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作者范文

2024-07-18

儿童诗作者范文(精选8篇)

儿童诗作者 第1篇

《儿童诗两首》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我想》作者:高洪波,笔名向川,诗人,散文家,1951年12月生于内蒙古。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应征入伍,任陆军四十师炮团战士、排长。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转业后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干过行政工作,编过大型期刊。

代表作品:出版过儿童诗集《大象法官》、《鹅鹅鹅》、《吃石头的鳄鱼》、《喊泉的秘密》、《我喜欢你,狐狸》、《种葡萄的狐狸》、《少女和泡泡糖》、《飞龙与神鸽》,散文集《波斯猫》、《文坛走笔》、《高洪波军旅散文选》、《司马台的砖》、《人生趣谈》、《为二十一世纪祈祷》、《柳桃花》、《避斋走笔》、《高洪波散文选》,评论集《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说给缪斯的情话》等。

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其中,《我想》这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和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一起进入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九课。

《童年的水墨画》作者:张继楼,1926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协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重庆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主要艺术简历和艺术成就:解放前即开始发表小说、散文。参加革命后,由于工作需要,向民间艺人学习曲艺创作,发表和整理出版了十多本唱词(包括传统相声)。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儿童文学集(包括儿歌、儿童诗、民间故事)20多种。主编儿童文学读物30多种,有20件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报刊的儿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评奖中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件、三等奖2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作品:儿童诗集《唱个歌儿给外婆听》《夏天到来虫虫飞》《写给孩子们的诗》《童年的水墨画》等,作品多次获奖。

儿童诗作者 第2篇

《指南》和《纲要》一样,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南》相对于《纲要》的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更详细、更具体。由此,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通过一些教育小案例和教育建议则给我们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于我们今后实现以上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引领作用,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得以发展,同时为我们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对《指南》中新增“学习品质领域”有些感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其实这就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一线的老师,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的,而在这一个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孩子的参与度,掌握知识情况等等;再看名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行云流水的各个环节之余,总感觉,她们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升华”在活动中,这就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现在有了《指南》的引领,在我们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我们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儿童诗作者 第3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又宣告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国政府在2010年颁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儿童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保证儿童发展的一项有效“策略措施”是“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可见,倡导阅读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并由此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图画故事书是通过一系列有(或无)文字的图画,为儿童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的一种书。《饥饿的毛毛虫》这本图画故事书是美国作者艾瑞克·卡尔专门为儿童创作的,1969年出版之后,被译成47种语言,全球销量已超过3000万册。2008年该书被译成汉语,在我国出版发行。为了解我国幼教工作者对这本图画故事书的喜好倾向和价值判断,以便为今后“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幼儿园的课程与教材,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开展了这项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

1.制作评价资料。

把《饥饿的毛毛虫》这本图画故事书,[1]翻拍成13张照片,编成PPT1-13;把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制成PPT14。

2.设计评价表格。

针对这本图画故事书的内容,编制评价表,共有6个封闭式的单项选择题,每题由5个备选答案;把评价表制成PPT15。

3.选择研究对象。

随机向G省、H省、J省、S1省(市)、S2省、Z省的幼教工作者发放评价表;依次向他们播放PPT1-15;要求他们在看完这些PPT以后,完成评价表上的各个问题;分别对这些省(市)的幼教工作者进行集体访谈,交流各自的观感。

4.统计评价表。

共发放评价表72份(各省12份),回收61份,回收率为85%;去除未完全作答的评价表,获得有效评价表56份(其中教师16份、园长25份、教研员和科研员及师训员15份),有效回收率为78%;[2]上机处理有效评价表,得出各项研究结果(见图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该图画故事书的喜好程度。

从图1可知:我国98%的幼教工作者是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的,其中“很喜欢”的占63%,“较喜欢”的占35%,“一般”的占2%,“较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喜欢该书,主要是因为:“书的设计独特”“制作新颖”;“图画书的颜色很鲜艳”“很美丽”“十分养眼”;“图画很精美”“亮丽”;“故事很有趣”“很有意思”“很吸引人”“很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毛毛虫很可爱”“很好看”;“蝴蝶很漂亮”“惹人喜爱”。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主要是从图书的外表和设计、色彩和形式、内容和情节这几个方面来说明自己的喜好的。教师对优秀童书的喜好是没有国界的。2007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所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这本图画故事书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被推荐列入100本最佳童书之中。[3]

2.儿童对该图画故事书的喜好程度。

从图1可知:我国96%的幼教工作者推测儿童也会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其中认为儿童会“很喜欢”的占73%、“较喜欢”的占23%、“一般”的占4%、“较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为儿童也会喜欢该书,主要是因为:“绚丽的色彩容易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新颖的图画能吸引小朋友”;“故事很有童趣”;“一些画页按阶梯状排列,小朋友很容易翻动书页”;“每个水果上都有一个小圆洞,太神奇了,小朋友肯定会喜欢的”“会把自己的小手指头伸到小洞洞里去抠一抠的”“会用手去挖的”;“毛毛虫从洞里面钻出来,小朋友看了会感到新奇的”“会开心的”;“许多食品也都是小朋友喜欢吃的”,“好吃的食物会引起小朋友的兴趣的”;“毛毛虫胖乎乎的,很可爱的”,“红红的脑袋”“碧绿的身体”,“小朋友都会喜欢看的”,“毛毛虫后来变成了一只漂亮的大蝴蝶,小朋友肯定会喜欢的”。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仅意识到艳丽的色彩、新异的绘画能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注意力,而且还认识到别具一格的虫洞、多种多样的食物能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创造行为。这本老少皆“爱”的经典童书也受到英国人的推崇。早在2003年,英国广播公司所进行的一项阅读民意调查就表明,该书被公众投票评为英国人最喜爱的书籍。在英国人看来,这本书是一个深受喜欢的经典形象,精彩故事吸引着一代代的儿童,延绵不断。[4]

3.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的教育效果。

从图1可知:我国91%的幼教工作者认为这本图画故事书会对儿童产生极好的教育效果,其中认为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的占55%、“较好”的教育效果的占36%,“一般”的教育效果的占9%,“较差”和“很差”的教育效果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同该书对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是因为:“它是一本可以看也可以玩的好书”;“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能教给幼儿许多东西”,例如,能帮助幼儿认识“颜色”“数字”“食物”“昆虫”;“寓教于乐”,“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描述自然现象:小毛毛虫怎么样变成了一只大蝴蝶。”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能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来全面认识这本书对儿童成长发展的表层价值,这是令人欣喜的。但还没有能从教育的核心和实质上,来深刻理解这本书对儿童生命教育的潜在价值,这是令人遗憾的。这本构思巧妙的图画书能把儿童带到童话般的世界里,儿童通过跟随毛毛虫自由自在地去旅行,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生命的美丽和珍贵。生命,实际上就是一段旅程,幼教工作者可以透过蝴蝶的生命周期(如从小小的卵到又小又饿的毛毛虫,再到又肥又大的毛毛虫,再到茧,最后再到漂亮的蝴蝶),来唱响对儿童进行生命启蒙教育的赞歌。

4.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数学教育的作用。

从图1可知:我国86%的幼教工作者认为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儿童数学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占39%,“较大”的占47%,“一般”的占14%,“较小”和“很小”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可该书对儿童数学教育具有极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讲到了“星期的概念”和“数字”,“巧妙地包含了一周七天,1~7的数字”,例如,“有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从一到五”,还有“两个多星期”;它还“提到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星期一吃了一个、星期二吃了二个、星期三吃了三个、星期四吃了四个、星期五吃了五个”;此外它还“说到了许多量词”,例如,在星期六吃的许多东西中,就有“一颗”“一条”“一个”“一块”“一根”“一片”“一间”“一只”,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能比较全面地认知这本书对儿童数学教育的具体作用:既能帮助儿童认识10以内的数字、各种各样的量词,使儿童理解“1”和“许多”及其相互关系,又能帮助儿童掌握星期的概念、时间的顺序,使儿童能知道一周有七天,哪天在哪一天的后面。数学概念虽然是儿童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但是这本书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事半功倍。

5.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

从图1可知:我国80%的幼教工作者都肯定了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其中认为“很大”的占32%,“较大”的占48%,“一般”的占20%,“较小”和“很小”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可该书对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是因为它列出了毛毛虫一周的食谱:“毛毛虫每天都在吃水果”“每天吃的水果都是不一样的”;其次是因为它画出了毛毛虫的成长变化:“毛毛虫慢慢长大了”“越长越大”;再次是因为它写出了毛毛虫肚子痛的原因:“毛毛虫吃得太多了,肚子就痛了”,这样就会使幼儿明白“吃东西要适量”“要有节制”“不能吃个不停”“不能暴饮暴食”的道理;最后是因为它还开出了治愈肚子痛的药方:“要少吃一点”“要吃点蔬菜”“要吃一片树叶子,这样就会觉得舒服多了”。

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已发现了蕴藏在这本书中的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多种因子,既有助于儿童理解生长发育与进食水果之间的密切的因果关系,又有助于儿童形成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类甜食的健康的饮食习惯。

6.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科学教育的作用。

从图1可知:我国80%的幼教工作者认为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儿童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占43%,“较大”的占37%,“一般”的占20%,“较小”和“很小”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同该书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巨大作用,主要是因为:它“画了苹果、梨子、李子、草莓、橘子”“有助于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水果”;还“画出了巧克力蛋糕、冰淇淋、黄瓜、乳酪、火腿、棒棒糖、樱桃派、香肠、杯子蛋糕、西瓜”“能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食物”;此外它还“写了由卵到虫、再由茧到蝶的进化过程”“能丰富幼儿关于昆虫的知识”。然而,也有几位幼教工作者提出了质疑,“‘蝴蝶’不是从‘蛹’里出来的吗”?“怎么会是从‘茧’里出来的呢”?“是不是被作者写错了呀?”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已认识到了这本书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鲜明价值,例如,能扩展儿童关于食物和动物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彰显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其实,早有读者对该书中“从茧到蝶”的说法提出过疑问,作者也给予了回应:我曾请教过昆虫学家,大多数蝴蝶的确都是由“蛹”变来的,但有一种罕见的帕纳塞斯绢蝶,则是由“茧”而来的。此外,作者还自嘲道:我有一个不科学的解释就是我的蝴蝶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毛毛虫是举世无双的,因为毛毛虫实际上是不吃冰淇淋等食物的。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饥饿的毛毛虫》这本图画故事书得到了我国幼教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其中:教师对该书的“喜好程度”高于其他五个方面,位居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儿童”对该书的“喜好程度”;排在第三位的是该书对儿童的“总体教育效果”是颇佳的;排在第四位的是该书对儿童的“数学教育作用”是很大的;排在第五位的是这本书对儿童的“健康教育作用”和“科学教育作用”是较大的。

(二)讨论

1. 优秀图画故事书的选购与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这条从美国爬出来的奇妙无比的毛毛虫,一路畅通无阻地从一个国家爬到了另一个国家,已经“吞噬”了世界上无数个儿童的心。但访谈发现,我国幼儿园大多没有购置这本世界公认的优秀童书。图画故事书是儿童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受到教师和儿童喜爱的且教育价值极高的读物选购来,摆放在幼儿园图书馆或班级图书区的书架上,那么儿童就有机会打开图书,在知识的书本上爬行,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悦读”中获得成长。

2. 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权与维护。

在访谈会上,许多教师抱怨,他们虽然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但是他们却没有权利购买,因为只有园长才能决定幼儿园和班级图书的选购事宜。一些教师反映,他们不可能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讲给儿童听,因为在指定的“教材”和“教参”里都没有要求讲这个故事,他们不能自说自话,增加这个故事,同时他们也没有时间去讲这个故事,因为规定的教学内容已占满了每天的日程。有些教师表示,他们会向家长推荐这本书,请家长购买后,读给孩子听。还有几个青年教师说道,这本书让他们爱不释手,他们会自己去买,在家里讲给孩子听。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不及时地加以纠正,那么势必会泯灭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导致幼儿园教育滞后于家庭教育的“怪象”出现。

3. 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培养与增强。

在访谈会中,许多园长反映,虽然国家对幼儿园课程主要从宏观上加以调控和引导,但是地方各级部门对幼儿园课程的监管和控制却显得过多过严,他们通过频繁的评估、督导、评奖、比赛等一系列的工作,来给幼儿园的课程套上重重的“枷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养成和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之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的关系,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幼儿园合理开发园本课程,使这“三套马车”能密切配合,齐心协力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成为摆在我们幼教工作者面前必须迅速予以解决的一大难题。

4. 幼教培训活动的质量与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幼教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全国各地的幼教培训活动蒸蒸日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在国家级培训中,既有按区域划分的江北培训、江南培训,也有按对象区分的园长培训、教师培训。一方面,这种划片分区的培训,在考虑到地方适宜性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培训内容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引介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交谈时,研究者发现:来自江北的幼教工作者基本上都没听说过、更没看过这本图画故事书,而来自江南的幼教工作者则有几位听说过、看过这本图画故事书。另一方面,这种依据不同对象的培训,在考虑到工作针对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当之处,例如,培训对象之间不能进行多种沟通,相互理解,形成共识。在交谈中,研究者发现:听说过、看过这本图画故事书的教师要略多于园长。因此,在今后的幼教培训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增强实效性,适时打破区域之间、对象之间的界限,实现无边界的多向互动和广泛交流,以真正提高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促进园长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艾瑞克·卡尔著,郑明进译.饥饿的毛毛虫[M].明天出版社,2008.

[2]维尔斯曼认为,调查一类专业人群,最低回答率被认为是70%。参阅(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窦卫霖校.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22.

[3]http://www.nea.org,2012年1月6日.

从走近作者到走进作者 第4篇

试想:课本所选作家,哪一个不是大家?哪一个作家没有大量作品?哪一个作家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林贤治在《看灵魂》中描述道:“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急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飚风似地,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而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这告诉我们:每个作家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就看你怎么与之交流。其实与文本作者对话,就是从“走近作者”延展到“走进作者”,就是与作者的灵魂对话。《孟子·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要做朋友必然要有心灵的沟通。因此,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体味和赏析也才能更科学,更准确,更具有魅力。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不流于形式并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呢?我尝试运用了“作者再现还原法”的方式来点评作者,以此来对“简介作者”进行诗意的开掘。先看例子:

例:与名著作者对话之施耐庵。

钱塘古道,你风风火火走来,远离科场,矢志为草莽英雄作春秋。你大笔一挥,点亮一百单八罡煞之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淋漓酣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荡气回肠,黑旋风扯诏谤徽宗率真豪放;你振臂一呼,一杆替天行道的大旗猎猎作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何等快意人生;你绣口一吐,让那个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郓城小吏率众走上招安的不归之路,于是,一曲轰轰烈烈的英雄赞歌演变为没落王朝一声沉重的叹息。

这个例子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它为我们该如何介绍作者提供了范本。写出这样一段话并非易事,它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又不是不能做到,应该是跳起来就可以摘到的高度;它要求我们课前必须对作者、相关背景以及他的其他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筛选和整合,还要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不然是不可能还原作者形象的神韵的。

为了让学生容易上手,我做了一系列准备:1.教会学生搜集关于作者的各种资料。譬如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搜索、去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等。我让课前的准备成了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也极感兴趣。2.推荐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和余秋雨的部分散文。这些散文主要是人物散文,特别是写历史伟人名人的散文。名家的作品就是最佳的范例,学生多读自有感悟。还让学生体会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的写法。3.教会学生筛选和整合。

怎样让作者活生生地再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结合生活通过再造想象还原当时的环境、作者人生中的大事件、作品的意境,作者当时的神态、言行。语言表达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等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其实,许多优秀的人物传记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而“作者介绍”就是具体而微的人物传记,但一定要注意结合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它是真实可信的,不可胡编乱造。例如,柳永《雨霖铃》的作者简介:

在夏雨秋荷云淡风清之时,在江水烟波断桥幽径之处,在江南水乡楼阁、桨声灯影之中,一个唇红齿白的青年如玉树临风,翩然而至。这就是自称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他终于明白“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毕竟成何事”。于是他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他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在他的词中寄托着游子天涯沦落的失意和哀伤;他从一个失意文人的角度描写了城市妓女的生活,对她们充满同情;他的词还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为宋代都市繁荣留下了形象的画面,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

一个人失意而不放弃,能在宋词的领域里开创一片全新的天空,这就是柳永作为一种风流才子形象的经典而存在的理由。

这段点评,让我们感觉柳永的形象鲜活起来,其人生经历也简洁明了。像这样进行“作者简介”是不是更有诗意呢?又如,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中柳宗元的《小石成山记》的作者简介:

雪纷纷扬扬下了好多天,曾经泛绿的群山只剩一种单一的白,鸟儿被冻住了翅膀,更凝固了心,在寒冷中,它们厌倦飞翔。路还是原来的路,那些野兔、田鼠、樵夫、旅人了无踪迹,它们和他们该呆在温暖的巢里吧!江水流淌,极慢,像怀着沉重的心事。那个戴斗笠穿蓑衣的老人用一个优雅的姿势钓那一江寒雪,这一钓就钓了上千年。

这个老人是谁?不就是柳宗元自己吗?这么寒冷的下雪天,他真的是为钓鱼吗?也许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也许是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

这段文字,通过结合作者的典型作品《江雪》来进行点评,如果未走进作者的内心,是无法写出这样的文字的。这段文字,作者形象鲜明,富有诗意,兼具哲理,让人深思。这样进行“作者简介”,给学生陌生化的感觉,从而激发出学生创造的冲动。

以上通过“下水”指导,学生对这种方法产生浓厚兴趣,我借机布置课前与作者对话的作业。要求学生在搜集、摘抄、对话之后写一段这样的作者简介,然后在课堂进行展示和交流。

学生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后提炼的点评(辛弃疾):

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不满金人的蹂躏,22岁就拉起了义军;他突入敌营生擒叛将,率万人南下归宋。这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就是辛弃疾。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但是这个“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游子,这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将永远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这段点评撷取了梁衡作品中的不少句子,学生能筛选整合出来表明他已有巨大收获,如果能坚持下去,必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东西。

鉴于此,我以为这种作者点评的方法不失为走进作者心灵的好做法之一。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激发了学生兴趣,读懂了作者及文本;意外的收获是提高了写作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儿童诗作者 第5篇

听了朱老师的《指南》培训学习讲座,我了解到《指南》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能力作了更详细的指导,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指南》和《纲要》一样,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但《指南》相对于《纲要》相比,更详细、更具体。教育建议则给我们教师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可实施的合理化的方法。因此《指南》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更清楚、详细的参考依据。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朱老师在本次的讲座中着重对其擅长的语言领域做了介绍,通过朱老师的娓娓道来,让身为新老师的我,对语言领域的教学有了新的概念。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老师介绍的绘本故事《婷卡》,通过简单易懂的图谱,将故事中各个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新颖又适合幼儿的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对语言活动教学有了新的理解。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_作者介绍 第6篇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它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入木三分地刻划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权勿用之流。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回中塑造的“隐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得到了吴敬梓热烈的赞美。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 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个人简介

吴敬梓

wú jìng zǐ(1701~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在南京)。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主要作品

1、《儒林外史》

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

原本。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九(初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人教版)和八(初二)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语社版)。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2、《文木山房文集》,仅存第四卷,其余作品失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

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此书被人们称为“帝国的最后一瞥”。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创作经历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

,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儿童诗作者 第7篇

作者是著作权的第一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版权基本知识》一书中提出,在版权法中,文字、或作品的创作者被称为作者。因此,构成作者的条件应当是具有创作能力;进行了一定的创作劳动,即具有了创作行为;完成了符合规定意义上的创作成果[1]。列出作者单位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因此,如何确定和书写作者及作者单位,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一、作者

1.作者的确定:论文作者必须是直接参与论文选题、设计、研究、资料分析与解释的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或撰写论文关键内容,能对论文内容负责并能进行答辩者。只参加过局部工作或某项实验,或为论文提供部分指导及协助者,不能列为作者,可在文末致谢。作者姓名不分单位、职务,一律按对本文贡献大小,依次排列在文题之下。第一作者是论文的主要责任者。

2.综合类文章的作者:综合类文章的作者系整理、执笔、综合者,除综述的作者写法与论文相同外,其余论文的作者姓名一般放在文末,并加括号,如(李××整理)。

3.论文指导者:论文指导者系指自始至终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者,如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等,可列为第二作者或最后作者。

4.集体作者:集体作者只应在该项工作由某一单位主持,集体创作,且人员较多,难以区分主次的情况下使用,如×××协作组,但须在文末标明论文执笔者或资料整理者。

5.外籍作者:外籍人员可以是第一作者,也可以是第二或其次的作者。归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与外籍同事共同进行的,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根据科研项目所写成的论文,以及在国外收集资料和数据,归国以后独立撰写完成的论文,可按实际情况由归国人员作为第一作者,而外籍人员作为第二或其次的作者。外籍作者的责任和权力与国内作者相同,但投稿时应附外籍作者的授权书,即同意对论文负责。外籍作者作者单位:100710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姓名的书写方法,应按照其本国的惯例。

6.作者排序的确定与数量:作者的排列顺序由论文的第一作者负责,并应征得所有作者的认可,力求准确、公正。一经发稿,一般不允许再作改动。但如作者姓名有误,则必须改正。对作者数量不作硬性规定,但一般不宜过多,以6位以内为合适。

7.作者姓名的书写:作者姓名的书写应准确,切忌字迹潦草,不可将姓名写错或用不正规的写法,如将姓萧、傅、侯”任意写为“肖、付、候”等,应以本人正式档案为准。

二、作者单位

1.写明作者单位的意义:写明作者单位,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与交流,另一方面是表明研究工作的主管领导、条件保证与资料来源。作者所在单位应对作者论文的全部内容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资料、方法和结果属实,并出具证明。在本单位实习或进修的人员所进行的,根据科研项目,在该项研究结束后所写的论文及在学习、进修结束离院后撰写该研究项目的论文,本单位仍应对其负责,并出具证明。

儿童诗作者 第8篇

一、突破“盲点”

盲点是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因盲点是视神经穿过的地方, 这个地方人眼没有视觉细胞, 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引起视觉。由于受认知、心理、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出现“盲点”, 对文本中的信息视而不见甚至曲解误读, 从而影响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笔者在教读《藤野先生》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赞美之情, 向学生提出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 作者为什么说“伟大”,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大多以藤野先生认真为“我”修改讲义、修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等为例, 说明他教学认真, 关心鼓励“我”, 对“我”严格要求, 对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一事较少涉及, 涉及的也仍停留在关心上。探究其原因, 一是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不太了解, 难以真切体会青年鲁迅作为弱国国民的心理感受, 难以发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藤野先生这样关心鲁迅实属难能可贵。二是学生受以往阅读成功经验的影响, 形成习惯性思维, 认为这些足以说明藤野先生的“伟大”, 没有做进一步的探究, 文本中一些相关的重要信息没有注意到。这样, 阅读文本就出现了“盲点”。日本“爱国青年”为什么认为“我”考试“没有落第”就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送来的匿名信又怎样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而藤野先生却一如既往地关心“我”。同是日本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深入探究这些问题, 才能明白藤野先生在《谨忆周树人君》中所说, 他“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 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关心、教育鲁迅, 让鲁迅感到“特别亲切和难得”。“盲点”阻碍阅读, 突破“盲点”, 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盲点因为没有感光细胞而不能传感视觉, 但仍能被另一只眼的视阈补充。突破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盲点”, 也需要“另一只眼”。“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的点拨, 同学的阅读体验, 相关的赏析文章, 都可以成为看文本的“另一只眼”。学生与学生对话, 教师与学生对话, 是突破“盲点”的有效途径。

二、洞幽探微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 写出了陶渊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 写出了李清照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心情, 一个因相思而憔悴的少妇形象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细微处见精神, 一个词, 一个句子, 一个细节, 其精妙之处, 都值得细细品味。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以时间的发展组合在一起, 概括了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情思。意象之美, 音律之美, 让人击节叹赏。诗中几个形容词看似信手拈来, 其实也很值得品味。小时候, 长大后去求学, 与母亲书信往来, 小小的邮票里有离家求学的孤寂, 有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长大后, 到美国留学进修, 窄窄的船票, 让“我”与新娘大洋相隔。坟墓矮矮, “我”与母亲只有咫尺之遥, 却阴阳相隔。“小小”“窄窄”“矮矮”中, 都满含分离之苦。“浅浅”一词, 更写出了现在乡愁的浓烈。海峡“浅浅”, 两岸人们本可以自由、方便地往来, 可这浅浅的一层海水, 就是涉不过去。“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1) “浅浅”一词中包含着多少伤感和无奈, 多少期待和渴盼。诗人盼望两岸和解、祖国统一之情溢于言表。笔者在教读这首诗时, 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湾浅浅的海峡”中的“浅浅”改成“深深”好不好?学生讨论热烈。

《范进中举》写胡屠户有一个细节:“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 把拳头伸过来, 道:‘这个, 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 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 若用完了, 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 往腰里揣。”胡屠户见钱眼开, 虚伪做作。他内心对金钱的渴望和与范进假装客气的表象相对照, 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这个细节中, 能读出作者对胡屠户的憎恶之情。洞幽探微, 深刻理解文本的意蕴, 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思, 将会一路鲜花, 让人流连忘返。

三、选点补白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2)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 是为读者进行再创造留下的空间, 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阅读文学作品, 教师要善于选取文本的“空白”, 创造性地让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 在补白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琦君的散文《春酒》通过回忆小时候在家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事, 展现了家乡民风之美, 人情之美。作者特别爱喝母亲泡的八宝酒, 一直念念不忘。“今年, 我也如法炮制, 泡了八宝酒。”儿子喝了后却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 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作者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 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是呀, 用美国货葡萄酒泡八宝酒, 没有地道家乡味。缺少的岂止是家乡自己酿的酒。远离故乡, 没有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乡亲, 没有仁慈温柔、善良能干的母亲, 即使不用美国货葡萄酒, 也酿不出地道家乡味啊。对故乡的记忆, 对母亲的追念, 都融在淡淡的愁绪中:可是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文章戛然而止, 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选取这处“空白”, 让学生补白, 能深深体会琦君的思乡之情。

补白要选择合适的“空白”点, 这个点要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思。可以选择写景空灵而又满含作者情思的画面让学生补白。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伫立凝望, 目送友人远去, 水与天接。此情此景, 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描写这幅画面, 能让人感受到李白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可以选择情节空白处让学生补白。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在菲利普一家改乘圣玛洛船前有一处“空白”, 这里没有写菲利普夫妇商量改乘船以免再遇到于勒的过程。补写这处“空白”, 能深刻地体会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不念亲情的思想性格。还可以选择作者表达情感含蓄、欲言又止而没有言明之处让学生补白, 例如, 琦君《春酒》的结尾处。补白, 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最后, 需要说明的是, 文学作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可能有消极因素,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

参考文献

①余光中.乡愁四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儿童诗作者】相关文章:

儿童诗作者范文05-22

儿童诗歌集08-21

写儿童诗09-02

怎样欣赏儿童诗05-22

儿童诗雪范文05-18

儿童诗家范文05-18

写儿童诗范文05-20

儿童诗创作范文05-22

精选儿童诗范文05-23

十首儿童诗范文05-24

上一篇:无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下一篇:企业面试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