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2024-05-28

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精选7篇)

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第1篇

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直接的受害体就是最没有抵抗力的孩子。她稚嫩的思想还不能理解成人的矛盾和情绪。家庭环境才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根基。

在一个极端控制欲的家庭,气氛必然是压抑的,如果能够重来,女人当初宁愿选择一个人生活,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家庭。

女人没有什么恋爱经验,单纯的年纪遇到这个不怎么多话,但很憨厚的男人。她的母亲说女孩不要太挑剔,找个憨厚有工作,心疼她的。也许是受了些母亲话语的影响,年龄也不小了,于是女孩就嫁了。男人的家庭是工薪阶层,人总是被美好的假象所迷惑。不经深思熟虑抉择的婚姻必定是飘摇的。涉世未深的女孩,怎么能看到人性的虚伪和复杂,当一切已成定局,已经身不由己。

原生家庭的影响最近刷屏,女人感触颇深。她觉得生而为父母应该懂得适当放手的独立和得体退场的成全。采薇在《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一书中写道:“上一代人那种完全依附型和忍耐型的爱,这一代人已经很不适应。因为那种控制和期待交织的感觉,常常会让人觉得负担很重。人要懂得留一点爱给自己,减少那种隐含压力的期待感,对方才会感到安然。”

女人选择了一个巨婴的家庭。婆婆是付出型人格,生活中对任何事情都极度挑剔,刷碗嫌弃女人洗不干净,坐过的地方都要擦拭一遍,去女人婚后的家里用指尖检查桌面的灰尘,过度的干涉和挑剔必然引发夫妻间无休止的争吵和矛盾。

?满腹怨念无从发泄,真的很可怕,负能量是可以传染的。表面温和骨子里极度倔强丝毫不妥协退让,对暴躁的老公委屈忍让,长期的压抑,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过度到儿子身上。因为得不到老公的关心和呵护她把所有的苦闷无以复加的传递给儿子,这样的负能量使儿子的性格敏感暴躁。女人嫁进来后转而把对家庭的不满矛头对准媳妇,好像女人入侵了她的掌控。女人低谷了负能量的摧毁力,婆婆受不了女人得到儿子的关爱和老公的关心,婆媳之间剑拔弩张,氛围分外紧张。

儿子因为母亲的不幸,所以很同情母亲又很依赖母亲,对于母亲的所有要求和控制一味的迁就,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直至影响到自己的家庭。

原本开心幸福的一家三口,在母亲的过度干涉和争吵不断中,家庭冷暴力和男人的狂躁完全暴露无遗,女人悔不当初,这样血淋淋的教训,给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

女人成为融不进的婆家和回不去的娘家的人,是多少女人委屈求全的痛。这种极度压抑的家庭环境必然与幸福是背道而驶的。

?最用得着智慧的地方是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当婆媳矛盾时,男人的智慧非常重要,因为他是沟通的桥梁。两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因为爱着同一个男人,进而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所有的苦闷不是跟枕边人分享,而是跟自己的母亲倾述,可想而知的结果。原生家庭的巨婴,和《巨婴国》书中阐述如出一辙。

哀怨莫过于心死,持续的冷战,女人渐行渐远。一个好女人可以影响家庭风水的三代,这句话感触很深,可想而知选择和睦恩爱的.家庭是多么重要。

原生家庭的伤痛持续循环。孩子干净不染纤尘的眼眸,充满了哀伤。爸爸为什么会暴躁,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不快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怎能不让人忧心重重?

《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成熟的人,在家庭和生活中必定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人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调整自己,才会做出适合的抉择。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生活它从来都是最好的老师,当所求既是所需时,你才不会失去自我。你的将就终将随波逐流。彷徨中的心灵,只有经历过,才能做到坚持自己,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成人,如果一个人的心无处安放,到哪都是流浪。

在学习中重新启航,能掌控自己人生的只有自己。当在迷雾中,找寻到自己的方向,那就勇敢前行吧,你所经历的所有磨难和苦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都会生出辛福的花来。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遇到什么?

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第2篇

而我们的成长,也伴随着这样的使命:与巨婴和谐共处,步伐一致,忠于她/他,照顾她/他,养育她/他。

武志红说,中国家庭90%的爱与痛,都与巨婴有关。

“巨婴是什么?是成年的婴儿,身体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停留在婴儿阶段。”

这个巨婴,可能是你的老公、妻子或者父母。当然,你也可能就是那个让人崩溃让人愁的巨婴。

那么,家有巨婴是种怎样的体验?

在吐槽老公的过程中,我的闺蜜们贡献了大量的素材:

因为抱孩子太激动把孩子弄骨折;让他去买小葱买回大葱,买个芦笋买回莴笋;信用卡逾期三个月都忘记还,违章驾驶扣三十多分也不知道哪有问题;沉迷游戏孩子哭了二十分钟也听不到;无数次把老婆的高级洁面皂用来洗袜子、洗内裤。

不禁感慨,女人的容颜经不住岁月的洗礼,男人的常识也架不住生活的检验。

二人世界的时候,面对巨婴男,女性还能用强大的母性去包容。一旦生了孩子,应付那个正牌小婴儿都疲惫不堪,谁还能笑对熊老公的添乱呢?

也有男闺蜜倾诉妻子不靠谱的:

看了两本育儿书就认为自己是专家,指挥全家照书养;孩子小病小痛根本沉不住气,不去大医院排长队看过不放心;产后脾气极度焦躁,一不如意就大吼大叫。

还有我们突然就晋升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父母,彷佛一夜间就变了脸:

他们不再事事信任我们,总觉得他们的育儿理念更经得住实践检验。无论我们怎么解释某种行为的科学性,他们都觉得是纸上谈兵。一旦他们的传统理念遭到挑战和拒绝,他们会暴怒,会威胁,像小孩一样任性。

以上都是巨婴的特征:依赖、控制、阴晴不定。在繁琐的家庭生活中,在日复一日的无趣日子里,这样的特征并不可爱。

但她/他们都是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主角,是我们爱的来源与归宿,所以我们无法憎恨,也无法放弃。

这就是婚姻满目疮痍的那一面,你可能并不只是多了爱你的人,还多了沉重的责任和救赎的使命,有时候甚至觉得得不偿失。

这也是婚姻给予人生的一次契机——重塑和完整一个人爱的能力,使你的付出不再单薄而肤浅。

如果婚姻只让你看清别人,没能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那日子只能过成一个怪异的圆圈,圈里的人都慢慢活成一座孤岛,疏远、寂寞。

我们如今活得一塌糊涂的根源,在于我们爱孩子大于了一切。一个人的爱,不应该只指向某一个人。真正的爱并不排他,爱很多人,才能爱好每一个人。如果你的先生是巨婴。

他可能是“生活无法自理型”,他可能是妈宝,他可能不断给你制造生活上的麻烦,还把你的家庭关系搅得一塌糊涂。你们可能已经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三天大吵两天小吵,甚至分床而睡,你如今深夜默默流下的眼泪,都是当年心潮澎湃说那句“I Do”时脑子里进的水。

我们拼命地想“当初我为什么要选他啊”,进退维谷,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条出路。

当你无论如何都想不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是思路出了问题。你闭着眼,捂着耳,飞蛾扑火般冲进死胡同,好心疼,你并不爱自己。

你当初的选择,一定有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今的你,看不见/不记得那样的合理性。你拼命放大了他不会冲奶粉,不会换尿布,不会协调婆媳关系的一面,然后不顾一切指责他。

就像当年你顽皮打破花樽,贪玩弄脏衣衫时,父母气急败坏地教训你一样,那时你也很委屈,因为你也不想。

不如我们直面他就是一个巨婴的现实,你如何引导你的孩子,你就如何去引导他。

每个人都不应该被设定为“应该/必须“知晓某种技能,即使这种技能在你看来,简单地过于直白。

但看看你的孩子,连翻身、坐立、吃饭、独立睡眠都要从头学起,你却永远都温柔得如水一般,耐心、知足,因而常有惊喜。

如果你无法对待你的先生如同对待你的孩子,包容你的先生如同包容你的孩子,那只能说明你也多少出了问题,你没有做到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而这是支撑一个健康家庭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石,牢不可破。

巨婴也会长大,如果你不再计较,如果你重整方向。如果你的父母是巨婴

他们可能面对新科技新信息一筹莫展,只能用拒绝来维护父辈的尊严;他们可能身体机能大不如前,大病小痛不断;他们可能已经固化了某种思维某种行为模式,无法做出推倒重来的改变。

他们本是顶起你生活的支柱,却也抵不过岁月蹉跎。

你所感受到的来自于他们的控制、压抑,都来自于他们永远都脱离不了做你父母,为你做最好选择的角色。

他们还是他们,只是你不一样了,或者说,当年跟在他们身后的小屁孩,已经跑到他们前面去了。

所以你永远不要带着恶意去揣测他们的行为,因为当你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你也就失去整个世界对你的善意。

父母与丈夫,对你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个真正地用一辈子来陪伴你,一个许诺陪伴你一辈子。

你可以用更多的智慧去改善你们如今相处的模式。如果他们信息闭塞,你可以教会他们玩手机;如果他们信息错误,你可以为他们取关/更换订阅号;如果他们的性情大变,你可以多承担一些家务,多带他们出去走走。

永远的尊重,足够的休息,愉悦的心情,是老年人的灵丹妙药。

你不需要盲目地顺从,你只需要变成他们身后隐形的“父母”,这一路,他们如何爱你,你加十倍,爱回去。如果你的妻子是巨婴

她承受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苦痛,她的“公主脾气”大概是她对生活,对自己葆有浪漫与自信的依靠,也是她释放压力的出口。

我一直自认是先生的“大女儿”。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抬头问他,“你的妻子是巨婴,怎么办呢?”

先生说:“比恋爱时候还迁就你,比初识的时候还宠你,让你没有借口发脾气,让你慢慢自我反省。”

嗯,绝招。

文 | 关小pauline

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第3篇

1 原生家庭的阴影所带来的精神创伤——活着的父亲与死去的母亲

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创伤理论 (trauma theory) 首先是由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 (Cathy Caruth) 在她的著作《沉默的经验》 (Unclaimed Experience, 1996) 中提出来的。她将“创伤”定义为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1]11细读《紫颜色》的文本, 我们看到哈波未经历过什么致命性的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但从创伤最本质的内涵出发, 哈波的原生家庭却是灾难性的。哈波的父亲某某先生在小说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里都体现了一个最为典型的父权形象——他蛮横, 粗暴, 将照看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交给西丽——一个并不比孩子们大多少的姑娘。他不事劳作, “每天一起床就坐在门廊里直愣愣地啥也不看, ……大部分时间坐着不动”[2]21农田里的重活累活都让妻子西丽和哈波去干。当哈波抱怨他一个人犁不了那么多地时, 他父亲的回答是“你就得这么干”。[2]21当哈波问他父亲“你干嘛不干活了”时, 某某先生回答说:“没有理由要我干活。不是有你吗?”。[2]21哈波生活在这种不仅缺乏父爱, 而且遭受来自于父亲的冷暴力和精神欺凌的家庭里, 可以说是在经历一种“细水长流”的灾难。这种灾难日复一日侵蚀着哈波的心灵, 由此带来的内心积郁和不平沉潜在哈波内心深处, 留下了难以抹杀的阴影和伤害。哈波忍受着父亲暴君般的统治, 他对父亲灼热的怨怒不能行之于色而只能成为心底暗自汹涌的岩浆。同样作为男人, 他渴望确立自己的男性权威, 而一个霸道蛮横的父亲的存在却使这一切成为不可能。正像小说中所说:“哈波斗不过他爸爸。他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他胆小怕事。”[2]21这种愤懑和失望将会持续而消极地影响他未来的生活。

更为悲剧性和具有讽刺性的是, 哈波虽是父亲粗暴的父权主义的受害者, 他并未反抗这种制度。相反, 他耳濡目染到父亲我行我素的大男子主义习气, 相信男人说一不二的权利是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 某某先生作为父亲, 不仅是哈波的施暴者, 同时充当了他男权至上意识的灌输者。在这方面某某先生对他有一些言传身教, 比如当哈波疑惑地问父亲为什么要揍西丽时, 某某先生说, “因为她是我的老婆。还有, 她太倔了。女人的用处只是——他没把话说完。”[2]18在某某先生看来, 老婆就是用来揍的, 而且老婆是要温良顺从的, 而且他那没说完的半句话实际上就是说女人天生的用处就是用来揍的。听到父亲如此的“教诲”, 哈波自然也就笃信男人在家庭中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 女人必须要驯服于男人。当某某先生的妹妹劝哈波帮西丽干点活时, 哈波理直气壮地说道:“女人才干活嘛。我是个男人。”[2]17被迫害者哈波接受了迫害他的父亲的思想, 他渴望权威和力量, 而父亲的压制使他无从实现这种尊严感。这种对权威的向往和现实中权威的缺失使得哈波充满挫败感。这一男权至上思想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创伤, 这其实就为后面哈波和索菲亚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除了一个活着的凶悍的父亲, 哈波还有一个死去的母亲。这位母亲生前饱受某某先生的冷落和虐待, 出于无奈找了情人, 最后死于情人的枪下。这位已故的母亲是哈波的梦魇。他总是梦见母亲被别人开枪打死, 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是哈波精神创伤的另一个源头。父亲冷漠不顾家, 母亲才死于非命, 而哈波既不能让父亲迷途知返, 也不能让母亲起死回生。这种挫败感和失去至亲的痛苦是哈波青春期最残酷的烙印。在梦境中无力挽救母亲的生命, 在现实中又百般遭受父亲的欺压和漠视, 这种冷酷无爱的原生家庭的氛围对哈波的情感经验学习有一种及消极的影响, 将会持续影响他的情感模式和人际关系, 而最终导致的是他的婚姻悲剧。

2 精神创伤所带来的婚姻悲剧

如上文所说, 哈波的精神创伤追本溯源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根据Bowen家庭系统理论, 个人过去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将持续影响其未来的重要人际关系, 且人们倾向于在亲密关系中复制早期在原生家庭中建立的关系模式。[3]289而创伤理论也认为认为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反应通常会推迟出现, 并反复出现幻觉, 无法控制。灾难将会在人们的内心留下创伤, 但心理创伤不是出现在灾难发生时, 而是在灾难发生后的某段时间, 留在人们对灾难的回忆中。灾难在受害者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和伤害, 它将会影响未来的生活。对于受过创伤的人来说, 不仅引起创伤的事件, 甚至连生存本身都可能演变成为一场危机。[1]9在哈波的原生家庭中他与父亲的关系模式是灾难性的。某某先生作为父亲在哈波的生命里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 他“以身作则”通过对西丽的欺压熏陶出哈波的大男子主义意识, 让他确信男人在家中应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为“扬”;另一方面, 他却通过施展自己的权威竭力压制哈波的男性尊严, 此为“抑”。在这一扬一抑之间, 哈波对于实现自我尊严和权力产生了极强的挫败感和惶惑感, 这种挫败和惶惑内化为一种因恐惧权力失落而产生的焦虑, 这种焦虑必须找到一个出口, 一个发泄点, 而这个发泄点就是自己的妻子索菲亚。

哈波和索菲亚的婚姻最初是和谐而幸福的, 但不久索菲亚有主见、独立自由、不听男人指挥的性格便惹恼了哈波。于是在西丽的怂恿下, 他开始试图用拳头命令妻子听自己的话, 正如他的父亲用暴力维持自己在家的权威一样。在婚姻中, 哈波复制着早期在原生家庭中建立的关系模式。他试图通过制服妻子来实现自己久未实现的男性尊严和权威。无意识中, 这是应对精神创伤的一种自主建构的疗治方式, 一种试图确立自我身份的努力。但哈波没有父亲“幸运”, 他不仅无法制服索菲亚, 反而被她打得鼻青脸肿。尽管如此, 哈波还是“不断努力想让她听话”。[2]27

这种非要让索菲亚听话的努力集中体现在他的暴饮暴食上。他试图通过不断吃东西让自己壮实起来, 以此来打败索菲亚。这种可笑而歇斯底里的做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精神创伤的后遗症和集中表征。来自父亲的压制和欺凌在哈波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害。他无法容忍在自己的家庭中也出于劣势。他的这种暴饮暴食远非生理的饥饿, 而是一种悲剧性的精神饥饿。长期生活在原生家庭阴影下的他所要填补的是内心对力量和权威的渴求。只有蛮横的力量和权威才能给他安全感, 并纾解以往创伤所带给他的恐惧和焦虑感。但遗憾的是, 在强势而自信的索菲亚面前, 他无法施展自己男子汉的权威。这种饥饿和暴食症暴露了哈波极度脆弱和自卑的心理。甚至当西丽无意间一提到“体重”, 他便“又哭了起来。他开始呕吐”[2]46。

当索菲亚意识到“他并不要老婆, 他要的是条狗”[2]47时, 她便毅然决然带着孩子搬到了自己姐妹家。这是索菲亚命运的转折点。她后来跟市长夫妇发生冲突以致后面被囚禁、当了十来年市长家佣人的命运从很大程度上都可归因于这次离家出走。所以说哈波应该为索菲亚悲惨的命运以及为他们的不幸婚姻负很大的责任。而哈波的所作所为, 又全因他自小由于父亲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以及由于父亲所沾染的男权至上的致命意识。

在小说的最后, 尽管哈波得到了很多成长和改变, 仍然可以看出他无法摆脱刻板陈腐的父权制思想。当索菲亚的母亲去世后, 索菲亚和她的姐妹要抬灵柩。哈波便坚决反对。“这成什么体统……大伙儿都习惯让男人干这种事。女人体质弱一些。大家都认为女人弱一些, 反正大伙儿都说女人比较弱。女人不应该认真。你可以哭, 但什么也不要去管。”[2]149在这里, 他一再强调是“女人比较弱”, 把女人置于弱势的“他者”地位, 通过反对他们做传统上只有男人能做的事来达到把女人驱赶到次等地位而维持自己男性优越的目的。这其实是一种维护父权制的做法。原生家庭的阴影所造成的精神创伤仍无形中伴随着哈波, 使他无法挣脱父权制的樊篱, 以一种平和大度的态度看待索菲亚的作为, 并和索菲亚有灵魂的契合。这就是他不易觉察不自觉的悲剧所在。

3 哈波的象征意义

正如笔者在开篇所说, 哈波是《紫颜色》中一个耐人寻味的潜藏文本。哈波的原生家庭并非是个体的偶然的, 那种父亲像暴君一样掌管全家、压制妇女和孩子的家庭模式在黑人群体中具有普遍性。从哈波一家祖孙三代可以看出, 老某某先生压制某某先生, 断然不许他娶莎格, 导致某某先生因无法与心爱的女人成婚而性情大变, 变得暴烈冷漠, 并且像他父亲一样压制哈波, 阻挠他和索菲亚的婚事。而哈波又再一次复制了原生家庭恶劣的情感模式, 一味只想让索菲亚听话。这种家庭模式一方面与男权主义的性别政治有关, 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弥漫的种族政治使得黑人成为白人主导型社会中的“他者”。种族主义的高压威慑从索菲亚与白人夫妇的冲突以及后续惩罚便可见一斑。在这种处境下, 黑人男性无从实现自我尊严和价值, 这种挫败和焦虑使得他们丧失理智, 只能在自己族群内通过对妻儿的压制来发泄自己的失望和愤懑。某某先生是如此, 哈波也不例外。哈波的原生家庭不能简单用心理学的家庭系统理论来解读, 而应该放在更深阔的文化场域中去理解。可以说, 哈波所遭受的原生家庭的阴影影响就是黑人在白人支配的美国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和屈辱。哈波的精神创伤也并非偶然的个体创伤, 而是整个黑人族群的集体文化创伤。理解并认识这种精神创伤对于整个黑人族群重新梳理历史、唤起共同记忆、愈合历史伤痛、重建自我价值身份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aruth, Cathy.Trauma:Explorations in Memory[M].Baltimore and Mary land:Johns Hopkins UP, 1995.

[2]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 译.译林出版社, 2008.

[3]Corey G.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石林,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4]Bell B.The Afro-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Am 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7.

[5]Eyerman, Ron.Cultural Trauma:Slavery and the Form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Identity[M].Cambridge:Cambridge UP, 2001.

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第4篇

在人际互动中,我们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在粗暴教育下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认同施暴者的,处理问题都是用暴力的方式。二是如果认同被施暴者的,变成完全没有脾气的父母,疏于管教孩子。

人们在未成年前,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别人,认知发展也不完善,出于生存的本能,都会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认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无意识地带到了自己成年后的生活中。所以,孩子的身上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父母的重大影响,并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此,我深有感触。

有一次,女儿让我很生气,我用手指头指着她,大声指责。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动作我太熟悉了,这就是小时候我父母指责我的动作,我曾经很痛恨这个动作,发誓以后不会用在自己子女身上。可是,在无意识中,它却自发地表现出来了。

研究证明,家庭中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比例分别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长期目睹父母争吵,或者相互敌意、贬低对方,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

可以说,原生家庭决定了孩子的情商高低,决定了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原生家庭的氛围、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建立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呢?有几点需要家长们注意。

★家庭成员彼此尊重

很多父母不仅喜欢控制孩子,还喜欢彼此控制,把家庭当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怎么就怎么,特别是还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予尊重,任意踩踏。其实在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家庭中不要刻意树立某个人的权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尊严,也应自觉维护别人的自尊。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朋友的博客:

我去德国分公司出差。中午休息时,我看到公司德国籍员工罗尔坐在电脑前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就走过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午休了还工作啊!”罗尔说:“不是,我在写一份道歉信。”“道歉信?你要向谁道歉?”我问。罗尔说:“我要向我的女儿道歉。”“向你女儿道歉?为什么呀?”我不解地问。罗尔便给我讲了事情的缘起。

几天前,罗尔八岁的女儿向他要钱,说要买一本书,但过了几天,罗尔并没有看到孩子把书拿回来,就怀疑孩子根本没买书,而是把钱花到别的地方了。但孩子说买了,让同学拿走了。罗尔认为孩子在撒谎,可孩子坚持说买了,罗尔便对孩子发了脾气。就在昨天晚上,孩子把那本書带回了家,原来她真的买了,被同学拿去先睹为快。罗尔为此事深感惭愧,所以要向孩子正式道歉。

在国内,父母管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别说是发脾气,就是打几下也没什么大不了,误会了孩子更不算什么事,还用得着向孩子道歉吗?还要郑重其事地写道歉信?我说出了我的疑问,罗尔说:“大人错了,更应该承担责任,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道歉的事情上,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谁错了谁就道歉,大人不应该有任何特权。”

★父母以身作则教育孩子

我遇到过一个父母口中的问题孩子,通过交流我发现,父母和孩子的相互评价竟然是那么的一致,父母说:“这个孩子不听话,老是谎话连篇,我们信不着他。”孩子说:“我爸妈从来说话不算数的,所以我把他们的话当放屁。”

真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出处。父母常常对孩子和对自己分别用两把尺子来衡量,自己做不做得到无所谓,但是孩子一定要做到;自己可以不讲诚信,但是孩子不能对自己撒谎;自己可以打麻将、打游戏,但是孩子要一心扑在学习上。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孩子永远不会向你要求的方向发展,而是飞快地向你做出的行为靠拢。

身教重于言教,有了孩子就意味着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需要修炼的地方增加了。因为多了一双眼睛在观察你、模仿你、学习你。

★家是讲爱的地方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所以在家里,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亲子之间,我们没有必要争出谁对谁错。我们唯一要做的是,表达出我们的爱,对孩子的、对父母的、夫妻之间的爱。

中国人往往羞于把“爱”挂在嘴边。而心理学却指出,真诚、适度的赞美与肯定能助人发挥潜能,一种行为得到鼓励就会不断重复。如果我们想让家庭成员的关系更加亲密,就一定要学习去表达对另一方的欣赏、肯定与感激,要学会说“我爱你”!

请我们的家长记住,你现在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过去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不需要负责。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不仅对自己,还对我们的孩子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我们的原生家庭做得不对的事情,请改正,不要持续下去;过去我们的原生家庭做得好的,要继承,把它传承下来。

(付小平 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资深教育学者,知名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把孩子温柔地推开》等书)

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第5篇

一、外出务工的现状

方祥乡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部,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东南坡下, 地跨东经108°11'34"-108°19'53", 北纬26°19'19"-26°29'30"之间。东抵台江、剑河、榕江三县, 西邻黄里乡、陶尧乡和高岩乡, 南接开屯乡、永乐镇, 北连西江镇、大沟乡。全乡国土面积144.4平方公里, 辖平祥、提香、水寨、陡寨、雀鸟、格头、毛坪7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44个村民组, 共有1612户, 总人口5927人, 苗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据调查, 雀鸟苗寨从1995年开始出现外出务工人员, 到2000年时仅有十多人外出务工, 2005年后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加入农民工的行列, 2008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了高峰。据本次田野调查显示, 雀鸟苗寨155个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 占全村总户数的65.13%;外出务工人员280人, 占全村人口的30.50%, 其中男性181人, 占64.64%。202人在外省务工, 占72.14%, 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湖南三个省份。本村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 引起了传统家庭文化的嬗变。

二、家庭的嬗变

雀鸟苗寨地处偏僻, 信息闭塞, 受外界的影响小, 苗寨传统的家庭文化保存较为完好。但自雀鸟苗寨掀起“民工潮”以后, 传统的家庭文化受到了影响。

(一) 传统苗族家庭文化

苗族传统家庭一般为小家庭, 有父子两辈, 但也有三、四世同堂的。子女多的家庭, 儿子结婚生育后便要分居。苗族家庭分工, 一般是男耕女织, 男人是家庭的支柱和核心, 是主要的劳动力, 重活如犁田、耙田、砍柴、割草、打谷、插秧等由男人肩负。女人主要负责饲养畜禽, 种植蔬菜、棉麻, 织布纺纱, 烹调炊爨, 洗补缝制等。农忙时节, 女人也下地劳动, 协助男人抢收抢种[1]。

传统苗族家庭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培养。在子女幼儿时期, 父母就开始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他们。到了青少年时期, 父母就要教子女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一些生产技能, 父亲负责教儿子农业生产技能和做人道理, 尽力做儿子的榜样;母亲则要教给女儿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和手工艺技能, 如刺绣、纺纱、织布、蜡染等。

(二) 农民工家庭的当代嬗变

在调查中发现, 与传统的家庭相比, 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发生了嬗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人聚少离多。

在走访的雀鸟苗寨155户农民工家庭中, 最少的有1个家庭成员在外务工, 最多的有5个务工人员, 其中有17个家庭举家外出务工。有1个务工人员家庭有64户, 占41.29%;有2个务工人员家庭有63户, 占40.65%;有3个务工人员家庭有20户, 占12.90%;有4个务工人员家庭有6户, 占3.87%;有5个务工人员的家庭有2户, 占1.29%。35.78%人一年仅回一次家, 一年回家2次占24.51%, 一年回家3次及以上的占24.52%, 回家次数不确定的占15.19%。由此可见, 大多数务工人员与家人聚少离多。

2. 家庭结构的改变。

从155户家庭中调查可知, 空巢家庭有43户, 占27.74%;留守子女和留守老人一起生活的隔代家庭有19户, 占12.26%;有23对夫妻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 占14.84%;孩子同单亲生活有15户, 占9.68%;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的家庭有6个, 占3.87%;小孩在学校寄读的家庭有23个, 占14.84%。由此可见, 由于家庭成员外出务工, 传统的家庭模式发生了改变, 出现了空巢家庭、单亲家庭和分居家庭等, 家庭不再完整。

3. 生育观念的变化。

在苗寨传统观念中, 多子女是一种吉祥兴旺的标志。对男孩多的人家, 认为是“发”了, 没有子女或者没有男孩的人家, 即被视为绝户, 家庭夫妇无儿无女或者有女无儿更是低人一等, 只有儿女双全或者多儿子的夫妇, 在家族或社会上方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2]。比较而言, 外出务工人员的生育观念则发生了很大变化, 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弱化, 生育孩子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早期, 一对苗寨夫妇往往生育4-5个孩子, 有的甚至生育10多个孩子, 生活很贫穷, 孩子的教育质量极差。雀鸟苗寨外出务工人员中生育一个孩子的占15.76%, 生育两个孩子占50.92%, 生育三个孩子占18.18%, 生育四个孩子占1.2%, 还有13.94%的夫妇暂未生孩子。结果表明, 大多数人认为养育1-2个子女最合适。另外, 调查发现, 年龄越小的农民工夫妇更偏向养育较少的子女, 更注重优生优育, 这有助于提高当地人口质量。

4. 家庭养育功能缺失。

雀鸟苗寨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子女聚少离多, 很难尽到监护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受访的155户农民工家庭中, 57个家庭有留守儿童95名, 其中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占37.89%, 由亲朋代为监护的留守儿童占13.68%, 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占21.73%, 这些代理监护人只能在物质和人身安全上予以照顾, 而对小孩的教育却力不从心。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占26.70%, 学校只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身安全给予适当照顾, 在生活方面却照顾不周。留守儿童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应有的家庭温暖, 其中35.12%的留守儿童还要从事家务劳动, 比如割猪草、放牛、洗衣、做饭等, 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5.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传统雀鸟苗寨中, 家庭一直是赡养老人的核心力量, 养儿防老, 以孝为上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民工潮”的出现,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异地转移, 雀鸟苗寨出现了很多留守老人, 他们身边没有儿女陪伴, 生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时, 无人照顾。在155个受访家庭中, 66个家庭中有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85人 (其中独守老人10人) , 最大年龄为86岁。调查结果显示, 占70.19%的留守老人身体状况差, 59.83%的无子女在身边照看, 36.75%的留守老人经常与子女通电话, 相当一部分老人很少与自己的子女联系。由此可见, 子女外出务工动摇了雀鸟苗寨家庭养老的根基,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留守老人的状况都令人堪忧。

6. 妇女在家庭中地位改变。

以往, 雀鸟苗寨男主外女主内, 妇女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绝大部分妇女只会说苗语, 不会讲汉语, 文化程度极低, 她们很少走出苗寨。随着“务工潮”的兴起, 很多妇女也走出了苗寨, 加入了务工的行列, 为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环境和提高生活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家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雀鸟苗寨280名外出务工人员中有99名女性, 占务工人数的35.36%。留守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丈夫外出务工, 除照顾老人孩子和做好家务外, 还要承担全部农业生产, 既主内又主外, 成了家庭的顶梁柱。

7. 老年人的角色改变。

在“民工潮”以前, 雀鸟苗寨的老人虽不是主要的劳动者, 但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大权和重大决策权。随着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 许多留守老年人不得不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既要操持家务, 承担农业生产, 还要照看孙辈。在受访的155个务工家庭中, 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有85人, 其中67人 (占78.82%) 为家中农业生产的主力, 近四成的留守老人要照看孙辈。虽然这些留守老人成为务工家庭的主要劳动者和守候者, 但在家中的威望大大降低。年轻人外出务工挣钱, 掌握了家庭的经济收入, 从而成为家庭的主要决策者。

8. 家庭收入改变。

以往, 雀鸟苗寨农民以务农为生, 除去口粮后, 少量多余的农产品到市场上交易所得为雀鸟苗寨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家中有人外出务工后, 打工收入成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受访的155个务工家庭中135个农民工家庭 (占87.10%) 以打工收入为主, 只有20个务工家庭 (占12.90) 以农业收入为主。

9. 家庭劳动力面临枯竭。

155个农民工家庭中18-60岁的劳动力共有430人, 其中, 16-30岁有162人, 留守村寨的有28人, 仅占17.28%;30-40岁的共有111人, 留守的有22人, 占19.82%;40-50岁的共有110人, 留守的为60人, 54.55%, 50-60岁的共有47人, 留守的为40人, 占85.11%。由此看出, 越年轻的劳动力在家留守的越少, 家庭劳动力面临枯竭, 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困境。

1 0. 家庭生活环境改善。

由于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务工家庭都不同程度添加了家用电器及其他现代化工具。受访的155个家庭都购买了电视机和电饭煲, 45.83%的家庭中购置了电冰箱, 57.62%的家庭中添置了沙发, 28.58%的务工家庭翻修了住房。还有一部分农民工购买了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雀鸟苗寨村民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 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这是苗寨村民愿意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因。

三、结语

雀鸟苗寨劳动力外出务工与传统家庭嬗变情况的调查研究可知, 原生态民族村寨大量劳动力外出, 引起了村寨传统家庭文化的嬗变。家庭养老抚幼功能缺失, 家庭劳动力面临枯竭, 传统家庭文化正在发生分解和碎片化, 传统文化面临消失。因此, 我们既要做好劳务输出, 增加农民工收入, 摆脱贫困落后面貌, 使原生态民族村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也要做好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摘要:以雀鸟苗寨为个案, 就原生态民族村寨劳动力外出务工与传统家庭嬗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 务工家庭成员聚少离多, 家庭结构和生育观念改变, 家庭养老抚幼功能缺失, 劳动力面临枯竭, 妇女和老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在改变;务工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家庭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原生态民族村寨传统的家庭文化正在发生分解和碎片化, 协调好劳务输出与原生态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日益重要。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村寨,外出务工,家庭嬗变,雀鸟苗寨

参考文献

[1]雷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雷山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107

女人的软肋来自原生家庭 第6篇

我也记得苏媚姐的一篇小说,里面的女主钱包丢了,被一个帅气的小伙子送了回来,然后两人一起游山玩水暗生情愫,最后,钱包没了,相机没了,手机没了,一切值钱的都没了。听着好像是个离奇个案,但在现实里,恐怕比比皆是。

一个女孩子如果被男人骗了,我们通常说她傻、蠢、不懂保护自己、轻易信人之类,总之,是这女生不够聪明,要么怎么会被骗。但其实不然,我倒认为,女人和骗子,才是标配。

想想不谙世事的女生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一个男人多优秀,多有身家,而是这个男人可以讨她开心让她欢喜。女生要的是爱,而不是钱。

柔软、被保护、被讨好,这是女人的天性,同时,也是女人的软肋。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在一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尤其重要,你要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很多父爱,才不会到其他男人那里去需索,你爸爸给你90分的爱,那么你对其他男人的要求最低线也要赶上这90分。而一个女孩如果在父亲那只得到20分的爱,甚至是负数,那么一个男人给她30分的好意她就无比动心了。

但很遗憾,中国式的家庭,夫妻举案齐眉和和美美过到老的其实并不多,虽然没有离婚,但很多都是波涛暗涌,对于子女教育,父亲充当的角色约等于零,当然,也有很好很称职的父亲,但并不是普遍。

可能在小时候我们更喜欢和依赖来自母亲的爱,因为是无保留无条件的,就算你丑得要死,你妈也夸你赛天仙,这是母爱盲目又感人的地方,无条件的。但父爱不是,父爱是讲条件的,比较理智的,有要求的,你要达到他的要求,他才称赞你,才觉得你可爱。父女关系不好的女生,误以为父爱也是无条件的,甚至比母爱更宽厚更坚固。这是极大的误区。

成年后的她会找一个男人来弥补父爱的缺失,但其实她根本不了解父爱的本质是什么,以至于她根本无法衡量和判断男性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者说什么样的男人才是好男人,她理解的好男人就是能够像妈妈一样爱她,毫无条件,不离不弃。

而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很难符合这个“毫无条件不离不弃”的标准。如果你想行使你被娇惯的权利,你想做什么对方都赞同都愿意,那么,这个时候只有骗子才能完美登场。

正常的男人在忙生计,忙着加薪以及怎么应付领导。只有骗子才随叫随到,可以24小时候命陪着你。

正常男人嘴笨舌拙,他们觉得女人爱听那些山盟海誓简直不能理解,但唯有骗子,愿意为此去学一口漂亮话,以供随时哄你开心。

正常男人当你异想天开的时候,他们会及时制止你,只有骗子才对你曲意逢迎,反正他们很快要跑掉又不用负责任。

我们固然说骗子不好,可是骗子所具备的,恰恰是投女人所好的。

所以,我说女人和骗子才是标配,而不是因为女生蠢。好多在感情上遭遇过骗子的女生事后对自己总是无比懊恼,说为什么频频遭遇人渣,懊恼自己愚不可及。其实大可不必,那些能识破骗子手段的人,她们不是比你更聪明,只是比你更理智而已。

可能聪明不好学,但理智,是个可以学的东西。让自己不那么轻信,不那么冲动,不那么感情用事,一件事先想清楚它的逻辑性,它是否符合常理,一个男人见你一次后便对你要生要死,难道是因为你魅力大,而不是因为他是个神经病?

我始终相信那句话,一切付费的,才是可靠的。相反,那些免费的、无条件的,往往都埋着各种麻烦甚至陷阱。

而一个骗子能呈现给女人的感情模式,往往就是,我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免费的,我就是爱你爱得要死,你就是我的女神,我的世界就非你莫属。女人太吃这套了,试问谁喜欢那种在爱情里的讨价还价呢,我们通常把爱情里的讨价还价叫做不够爱,但为什么不想想,一个之前全然陌生的人,只是刚刚相识,生了一些好意而已,他为什么要无条件爱你?为什么要全部埋单?为什么不可以讨价还价?

有不少女孩子发私信给我,说觉得自己男友有问题,跟自己说了很多谎,说了很多假话,问我怎么办。我能理解这些姑娘,她们不是蠢,也不是笨,只是渴望爱而已。我是一个没有什么道德观的人,我也不觉得那些吃软饭的男人或者欺骗女人感情的男人有多可憎,问题关键不是对方是不是骗子,或者对方有多道德败坏,而是,如果对方一直欺骗你,你能不能受得住?

如果你足够强大,那我告诉你,你爱上骗子其实无所谓,他不过花你一些钱浪费你一些感情,反正这些对你都不算什么,但如果你自身弱小,却期待一个骗子挺直腰杆保护你照顾你,你觉得可能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骗子有多可憎,或者被骗的女孩有多蠢。

所以那些被骗的姑娘,真的不必耿耿于怀。不要懊恼自己当初怎么看上人渣,懊恼自己如此识人不明,重要的是要自省,想想为什么是你,你有什么情感模式或者软肋,让你吸引来骗子,并最终爱上他。

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第7篇

抢占制高点的岳父母

腊月二十八,岳父母到达我家,先前,我父母已经住进来5天了。放下行囊,岳母就直奔厨房。“你看你们,刚刚搬进来的新房,厨房就这么乱!抽油烟机比我用了10年的还要脏!这洗碗池,怎么这么小!橱柜里的碗堆得乱七八糟。”我尴尬地笑:“不急,不急,我们慢慢来弄!“还不急?都要过年了,还没理个头绪!”说着,就系上围裙,开始干起来。我的老母亲讪讪道:“您看您,这大老远一来到,还没歇一会儿………我怎么能歇?我这闺女工作忙得要命,干家务活又没人帮衬,我这当妈的只好自己来!”

岳父穿上防水工作服,找出专用工具,开始洗纱窗,擦玻璃。我父亲本坐在阳台上喝茶、晒太阳,岳父支起的架势让他觉得很局促,他将老态龙钟的身子撑起,说:“年轻人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您别忙活了。”岳父道:“他们只会请钟点工,我算给他们打工吧。”

岳父母的到来给我家带来了清洁大革命。妻子晓琴对我发号施令:“去把窗帘拆下!桌布、沙发巾都丢到洗衣机里!马桶要好好刷一刷!地板这么脏,你没看见呀?”我不敢违命,乖乖听从安排。可怜我八旬的父母大人,被迫从这个椅子挪到那个椅子,又从这个房间移到那个房间。虽然他们什么也没说,但我心里堵得慌。

第二天一早,岳父母提出要购置年货。我说:“我去帮忙吧!”岳母手一挥:“让晓琴去就是了。”

购买年货的队伍一直到傍晚才回来。岳母一进门就瘫在沙发上,感慨道:“这么多东西,不是我和你爸帮忙,你们这个年怎么过?”我母亲道:“您可不能太累着,让他们自己来吧!…他们两个什么都不会,只会烧钱,我们做父母的,能替他们省点就省点。”我母亲红了脸。

大年初一,按我们老家的规矩,媳妇应该早起给父母煮荷包蛋。我推了推晓琴,晓琴使劲踹我一脚:“要去你去!我这几天特累,你倒好,陪着你父母享清闲!”这话里明显带刺,我不便和她纠缠,只好自己起床。

刚进厨房,岳母就来了,抢过我手里的鸡蛋:“我来我来!”又说,“给你父母一人一碗就够了,我和你爸都不必,我们吃昨晚剩下的面包,再不吃就坏了。”岳母将两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端上桌时,我的父母正起床,母亲很是过意不去:“您看您,什么都替他们做了,让他们自己来嘛!”岳母道:“我在这里能帮他们分担一点就是一点吧,不在这里,随便他们怎么弄,我心疼也是白心疼。”母亲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

怨声载道的岳母和躲让的老母亲

下午,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共同话题好像只有孩子。我母亲说:“小强真懂事,自理能力很不错,让爸爸妈妈省心。”岳母道:“我看这孩子也是被逼的,自打出生的那天起就没人带,自己摸索着长大,不自理,谁理他呢?”我父母年纪大了,的确没给我们带过孩子,幸好,小强很乖巧,没让我们操多少心。我母亲接话道:“是,是,这俩孩子带小强,吃了不少苦,特别是晓琴,工作又忙,家务又多,真是难为她了。”“怎么不是呢?这闺女以前在家从不干活,整天读她的圣贤书,本以为成了家,会有人帮忙料理,没想到……我这大老远的来一趟,没歇一会儿就忙里忙外,洗洗刷刷,还不是想给她减轻负担。您二老年纪大了,行动不便,给他们帮不上什么忙也就算了,平时呢,你们就住在老家,敞亮着呢……”我见势不妙,忙上前扶母亲回房间休息,父亲也站起身,说“到阳台上坐坐”。

客厅里一下少了三个人,但谈兴正浓的岳母仍对着女儿大发感慨:“我们也不是喜欢干活,来你这儿是没办法,总不能一大家子都窝在乱七八糟的环境里,等着别人送吃喝吧。你也不能对山子太惯着,你看这几天,说是陪父母,什么事都不干,买年货他也不去,你爸一路扛回来,腰痛了一晚上;还讲什么繁文礼节,要给老父母打荷包蛋,这不都是我替他做……

晚上,仅仅因为我将洗脸毛巾搭错了地方,晓琴就和我大吵。我知道她的火药桶是在找时机爆发,忙将她推到卧室。

第二天一早,我看见岳母板着脸坐在沙发上,看见我马上开始放连珠炮:。你看你们这个家,像家吗?小强的玩具堆得到处都是,这桌子底下那么脏……我不来,看你们怎么过日子!”

我父母估计听到客厅的动静,一直没起床。直到10点钟,晓琴姨妈来,他们才起身打了招呼。我非常佩服老父母的大智若愚。

我和晓琴“热火朝天”的婚姻

回想我和晓琴10年的婚姻生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热火朝天”。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争吵。她抱怨生活太清贫,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她指责我什么家务活都干不了;她批评我不会协调关系,当不了官发不了财……

不管她说什么,我一般都不吱声,像我父母对待岳母的抱怨一样。她的确很辛苦,每天早上5点起床,给我和孩子做早餐;她做保险业务工作,压力比我大,赚的钱也比我多;逢年过节,她主动替我打理上层关系。因为觉得欠着她,所以她发脾气,我都忍着。但是,这种忍让也纵容了她的坏脾气。

想一想,我们的这种互动模式与岳父母和我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多么相似啊!岳父母首先抢占道德制高点,抢着干活,然而这并非完全出自真心,内心积压的不满总要找机会发泄,恰恰我的父母又因觉得内疚而隐忍,这就像跳探戈,一人进,一人退,你退得多,他也进得多。

我也终于明白了晓琴那么多委屈从何而来!她来自于一个充满怨道的原生家庭,她从小就学会了这种与人相处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他们首先抬高自己的位置,然后居高临下地去指责别人。而我来自于一个以宽恕和不争为原则的家庭,我们奉行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做不来就不做,不强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

想到我和晓琴10年来的吵吵闹闹,我突然心生悲凉。我想,不论我做出怎样的改变,不论我变得怎样无可挑剔,恐怕晓琴都会抱怨,都会觉得不幸福。

放弃僵硬的模式,做出一点点改变

岳父母去晓琴姨妈家了,晓琴去逛街。该吃晚餐了,晓琴还没有回来。我吃不吃无所谓,可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呐!

怎么办?我想了三种方案:一是给晓琴打电话,责令她立即回家;第二,一家人耗着,等晓琴回来,让她自己来向饿着肚子的公婆解释;第三,我主动将饭做了,侍候好两位老人。想来想去,为了让老人安宁,我决定采纳第三个方案。

饭莱端上桌时,晓琴兴高采烈地回来了。她饶有兴致地讲述街上的所见所闻,展示给一家人买的礼物,我父母都很高兴。

想想,我今天主动做了一些事,不强求晓琴,而且事后也不抱怨。我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不作为的恕道,也颠覆了晓琴那种抢占制高点后批评别人的怨道。而晓琴,今天自由自在地逛街,没有苛求自己去履行女主人的职责,回家后也没有被“道德圣人”谴责。她心里是顺畅的。事实上,我们只要放弃自己的那套模式,不苛求,不强求。凭自己的心,努力为对方做点事,就不会再有那么多怨言,也不会有那么多无奈的隐忍。

上一篇: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下一篇:个险部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