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

2024-08-05

花炮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精选9篇)

花炮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 第1篇

实施五大战略提升花炮文化

市是著名的世界烟花之都、红色革命圣地。和蜚声海外的“浏阳河”一样,“浏阳花炮”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世界品牌,花炮作为的特色产业、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多年以来积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规模效益和市场体系。作为全球最大的花炮主产区,近千家生产企业2011年实现了140多亿元的集群销售收入,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但囿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局限,科技提质、文化增值、品牌领先等环节还存在大有可为的空间。

2012年,花炮被列入国家文化产业统计目录,“打造烟花国际文化品牌”成为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目标任务之一。花炮将随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进入一个科技涅槃、文化蝶变的产业提升新阶段。机遇当前,浏阳如何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高位部署、战略谋划、集聚资源、引领发展,将决定未来“浏阳花炮”的国际地位和发展走向。

一、人才孵化战略,打造国际领先的专业团队。目前来看,花炮从业队伍普遍存在着家族式管理、草根团队、结构老化、人才外流等问题,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科研创新、文化创意、营销策划、财务融资等领域的人才紧缺,产业缺乏高端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而要真正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夯实“全球总部地位”,必须集中花炮产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成为研发、创-1-

意、营销、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的中心,最终占据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至高点。因此,推进花炮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建成国际花炮专业人才总部,打造国际领先的专业团队。我市将花炮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纳入了总体人才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六月份市政府组织“揽万名英才,助腾飞”规模企业专业人才引进活动,引进了一批高水准的企业管理人才和花炮产业各领域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校企对接力度,按照“定单式”培养模式,进一步开发和提升花炮科研教育资源,打造好花炮技工学校、花炮科研中心、花炮工程技术中心、花炮企业管理学院等平台载体,源源不断地培育适应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中高端人才。延伸与高等院校工艺美术、艺术策划、包装设计、数字控制、新材料等专业的合作,拓展花炮产业的人才视角。

二、科技创新战略,推进产业质量的核心进化。近些年,从腾空出世的“奥运五环”、惊艳世界的“大脚印”、熠熠生辉的“烟火笑脸”,到璀璨橘洲的主题音乐焰火剧、中博会的全景激光矩阵焰火,无不是科技创新的杰作。只有借力科技,才能让花炮从材料、形态、工艺、燃放等各个关键层面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与提升,花炮产业也才能持续进步。市政府设立专门的花炮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的研发,鼓励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促进产业发展有明显成效的,一次性给与10-20万的奖励扶持。鼓励和倡导花炮业界人士个人命名设立“花炮科研基金”,引导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向

专项技术研发,形成“技术成果市场化”、“科技资源共享化”的制度与机制,促进产业质量在科技驱动下得到不断的核心进化。

三、文化创意战略,加快产品内涵的立体拓展。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对于花炮的消费意义做过这样的阐述,“无论是从美学、心理学、还是人文学、经济学的视野判断,花炮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心理慰藉功能的典型文化产品。”花炮已经超越了功能性消费价值,更注重一种综合的审美体验和情境通感消费意义。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精妙的文化创意,不断综合历史、人文、民族、科幻等方面的元素,给具体的花炮产品植入精神慰藉、文化悟读、生活体验、大众情感、世界和谐等文化内涵,以提升产品的文化含蕴与创意含金量。我们鼓励花炮企业参与省市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转型的试点工作,加大对音乐焰火大赛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文化创意做美了橘子洲焰火的特色品牌。根统计,2011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852.85亿元,周六接待外地旅游团队就增长了35%,在这些增量的团队中,有97%的游客是为烟花而来,尤其3D冷光瀑布特效“白蛇传说”主题焰火更是吸引了超过70万人的游客,打造了一个魅力无限的旅游吸引物。整合文体、旅游部门的力量,结合民俗文化创意和本土旅游资源拓展花炮产品的创意内涵,复制“橘子洲焰火”的模式,为更多城市和景区打造量身定做的情境烟火产品,促进烟花与城市文化、景区文化的融合共生。同时,着眼于扩大花炮的消费空间,结合“欢乐生活”的理念引导花炮消费走向生活化、泛众化、日常化,鼓

励企业创意开发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生日、圣诞、婚礼、小孩出生等专题花炮文化产品,更好地让花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民俗。

四、园区集群战略,汇聚世界各地的优势资源。花炮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链条长、分布广、资源集约度不够。我们加快花炮文化产业发展,首先从格局调整入手,依托大瑶镇悠久的花炮生产历史、新锐的产业发展态势和成熟的花炮贸易商圈建设了花炮文化产业园,通过“产业集聚”使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机构相对集中,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与兼容,更好地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同时通过“国际化运作、市场化设计、高标准建设”,在河畔打造“国际烟花总部”,集总部办公、技术开发、商务会展、科教培训、检测认证、文化创意、策划营销、金融服务、休闲娱乐、自助体验、主题酒店于一体,配套建设花炮文化主题公园、花炮文化艺术展览中心、花炮数字化体验馆、花炮科研基地等,聚集全球烟花领域的优势资源,提升花炮的高端竞争力和文化承载力。

五、品牌借力战略,形成跨界合作的双赢效应。没有强大的品牌群体就没有兴盛的文化产业。花炮作为一种高端精神消费产品,与会展、旅游、国际赛事、音乐、演艺、新兴媒体等都有很高的产业融合性与关联度。我们必须把握契机,主动对接有世界影响的品牌赛事、品牌节会,从北京精彩绽放的“奥运大脚印”

到伦敦即将戴上的“奥运草帽”,从台北101高楼烟花到中博会的激光水幕焰火,品牌融合的震撼效应既为活动本身增添了文化魅力,又给花炮带来了高效的美誉传播。今后,将重点与音乐名家合作,策划“焰火实景音乐会”;与品牌演艺合作,引入“焰火印象派”的情境舞美模式;与前沿媒体合作,开发“我爱花炮”数字烟花游戏软件;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将浏阳花炮与品牌实景结合起来,开发独具特色的“东风夜放河”烟花体验项目,有效激活潜在消费,带动花炮文化旅游。跨界合作的优势倍增效果,将为花炮文化产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花炮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 第2篇

关于我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作者:周世东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认为我国应从长远考虑,对现行石油战略进行必要调整,如何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如何尽可能保障石油的供应,如何建立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如何更直接地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将事关中国的整个国家安全。

[关键词]石油;战略;多元化;储备

[中图分类号]P407.22

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 第3篇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借鉴

1. 以公益性为主的俄罗斯文化产业发展。

俄罗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国家政治、经济危机的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政局动荡, 国家文化财政拨款严重不足, 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移居国外, 人才流失, 图书馆出版物供应中断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此时期, 俄罗斯无法顾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俄罗斯国家经济好转和持续发展, 目前俄罗斯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俄罗斯文化政策基本还是沿袭其传统做法。由于苏联解体在政治、经济上对俄罗斯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因而, 俄政府在文化振兴发展方面, 还是以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为主, 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 采取国家政策扶植文化发展政策, 重点扶植和挖掘民族文化。由于国家开始重视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近几年, 俄罗斯文化产业有了很大发展, 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以市场性为主的美国文化产业发展。

美国作为文化并不悠久的国家, 却是文化产业获得极大成功的典型, 其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业 (含表演艺术、艺术博物馆) 、影视业、图书业和音乐唱片业。美国文化产业完全是以市场为主导方式。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美国从一开始就以规范政策为主。也就是说, 没有专门针对某一文化产业制定优惠性的政策措施, 而是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序地融入自由市场经济的整体之中。政府作为文化政策的制定者, 更多的扮演消除障碍和理顺、协调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等服务型角色, 这种自由融入市场经济的管理不适合当前新兴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3. 多元化的日韩文化产业发展。

如果说俄罗斯是以公益性文化产业模式为主, 美国是以市场性文化产业模式为主, 那么, 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更具有多样化。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官、产、学”一体化的模式, 也称为混合治理模式, 即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以学术研发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韩国政府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是以政府扶植为主导。韩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得益于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韩国在推动文化产业时, 并没有把所有的文化产业纳入推动范围, 而是经过论证对于具有雄厚市场潜力的产业, 给予资金的大量支持并进行重点培育。

二、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政策探析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 但文化产业还在起步阶段, 还需要了解更多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信息, 从而分析制定有效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在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 我们需要挖掘和开发文化资源, 分层次、多样化地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既不能像俄罗斯文化产业结构中以公益性文化产业为主, 也不能学习美国把文化产业完全推向市场, 相对可以更多借鉴日韩管理经验。根据文化产业三个层次的分类, 在此基础上, 依据其职能和特点差异, 实施分类组织和管理, 齐头并进。

对公益性文化产业, 政府采取直接组织, 办好核心文化产业, 避免把没有盈利能力的文化推向市场, 造成文化产业过度市场化。如国家级大型博物馆、图书馆、非盈利性文化事业机构等, 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依照国家机关进行管理。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和增长幅度, 按照其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和业务项目的多少, 核定人员编制和财政补助, 实现宏观控制、科学管理和合理布局, 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

对半公益性文化产业, 政府应积极整合资源,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监管作用。政府需要论证并大力开发有一定市场盈利能力的文化产业, 如各级文艺团体等。对于半公益类文化产业, 要建立政府补贴和收费相结合的非盈利的成本补贴机制。要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进行收费, 收不抵支时, 政府核拨一定经费予以支持;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逐步削减财政补贴;对涉及由财政支持的单位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之, 政府不能把具有市场盈利能力的文化产业保留在政府扶植的框架内, 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而对于市场性文化产业,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发展经济为目的, 如影视传媒、出版社等单位。此类文化应当脱离政府扶持, 成为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对推向市场经营类文化产业, 按照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的要求, 从有利于事业发展需要出发, 凡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单位, 其内设机构编制调整均实行备案制, 对这类单位实行社会化管理, 依法进行法人登记。总之, 积极推进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走向市场化。

三、结语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 第4篇

推动文化投资,加大投资规模,解决文化生产能力不足和文化市场需求的矛盾扩大投资的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是离不开的,文化产业也是这样。经济运行的变量之一就是投资,英雄爱那个国民经济的原因通常是结构水平以及数量水平的产生,所以,最敏感的地方就是投资的规模及其结构政策。现如今我国的总体文化消费水平非常低,满足不了文化消费的欲望,这只是需要一个适合的条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这种能力释放出来。国内需求包括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因为其形成了生产的能力,进入不了最终的消费,只对其形成了供给。当文化消费的需求超过了生产能力,出现一种供不应求的现象时,不合理的结构和欧资规模太小就会形成文化市场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所以,一定要对文化投资进行加大,从而使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恩呢狗狗快速的形成。现实中的情况反映出一个信息:还没有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机制以及投资战略,一定要综合考虑将文化投资放到总体投资战略中去。2

按照文化产业的效益特点,对商业投资、公共投资、短期投资以及长期投资进行合理的引导,均衡化投资的责任投资人在一些因素下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被叫作投资运行。投资者对回报效率以及投资风险都是非常在意的,这是投资运行的开始和归宿。但是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其回报的规律和别的企业大不相同,这一点我们称之为效益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能反复使用文化价值。文化产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主要是以文化价值为主,其载体会有一定的消耗,但是它的内容却能够被人反复利用,比如一部诞生已久的小说,可以创造成歌剧,录制为CD等,延伸到更加广阔的文化市场中去。所以,文化资产越经典,其价值越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内容和人们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回报,就有可能和主流意识产生矛盾,或者和道德观念产生矛盾。所以政府对其采用了一些鼓励的政策,就是政府先进行投资,并对一些私人投资做出配套补贴或者减税的政策,然后在慢慢提高收益率后,减少公共投资的数量。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遇到了文化投资的长远回报以及短期效益的矛盾问题,也对怎样使企业的商业投资衔接公共投资的问题出现了疑虑。怎样分享投资效益以及分担投资的风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对文化投资的鼓励政策,同时,鼓励在企业进入商业投资后进行的配套补贴以及减税政策。还要按照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奖励及回报。3

努力和WTO接轨,建立一个公正、公开以及公平的投资环境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总是面临对文化投资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被投资体制的缺陷严重影响着。事实证明:认为文化投资是有政府承担的看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会产生非常低的效率,而且还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我国在文化投资中得到的回报非常低,没有消费者去消费其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品,那么它的社会效益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社会效益进行提高,就一定要确定投资结构中市场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市场能够约束投资主体。市场的性质就是由价值规律决定产品的存在价值。市场的检验决定了投资主体的存在价值。当投资主体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那么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4

对文化投资的两个形式积极培育,鼓励金融进入文化领域,拓展文化投资的来源和渠道在世界的角度去看,文化投资具有很多形式,有的是建立产业基地,购买设备和房产,形成生产能力;有的是对大型文化项目进行投资,销售文化产品去获得回报等等,总的来说文化投资具有两种形式: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产业投资指的是投资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在通过市场出售文化产品后,获得回报,它对销售后的利润以及市场的占有率比较看重;风险投资指的是投资文化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盈利效果,它对提升市场之以及扩张资本比较看重。这两种形式要按照投资对象的具体情况去灵活运用。我国一位金融专家指出:一定要对金融介入文化市场的力度大大加强,这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果金融没有介入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就不能够走向产业建设。以前政府承包了文化的消费,这让投资的渠道变得非常狭小,只投入而没有产出,使得很多文化建设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受到限制。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理顺文化投资体系,让很多经营者、受益者以及投资者对自己的定位不能明确,而且极度缺乏安全感。发达国家的文化建设之所以拥有大量的资金,主要是来自社会以及政府的集资。集资有很多方法:企业赞助、基金投资、私人投资以及企业投资等都属于集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大国,要根据发达国家的方法,明确谁进行投资,谁就能够获得利益的原则,扩大投资的渠道。金融的介入对于这种转变是非常重要的。5

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潮流,扶持创新力度大并且技术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在设计投资战略的时候,其内容最为重视,这是投资的合理分布。要对投资的基本目标以及价值标准确立,就一定要根据信息化以及国家化的潮流,审视我国目前的文化结构及体系,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和标准,对文化结构体系做出新的规划。经济门类根据常规分类法被分成一、二、三产业,第三产业包含着更高知识量的设计、信息以及金融等服务业,文化产业也有不同的分类。比如:现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的产业;人性化接触的产业属于劳动密集的产业。现代文化投资正趋向于提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很多投资者正在寻找一个规模优势,从而转变成高度优势以及技术优势,信息化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如今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6

花炮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 第5篇

(B070901054 陈闰轩)

在全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方兴未艾的新形势下,各省都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古玩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素有六朝古都名号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为古玩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并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近几年在文化底蕴浓厚的南京古玩市场惨淡经营。南京夫子庙、清凉山和朝天宫三大古玩市场内的商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古玩生意和前两年相比差得简直没有可比性。瞻园路11号,上万平方米的夫子庙古玩城内,除了店主之外,几乎看不到顾客。曾经交易异常火爆的古玩市场显得格外冷清。有的时候,很长时间都卖不出一件东西。一年下来,利润相当微薄。

南京古玩市场如此惨淡的经营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近两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升温,很多人把资金转投向更热门的、赚得更快的股市、基金、楼市等领域;货源的减少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意。真东西越来越难收,收上来价格也在翻番。但要以这样的价格卖出去却不容易,藏家们不会认可这种高价;古玩市场目前的平淡与收藏者认识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赝品的横行,是导致古玩市场失去人心的一大重要因素,这么多年下来,真正有品质的文物已经不多了,仅有的也被博物馆收藏或个人收藏,拿到市面上的很少。

除了以上这些古玩本身和古玩市场自然发展趋势以外,对于政府的方面还有值得深思改进的地方。政府建设与维护资金投入:政府对于古玩文化产业资金上的支持是最首要的。“十一五”期间,南京市每年安排“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扶持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这几年,南艺后街的建设发展也体现了政府对于新兴古玩产业集群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支持。尽管对于新建的南艺后街有诸多支持,但政府对于夫子庙、清凉山、朝天宫等旧古玩市场的关注却相当少,任其自由发展,没有进一步的投入。前几年,朝天宫差点轰然倒塌,后来此事又搁浅了。这样看来,政府对于建设古玩市场,难免被指控为形象工程,只见其建设不见其维护,那么南艺后街的未来也会慢慢沦为冷清的另一个“朝天宫”。

鼓励民营资本搞活市场:政府除了制定法规、规章外,还要把古玩市场当作文化产业来扶持。对古玩市场可以采取‘放水养鱼’的方法,要扶持鼓励合法的民营古玩市场,使南京的古玩投资真正兴旺起来。据介绍,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民营古玩市场非常红火,有的甚至超过了国有市场。专家认为,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民营古玩市场不发达,必将制约古玩收藏业的发展。政府可以设立一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古玩市场的法律条文,使民营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成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搞活南京的古玩市场。规范古玩市场法律法规:据了解,南京最早的古玩市场都是自发的、零散的。随着收藏热渐渐兴起,有关部门就把它们集中起来,形成市场,但是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权威鉴定机构,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各店家之间互相拆台,哄抬价格,使得整个经营氛围被打破,陷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之中。主要负责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的工商部门,由于缺乏必要的古玩鉴定能力,在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一些古玩市场自身的管理也很不正规。买家不断地减少,人气也就逐渐地下降。

无序竞争与管理混乱是南京古玩文化产业的发展遇到的另一个瓶颈。要确保收藏市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当务之急是及早制定收藏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古玩虽是特殊商品,但消费者遇到欺诈,只能自认倒霉,这种情况显然很不正常。但法律上,我们又的确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条文。依照我国目前的有关规定,对于馆藏文物的复制品是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但是必须附有复制说明书,标明复制品的复制者和复制时间。但对于非馆藏文物以及非文物的古旧器物,它的复制我们国家还没有做任何规定,是个空白。

促进古玩市场品牌化:“乱世黄金,盛世古玩”,现在“收藏热”节节升温。古玩城的投资者和管理者要有品牌意识,要爱惜整个市场的声誉,不能停留在商铺能够租出去就万事大吉。古玩市场也好、经营户也好,藏品特色加诚信服务就是品牌。市场越规范、越成熟,这些品牌越会显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事实上,一些品牌已经形成,如北京、上海等地就涌现了品牌收藏品市场,它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氛围和经营理念,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淘宝者。品牌可不仅仅是知名度的问题,它的基本要素是诚信,此外还包括独特的文化特色。具备这些内涵的市场,一定会随着市场的发育迅速强大起来。

对中山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第6篇

关键词:中山文化,平山县,产业化发展

中山国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白狄族中的鲜虞部落建立的诸侯国。从公元前506年, 中山之名始见记载开始, 到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几乎绵亘于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80年, 复国后的中山都城由顾 (河北定州) 迁至灵寿 (平山三汲一带) 后, 经历了桓公、成公、厝、妾雌、尚五代君主, 见证了中山国从复兴到鼎盛再至灭亡的全部历史。公元前323年, 中山成公之子自称“中山王”, 与燕、韩、赵、魏结盟, 共同称王, 同秦、齐、楚三个大国抗争, 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以其战国第八雄的特殊历史地位和灿烂炫目的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山古城遗址的重大价值

位于平山县境内的中山古城遗址, 发现于1973年, 经四十年的考古调查和研究, 相继发现了城垣垣基、古道路、大型夯土建筑遗址、手工作坊遗址、居住遗址、王陵及一般墓葬等三十余处古代遗存。出土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玉器、漆器等17类19000余件文物。特别是厝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铜版兆域图、双翼神兽等文物, 表现出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 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和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出土的铜版兆域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方向、有比例的建筑平面设计图, 比国外最早的古罗马地图还早600年;出土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国碑碣文化的开山鼻祖;大型“山”字型铜器, 是国内发现最早的祭祀山川用的礼器;中山王错刻铭铜鼎、刻铭铜方壶及中山刻铭圆壶上刻有长篇铭文, 在学术界被称为“中山三器”, 是国内已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字数最多的铜器;出土的中山古酒, 酒香浓郁, 清澈透明, 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酿造酒实物;铁足大铜鼎、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底座、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入选河北省文化形象十大名牌, 成为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山国出土文物先后在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 并以不同形式在香港回归、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中展出, 成为我省乃至我国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山古城遗址也以其精美的出土文物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具有重要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二、发展总体思路

以文化大策划和超前规划为先导, 以中山古城遗址公园建设为带动, 以组织大型城市运营商参与土地一级开发为主导, 以整体建设为保障, 以改善区域居民生活水平, 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 努力建设人文活力、和谐的示范新区, 探索大建设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开创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途径。

三、战略架构

在空间上, 以中山古城遗址为依托, 以考古遗址公园为主体, 以中山文化古镇为特色, 以文化汇展中心为亮点, 以湿地公园为陪衬, 形成“一址、一镇、两园、一中心”的空间格局。在手段上, 运用保护、修复、再现、体验、参与、创新等手段, 既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体现中山文化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规划结构

由生态自然保护区和文化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生态自然保护区为水库安全水位以下地区, 尽可能保持自然生态, 以保持湿地的自然发育, 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展示区设在水库安全水位以上, 主要利用雕塑、小型文化主题广场等展现手法, 全方位展示平山文化。设立印刷装潢、摄影摄像、网站、电影院线、休闲娱乐、宾馆、车站、邮政、银行、医院等十项基础服务设施或企业机构, 为中山古城遗址公园及周边的各类文化企业及人员提供优质、便捷、全面的服务, 保障相关企业和产业的正常运转, 同时也可安置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

五、对策和建议

在完善领导机构、制定目标方案, 明确任务分工, 强化考核机制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措施, 确保在中山文化的挖掘、宣传、项目跑办招商引资等方面有飞跃式进展。

1.汇聚社会各方力量, 全力打造文化品牌

采取政府主导, 人大、政协大力协同, 主管部门全力以赴,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 合力打造“古都中山国, 圣地西柏坡”的平山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省中山文化研究会在研究、整理挖掘和推广中山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 提高中山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增强辐射效应, 让中山文化走出河北, 走出中国, 走向世界。

2.利用多种宣传媒介, 提升平山整体形象

以中山国研究会刊物《中山春秋》为交流平台, 利用广告、影视、报纸、网络、刊物等现代传媒手段, 全方位推广中山文化, 同时创作一批宣传中山文化的电影、电视剧、歌曲、书籍、戏曲、故事等, 多角度宣传中山文化。形成以红色文化为衬托, 以中山文化为亮点, 以滹沱、冶河文化为特色的平山文化整体形象。

3.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营造文化产业高地

一是把基础项目做好做实。启动中山遗址的考古调查, 摸清中山古城基本构造和道路、水系的基本走向。清理遗址周边的垃圾及违章建筑, 进行绿化美化, 使遗址环境状况得到初步改观。二是由政府出面, 动员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 利用平山广泛的人脉资源, 加大中山古城国家考古建设公园项目跑办力度, 使遗址公园项目成为文化强县的龙头产业, 成为中山文化的产业高地。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构建多元中山文化

制订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企业或个人通过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对大型项目实行重点支持, 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不同门类的文化集团和文化产品。形成多品种, 多层次, 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 让文化产业成为平山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李建丽.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陈列内容设计谈[J].文物春秋, 2000 (4) :23-26.

[2]齐江华.论网页设计的艺术风格定位——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J].企业导报, 2010 (8) .

[3]张晶.2015河北省中山国遗址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举行.[DB/OL].

试论对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战略思考 第7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发展

一、建设文化产业园的战略意义

1、改善文化产业布局结构,实现产业聚集效应。一是产业的簇群化有效地促进了资源整合。簇群深化了劳动分工,实现了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结果导致了参与分工的所有企业的规模经济性。簇群内部同质企业的密集分布,激烈的竞争和频繁的合作,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典型的学习型群体。二是产业的簇群化有效降低了交易费用。簇群是知识、人才、信息的聚集地。供应商、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这里能方便地搜寻经营、需求、供给等各种信息,节约了搜寻的时间和费用,提高了效率 。因此,这种形式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整合程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

2、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结构,实现规模效应。我国文化产业处在发展初期,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产业关联度低,“小、散、乱”等问题。发展文化产业园,之所以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首先是因为文化产业簇群化趋势为企业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大加快了资本聚集进程,有利于大企业战略的实施和大企业的成长,也为改变现有文化企业集团单一经营模式,组建跨媒体、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产业融合。

3、优化地区人文环境,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文化产业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米越大,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空间。文化产业住我国GDP中的比重前还不到4%,美国此项指标在20%左右,日本也达到了18%左右。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实现,国民收入的提高,文化产业将呈现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但文化产业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有的地方发展的快,有的地方发展的慢。关键就看能不能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发展文化产业园无疑是地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本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一个捷径;同时对于增加就业,开辟旅游资源,改善当地的工作、生活和人文环境,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策略

1、明确园区定位,强化政府服务。文化产业园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其所发展的具体产业也应该有所侧重,不能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陷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在进行文化产业园的定位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区现有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分析优势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而确定产业园的主导文化产业。其次,政府要认真研究,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吸引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进入园区。最后,要建立合理的文化产业园运作机制,包括开发模式、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使产业园能够良性运作,持续发展。

2、选择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园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选择那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要采取财政、税收、法律等各种措施,大力培育生产原创型文化产品的企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下游的衍生品生产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尽快改变我国文化产业园产业链缺失的现状,形成文化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突出产业特色,塑造品牌形象。我国文化产业园的数量增长迅速,但大多千篇一律,不是服务外包就是动漫基地,缺乏特色。而利用区域具有的强势资源,支撑有特色文化产品,才能使文化产业园更加具有生命力,才是我们要创意的目标。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应该大力强化园区特色,体现个性,重点培育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导产业,这样才能培育出竞争者难以模仿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园就能够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建立起响亮的品牌,并通过品牌的维护和发展,长久保持核心竞争力,帶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利益。

4、扶助中小企业,解决企业困难。文化产业中中小企业占了的大多数,它们往往实力弱小,融资困难,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文化产业园区应该努力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在政策上和融资上对中小企业倾斜,在园区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它们的需求,从政策服务、技术指导、创业设施、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园区内的中小企业顺利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产学通力合作。在当今社会,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文化产业是靠知识、智慧支撑的,因此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关键是人才。文化产业园应该通过制定人才规划、增加经费投入、颁布优惠政策、人才合作培养、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把文化产业园变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基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高效平台。

三、结论

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的努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中,政府处于引导者和规划者、政策扶持者的角色。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要从制度上保障文化产业园的良好运行,政府需要制定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与优惠,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制定标准引导企业入驻相关文化产业园,并加强文化产业园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实现文化企业集群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向民等.文化产业管理概论[M]书海人 民出版社,2006(70):81~82

[2] 杨吉华.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存在 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93~94

花炮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 第8篇

关键词:武术,文化,发展

1 概述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的主流文化, 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 对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影响。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 武术错过了跻身奥运会的最佳契机。奥运战略是否是武术发展的最佳途径, 值得商榷。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两种异质文化中生长的体育文化形式, 由于民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决定了它们不同的表现形式。重新审视后奥运时代武术发展是对武术事业负责任的态度。

2 中国、希腊文化的比较

2.1 方法论的比较。

武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谐价值观和整体思维、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的哲学营养, 从阴阳辩证统一理论出发, 建立人体生命整体观, 表现为整体、直接、非逻辑的特征。练功中讲究“心斋”和“坐忘”, 在凝神静坐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以培养“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1]的“浩然之气”, 起到通过心理过程调整生理过程。并从道德教化入手, 将养生与养德统一起来, 注重社会道德、心理与健康的关系。

武术继承道家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阴阳辨证思想, 构成借力打力、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武术的技术中也包涵了中国传统的思维艺术。

希腊宗教意识深刻影响着奥林匹克的发展, “希腊人认为神和人同形同性, ……能取悦人的一切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样能够取悦神灵, ……因此, 在祭坛前向神灵献上技艺, 展示自己的健与美, 博取诸神的欢心, 便成为最虔诚的宗教祭祀”。[2]“奥林匹亚的神们……首先是为反对无秩序和反理性的力量才创建了竞技运动会”。[3]可见, 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选手展示力与美, 是对神性的唤起和谕示, 诱发灵魂的觉醒, 是以追求神性的和谐与规则为基本出发点。

现代奥林匹克以科学的理性思维为指导, 以人体解剖学为理论基础, “以一系列有规律的身体运动方式对人体的有机体直接产生影响, 使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得到积极的生物学改造, 从而取得肌肉发达、骨骼健壮、反应灵敏、精力充沛的直接效果”[2]。比赛中发挥与反发挥、控制与反控制战术, 充满了矛盾辨证的思想, 而技术本身并不包含更多的思维成分。

2.2 价值观的比较。

现代奥林匹克屏弃古竞技运动追求神性和谐的价值观, 高扬理性主义精神的旗帜, 将体育运动同教育结合在一起, 沿着“个体到社会, 由微观到宏大的逻辑顺序构建”起价值原则体系:“通过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 从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4]

武术把侠义传统与儒家的最高伦理标准完美结合, 形成习练者重诺守信、重义轻利、表里如一的人格精神, 强调个体的价值寓于社会群体之中, 崇尚舍生取义的精神和行为, 而“为国为民”的武侠形象, “成为中华民族最完满的人格象征”。同时, 吸收道家重生养德的思想, 强调在实现个体价值和全生保身的前提下, 实现精神的自由以及与外界的和谐, 为习武者追求人生理想道德的实现, 奠定心理基础。“大我”与“小我”的紧密结合, 使武术文化价值观更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2.3 评价标准的比较。

武术练习通过内向性意识的定向作用, 引导外部形体运动, 提高人体生命力, 以达到身心和谐、内外双修的良好效果。评价是用适应能力、机体祛病健身的修复与再生能力、免疫力等来体现。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一系列自动化的身体运动方式, 对人体直接产生影响, 改善人体生理机能, 意识集中于形体动作或器械上, 并为形态动作服务。评价是用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以及一系列身体形态、机能等体现。

2.4 道德意识的比较。

武术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 更注重心智活动, 强调人生态度和人格的修养, 锻炼中伴随着强烈的道德体验, 所形成的是完善的内倾保养生命的价值观。道德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 是道德意识的自律过程。

奥林匹克运动在不断挑战的追求中, 培养公平竞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情绪的心理体验, 所形成的是重身重外、追求超越的外倾的取胜和荣誉的价值观, 是道德他律的过程。

3 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文化思考

3.1 文化内涵是武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文化现象, 除了同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紧密结合之外, 还同人类其它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 大多数的“在这类关系中, 其它文化形式并不是体育运动过程本身的组成部分, 它们与体育运动的联系只有形式上的意义。”

传统文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观相统一的特点, 使武术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 以及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 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 武术突出的文化学特征是其独特魅力。

3.2 平等交流、共同发展。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不同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体育文化现象, 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仅为武术与竞技运动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 还决定了各自具体形态和模式。武术发展需要奥林匹克的舞台, 奥林匹克同样需要古老东方文明的营养, 武术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能够丰富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武术发展中, 简单模仿、盲目跟随和原样移植的异化过程, 将会抹杀武术对世界文化的价值。

3.3 加强武术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 理论研究始终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 以发掘整理太极拳的宝贵经验, 建立一个从技术到理论的完善的武术学科体系, 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深入挖掘传统武术文化内涵, 揭示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此外, 武术功法研究与发展, 应借鉴与移植竞技体育在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先进的理论与成果, 研究成果量化的过程, 也是武术科学化、理性化的过程。

3.4 人类健康的追求为武术提供国际化市场。

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激励着运动员不断追求竞技能力的极限, 却不能满足人类追求身心和谐健康的愿望, 为追求道德、心理、生理三维和谐发展的武术运动向国际推广和交流提供了机遇。风格民族化、技术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竞赛国际化的中华武术, 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M].

[2]任海, 等.奥林匹克运动[M].第1版.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0, 123, 235, 246.

[3]尼科斯.亚罗尔斯.古希腊的体育教育[J].体育文史, 1990 (3) :40.

花炮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 第9篇

摘要:我国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科技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研究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文化建设,建设与经济文化、政治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先进科技文化体系,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导和基础。

关键词:科技文化;发展战略;和谐社会;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jssn.1671—6477.2009.02.0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总的战略重心和战略思路。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科技文化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战略地位,全面、系统、具体地研究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一、科技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前提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文化系统工程,将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它需要放眼未来的长远规划和几代人的精心努力。研究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必须解决以下认识前提。

(一)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不能仅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现代化程度,而必须把文化即精神文明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放到现代化的目标中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将文化发展目标作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不但深深渗透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之中,成为决定这些实力的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产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已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文化作为“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文化建设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却相对滞后。相比较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硬国力”因素所受的重视程度,文化等“软国力”建设可能长期遭到了某种程度的轻视甚至忽视,这是致使目前中国文化国力还跟不上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速度,还难以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加快文化国力建设,以满足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就成为当前中国文化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总的战略重心和战略思路。文化建设的总任务得以明确定位,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提法,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

(二)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先进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把文化发展战略纳入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之中已成共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科技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在学术界乃至官方许多有关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课题和论述中,涉及的一般都是有关意识形态、思想道德、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内容,而基本上没有提及科技文化。更有甚者,文化被局限为“文学艺术”,或者窄化为由文化主管部门主管的戏曲歌舞。这种对文化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同时,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知识层面和器物层面,即将科学技术等同于“第一生产力”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硬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科技文化建设被边缘化的状况,既不利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也不利于引导科学技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其实,科技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得以改善的杠杆和动力。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是共生的,科学技术是现代文化的基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先导和基础。特别是在高科技活动中形成的融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文化,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他文化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成为现代文化的先导、基础和核心。因此,我们必须从建设健全的和谐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将科技文化建设纳入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发展战略之中。

(三)科技文化发展战略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科技文化是推动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最强大的基本力量,正以强大的穿透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组成的亚文化体系,其发展之迅速,作用之巨大,影响之深远,是任何其他的社会文化子系统所难以比拟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物质功能、经济功能,人们已经熟知,但对于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文化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尚未引起与其重要作用相应的关注。

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等多维度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科技文化的传播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的诚信、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各项政策和管理都离不开科技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当代知识、信息的社会渗透,科技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行为活动无不渗透着科技文化的要素。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经济发展作基础。发展经济首要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自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条件。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已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科学技术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恰是由于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物质力、经济力,又是第一精神力、文化力,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巨大社会功能表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的社会。在科技社会,科技文化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因此,我们必须从大科学文化的观点出发,以系统哲学理论为指导来建设科技文化体系,从构

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战略高度研究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与时俱进、协同发展的科技文化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这样,才能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针以及突出的战略重心。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始终抓住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这一主题,以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努力构建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新型科技文化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战略目标和发展方针

确定我国现代科技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需要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其战略方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出发,我国现代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方针应该是: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向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坚持创新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念,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努力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建设与经济文化、政治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先进科技文化体系。

(三)战略重心

科技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建设科技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科技文化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在追求真理,逼近真理的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气质。它不但是科学活动中的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态度和社会关系规范,而且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中已进入文化价值判断领域,成为当今科技时代一种重要的人类价值观,这就决定了科学精神在科技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成为科技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科技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炼出来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必须准确表达共同体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第二,这些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一定要上升到普世价值的高度。第三,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一定伴随着对世界和历史的重新解释,并且用新的普世价值对世界和历史的解释,并且用新的普世价强的说服力。第四成熟的价值系统必须体现在强的说服力。第四,成熟的价值系统必须体现在真实运作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机构中,成为人们正式交往的权威依据。第五,成熟的价值系统必须与人们的日常语言融为一体,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挂钩。第六,一个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生活中真实地确立,还必须有一大批人用全部的生命真诚地实践这些核心价值。

三、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进原则

先进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科技文化发展战略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和工具,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的宝贵文化成果,推动着先进文化建设。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一定要立足于科技进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吸收和总结当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精髓的先进科技文化,成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导和基础,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和谐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科技文化,应该是一个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组成的内在和谐自治的亚文化体系,并有机地融入我国和谐文化的整体之中,与经济文化、政治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协调发展。制定科技文化战略除了要有超越科技文化自身的视野,又要有科技文化建设服从整体文化建设的大局观,在对文化大局的宏观把握中确定科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措施。从根本上讲,科技文化必须是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吻合的和谐文化体系,科技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步调一致、相辅相成的。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我国科技文化建设,要求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两大支柱,近代以来两种文化的对立阻碍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用的正常发挥。和谐社会要大力倡导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差异,保护个性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理念下我国奉行的最基本的科技文化战略。我们既应克服将科学精神归结为“客观主义”或“功能主义”的狭隘理解,也应超越将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或“人文学科或文化的精神”的狭隘观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现代性的两翼,应该给以同等重视,二者也必须达到平衡,以防止科学主义或意识形态主义的霸权。

文化融合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差异既可转化为冲突,也可以形成积极的交流,既可以导致文化排异,也可以达成文化融合。科技文化的战略构建,就在于增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文化差异蕴含的潜在势能转化现实的文化力,推动科技文化的发展。文化融合的内容包括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组织文化、群体文化、个人文化等的相互融通。因此,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不是以科技文化来消灭其他文化的特性,更不是以科技文化来代替其他文化,而是要求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对方的优良特性,使之融合生长为一种崭新的混合文化或杂交文化。这意味着科技文化吸收其他多种文化的精华,使吸收的文化成为科技

文化构建的一部分新内涵,由此促进科技文化在整合中积极变异,形成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整体。

(三)创新原则

科技文化既然是和谐社会的先导,就应当走在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前列。我们现在强调比较多的是提倡科技创新,这是极其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提倡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创新。创新文化是鼓励科技创新的文化,是一种有利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文化观念、行为道德规范和社会体制,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精髓,以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层面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创新精神的实质是科学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精神,尊重科技规律,求真务实。研究科技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掘科技的文化创新功能,同时,创新文化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在其最深层,是与有关整个世界工作原理的核心假设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工作模式。科技文化所体现的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有利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步伐,科技文化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对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强调创新在科技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并不意味着否认文化的继承性。要坚持“继承与发扬、借鉴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借鉴国际科技界有利于创新的先进文化,锐意创新,不断规范,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前瞻原则

制定科技文化战略的预见能力,在于把握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握科技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见微知著。有鉴于科技文化生成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科技文化形态的稳定性和长远性、科技文化作用的后起性和统合性,服务于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技文化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高度。对于科技文化及其构建未来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必须“提早打算,长远安排,全面统筹,先行介入”。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规划科技文化战略,加强前瞻性和对长远问题的研究,科技文化战略应该具有超前、宏观、博采众长,吸纳国内、国际在科技文化发展的经验。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根据当前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我国国情做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设定,给科技文化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思路和发展蓝图。

(五)特色原则

建立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是我们科技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本命题。在文化领域,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对待传统文化而言,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既要反对数典忘祖的历史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也要反对食古不化,厚古薄今的做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肯定其博大精深,又要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更要对古代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成为今天进行文化创新的资源。适合于中国的现实国情的科技文化才是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要密切联系世界各国当代科技文化建设的动态,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比较研究,使中国特色科技文化充分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具有与国际对话的能力,而且富有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应该是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时代要求,有利于民族进步的科技构成和科技功能的一种最佳配置,构建一种科技文化的全新范式。在这种范式中,科学技术不再是单纯为人类提供物质享受的经济工具,而是向精神层面跃迁,更注重发挥它的精神文化功能。科学技术不再只是一个物性工具,而是具有充分的人性关怀、仁爱情怀和人文精神,人性寓居于科学之中。科学文化的结构更健全,两种文化的分裂状况得以消解,呈现出高度融合的状态。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科技文化的进程中,应该始终重视提炼和汲取我国人民在古今创造的所有优秀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既保持民族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质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封建人伦文化,由于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匮乏极大地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现代科学文化成为社会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的今天,对于正在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努力奋进的国人来说,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加速实现传统人伦文化向现代新型科学文化的转型,真正确立科学精神在国民文化素养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科学精神绝不是近代西方科学精神的简单移植,而是要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弘扬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现代科学精神,建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科学文化。

(六)开放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不能离开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大道。对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必须在坚持人类科技文化同一性和民族文化开放性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意义的解释。在科技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用开放的眼光审视科技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因为,其一,具备开放眼光是科技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科学的开放眼光,在文化多元化面前,就如同“瞎子摸象”,无法把握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其二,开放眼光是科技文化发展自身的内在要求,开放眼光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乳交融,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其三,只有用开放眼光认识科技文化、判断科技文化前进方向,才能从深层次上科学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前进方向。其四,具有开放眼光,才能创建顺应世界潮流、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科技新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开放的眼界和胸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博采各国科技文化之长,大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样要求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加强与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科技文化和信息交流,使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当然,吸收和引进外来科技文化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坚持中华民族自尊自立的伟大品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处理民族科技文化与世界科技文化的关系,既反对盲目的排外主义,又抵制“全盘西化”,以建设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包容所有科技文化之精华的中国先进科技文化。

(七)效益原则

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在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文化建设,坚持经济、社会、生态诸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其一,

必须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设一种有利于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文化,为贯彻落实产业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等营造文化氛围。其二,我国的科技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应该是一种融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于一体的大科学新型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引导科学技术朝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其三,我国的科技文化要正确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尤其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单纯工具化、实用化、功利化等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我国所要建立的科技文化,要以促进科学技术人性化、生态化为价值取向,有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必须与建设生态文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相适应,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之,我国科技文化要发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功能,推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八)系统开发原则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大科学”时代,马克思关于将来“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同样,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随着“大科学”时代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本身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专业分化,形成了包括着自然科学与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完整的科技文化体系。大科学时代的科技文化既是现代文化科学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又广泛渗透于其他文化子系统之中,并已成为整个文化科学体系的基础与依托,发挥着任何其他文化子系统所不能发挥的、独特的“基频”作用。因此,“大科学”时代的我国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建设和谐文化这一主题,研究科技文化内部子系统、科技文化系统与其他文化系统、科技文化与经济、科技文化与政治、科技文化与教育、科技文化与社会、科技文化与生态环境等的关联性、互动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只有整合联动,系统开发,有序有利有节制地发掘文化资源,才能形成科技文化强势,才能在交叉渗透、相互关联中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科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美好而现实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导向、支撑和动力作用。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其他文化具有内在联系。因此,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一方面要研究科技文化事业、科技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及其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科技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以科技文化推动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样,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

上一篇:镇党委班子评议意见下一篇:美味的比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