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家环境安全

2024-06-10

什么是国家环境安全(精选14篇)

什么是国家环境安全 第1篇

什么是国家环境安全?

国家环境安全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本国的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环境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

国家环境安全包括哪些内容?

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一国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控制的主体是谁;(2)什么是“关键的”资源;(3)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含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核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影响我国环境安全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影响我国环境安全的外部因素有:(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安全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我国捍卫国家环境安全的主导力量受到削弱,经济发展会使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可能增强,我国环境主权的独立性受到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现行的经济政策上,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以合资、兼并或并购等方式垄断或控制我国的一些重要产业,纷纷向传统产业大量投资,挤占国内市场,增加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本的大量进入使我国的环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冲击民族产业,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2)加入WT0对我国环境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发达国家可能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提出苛刻要求,并建立针对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在当前我国环境标准较低的情况下,进行污染转嫁,向我国倾销低环境标准产品,甚至倾倒垃圾或各种废料。以投资、合资等名义,向我国转移其本国禁止的、对生态环境有害的产业;以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名义,盗取我国的生物遗传资源,最终使我国在相关领域受制于人,增加遭受恶意或非恶意生物入侵的风险。(3)新经济对我国环境安全的影响。新经济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比较优势发生新的动态变化,给我国带来新的更大的经济不平衡,加大了对资源的开发力度。新经济以开放的运行模式贯穿于全球经济,也辐射到我国,使我国经济体制趋同,重复建设增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新经济带来的霸权主义,将损害我国环境主权安全。

危险废物

含有放射性、毒性、腐蚀性和致病性的固体废物称为危险废物。

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含放射性元素矿石提取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产生的废矿渣,放射性物质精炼厂、核燃料元件加工厂、反应堆、核燃料后处理厂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应用单位排放的沾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物质的各种器物,放射性废液经浓缩、固化处理形成的废弃物。

有毒废物包括各种有毒有机物,如苯系物、含重金属废物、废农药、废有毒试剂等。

腐蚀性废物主要指强酸和强碱。

致病性废物主要指医疗和医院废物。

危险废物尽管其数量不大,但对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事故。所以,我国将危险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作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重点。

什么是国家环境安全 第2篇

国家安全含义

“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至此,我国国家安全领域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领域。

破坏国家安全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本法所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指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下列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一)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二)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

(三)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

(四)策动、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的;

什么是国家储备肉 第3篇

国家储备肉是指是指国家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动物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发市场异常波动和市场调控而储备的肉类产品, 包括储备活畜 (含活猪、活牛、活羊) 和储备冻肉 (含冻猪肉、冻牛肉、冻羊肉) 。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部分。2007年国家发布《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 建立了国家猪肉储备体系。当生猪价格过低或过高时, 通过收储来减少即期供应或投放来增加即期供应以调控生猪市场, 缓解生猪生产市场和价格异常波动。储备冻猪肉在零下18度冷库里存放的猪肉保质期是6个月, 但并不是在6个月保质期后一定会抛售, 而是在进货和销售过程中不停更换轮替流动, 各大超市里销售的就是这种冻鲜肉。

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 第4篇

基本药物的由来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基本药物”的理念,并由此制定了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以及标准治疗指南和处方集。其目的是促进和保证基本药物的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WHO将基本药物定义为:最重要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满足人民所必需的药品。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是基本药物的三个基本目标。

我国从1979年开始引入“基本药物”的概念。在我国,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制定了本国的《基本药物目录》,其中105个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

基本药物: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基本药物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新医改方案对基本药物的含义作了进一步明确,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指优先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避免贪新求贵;“剂型适宜”是指药品剂型易于生产保存,适合大多数患者临床使用;“价格合理”是指个人承受得起,国家负担得起,同时生产经营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能够保障供应”是指生产和配送企业有足够的数量满足群众用药需要;“公众可公平获得”是指人人都有平等获得的权利。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三个愿意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基本药物配备使用,使医疗机构愿意配,医务人员愿意开,就诊人员愿意用,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

基本药物对普通百姓的意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大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涉及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调整、生产供应保障、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部配备使用、医保报销、财政补偿、质量安全监管以及绩效评估等相关政策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发展差异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提高群众获得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改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体现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利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负担。

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

为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根据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关于2009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的要求,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

《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简称《处方集》)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编写,其目的是用于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作为其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使用基本药物时的参考资料。

《处方集》满足基本利润小

从《处方集》目录遴选范围和需求来看,《处方集》能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需求,并不能满足大中型医院的诊疗需要,也与列入新农合报销目录的药品和各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品种有较大不同。因此存在“不够用”的反映。

另外,有些收载品种价格低廉,不利于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目前,多数基本药物处于微利或者微亏状态。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压缩了,其生产供应势必面临很大的困难,致使基本药物的可及性较差。出现了“用不上”的问题。

虽然如此,制定《处方集》的意义依然重大。《处方集》是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建立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技术指南,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治疗基层的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供其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考使用。尤其是其内容重点突出收载药品对基层常见多发病的药物治疗,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能帮助基层医务人员建立科学规范的用药观念和习惯。

什么是国家环境安全 第5篇

⑵对油气田钻探、开采、集输、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污染源进行定期监测,检查各企业、事业单位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执行情况。如果超标,需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追查原因,并采取治理措施,控制排放。

⑶对油气田企业内部各种“三废”治理设施进行监视性监测,了解其运行情况,充分发挥它在环境保护中的效能。

⑷在定期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污染的动态变化,当发现环境污染严重时,迅速查找原因,及时提出防治措施意见。

⑸对可能出现的高危害的排放点、容易造成污染事故的设施,要进行警戒性监测,以便尽快作出报警,尽可能缩小危害的影响范围,减轻危害的后果。

⑹在发生井喷、泄漏等严重污染事故时,进行应急监测,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备考资料

⑺为油气田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提供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数据,对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⑻经过对长期连续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摸清油气田的污染途径和规律,进一步为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市政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⑼参加行业的和地区的监测网络,开始油气田特殊污染物的测试技术研究,搞好监测月报、季报、年报、年鉴的编报工作,并进行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写工作。

国家融资是什么意思 第6篇

国家融资项目就要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国家通过融资,筹集项目所需资金,发行国债是融资的一种方式。

融资:通俗的说就是借钱,国家融资:就是国家借钱。国家融资项目:就是国家为了某一个项目借钱。它区别与企业融资、个人融资。

一指企业运用各种方式向金融机构或金融中介机构筹集资金的一种业务活动;

二指矿业权经营的实质是矿业权融资和矿业开发;

三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

四指货币资金的调剂融通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实体之间进行余缺调剂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五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资金的来源)和融出(资金的运用)。狭义的融资只指资金的融入;

六指指资金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既包括资金的融入,也包括资金的融出。七指企业从有关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取得经营所需的资金的活动。

国家投资是什么意思

国家投资是指国家或ZF通过财政拨款及其他方式所实施的直接投资行为。其中重点是ZF对固定资产的直接投资,它是国家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

国家投资,在西方国家称之为ZF投资或公共投资。

国家投资的对象

公益性项目的投资

由各级ZF承担。这部分项目的投资,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各级ZF根据各自财政资金状况各自承担投资责任。

基础性项目的投资

由各级ZF通过成立的专业投资公司或企业法人作为投资性主体进行投资,并鼓励和吸引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投资主体要对筹划、筹资、建设直至生产经营、归还投资贷款本息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

竞争性项目的投资

有企业公司投资主体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所需资金自行筹集,自负盈亏。ZF不再承担。

国家融资项目的范围包括什么?

国家融资项目的范围包括:

(1)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的项目。

(2)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的项目。

(3)使用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项目。

(4)国家授权投资主体融资的项目。

(5)国家特许的融资项目。

什么是国家融资项目?

国家一级响应是什么意思 第7篇

1. 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 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 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 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 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什么是国家实验室 第8篇

国家实验室缘起于欧洲, 起因是发端于18世纪中叶, 并于19世纪席卷欧洲、北美乃至整个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的国家实验室包括英国于1842年建立的“国家化学实验室” (LGC) , 于1900年建立的“国家物理实验室” (NPL) 以及美国于1901年建立的国立标准技术研究院 (NIST) 。建立这些实验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此后, 为促进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欧洲一些国家也陆续创建了一批综合性国立科研机构, 如1911年德国建立的“威廉皇家协会” (“马普学会”的前身) , 1923年意大利建立的“国家研究委员会”等。但总的说来,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 各国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支持较为有限, 这一时期的国家实验室制度体系还基本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导致国家实验室影响力迅速提升以及日后飞速发展的起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最富盛名的国家实验室是美国政府于1943年秘密组建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1]。由该实验室研制的两枚原子弹以其前所未有的摧毁性力量提前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如此, 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 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大体量、积聚世界顶级科学家、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也延续至今。

二战结束后, 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国家实验室对于增强综合国力 (包括军事实力) 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已被普遍认知, 扶持与新建这类新型国立研究机构也被纳入国家战略考量。这一期间美、苏二国国家实验室在国际政治、军事与科技等领域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核技术与空间科学领域为例, 前苏联于1949年成功引爆了原子弹, 具体负责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包括于1943年组建的前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科学研究所 (即2号实验室) , 而美国对此作出的回应是于1952年组建了另一家研制核武器的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 (LLNL) 国家实验室, 该实验室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即扩张至3000人。又如前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 主要研制工作是由科罗廖夫领导的试验设计局完成的, 而美国也紧随其步伐, 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于次年便将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余年间, 欧美各国经历了由后冷战时期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全球化的大跨越, 这一时期国家实验室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日趋凸显。以美国为例, 在诸多取得世界级成就的研究领域, 如原子能利用、集成电路、激光、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通讯、卫星和航天等, 我们几乎都能发现国家实验室的身影。此外, 国家实验室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已不可小觑。以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为例。近期, 旧金山CBRE咨询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2009年为旧金山海湾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达5600人次, 直接与间接经济贡献近7亿美元, 为美国提供就业机会12000人次, 直接与间接经济贡献达16亿美元。近20年来, 依靠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所发明的技术孵化成功的企业已达30家, 它们对旧金山海湾地区的经济贡献累计达9.04亿美元[2]。

随着国家实验室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以及科技方面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欧美各国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普遍呈上升趋势, 这种现象在进入21世纪后尤为明显。以德国的马普学会为例, 2003年财政预算约为12亿欧元, 2008年已增至约17亿欧元。又如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院2004年的财政预算约为5亿美元, 而2010年已增至10亿美元, 还不包括《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6.1亿美元的专项拨款。

二、国家实验室的任务、作用与典型特征

(一) 国家实验室的任务与作用

作为政府建立并资助的国家研究实验基地, 国家实验室主要围绕实现国家、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急迫的国家战略目标从事顶级科研工作 (包括基础研究、竞争前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等) , 并通过将科技进步、创新应用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划相结合, 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家安全作出贡献。

(二) 国家实验室的典型特征

尽管各国国家实验室的历史长短不一, 建设模式不尽相同, 但仍能发现如下的一些典型特征:

1. 主要从事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

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换言之, 所谓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或使命与政府职能以及特定时期的国家战略高度一致, 这也成为国家实验室存在的主要目的与意义[1,2,3,4,5]。

2. 大部分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如德国的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每年经费预算约28亿欧元, 其中总预算的约70%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按90:10的比例提供[3]。

3. 负责设计、建造、运行以及管理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

如美国的阿贡国家实验室, 它不仅负责设计与建造相关领域尖端的科研仪器和科研设施, 还负责管理7家国家级用户设施——先进光子源 (APS) 、纳米材料中心 (CNM) 、阿贡串列直线加速器系统 (ATLAS) 、电子显微中心 (EMC) 、阿贡超级计算设施 (ALCF) 、传输研究与分析计算中心 (TRACC) 和大气辐射测量气候研究设施 (ARM) [4]。

4. 汇聚以世界顶尖级科学家为代表的杰出人才以及以他们为IP的研究团队, 同时也兼具培养科技精英的职责。

德国的马普学会自1948年成立以来, 不仅已有17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也为德国以及世界培养了大量的科技精英。

5. 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 研究领域较为广泛。

如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涉及高能物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 研究领域包括高级材料、生命科学、能源效率研究以及加速器服务等。

6. 一般规模较大。如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拥有9000余名雇员, 下设13个研究中心与5个教育培训机构。

7. 在相关领域取得了诸多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科学成就。此类数据已在上文中提及, 此处不再赘述。

8. 重视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与世界一流

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等组织以及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研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如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和研究人员达数千人, 仅在2008年一年, 来此工作的国外科学家的人数就已超过4000人。

9. 拥有卓越的管理者和杰出的管理团队。

例如二战期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J.Robert Oppenheimer及其所领导的管理团队;卡文迪什实验室的J.J.Thomson等等。

1 0.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较为完备, 但即便如此, 适时地推进制度变革也是一种管理常态。

事实上, 自国家实验室成立之日起, 制度变革便如影随形, 各国国家实验室概无例外。

从世界范围看, 各国的国家实验室基本都具有上述特征。但在某些方面存在数量的多寡与程度不同的差异。

三、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 目前已冠名为“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机构共19家[5]。按其建设与发展所处的不同时期, 我们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已建成的国家实验室, 目前共3家, 分别是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北京正负离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经过近30年的建设, 现均已成为国际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基地。

第二类是已通过了建设可行性论证的试点国家实验室, 共6家, 成立于1999年和2003年, 它们是沈阳材料科学 (联合) 国家实验室、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这6家实验室大都是在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旨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有所突破, 以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体量较小, 学科单一, 研究方向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等问题[5]。科技部【国科发基字 (2003) 389号】文明确提出了国家实验室建设的6条总体要求:1.建设国家实验室要以培育国际一流实验室为目标;2.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活动;3.国家实验室要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4.国家实验室实现理事会管理制度;5.国家实验室要把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作为重要任务;6.国家实验室应成为开放的国家公共实验研究平台。该文件同时描绘了国家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路线图, 即“围绕主要发展方向, 依托现有基础, 对现有相关实验室进行有机整合, 逐步发展。”以及“有效整合科技资源, 把科技创新的精华力量和高水平实验平台纳入国家实验室。”

第三类是尚未通过建设可行性论证的试点国家实验室, 于2006年11月获科技部批准, 现均处于筹建阶段, 共10家, 分别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实验室、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微结构国家实验室、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和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我们注意到这10家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的相关重点研究领域、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以及面向国家重点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等高度契合。

四、国家实验室的未来图景

如前所述, 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也取决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哪些研究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 或国家实验室承接哪些科研项目往往具有某一时期该国国家战略风向标意义。

另一方面, 从历史经验看, “如何管理国家实验室”或“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问题不仅始终存在, 而且有时候相当棘手[6]。较之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国, 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历史还不长, 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似乎更加艰巨。在哪些领域建立国家实验室, 在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下国家实验室的组织重构和资源整合的政策依据, 国家实验室经费的下拨额度与使用效率考评, 人力资本管理, 国家实验室的绩效评估制度的构建, 评审、监督管理机制 (如信息公开制度) 的建立, 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等等, 都是亟待在理论上论证以及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www.lanl.gov/.

[2]http://www.lbl.gov/.

[3]http://www.helmholtz.de/en/.

[4]http://www.anl.gov.

[5]http://www.most.gov.cn/.

以色列是一个什么国家 第9篇

以幅员和人口计,以色列是标准的“小国”,然而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被关注度。国际社会关注以色列,主要是由于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乱以及悬而未决的巴勒斯坦建国问题,认为这关乎和平,关乎正义。而在很多以色列人看来,外界的过多关注塑造了以色列的负面形象,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反犹主义”使然。

【以色列是中东战乱不断的根源?】

自1948年建国起,以色列人就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以色列所参与的大规模中东战争已发生过五次,小规模武装冲突不计其数。最新的冲突是发生于2012年11月针对加沙地带的“防务支柱”军事行动以及2013年5月针对叙利亚境内目标的空袭行动。对于“战争”这个字眼,以色列人从不感到陌生,战争也的确是以色列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以色列就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或者是中东地区战乱不断的根源。

对以色列人来说,战争更多是无奈之举,是维护国家生存和安全的必要手段。此前多次中东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是阿拉伯世界领导人不承认以色列存在的合法性,并试图以武力将其消灭。1979年,埃及领导人萨达特率先采取务实举措,承认以色列并与其签署和平协议。1988年,被认为能够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199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着以色列存在的合法性逐渐得到承认,中东地区的安全局势也随之改善。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再也不曾发生过有以色列参加的大规模中东战争。不仅如此,以色列与埃及、约旦之间的和平关系,甚至成为整个中东地区稳定的基石。

然而,仍旧有不愿承认以色列合法性的顽强势力存在,这也是以色列人无法完全摆脱战争的重要原因。2006年夏,以色列军队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进行了持续月余的冲突(以色列人称之为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笔者注)。2009年初和2012年11月,以军又与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等武装两次发生大规模冲突。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均否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宣扬要消灭以色列。探究这三次冲突的具体原因,虽不排除以方领导人有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的考量,但主要缘由仍系真主党和“哈马斯”主动对以发动袭击。以色列通过战争维护自身安全,具有正当性,甚至对实现地区稳定也是有益的。2006年至今,以、黎之间一直保持平静,黎真主党再没有与以军发生过公开冲突。两次加沙军事行动也极大震慑了“哈马斯”等武装,使得小烈度冲突的次数明显减少。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等大片土地。但攻城略地绝非以色列的终极目标,与埃及签署和平协议后,以色列便撤出了西奈半岛。2005年,以色列又在加沙地带实施了单边撤离行动。虽然仍控制着戈兰高地、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但以色列国内历年来所进行的多次民意调查均显示,如果能够与叙利亚以及巴勒斯坦人达成全面而持久的和平协议,多数以色列民众将支持放弃这些土地。

自2010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陷入新一轮的动荡和冲突。在这场被不少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剧变中,利比亚、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还发生了血腥战争。以色列与这场冲突没有关系,并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卷入任何一个国家的冲突。在变革的风暴中,巴以地区甚至成了最平静的港湾。这也表明,所谓的“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战乱不断的根源”是不符合事实的假命题。

【巴以和平停滞谁之责?】

“巴以冲突”是老大难问题,也被认为是中东和平的核心问题。巴以和平长期停滞,巴勒斯坦人迟迟不能建国,以色列固然有责任,但巴勒斯坦领导层、阿拉伯国家以及国际社会亦有责任。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以色列,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和平的实现。

1988年,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使得巴、以实现和平有了基础。1993年,双方达成奥斯陆协议,成为和平进程的里程碑事件。在随后几年内,虽然发生了奥斯陆协议的缔造者之一——以总理拉宾遇刺身亡的悲剧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曲折,但协议仍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然而,自2000年9月始,巴勒斯坦人发动持续数年的“第二次大起义”(也被称为“阿克萨大起义”),导致奥斯陆和平进程完全中断,直到今天。

以色列右翼领导人沙龙访问耶路撒冷老城内的圣殿山(穆斯林称为“尊贵禁地”),一贯被认为是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起义”的导火索,从而也就很容易得出以色列应为此负主要责任的结论。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领导层主动发起了“第二次大起义”,从而导致随后持续数年的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阿拉法特的遗孀苏哈于2012年12月在迪拜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也确认了这一点。“就在戴维营谈判失败后,我在巴黎与他(阿拉法特)见面”,苏哈回忆,“他对我说,‘你应该待在巴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要发动一场起义。他们想让我背叛巴勒斯坦人民的事业,他们让我放弃我们的原则,我不会那么做’。”

阿拉法特所提到的“他们”,是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2000年7月,在克林顿的推动下,阿拉法特与巴拉克在美国会面,就巴勒斯坦“最终地位”问题举行谈判。为期两周的谈判以失败告终,阿拉法特指责以色列应负全部责任,而巴拉克和克林顿均认为应归咎于阿拉法特。究竟谁应为这次谈判失败负主要责任,恐怕是永远值得争论的问题,但之后阿拉法特重试“武装斗争”手段,企图向以色列施压却是事实。以色列甚至向美国出示了阿拉法特支持对以目标发动自杀式袭击的证据。以色列证据的真实性自然值得怀疑,但自2004年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起义”很快结束,这是否可证明阿拉法特确实应对针对以色列的暴力袭击甚至恐怖袭击负主要责任?

nlc202309020117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大起义”不仅未给巴勒斯坦人的整体利益带来任何好处——无论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反而导致普通巴勒斯坦民众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所建的犹太人定居点规模越来越大,巴勒斯坦的建国前景也愈加渺茫。从推动民族自决的角度看,阿拉法特确实是巴勒斯坦人的伟大领袖,他的最大功绩,是塑造和强化了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认同。然而,世界上本就不存在不容质疑的伟人,阿拉法特亦如此。在促进巴以和平方面,阿拉法特的作用存在诸多争议,相当多的国际舆论认为,他晚年发动“第二次大起义”,导致巴以和平进程的大倒退。

【加沙存在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2013年6月16日,联合国在新浪的官方微博一连发布9条有关加沙地带的微博,描述以色列对加沙地带持续六年的“严密封锁”状况,称当地的人道主义局势“异常严峻”。这些微博可以作为某些组织、媒体对以色列、巴以冲突的解读存在偏差,以至于习惯性夸大以色列责任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已经不存在所谓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严密封锁”。自2010年以来,以色列已大幅放松了对加沙地带的封锁,除了枪支弹药武器外,几乎所有的物资都被允许运进加沙地带。目前,在以色列与加沙地带之间的凯雷姆·沙洛姆边境口岸,每个工作日都有数百辆卡车将上千吨货物运进加沙,其中包括以色列曾严格禁运的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以指责“哈马斯”等加沙地带武装将这些材料用于军事设施)。在加沙地带,即使在难民营的市场上,粮食、蔬菜、瓜果以及生活日用品也一应俱全,完全感受不到“异常严峻”的人道主义形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加沙地带的副主任马蒂尔德·德·里德马坦2011年4月也曾表示,加沙地带不存在“人道主义危机”。

联合国微博中提到以色列“切断”了对加沙地带的电力供应,同样与事实不符。近年来,以色列一直持续而稳定地向加沙地带供电,每天供电量为125兆瓦,占加沙地带总体供电量的62%。即便在2012年11月与加沙地带武装发生大规模冲突期间,以方也继续供电。加沙地带的确存在较严重的电力短缺状况,联合国微博中提到的大量年轻人失业的状况也确实存在,然而,作为加沙地带的统治者和治理者,“哈马斯”应负主要责任,而不应全归咎于以色列。

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批评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以色列自然有值得批评之处,譬如在很多情况下过度使用武力、故意羞辱巴勒斯坦人等,但批评应该基于客观公正的事实,而不是出于支持巴勒斯坦的“政治正确”,从而罔顾真相。遗憾的是,有太多人仅凭一张手持石块的巴勒斯坦青年对抗全副武装的以军士兵的图片,就轻易站上了支持“民族自决”、支持弱者的道德高地,于是,以色列成了不分青红皂白被批评的对象——中国媒体亦不例外。由于长期以来要与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的立场相符,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巴方一侧。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的立场已经调整为“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同时“理解以色列的安全需求”,但很多媒体的报道依然如故。

【以色列是“美国的棋子”?】

以色列往往被称为美国的“一枚棋子”,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看门狗”,是美国维护中东霸权的工具。其实,这些流行的说法并非严肃的命题,而是非客观的宣泄之辞。

以色列和美国是盟友关系,而且是中东地区关系最亲密的盟友。以、美结盟的基础有三:以耶路撒冷为核心的相似的宗教情感,相同的社会理念、制度以及两国犹太社群的紧密联系。与另外一种冷冰冰的仅以利益考量为纽带的国家间同盟关系相比,以、美同盟关系的基础要深厚得多,几乎是不可动摇的。而且,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同盟关系,并不具有对外侵略性。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存在(霸权与霸权主义不同,霸权或霸权地位应是中性词——笔者注),依靠的是超强国力以及颇具吸引力的文化,即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仅就军事援助而言,美国每年至少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的援助,向埃及、伊拉克、约旦等国分别提供12亿美元、10亿美元和3亿美元的援助。在维护中东霸权方面,美国依靠的主要是自身力量以及其他盟友的协助,诸如欧洲国家及阿拉伯国家,而非以色列。在海湾战争中,以色列遭到来自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袭击,美国反而要求以色列不要对伊拉克实施反击。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以色列协助美国维护它在中东地区霸权的案例。不仅如此,以色列还并不总是唯美国马首是瞻,导致这对盟友之间龃龉不断。1981年,以色列不顾美国反对,空袭并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导致美方极大不满,宣布暂停向以出口战机以示惩罚。近几年,围绕伊朗的核问题,以、美之间又有诸多冲突。以色列针对美国的情报活动也非常活跃,被美国判处终身监禁的以色列间谍乔纳森·波拉德,屡次在以、美关系中引发波澜。

在以、美同盟关系中,以色列的首要考量也是最重要的考量,是借助美国的力量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安全。只要在中东地区的生存权获得承认,以色列与其他中东国家其实并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以色列无意成为美国的棋子,更不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所谓“看门狗”,它只是美国在中东地区诸多盟友中的一个,就像土耳其、埃及、约旦、沙特、阿联酋等一样,只不过与美国的关系最为密切。

总而言之,以色列绝非很多人印象中的“坏国家”,只是一个不得不经常进行战争的正常国家。其他国家在面对涉及生存和安全的问题时,也会采取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手段。而且,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很多国家并不见得比以色列做得更好。

在巴以和平问题上,“两国方案”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巴勒斯坦国能否最终建立,巴以问题将以何种结局收场,其实都充满未知。必须指出,作为力量较强的一方,以色列有能力承受更多的让步和妥协。面对当前的巴以僵局,以色列人应拿出更大的勇气,并以一种更有远见的眼光努力终结冲突,以实现两个民族和平地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梦想。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家开放大学是什么意思 第10篇

开放大学不仅招生专业丰富,而且学习形式自由灵活,拿到大专或本科毕业证是比较容易的.。那通过国家开放大学拿到的本科学历是真的吗?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学历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是国家承认、学信网可查的正规学历,可以用来求职应聘、评职称考资格证、考公务员考研究生、积分落户加分等等。开放大学属于成人继续教育,拿到的`学历是第二学历,但对于在职者来说,这已经是很好的选择了。因为在职者几乎是无法拿到全日制统招学历的,除非是重新参加高考。

考研国家线基本概念是什么 第11篇

考研国家线总体上分为学术型复试分数线和专业学位类分数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硕和专硕复试线。国家划定的总分分数线就是在总分方面要求考生须达到的分数要求。

除了总分数线之外,国家还会对每个单独的科目划分出对应的分数线。

单科满分=100分的只有政治和外语,单科(满分=100)所指的分数就是政治和英语的线,是一样的线。

单科(>100)是指数学和专业课,数学满分150,专业课满分150。

另外,很多专业不考数学,那么这个就是指专业课的,有的专业考两门专业课,每门150,也有些专业课满分是300分的,他这里用>100就把所有的情况都统一起来了。

注意:各个单科分数线加在一起不一定等于总分数线,而且还要求考生的单科成绩和总成绩都达到各自的分数线才可以,否则也意味着考研失败。

考研院校线

院校线是各招生单位在国家线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有关专业生源余缺确定的复试资格线,一般学校直接采用了国家线。所以说,院校线才是真正的复试线。那么国家线和院校线有什么区别呢?

国家线是录取资格线,院校线是复试资格线。也就是说,院校线决定能否进复试,国家线决定能否读研。所以,通过了国家线且通过院校线的好好准备复试,通过了国家线未通过院校线的联系调剂,未通过国家线的二战或者找工作。

理论上来说,过国家线就可以调剂。因此国家线是考研党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

考研分数线都是一样的吗

1、国家线

国家线是国家划定的、被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作为招生必备条件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就是教育部依据硕士生培养目标,结合年度招生方案、生源状况及整体初试成绩状况,确认报考统考、MBA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

国家线分为两类,学术性复试分数线与专硕型复试分数线。教育部依据全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水平,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两类,分别为一区和二区。前者分数线高后者稍低,一般相差2—10分。

2、自主划线

自主划线是教育部审批的部分招生单位能够依据本单位招生状况自主决定考研复试分数线,而不用参照考研国家复试分数线。

现在,只有34所大学具有自主划线的资历,包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等。

3、校线

校线是各招生单位在国家线的基础上,依据本校有关专业生源余缺确认的复试资历线。一般校园会直接采用国家线作为校线,抢手校园校线会高于国家线。

4、专业线

专业线与院校差不多,不同的院校标准不持平。一般专业线是校园依据成绩排名又重新划的线,每个一级学科下的子类专业就都会有自己不同的选取最高分、选取最低分,通常会将选取最低分数线称为这个专业的选取分数线。一般划专业线的校园都是比较抢手的,知名度较高的院校,报考难度也会大一些。

什么是国家大地坐标系? 第12篇

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包括坐标系的原点、三个坐标轴的指向、尺度以及地球椭球的4个基本参数的定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原点为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Z轴由原点指向历元2000.0的地球参考极的方向,该历元的指向由国际时间局给定的历元为1984.0的初始指向推算,定向的时间演化保证相对于地壳不产生残余的全球旋转,X轴由原点指向格林尼治参考子午线与地球赤道面(历元2000.0)的交点,Y轴与Z轴、X轴构成右手正交坐标系,

采用广义相对论意义下的尺度。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的数值为:

长半轴 a=6378137m

扁率f=1/298.257222101 地心引力常数 GM=3.986004418×1014m3s-2 自转角速度 ω=7.292l15×10-5rad s-1 其它参数见下表:

什么才是美好的大学环境 第13篇

但是, 听完大学生们的发言, 笔者却兴奋不起来。

二十多个前来参加座谈的学生, 有一半提到的建议是, 大学在招生宣传中, 要多介绍校园有多么美、多么大, 以及学生的住宿情况、校园生活情况。还有的建议是, 应着重介绍学校的院系与专业, 近年来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介绍院系专业、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情况, 笔者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 而众多学生十分关注校园设施与住宿环境, 则颇令人深思。

笔者由此想起曾去另一所学校调查, 这所学校的校长说, 家长送大学新生来学校, 先查看宿舍里有没有空调、单独的卫生间, 套间里有没有微波炉、全自动洗衣机。当得知宿舍里只有电扇时, 家长们纷纷要求学校装空调;当得知只有公共卫生间时, 有的家长直埋怨条件实在太差;有的家长对学校只在底楼有洗衣房大为不满等等。

也许这些大学一年级学生, 正深刻感受到大学“生活环境”的重要, 因此他们特别关心这方面的信息。客观上, 这并无不妥, 对一所大学来说, 良好的硬件环境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应该不是校园有多美、有多大, 生活服务设施有多完善, 而是这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氛围, 是不是适合自己求学。

学生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大学的硬件环境, 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征地盖楼扩大规模的大学建设, 让缺乏独立价值判断的不少学生, 对大学的认识产生偏移, 大学的“大”与“美”成为他们评价大学的重要指标。

二是有不少学生, 在完成艰苦的高考历程后, 已经不打算在大学里再刻苦读书, 而是想在大学里过上安逸的一段休闲读书时光。

关注大学能否学有所获的学生, 应该了解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措施与人才培养环境, 包括教授是不是都给学生上课, 学校开设了哪些课程, 学生有多大的选课自由, 教学要求是否严格, 这所学校有多少奖学金、助学金, 图书馆可否获得最全、最新的文献资料, 实验室是否全天候开放, 培养的学生有哪些特色, 在用人单位的评价中这所学校的学生素质如何等等信息, 这些比生活环境更重要的大学要素。

什么国家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14篇

在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都在思考社会保障的缺失。比如美国没有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失业率一高,许多人就失去了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承受高失业率的社会能力比欧洲国家要低。所以,奥巴马才大呼医疗改革不能再拖了。但是,在中国,却有一股拒斥福利国家的思潮。比如,不久前《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一篇文章,题为《福利国家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该文明确反对由政府免费提供医疗、教育等服务。称所谓“免费”都是从纳税人那里来的钱,高税率过多地剥夺了富人的财产,“削弱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精神,使人们患上一种不思进取的‘依赖症’,甚至沾染上某种懒汉习气。比如在福利国家,一些不愿工作的人靠多生孩子获得政府‘免费’提供的福利,那里的一些中国留学生亦‘东施效颦’”。最后的结论就是“让市场和民间社会在提供医疗和教育等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套言论,不过是重复了几十年的老调:福利国家几乎是大锅饭,专养懒汉,缺乏效率。用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条条解释起来,也振振有辞。但是,大道理不管说得多好听,总应该有些经验事实来论证吧。我们不妨看看,福利国家的效率到底如何。

先把福利国家作一个界定。像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必要的福利,在大多数国家属于“社会开支”,是通过国家的税收、用非市场的手段经营的(美国的医疗制度除外)。“福利国家”一个最方便的界定,就是“社会开支”在一国GDP中所占的比例,比例高的属于福利国家,比例低的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妨把各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排列如下:瑞典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美国则不到17%。大致而言,欧洲发达国家属于福利国家,美国不是。这大致也符合我们的常识。而据3月2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国的“社会开支”2004年仅占GDP的5%,2007年上升到5.8%。一些自由市场派的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比美国更自由、更先进,如果按市场理论确实也不是一点根据没有。

那么,我们不妨看一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成就。以美元为单位比较一下人均GDP,挪威是10万以上,丹麦、瑞士6.7万,瑞典、芬兰、荷兰都在5.5万上下,奥地利5.2万,澳大利亚5万,比利时4.9万,法国4.8万,加拿大和美国都在4.7万的水平,德国是4.6万,英国4.5万,意大利4万,日本3.8万。中国为3100。由此,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一个规律,福利越高的国家,人均GDP越高,只有德国等几个国家是例外。把美国和欧洲的福利国家相比,这些福利国家,特别是北欧的国家,一般人均GDP比美国高得多,挪威甚至比美国高出一倍还多。国际上其他一些相关研究也指出,北欧一些福利国家不管是总体经济效率还是公司个体的经济效率,都不在美国之下。

我们还可以看看一些社会指标。以上各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排名如下:日本82.07岁,法国80.87岁,瑞典80.63岁,澳大利亚、瑞士80.62岁,加拿大80.34岁,意大利79.94岁,挪威79.78岁,奥地利79.21岁,荷兰79.10岁,德国78.95岁,比利时78.92岁,英国78.7岁,芬兰78.66岁,美国78.06岁,仅比丹麦(77.96岁)略高一点。中国则为72.88岁。再看每千个新生儿的死亡数字:日本和瑞典為3.2,挪威为3.3,芬兰3.7,瑞士4.1,比利时、法国4.2,德国4.3,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4.4,荷兰4.7,英国、加拿大4.8,意大利5,美国则高达6.3。中国则23。生死是人的基本权益。从这种基本的社会价值上看,福利高的国家成就要大得多。“最自由”的美国基本上是发达国家中最落后的,而且落后的距离还相当大。

茅于轼先生概括说:市场经济是“认钱不认人的”,但“市场经济能把饼做大,它的分配原则是谁创造的财富多,谁就得到更多的分配。但这样的分配原则,不能把饼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人”。如果以发达国家的这些数字看,最市场化的经济,饼几乎最小。而在社会价值上的差距则更大。不管是生还是死,在最市场化的美国你的权利都比在福利国家小得多。

当然,也许有人还会辩护说:美国再怎么不如欧洲的福利国家,人家维护人的自由!可是,最近一系列的调查显示,美国的社会流动比欧洲还小。比如,你如果是一个穷孩子,你在欧洲比在美国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成功。福利国家给你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

上一篇:数学归纳法上课教案下一篇:新评估方案指导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