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习惯养成靠他律

2024-05-31

合规习惯养成靠他律(精选4篇)

合规习惯养成靠他律 第1篇

一辩——北城分理处 许XX: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认为,合规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自律。

我们都知道,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作用在人这个主体上,是一个日积月累、点点滴滴的过程,合规习惯的养成则体现在我们办理的每一笔业务,发放的每一笔贷款,接待的每一位客户中,而这些,都离不开自律和他律。他律是什么,他律是指非自愿的执行法律法规,自律指的是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现今社会,我们上至国家法律法规,下至我行内控合规制度,没有哪项规章制度是一次制定终身不改的,就刑法而言,自1997年颁布至今已修订八次,我行仅个人开户申请协议就改了一次又一次。规章制度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想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业务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去不断完善,不断更新我们的规章制度。但是规章制度是在人为的基础上完善的,它永远存在一个滞后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行为,我们业务的经办应该依靠什么?我们靠的是我们个人的自我约束力,靠的是我们长期培养的自我意识!

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需要通过自律夯实银行合规管理的内在基础。他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我们总在一种非自愿的、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进步的,甚至是嘴上认同心里逆反的。空有他律而没有自律的话,所有的纪律和规定都将成为一张白纸。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律,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各项纪律和规则,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的言行合规,并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我们的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作茧自缚,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合规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自律,谢谢各位!

二辩——北城分理处 王XX: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对方辩友言辞凿凿其实只说了两点,一是他律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等自律所不具备的优势,二是由于自律参差不齐不能保证都有利于合规习惯的养成。显然对方辩友犯了以偏概全只言他律不言自律的错误,我方承认他律对合规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但这显然不能证明合规习惯的养成他律比自律更重要。我方坚持认为合规习惯的养成靠自律。我们都知道合规习惯的养成靠自律也要靠他律,我们假设我们的自律趋于完美或者他律趋于完善都会造就出我们的合规习惯,但现实情况是,他律是不可能完善的,而因为个体的差异也不可能是每个人的自律都是完美的,那么,我们更容易让哪个趋于完美,哪个就更容易养成合规习惯,在当今环境下,显然,我们每个建行人都是像对方辩友一样受过良好教育有着高素质高学历的当代金融人才,而我行也有充分的条件,晨会、夕会、日常学习等保证我们自律能力的快速完善提高,而相比较规章他律层层审核滞后于环境的发展,提升他律显然那比完善自律困难的多。二是,我们都知道,任何环境因素都需要内化为我们的内因才会对事物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合规习惯的养成靠自律。谢谢大家。

三辩——北城分理处 牛XX:

大家好,我是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说得不错,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对方辩友刚才举的例子,我从正面进行反驳:首先,对于让老员工带我们新员工学业务,除了让新员工更了解合规制度,最重要的是让新员工在合规的基础上更快更好的为我行客户服务;第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严三实”,是让所有的党员同志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我国反腐倡廉的规章是多么的严苛;第三,酒驾,醉驾减少是完全靠他律,那为什么如今仍然有那么多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呢,难道我们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吗?我想问对方辩友如果自律不够,他律又能有什么作用呢?在现今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处于至关重要的金融行业,我们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约束我们,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哦我们要想让我们的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要靠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一名员工能够将外在的内控合规制度化为内在的合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随时随刻伴随我们的自律意识,才能让我们从被迫变成自愿,将工作成为事业,从上到下,齐心协力,为建行事业奋斗终生。

四辩——北城分理处 张XX:

对方便有的论述看似很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他从一个家长管孩子、老师管学生、老员工带新员工的角度来论证合规习惯应该被动的养成。没错!家长管孩子——家长费尽心思去为自己孩子好,老师管学生——老师竭尽全力去为自己的学生好,老员工带新员工——老员工也会尽心尽力的去带好新员工,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对方辩友没有想到的是,对我们每一个成熟的人来讲,我们需要的是自由,需要的是主动,而不是非自愿的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限制。

今天对方看似正确的辩论下存在这两大错误,一个是逻辑上的错误,一个是价值上的错误。

首先在逻辑上,对方一直强调的是我方过于高估自律的重要性了,那么我们仔细来看依稀是否真的高估了自律。大家都知道,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需要一个内因和一个外因的,内因呢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呢则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在我们今天的辩论题目中,自律强调人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它是人的一个内在反省的过程,而他律呢是强调外在的强制束缚,强制干预,是一个非自愿的执行动作。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律性,对违规操作、违法行为将毫不在意,那么即使他律的动作再强烈,也不能约束住他不去违反规定、触碰法律。就好比近几日在我市发生的几起恶性事件:光天化日之下,他就可以明晃晃的拿着菜刀去砍伤人,能说是因为当前法律约束不够么?显然是不自律的原因在作祟。当然,我们也不是否认他律对合规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今天辩论的主题是合规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什么,是主要的、是根本的问题,不能从某一个片面的方面来看,所以自律对于合规习惯的养成更重要。我们接着来看,对方在辩论中还不断的强调他律的强制性和不可违抗性,总是在强调“不要违规、不要吸烟、不要贪腐„”。是的,他律通过规章制度约束个体不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并对违反规定的个体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那么是不是说只要个体能够承受得了相应的惩罚就可以随意的去违反规定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的柜员因为疏忽遗漏了票面要素而倍感自责呢?难道是他们支付不起相应的罚金么?还是因为积了两分导致他们不能正常生活?不是呀,显然不是因为他律嘛。自责是因为他们感觉影响到了网点的稽核考核,影响了运城分行柜面业务发展,所以他们才会自责,这是大家的一种自觉、主动、积极、上进的一种行为,是自律的表现。依靠他律能把事情做对,依靠自律却能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对和把事情做好永远是两个概念,把事情做对而只能保证不受批评,而把事情做好则能受到表扬、得到提升。要知道没有人是通过他律当上行长的,但是要相信,最好的行长永远是最自觉、最自律的人。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严格自律的人,都是积极向上、自觉约束的人,无论我们的制度是否更新及时,无论我们的规章是否存在漏洞,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严格约束自己、合规经办每一笔业务,也正因如此我们XX分行才能够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的建行事业必定蒸蒸日上!

合规习惯养成靠他律 第2篇

首先,对方辩友今天无非是告诉我们:个别学生可以通过自律养成文明习惯,但 并没有论证 整个学生群体能否依靠自律养成文明习惯。请问对方辩友,个体特征 能 完整体现群体事实么?看到老鹰能飞翔,就能说所有带翅膀的都能翱翔么?那些不能自律的学生您让他们何去何从?

我方的立论则是建立在学生群体这一概念基础之上,以学生认知水平和行为意识的不稳定、不成熟、缺乏理性这一特点推导出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客观、标准、稳定的他律 才是文明习惯养成的主要力量。

其次,对方辩友对 文明习惯 概念 的 界定 真是有点狡猾,总是把文明习惯偷换为生活习惯。右手写字这样的生活习惯也是文明习惯的话,你让左撇子情何以堪?对方辩友,您这是在偷换命题,退一万步讲,您也只是证明了生活习惯的养成,但我们今天的辩题是文明习惯的养成!

我方一再强调文明习惯的养成是指 符合一定道德、法律、社会规范的 不易改变行为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过程的不断感知、理解和学习需要一种代表理性、规范、客观的力量起主要作用,这个力量就是他律。

再次,今天最大的争论点 在于 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主要是靠他律还是自律。对方辩友的论证理由 简单来看就是 因为学生缺乏自律,所以主要靠自律。试问一个已经缺乏的力量,怎么能成为主要力量呢?您方的这一逻辑反而证明我方观点的正确啊?

我方在立论中就已经表明,要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 他律和自律这两种力量,作为学生整体这个社会系统,他律和自律都是这一系统里的内部因素,而主要依靠谁,要从 学生 对于文明习惯养成缺乏自我辨识、过于主观的现实进行判断,不难得出 主要是靠他律 这一客观结论。

吃饭好习惯,养成靠方法 第3篇

边吃边玩

儿子五岁了,非常活泼可爱,可是每逢吃饭就让我们束手无策。他从来都不好好坐下吃饭,边吃边玩,经常是吃一顿饭需要花费两个小时。

原因分析:

孩子早已吃饱了,父母却要求孩子一定要都吃光或再添饭;

平时过分迁就孩子,以致孩子太自我,经常自己想怎样就怎样;

孩子玩得正在兴头上,硬拉着孩子去吃饭;

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餐桌礼仪教育。

对症下药:

不要期望孩子每一顿的食量一样,成人也会因心情不同而吃多或吃少,应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孩子吃饱了,就不要再硬塞给他吃。

不要拿着饭碗跟着迁就孩子,要让他们知道吃饭就必须到餐桌上,但切勿把气氛搞得严肃可怕。

进餐时要尽可能排除干扰孩子吃饭的因素,并要将看电视与吃饭的时间错开。这也需要父母能以身作则。

家庭成员都共同遵守餐桌规矩,例如大家关注谁还没坐到餐桌边,要让孩子感受到不光是在用餐,还能边吃边交流情感,愉快地享受用餐时光。

挑食

四岁的女儿喜欢喝饮料、吃零食,一到吃饭她就挑三捡四,许多食物都不吃,比如胡萝卜、鸡蛋黄等,结果人长得特别瘦小。

原因分析:

孩子挑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开始学着自己作决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

孩子因身体原因(不适或胃口不好),偶尔对某种食物有过反感或不良的体验,有可能会造成对某种食物的拒绝。

在孩子饮食上过度迁就也会养成孩子的挑食。

孩子的饮食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沿袭家庭的饮食习惯,所以当孩子挑食的时候,父母要想想自己是否挑食?

对症下药:

尽量保持进餐时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是增进孩子食欲的基本条件。

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孩子与大人一样,选择食物也有好恶之分,家長可以允许孩子有一定的选择权。但是允许选择决不是迎合孩子的挑食。有些父母常常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问他想吃什么好菜,这无疑是教他学会挑食。

如果孩子因身体原因引起食欲和胃口的变化,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担心和着急,细心观察,调整饮食,过一阶段自然就会好的。

时常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可以用榜样形象来诱导孩子吃,像某某就是吃了什么,才长得高;某某动画明星,就很喜欢吃鸡蛋;或是用赞赏的表情吸引孩子进食。

在食物设计搭配和烹饪技巧上要尽可能有变化。当孩子不喜欢某种食物时,要分析烹饪中是否有问题,也不要一连几天重复同一种食物,食物一定要有变化,可以将孩子喜欢的食物和不喜欢的食物搭配起来。

例行公事

孩子快四岁了,每次吃饭都是例行公事般地吃几口就“饱”了。想尽种种办法哄、骗、鼓励他再吃点,也成效不大。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说孩子没有大问题,给孩子开了一些开胃的药,吃过后好像也没见效。

原因分析:

运动量不足,消耗少,缺乏饥饿感。

零食和饮料吃得过多,对正餐没有兴趣。

确实是胃口小,同时,孩子在生长中也存在着阶段性的生理调整,例如三岁多的孩子会出现一段时期的食欲较小,属正常现象。

孩子因为注意力被转移,或是碰到不喜欢吃的食物,而感到没有食欲。

对症下药:

让孩子决定自己的饭量,不要硬逼着孩子完成大人规定的标准量。要让孩子独立用餐,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选择就餐时间或饭量。

可以请孩子的同伴来聚餐,用同伴的榜样力量来引导孩子。

限制零食,一是数量上,二是时间上(进餐前一小时不吃零食)。

每天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化)。

对于突然饭量减少的孩子,家长则需细心观察,看孩子是胃部不舒服还是有情绪问题,找出原因,以便有针对地解决。

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自律 第4篇

摘要: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也逐渐地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却是任重而道远。当代大学生是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的生力军。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如何养成在当今的时代中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不容我们小窥。其实在养成的过程中,应该是自律和他律共同协调作用才能起更好的效果。但是,在二者之间,孰重孰轻呢?——自律。

关键词:

文明行为养成主要自律他律

引言:

《大学生百科全书》解释:自律指与他律相对应的自我约束力。自律有高度的自觉性,是人对社会规范,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各种法纪的自觉认知,并已形成内在的价值观念,是指在没有外在的监督下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他律是指在法律的约束下、纪律的要求下一种非主动的行为。大学生作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群体,具有独立意识,求实创新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和明辨是非的认知能力,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律能力。养成即培养形成。培养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形成是培养的目的。文明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时的,它不仅是观念的形成,而且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实践过程,是达到了一种不想做而不是不敢做的状态。因而,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从“养成”这个直接目的这两点只能推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主要靠的是自律”!当然我们也没有排除他律的作用,他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处处提醒着与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人们需要在这样一种“保护”下去创造更美好的“自身与社会”。所以,总体来说,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要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

一、哲学原理

从哲学原理上看。谈到自律与他律,我们自然会想到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而言,自律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是人对社会道德规范,各种法律法规的自觉认知,并已形成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念,是内因。他律只是规定制约着你的外在行为,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作用。自律是他律的载体,没有了自律,他律就没有了对象,就无法推动原有的意义。就如警察和小偷,有了警察,小偷还是存在呀!而小偷这个主体,不去通过自律去实现,还是无计可施,他律显然没有了意义。“莲出淤泥而不染”完全是由于自身的约束力使其不改变高贵的情操。反之,如果完全依赖于他律,当他律这个外界环境一旦消失,自己将失去约束,就会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可见起决定作用的始终应该是自律!马克思说过:“道德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文明行为的养成是一个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形成过程。由于自律与他律都有各自的缺陷。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刻意去扩大自律或他律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自律这一内因的主导作用,才更有利于包括他律在内的外因发挥辅助作用。所以,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主要靠自律。

二、历史角度

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上下五千年,让我们拥有的不仅是灿烂的文明史,还有厚重的道德传统。从古至今,多少圣人贤士把自律甚至是“慎独”作为道德修养乃至是人生的标准和追求。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文天祥被敌人抓获,视死如归,没有人给他以外界压力,而凭借的正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就是这种自律精神,才留下了“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句。可见自律在我国的道德体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个位置。因而,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文明行为这一基本要求而言更需靠自律来养成。

三、现实角度

从现实来看,就整个社会阶层来看,大学生应该说是时代文明的精英。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也具有可变性。十几年的校园文化熏陶和修养铸就了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虽然在菁菁校园里,我们看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屡见不鲜,令人痛心。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可以靠自律来养成文明行为的。

对于文明行为的养成来说,应该分为两个过程。首先应该是文明观念的培养和形成。这是一个基础,是我们对道德文明的价值体系的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般来说是他律起了主要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下一步,就是将文明观念内化的过程,将文明融入我们的行为中来。这当然需要我们的自律来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在前文已经阐述过他律只有结合了自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每个人都有很高的自律能力,那国家的各种机器将不需存在,人人都将和平相处。

2)自律作用的随时性,他律作用的滞后性。任何他律只是规定了人们行为的限度,它制约着你监督着你,使你不做出不文明的行为,但如果人缺乏自律能力,他律只能是一纸空文。自律时时刻刻提醒着你要把握自己,往好的对的方向前进,而他律往往在某些事件发生以后的处理中才能显示其威慑力,那只能是亡羊补牢,后悔已晚。

3)他律作用的不确定性。我们说文明行为的养成他并不是一时的,不仅是观念的形成,也不仅仅是外界因素内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他律只是在那一时刻告诉你该做什么,而他人的监督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随时随地地跟着你,更多的是你一个人的时候无法决定该做什么。比如在大街上捡到钱包,是应该放进自己兜里还是交给警察?在商店被多找零钱,是假装不知道还是退回去?所以自律更具可靠性!

今天,我们来说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主要靠什么养成,不是站在辩论场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从我们切身考虑,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一个答案。其实所谓的自律可以说是他律的一种折射,可以说好的自律是建立在好的他律的基础上的;而他律一般来说是客观存在。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是可以也应该依靠自律来养成自身的文明行为,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让更多人来自律,最后养成大学生这一整体的文明行为。就拿我们学校近期提出的关于“以德修身”的要求。首先是学生党员应该自律作为榜样,然后所有在校大学生共同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以德修身”的氛围。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奥数教案下一篇:《春草》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