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06-17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选8篇)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篇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项目

(共28项,合并后为14项)

一、民间文学(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5 2 Ⅰ—13 3 Ⅰ—14 序号 编号 4 Ⅲ—17 [ [ [序号 编号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天仙配故事](济源市)

黄帝传说(新郑市、禹州市)王莽撵刘秀传说(陕县)

二、传统音乐(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黄河号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中心)

[土硪号子](孟州市)[黄河河工号子](武陟县)[卢氏劳号](卢氏县)

[黄河豫门号子](荥阳市)黄河打硪号子](中牟县)硪工号子](洛阳市吉利区)黄河船工号子](济源市)

三、传统美术(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Ⅱ—9 民间剪纸(郑州市管城区[连德林]、洛宁县)

四、传统舞蹈(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 Ⅳ—12 火绫子

[火淋子](潢川县)

五、传统戏剧(6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7 Ⅴ—10 大平调(浚县)Ⅴ—13 怀梆(新乡县、温县、武陟县、修武

县)Ⅴ—11 皮影戏(长垣县、桐柏县、睢县)10 Ⅴ—5 罗卷戏(南乐县)11 Ⅴ—3 越调(邓州市)12 Ⅴ—21 二夹弦

[西华笙簧二夹弦](西华县)

六、曲艺(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3 Ⅵ—7 三弦书

[仪封三弦书](兰考县)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Ⅶ—10 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温县)

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152项,合并后为125项)

一、民间文学(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19 2 Ⅰ—20 3 Ⅰ—21 4 Ⅰ—22 5 Ⅰ—23 6 Ⅰ—24 7 Ⅰ—25 8 Ⅰ—26 9 Ⅰ—27 10 Ⅰ—28 11 Ⅰ—29 序号 编号 12 Ⅱ—20 13 Ⅱ—21 14 Ⅱ—22

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荥阳市)许由的传说(登封市)潘安的传说(中牟县)

河图洛书传说(孟津县、洛宁县、巩

义市)

洛神的传说(洛阳市、巩义市)姜太公的传说(卫辉市)韩湘子传说(孟州市)丁兰刻木传说(修武县)张清丰孝道故事(清丰县)王祥卧冰传说(遂平县)杞人忧天传说(杞县)

二、传统美术(1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猴加官(郑州市管城区)香包(郑州市二七区)面塑(洛阳市)Ⅱ—23 刘井薛氏石刻(偃师市)16 Ⅱ—24 苏奇灯笼画(安阳县)Ⅱ—25 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内黄县)18 Ⅱ—26 清丰彩灯(清丰县)19 Ⅱ—27 聂氏麦杆画(清丰县)20 Ⅱ—28 21 Ⅱ—29 22 Ⅱ—30 序号 编号 23 Ⅲ—20 24 Ⅲ—21 25 Ⅲ—22 26 Ⅲ—23 27 Ⅲ—24 28 Ⅲ—25 29 Ⅲ—26 30 Ⅲ—27 序号 编号 31 Ⅳ—16 32 Ⅳ—17

顺店刺绣(禹州市)沈丘顾家馍(沈丘县)淮阳泥泥狗(淮阳县)

三、传统音乐(8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小咚鼓艺术(新乡市凤泉区)啸乐(口哨音乐)(新乡市)杨韩村乡唱秧歌(清丰县)桐柏山歌(桐柏县)淅川锣鼓曲(淅川县)锣鼓十八番(潢川县)沙河船工号子(漯河市)丹江号子(潢川县)

2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卧拐秧歌(兰考县)九连灯(新安县)

四、传统舞蹈(33 Ⅳ—18 曹屯排鼓(洛阳市)34 Ⅲ—19 鱼灯花社舞(舞钢市)35 Ⅳ—20 吕村战鼓舞(安阳县)36 Ⅳ—21 金龟舞(鹤壁市)37 Ⅳ—22 马皮舞(获嘉县)38 Ⅳ—23 39 Ⅳ—24 40 Ⅳ—25 41 Ⅳ—26 42 Ⅳ—27 43 Ⅳ—28 44 Ⅳ—29 45 Ⅳ—30 46 Ⅳ—31 47 Ⅳ—32 48 Ⅳ—33 49 Ⅳ—34 50 Ⅳ—35 51 Ⅳ—36 52 Ⅳ—37

独脚舞

[独腿高跷](获嘉县)[民间社火独脚舞](登封市)

踢棒槌(获嘉县)小冀背桩(新乡县)小宋佛高跷(新乡县)虎舞(温县)哼小车(武陟县)

莲花灯舞(荷花灯舞)(长葛市)双狮舞(漯河市郾城区)王家热锣鼓(灵宝市)云彩灯(南召县)

庆丰花鼓舞(商丘市梁园区)扑蝶舞(沈丘县)项城肘阁(项城市)西平鱼灯(西平县)龙舞

[南乐西街龙舞](南乐县)

[狮龙斗蛛舞](清丰县)[五彩纸龙](清丰县)[铁花火龙](清丰县)

序号 编号 53 Ⅴ—23 54 Ⅴ—24 55 Ⅴ—25 56 Ⅴ—26 57 Ⅴ—27 58 Ⅴ—28 59 Ⅴ—29 序号 编号 60 Ⅵ—9

五、传统戏剧(7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木偶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河南省歌舞剧院木偶剧团、灵宝市、汝阳县、宝丰县、内黄县、周口市)

大辫戏(武陟县)南乐五腔调(南乐县)枣梆(范县、台前县)汉剧(唐河县)花鼓戏(虞城县)商城花篮戏(商城县)

六、曲艺(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大鼓书(鼓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阳市平桥区、柘城县、鲁山县、内乡县、唐河县)

Ⅵ—10 永城大铙(永城市)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2 Ⅶ—11 石锁(开封市)63 Ⅶ—12 黄派查拳(开封市)

Ⅶ—13 65 Ⅶ—14 66 Ⅶ—15 67 Ⅶ—16 68 Ⅶ—17 69 Ⅶ—18 70 Ⅶ—19 71 Ⅶ—20 72 Ⅶ—21 序号 编号 73 Ⅷ—18 74 Ⅷ—19 75 Ⅷ—20 76 Ⅷ—21 77 Ⅷ—22

通背拳(通臂拳)(偃师市、焦作市

解放区、焦作市中站区)

梅花拳(内黄县、清丰县)小尚炮拳(炮捶)(焦作市中站区)训兽艺术(清丰县)猴艺(新野县)圣门莲花拳(商水县)

六道大方地棋(周口市川汇区、沈丘县)两仪拳(沈丘县)余家杂技(项城市)

八、传统技艺(34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荥阳市)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新密市)葛记焖饼制作技艺(郑州市)义兴牌匾制作技艺(开封市)秋油腐乳制作技艺(兰考县)

Ⅷ—23 洧川豆腐制作技艺(尉氏县)79 Ⅷ—24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开封县)80 Ⅷ—25 制鼓技艺(洛阳市、孟州市)81 Ⅷ—26 小街锅贴制作技艺(洛阳市)82 Ⅷ—27 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偃师市)83 Ⅷ—28 84 Ⅷ—29 85 Ⅷ—30 86 Ⅷ—31 87 Ⅷ—32 88 Ⅷ—33 89 Ⅷ—34 90 Ⅷ—35 91 Ⅷ—36 92 Ⅷ—37 93 Ⅷ—38 94 Ⅷ—39 95 Ⅷ—40 96 Ⅷ—41 97 Ⅷ—42 98 Ⅷ—43

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制作技艺(滑县)郑家老粉坊粉皮制作技艺(安阳市)柏山缸制作技艺(博爱县)清化竹器制作技艺(博爱县)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修武县、焦

作市山阳区)

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博爱县)上庄姜种植与加工(博爱县)黑陶制作技艺(沁阳市)

怀府闹汤驴肉制作技艺(沁阳市)浑浆凉粉制作技艺(孟州市)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濮阳县)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鄢陵县)董村木杆称制作技艺(长葛市)长葛绒制作技艺(长葛市)传统棚口扎制技艺(渑池县)桐蛋制作技艺(唐河县)

Ⅷ—44 汤(夏邑县)

Ⅷ—45 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鹿邑县)101 Ⅷ—46 毛笔制作技艺

Ⅷ—47 103 Ⅷ—48 104 Ⅷ—49 105 Ⅷ—50 106 Ⅷ—51 序号 编号 107 Ⅸ—1 108 Ⅸ—2 109 Ⅸ—3 110 Ⅸ—4 111 Ⅸ—5

[汝阳刘毛笔](项城市)[杨集毛笔](上蔡县)

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

(驻马店市驿城区)

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县)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西华县)邓城叶氏猪蹄制作技艺(商水县)道口烧鸡制作技艺(滑县)

九、传统医药(6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刘陈铺齐氏骨科(兰考县)象庄秦氏妇科(洛阳市第一人民医

院、秦震妇科研究所及秦彩霞中医妇科诊所、孟津县)

传统膏药

[黄氏膏药、黄塔膏药](滑县)

柳位同裕堂陈氏传统骨病疗法(柳位

陈钞骨科)(卫辉市)

黑虎丸(长垣县)

Ⅸ—6 合水张氏正骨(西平县)

十、民俗(1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13 Ⅹ—3 新密溱洧婚俗(新密市)114 Ⅹ—4 摸摸会(登封市)

Ⅹ—5 116 Ⅹ—6 117 Ⅹ—7 118 Ⅹ—8 119 Ⅹ—9 120 Ⅹ—10 121 Ⅹ—11 122 Ⅹ—12 123 Ⅹ—13 124 Ⅹ—14 125 Ⅹ—15

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郑州市惠济区)道口正月古庙会(滑县)

伦掌孟村九曲黄河灯展会(安阳县)高王庙会(内黄县)二仙庙会(沁阳市)张曹庙会(清丰县)杜寨书会(许昌县)升旗打酒火(西平县)黄龙日盘八卦历(济源市)青龙宫庙会及祈雨习俗(武陟县)六月送羊(辉县市)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篇

(共160项,合并后为129项)

一、民间文学(1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19 2 Ⅰ—20 3 Ⅰ—21 4 Ⅰ—22 5 Ⅰ—23 6 Ⅰ—24 7 Ⅰ—25 8 Ⅰ—26 9 Ⅰ—27 10 Ⅰ—28 11 Ⅰ—29 12 Ⅰ—30 序号 编号 13 Ⅱ—20 14 Ⅱ—21 15 Ⅱ—22 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荥阳市)许由的传说(登封市)潘安的传说(中牟县)

河图洛书传说(孟津县、洛宁县、巩义市)洛神的传说(洛阳市、巩义市)姜太公的传说(卫辉市)韩湘子传说(孟州市)丁兰刻木传说(修武县)张清丰孝道故事(清丰县)王祥卧冰传说(遂平县)杞人忧天传说(杞县)夸父神话(灵宝市)

二、传统美术(1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猴加官(郑州市管城区)香包(郑州市二七区)面塑(洛阳市)Ⅱ—23 刘井薛氏石刻(偃师市)17 Ⅱ—24 苏奇灯笼画(安阳县)Ⅱ—25 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内黄县)19 Ⅱ—26 清丰彩灯(清丰县)20 Ⅱ—27 聂氏麦杆画(清丰县)21 Ⅱ—28 22 Ⅱ—29 23 Ⅱ—30 24 Ⅱ—31 序号 编号 25 Ⅲ—20 26 Ⅲ—21 27 Ⅲ—22 28 Ⅲ—23 29 Ⅲ—24 30 Ⅲ—25 31 Ⅲ—26 32 Ⅲ—27 序号 编号 顺店刺绣(禹州市)沈丘顾家馍(沈丘县)淮阳泥泥狗(淮阳县)黄河古陶(浚县)

三、传统音乐(8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小咚鼓艺术(新乡市凤泉区)啸乐(口哨音乐)(新乡市)杨韩村乡唱秧歌(清丰县)桐柏山歌(桐柏县)淅川锣鼓曲(淅川县)锣鼓十八番(潢川县)沙河船工号子(漯河市)丹江号子(淅川县)

四、传统舞蹈(23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Ⅳ—16 卧拐秧歌(兰考县)34 Ⅳ—17 九连灯(新安县)35 Ⅳ—18 曹屯排鼓(洛阳市)36 Ⅳ—19 鱼灯花社舞(舞钢市)37 Ⅳ—20 吕村战鼓舞(安阳县)38 Ⅳ—21 39 Ⅳ—22 40 Ⅳ—23 41 Ⅳ—24 42 Ⅳ—25 43 Ⅳ—26 44 Ⅳ—27 45 Ⅳ—28 46 Ⅳ—29 47 Ⅳ—30 48 Ⅳ—31 49 Ⅳ—32 50 Ⅳ—33 51 Ⅳ—34 52 Ⅳ—35 金龟舞(鹤壁市)马皮舞(获嘉县)独脚舞

[独腿高跷](获嘉县)[民间社火独脚舞](登封市)

踢棒槌(获嘉县)小冀背桩(新乡县)小宋佛高跷(新乡县)虎舞(温县)哼小车(武陟县)

莲花灯舞(荷花灯舞)(长葛市)双狮舞(漯河市郾城区)王家热锣鼓(灵宝市)云彩灯(南召县)

庆丰花鼓舞(商丘市梁园区)扑蝶舞(沈丘县)项城肘阁(项城市)

Ⅳ—36 西平鱼灯(西平县)54 Ⅳ—37 龙舞

[南乐西街龙舞](南乐县)

[狮龙斗蛛舞](清丰县)[五彩纸龙](清丰县)[55 Ⅳ—38

序号 编号 56 Ⅴ—23 57 Ⅴ—24 58 Ⅴ—25 59 Ⅴ—26 60 Ⅴ—27 61 Ⅴ—28 62 Ⅴ—29

序号 编号 铁花火龙](清丰县)九莲灯(镇平县)

五、传统戏剧(7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木偶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歌舞剧院木偶剧团、灵宝市、汝阳县、宝丰县、内黄县、周口市)

大辫戏(武陟县)南乐五腔调(南乐县)枣梆(范县、台前县)汉剧(唐河县)花鼓戏(虞城县)商城花篮戏(商城县)

六、曲艺(3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Ⅵ—9 大鼓书(鼓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阳市平桥区、柘城县、鲁山县、内乡县、唐河县)

Ⅵ—10 永城大铙(永城市)

Ⅵ—11 豫东琴书(民权县、柘城县)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序号 编号 66 Ⅶ—11 67 Ⅶ—12 68 Ⅶ—13 69 Ⅶ—14 70 Ⅶ—15 71 Ⅶ—16 72 Ⅶ—17 73 Ⅶ—18 74 Ⅶ—19 75 Ⅶ—20

序号 编号

10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石锁(开封市)黄派查拳(开封市)

通背拳(通臂拳)(偃师市、焦作市解放区、焦作市中站区)

梅花拳(内黄县、清丰县)小尚炮捶(炮拳)(焦作市中站区)猴艺(新野县)圣门莲花拳(商水县)

六道大方地棋(周口市川汇区、沈丘县)两仪拳(沈丘县)余家杂技(项城市)

八、传统技艺(33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Ⅷ—18 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荥阳市)77 Ⅷ—19 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新密市)78 Ⅷ—20 葛记焖饼制作技艺(郑州市)79 Ⅷ—21 义兴牌匾制作技艺(开封市)80 Ⅷ—22 秋油腐乳制作技艺(兰考县)81 Ⅷ—23 82 Ⅷ—24 83 Ⅷ—25 84 Ⅷ—26 85 Ⅷ—27 86 Ⅷ—28 87 Ⅷ—29 88 Ⅷ—30 89 Ⅷ—31 90 Ⅷ—32 91 Ⅷ—33 92 Ⅷ—34 93 Ⅷ—35 94 Ⅷ—36 95 Ⅷ—37 96 Ⅷ—38 洧川豆腐制作技艺(尉氏县)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开封县)制鼓技艺(洛阳市、孟州市)小街锅贴制作技艺(洛阳市)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偃师市)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制作技艺(滑县)郑家老粉坊粉皮制作技艺(安阳市)柏山缸制作技艺(博爱县)清化竹器制作技艺(博爱县)

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修武县、焦作市山阳区)

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博爱县)上庄姜种植与加工(博爱县)黑陶制作技艺(沁阳市)

怀府闹汤驴肉制作技艺(沁阳市)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濮阳县)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鄢陵县)

Ⅷ—39 董村木杆称制作技艺(长葛市)98 Ⅷ—40 长葛绒制作技艺(长葛市)99 Ⅷ—41 传统棚口扎制技艺(渑池县)100 Ⅷ—42 汤(夏邑县)

Ⅷ—43 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鹿邑县)102 Ⅷ—44 103 Ⅷ—45 104 Ⅷ—46 105 Ⅷ—47 106 Ⅷ—48 107 Ⅷ—49 108 Ⅷ—50

序号 编号 109 Ⅸ—1 110 Ⅸ—2 111 Ⅸ—3 张弓酒传统酿制技艺(宁陵县)毛笔制作技艺

[汝阳刘毛笔](项城市)[杨集毛笔](上蔡县)

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平县)

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县)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西华县)邓城叶氏猪蹄制作技艺(商水县)道口烧鸡制作技艺(滑县)

九、传统医药(6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刘陈铺齐氏骨科(兰考县)

象庄秦氏妇科(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秦震妇科研究所及秦彩霞中医妇科诊所、孟津县)

传统膏药

[黄氏膏药、黄塔膏药](滑县)

Ⅸ—4 柳位同裕堂陈氏传统骨病疗法(柳位陈钞骨科)(卫辉市)

Ⅸ—5 黑虎丸(长垣县)114 Ⅸ—6 合水张氏正骨(西平县)

序号 编号 115 Ⅹ—3 116 Ⅹ—4 117 Ⅹ—5 118 Ⅹ—6 119 Ⅹ—7 120 Ⅹ—8 121 Ⅹ—9 122 Ⅹ—10 123 Ⅹ—11 124 Ⅹ—12 125 Ⅹ—13 126 Ⅹ—14 127 Ⅹ—15 128 Ⅹ—16

十、民俗(15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新密溱洧婚俗(新密市)摸摸会(登封市)

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郑州市惠济区)道口正月古庙会(滑县)

伦掌孟村九曲黄河灯展会(安阳县)高王庙会(内黄县)二仙庙会(沁阳市)张曹庙会(清丰县)杜寨书会(许昌县)升旗打酒火(西平县)黄龙日盘八卦历(济源市)青龙宫庙会及祈雨习俗(武陟县)六月送羊(辉县市)灵山庙会(宜阳市)

Ⅹ—17 新郑大枣习俗与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3篇

“清廷御膳”是满菜和汉菜相结合而形成的精华, 也是中国宴席的集大成者和佼佼者。它具有礼仪隆重、奢华、用料华贵、菜点繁多、技艺精湛等风格与特点, 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是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的一项宝贵遗产。

仿膳饭庄在几十年的经营中, 通过不断挖掘和整理, 共推出清廷御膳菜肴约800余种, 其中凤尾鱼翅、金蟾玉鲍、一品官燕、油攒大虾、宫门献鱼、溜鸡脯等菜品最具特色;名点有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肉末烧饼等。其中, 仿膳饭庄推出的清廷御膳的代表宴席“满汉全席”最为著名。满汉全席选用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名贵原材料, 采用满族的烧烤与汉族的炖焖煮等技法, 可谓汇南北风味之精萃, 丰富多彩, 蔚为大观。完整的满汉全席需四至六餐用完。为满足宾客的需要, 仿膳饭庄还推出了“满汉全席精选菜单”, 使宾客吃一餐就可领略满汉全席的精美特色。北海公园山水园林与仿膳饭庄“宫廷御膳”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 欣赏美景的同时品尝着精致的宫廷美食, 只有在仿膳饭庄才能体验到的皇家至尊享受。

河洛大鼓入选文化遗产名录 第4篇

脱胎于洛阳琴书的河洛大鼓,较之“母体”优越处有几点:首先是唱腔质朴流畅,清新明快。既便于叙事,又宜于抒情,胜于琴书的一唱三叹、字少腔多和过于低沉冗赘;其次,河洛大鼓革除了琴书长期以来艺人闭目坐唱的呆板形式,演唱者站立表演,一手击鼓,一手打板,速度变化由演唱者通过击鼓和打板来掌握,同时,通过表情和形体动作来辅助说唱,刻画人物;再次,咚咚作响的书鼓和清脆嘹亮的钢板,在响度、力度和速度方面,极大地活跃了书场气氛,烘托了故事情节,令人精神振奋。

琴书以唱为主,极少有道白,“进戏”慢,一味地吟唱亦令人感到单调乏味;而河洛大鼓的音乐唱腔更大众化,易学易唱。大量地加进了道白,既便于叙事,演员们土腔土调的叙讲也使群众感到自然亲切;还有,在演唱书目方面,琴书因于陈规,多唱小段短篇,且多为讲述才子佳人、儿女情长之缠绵故事,而河洛大鼓脱胎伊始,便大量地演唱公案书、武侠书和袍带书,如段炎之《施公案》、《双打擂》;胡南方之《大红袍》、《小八义》;吕禄之《红风传》、《打严嵩》;高廷章之《彭公案》、《刘公案》等等。这些描述风云际会、金戈铁马,赞颂拔刀英雄,耿直义士的书目,更符合广大群众的欣赏口味。

凭上述优势,河洛大鼓很快便取代了洛阳琴书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在伊、洛河两岸流传发展开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主要文娱活动形式。从艺人员也迅速增加,在豫西地区几乎每县都有10多班以至20多班演唱组织,从艺人员有五、六十人之多。有不少家庭兄弟数人、祖孙三代都演唱河洛大鼓。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除众多的演出班组外,几乎县县有专业曲艺队,而曲艺人员演出的主要形式就是河洛大鼓。自1985年至2004年,洛阳先后举办了11届河洛大鼓书会,书会会期在5月,每期来自各县的艺人有40至50名,他们一方面免费为群众演唱,一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书会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河洛大鼓的提高、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河洛大鼓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二、三人伴奏。伴奏乐器除书鼓、角鼓、扬琴外,兼用铰子、檀板、三弦、二胡、琵琶、笛子、坠胡等。初期大多演唱长篇,也有演唱短篇的。如:《刘公案》、《响马传》、《水浒传》、《薛仁贵征西》、《五色云》、《交趾罗》、《小黑驴》、《张廷秀私访》、《打慢船》、《金钱记》,以及“三国段子”《草船借箭》、《赵云截江》、《舌战群儒》和“西游记段子”《大闹天宫》、《高老庄招亲》、《武松赶会》等曲目。现代题材曲目大多为短篇。

河洛大鼓的音乐有独特的风格,唱腔热情洒脱,既能发挥音乐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又能表现出说唱音乐的叙事性。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以[平板]为基本板式,其它的板式在[平板]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板式,如伤感时唱[悲平板]、情绪激昂时唱[飞板]。另外,还根据不同的句式结构采用相应的变化板式,如[五字垛]、[三字嘣]等。[马趟子]则用于描写浩浩荡荡的官兵出征的气势,颇有神韵。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时用“滚口白”诉说。河洛大鼓的音乐以五声宫调为主。偏音仅作为经过音或辅助音使用。在[马趟子]、[小数板]中时而用到清角(即“4”音),此时主要是运用移宫泛调的手法,临时离调到下方五度调上,以增加调性色彩的对比,推动音乐的发展。

河洛大鼓的音乐唱腔以级进和同音反复为主,以四五度跳进为辅。小六度滑跳为点缀,构成独特的旋律特点。最有特点的是击打乐器钢牙板的不同演奏方法,使音乐风格催人奋进,慷慨激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洛阳市有关部门对河洛大鼓进行了发掘和收集整理,但仍然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1.曲艺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审美需求随之提高,对曲艺的兴趣愈来愈淡。

2.师承艺人愈来愈少。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谢世或年事已高,而年青的艺人在技艺上能够独树一帜,在其行当中享有威望的极少。

3.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投入和扶持。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5篇

为进一步加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有关规定,省文化厅决定开展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根据通知精神,我县文化馆组织人员积极做好申报工作。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6篇

唢呐艺术 民间音乐 河南省沁阳市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

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

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板头曲 民间音乐 河南省南阳市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板头曲分布较广,南阳、泌阳、邓县、许昌、开封皆可见其踪迹,但传播中心在南阳市。据载,明崇祯年间,板头曲随河南曲子见诸市井。清初,逐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其乐队不备锣鼓笙管,而以弹拨乐器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乐器,由此成为我国民间乐队中难得一见的弦索乐组合。其乐曲多半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间小调。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开板》、《陈杏元和番》、《打雁》、《赏秋》、《闺中怨》、《上楼》、《下楼》等。曲体大部分为六十八板体,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多变。

1949年后,板头曲得以复苏并受到广泛重视。1953年,著名古筝演奏家、板头曲传人曹东扶先生代表河南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板头曲的独特风格在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部分板头曲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东扶先生传谱的筝曲《高山流水》、《苏武牧羊》更是传遍神州,远播海外。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中的《闺中怨》、《高山流水》、《闹元宵》、《上楼》、《下楼》等都是板头曲曲谱。此后,曹东扶及其后人全力投入板头曲的记录整理和演奏,为传承、保护这一罕见的音乐品种做出巨大贡献。近期,随着大多数传人去世,板头曲正面临凋敝失传的危机。豫剧 传统戏剧 河南省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斩子》、《牧羊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下山》、《大祭桩》、《借妻》、《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豫剧音乐中有四大板类,数十个唱腔板式,数十种调门唱法,其唱腔不仅有多种地方唱调,如豫东调、祥符调、豫西调、沙河调、高调等,还容纳了词格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及曲词为长短句的多种曲牌,在表演和演唱方面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豫剧伴奏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主要包括板胡、二胡、三弦、月琴、皮嗡、笛子等,武场乐器则包括板鼓、梆子、大锣、小锣等。

“四生”、“四旦”、“四花脸”构成豫剧的脚色行当体制,“四生”为老生、大红脸、二红脸、小生;“四旦”为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四花脸”为黑脸、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近现代以来,豫剧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常香玉、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一批名家,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将豫剧推向更高的境地。

豫剧艺术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遽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宛梆 传统戏剧 河南省内乡县

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的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宛梆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铡美案》、《下陈州》、《桃花庵》、《卖苗郎》、《杨家将》、《打金枝》、《黄鹤楼》等一百四十多个传统剧目。其音乐属于板腔体,曲调丰富,唱腔分为本腔与假腔两种,各类板式中都有本腔与假腔相配。通常的调门有慢板、流水、二

八、散板四大部分。伴奏乐器包括大弦、二弦、坠胡、月琴、唢呐、小锣、手镲、板鼓、大锣、大镲、大鼓、战鼓、枣木梆子等。宛梆主弦为秦腔早期大弦,发音高亢,宛如鸟啼,与枣木梆子搭配,风格独特。

宛梆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乐的平整规范,还有楚乐的委婉清丽,它用以烘托感情的假腔为高八度无字行腔,系宛腔一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受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养的宛梆是研究河南梆子早期生态的标本,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豫剧、河南曲剧的兴起和迅速流传,宛梆渐趋衰落,至目前只剩下内乡县一家国有宛梆专业剧团还在艰难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火种,有必要及时加以抢救和维护。怀梆 传统戏剧 河南省沁阳市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怀梆有三百多本传统戏,经常上演的剧目多为双生、双旦、双花脸,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反西京》、《古槐案》、《张春醉酒》、《老少换》、《红珠女》、《赶秦三》、《辕门斩子》、《九头案》、《桃花庵》、《凤仪亭》、《老征东》、《五女拜寿》等。这些传统剧目多无剧本,全以老艺人口授方式传承。

无论是在音乐还是在表演艺术上,怀梆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属于板腔体,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上下对应,合辙押韵,结构基本规整。怀梆以方言吐字,唱腔慷慨激昂,根据剧情需要常出现高八度的“后嗓”音。其板式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非板五大类,伴奏乐器包括大弦、板胡、月琴、鼓板、大锣等。怀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表演粗犷奔放,擅演文武带打蟒靠架子戏。

由于怀梆的艺术形式独特,因此加强怀梆剧种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体系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史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形势下,怀梆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出现演出市场低迷、演员跳槽等严重现象,整个剧种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需要从速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保护。大平调 传统戏剧 河南省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统计约有六百余出,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二百余出,其内容主要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包公案》等小说,多以黑脸、红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常演剧目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三传令》、《火龙阵》等。

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号等。在大平调的脚色行当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剧种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

大平调在河南地方音乐、戏曲历史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引起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戏剧市场的滑坡,大平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观众群体日渐萎缩,剧团生存和演出条件恶劣,缺乏后继的表演人才,目前这一古老剧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越调 传统戏剧 河南省周口市

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于陕南、鄂北、皖西、山东及河南各地,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越调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南阳等地流行,其后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声腔剧种,清朝末年走向兴盛。剧种形成后,它主要以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和越调大戏班三种形式演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调形成了五百多个传统剧目,尤以擅演“三国”而闻名,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下南唐》、《无佞府》、《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诸葛亮吊孝》等。越调起源于曲牌体,后又加入板腔体,成为板腔体与曲牌体合一的独特剧种。其板式有慢板、流水、铜器调、赞子、导板、飞板、紧打慢唱、哭腔、吹腔、杂调等。越调曲牌有两百多个,多来自其他戏曲剧种和民间音乐,分笛牌和弦牌两部分。越调唱腔主要为“越调”,有时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具有独特的风格,高亢明快,淳厚质朴,吐字清晰,以字代音,以声传情,唱中有笑,笑中有唱,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具有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乡土气息。越调声腔艺术丰富,有自己的行当特色和套路板式。演员用本嗓演唱,辅以假声,净行唱腔的主音比其他行当高5度。伴奏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坠胡、笛子、二胡、唢呐、三弦、琵琶、闷子等,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小锣、堂鼓等。

越调的脚色行当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种,每个行当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滋生出了申凤梅和毛爱莲为代表的一些著名表演流派。

越调生动地反映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史和艺术史研究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越调举步维艰,每况愈下,过去那种“满城锣鼓万人迷,村村都有越调戏”的喜人景象早已风光不再。现在河南全省只剩下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资金缺乏,新剧目产生困难,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当务之急是加大政策扶植的力度,调动各种力量对之进行抢救和保护,首要任务则是对老艺人的绝活儿进行抢救性挖掘。大弦戏 传统戏剧 河南省滑县、濮阳县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西厢记》、《两架山》等。

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主要由【海里花】、【江头金桂】等五大套曲和【山坡羊】、【步步娇】等散曲组成,此外还部分吸收了青阳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罗罗腔及其他民间俗曲小令的音乐,共有各类曲牌四百余支,现已挖掘整理出一百八十余支。大弦戏的伴奏有软场、硬场之分,软场主要乐器包括三弦、锡笛、大笛、横笛、笙等,锡笛是大弦戏独有的乐器,用它伴奏的称为细曲,用大笛、笛、横笛伴奏的则称为粗曲;硬场除一般打击乐器外,还使用四大扇、尖子号及螺号等,以烘托紧张、激越的气氛。大弦戏唱腔中曲牌更换频繁,音节跳度较大,演员吐口用真嗓,行腔则用假嗓。

大弦戏的脚色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花面脸谱细腻讲究,富于个性。至今大弦戏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传统的“跳加官”戏和宋元杂剧中的“滑稽戏”、“拴搐艳段”及“赤膊戏”等,其表演以梅花拳、洪拳为基架,粗犷泼辣、古朴浑厚。身段特技表演真刀真枪上阵,惊险刺激,其中的一些绝技如“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睡三孔桥”、“砸瓦”等更是令观众惊叹不已。

无论是在剧目、音乐还是在表演上,大弦戏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面貌,让人感受到唐代参军戏、唐宋大曲和宋元杂剧的遗韵,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娱乐节目日渐丰富多彩,大弦戏的演出市场不断萎缩。目前,河南仅有濮阳大弦戏剧团和滑县大弦戏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由于经费紧张,演员经济收入逐年减少,生存和演出条件急遽恶化,表演人才青黄不接,许多剧目、曲牌、特技失传。现在有近百支曲牌和两百多本剧目等待挖掘,掌握唐宋大曲和大弦戏曲牌音乐的已仅剩一人,且年近古稀,急需保护。四平调 传统戏剧 河南省商丘市、濮阳市

四平调是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的,在民间曾有“四拼调”的俗称,1930年左右由化装演唱演变为登台着戏装演唱。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河南目前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曲剧 传统戏剧 河南省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调、怒阳调、老阳调等十几种唱法,诗篇有硬诗篇与软诗篇两种唱法。这是曲剧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其他剧种中极为罕见。曲剧的题材一般多为民间故事、家庭生活及男女恋情,擅演悲剧和小喜剧,唱、白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富于生活情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批代表剧目,包括《胡二姐开店》、《安安送米》、《小观灯》、《打灶君》、《李豁子离婚》、《陈三两爬堂》、《卷席筒》、《风雪配》、《寇准背靴》、《下乡》、《赶脚》、《游乡》等,著名演员有张新芳、王秀玲、高桂枝、海连池、马骐等。

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除河南外,还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它至今创演不辍,因自然风趣、贴近生活而深受观众喜爱。但其后备力量也不能让人乐观,既缺乏好的接班人,又没有专门的培养机构。在地方戏普遍不景气的大气候下,选拔好苗子,培养优秀演员和固定观众群,摸索成熟的市场运作方法及加强宣传等是曲剧生存发展的根本策略,有必要认真施行。河洛大鼓 曲艺 河南省洛阳市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19世纪初,河洛大鼓由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结合,并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其早期被人们称为“大鼓书”、“鼓碰弦”、“钢板书”。20世纪50年代初定名为河洛大鼓。唱腔属“板腔体”,板式丰富,方便演说各类书目。在传统节目中,以公案书、武侠书和袍带书等长篇书目为多。

在河洛大鼓传承过程中,先后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艺人。第二代传人有“说书状元”之称的张天倍,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第三代传人程文和,享誉豫西,并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首届曲代会,一曲《赵云截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第四代传人段介平,以及原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王小岳等,都曾独树一帜,闻名遐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洛阳曲艺跌入低谷,许多市、县取消了曲艺团队,曲艺演员大多改行或流入民间,自生自灭。近些年来,一些知名老艺人相继过世,后继乏人,这一在洛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曲艺品种濒临消亡,急待抢救和保护。河南坠子 曲艺 河南省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

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徐振东、艾宝莲等。民国初年,又有孙民德、冯治邦、党治法、刘世禄、程万林、高治安等艺人在开封和郑州一带享有盛名。河南坠子常演的节目有《偷石榴》、《小姑贤》、《三打四劝》、《王麻休妻》等“段儿书”和移植自道情说唱的《回龙传》、《响马传》、《五虎平西》、《狸猫换太子》等“长篇书”。

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开封相国寺出道登场的张三妮和尹凤宝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不久河南坠子即传入京津等大城市,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河南的南乐、大名和清丰一带享名的乔利元和乔清秀夫妇应邀赴天津演出,董桂枝、程玉兰等名演员随后而至。她们在天津坐场演出又灌制唱片,影响日隆。其中乔清秀和乔利元的搭档演出风格独具,节奏流畅,吐字清脆,唱腔婉转,人称“小口”、“巧口”或“乔派”;程玉兰的演唱以板眼规整、深沉含蓄见长,人称“老口”或“程派”;董桂枝的演唱嗓音圆润,朴实明朗,人称“大口”或“董派”。女演员的出现使河南坠子的表演在大城市里的发展趋向短段“唱曲”,虽然丰富了唱腔旋律,扩展了唱腔音域,提高了伴奏技巧,但也丢失了长篇说唱的特质与优势。在河南本地,当时比较著名的艺人有擅演“风情书”的赵言祥、擅演《三国》段子的张治坤、号称商丘“四大名演”之一的李凤鸣等,女艺人则有以表演细腻见长的刘明枝、以表演妩媚著称的刘桂枝和以表演豪放夺人的刘宗琴,三人同时以擅演长篇大书著名,时人称为“郑州三刘”。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坠子相继传入上海、沈阳、西安、兰州、武汉、重庆和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有专职伴奏者使用的脚梆和坠胡,说唱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与醒木等。其中由道情改演河南坠子的艺人多用简板击节,由三弦书改演河南坠子的艺人多用铰子击节,由大鼓书改演坠子的艺人多用矮脚书鼓,醒木则多在说唱长篇书时使用。说唱表演的方式除了早期一个人演出的“单口”和后来发展出的双人演出的“对口”外,还有三个人搭档演出的“群口”,几种方式各有适宜的节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河南坠子的创作和表演更加自觉,出现了一大批名家名作。王树德及其《黄道翻身桥》、刘宗琴及其《李逵夺鱼》、赵铮及其《摘棉花》和《双枪老太婆》、宋爱华及其《双赶车》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20世纪末期以来,河南坠子的生存发展遇到空前困难,艺人锐减,演出很少,急需扶持与保护。

目连戏 传统戏剧 河南省南乐县 目连戏是以《目连僧救母》而得名,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

目连戏最早形成于北宋。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倍增。”至明,有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康熙年间入宫廷,皇家也搬演此剧。时张照有《劝善金科》传奇,均以目连之母蒙作恶不善之冤,被打入地狱,求佛救母为主要情节。

目连戏自宋代由开封流传到河南南乐。南乐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古代的交通不便,地域偏僻,使该戏曲形式一直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风貌,其表演形式,戏剧程式等方面,无不带有传统文化痕迹。

南乐目连戏是流行于河南省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本,就其情节和思想内容及主要人物,与唐代的目连变文一脉相承。该剧以民间杂耍为主,综合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面目。

目连戏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对中国的戏剧起源、沿革及发展传承等研究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研究华夏史学史、文学史、民俗文化等提供珍贵资料。

道情戏 传统戏剧 河南省太康县

太康县道情属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周边地区。它稀有珍贵,历史悠久,清末至民初,是道情戏曲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是道情由班社到剧团的发展期。

太康道情体裁种类繁多,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三大类别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

据普查统计,道情剧目中古装传统戏一百六十多部(不包括移植剧目),现代戏六十多部(不包括移植剧目),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现仅存太康道情传统剧目七十多部,现代剧目四十多部。

道情戏音乐分四大类:

弦乐:道情胡、二胡、大胡、中胡;管乐:唢呐、笙、横笛;拨弹乐:瑟瑟、棕软、三弦、筝;打击乐:堂鼓、大掌鼓、小鼓子、锣(中、高、低)、钹、铰、镲、鱼鼓(即道情简)、木梆、碰铃等。

太康道情谱系,有四个班,六代传承人,再加道情音乐调式和配器的传承人分为四个部分。现有健在名老艺人31人是道情的第四代传承人,第五代、第六代是现太康道情剧团的主要骨干力量。

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7篇

国家级:

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本市)金华火腿腌制技艺 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 金华道情 金华婺剧 黄大仙传说

兰溪摊簧(兰溪市)兰溪断头龙

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

东阳木雕(东阳市)翻九楼

东阳卢宅营造技艺 东阳竹编

义乌道情(义乌市)

锡雕(永康市)十八蝴蝶 九狮图 醒感戏 方岩庙会 鼓词

浦江板凳龙(浦江县)浦江乱弹 浦江迎会

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 麦秆剪贴 浦江剪纸

武义俞源古建筑群营造技艺(武义县)赶茶场(磐安县)省级: 西安高腔(本市)金华道情 黄大仙传说 金华山歌 婺剧、跳魁星 金华酒酿造技艺 婺州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 金华火腿传统腌制技艺 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 金华斗牛 拉线狮子 婺剧变脸 岳家拳

传统婺剧戏服制作技艺 金华酥饼传统制作技艺 西吴高腔 徽戏

抢头杵(婺城区)

大成拳(金东区)迎花树

兰溪摊簧(兰溪市)兰溪断头龙 粮食砌

诸葛古村落营造技艺 诸葛后裔祭祖 三伏老油传统制作技艺

东阳木雕(东阳市)东阳竹编 许宅花灯 侯阳高腔 翻九楼

东阳卢宅建筑技艺

郭宅大蜡烛 东阳傩戏 传统砖雕 南马草席编织技艺 东阳土布制作技艺 东白山七月七 蔡宅高跷 东阳酒酿造技艺 东阳道情

义乌道情(义乌市)罗汉班 后宅高跷

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 黄山八面厅营造技艺 婺剧盔帽制作技艺 丹溪红曲酒传统酿造技艺木活字印刷术 义乌抬阁跷 傅大士传说 义乌枣加工技艺 红曲传统制作技艺

十八蝴蝶(永康市)九狮图 醒感戏 锡艺 方岩庙会 永康鼓词 永康打罗汉 桐艺

永康钉称制作技艺 调花钹 永康根雕 永康打金打银工艺 永康打铁技艺 永康迎花烛

浦江板凳龙(浦江县)浦江迎会 浦江乱弹 浦江剪纸 麦秆贴纸 滚地龙

浦江“江南第一家”营造技艺 浦江擂马 豆腐皮捞制技艺 杭坪摆祭 浦江什锦班

武义花灯花轿(武义县)武义昆曲

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 畲族三月三 迎大蜡烛 叶法善传说 鲤鱼跳龙门 武义三狮 武义泥水画 武义抬阁 七夕接仙女 武义寿仙谷中医文化

磐安炼火(磐安县)磐安吹打 岭口亭阁花灯 迎大旗 赶茶场 磐安叠牌坊 乌龟端茶 高照马制作技艺 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 高姥山七夕节 婺州南宗祭孔典礼 市级:

黄大仙传说(本市)金华民歌 跳魁星 西安高腔 金华婺剧 金华道情 金华宝卷 婺州窑 婺剧戏服 金华火腿 金华酒 婺州举岩茶 金华斗牛 婺剧变脸 金华岳家拳 九狮图(九狮舞)金华酥饼制作技艺 金华汤包制作技艺 活字印刷技艺 金华寿生酒 西吴高腔 婺州徽戏 金华南拳 王风剪纸

婺城板凳龙(婺城区)婺城竹节龙 婺城舞狮 木偶戏 婺城根雕

婺城“的卜”制作技艺 婺城寺平村古建筑营造技艺婺城摆胜 抢头杵 跳竹马 直里功夫

六月初一保稻节

黄大仙道教音乐(金东区)金东让河迎花树、金东銮驾 金东昆腔 小锣书 金东大成拳

金东山头下村古建筑营造技艺 金东迎大蜡烛 金东布龙(五龙嬉珠)打行锣 金东拉线狮子

金华桥(金东区莲花灯)五经拳

黄大仙信俗(金东区黄大仙祭典)

兰溪梅江迎会(兰溪市)兰溪断头龙 兰溪游埠舞狮 兰溪銮驾 兰溪滩簧 兰溪粮食砌 兰溪蜜枣加工技艺 兰溪诸葛后裔祭祖 兰溪毕矮的故事 兰溪青丝鸟 兰溪金家草昆 兰溪划龙船 兰溪民间剪纸 兰溪鸡子粿

兰溪三伏老油制作技艺 兰溪白沙花灯制作技艺 兰溪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 兰溪长乐村古村落营造技艺 兰溪芝堰村古村落营造技艺 畲族对歌 兰溪缸米黄酒

兰溪墙头画 孔明锁制作技艺 天一堂中药文化 兰花女传说 烫画 兰溪猪羊会

东阳画溪民乐吹打(东阳市)东阳许宅花灯 东阳秋车 东阳侯阳高腔 金华道情 东阳蔡宅女子高跷 东阳翻九楼 东阳木雕 东阳竹编 东阳中国结 东阳蓝印花布 东阳土布 东阳米塑

东阳“上蒋火腿”腌制 大腊烛 东阳马坦的故事 东阳花锣鼓 东阳山歌 东阳傀儡戏 东阳传统砖雕 东阳沃面制作技艺 东阳索粉

东阳大堂灯制作技艺 东阳针刺无骨花灯制作技艺 东阳南马草席制作技艺 东阳卢宅营造技艺 东阳锡艺

东阳黄田畈“三月三” 罗幺(罗隐)传说 踏水歌

蚌舞 目连戏 东阳花鼓 东阳面塑 东阳行灯制作技艺 盾牌舞 东阳棕艺 牮屋

东阳酒制作技艺 民间“九味头”传统膏方 五灵崇拜习俗

义乌锣鼓班(义乌市)义乌迎龙灯 义乌秋千 义乌高腔 金华道情 小锣书 义乌高跷 义乌叠罗汉 义乌农民画 义乌根艺 义乌百子灯 义乌红曲酿酒 义乌剪纸 义乌红糖加工 义乌百子灯制作技艺 活字印刷技艺 丹溪红曲酒 义乌大年祭 义乌抬阁跷

傅大士传说、颜乌的传说 义乌枫溪走马灯 义乌拉线狮子 义乌花鼓 义乌捏面人 南枣加工工艺 义乌风筝制作技艺 义乌市豆腐皮加工技艺 义乌东河肉饼制作技艺 义乌黄山八面厅建造技艺 义乌蜜枣加工技艺 义亭陶缸制作技艺 义乌红曲传统制作技艺 义乌金银首饰加工

永康十八蝴蝶、永康九狮图(永康市)永康醒感戏 永康剪纸、永康锡器 永康方岩庙会 永康纸龙舞 永康龙灯 永康鼓词 永康打罗汉 永康高跷 永康铜艺 永康肉麦饼 永康钉秤技艺 单人坐唱 永康马灯舞 调花钹

永康方岩纸花制作技艺 打金制作技艺 打铁制作技艺 永康单麦饼制作技艺 永康厚吴古民居建筑建造技艺 大蜡烛(永康迎花烛)龙舞(永康布龙)永康根雕

永康豆腐干制作技艺 永康打银

浦江板凳龙(浦江县)浦江迎会 浦江鱼灯 浦江滚地龙 浦江梾马 浦江乱弹

金华道情、浦江琴锣说唱

浦江麦秆画、浦江剪纸、浦江竹木根雕、浦江面塑、浦江竹叶熏腿 浦江仙华山传说 浦江竹丝灯 浦江寿溪叠罗汉 浦江民间绘画 浦江麦饼

浦江豆腐皮制作技艺 浦江花灯制作技艺 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 浦江杭坪摆祭 浦江岩头火爆会 浦江郑氏规范 江南第一家传说 钢叉舞 浦江后曹括苍龙

花灯表演(浦江魏村花灯)跳魁星(浦江踏八仙)浦江小锣书 浦江纸鸢制作技艺 浦江行灯制作技艺 浦江一根面制作技艺 泼露清酒制作技艺 “浦江春毫”制作工艺 浦江什锦 浦江十字花

民间饮食习俗(浦江县十六横签)郑宅试水龙

武义花灯花轿(武义县)武义鲤鱼跳龙门 武义草昆 木偶戏 武义根艺 武义棕编 武义农耕竹编 大腊烛 武义叶法善传说 武义推端午船 武义畲族祭祖舞 武义荡湖船 武义干糕制作技艺 武义大曲制作技艺 武义花灯制作技艺

武义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武义桐琴朱氏中医伤科疗法 武义祭祖 武义台阁 刘秀的传说 陶德义的故事 武义三狮 武义泥水画 漆真漆制作技艺 浪街 俞源圆梦节

马灯舞(武义走马灯)油漆画

武义红曲酒制作技艺 寿仙谷中药文化 婚嫁习俗 武义斗牛

磐安先锋(磐安县)磐安四吹 磐安铜锣调 磐安迎灯 磐安炼火 磐安乌龟端茶 磐安迎大旗 磐安长旗 磐安叠牌坊 磐安大凉伞 磐安亭阁花灯 磐安茶场庙会 磐安大祭马 磐安高照马 磐安粉干制作技艺 磐安人物灯制作技艺 磐安娘娘庙庙会 舞龙故乡的传说 四轿八车 磐安凿纸花技艺 祭孔大典 秋车(磐安船车)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8篇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农村文化活动

国家“十二五”规划就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明确要求:“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唢呐艺术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它与民俗活动一道, 通过其特有的规范、维系、调节、教育等功能, 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产生着积极影响。如唢呐班参与的“祝寿”、“葬礼”、“祭祖”等民俗活动强化了老百姓“尊老重孝”、“慎终农村的文化建设要求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唢呐班源于农村并服务于农村, 其表演内容与形式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 深受人们喜爱。因此, 对唢呐班的研究, 就是要努力探讨唢呐班作为政府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有益补充的可能性, 并就如何发挥其在满足农村基层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优势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和总结, 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而为其他可以作为政府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有益补充的民俗活动事象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发掘唢呐班艺术价值, 拓展江苏民间音乐的研究内容

徐州唢呐艺术可谓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 它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曲目方面。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统计, 唢呐班曲目达到千首之多。按其年代属性来看, 大致可分成传统与当代两个曲目系统。传统曲目系统包括传统器乐曲、民歌、戏曲、说唱体裁的作品, 传统器乐曲有凡字调、喜柳金、百鸟朝凤、上北山调、中北山调、二迷子、下北山调、雁落沙滩、小抱台、六字开门、慢赶牛、到春来、三关赞、六开门、水龙饮、冒尖、小抱台、到夏来、小柳金、桃红、节节高、四关调、叫句子、中眼抱台、八板、大开门、小开门、朝天子、老五字、靠凡、抢字五、梅花三弄、佛祭、春天快乐、乙调抱台、尺调抱台、将军令、小五字、上合调、梅花落、对花、官调、下河调、走马令、四合四等近300首;民歌包括十劝郎、调情、光棍哭妻、十八摸、扣花针、王大娘探病、下盘棋、月儿渐渐高、四季游春、民兵舞、垛子、好吃大嫂子、三封信、拾棉花、十月怀胎、莲花鞍、五只小船、李四连迈大步、大五更、小五更、反五更、十二月调情、八段锦、四季美人、十杯酒、十二月探妹、十二恨、卖饺子、四季歌、王三姐赶集、孟姜女、摘石榴、四季相思、上河调、下河调、小放牛、蒙古舞、茉莉花、走西口、娃哈哈、阿里山的姑娘、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寡妇上坟等近300首;当代曲目系统则主要含有建国以来各种流行歌曲改编曲及专业创编的唢呐曲逾400首。就曲目来源而言, 传统曲目以器乐曲和民歌为主, 其次是各地唱腔 (主要有梆子戏、琴书、柳琴戏、黄梅戏、大鼓调、花鼓戏等) 。而当代曲目则多数来自于较流行的影视歌曲及其它创作歌曲等, 其次是专业创编作品。丰富的曲目无疑凸显了唢呐班音乐的传统性、继承性、广泛性。

其次体现在演奏技法方面。唢呐班艺人除了会演奏一些常用技法外, 还创用诸多特色技法。“特色”技法是相对于唢呐专业人员常用技法而言, 即这些特色技法在专业技法中比较罕见, 甚至有的技法是专业人员所反对的、听不惯的。如: (1) 鼓腮式强奏, 即充分鼓起双腮, 以扩充口腔空间, 同时加大气流量, 奏出饱满、强有力的声音, 此技法多用于中低音区。 (2) 超低音, 即通过气息控制, 口型变化, 吹出比筒音还要低小二度甚至大三度音。 (3) 劈音, 即吹奏时通过嘴唇摩擦发出的特殊音响。 (4) 哄音, 即所有手指处于半开半闭状态, 通过气息及口型变化奏出音调。因其音响效果很像当地妇道人家哄孩子睡觉时哼出的音调, 我将其定为“哄音”。 (5) 喉沙音, 即吹奏时, 声带亦发音, 形成人声、唢呐声混合音色。 (6) 牙颤音, 即通过牙齿对哨片的颤击使唢呐发出颤音效果。 (7) 唇压音, 即通过嘴唇抿压哨片使唢呐发出颤音效果。 (8) 臂颤音, 即通过臂部抖动使唢呐发出颤音效果[1]。此外, 唢呐班在乐器制作、音乐传承、训练方式等方面也颇具特色, 为节约篇幅, 将另文专述。

江苏苏南地区的“江南丝竹”、“苏南十番锣鼓”、“苏南十番鼓”等乐种已广为人知, 并不断引起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在更广区域流行且一直保持民间化的徐州民间唢呐艺术却鲜为人知, 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认识江苏民间音乐。因此, 对徐州唢呐艺术的研究就是对江苏地方民间音乐的研究的拓展。此外, 我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历程离不开各个地区民间乐种的发展, 是由诸如徐州民间唢呐班这样的众多地方乐种所组成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对徐州民间唢呐班进行的区域性研究, 将进一步丰富我国乐种研究内容。再者, 就徐州唢呐艺术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和总结, 提出今后保护、传承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也是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三、发现唢呐班存在的问题, 引领唢呐班更好地服务于民

在整体上肯定唢呐班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 其生存现状也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尽人意之处。如唢呐班艺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加上政府对唢呐班缺乏管理和扶植, 对唢呐班活动放任自流。唢呐班处于自生自灭、无人规范的状态, 演出市场混乱, 时有封建迷信成分或在表演形式与内容上凸显出粗鄙的一面。如: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苏北某地草台乐班“丧事上跳起脱衣舞”, 此类事件的发生充分表明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唢呐班与民俗活动的管理和引导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正因为唢呐班目前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们才要努力探索唢呐班与各种文化生态环境因素真实而具体的关联, 评估唢呐班音乐在农村文化中的真实地位和价值, 客观真实地反映民间唢呐班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全貌和本质特点, 探寻民间唢呐班音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正常发展的轨迹, 进而引导其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结语

总之, 对徐州唢呐艺术的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徐州唢呐艺术的重要载体, 唢呐班如何顺应时代潮流, 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 在农村中健康良性地传承与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正确把握徐州唢呐艺术在传承方面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 制定科学而富有人性化的保护政策, 努力为唢呐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把保护徐州唢呐艺术和“十二五”规划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结合起来, 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繁荣农村文化。我们坚信, 在政府的关心与扶持下, 只要唢呐班艺人能够以积极的姿态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与审美变化, 徐州唢呐艺术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德育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