句“窥鱼笑汝痴计”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立苍苔”,“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湖水”,与词人“同居而异梦”。专心“窥鱼,伺机而啄在词人看来,只是一种“痴计”,对此,他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了。这“笑”,既是对鸥鸟“何时忘却营营”的讽笑,也是叹自己竟无与无友。“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已,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盟友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人所举之杯,根本不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虽然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词人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他从自己新居的今昔变化中,似乎悟出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词人本是心情郁闷,却故作看破红尘、世态炎良。变得益发旷达开朗,因而对隐居之所带湖也更加喜爱了。“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要作久居长栖之计了。词到此处完篇,对开首恰成回应。

如果说上阕旨意全在不写之中写出,那么下阕则就是在委婉之中抒发了。然而其语愈缓,其愈切,感情愈发强烈,较上阕又进一层。天地之大,知己难寻;孑然一身,情何以堪!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绪可知了。可见,这首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隐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淳熙八年(1181年)的冬末,四十二岁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强,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罢官,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这首词即作于作者罢官归家不久。

《水调歌头·盟鸥》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及翻译赏析

★ 水调歌头赏析

★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 水调歌头的赏析

★ 黄庭坚《水调歌头》赏析

★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赏析

★ 《盟台夕照》阅读翻译答案及赏析

★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倪??,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 辛弃疾词作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盟鸥赏析 第3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词的前面, 有一段小序, 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及缘由。这段序文是这样的: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 。“达旦”, 到天亮。“子由”, 作者的弟弟苏辙, 字子由。当时苏辙在齐州 (今山东济南) 做官, 兄弟俩已七年不见面了。这段序文的大意是: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 我在密州任所与僚属们欢度佳节, 通宵畅饮, 直到天亮方才罢散, 其间, 我曾几次饮的大醉, 醉后又诗兴大发,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并以这首词来怀念远在他乡的同胞兄弟子由。

词的上片写望月饮酒, 发离奇飞跃之神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端起酒杯。中秋之夜, 一轮皓月高悬在湛蓝的天宇中, 诗人一边邀月畅饮美酒, 一边尽情地观赏良宵佳景, 几盏浊酒落肚之后, 醉意朦胧之中, 他忽然端起酒杯对着苍天高声询问道:皎皎明月啊, 你遍撒清辉, 朗照人寰, 带给天上人间这无限美好的夜晚, 那么,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词的这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按照词的内容, 本应该是“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诗人之所以颠倒来写的原因, 并非仅仅只是为了格律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为了强调他的发问, 为了宣泄他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 因为不十分重要, 所以放在了问话内容的后面。这样就给人一种陡然发问、猝然而起、突兀奇警之感, 这破空而来的奇思妙语, 使词句艺术效果大增, 故而显得笔调极其不凡。

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有“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 但李白的诗句给人的感觉比较舒缓, 经过苏轼这么稍作变化, 语句就由舒缓变得峭拔起来了, 表达的感情也更加强烈了。诗人在问过“明月几时有”之后, 见苍天不作回答, 稍作停顿, 又继续问起来: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宫阙”神话中的天上宫殿。人间的中秋之夜这么美好, 普天之下的人们都在欢度这个不平凡的佳节, 那么这月儿圆圆, 月光朗朗的时刻, 天上的宫殿里, 又是什么日子呢?那一定是比人间的中秋夜更美好的日子吧。“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引用的是唐朝小说中“香风引到大罗天, 月地云天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 不知今昔是何年”的诗句。这里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又体现了他渴望理解自然现象的强烈追求。

人间此夜庆中秋, 天上今夕是何年?凡世今夜同欢乐, 仙境是否胜人间?要想知道答案, 那就只有等上了天以后才能知晓。于是作者写道: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乘风”驾风, 也就是腾云驾雾的意思。“琼楼玉宇”, 用美玉建成的楼台房屋。现在, 我打算腾云驾雾飞回到天上的宫阙里去看个究竟, 又害怕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太高太冷了, 我是经受不住那种寒冷的。在“我欲乘风归去”一句中, 作者用“归去”二字, 而不用“飞上”“飞到”等别的词语, 是因为古人迷信传说凡有才学的人, 都是天上的星宿谪降到尘世的, 他们上天有如归家。李白不就号称谪仙吗?我苏轼也不例外。这“归去”二字, 寄含着作者的自命不凡和怀才不遇。

同样, “高处不胜寒”也值得玩味, 它至少有四层含义:1.用月宫的高寒, 来赞美中秋夜月光的皎洁明丽;2.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 八月十五日夜, 叶静能邀唐明皇游月宫, 临行时, 叶静能叫他穿上皮衣, 唐明皇不听, 到了月宫, 他果然冷得难以支持;3.诗人害怕自己到了月宫后会像嫦娥一样的寂寞清冷, 李商隐诗不是说过: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吗 4.说明诗人很想飞升上天过神仙的生活, 但他明明知道自己在当时那种科技还不发达的社会是根本无法上天的, 他也不会腾云驾雾之术, 故而只好以“不胜寒”来自我开脱。

上片的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是说与其飞往月宫, 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这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一句中的“弄”字, 刻画出自己与清影为伴, 一起舞蹈嬉戏的情景, 同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月下独酌》诗说: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这句“起舞弄清影”就是从李白诗中脱胎出来的。这两句“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既是诗人进一步为自己无法上天而进行自我开脱, 更是他迷恋人间, 热爱人间生活的内心独白, 表现出他不为逆境所困的积极乐观情绪。

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 感人生离合无常。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朱阁”华美的楼阁。“绮户”雕花的门窗。“转”和“低”都描写月亮的移动, 暗示夜已深沉。夜渐渐地深了, 这月光也移动着, 慢慢地转过了翠阁红楼, 低低地穿过了雕花的窗户, 把明净的月光轻轻洒进屋来, 照射着人间那些迟迟未能入睡的人们。这换头的三句, 既承上继续写月, 并由月而及月下不眠之人, 从而开启了下文。这不眠之人, 特指身处异地、无法相见的苏轼和苏辙, 泛指普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转”“低”“照”三个动词, 运用拟人化手法, 赋予月光以感情色彩, 把静感的月光给写活了。中秋之夜, 月圆而人不能圆, 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和惆怅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起明月来: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是自然之物, 总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 但为什么偏偏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了起来呢?人和月相比, 反而不如月, 相形之下, 这就更加突出了人的离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似无理而实巧妙, 加重了怨恨明月的分量。

接下来的三句, 诗人将笔锋一转, 用一番宽慰的话又来为月亮开脱, 把对月的怨恨转变成了对月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人的悲欢离合, 那么月也就有月的阴晴圆缺了。月亮并非一直像今夜一样圆圆地高悬天空, 她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 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正像人的悲欢离合, 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自古以来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啊!这番慰弟、慰月、慰己、慰人的话, 把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物理与人事进行了等量齐观, 把宇宙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作了高度概括, 于是“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也就成了富有哲理并传唱不衰的名句。既然人长团聚月长圆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那么就不必为这些事而苦恼了, 于是诗人在词的最后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两句寄托了一种美好的祝愿。“长久”这里指健康长寿;“婵娟”是美好的样子, 这里指嫦娥, 也就是借嫦娥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这个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名篇《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 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亲人能够长久健在, 大家都平平安安地生活, 即使远隔千里万里, 也可以借助这美好的月光传达美好的情谊, 把彼此的心连在一起。“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前文中的“古难全”已是事实, 这里的“人长久”则是希望, 虽然两相对立, 而却又统一于作者的“千里共婵娟”这一感情之中了。这与张九龄的名诗“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如出一辙, 具有同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赏析 第4篇

这首词是南宋时期一无名氏的作品,抒发了作者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心情。上篇先写江山破碎的悲怆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对浩瀚无际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样令人陶醉、那样令人感到亲切。这次重游,自己心头却笼罩着茫茫无际的愁云。从前游太湖,北宋还没有灭亡,而现在却是国土沦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骑南窥,所余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发问,却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在那个时代,家国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满怀,却无计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梦死,纵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在无可奈何之中,他情绪陡转。“拟把匣中长剑”以下五句,写他忍痛放弃报国之志,把准备驰骋疆场的长剑换成一叶垂钓的扁舟,归隐江湖,去做渔翁。他消沉地说,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为此耽误了隐居的山水,让它们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脱的口吻诉说自己悲愤的心情,以归隐的行动表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下篇以“脍新鲈”三句承上启下。当他吃着脍炙好的新鲜鲈鱼、喝着美酒、唱起悲壮的歌曲时,他的情绪从隐居一下又跌落到现实中了,他不能忘记灾难深重的国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在太平时代生长的人,没想到也见到战争,而“干戈”给作者带来的是如大海一样汹涌的激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恶,使他顿生扭转乾坤之力。他要倾泻三江洪涛巨浪,涤荡千里中原的胡尘,用不着壮志挽天河洗兵马,要把敌人彻底消灭干净。这种钢铁誓言,如雷震耳,激荡在国人心中,所以当这首词被题在吴江长桥下时,竟不胫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现实和理想总是有矛盾的,作者虽然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现实,心头又愁云惨淡。最后以“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作结,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失望。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nlc202309030107

水调歌头盟鸥赏析 第5篇

上片词人首先写道:“带湖吾甚爱。”其中的“甚爱”,不但统摄全词,而且也表明了自己对带湖情感的深厚。开篇突兀而起,一下把情感推到高处,这样,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情感基础。接着写道:“千丈翠奁开。”意思是说,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这里,词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把带湖之水面比喻为刚打开的镜匣。“奁”即女子梳妆用的镜匣。这一喻体,不但描写出带湖湖面的光洁,而且也表明了带湖水面的平静。“千丈”说明了带湖的宽广。

据洪迈的《稼轩记》记载,带湖位于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城北一里许,是一个狭长形的湖泊。其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横)八百有三十尺”。说明了带湖是宽阔的。面对如此美景,词人自然是很舒心惬意的。所以,词人写道:“先生杖无事,一日走千回。”“先生”即词人自称。“杖屦”即拄着拐杖行走。“屦”即践踏,行走。“一日走千回”这是用夸张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前句的“甚爱”程度。接着写道:“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这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的希望。意思是说,希望与鸥鹭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这里“莫相”的“相”,不是相互的意思,而是一方(词人)对另一方(鸥鹭)的意思。也就是词人表明了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这里,不但照应了词题中的“盟鸥”,也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为此,词人在上片结尾写道:“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这是承上而来的,是对眼前鸥鸟的叮嘱。意思是说,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们一起来吧。这里,不但表现出词人对鸥鹭、白鹤的喜欢,更表现了词人寄情自然山水。可以说,以点带面,不仅表现出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也暗示了对官场尔虞我诈生活的厌恶。这样,更具体地表现了首句“带湖吾甚爱”的思想情感。

过片承上片,词人写道:“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意思是说,鸥鸟们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立于水边苍苔之上。这里“破”、“排”和“立”三个动词,把鸥鹭自由自在的动作和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词人接着写道:“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窥”即偷看、悄悄看。其中的“笑汝”(笑你)即指词人。原来鸥鸟“立”是在偷窥鱼儿,想伺机捕捉,不仅对我的好意不理解,还嘲笑我的一片痴心。

这里,词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鸥鹭以人的情感,这样,就更加有助于表现词人对带湖和鸥鹭的喜爱之情。词人说:“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这几句的意思是,昔日这里曾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现在却是明月清风一片美景。

环境的变化引发了词人的感触,因而写道:“人世几欢哀。”意思是说,世事变迁,人生的沉浮,悲欢变化该有多少啊?现在,带湖景色美了,环境更优美了,这更符合自己的需要。因而,词人写道:“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意思是说,河东绿荫稀少,(我)还要继续栽种杨柳。从这里,通过“栽柳”,不但表现出了自己隐居带湖的心愿(“柳”谐音“留”,带湖留住我,我也想要留下),好像作了久居的打算了,同时,也照应了“带湖吾甚爱”。

在艺术上,首先,情景相生,情蕴其中,意蕴深刻。其次,语言生动形象,言外之意明显。再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词作的想象性和含蓄性。第四,前后照应,围绕“带湖吾甚爱”展开描写。

作者: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鉴赏 第6篇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

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怀。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⑶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⑷翠奁:翠绿色的镜匣。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⑸先生:作者自称。杖屦(jù):手持拐杖,脚穿麻鞋。屦,用麻、葛做成的鞋。

⑹“凡我”三句:表示与鸥鹭结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鹭,鹭鸶,一种水鸟。

⑺偕来:一起来。

⑻“破青萍”三句:描写鸥鹭在水中窥鱼欲捕的情态。

⑼痴计:心计痴拙。

⑽“不解”句:不理解我举杯自饮的情怀。

⑾“废沼”三句:意思是过去荒凉的废池荒丘,如今变得景色优美。以带湖今昔的变化,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总是相继变化的。畴昔,以往,过去。

译文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鉴赏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读细自品味会发现另有所抒。

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句格同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闲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写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这结盟为友——这是用的拟人法。“凡我”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这里“莫相”之“相”,虽然关系双方,但实际只表词人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左传。僖公九年》有这样记载:“齐盟于蔡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词里这几句格式,当为《左传》辞句套用,纯是散文句法。

“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吧?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过片紧承上阕遐想。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盟为友,然而鸥鸟如何呢?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何在?从下句“窥鱼笑汝痴计”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立苍苔”,“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湖水”,与词人“同居而异梦”。专心“窥鱼,伺机而啄在词人看来,只是一种”痴计“,对此,他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了。这”笑“,既是对鸥鸟”何时忘却营营“的讽笑,也是叹自己竟无与无友。”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已,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盟友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人所举之杯,哪里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虽然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词人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他从自己新居的今昔变化中,似乎悟出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词人本是心情郁闷,却故作看破红尘、世态炎良。变得益发旷达开朗,因而对隐居之所带湖也更加喜爱了。“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要作久居长栖之计了。词到此处完篇,对开首恰成回应。

《水调歌头》赏析 第7篇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赏析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是一首抚今思昔之作。上片由写景入词,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亭边的树木。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登高临远,秋意已浓,原来是重阳节就要到了。先点明时间、地点。眼前之景使作者不禁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之中,他想起了彭门往事。那时自己才三十七岁,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队伍,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这几句话描写了从前戎马生活的一个消闲场面,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

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上下片情绪反差很大,上片豪放激烈,下片愤慨悲凉,在雄健俊爽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抑郁。

注释

①皋:水边高地。

②隰:低下的湿地。

③彭门往岁:彭门,指彭城。为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份率领过一支队伍北上援助燕山,与辽兵战斗,第二年方回。

上一篇:与读书有关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描写小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