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持稿

2024-08-01

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持稿(精选6篇)

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持稿 第1篇

弘扬民族精神

————初三(3)班主题班会 女:回首茫茫历史,中国,唐宗宋祖引领中华文化。男:展望漫漫未来,中国,五湖四海凝聚民族精神。

女: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男: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女: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

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

女:为了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男:为了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中学生。合:现在,我们宣布初三(3)班“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男:刚刚过去的国庆节,xxx,你都做了什么呢?

女:自由发言

男:还挺充实的嘛,那么,你知道国庆节的来历吗?

女:自然知道(对,ppt读,ppt到第二张)

男: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让我们随着《最炫民族风》,领略中华民族文化风情。

女:全班起立

第一个节目:请欣赏大合唱 “最炫民族风”

男:请坐,你看,着民族风一吹,五月的鲜花都抢先开放了,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请xxx带来的《五月的鲜花》

女:想必从这嘹亮的朗读声中大家一定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爱国热情是高涨的,我们的爱国口号是响亮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作为学生的我们怎样能把这样伟大的情感表现在我们的行动中呢?

男:这还请大家集思广义,有谁想要谈一谈呢?

女:大家的发言很真挚,也很踊跃,但时间有限,我们没来得及发言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交流,同时也希望各位同学能牢记我们刚才所说的承诺,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认真实践!

男: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些图片,我希望大家能够边欣赏边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

女:是啊,看到这些画面,做为中国人的我们怎能不高兴、激动。我们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高兴,我们为国旗的再一次升起而激动。男:既然我们都是中国人,那我们就都有一颗中国心,这颗心中孕育着爱国热情,回荡着民族精神,请欣赏小合唱《我的中国我爱你》。女:我的中国我爱你,这是每一位中国人必须做到的,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男: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

女: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精神呢?(讨论)

男:听了这些同学的看法,大家对于民族精神的印象是否加深了呢?那么,让我们看个小品消化一下,请看由xxx带来的小品《xxx》 男:看完小品,本期主题可不能忘记。

女:下面就来考考大家对祖国的认识有多少?

1.中国国歌是由哪位著名音乐家谱曲的呢?

聂耳

男:2.每年8月1日,我国各大军区组织了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事件的呢?

南昌起义

女:3.你认为毛泽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渡江战役

男:4.邓小平用哪一核心政策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

女: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男:看来,同学们的知识很渊博,接下来我们请班主任做个小结 班主任总结:眺望未来,21世纪的朝霞如此绚丽;放眼世界,21世纪的画卷壮美神奇;展望未来,21世纪的舞台充满了挑战也蕴藏着机遇。巴

金老人曾动情地说:“青春是美丽的!”是啊,朋友们,青春——一个多么美丽灿烂的生命季节啊!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在新的世纪带着一颗青春的心,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让我们的青春带着生命的激情,带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一起飞扬!

女:大家知道随着祖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好日子,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好日子》的旋律中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

合:初三(3)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持稿 第2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最初认识和熟悉的环境都是自己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随着社会阅历的日益丰富,人们不断深化了对祖国广阔土地及其风貌的认识,逐渐将对故土的哺育之恩、依恋之情扩大为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祖国,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就是我们脚下这块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发展的辽阔大地。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个人精神。发达民族之所以能够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民族精神。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逐步建立起优秀的个人精神。一个民族要想发达,就必须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

1998年抗洪之后,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在2001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国民思想、行动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思维、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西方发达民族以“重视科技”、“探索进取”为突出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17世纪以前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效果,那时西方的生产力及社会管理还比不上我国。自17世纪以来的几百年,西方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超过了四大文明古国,并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这充分表明:民族精神转化为社会效益需要一个过程,一时的见效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长远上的意义非常大,必须予以重视。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雏型,到汉代确立了以儒家为主的民族精神,之后沿用了两千多年,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到了近代,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落后于发达民族。比如,由于民族的科技精神落后,导致社会生产落后,泱泱大国受尽百年之屈辱。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民族精神落后,必然严重阻碍民族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培育先进的民族精神。

回顾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既积淀了许多伟大的民族精神,也积累了不少糟粕,有待我们去改革、重建、培育与弘扬。在现代文明面前,我们的传统精神显得苍老乏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为民族后代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还要特别留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做为他们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唯有勇敢而全面地改进自己,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长远上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从本质上讲,我们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尽管我们在近代有过一百多年的屈辱,但这只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片断而已。五千万

华人在海外创业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是一个可塑造、可重造辉煌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民族之一。尽管我们的民族精神存在不少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做为优秀民族的本质。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发扬优良的传统,改革不良的传统,一定可以实现民族复兴。就如一个原来体质很好的人,虽然由于不注意保健而滋生了不少疾病,但优良的体质还没有改变,只要注意保健及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强壮的体魄。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从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林语堂等等,都试图改变民族的种种不良传统及重建民族精神。梁启超先生第一个将我国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孙中山先生在多次演讲中,都慨叹“民族如一盘散沙”,“国人失去民族主义垂300年,太缺乏(或者没有)民族观念,只有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导致民族命运式微”。有鉴于此,他提出了“反省民族缺点”、“改造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主张。

鲁迅先生起初学医是为了给国民治病,后来弃医从文是因为感到“愚弱的国民,无论有怎样健全的体魄,怎样的长寿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等的首要是改造国民的精神,我认为此为文艺的第一要务。”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国民精神,以《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反映民族的某些弱点。

林语堂在1925年作了《中国的国民性》的演讲,列举了我们民族种种优劣之处以后,将忍耐性、散漫性和老滑性归结为民族的三大弱点,吁请国人注意。在抗战前夕的危急年代,他专门出版了《吾国吾民》一书,在“中国人的性格”一章中,列举了“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等十条作为刻画描述。

抗战期间,梁濑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罗列种种资料,将国人的特点列举为: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与弹性、圆熟老到等十点。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华后认为,影响中华民族特性的是孔、老、释三家思想,孔老虽相对,但影响并无二致,使中国人知足安分、宽容和平、消极保守。英国哲学家罗素则在访华后写成的《中国问题》一书,列举了幽默、忍耐、谦让等特点后,更指出贪婪、怯懦、冷漠为阻止中华民族进步的三大缺点。

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持稿 第3篇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我们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一贯比较重视, 从学生工作系统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来系统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当然, 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30年了, 对思政课的教学情况比较熟悉。在2005年新课改之前, 我们开设的思政课里没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爱国主义教育散见在其他课程里, 比较薄弱。2006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体系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 为较系统地在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载体。然而, 该课程课时只有32学时, 却要涵盖从1840年起直到今天的一百多年的历史, 许多内容不可能深入讲解;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讲授主要是以思想理论发展为脉络, 要系统地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历史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显然会受到内容体系的局限, 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 从2002年开始, 在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 我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抗日战争史专题”公共选修课, 每学年一次, 从大二开始, 学生在网上自由选课, 课堂人数常常接近300人 (我校每个选修课课堂规模最大限定为300人) 。

由于公共选修课的课时有限, 同时考虑到工科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过早分科导致历史知识较欠缺的实际状况, 我将抗日战争这段具有丰富内容的历史精心归纳为7个专题, 分为: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及政策的确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时期苏美等国的对华政策、关于战争赔偿及日本对战争的态度问题。其中, 首先用2个专题介绍、分析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政策及侵华暴行, 接着用2个专题展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大致情况 (因为抗日战争建立的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 用专题形式分别加以介绍, 大致能够反映当时抗战的基本情况。) , 再把中国抗日战争放在国际视野、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观察评价, 充分肯定其地位及作用, 同时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所处的国际环境, 尤其是苏美等大国的对华政策, 最后一个专题回应学生比较关心的赔款问题以及结合德国对比讲解日本对战争的态度问题, 这也涉及到日本的历史观教育和目前日本右倾化的根源问题。7个专题分别从日本、中国、国际几个层面、几条发展线索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基本面貌, 用丰富翔实的历史事实展示了这一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 最终取得胜利的悲壮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 我认真把好每一个教学环节。首先, 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 备好每一节课。我硕士阶段学的就是抗日战争史, 之后多年科研研究方向也在抗战史方面, 因此, 对抗战史及其研究动态我比较熟悉。我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宏观、全面地把握选择这门课的内容, 充分吸收学术前沿的科研成果, 将其融会在课堂教学中。其次, 做好课件, 利用多媒体, 丰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实效性, 我自己动手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不仅提纲携领地展示了教学内容, 而且补充了许多与教学内容贴切的图片资料, 增强了说服力和生动性。最后, 自费从中央电视台购买了“抗日战争特辑”等光盘资料, 挑选精彩部分为同学放映, 因为这些都是当年的真实纪录片以及人物专访等, 没有多少艺术加工, 可信度高, 学生比较认可。

抗日战争史专题课开设以来, 教学效果较好。这不仅表现在每学期选课的学生数量上, 而且还体现在听课质量上。去年上课时, 刚好国庆节放假前一天晚上有课, 我估计那天可能到课的学生不多, 但到教室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来了, 而且听课的纪律也很好, 作为老师我深受感动, 也更加用心地要把课讲好。教学效果还反映在课程论文上。因为这是门选修课, 专题又较多, 所以考试形式较灵活, 我要求结合所讲的内容, 写一篇心得体会。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所讲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 有的进行了认真思考, 写出了自己上课的收获及真实感受, 相当精彩。部分作业我还保存着。

总结这些年开课的经验, 对照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 我有以下心得或收获:

第一, 利用公共选修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弥补公共政治课的不足。前已述及, 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课时和课程体系的局限,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会受到一些影响, 而开设选修课刚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同时,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国外意识形态教育隐性化, 他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 但从没有忽视乃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 在公民教育、爱国教育、法制教育、艺术教育等众多名目下进行西方的意识形态教育。事实上, 我们有些政治课学生不爱听的原因是老师从理论入手, 比较枯燥, 学生觉得是在给他们灌输空的大道理, 因此在心理上就比较排斥。而选修课是学生自愿选的, 同时, 抗日战争史是一门历史课, 以史实为主要内容, 从史导出论, 史论结合, 水到渠成, 或者只讲史实, 由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 这样, 既避免了灌输观念的弊病, 又增强了理论的可信度, 容易被学生接受,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开设抗日战争史专题, 在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方面有特殊的优势。因为自从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备受侵略和欺侮的屈辱史, 尽管近代史上的仁人志士们从未间断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但最终均是以失败而告结束, 只有抗日战争最后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而且这种胜利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的, 是全国各党派 (包括国共两党) 、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历尽艰辛、共同努力取得的。抗战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百年屈辱史,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明显提高。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最好题材。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 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 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伟大的民族精神, 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 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1]

第三, 在授课的过程中, 以史为主、史论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专题时, 不仅讲大屠杀、细菌战, 还讲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还以丰富的史料补充了对中国古建筑的毁损情况以及日本掠夺中国劳工的情况, 说明帝国主义入侵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 澄清个别同学认为成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会发展更快的错误认识;在讲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取得胜利时, 既讲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又实事求是地肯定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尤其是正面战场初期大规模抵抗的积极作用, 最终统一到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来。在此, 还分析对比两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 的不同结果, 着重说明领导集团政治是否进步、内部是否团结、民族精神是否振奋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讲苏美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时, 既充分肯定他们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 同时也批评了他们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本位主义, 分析了他们既支持中国抗日又轻视、忽视中国战场的作用, 而中国当时的现实大国及虚幻大国的双重身份, 最终寻根朔源是由于中国当时的国力所决定的。这就点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备受欺凌以及抗战时期和抗战结束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被世界所重视, 不能给予公正评价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国力不强。这样, 学生们在课后作业中自己就明确表示要发奋学习, 报效国家。

第四, 学习抗日战争史, 为加深理解“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史实基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何为中国梦?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其实是100多年中华民族奋斗过程中表现的精神和价值观的结晶, 是一个民族走向发展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的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梦想, 既是个体生命的, 又是总体国家的。2013年3月17日,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再一次谈到“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

2011年7月1日,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 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3]而抗日战争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中的一个特殊的关键的阶段, 为我党完成第一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点。这个根本转折体现在, 首先, 近百年间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只有抗日战争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其次, 八年抗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 抗战胜利准备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决战。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 人民解放战争很快就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随之诞生,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个任务。不久, 中国就踏上了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道路, 中华民族于是开始了自己的伟大复兴。而归根到底就是由抗日战争这个历史的转折, 这个力量准备所造成的。

最后, 在目前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历史, 而日本政坛屡次在历史问题上做文章企图翻案等背景下, 讲解抗日战争史, 对我们的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不过是昨天的现实, 它是一个民族与种群的回忆, 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极具影响。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门, 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 败人之纲纪, 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 堙塞人之教, 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 必先去其史。”[4]进行历史教育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而日本近年来多次出现的审定、删改教科书事件, 淡化乃至否认侵华历史;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12月26日, 参拜了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这是继小泉纯一郎之后首位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在任首相;2014年6月20日, 日本政府向其国会提交了对“河野谈话”[5]出台过程的调查报告, 对“河野谈话”的事实基础表示怀疑;2014年7月1日, 在日本自卫队成立60周年之际, 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 这意味着日本战后以专守防卫为主的安保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战后日本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和平宪法的制度保障, 解禁集体自卫权实质上架空了和平宪法, 是一次“宪法政变”。安倍参拜靖国神社, 挑战的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结果;安倍一再对钓鱼岛等提出领土主张, 挑战的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精神;如今, 安倍推翻日本宪法对和平的国际承诺, 完成了他图谋挑战和颠覆“战后体制”的三部曲。[6]从以上这些动向可以看出, 安倍内阁的历史认识已经开始向公开歪曲历史真实, 美化侵略战争的方向发展。当然, 为历史翻案, 其目的是要打破和改变二战后的日本国内体制和国际秩序。“这些做法, 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 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 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 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1]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

[2]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

[4]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59:22.

[5]“河野谈话":1993年8月4日, 时任日本政府内阁官房长官的河野洋平代表日本政府发表了有关“慰安妇"问题的调查结果。承认当年日本军队存在强征慰安妇, 表示诚挚道歉和反省, 表示要通过历史教育, 让人们永远记住, 绝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持稿 第4篇

1948年秋风萧瑟,寒雁划空,朱德总司令一行来石家庄视察,在他的提议下,石家庄人民政府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园,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诸多革命先烈,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就在此安葬。

英雄马本斋原名马守清,回族人,1901生于河北献县东辛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少年时期的马本斋随父到东北谋生,投身东北奉军,拟报效国家,投身军戎。1924年,马本斋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由于个人的聪明才智,很快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对日本的嚣张采取不抵抗政策,马本斋怒发冲冠,弃官还乡,宁可以种地为生。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1937年,爆发了卢沟桥事变,英雄马本斋随即率领家族父老和兄弟姐妹创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队伍扩大以后被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此后不久部队人数迅速增加。后来,马本斋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入党志愿书上写得真挚感人,发人肺腑,他说:“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侵略我华北,马本斋领导回民支队英勇转战各地,不断回击日本军队的扫荡,后来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众多的土匪,保卫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因此,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1年,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住马母,意图利用母子感情打击马本斋的意志和控制马本斋,大义为重的马母,智慧地识破敌人的奸计,痛骂汉奸,水米不进,数日后绝食而死。马本斋得知后,悲愤莫名,数次昏厥,但是他,强忍痛苦,克制住感情,识破敌人的无数次诱降。

1942年6月,马本斋采用游击战术,率部奋战,歼灭敌人无数,战斗几百次,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由于东奔西走,艰苦异常,加之军务繁重,马本斋营养奇缺,屡受创伤,南征北战,积劳成疾,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年仅43岁。

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之。毛主席题词曰:“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总理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英雄马本斋母子的事迹,英名昭著,令人敬仰。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一名宣传工作人员,不仅是英雄们的守护者,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者,我们只有不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国父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就是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爱国是义务,也是一种光荣。陵园内安葬着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英雄在此长眠、安息,激励着后人,成为人们净化精神,洗涤心灵,坚定信念,树立理想,开拓奋进,立志成才和为国现身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巍巍壮观。这里记载着华北先烈的璀璨历史,我们面对的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共和国的昨天。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英雄已然安息,但英魂永在,浩气长存。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宣传工作人员,我们在守护英雄们的同时,竭尽全力地宣传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范围,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微薄之力。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5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请打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身后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要求我们爱祖国的大号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它有着“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优良传统。它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爱国主义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的崇高感情的体现,历来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历史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和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近代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是历史和现实已经和正在证明的真理。只有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争取实现全面小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的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者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国防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不称霸,永远不会侵略别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畏强暴、不容他人侵犯的弥足。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统一和发展,需要建立更强大、巩固高的国防。为了建立更加巩固的国防,国家需要深入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家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长期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可是在近代文明大潮中,中国渐渐落伍了,而且竟然沦为落后的挨打者。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到当代大学生的肩上。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积极投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圳去。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6篇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徐特立如是说。爱国主义是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身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所必备的精神。

何谓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把个人和祖国利益一体化而历史地形成并巩固起来的热爱、忠诚、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生命情结。它以思乡恋土的乡土情结为情感心理纽带,以祖国的生存发展为根本,以自强不息、贵和执中、群体至上为精神,是一种文化统合的爱国主义。

从古至今,爱国精神一直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它的光辉与热度不曾退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四句话体现了古代儒生愿将一生回报给国家的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千古佳句一展其赤诚之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铮铮誓言寄托了他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满腔热血感人至深……从岳飞到文天祥,到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林觉民到秋瑾,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五千年来,写满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史册。

爱国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变动的灵活精神。新的时期里,它的意义更加丰富与切时。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无论如何变化,爱国的本质是坚定如山的。无论在什么时代,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无论在什么时代,爱国主义都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无论在什么时代,爱国主义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爱国主义都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不竭力量源泉。

爱国的精神不变,时代却在不停发展,新的时期新的世界环境下,我们又该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呢?

首先,我们应明确我们热爱的对象。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不是一纸空文,而是我们在过去近三十年里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坚持的建设目标。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更好地实践爱国主义。然而,还有一些和我们同为炎黄子孙的同胞,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用双手建造自己的生活。如果说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不仅是政治原则,更是道德要求。近年来,由于台独、藏独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祖国统一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这个时候,爱国主义与维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则显得更为关键。任何一个流淌着中华的血液的人,都应该保有一份对祖国统一的坚持,一份对国家主权,祖国领土完整的认同,并对破坏祖国统一的因素加以坚决抵制。

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是当代爱国人士应该明确的又一论题。经济全球化使偌大世界变小,各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仅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其他方面也都互相渗透交融。技术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可以一起分享,资本可以跨国流动,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很多方面是可以自由的,但爱国的思想,心的方向,不容一丝一毫的偏差。我们可以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但必须坚决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我们可以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抱有兴趣,但要清楚自己的文化永远是应该发扬的。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但对自己国家动态的关心是最大的义务。我们可以引用各国的技术,但要知道都是以振兴自己的祖国为目的。我们可以身在任何地方,但要牢牢铭记,我们是中国人。有人说过,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有人说过,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无论生活变得多么多姿多彩,信息与观念有多么多样化,我们应该永远坚守的是,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尊严。

弘扬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承担的伟大责任,也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它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团结统一,就没有今日的东方之龙;如果没有爱好和平,就没有现在的平安稳定;如果没有勤劳勇敢,就没有当下的充裕生活;如果没有自强不息,那么在那么多灾难浩劫面前,我们就不会那样屹然不动地挺立。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忘不了天安门前,上千人一起发出的“汶川挺住,中国加油“的呐喊,都忘不了春节南方雪灾发生时各地志愿者雪中送炭的温暖,忘不了玉树地震时来自各方的全力支援……如果不是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做支撑,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在用生命来书写和发扬中华该有的精神,那么今天,我们如何能将腰板挺得笔直,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对自己和祖国的双重责任。既要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负责,更肩负这振兴中华的光辉重任。如此沉重与艰巨的任务在肩,我们决不能懈怠,不能逃避。和平的年代,我们也许不需要上阵杀敌,但需要用智慧战胜一切威胁祖国权益的力量;也许不能规划完善政策改善民生,却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并带动他人。

上一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开学院会计专业下一篇:别跟自己过不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