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话与民间故事选

2024-08-30

印度神话与民间故事选(精选9篇)

印度神话与民间故事选 第1篇

盎格森和乔亚娜是一对年轻的夫妇 ,他们住在一座山上 。盎格森养了一群绵羊,每天到山上去放牧,乔亚娜则把羊毛剪下来,织成毛毯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样,小俩口的生活过得平静而安详。

有一年冬天,盎格森的羊突患瘟疫,全部都死光了。羊的死,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他们没有了可以御寒的羊毛,没有了可以换回食物的羊肉、羊奶 他们开始为怎样过冬而焦虑不安。

一天,乔亚娜对盎格森说 哎,现在是播种的季节,我们家房前屋后有的是空地,为什么不刨一刨种点庄稼呢

盎格森说 你说得很对。 于是,他就开始动手忙了起来。有一天,他正在刨地 ,忽然镢头碰到了一个很硬的东西 。盎格森俯身一看,是一个很大的铜壶。他十分仔细地把铜壶刨了出来。在他俯下身子去看的时候,装在裤腰里的烟荷包掉进了铜壶里,荷包里还装着她妻子当手镯剩下的十个卢比。

盎格森扛着大铜壶回到家里 ,他妻子非常高兴地说 很好!以后烧水和煮饭就用得着。

乔亚娜正准备烧水时,一不小心,手指上的戒指也掉进了铜壶里。当她伸出手去捡时 ,却从壶里捡出了两个烟荷包和两只戒指 。两个荷包里各有十个卢比,连烟丝也是一点不多一点不少。这下令夫妇俩兴奋不已。

盎格森兴奋地说 这一定是只神奇的铜壶。

这下好办了。去把我们的那床破毯子拿来,我们只有这床毯子,要是能变成两床的话,冬天就不会挨冻了。 毯子在里面一放,果真变成了两床。随后,他们又把家里全部的旧衣服、旧棉被,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壶里,取出来时都变成两件了。

盎格 森有 些惋惜 地说 可惜我们这里都是些破东西,要是我们有很多好东西,那就好了。

乔亚娜想了一想说 有了,你把装有卢比的烟荷包反复往铜壶里面放,里面的卢比不就会成倍地增加了吗 ?那样 ,我们就可以到集市上买回成批的高档物品了。

盎格森马上照办了。不久以后,他家里的烟荷包就堆成了山。每个烟荷包里面都有十个卢比。聪明的妻子把所有烟荷包里的卢比都集中到一个大布袋里,然后,把大布袋放进壶里。不久,房间里就堆满了钱币。

第二天一早,盎格森和乔亚娜很早就起床。盎格森带上许多钱币,到集市上选购物品去了。当盎格森背着一捆颜色鲜艳的高档布料跨进家门,乔亚娜回头去看的时候,一不小心,从钱币堆上跌进了大铜壶里。盎格森急忙跑上前去把她拉出来。这时,他转头一看,壶里还有一个乔亚娜正在挣扎着爬出来,盎格森又急忙把她拉出壶外。

这样一来,乔亚娜可不高兴了,她可不希望家里再来一个女人!她忘了这个女人就是自己从壶里变出来的。她大声地喊叫起来: 这个女人是你从哪里带来的 我不准她在咱家里呆着。你干吗要把她从壶里拉出来?你现在再把她按进壶里去!

乔亚娜气冲斗牛,盎格森上前劝慰她,她用手把盎格森使劲一推,盎格森毫无防备,结果 一下子也跌到大铜壶里去了。两位乔亚娜一齐上前去拽他。可这回她俩都傻了眼壶里还有一个盎格森在向外挣扎呢。三个人只好一齐把他也拽出来。

这时,怒不可遏的乔亚娜转怒为喜了,说道 现在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你们这新的一对去安自己的家去。我们来帮助你们,一切家当给你们配备齐全 。

就这样,两家紧挨在一起,两家的东西都一样,还是十分要好的邻居呢

印度神话与民间故事选 第2篇

宰相一看见这位老乞丐,马上大怒起来:

“喂!奴仆们,到这儿来! 他喊道,“把这个乞丐处以死刑!” 他玷污了巴哈杜尔可汗不可侵犯的御花园。”

然而巴哈杜尔可汗阻止住奴仆们,他对有道行的老丐者说:

“老大爷,你年纪大见多识广,请你把自己的智慧分一点给我们,然后就请便吧!”种法术。不过要记住;这种法术对好人没害处,却能使恶人命归阴曹地府。”

“陛下,别听他的话! 宰相接口说。”

“不,为什么不听, 巴哈杜尔可汗反驳说,“让他说嘛!我”没有恶心。”

于是有道行的丐者四面望了望,他看见御花园小路上有一只死鹦鹉,就走到它身边。他对鸟儿弯下了腰,喃喃地念起了咒

语,随即倒在地上和死人一样。而死鹦鹉突然复活,飞到树上去了。

巴哈杜尔可汗和宰相惊讶得目瞪口呆。

这个时候,那只鹦鹉又在花园上空飞了一阵子,然后又落在小路的沙土上死去了。在同一瞬间,智丐的身体仿佛抖了一下,接着他就睁开眼睛,站起身来,若无其事地立在巴哈杜尔可汗和宰相的面前。

宰相和巴哈杜尔可汗都惊奇得说不出话来。等到他们又恢复 了讲话的天赋才能时,巴哈杜尔可汗首先开始请求丐者教会他这种惊人的法术。宰相也开始请求和央告。于是大智大慧的老乞丐把咒语告诉了他们。

“有一点你们可别忘记了, 他补充说,“这种法术对好人没”有害处,却能把一切恶人送进阴曹地府!”

有道行的丐者说完了这些话,鞠了一个躬,就离开了皇家花园。过了不少日子。有一天,巴哈杜尔可汗带领一些亲信出去狩猎。在森林里,巴哈杜尔可汗和宰相离开了其他的人,两个人骑着马走上了一条僻静无人的小路。突然之间,巴哈杜尔可汗的坐马止步不前。巴哈杜尔可汗弯腰一看:小路上躺着一个死鹦鹉,长得无比的好看,身上的羽毛是雪白的,头顶上有一个鲜红色的小凤头,鸟嘴和两只小爪子都是黄的。这个时候,巴哈杜尔可汗忽然想要试一试奇妙的咒语。他开始劝说宰相:

“你看,多么美丽的鹦鹉啊!你来试试老智丐的咒语吧,使它复活!”

可是宰相推三推四地拒绝说:

“我不敢!我没记清楚那几句咒语。 ”

这个时候,巴哈杜尔可汗就说:

“好吧,你给我看着马。我亲自来试试老智丐的咒语。”

他从马上跳下来,对着死鹦鹉弯下腰,迅速而低声地念了咒。

一霎时,巴哈杜尔可汗停止了呼吸的身体跌倒在地上,那只极美的鹦鹉却复活了,快快乐乐地飞上了树梢。

那宰相期待的正是这个。他急忙跳下马,对着巴哈杜尔可汗的身体弯下腰去,喃喃地念了咒语。宰相的身体立即像死尸一样倒在地上,而巴哈杜尔可汗的躯体却复活了。只是现在这位可汗已经不是巴哈杜尔可汗本人,而是狡诈的宰相借尸还魂。

我们现在要把这个可汗叫做宰相可汗了,他砍断了宰相的死 躯体,然后抓住弓,打算射死那只白色鹦鹉。可是那鹅鹉发出了哀怨的叫声,飞到树林深处去了。又恨又气的宰相可汗跳上马背,向其他的猎人们急驰而去。

他把猎人们召唤到一起,宣布说:

“我们的宰相坠马摔死。他摔死的原因,是由于一只长着红

色小凤头的白色鹦鹉惊吓了他的马。我命令:在树林子里能找到的所有长着红色小凤头的白鹦鹉,一律要杀光! ”

打猎的臣子们十分惊奇。好奇怪的命令!真是莫名其妙的勾当!然而他们当中任何人也没能想到,这是宰相附在巴哈杜尔可汗的躯体里向他们下命令,而那只白鹦鹉才是真正的巴哈杜尔可汗。因此,打猎的臣子们分别驰向林中各地,向所有长着红凤头的白鹦鹉射箭。

猎人们射死了所有的白鹦鹉之后,宰相可汗夸奖了他们一番,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宫去了。

可是宰相可汗并不知晓,那只极美的白鹦鹉隐身在树洞里,躲过了猎人们的箭,如今看着宰相的后影,心里又是痛苦,又是愤怒。

宰相可汗回到宫里,按照自己的心意来统治国家。人民和廷臣都感到惊异:巴哈仕尔可汗怎么突然变了样子?为什么他忽然变得如此残暴和无道?任何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时光在流逝。几天以后,宰相可汗又出宫打猎。这次狩猎十分成功,他亲手杀死了两头野猪、一头小鹿和一头扁角鹿。可是另有一头极美的老鹿冲出了驱兽助猎者的包围圈,飞快地跑到树林深处去了。宰相可汗打猎打得兴起,策马急驰去追那头老鹿。

这次追逐持续了很久。老鹿累了,而宰相可汗的马也累了。宰相可汗懊恼得发了狂。猛然间,他在灌木丛后面看见一头死了的黑豹子。

“哈哈! 宰相可汗叫了起来,“现在你可逃不掉我的”手心了!不管什么野兽,也不能逃脱黑豹之口。 宰相可汗急速 ”地跳下马来,伏身在黑豹身上低声地念出了咒语,宰相变成了黑豹,跳跃着迈开大步去追老鹿。

断了气的巴哈杜尔可汗的肉体则躺在灌木丛里。这时候从树上刷的一声落下来一只长着红凤头的白鹦鹉。它跌在地上,闭拢了翅膀,死了。而巴哈杜尔可汗又活 了,他跳上马背,幸福愉快地驰向自己亲信的廷臣。

打猎的臣子们一看见巴哈杜尔可汗变得这样兴高彩烈,都感到奇怪。他们哪里晓得,到目前为止,和他们在一起的乃是宰相可汗,现在来到他们面前的,才是真正的巴哈杜尔可汗。巴哈杜尔可汗用亲切的话语使他们振作起来,说道:

“我在树林子里看见了一头黑豹。它正在追赶一头鹿。你们去把它打死,或者抓活的回来。为了抓到这头黑豹,我不惜出重赏。”

猎手们和驱兽助猎者们欢呼着纵马驰入森林。没有多久,他们的声音就在远处消失了,一切又寂静下来。

巴哈杜尔可汗等了很久,后来终于看见了归来的猎人们。他们喧嚣着围住了巴哈杜尔可汗。

“你们的猎物在哪里? 巴哈杜尔可汗问道。”

“它就在这里,陛下! 猎人们回答说。”

这个时候他们让出一条路来。巴哈杜尔可汗看见了一头死了的黑豹子,被猎人们好几根猎镖刺穿了,可汗心中想到:“这个狡诈的宰相,你的心和野兽的心一样狠,你这个奸臣也就像野兽一样死去了!大智大慧的丐者说得对,这种有魔法的咒语给恶人带来了死亡。”

然而他对众人却大声说道:

“你们把这头黑豹子扔给胡狼吃了吧!现在它对任何人都不再是可怕的了。”

猎人们照办了。

印度神话与民间故事选 第3篇

一、继承与模仿

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流传到我国傣族地区之后, 傣族人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或模拟、或改编、或缩写。由于《罗摩衍那》内容异常丰富, 结构庞杂, 情节曲折, 不少细节都可自立成章, 所以傣族人民继承了其主干故事, 再经过富于傣族色彩的创造, 生发出傣文贝叶经书《楞伽十头王子经》和民间手抄唱本《兰嘎西贺》以及各种民间故事传说, 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红河、玉溪等地区广泛流传。

《兰嘎西贺》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均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 正义战争反对不义之战的主题, 以及人民群众追求和平安宁、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副题都是传统的英雄美人式的爱情。它们都以英雄和美人的凄美爱情为主线, 穿插很多宏大的战争场面, 来共同构成一部完整的英雄史诗。两部史诗的主干故事相同:由天神托生的王子朗玛 (罗摩) 在继承王位时遭到排挤, 被流放森林十几年, 他与相爱的妻子西拉 (悉多) 和重义的胞弟那腊嘎那 (罗什曼) 一起出走, 相依为命。贪恋美色的十头魔王因垂涎于西拉 (悉多) 的美艳, 用计将其劫走。朗玛 (罗摩) 失去爱妻, 痛不欲生。于是与猴国国王结成同盟, 借助猴国兵力, 救回了妻子, 夫妻团圆。从上述对史诗主要内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朗玛与罗摩的身世叙事模式基本相同:他们都是为降妖而从天界下凡;他们都因拉开神弓而娶得妻子;继位时他们都受到小王后的排挤被放逐森林 (所不同的是朗玛被放逐了12年, 而罗摩是14年) ;他们在放逐期间都有妻子和一位忠心耿耿的胞弟陪伴;他们的妻子在林中都被魔王劫去;为救妻子、消灭魔王, 他们又都与猴国结盟, 借助猴国兵力与妖兵战斗;救出妻子后, 他们对妻子的贞洁都产生过怀疑。除故事内容外, 《兰嘎西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面也借鉴了《罗摩衍那》的描写手法:时而清新典雅, 如实表现出大自然的实际景象, 时而采用自然生成的含蓄手法, 在描写大自然奇特风光的同时结合诗中人物的心理反应, 使情景协调交融, 图景线条细腻。

这些相似和对应显然不是偶合和灵犀造成的, 是两部史诗之间确实存在亲密渊源关系的有力佐证。

二、继承模仿之成因

《兰嘎西贺》对《罗摩衍那》的继承与模仿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是共同的宗教信仰。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 而傣族历史上也几乎全民信佛。公元六到八世纪, 小乘佛教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后, 经过与傣族原始宗教的融合, 在思想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因此, 早已被印度佛教徒改编并收入佛经的《罗摩衍那》, 也随之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形象生动的佛经文学, 比抽象乏味的佛经教义更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加上史诗本身情节生动, 想象奇异, 引人入胜, 使之很快植根于傣族地区的土壤上。

其次是共同的社会背景。傣族地区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罗摩衍那》所反映的印度社会制度相似, 都处于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亚细亚型封建领主制社会。《罗摩衍那》反映了古代印度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后的阶级关系和道德观念, 它所宣扬的道德教条, 酷似中国封建社会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 如圣君、忠臣、孝子、贤妻、良母等, 这正是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的傣族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地位需要宣扬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习惯、心理素质、语言文字等方面, 傣族也与邻近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有较深的渊源关系。故这部反映彼时彼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文艺作品, 很容易为此时此地的傣族人民所接受。

最后是共同的自然条件。《罗摩衍那》所反映的印度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

例如莽苍的原始森林, 巍峨连绵的群山, 肥沃的坝子, 成群的大象、猴子等动物和山水花鸟之类, 除海洋之外, 和我国傣族地区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生态十分相似。这为傣族人民接受和喜爱异国长诗《罗摩衍那》奠定了自然基础。

三、变异与创新

《兰嘎西贺》虽然取材于《罗摩衍那》, 但它绝不是《罗摩衍那》的简单模仿与翻版。《罗摩衍那》从印度流传进我国傣族地区后, 傣族人民着眼于世俗生活, 在基本保留其大致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了许多民间故事。还根据本民族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和文艺传统, 对人物情节、故事结局等进行大胆创新。大大减弱了作品的外来气质, 使之成为完全适应傣族社会土壤的新作品《兰嘎西贺》。

从史诗的诗名就能看出其独特的创新。《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漫游”, 全诗以罗摩一生的传奇为线索单线发展, 在情节的发展中穿插众多的人和事。而《兰嘎西贺》意为“兰嘎国的十头王”, 以反面人物十头魔王的经历为主线编织情节。两部史诗的结局也完全相反。《罗摩衍那》中, 罗摩恢复王位后, 就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封建卫道者, 夫权的狂热鼓吹者。他怀疑妻子久居魔宫不贞, 便残忍地抛弃了已经怀孕的悉多, 并一再拒绝收留她, 最终迫使她投向地母的怀抱, 从而落了个悲剧终局。而《兰嘎西贺》中朗玛则不同, 傣族人民运用抒情的笔调, 反复渲染朗玛对西拉的一往情深, 以及西拉对朗玛的忠贞不渝, 生动地描写出他们的伉俪情深。

在细节描写方面, 傣族人民充满智慧和富于想象的新创造不胜枚举。如对十头魔王身世的叙述。在《罗摩衍那》中只用了少量篇幅对此进行概括, 着重描述了罗波那的恶行。而《兰嘎西贺》则用前三章详细叙述十头王捧玛加的来历。此外, 《兰嘎西贺》中还揉进了傣族许多古老的故事传说。如猴子的尾巴为什么很短、乌鸦看东西为什么左顾右盼、日蚀是太阳被青蛙吞食后造成的, 等等。再者, 由于印度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环境极为相似, 都地处热带与亚热带, 终年草木繁盛, 四季如春。这种杂树生花, 群莺乱飞的花香鸟语给人的耳目以视听之娱。因此《兰嘎西贺》借鉴了《罗摩衍那》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 但较之更为重视画面的完整效果和美感统一。把人类对季节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合在一起。例如《兰嘎西贺》中对于春天的描述:

“芳香的花瓣撒满林间,

清新的微风吹拂粉面。

太阳像金子般光彩明亮,

气候温和, 空气新鲜。”

“处处盛开着色彩缤纷的鲜花,

蜜蜂嗡嗡, 鸟儿喳喳。

绚烂的花木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森林草地犹如一幅彩色的图画。”

在史诗展开的过程中, 优美的画面始终是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些画面总是穿插在情节发展较快的章节之间, 以缓和过于紧张的步调。且有助于渲染情绪, 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故事的感情色彩。拟人化的描写也是傣族人民善用的艺术手法, 在他们笔下, 大自然中的一切仿佛对人都富有感情, 人喜它亦喜, 人忧它亦忧。让我们欣赏一下朗玛即将被流放森林, 准备与妻子西拉告别的情节:

“荷花啊, 在默默流泪,

风儿啊, 在低声哀泣,

恩爱夫妻很快就要分离了,

召朗玛思索着怎样和妻子话别。”3

自然风物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 以此来突出离别的忧伤。诸如此类的拟人化描写体现了傣族人民情感丰富、崇尚真情的民族特点。

在宗教精神方面, 《罗摩衍那》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矛盾、民族矛盾、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斗争, 颂扬了代表刹帝利的王子罗摩对代表婆罗门的十头王罗波那的斗争。是一幅描绘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画卷。而《兰嘎西贺》则以朗玛和西拉的悲欢离合为中心, 巧妙地反映在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 外来佛教与原始宗教之间的斗争。描绘了中古傣族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

在人物塑造方面, 《兰嘎西贺》较为注重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在《罗摩衍那》中, 罗摩是个正直的国王, 法的保护者。作者蚁垤极力想把罗摩写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 但诚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的, 作者的主观意图与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发生了矛盾。实际上, 蚁垤笔下的罗摩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伪君子、两面派”的印象。作为儿子、丈夫、兄长, 他都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例如, 当罗摩获悉自己将要流放森林时, 他在父亲十车王与这场宫廷阴谋的制造者小王后吉伽伊面前表现得谦恭驯顺, 表示坚决服从父王的命令, 俨然是一个忠臣孝子, 但在背后他就换了一副模样, 大骂吉伽伊, 并且抱怨父亲。而《兰嘎西贺》中, 朗玛则大为不同。当他得知自己要被流放森林时, 不但心甘情愿, 毫无怨言地表示服从, 而且在父王和小王后洁西背后, 他也是心口如一。当十车王把罗摩唤来, 告诉他将要立他为太子的消息时, 罗摩兴高采烈, 不能自持。而朗玛在得知父王将要传位给自己后, 只是谦恭地轻声回应, 态度庄重严肃。反映了朗玛的沉稳谦逊的性格和对责任的重视。傣族人民在塑造朗玛这一形象时, 经常借细腻的心理表现结合轻描淡写的叙事手法, 以不同的故事情节来反复渲染、加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罗摩与朗玛除了有上述人性特点方面的区别外, 同为创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下凡救世的大神, 他们所具有的神性威力也大有不同。相对于罗摩, 朗玛的神力要突出许多, 早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超凡的神力:

“少年朗玛挽动弓弦搭上箭,

射向遮天蔽日的鸦群。

箭声像千钧璐雳震撼大地,

吓得乌鸦纷纷逃遁。”

他战无不胜, 在和十头王的军队展开浴血鏖战时, 每当魔军施展妖术、猖狂进攻、猴兵败退, 只要朗玛一箭, 便幻象消除, 天地清明, 接着便是魔军溃逃, 猴兵凯旋。可谓神通广大, 法力无边。

四、结语

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 人不可能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我国从唐代开始, 受印度文艺的影响较深, 大胆吸收后经过融合、加工与创造, 丰富了我国文艺的形式及内容。我国傣族人民对印度神话《罗摩衍那》的继承模仿与变异创新, 不仅直观地说明了二者间继承与发展、来源与发扬的亲缘关系, 也证实了文艺作品的传播和影响是不受地理国界限制的。尤其是优秀的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 由于它塑造了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编织了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悬念, 通过有形的 (如文字) 、无形的 (如口传) 的语言媒介, 不胫而走, 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刀兴平等翻译整理:《兰嘎西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第6页。

[2]刀兴平等翻译整理:《兰嘎西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第102页。

[3]刀兴平等翻译整理:《兰嘎西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第75页。

[4]季羡林著:《罗摩衍那初探》。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 第111页。

[5]刀兴平等翻译整理:《兰嘎西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第49、50页。

[1]季羡林.《季羡林文集》[M].第四卷《中印文化关系》、第五卷《印度历史与文化》、第六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第七卷《佛教》、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

[3]〔印〕蚁侄著, 季羡林译.《罗摩衍那》[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张公谨.《傣族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5]西双版纳州民委.《傣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印度:神话与宗教 第4篇

只有神话无信史

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但史书奇少,根本没有像中国的《史记》和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那样的历史典籍。印度人喜欢讲故事,提到历史,他们喜欢说:“从前有个国王……”,至于该国王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在位时间等基本材料,几乎全无。幸存的极少的史书,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使人无法判断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被认为正宗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诸王世系》,一部叫《大史》,但这两部书又都不可靠。

《诸王世系》被认为是一个叫卡兰纳的人写的,该书记载了历史上的社会状况以及各类人物的活动,但其内容想象的成分太多。整部书是以诗歌的形式写成的,弥漫着诗意和感情的气氛。作者不满意以日常用语来平铺直叙事实,而是在写事件和人物时,不断插入神话故事,对人物加以美化。于是,历史成了理想化的产物,人物成了神。这大大减低了该书的价值。

《大史》被认为是南亚最翔实、最可信的历史著作。成书于锡兰(今斯里兰卡),作者是摩诃男马。该书主要记载岛国的历史。但在对君主的描写中充满了神话、传奇的故事,同样弥漫着神秘的气氛。在读这部史书时,必须用心地鉴别神话故事与历史事实。

印度的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纪年。印度使用的纪年多达20种以上。搞不清楚每个纪年的准确年代,以及各纪年的前后联系。中国古代以帝王的年号纪年,历史纪年也不统一,但中国各朝代都十分注重历史记载,设有坊门的史官,记录下皇帝的一举一动,因此每个朝代的历史都能搞清楚。印度则不然,只重宗教,不重历史,宫廷有为皇帝举行祭祀的专家,却没有史官。所以,印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本糊涂帐。

印度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国人的记录才大体了解的。例如,印度历史上有个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过一个强盛的帝国,但印度典籍几乎没有关于他的可靠记录。在他治世的时候,中国一位叫玄奘的高僧来到这里,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过戒日王。因为玄奘离开中国,到达印度及归国的时间都有清清楚楚的记录,所以戒日王在世的大体年代就可以确定了。

再如,印度的传说以及佛经等材料,都曾提到印度一位伟大的君主叫阿育王,他是旃陀罗笈多的孙子,曾创建了一个伟大的帝国。但具体年代不详。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1~323年进攻过印度西北部地区,遇到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的激烈抵抗。此事清楚地记录在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于是旃陀罗笈多以及他的孙子阿育王的大体年代也可以确定下来了。

游牧民族征服史

印度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民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地接受异质文化挑战、不断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一次次异族的入侵带来了印度种族的杂交以及文化上的对立、冲突、交流和融合,对印度文化也带来一些新的因素。这是印度社会文化具有无比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入侵印度的有较大影响的游牧民族有雅利安人、塞种人、鲜卑人、贵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有一支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次大陆。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被外来民族征服。他们首先占领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同当地的土著民族(据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渐向东扩张,侵入到富饶的恒河平原地区。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陆的过程中,逐渐放弃游牧方式,从事农业定居生活。他们把被征服的土著人当作奴隶,让他们从事低贱职业。这次征服可以说是一次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它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起源,均与这次征服有关。

塞种人原是住在伊梨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向南迁徙,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建立了政权。塞种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分以外,向西南到达今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区。塞种人统治了100多年,大约在纪元初衰落,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源于此时。

贵霜人也曾在印度(主要是北印度)建立过政权。贵霜人原是一个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的游牧民族,我国古籍称之为“大月氏”。公元前176年前后被乌孙人击败,向南迁移到今阿富汗境内,征服大夏国后进而向南、向东挺进,建立了一个囊括整个北印度的贵霜帝国,同西方在经济和文化上有密切交往,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佛教文化出现繁荣。因为贵霜帝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所以当时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密切的接触和相互影响。

10世纪初,穆斯林开始进入南亚次大陆。1206年,土耳其人在北印度建立统治,史称“德里苏丹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五个时代,约320年,是印度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异民族建立的王朝。

公元14世纪下半叶,一支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的蒙古人势力渐大,首领叫帖木儿。这一支蒙古人虽已放弃了游牧生活,定居在今塔什干一带,但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的特征。后在中亚细亚的萨马尔罕建立了统治。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凡决定做一件事,喜欢先念一段带激励性的话:“啊!先知,请将战争之祸加诸于这些异教徙及不信教的人们,并严厉惩罚他们。”当时的印度多数是异教徙,基于这种信念,帖木儿王于1398年渡过印度河,长驱直入,攻占了德里,杀害了10万之众的俘虏,摧毁了当时阿富汗人建立的王朝,将全部财富掠夺一空,并驱使众多的妇女与奴隶将这些财物搬运到萨马尔罕,还将大批工匠掠夺到萨马尔罕,帮助帖木儿王建造宫殿。在他们的足迹所及的地方,留下了杀戳、饥馑和瘟疫。

(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

印度神话故事 第5篇

夏庚达拉自王离去之后,每天朝思暮想,只念着王一人。连爱生气的多婆萨斯修士的来访,也置若罔闻,修士为此大发脾气,认为夏庚达拉对自己极端失礼,他诅咒道:

“都夫香达王要忘了这个贱人! ”

不过在她的众多好友的斡旋之下,这句咒语被加上一个条件:就是当王见到当做纪念的戒指时,就会想起她来。自王返回都城之后,便音讯全无。夏庚达拉身怀王的孩子,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和一个老婆婆住在养父的草庵中,后来她离开草庵前往王宫,但是王已失去记忆,根本不记得她是谁。

她想拿出纪念的戒指给王看,却又在来时途中,将戒指遗失在池塘里,王既已不记得她,只当她是前来惹事生非,而臭骂她一顿,夏庚达拉只有黯然神伤地离开了。但当她离去时,整个人被笼罩在一片光明中,走远了才逐渐消逝。

有一名渔夫在通往都城的路上叫卖一枚由鱼腹中取出的特殊戒指,因而受到警卫的盘问,因为戒指上刻有都夫香达王的名字,警卫便把戒指拿去呈给王看,王一见戒指,立刻恢复了记忆,他非常后悔曾对夏庚达拉的臭骂,逼使她怏怏离去,也为此 烦恼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印度神话故事 第6篇

王后给这条鱼起了个取名字叫鱼王子,在王后的细心饲养下,这条鱼长得出奇得快,几天后,水盆就显得太小了。王后特意叫人为它造了一个小池子,可是没过几天,小池子又显得小了。王后只好命人修造了一个又漂亮又牢固的大池塘,这次,鱼王子可以在池塘中尽情地游耍了。王后每天都要去看鱼王子,并亲自喂食。

天长日久,王后对鱼王子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感情,把它当作自己的亲生子一样看待。鱼王子每次看到王后,也会高兴地在水中游来游去。

有一天,鱼王子竟出人意料地口吐人言 母后,我一个人呆在水里,烦闷得很,请你替我娶个媳妇吧。 王后见它的确非常孤单,便答应了它的要求。

她打发佣人到各地去为鱼王子寻觅合适的妻子。佣人们四处寻找,来到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乞丐,他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佣人便劝乞丐把女儿嫁给鱼王子,这样他们就会得到很多金币作聘礼。这个女孩子有个后娘,后娘见钱眼开,就劝丈夫答应将女儿嫁给鱼王子。乞丐也很满意这件事情,有了金币,以后的日子就不用愁了,自己也就不用做乞丐了,也就同意了妻子的意见。

于是,后娘就叫女儿到河里洗个澡,把身上的衣服洗净、晾干以后再换上,以免到时候被人嫌弃。这女孩子来到河边洗衣服时,边洗边哭,眼泪滴答滴答地往下掉。刚好岸边有一个蛇洞,洞中住着一条有七个头的蛇,女孩子的眼泪从洞中滴到了它的头上,蛇王见她哭得如此伤心,很同情她,便爬出来问她为什么这样伤心。女孩子也不隐瞒,便把自己的不幸全告诉了蛇王,并担心地问 那鱼王子会不会把我吃掉

蛇王听后,安慰她道 你尽管放心,它是不会吃掉你的。那鱼王子实际上并不是鱼,它是被人诅咒成鱼的。 说着,蛇王给了她三粒小石子,要她把石子藏在纱丽里,然后又对她交待了一番。

女孩子来到王宫后,受到亲切的接待,王后对她非常友善。女孩子略加打扮后,变得更加漂亮了,她就坐着一个筐子下到了池塘里。那女孩看到池塘壁上有一个小房子,走进去一看,里面装饰得极为典雅漂亮,桌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女孩子坐在床上等着鱼王子的到来。

时间不长,水面上冒出了一个很大的鱼头,女孩按照蛇王的吩咐,掏出一粒石子,对准大鱼的脑袋扔了过去,那鱼王子立即向水里沉了下去;不大一会儿,大鱼的头第二次浮出水面,女孩又扔出了第二粒石子,鱼王子又沉了下去;当它第三次浮出水面时,女孩的第三粒小石子也再次砸中了它的脑袋。

奇迹出现了:鱼王子这次没有下沉,而是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他站在女孩子面前,对她深表谢意,并对她说 明天早晨我们就到岸上去举行婚礼。

第二天,人们看到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和一位王子般英姿飒爽的小伙子并肩坐在箩筐里,人们感到十分惊奇,一边派人报告国王和王后,一边赶紧把他们拉上岸来。鱼王子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大家听后既惊奇又替他们感到高兴。国王和王后就把鱼王子认做自己的儿子,并为他们举办了十分隆重的婚礼。

他们两人恩恩爱爱地生活了好一些日子。那女孩子的后娘有一天打听到了她的消息,听说她生活得很好,心里非常忌妒,她和她的亲生女儿就密谋把女孩子杀死,让她的亲生女儿取代女孩子。第二天一早她就跑到王宫,假惺惺地对那女孩子说她的父亲非常想念她,要她回家看看。女孩信以为真,就向王子提出回家看看父亲。王子见妻子很有孝心,便欣然答应,叫她早去早归。

女孩回到家后,与家人开心地团聚。临她回王宫的前一天,女孩和她的异母妹妹一起来到河边洗澡,妹妹对姐姐说: 你的衣服和首饰真是太漂亮了!可以让我试试吗 姐姐看着妹妹羡慕的样子,不知是计,就脱下衣服和首饰让妹妹穿戴上,两人还对着水面欣赏着她们在水中的影子。妹妹乘着姐姐不注意,对着姐姐背后猛推了一把,将她推入了水中,不会游泳的姐姐沉入水中,再也没有浮起来。

妹妹回到家后,她那狠毒的母亲见阴谋得逞,非常得意。她把女儿梳妆打扮了一番后,就领着她假冒姐姐进了王宫,她对王子说: 我当初怎么把她带走,现在又怎样把她带回来了。 说完,她就独自回家了。

王子正要对妻子表示欢迎时,突然发现这哪里是自己的妻子,分明是一个又黑又丑的女人,他立即想到一定是妻子出了什么问题,而且一定与这个丑女人有关。一怒之下,他将这个丑姑娘痛打了一顿,愤怒的王子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终于将事情的调查得一清二楚,他将妻子那歹毒的后母处以极刑,为爱妻报了仇。但是,他的爱妻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他的妻子被推到水里后,被七头蛇王给救了,蛇王全家都很同情她的遭遇,决定让她暂住在自己家中。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在这三年中,王子到处寻找自己的妻子,可是踪迹全无,王子非常伤心失望,整日心神不安。

这一天,失望的王子又来到了妻子原来居住的村子。在这里,他碰到一个卖镯子的人,交谈中,王子随意问他是从哪里来的,那人回答说我刚给一个住在蛇洞里的人送脚镯。

蛇洞?什么人住在蛇洞里? 王子很惊异地问。

卖镯人回答说 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她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小

孩子漂亮极了,我从没见过这么可爱的孩子。他的脚上戴着一个镯子,只是他总是把它弄坏,他的妈妈经常给他买镯子。

王 子 问: 那孩子叫什么名字?

鱼王子。 卖镯人回答说。

王子一听,顿时眼前一亮,凭直觉他认为,那孩子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他忙叫卖镯人带他去蛇洞,他想亲眼看看她们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

卖镯人答应带他去蛇洞,二人便来到了蛇洞口。 卖镯子啦,卖镯子啦。卖镯人吆喝了起来。话音未落,王子便听到洞里有人用温柔、亲切而又熟悉的声音说道: 走吧,孩子,我们去买镯子。

这时,王子站在洞里,他强忍住内心的激动,对着里面说道:对不起,夫人,你能出来让我看看吗

听到这朝思暮想的、再熟悉不过的声音,那女子急忙从里面跑了出来:亲爱的,你终于来 随后把 后娘和妹妹 试图谋害她的 事说了一遍 ,说着说着两人喜极而泣,紧紧拥抱在一起。

蛇王看到王子亲自来接自己的妻子,小两口团聚了,很是高兴,他依依不舍地说 你们娘俩在我这里的这段时间,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你们现在要回家了,我衷心地祝愿你们。 蛇王赠给了王子很多金钱和衣物。

印度神话爱情故事 第7篇

版纳植物园中夜花最近盛开,每每看到此花,都深感文化对植物的影响较为巨大。看似花朵小巧,貌不惊人的夜花,在印度神话和佛教文化中却隐含着极为惊人的故事。版纳植物园的夜花种植于民族植物园内,不知何人所植。回溯历史,早在1959年,版纳植物园便已经引种栽培有夜花,但和夜花不起眼的花朵一样,夜花似乎并不收人青睐。云南最早的栽培夜花的是德宏盈江县允燕塔,佛塔落成的1951年,一位高僧从缅甸引入夜花种植在寺庙中。

想来,这位高僧肯定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也必定是懂得夜花背后的神话故事之人。

在东南亚文化圈中,夜花被称为”悲伤之树“(Tree Of Sorrow),认为夜花红色的花管,清晨即凋谢的特征,如恋人的血泪。据古印度凄美的传说,一位美丽的公主爱上了月亮神,但被太阳神横刀夺爱。月亮神打不过太阳神而逃走,公主含恨自尽。之后,公主尸体埋葬之处长出了一株树,夜晚开花,早晨凋落,此树即是夜花。夜花晚上盛开,释放出一股独特的清香,等待月亮神,但一到早春就凋落了,誓死不见太阳神。

然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似乎简单了些。想必允燕塔的高僧对这种卿卿我我的爱情故事并不感兴趣。夜花其实在古印度传世神话和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据印度经典《往世书》中记载,夜花(Parijat)是古印度传世神话“搅乳海”的产物之一。因此才被后世发展出来的佛教文化所青睐。

夜花是天堂花园主任帝释天的宝贝。帝释天(Indra),天庭上主管雷雨的神仙,天神的主宰者。 帝释天拥有极为精美的天堂花园(Nandan Kanan),园中奇花异卉甚多,其中镇园之宝即为Parijat(夜花)。帝释天的妻子也很喜欢夜花,常常用线将其串起来,戴在身上,香气弥漫,精美华贵。帝释天将夜花视为传家宝,独享其美。

在印度教神话中,宇宙由梵天主管“创造”、湿婆主掌“毁灭”,毗湿奴 “维护”。维系者毗湿奴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其中,毗湿奴第八次化身为黑天(Krishna),为王子的军事助其运筹帷幄(毗湿奴第九次化身即为佛陀)。黑天有多个妻子,正妻王后是温柔的吉祥天女艳光(Rukmini),排名第二位的是能征善战的女武神真光(Satyabhama)。一天,凡人黑天与王妃真光拜访帝释天,晚宴之后,帝释天引路前往天堂花园畅游,真光被花园中色彩斑斓的花朵所吸引,沉醉其中。

当走到夜花树下的时候,,皇妃真关问:这是什么花呀?黑天答“Parjat(夜花)”。真关又问,帝释天从哪里搞来这么漂亮的夜花呢?黑天答到: “夜花是当年我和提婆(各路神仙)与阿修罗(魔神)为得长生不老之药搅乳海之时,与其它物件一起得到的。帝释天那时候就将其带了回来,种在天堂园中。”(注释:搅乳海) 真光听了这般话,若有所思,然后说,夜花既然这是搅乳海时候所得到的,那么就不该只是帝释天一人所有,大家都有资格拥有,而且应该将其带到人间,万民均可享受。独乐了不如众乐乐嘛。黑天听后,点头表示同意。真光便将夜花拔起来,藏到迦楼罗(坐骑大鹏鸟)背后,准备偷回人间。门卫见状,赶紧将其拦下,并及时禀告帝释天和天后。帝释天大怒,帅天兵天将拦下黑天,派日月、火、闪电等诸神相继与黑天过招,最终一一落败。之后,真光说到,黑天来访,天后竟然不路面迎接,如此无礼,因此我才以偷夜花为由,惩罚她一下。既然你们已知错,夜花本也是天宫之物,我们只是将其引入人间,母株以后还还给你们。夜花因此便被真关王妃引入到她的后花园中。

印度神话与民间故事选 第8篇

根据协议, Infosys和印度邮政将着手开展一项转型计划, 其中包括金融服务系统集成。项目投资额约为70亿印度卢比, 旨在通过改革金融运营和最终用户服务, 将印度邮政转变为独立的技术驱动型市场领导者。

作为一家金融服务系统集成商, Infosys将通过采用和管理其Finacle TM核心银行和Mc Camish TM保险旗舰产品帮助印度邮政转变银行和保险业务--涵盖印度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两亿多个银行客户, 其中包括大量的保险客户。作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 Infosys将为印度邮政安装1000台ATM, 以提高服务渠道的效率, 并且将采用电子内容管理系统来管理印度邮政金融业务所产生的数百万份文件。

关于这个项目, Infosys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印度邮政提供支持:

●全面系统集成, 包括软硬件的设计、创建、供应、安装和试运行

●所有相关邮局的数据迁移以及平台与解决方案的部署

●支持多年托管服务、应用支持和基础设施运营

●为印度邮政在全国的35000多名员工提供新平台与解决方案使用和部署方面的培训

谈及这项交易时, 印度邮政金融服务局副局长A.S.Prasad先生表示:“我们坚信Infosys在参与全球金融和系统集成领域转型项目时积攒的广泛经验将有助于这项宏伟计划的实施, 目标是通过推出核心银行等关键解决方案, 提升印度邮政的技术优势。这项转型计划将增强印度邮政的服务, 使我们能够与银行业最优秀的企业相媲美, 并且将通过对印度邮政的员工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我们扩大业务范围并提高经营效率。”

印度神话与民间故事选 第9篇

摘要:泰国文化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多元文化,其中的印度文化渗透到了泰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泰国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神祇都是从印度文化中借鉴而来的,本文以泰国解释闪电打雷现象的神话故事《咩卡拉与腩玛舜》为基础,通过其中的各主要神祇与印度文化中相似神祇的对比分析,浅谈印度文化在泰国本土化的表现及原因。

关键词:泰国;神话;神祇;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I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4-03

泰国与印度作为亚洲文化宝库中的两颗明珠,两国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脉相传却又各有千秋。印度神话作为经典在亚洲地区广为流传,泰国作为深受印度神话影响的国家之一,在汲取了印度神话中丰富多彩的神祗形象之后又将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艺术加工,再创造的神祗形象极具泰国本土特色。

一、研究背景

(一)汇聚多彩文化的泰国。

泰国,是一个地处中南半岛中心地带的国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通商贸易在这里繁荣发展。傣泰民族①自北向南迁徙到了这片热土之上,他们与孟族、高棉族和谐地共同生活下来。随着民间商贸往来、官方政治交往甚至战争等发生,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先后聚集到了泰国这个地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侣、商人、传教士纷纷从各自的国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本国文化。傣泰民族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欣赏他们的文学艺术,甚至能够接受他们原始的鬼神崇拜,多种文化在这片热土上相互融合,多元融合成了泰国这个地区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二)印度文化影响下的泰国民间文学。

作为构成多元文化之一的印度文化以庞杂的宗教文化著称,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往来中传入了泰国。印度文化影响下的泰国神话中有很多来自婆罗门教的神话,从创世神话到宗教神话,都闪现着印度文化的踪迹。

但是泰国并没有全盘接收这所有的缤纷文化,而是在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下经过筛选过滤形成了符合本民族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文学。笔者在阅读泰国神话《咩卡拉和腩玛舜》时发现,故事中的帕英神、腩玛舜、帕拉弧神等形象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某些神祗形象有相似之处,但是却没有按照印度神话中的神祇那样完全照搬过来,特别是神祇的神力和功能,都出现了一些不同之处。正是这样一种从影响到选择性接受的改编过程体现了泰国独特的本土文化背景。

二、印、泰文化中的神祗形象

印度文化随着宗教经典传入泰国,但是印度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融入的泰国本土文化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在泰国家喻户晓的解释闪电打雷现象的神话故事《咩卡拉与腩玛舜》中就有这么一些神祇来源于印度教神话,却总是被人们忽略。

这篇故事大概讲的是:“龙王的女儿咩卡拉嫁给了帕英神,但是贪玩的她总喜欢拿着一颗宝石出去玩,不愿返回天庭。这件事被夜叉腩玛舜知道了,便想抓住咩卡拉来讨好帕英神以救回自己的朋友帕拉弧神。”故事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咩卡拉(Mekhala)、腩玛舜(Ramasun)和帕英神(Indra),另外还有龙王和帕拉弧神(Phra Rahu)。首先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与印度神话中的神祇有何区别和联系。

(一) 泰国文化背景下的各神祇。

1.闪电女神——咩卡拉(Mekhala)。

主人公咩卡拉是龙王的女儿,是一个相貌美丽的仙女。她长大后被龙王连同一颗宝石送给了帕英神。故事中说:“咩卡拉生性顽皮,曾有一次偷走了帕英神的宝石,到处游玩”时遇到了夜叉腩玛舜,才因这颗闪耀的宝石引起了争夺之战。还有另一个较常见的版本说到“咩卡拉的父亲给了她一颗宝石,但是她生性顽皮,所以帕英神任命她为护海女神,专门搭救那些心地善的落水之人。”在泰国《拉玛坚》中讲到咩卡拉是护海女神,白皮肤,有一颗法力无边的宝石。虽然各个版本中的咩卡拉都有所区别,但是“她有一颗强大法力的耀眼宝石”这一细节是始终不变的。

这个细节成为了《咩卡拉和腩玛舜》中发生争斗的导火线。咩卡拉和腩玛舜打斗过程的过程中,咩卡拉为了躲闪腩玛舜,利用这颗宝石晃他的眼睛,所以腩玛舜一直抓不到咩卡拉。宝石的光辉闪耀无比,穿透云层,因此“每到天空闪电时,老人们会说那是咩卡拉的宝石光辉在晃腩玛舜的眼睛”,初民们由此来解释闪电的来源。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咩卡拉除了上述细节中的特点外,她利用手中的宝石,还有发起闪电的能力,也就是说泰国人把咩卡拉看成了闪电的代表,泰国人也叫她“闪电女神”。

2.打雷夜叉——腩玛舜(Ramasun)。

腩玛舜这一神祇在《拉玛坚》是这样记叙的:罗摩遇到腩玛舜来挡路,罗摩的父亲十车王让他让路,他不让,却还要跟罗摩决斗。罗摩赢得了对抗,腩玛舜就把他的箭给了罗摩。罗摩把这箭寄存在了雨神那里,等以后要决斗的时候来拿。腩玛舜是一个阿修罗,是一个夜叉,在天界有自己的天宫。由于在他苦行修炼过程中唯独剩下梵天这一最高境界没有达到,于是他极易发怒,因此得绰号:邪恶,又叫做腩玛舜。

腩玛舜是帕拉弧也就是天王星神罗睺(Phra Rahu)的朋友,在这个故事里,他为了救偷喝不死甘露而被砍了头的罗睺,想要抓住咩卡拉来讨好帕英神,于是他与咩卡拉一直打斗不休。咩卡拉用宝石晃腩玛舜的眼睛,他便抛出巨斧砸向咩卡拉,屡屡发出巨响,人们用此来解释世间打雷的缘由。大部分泰国文学概况介绍的书籍中介绍腩玛舜是一个手持巨斧的妖魔,脾性蛮横,皮肤为深绿色,常常与咩卡拉联系在一起。并且在一部分介绍中也提到,有一次适逢凉季,腩玛舜想要和众仙女们一起嬉戏舞蹈,在这过程中他就看上了仙女咩卡拉手中的这颗宝石,一心想要争夺,于是在她们争斗过程中发出了打雷和闪电。通过多个版本的记载可以看出泰族初民是把腩玛舜看做了能发起雷鸣的雷神。

3.宽容大度的帕英神(Indra)。

帕英神这一神祇并非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但是在泰国民间文学中,帕英神常以天界众神之首的形象出现。在泰国人心目中,帕英神是一个心胸开阔的青年神祇,他有七大好品行:赡养父母、尊敬长者、话语动听、不诋毁他人、乐于奉献、忠诚和不易怒。泰国很多关于帕英神的民间故事中都讲到他慷慨大方、脾性善良。在这个故事中,帕英神也符合了本民族心中的形象,他虽知道咩卡拉偷走了宝石,不愿返回天界,但是还是表现出大度放任的态度,这和他在泰国初民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吻合的。

(二) 印度文化背景中的相似神祇。

尽管这个泰国神话故事语言简练,但是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神祇在泰国初民心目中的形象,我们也找到了这些神祇在印度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点。

1.迥然不同的闪电神。

《罗摩衍那》讲到:咩卡拉是一个皮肤像云朵一样白的仙女,她有一颗宝石;在《佛本生经》中也说到她是一个护海女神,能帮助心灵纯洁的人摆脱海上翻船的危险。但是这里并没有提及她是能发起闪电,是闪电之神。

然而印度文化中的闪电之神是在吠陀本集里有个叫鲁陀罗的风暴之神。很多文献亦称其为楼陀罗,是为梵文“Rudra” 的音译,意为“暴恶”,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神祇。这位风暴之神由于种种特点已经与湿婆神非常契合,如“发怒时用霹雳之矢”很形象于湿婆手拿的“比那卡”三叉戟;“颈项青色”与神话中湿婆吞了乳海中搅出的毒药全无二致;“善用草药,为人治病”与“暴怒”之间的矛盾,和湿婆身上所体现生殖与毁灭、苦修与纵欲间的矛盾又是非常相似的,因此这位鲁陀罗已被学者们公认是湿婆神的前身。②又如《印度神话》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鲁陀罗,吠陀时代湿婆的前身,是红色的风暴和闪电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们必须好言抚慰的牲畜和医药之神”③。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湿婆是毁灭之神,也是闪电之神。

由此看来,在印度文化确实有咩卡拉这一神祇形象,但是她是作为护海女神的形象被流传下来,并没有真正说到她是闪电之神;能发起闪电的却另有其神,那就是湿婆。然而,湿婆的性情和咩卡拉也完全不相同,咩卡拉俊俏善良、温柔机智,是搭救人们性命于危难之时的仙女;而无论湿婆还是鲁陀罗,他们都以“毁灭”而著称,与咩卡拉近乎相反。

2.误入歧途的枭雄“腩玛舜” 。

同样是在《罗摩衍那》中“腩玛舜”还是一个夜叉,叫做那罗延那(Narayana),是毗湿奴的第六次化身,在他苦行修炼的过程中唯独剩下最高一层梵天没有修成正果,所以他脾性易怒,喜好打斗,曾误杀了因陀罗之子阿周那(Arjuna);还曾挑衅罗摩,在被制伏后却选择做一个背离雅利安族的邪恶妖魔。他也曾是毗湿奴为了战胜刹帝利转世而成的一名雅利安族的武士,他手持巨斧,其种姓是婆罗门。他转世为的是用手中的巨斧杀死没有品德的刹帝利君王。

3.英勇善战的雷雨之神。

众所周知帕英神即因陀罗(Indra),他既是婆罗门教中的神,又是佛教中的菩萨;在“吠陀时代”他是众神之首的天帝,是雷雨之神,同时他又是战神。同泰国文学作品中一样,手持金刚杵,维护天界道德是他的常见形象。他曾拓宽天空,释放七河之水,杀死巨龙,成为三界的统治者,又是刹帝利种姓的保护神。《梨俱吠陀》描写了因陀罗战胜象征干旱的恶魔的伟业,“天帝因陀罗,施展神力量,制服弗栗多,彼之魔力量。正是因陀罗,有此大胆量,斩除该恶魔,雨水得解放。④他是极具保护力的众神之首,所以故事中龙王把女儿寄托给他是无可厚非的。面对咩卡拉带着宝石到处游玩无心回天界也能一直容忍。故事仅着重体现因陀罗统领能力和宽容的一面,他是雷雨之神的能力并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是把这个能力承载在阿修罗腩玛舜的身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看做是对因陀罗能力的削减呢?

三、印度神祗在泰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一) 印度神袛在泰国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1.保留印度文化中的精髓。

印度文化通过宗教典籍的流传,泰国初民们面对这丰富的印度文化,将其中最适合自己的精华保留下来,依照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选择地吸收能够凸显本民族特色的精华部分。对于古印度来说因陀罗是吠陀神话中一统众神的天帝,是拥有颂诗最多的最高神格⑤;咩卡拉是机灵善良的护海女神;腩玛舜是用斧头杀死邪恶的刹帝利君王的功臣。在古印度初民看来,因陀罗虽然已被降为二级神明,但是仍然拥有巨大神力,心胸宽广,语言和善,被人们奉为至高神;咩卡拉样貌俊俏,救人于危难之时,被人们久久赞扬;腩玛舜这样一个武士,是人们精神的寄托,被人们认为是列国战乱时期的精神支柱。他们都是古印度初民们久久传颂的经典人物,在泰国这片地区的初民们像古印度初民们一样崇拜这些神祇,把他们的名字、形象借鉴到了泰国,融入了泰国的生活,丰富了泰国初民的文学素材。

2.更是本土化的创新。

尽管故事中三个主要神祇都来源于印度文化,但是他们并不是原原本本照搬过来,在神祇性格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同样是闪电神,印度文化中的闪电神是半男半女神,性情暴烈;而泰国神话中的闪电神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仙女,样貌可人温柔善良。她是从印度的咩卡拉形象借鉴过来的,但是通过再创作使得这个形象更加丰满是我们必须要肯定的。印度文化背景下腩玛舜是一名从有种姓武士走向歧途的妖魔;但是泰国没有经历与刹帝利斗争的这一过程,因此他完完全全是一个性情暴烈的夜叉,是一个恶魔。虽然他们都是以巨斧为贴身武器,但表现出来的功能却不同。作为恶魔腩玛舜,他手中的巨斧仅仅是帮助他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的工具。在印度他却是一个武士,当时的世界在武士刹帝利的统治之下,但众神都认为还是应该由婆罗门统治世界才更好,所以“腩玛舜”利用手中的巨斧,杀死了那些邪恶的刹帝利君王,这样的“腩玛舜”顿时成了正义的化身。即使他最后也从一个正义的武士变成了恶魔,但是相比于他自始至终都是嫉妒心极强、性情暴烈的恶魔雷神,要更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宽容之情,这样的转变可谓是一种极端的选择。对于真正的印度雷雨之神因陀罗来说,却不再极力突出他的威慑力,更多的是侧重他心胸宽广,宽容大度。尽管在泰国其他神话中也保留了因陀罗的名字、众神之首的至高地位、善良的性格,但是,对于他的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他作为雷神的神性已经逐渐淡化了甚至消失了,已经由力量型的天神转向了主宰权力的主神。

(二)印度神袛在泰国本土化的原因。

1.时代背景不同。

总览印、泰两个地区的历史,这些神祇是初民心中的文学形象,同是也是当时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的映射。据学者们推测,大约在公元前千纪中期,大量的雅利安人涌入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时建立了“吠陀时代”。雅利安初民在印度河流域过着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把社会划分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但是到了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时孔雀王朝出现列国纷争的局面,沙门思潮对传统的婆罗门教思想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这必然要求婆罗门的众教徒们团结一致,抵抗外来思想。到了笈多王朝时期,外来民族再次入侵印度,又出现了大分裂的局面。国家连年战乱不断,多个人种多个民族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相比于印度,当这些神祇传到泰国地区时已经是公元3世纪以后了,当时的东南亚地区社会生产力长期缓慢的发展着,地区落后、人口集中、自然资源富足是泰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社会生活的特点。虽然当时也有很多小国为了兴建国家而产生战乱,但是这些小国与印度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和不成熟的,所以初民们的生活还相对平静和安逸,在他们的审美习惯中万物终善还是占了绝对地位。这就为他们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打下了基础。没有过多的纷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就很简单,从经典中汲取自己所需的部分就可以满足。

2.社会需求不同。

古印度时期,国家、民族、宗教团体为了领地而争,民不聊生。这就奠定了初民们信奉的神祇也要具有强大的神力,才能满足他们在面对随时出现的危险时得到保护的心理需求。相比“吠陀时代”至高的地位,众神祇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当初民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借助像腩玛舜这样的武士来表达想要铲除外敌的愿望是理所应当的;当然对于像因陀罗这样一统众神而又善良的首领更是初民们必定想拥有的;而像闪电神——湿婆这样的主神更是应该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这样才能带给人们和平统一的希望。

但是这些神祇从印度传到泰国后,无论是地位还是神力都有所褪减,这跟泰国地区在接受这些文化时正处于由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是有密切关系的。统治阶层不成熟,国家机器不完整,导致了人们还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宁静的状态。同样是多元的文化特点,印度的局势动荡是外来民族侵略造成的,而泰国的文化交融则是往来贸易和政治外交带来的,是一种和平的方式。他们相比印度的民族来说没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感,没有那么迫切地要去维护自己的宗教、民族利益和生活环境,他们就没有太大的抱怨。所以印度的神祇在泰国地区变得相对和谐与友善。因此,在泰国初民的心目当中,从印度传入的神祇们的神力再一次被削减。

3.本土化更能满足初民的审美需要。

印度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面对泰国的社会环境,它还是被改变了,变得更加符合泰国地区民族的思维方式,更加贴合这个地区的社会环境。在泰国学者研究泰国民间故事的学术成果中,通过数据整理的方式,整理了一些神祇流传到泰国后对泰国人的影响和价值。咩卡拉这一美丽的仙女,除了在闪电时被人们作为故事讲给孩子听以外,还成为了人们教育孩子要为人善良的榜样。在他人遇到危难的时候要像咩卡拉在危机关头搭救人性命一样,给予全力的帮助。当然针对不同的版本,也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对于她听从父亲龙王的决定,把她送给帕英神这一件事,也有人把她看成是尊重父母,服从父母的典范。帕英神或者说是因陀罗,也不再像印度文化中那样至高无上,他的七大好品行被泰国人久久传颂,引导人们像他一样慷慨大方,为人宽容,要学着抑制自己的怒火,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腩玛舜流传到泰国后,初民们也不需要再去追究他之前的事迹,只是简单的截取了初民看到的邪恶特点就可以了。印度文化确实灿烂辉煌,但是对于泰国初民来说,在经过本土化之后具有泰国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更能让泰国这个地区的民族所接受。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状况的体现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反映。印度文化,是一种由多种外来迁徙民族和原著民族共同创造的繁杂而灿烂的文明,体现着古印度国家的变迁,宗教的改革,同是也记录了古印度初民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保护自己的领地、捍卫宗教权益的斗阵历史。而泰国的文化是一种在经历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后,形成的一种和谐的多元文化。泰国社会凭借其出色的包容性将各式文化融合再造,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开辟出了极具泰国本土特色的文化道路。

具体到本文讨论范围内,泰国选择性地吸收了印度文化中的神祇部分,咩卡拉除了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仙女外还担起来闪电女神的称号;腩玛舜不再是由一个英勇的武士变成的夜叉,而是一个“会打雷的夜叉”;因陀罗虽然还是心胸宽广,却少了英勇善战的一面。这些 就是泰国这片地区国家变迁带来的创新力量,是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对社会的一些期许,更是初民们对理想生活追求的真实写照。

印度文化灿烂辉煌,丰富着泰国的民族文化。同是泰国文化有着强大的包容性,与印度、中国都有着深远的交流历史,他们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再依照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选择地吸收,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丰富这人们的生活,更是书写着这片热土民族变迁、对外交往的灿烂文明。在印度文化的点缀之下,泰国的本土文化更是锦上添花,远远流传。

注释:

①泰国学者在广义上定义为“暹罗泰人”,即“各傣泰民族和其他民族,或者外来移民与当地原住民混合的群体”

②张乐.印度湿婆造像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1.

③(英)韦罗尼卡·艾恩斯著,孙士海,王镛译.印度神话[J].经济日报,2001,(38):57-58

④韩辉.印度神话中因陀罗地位职能演变探析[J].东方文学研究,2011,(3):93-101

⑤薛克翘.印度民间文学[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蚁垤(印).罗摩衍那(一)童年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刀承华.泰国民间故事选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金勇.泰国民间文学[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薛克翘.印度民间文学[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张乐.印度湿婆造像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1.

[6]韦罗尼卡·艾恩斯(英)著,孙士海,王镛译.印度神话[J].经济日报,2001,(38):57-58

[7]韩辉.印度神话中因陀罗地位职能演变探析[J].东方文学研究,2011,(3):93-101

[8]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9]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2015.

[11][D].,2015.

[12],2002.

[13][DB/OL].http://www.astroeducation.com/content/context/ramasura-mekhala-myths-of-thunder-lightning.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YJCXS39,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印度神话与民间故事选】相关文章:

印度神话论文05-17

故事新编与神话范文06-18

希腊神话故事与传说11-04

狐狸家族的习惯印度童话故事08-11

神话故事08-09

神话故事作文09-02

中国与印度对比08-26

南亚与印度教案08-29

收集民间神话传说故事05-10

远古神话故事初中07-04

上一篇:婚姻法期末复习下一篇:管理与沟通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