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走进法律》说课稿

2024-06-21

7-1《走进法律》说课稿(精选11篇)

7-1《走进法律》说课稿 第1篇

7-1《走进法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对应的课标内容p151.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内容)《走进法律》是人教版思品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中的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是第四单元的起始课,设置本单元主要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通过法律特征的学习,明确“法不可违”,从小树立维权意识,指导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学会采取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主要讲了三层内容:首先通过漫画的形式,采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了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其次说明了在社会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最后分析了法律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的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之后,教材准备了两个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进一步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说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教材通过舞迷夫妇受到执法部门警告的事例与漫画切入,引出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然后具体说明了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表现在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另一方面,法律具有保护作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教材通过两个场景对这一作用进行了具体说明。本框题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题《法不可违》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往往有很片面。如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学生往往只看到“规矩”“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规矩”、“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矩”“法律”,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说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2﹥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法律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对于重点的突破,我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学生对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框的教学难点是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学生对这三种规则容易混淆,因此,把它作为教学的难点。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手段,通过表格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三者的区别。

四、说教法。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来突出五环节的作用。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感受规则的重要性,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第一、第二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以及法律的重要作用。

五、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学生并不陌生,因此,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来完成。合作探究法:为了发挥集体集思广议的优势,法律、道德、纪律的区别,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实践求法: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在生活中你所遇到的侵害你合法权益的现象。巩固课堂说学的知识,而且很好的贯彻了“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六、说程序。

1、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图片“十字路口交通”对比图,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学生明确没有规

则就会混乱不堪,生活离不开规则,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

2、新课教学:

活动一:说说生活中的规则。设计意图:感悟规则是秩序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强化尊重规则的观念。

活动二:分组对抗赛:写出一天中自己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的规则。分析这些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法律的的,哪些属于纪律的,归纳到表格中,教师着重强调法律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认识规则的各种类型,通过对比认识法律这种规则与其他规则的不同,对法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活动三:案例引出:假如你的权利受到侵害,你会怎么办?;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法律,感悟法律的规范保护,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

3、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学生,让学生参与本框的重温与梳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能力。

4、知识拓展。法律规定的伴随人一生的权利与义务。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一生的权利与义务有初步的了解,更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法律的尊重与维护。

5、布置作业: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关法律的相关知识。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法律”、“法律在我们身边”任选一题,写一写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和收获。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贯彻“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

6、板书设计见教参p154.2

7-1《走进法律》说课稿 第2篇

《走进商场》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的第三个主题活动内容。

它的活动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的准备”,第二部分“我的研究”,第三部分“我的收获”。可以分为两课时教学。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食品质量,学会合理消费,学会维权的基本方式,懂得购物时要遵守公共秩序,要礼貌待人,要注意公共安全等。

二、说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懂得尊重商业服务人员的劳动。

3.懂得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

1.了解包装袋上的主要信息,关注商品质量。

2.学会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会找消费窍门。

3.了解消费中可能存在的欺诈现象,树立维权意识。

三、说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包装袋上的信息来关注食品的质量。

2.学会合理消费及维权。

3.懂得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树立维权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着这一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可以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交流点拨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尤为突出地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自己的发现或看法,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点拨,从而让学生分清良莠。

五、说学法

李季湄教授在《融于品德与生活的四观》一文中指出要“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

我知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最为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渗透。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

1.协作、探究式:教学中,我采用了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讨论、总结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与学生一起讨论,如“购买食品时,为什么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把产品买回家发现质量有问题,该怎么办”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提高辨别能力,增强维权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开课后,我以和学生轻松聊天的方式引出话题:你和妈妈去过哪些商场或超市购物?买过什么物品?买时你都会看什么?

意图:我以问题切入,勾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既了解了学情,又自然引出了探究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二)探究活动一:关注信息,保证质量

意图: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很多,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太关注这些内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边观察边记录的方法,亲历过程,获取知识。可谓是“身在小课堂,感受大社会”。

同时,我推行的同桌合作、求助同学等方式,既降低了解决疑难问题的难度,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际能力。

小竞赛:“老师来说,你来找”

条形码 食品安全查询机 质量安全标志

意图:小竞赛设计得别具匠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中,步步明了对包装袋信息与安全购物的关系,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了解电子监管码。

意图:“电子监管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把它引入课堂的意图是,让学生获取最新的权威信息,让学生意识到现代化技术的巨大功能,为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辨真识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二:学会购物,合理消费

在商场购物中,我们还要注意和做到些什么呢?我为每组学生提供了一个“购物锦囊”,内装六张图片,反映的是两类现象。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观察,展开探讨。

活动分为三步:

A.观察分类(时间为1分钟)―B.说出发现―C.汇报交流(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

要点一:合理消费

我引导学生明确: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可以购买特价、打折的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开支。同时提醒学生:商场经常会搞活动,不是一看到特价和打折的商品就一定要买。要做到需要就买,不需要不要盲目购买,要学会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意图:课件出示的信息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我没有浅尝辄止,而是用“在和妈妈购物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别的省钱窍门吗?”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大课堂,让他们畅所欲言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从生活中发现奥秘,摸索规律。这样便使“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的理念自然得以体现。

要点二:学会维权

1.让学生谈生活中类似的经历。

2.教师出示一个真实故事:面包“长毛”无法食用。

意图:课堂引入“面包故事”,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学生在进行“换位思考――模拟退货――主动维权”过程中知道了: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首先要与商家协商解决;退货时要带好购物的票据,因为这是购物的凭证;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可以拨打电话“12315”请求消费者协会的帮助。

整个过程像剥茧一样,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要点二:学会维权

关注“面包故事”的结局: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接诉后,经调查了解消费的投诉情况属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让超市做出十倍赔偿。

意图:我把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可以利用法律维权,同时自然渗透了诚信经营,诚信做人的教育。

要点三:文明购物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只要我们在购物的时候能做到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礼貌待人,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小顾客。

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文明购物就在一言一行中,自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活动总结

走进商场购物,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学生说收获的基础上,我出示“消费温馨提示”进行结课。

课外拓展:采用写一写、画一画,剪一剪的方式做一张温馨提示卡,送给亲友。

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制作“消费温馨提示卡”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合理购物、文明购物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智慧购物的能力,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走进山东》说课稿 第3篇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题是《走进山东》,是山东省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4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演示文稿,能利用设计模板制作幻灯片。本节课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功能,学会插入山东的名胜图片、文字的方法,学会图片的格式设置,熟练地在幻灯片中实现图文混排。但我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山东并不十分了解,但对于自己的家乡──经常游玩的诸城非常喜爱和熟悉,因此我把本课设计内容和课件都立足于济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深入、细致的掌握演示文稿的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教授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学生的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具备了相当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学生的强烈探索精神,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不愿意看书,喜欢在自主学习时随意操作,导致了教师下达的任务与学生的学习相脱节,影响了整个节的教学效果,因此,让学生学会听课,学会利用书本等资料进行学习,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养成教育的一个范畴。

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学会在空白版式的演示文稿中插入幻灯片、文字、图片,并对文字、图片的大小及位置进行简单的设置。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插入图片及文字,较高难度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演示文稿整体设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插入非常熟悉的家乡图片,培养的审美情趣,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插入文字与图片并进行设置。

教学难点:文字的美化、图片的设置、文字图片搭配合理。

教时:一课时

教法:本课采取任务驱动法,知识迁移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准备

课件:关于诸城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我们诸城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是潍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想不想欣赏家乡的美丽景色呢?

师投影出示诸城美丽景色。最后一张幻灯片(欢迎你到诸城来)

师:我们的诸城美不美啊?你想不想做出这么漂亮的幻灯片呢?

师:只要你认真学,你肯定会比老师做的还要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我们美丽的诸城。

(设计意图:本节课题目是《走进山东》,但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山东并不十分了解,但对于自己经常游玩的诸城非常的喜爱和熟悉,因此我把课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新授

师:同学们,现在你先打开PowerPoint,选择空的演示文稿,选择空白版式。这就是你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如果让你介绍诸城,怎样做才能让你的作品图文并茂。

1.文字的插入

师:怎样插入文字呢?同位之间可以通过讨论或参照课本内容,也可以请教老师来尝试着练习,看谁最先完成任务。请同学们注意一个问题:在演示文稿中插入文字与word的不同在哪里。

生尝试练习。 10分钟

师:谁能当同学们的小老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插入文字的?

生上台演示。

注意让学生边演示边操作。(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对文字进行美化的)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不但学会了插入文字,还知道了怎样对文字进行修饰,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他学习呀?

生:是。

师:通过你们的操作,谁能告诉老师在演示文稿中输入文字与我们以前所学的word有什么不同?

生:word是可以直接输入文字,而在演示文稿中,我们要先插入文本框(横排、竖排),然后再输入文字。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学习得特别认真。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演示文稿中在插入文字时,了解word与演示文稿中有什么不同,感觉两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比较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本环节在具体教授中,就发现有些学生盲目操作,直接打字,不知道看书,因此老师强调了看书环节,这也是一个好习惯的培养。)

2.插入图片

师:对,那怎样插入图片呢?在D盘济宁文件夹中,老师给你准备好了济宁的一些美丽风景,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插入图片。同位之间可以讨论或参照课本。

学生尝试操作。展示较好学生的作品

师:老师有个问题,这幅图插入后,发现不太合适,你是如何调整的?

(当鼠标指针呈双向箭头时,拖动鼠标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当鼠标呈四向箭头时,拖动鼠标可以移动图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取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回忆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两个软件方法基本一致,难度不是太高,主要对插入的对象-济宁的图片感兴趣,因为图片大小不一,学生在插入过程会发现新问题,图片不合适需要调整。从而引出调整的方法。)

3.添加新幻灯片

师:我们诸城漂亮的地方非常多,如果想展示我们诸城更多的风景,一张不够用怎么办?

生:添加新幻灯片。(板书)

师:对,添加新幻灯片,怎么添加,谁能快速添加一个?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三个内容,现在轮到你大显身手了。

4.大显身手

目标:完成介绍家乡的演示文稿。

要求:内容丰富 用你爱家乡的真实情感去创作。

时间:10分钟。

师:谁愿做一个小导游,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介绍诸城,展示我们诸城的风采。我是诸城人,诸城的风景这么好,介绍的时候应该感到很自豪。谁能把自豪的感情说出来。

师:他说的怎样?谁能评价一下?

找生进行评价,注意鼓励学生。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通过练习制作家乡的演示文稿,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节课所学知识,拓实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通过插入图片、文字,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总结(1分钟)

师:谁能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走进信息时代(说课稿) 第4篇

新民小学寻英 每当我们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烽火台。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关和交通要道上。古代士兵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点燃烟火发出警报。相传西周有个腐败的周幽王,他的爱妃褒姒长得非常美丽,只是从来没有笑容。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褒姒登上烽火台,命令士兵点燃烟火。邻近的诸侯们看到烽火,以为敌人来犯,慌忙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到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干的荒唐事儿,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到官兵们狼狈的模样,果然开颜一笑。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它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我们今天的探究,就要从烽火台开始,直到发现电脑网络通信的奥秘,寻找人类社会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有许多现代科技知识性的内容,相对品德课而言,它浓浓的品德味道比较的淡,而现代生活感和时代的科技感比较的强烈,给学生的是各种感官的刺激。趋向于品德课另一特点——综合性。如何把握综合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在对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分析后,我认为这节课在知识上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在情感目标上,让孩子们能感受到现代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现代生活离不开通信;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并且利用它增进与他人的交往和情感。在行为目标上,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不同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为他们今后打开世界的窗口埋下伏笔。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班里大多数孩子知道通信,并且曾经使用过,那么在课堂上学习要增加一些必要的量,让孩子们对通信有个完整的认识,成了我这堂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于是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我们的生活

离不开通信,通信无处不在的为我们生活服务,并且会使用我们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在第一环节里给学生布置了三项任务

1、像烽火台这样传递信息的方法,你还发现了哪些?请说出3种以上。

2、你感到,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3、你认为哪些东西出现,说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第二环节是点击现代,真实感受,我将全班同学将分成6个小组共同承担上述任务;小组分别命名为信息传播史探究组、邮政通信探究组、电报电话通信探究组、广播电视通信探究组、卫星通信探究组和电脑网络通信探究组学生想好自己参加哪一个组,明白小组内的分工,明白自己承担的任务,思考

1、我应该做些什么?

2、我打算如何做?第三环节是老师让每组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并提供一些信息资源让他们通过电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个环节就是一个现场反馈的环节。第四个环节课外延伸,让孩子们能实践运用,尝试和老师联系,孩子们简直有点兴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史无前例的,老师给他们名片,而且给的这样真诚,真心真意和他们做朋友,他们真的很开心,班级反响非常好,班级里拥有QQ的小朋友,都已经加我为好友了,我这样的设计不露痕迹,效果却是加倍的,真正达到一种无痕的教育,学生使用通信工具也完全是一种内在需要。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呈现的是一个有梯度上扬的过程,本节课自始自终围绕信息这个主题,展开活动。真正体现了现代生活必需要用通信。

三、在教学策路上的选择

《走进意象艺术》说课稿 第5篇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普通职业高中《艺术》课程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十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几节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也为学生后续学习较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意象艺术,大部分学生不大喜欢意象艺术,也不太理解。吸引学生兴趣点,使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欣赏意象艺术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设计理念

依据高中美术新课程的标准:“通过美术鉴赏学习活动,使学生会用美术知识对意象艺术进行分析、比较,并与生活相联系,学习美术鉴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结合我校高效课堂“六环节”教学法的要求“目标引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宗旨,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作为 设计理念。

四、教学目标

我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分辨意象艺术,认识到意象艺术是常见的表象形式之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可激发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习新课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意象艺术的特点。难点;怎样理解意象艺术?

六、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美术基础,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美术作品进行直观教学,同时将采用高效课堂所倡导的引导法、提问法、点拨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情趣。

七、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 意识,我采取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2)观察学习法(3)合作学习法(4)体验学习法

八、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主要从五个环节完成。

环节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理解意象艺术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学生资料搜集情况,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初步的感知意象艺术。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环节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达利《内战的预感》

设疑:是具象艺术吗?(学生讨论,众说纷纭)

设计意图:采用设疑法、主要就是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意象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环节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什么是意象艺术?

媒体展示:《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

通过六人组讨论,让学生说出出油画与实景照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

学生回答:(略)老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意象艺术(主观情感、观念、意识)出示课题:《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师生共同探讨,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2、理解重点:意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媒体展示:达利作品《内战的预感》

学生介绍画家达利,然后教师设置问题用媒体展示:(1)什么真实?(C层)什么不真实?(B层)(2)是具象艺术还是意象艺术?(B层 C层)(3)采用了什么手法?(B层)(4)为什么怪异?(A层)(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主要从人体的肢解,打破、重组,画家责任与唤醒无知方面进行感受、体验。)学生组内,组间讨论交流,总结意象艺术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与分析、交流的进程中,进一步理解意象艺术的基本特征,比如主观、夸张、变形等等,因此,在这个阶段只要适度的引导,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一些意象艺术的特征来,从而能挖掘出不同层次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进一步给出完整总结,这样就抓住了教学重点。

3、突破难点:怎样理解意象艺术?

媒体展示:委拉斯凯玆的油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及培根的油画《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结合本书前面所学过内容(如从造型、色彩、手法等)较为详细地比较,寻找出以上作品的差异,同时引导联想 意象手法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

学生回答:(略)

老师引导、归纳:切入点一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媒体展示:朱耷的作品《鹌鹑图》让学生找一找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老师引导、归纳:切入点二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意图来表现世界。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通过具象艺术作品与意象艺术作品的比较,探究怎样理解意象艺术。怎样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两个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感觉”和“想”)也就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媒体展示:思考问题

(1)怎么理解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真实”?(C层回答B补充)(2)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A层)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层次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

环节五:当堂检测 拓展提升

1、欣赏:媒体播放生活中的意象艺术作品(配意象音乐作品)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意象作品。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各种艺术风格和世界多元化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此环节特意添加意象背景音乐,让学生知道也有意象音乐,激活思维,扩展视野。

2、体验学习:媒体展示作业要求(让学生每人体验画一幅意象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点评。教师点评;学科长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学习,使学生懂得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消除对艺术的神秘感。通过作品展示各种评价方式,检测学生対意象艺术的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释放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并且此环节特意添加意象背景音乐,让学生知道也有意象音乐,扩展视野,扩大知识面.九、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块面版式设计突出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

十、教学反思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目标引领、自主探究“六环节高效课堂的要求。其次,在课堂环节设计上力求清晰高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最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体 验多种方法,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走进美术说课稿 第6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是51号考生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美术说课稿。

下面,我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浙教版教材,属于综合课型,七年级的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文化知识的增加,对美的感受、对美的判断,即审美感受和审美态度逐渐成熟起来,因此发展学生的美术认识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同学们美的情操和陶冶你们完美的人格。

二、学情分析

现代学生处于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眼界较为开阔,思维较为活跃。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多种想法和创意,但是由于对美术缺乏整体了解。必须经过正确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采用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并远离误区。

三、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联系生活,我设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学习美术的种类,初步了解能辨别各类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通过欣赏作品、师生对话、同学讨论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辨别出国画、油画、水彩和版画等等,学会欣赏各类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使学生形成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表现确立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六、教法学法

通过初次设计—比较分析—提高认识—再次设计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知识的“发现者”。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情中成长”,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点拔学生的思维,实现创造。

七、根据“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堂美术课,教师得先进行自我介绍。所以,在我的这节课里,我先得自我介绍。接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接着,试问同学们心中认为的美术课是什么样的一节课?美术课就是绘画吗?学生的答案有两种,那就是美术课=绘画课,那么这等式成立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回顾小学阶段美术课里除了绘画之外,还学了什么?学生就会一一地想起来。

知道了美术课与绘画课的关系后,再引入课题,美术到底除了绘画,还有哪些分类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吧!

(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

1、自主学习课本,快速完成初次作业。(目的一,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摸底。)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赏析并结合自己初次作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知识。通过问题式导学,比较式研讨、教师纠正补充等师生、生生的互动环节,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实践创意,展示点评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初次作业,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提高课堂作业效率,并增强学生量力完成作业的自信心。展示点评中,我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鼓励为主,自我点评,而评价对方多从建议性出发,让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

(四)教师总结,课后拓展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

1、你学会了什么?

2、你的体会是什么?

3、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其中导入2分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10分钟,实践创意,展示点评25分钟,教师总结,课后拓展3分钟。

八、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

《走进不同的家乡》说课稿 第7篇

一、说教材

《走进不同的家乡》是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第14-19的内容。探究不同民族家乡的过程,是学习本课的关键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

2、知道这些民间习俗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教学难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有哪些民风民俗?

四、说教法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在上新课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且要求全班学生集体朗读,使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在学习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学们,民俗就是民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民俗呢?这些民俗是怎样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呢?让我们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世界中,一起探索民俗的秘密吧!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39——40页课文。)

2、直观演示法:

通过让学生看课件,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民俗。

3、分组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一堂课的好坏,我认为关键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学习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民俗。民俗就是民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民俗呢?这些民俗是怎样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呢?让我们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世界中,一起探索民俗的秘密吧!(自主探究)

然后揭示课题——走进不同的家乡。通过这样的导入质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走进文本,快速阅读39-40页,通过阅读,让学生回答你知道哪些民俗。

(1)、了解家乡的民俗——春节

师:导入大家都喜欢过年,过年时我们迎来了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请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过年?过年有什么习俗? 生:学生交流、自由发言。师生归纳:

春节: 腊月二十三——正月十五日

习俗:打扫卫生、辞旧迎新、贴春联、贴福字、贴年画;除夕夜,全家团聚包饺子、吃饺子、守岁;放鞭炮、挂红灯、穿新衣、发压岁钱;互相拜年。

教师小结:这些习俗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所以叫做传统习俗,像春节这样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

(2)、我们家乡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说出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教师板书)。请你们拿出调查表,交流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人们有什么活动。学生畅所欲言,结合教师的归纳,谈了各种传统节日的不同习俗,体味这些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对家乡的习俗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体会它们的丰富多彩,同时产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习俗?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质疑,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探索民俗的秘密

我引导学生针对家乡习俗质疑: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俗?激发学生探究习俗秘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秘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将探秘内容相同的同学分为一组,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分小组将自己探究的秘密,以谈话表演的形式,展示探秘活动的成果,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探秘收获。这样能让大家了解民俗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过程,体会到民俗与家乡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4、拓展连线活动:将节日名称、节日时间、人们的活动连一连(略)。

5.总结:我们了解不同家乡的相关知识,以及人们在节日的活动,这些有趣的节日把人们的生活点缀的多姿多彩。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秘。

《走进不同的家乡》说课稿

长春市双阳区山河中心小学

《走进残疾人》说课稿 第8篇

(一)、教材分析

《走进残疾人》是北师大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友爱残疾人》的第一课时。此课程强调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走进残疾人》这课的教学要求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此课程由一、二年级时期,学生对自我学习和生活的关注转而引入对他人、社会的关注。《走进残疾人》这一课为学生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种下了爱与尊重的种子。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事迹。。

2)能力目标: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二、说教法学法

对于《走近残疾人》一课的设计,我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的个人阐述”模式转换为积极倡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主要采取观察法、谈话法以及亲身体验法,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取得成功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了儿童对残疾人的友爱和尊重。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三、说学情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我们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被人关爱,却不知道去关爱别人,只有少数孩子能懂得去体谅别人。关注身边的残疾人对他们而言,只是从报纸、新闻等渠道获得浅显的认识和感触,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但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又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因此,在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上,我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效的活动挖掘儿童对情感的体验,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别人的爱,还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帮助别人。

根据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四、自主探究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便邀请孩子们和我一道去欣赏一个优美的舞蹈,随即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一曲优美的舞蹈完毕后,我适时发问:“你们知道这个舞蹈的名字吗?你们觉得这个舞蹈怎么样?你们对表演者了解多少?”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之后,我便揭开谜底,告诉他们这个优美的舞蹈是由二十一位聋哑姑娘演绎的,她们虽然听不到美妙的音乐,却能舞出最动人的舞姿。我接着又问:“那么你们想知道,表演如此优美舞蹈的人她们在舞台之下又是怎样生活的吗?” 孩子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我便抓住时机板书课题:“走近残疾人”。

此课题的出示能让孩子们眼前一亮,马上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此环节我是在课前谈话说春晚的基础上,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孩子对时势知识的了解,在情境创设氛围浓厚的基础上,引起同学们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二)、初步感知,了解残疾人

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周围见过哪些残疾人,对于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全面的地方,我适时补充并用课件将残疾人的种类展示出来,进而小结残疾人的定义:残疾人就是身体某个部位有残缺的人。这时,我利用课件将这个定义展示出来,使孩子们加深印象。

(三)、指导体验,感受残疾人生活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在同学们很浅显地了解残疾人生活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内心的痛苦,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体验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在学生了解残疾人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三个模拟活动,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

活动一(第一小组):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

活动二(第二小组):体验聋哑人——老师讲一件事情,让扮演者用手语或肢体语言传达,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

活动三(第三小组):体验肢残者——让学生单手穿衣,单腿走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这三个活动中,我一直引用了一首轻缓、低沉的乐曲穿插其中,烘托了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入情入境,能真正做到以情体验,感受残疾人内心的渴望。

模拟体验后,我再请同学们谈谈刚才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进一步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这时我趁热打铁,马上将教学内容过渡到“尊重残疾人”这一部分来。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日本孩子乙武洋匡的照片并讲述他的故事,紧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学习课前收集的有关残疾人(程杰、桑兰、张海迪)以及残奥运动员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验结果,同时我板书出:“同情——尊重” ,使学生明白对于残疾人,同情是远远不够的,残疾人和我们正常人一样都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他们的努力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重。此环节我以学生体验活动为主,故事激励为辅,从而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四)、畅谈思想,升华情感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又特意播放了一首手语歌《感恩的心》,随着优美的乐曲,我提出将自己美好的祝福写在心愿卡上并为学生展示自己所写的心愿卡。在播放完《感恩的心》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残疾人的祝福,并将他们的心愿卡粘贴在黑板上形成心形,以此表达孩子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和祝愿。通过交流,我引出“残疾人虽然有身体上的残缺,但大家都希望他们拥有幸福的人生” ,紧接着我通过板书:“祝愿——幸福” 以此来过渡到课堂小结,明确指出“残疾人的幸福,是需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最后我再补充板书:“友爱——帮助” 。

最后,我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一下社会上为残疾人所设置的方便设施有哪些。使学生从课堂虚拟的社会真正走入现实生活,感受社会这个大家庭为残疾人所作出的努力。

《走进马的世界》说课稿 第9篇

1、沿坡讨源,见字见马。

2、悠悠岁月,浓浓马情。

3、走进诗的海洋,找寻马的足迹。

4、唇枪舌战。

5、自由畅想。

6、与马共舞。

借本次活动激发学生对马的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为此确定了本次活动课的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关爱动物和崇尚真知的情感。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一般问题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动重点]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若要每个学生每一项活动都参与,耗时太多。因此在活动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与马有关的字词、俗语、谚语、歇后语、诗词、故事、传说等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并能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展示成果。

(二)活动过程

由学生组织进行,主要是利用汇报、游戏、评述、演唱等各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首先,主要是借助交流以“马”字为主的字、成语、俗语、歇后语等,了解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与马有关的诸多知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收集,并能对该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意识,因其涉及的面较多,所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不同角度进入文化世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其次,是由学生自行收集与马有关的诗词,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是让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材料作为展示成果进行交流,并针对话题中的两个议题进行探讨,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思辨问题,崇尚真知的能力。

走进美术说课稿 浙美版 第10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是

号考生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七年级第一课走进美术。

下面,我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浙教版教材,属于综合课型,七年级的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文 化知识的增加,对美的感受、对美的判断,即审美感受和审美态度逐渐成熟起来,因此发展学生的美术认识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同学们美的情操和陶冶你们完美的人格。

二、学情分析

现代学生处于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眼界较为开阔,思维较为活跃。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多种想法和创意,但是由于对美术缺乏整体了解。必须经过正确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采用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并远离误区。

三、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联系生活,我设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学习美术的种类,初步了解能辨别各类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通过欣赏作品、师生对话、同学讨论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辨别出国画、油画、水彩和版画等等,学会欣赏各类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使学生形成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我确立本课的 教学重点为: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表现确立本课的

教学难点为: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 画具等

六、教法学法

通过初次设计—比较分析—提高认识—再次设计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知识的“发现者”。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情中成长”,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点拔学生的思维,实现创造。

七、根据“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堂美术课,教师得先进行自我介绍。所以,在我的这节课里,我先得自我介绍。接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接着,试问同学们心中认为的美术课是什么样的一节课?美术课就是绘画吗?学生的答案有两种,那就是美术课=绘画课,那么这等式成立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回顾小学阶段美术课里除了绘画之外,还学了什么?学生就会一一地想起来。

知道了美术课与绘画课的关系后,再引入课题,美术到底除了绘画,还有哪些分类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吧!

(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

1、自主学习课本,快速完成初次作业。(目的一,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摸底。)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赏析并结合自己初次作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知识。通过问题式导学,比较式研讨、教师纠正补充等师生、生生的互动环节,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实践创意,展示点评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初次作业,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提高课堂作业效率,并增强学生量力完成作业的自信心。展示点评中,我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鼓励为主,自我点评,而评价对方多从建议性出发,让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

(四)教师总结,课后拓展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

1、你学会了什么?

2、你的体会是什么?

3、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其中导入2分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10分钟,实践创意,展示点评25分钟,教师总结,课后拓展3分钟。

八、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走进端午节说课稿 第11篇

走进端午节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主题背景的确立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理念的诠释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五、活动条件的保障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指导活动的方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七、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八、活动流程的设计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二、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课件)

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实料试包,尝试中发现了包粽子成形难、容易漏、捆扎松等一系列难题,深刻意识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

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三、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品尝成果,畅谈感受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端午节前夕,我们学校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到全校,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活动也吸引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同时,我们还将“包粽子比赛”等实践活动延伸到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九、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

走进端午节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端午节儿歌)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

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师:教读《端午节儿歌》

五月五,端午到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教学反思:

上一篇:[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下一篇:工作状态好句段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