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语文教学初探

2024-06-19

开放式语文教学初探(精选9篇)

开放式语文教学初探 第1篇

开放式语文教学初探 【关键词】 开放性

【摘要】

教学目标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知识内容的开放;课内向课外的开放。

一、教育目标的开放

语文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了开放性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及表达交流合作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学习方式的开放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至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听讲,接受灌输,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好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一教学环节服务。而新课堂教学改变这种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偏多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予,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单向传输知识也变成了双向交流:学生由简单的记忆摹仿改变为理解创造地获取知识。学习方式的开放,打破了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的旧课堂教学结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知识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一改传统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象,注重书本知的现象,注重联系儿童经验与生活实际,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堂中除语文教学的内容外,还包含着人生、自然、科学、美育、德育等各方面的知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力求与相关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开放,跨越了学科之间的鸿沟,重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性。

四、课内向课外的开放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前的课堂教学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间接经验的学习,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课内学习应课外实践活动开放。在“动手”、“观察”,“实验”、“探究”等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自已办手抄报”、“小小新闻发布会”,“学习做编辑”、“推荐一本好书”等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才有活力。

开放式语文教学初探 第2篇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封闭式”作文教学所导致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无论是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需求、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它都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

一、开放教学思想

田本娜教授曾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一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相统一”的观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切实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做人。因此,“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地统一起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学生学会做人。

二、开放教学目标

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么目标过于统一,要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因此,开放作文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做到两点:

一是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二是教学目标要装在师生心里,做到师生达成共识。这样,作文教学就打破了以往的目标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开放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人们习惯从微观上把一节课或一篇习作的完成看作一个教学过程,其实,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应从宏观上把习作前、习作中和习作后的一切有关活动,看作一个整体的过程,做到全程“开放”。

1.习作前,“开放视野”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而学生的作文内容又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所以,课堂上除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说、善意地听、热情地讨论外,还应“放手”让学生走向生活,用双耳去聆听,用双眼去发现,以拓宽习作的视野。

2.习作中,“开放思维”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思维开阔,语言才会丰富、流畅。因而,开放思维,才能为发表有创新的见解铺路搭桥。

①开放内容,降低难度

初学作文的小学生不知道作文是怎么一回事,到底要写什么,怎么写,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因此难以下笔,往往产生畏难的心理。针对这一点,教师应用富有启发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放开胆子去写,只要敢动笔、爱动笔,就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显露他们的才能。

②开放体裁,增加兴趣

对同样的内容可用记叙文写,也可用诗歌写;对同样的主题可用寓言写,也可用童话写……实践证明,这样不限文体地“放手”让学生去写,学生思维活跃,才会乐于去作文。

③开放形式,异彩纷呈

在作文的过程中,应不拘形式,“放手”让学生尽情去写: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也可以用倒叙、插叙的方法写,还可以多种手法交替使用……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来。

3.习作后,“开放见解”

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的因素众多。开放性的评议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反馈信息,掌握成功的“诀窍”,体会到创新成功的乐趣,而且能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学生评议完作文后,首先要“放手”让他们自己修改,发现问题;接着发挥同伴的作用,互评互改,在合作学习中再次取长补短――改题目、改布局、改开头、改内容、改结尾、改标点符号……学会增、删、调、换的修改方法;修改之后,还可以通过互相加“评语”,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化学开放式教学初探 第3篇

一、开放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进行的,教学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实现,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针对这方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实行让学生先举手后点名发言的方式,而是创设“无需举手,自由发言”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们大多会在相互讨论和争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例如,在组织有关卤素单质的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向碘化钾淀粉溶液中,逐滴滴加氯水,溶液变成蓝色,继续滴加氯水至过量,溶液蓝色能褪色吗?普遍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他们认为虽然氯水过量,却不再发生化学反应。此时,有学生马上问:“老师,我们何不做一下实验,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我当然很高兴地说:“好啊!我把实验仪器及药品都准备好了,请你来操作一下,让同学们来观察观察,怎么样?”。他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这个实验,但实验结果使同学们包括他自己感到很意外:为什么继续滴加氯水至过量,溶液蓝色又褪去了呢?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探究、大胆猜测,最后几乎形成了共识:是因为过量的氯水将生成的碘氧化掉了,溶液中不再有碘单质存在,所以淀粉不显蓝色,即褪色了。这个答案让我欣喜无比,同学们也很兴奋。学生间的层层交流与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顺理成章地建立了,此关系一旦建立,学生们会感到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乃至个性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这不正是符合了教学改革的初衷吗!

二、开放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学生自主活动的氛围,开放教学空间,把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课堂,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培养化学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垃圾的分类》之前,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调查环境的变化。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到环保部门采访,到金清江沿线实地调查等途径,了解了近些年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上课时,学生介绍自己的调查情况,交流感想,更加深刻地体会了人与地球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保护人类共有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开放教学实验,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化学课本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就要突破课本的局限,从动态的角度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而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特色,教师必须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重视课本中的“家庭实验”和“趣味实验”,多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可以将化学常识、化学实验、化学研究联系起来,组织新意迭出、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而获得成功,在《原电池》知识的应用一节中,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大家都知道,家里用久的银器及你小时侯戴的银手镯等首饰外表会变黑(Ag2S),失去了以往银白色的光泽。现在提供给大家一只铝锅、食盐、水,如何使表面变暗的银首饰重新恢复往日的容颜?”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提出方案→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解释与结论等探究活动中,他们互相合作,积极实验,结果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四、开放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开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化学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益。如在教学《苯酚》一课时,笔都组织了一节几乎全部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一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1.苯酚由苯基和羟基直接连接而成,可能有何化学性质?写出所有可能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苯、乙醇、乙酸的性质,比较容易的写出苯酚和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气、溴等等化学方程式,能正确的理解苯酚的性质是苯基和羟基性质的和。)

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苯酚中羟基的性质?(学生猜测苯酚中的羟基可能具有酸性,能比较自然的从酸通性和实验可操作性角度加以组织:使指示变色选择了石蕊,和金属反应选择了钠,和金属氧化物反应选择了氧化铜,和碱反应选择了氢氧化钠,和盐反应选择了碳酸钠。通过讨论能得出苯酚具有酸性,弱酸性,电离氢离子能力大于碳酸氢根小于碳酸。)

3.苯酚中的羟基受苯受苯基影响,那么苯基受羟基影响吗?(操作苯酚和溴水反应,经过充分对比讨论,说明苯基受羟基影响而活化。)

总之,开放式的化学教学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求新,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使学生获益终身。

摘要:结合个人教学实例,探讨化学开放式教学的实施途径,开放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实验、开放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开放式教学初探 第4篇

开放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冲击

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却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陈旧的教学观念、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以及繁重的作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这些教育教学弊端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放式教学则克服了这些教育教学弊端,还学生一个活泼、生动、自由、全新的课堂,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1.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看: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它既有广为人知的优越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是:一是各类学生齐步走,二是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而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创造了许多让学生活动与锻炼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广泛地参与,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寻求知识、汲取知识、运用知识,各显神通来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自由组合进行分散学习活动,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启发或小组辅导,以便更好地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避免了以往的一刀切和大统一的教学要求。

2.从课堂教学类型看:课堂教学类型一般可分为三种,即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师一讲到底是全封闭、填鸭式的“单向型”课堂教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向学生提问,也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解,但学生仍然摆脱不了被动的学习状态,这就是当今最常见的“双向型”课堂教学。而“多向型”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类型,它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和发现规律,注重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讨论,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以便有利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开发,从而不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使教学效果显著。笔者曾经做过比较实验: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一个班级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授完课后同时进行教学目标的测试、分析和比较,其结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的班级,目标达成度明显高于采用较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

3.从教学现状看:当前的教学现状仍偏重于三个中心,即“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教师崇尚课本,学生死记硬背,课堂强调纪律,课外强迫做作业,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而开放式教学不要求学生整堂课规规矩矩、一声不响,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中心,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引导、设计和建议中学习。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能够学得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已经知晓的学习问题,教师就不教;如果学生的学习问题是有点模糊的,教师则稍加引导和帮助;如果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才加以点拨和指导。这样就能有效、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并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和沉闷的课堂气氛,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冲击,为古老的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达到了“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目标。

开放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开放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强调教育目的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学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和个性潜能的发展,这符合我国目前正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然而他们多数又是独生子女,与外界交往较少,心理品质存在许多缺陷。开放式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是因为开放式教学的课堂民主气氛浓厚,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学习、操作、锻炼的机会,学生自主权大,有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心理上的胆小、怯懦、孤独、不合群的障碍会逐渐淡化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了敢问、敢说、敢议、敢评和敢表现等心理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许会呈现“喊喊叫叫、你争我抢、热热闹闹”的现象,在教师们看来似乎是“天下大乱”,然而这正是学生智力矿藏得到充分挖掘之时,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素质得到充分锻炼之际。学生的各种素质就是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日积月累健康发展起来的,就像小蜜蜂从众多的花中采集,不断酿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之蜜、能力之蜜、素质之蜜一样。

开放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原则”

开放式教学的特点是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自主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下是我校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八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说明了开放式教学体现了“主体性原则”。

1.角色变换法——在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或引路人,是学生学习上的参谋或听众。学生也不再只是“收音机”,而是知识的探索者,科学规律的发现者,甚至有时还当小老师、小演员、小裁判、小辩论家……教师和学生各种角色的变换,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定势,使教师教得活和学生学得活、学得轻松、学得广泛。

2.游戏教学法——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处于高兴状态时,血液最畅通,思维最敏捷。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此为依据:教师把某些教学环节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新知、领会新知、训练技能、形成能力。此教学法多用于新课教学的“巩固练习”环节或单元和期末的复习课。

3.伙伴学习法——在开放式教学的课堂里,学生或者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交流讨论,或者互帮互学、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这种用情感维系起来的伙伴群体更易于迸发思维的火花,发挥集体的智慧,从中还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让学生增强集体的观念和学会如何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

4.分层教学法——此法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依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而定的。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组别进行分层次教学,以便他们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和作业、或者讨论不同的思考题,教师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分别进行指导或教学,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同一堂课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5.交流体会法——此法常与伙伴学习法相结合进行,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抽出专门的时间举办“小沙龙”,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由于形式自由,气氛活跃,心情轻松,没有压力,多数学生都能争先恐后“吐露真言”,达到了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彼此借鉴的学习效果。

6.竞争学习法——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这个问题谁能解决”、“这个意思谁能说得更好”、“这道题还有什么更新更好的方法来解答”等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用竞赛、评比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活动。竞争学习法很适合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和争强好胜的特点,其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7.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法——教师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的优势,把有专长的家长、专业人士或社会名流请进课堂,承担某部分的教学任务,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一方面可以解答学生提出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信任感,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教师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不足。

8.改变教学场所法——教学场所不应该局限在教室里,而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校实际把课堂或搬到操场上、公园里、草地上,或带领学生进工厂、下农村,走进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生活中去实地考察。在新的教学场所里,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环境中,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八法”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者单独运用,或者交替运用,或者综合运用。

开放式“自学探究”教学初探 第5篇

开放式“自学探究”教学初探

开放式“自学探究”教学初探小学数学开放式自学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探讨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预习”乃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让学生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教学中我通常采用这样的四步骤来设计预习题: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反映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方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述几个步骤是就设计预习作业的整体而言的,具体到某一堂课,应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设计。在四个步骤中“为什么这样做”是基础,它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如教六年制小数第六册(苏教版)第70页“归总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1、预习第70页例3,完成书上填空。2、这道题分几步来算?每步求的是什么?3、为什么要先求出水渠的总长?4、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二、充分设置空间,提供探究时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自主自由活动的“空间”。自己学,自己探索,自己去粗取精,提高自己素质,培养能力。1、“自学”空间学生积极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法。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是靠自学自练。因此,教学时教师对新知识不要急于分析解释,而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以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2、“探学”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要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要留出“空间”让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这种“空间”的设置不仅能满足孩子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3、“纠学”空间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错误、解答错误是难免的。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别忙着给予纠正,给他留一次“自我纠正”的机会,经过查、想、议,主动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自我纠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错不怕,有难不退,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路再思考。三、及时掌握反馈,优化教学过程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多提出问题,既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的想法或要求。作为教师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以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四、努力完善小结,培养学生素质课堂小结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析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再现和强化。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包办小结,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非常不利。现在改变包办做法为师生合作。先由学生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堂课我学会了......”的句式,自由发言,营造出民主、活跃的气氛,再由教师用凝练的语言,紧扣教学目标作小结。这样上完一节课让学生有两点收获:一是,今天这节课,我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掌握了一点新技能,受到了某方面的教育;二是,我还有不懂的、不了解的,还要继续学习。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良好学习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

开放式语文教学初探 第6篇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必须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iu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

我觉得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于是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尝试性地做了一些努力,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一次初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一则关于毛泽东同志的材料,这则材料是这样的——

毛泽东同志戎马半生,无论是在白色恐怖下,还是在枪林弹雨中,都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积极的情绪。他对待困难从不悲观,越是艰苦,越觉得有意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这此诗句中,充分表现了毛泽东面对艰苦的战斗生活,具有的乐观的态度、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情绪。

我觉得这则材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很有价值,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性就成了顺利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于是我把有关内容做成了展示给大家,将学生分组并让学生观看幻灯片后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先让同学们读材料,然后查书,进而分组讨论,最后我开始让大家发言。

有的同学从情绪的角度加以分析,这里涉及到的是初一上册思想政治第一课的内容。他说:“这则材料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具有积极的情绪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正在这种积极的情绪,提高了个人的活动能力,充实了人的体力和精力,可以使人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可爱,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艰难困苦,成为人们生活的推动力。”我让这位同学继续说下去,他接着说:“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青少年要向毛泽东同志学习,从现在起,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即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宽广的胸怀;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拓展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

有的同学从意志的角度加以分析,这里涉及到的是第二课的内容。这位同学说:“这则材料说明毛泽东同志具有坚强的意志,因为他面对艰难困苦的不利条件,靠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了建立新中国伟大事业的胜利。我们青少年要担当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做生活的强者。”这位同学坐下了,他旁边的一个同学又做了补充,他说,“为此,我们地做到,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拒绝不良诱惑;持之以恒,善始善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做自己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有的同学还从挫折的角度来分析,这又涉及到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的第三课的内容。这样的同学认为:毛泽东同志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有正确的目标,正是有了正确的目标,才使得他们能够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坚定不移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同时,也正是有了正确的奋斗目标,使他们在困难和挫折来临时,能够激发起奋斗的勇气和巨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征服困难。

还有的同学从第五课“增强自尊自信”的角度分析:认为正是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使我们的革命军队产生了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使人们燃起智慧的火花,去完成各项任务;同时,也正是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怕挫折,战胜挫折和失败,享受胜利的喜悦。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学生思维敏捷、有强烈的求知欲。当他们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不断进行连贯构思时,创造思维就会处于优势地位,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深层次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开阔视野,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由此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创新,去品尝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但是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习题一般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抱以热情肯定、鼓励和积极引导的态度,而绝不应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承认每个学生皆有创造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政治教师能不能运用开放的教学思想,以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导学生从束缚、禁锢、依附的定势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漫游,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唤醒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激发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需求,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我认为这虽然不是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部,但它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用心

爱心

开放式语文教学初探 第7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在内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近些年来,计算机和教育网络早已进入校园,这就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提供了硬件保障。当今,以《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南,在加大语文课程改革力度和深度方面,在更好地进行优化开放式语文教学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开放式的教学,力图转变传统教学中的封闭观念,改变学生学习远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构建语文“开放式”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人才成长的步伐。

一、教学环境的开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育从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形式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在学校、家庭、社会利用上网机会学习语文,拓展语文教学时空范围,共享语文教育资源,力求营造图文并茂、声情并举、生动活泼、利于创新的学习情境。我所任教的学校是县城内的实验小学,多数学生家里有电脑,虽然家长不希望学生上网,怕孩子们玩游戏或者浏览不良网站,但是我与信息技术教师一起研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习,与学生约法三章,与家长勤于沟通,争得理解与支持,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网站学习的重要性,也能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良好兴趣。比如,我经常布置一些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作者的情况、单元主题的相关内容、课后拓展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家办手抄报时,网络更为他们插上了双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好地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学习毛笔书法时,有很多学生看著名书法家田英章老师的书法教学视频,受益匪浅,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多媒体的教学,为学生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与方便。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的优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进度来学习,使作品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体验,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效果。近两年,学校为每班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为学生更好地搜集教学资源,增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进行多媒体教学要提前预约多媒体教室或者由学校来安排时间了,我经常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努力做到求实效不花哨。比如我在教学《海上日出》这一课时,在没有媒体教学设备时,基本上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大海更未见过海上日出的学生来说,要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引导他们进行想象实际上是一纸空谈。所以,我们在上这一课时,我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大海及海上日出的视频,然后进行剪辑,然后在课堂上择机为学生放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媒体的形式,了解大海,了解海上日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开放式教学内容,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很好地引领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

教学方式不能总是老一套,应该是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教学氛围中表现自我,进行交流,易于个性潜能的发挥,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更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这就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例如,《桂林山水》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语言也非常优美。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迷人风光,从而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词句,朗读背诵自己这篇美文,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再如,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以放映一段电影视频,展现一团烈火将邱少云整个包围住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完视频后,再让学生根据画面中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邱少云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意志。

四、教学方法的开放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方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情景假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笔者认为,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课程标准》所极力提倡的。

五、思维方式开放

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提倡质疑、启发想象,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语文学习与学生个性体验、感悟和创新联系在一起,形成敏锐观察、积极求异、丰富联想、综合融化、等良好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教育媒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我曾经组织学生的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卢龙城水资源情况的调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调查小组,到周围的相关部门(如居民小区、老城区的平房、青龙河沿岸、水利局、环保局等)进行调查采访。发现他们除了调查采访以外,更是较多地利用了网上资源,进行收集、汇总、整理,有三个小组还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办了小报,还有的写了建议书。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创造能力。学生也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了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开放式”教学,使语文教学内容增强了时代气息,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使课本知识与语文实践相结合,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造就跨世纪人才的必由之路。

英语开放式教学初探 第8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传统的老一套英语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 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开放式英语教学把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充分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多媒体, 创设语言环境, 全面开发学生各感官

教育心理学强调语言学习中眼、耳、口、手、脑并用的特殊效果。有人曾做过实验, 在两个平行班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授同等数量的英语单词。其中一个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投影片等, 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并用。而另一班则使用传统教法, 板书单词, 讲解, 领读后让学生自己背记, 对记忆方法未作要求。结果, 前者不论在速记还是在巩固率上均大大地超过了后者。

再就是前些年获国家专利的学习助听器, 仅仅是用简单的两根导管把学生自己背记单词时的声音直接传入自己的耳朵, 也使得记忆效果大幅度提高。

可见, 在英语教学中, 全面发挥学生各感知器官的共同作用, 会使英语学习的效果明显增强。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中, 电教设备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全面开放, 它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兼备的表现形式, 使学生的各个器官得到综合性的开发, 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中学英语各册教材均配备了相应的录音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条件好的学校甚至配备了录像带和卡通片, 这些都对我们进行开放式英语教学具有莫大的帮助。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使之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开展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学”上, 教学的过程不是要体现教师讲得如何细致、全面和透彻, 而是要体现学生对知识领会、掌握和运用得如何。教师的讲解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使学生轻松步入知识的大门, 从而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压缩讲解时间, 真正做到“精讲”, 将更多的时间用来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

一位教师给九年级学生讲“宾语从句”。这位教师讲得很详细, 很透彻, 语法概念也讲得非常清晰, 但学生听得无精打采, 有的打盹, 有的做小动作。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讲, 除伴有偶尔的个别提问外, 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几乎全被老师剥夺了。这节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了。在做课后有关练习时, 完全正确的学生寥寥无几。我们应当借鉴这位老师的失败。

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广泛性上。课堂教学的对象是班上全体学生, 而非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更非少数尖子生。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展对话、表演、看图说话、提问等活动时, 应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安排活动和确定评价标准。

三、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变换教法,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要在课堂上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 配合不同的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必须使得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的教学方法无立足之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自然而然地把学生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时间安排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有乐趣, 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开放式教学初探 第9篇

一、封闭式结尾的常规处理

教材《青蛙和蛇》的结尾是小蛇第二天等了很久,但小青蛙没有来。在课后的问题设置上完全依照现实的自然法则、丛林规律又进一步强化了两者不能见面,强调两者就是一对自然天敌。“小蛇和小青蛙为什么不能在一块玩?还有哪些动物不能在一块玩?”这里直接表明了编者态度和意图。

教师们往往深受课本结尾与课后问题设置的影响,大多站在普及自然科学的层面上解读文本,其基本的教学理念便是向小朋友传达基本的自然规律。具体实践中的立足点就是对自然知识的传授,教师可以在PPT上显示蛇吞吃青蛙的图画,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懂得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了解动物为了生存而残忍地互相厮杀。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动物世界的影音资料片,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领略自然风光,熟悉动物的自然习性和基本食物链。在没有充足条件的课堂,可以在提问中引导,“同学们知道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是天敌吗?”让学生开阔视野,更广泛地关注动物的相互关系和生存法则等等。这些方法都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常规教学的反思

如果我们单纯站在科普角度解读文本,可以发现一些需要商讨的问题。大多数小学生对青蛙和蛇这一类的野生动物缺乏了解,他们头脑中出现的青蛙和蛇或许只是在故事书中看过的动物插图,他们成长的环境决定了他们很难坦然面对青蛙被蛇吞吃的残忍画面,头脑中也很少有“天敌”之类的抽象概念,对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这一类的自然规律也没有深切的体会。而且,他们对强加给他们的残酷现实持怀疑与不安态度,依然比较关注小青蛙和小蛇这对好朋友的友谊。如果教师将自然法则强加给学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困惑,甚至适得其反。如何在不摈弃情感与爱的传达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认知自然法则,是笔者一直思索的问题。

三、开放式教学的尝试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而绝对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思想、科学事实的传授。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让学生自己自由讨论故事结果。为此,笔者直接将书中末尾添加成“晚上,小青蛙和小蛇各自睡在床上,它们望着窗外的月光,都回想着今天的快乐时光……可是,明天,明天到底去不去呢?” 由此,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各抒己见。

1.融情于课,传达温情与爱

笔者尝试侧重传达给学生对“爱”的深刻领悟,这种情感、态度、价值的传达均是渗透在教学过程始终的。比如在讲解小青蛙和小蛇初次相遇的时候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体悟主人公心理。教师用课件展示蛇和青蛙的图片时提问,“如果你是小青蛙,你见到这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物会想什么呢?如果你是小蛇你愿意和小青蛙做朋友吗?为什么呢?”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就能体会小青蛙和小蛇由相见的怀疑、谨慎到真心欣赏,最后成为好朋友的曲折过程,更能把握好朋友之间珍贵而深沉的情感与可贵的友谊。在提问时,有技巧的问题能开拓思路,更能积极引导学生对文中“爱”的理解。让学生从小青蛙和小蛇的相遇、相知来体会他们之间难舍难分的友谊。从青蛙妈妈对小青蛙的担心、让小青蛙远离天敌,蛇妈妈对小蛇的批评、让小蛇吃掉小青蛙,站在一位母亲的立场来体会青蛙妈妈和蛇妈妈对孩子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比如学生很明显喜欢小青蛙和青蛙妈妈,认为小青蛙妈妈担心小青蛙,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而小蛇妈妈就是一个狠心而残忍的妈妈。教师此时可问:“小蛇妈妈让小蛇吃掉小青蛙是为什么呢?表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呢?她对小蛇好不好呢?”这样学生就又思考,小蛇妈妈是担心小蛇饿肚子,也是出于对小蛇的爱。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说”的前面加上适当的副词。教师在总结角色性格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和对故事角色的理解。

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思考,青蛙妈妈和蛇妈妈都只是站在天敌的立场上不允许孩子们交往,仅仅关注、满足于孩子的生存需求,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考虑到自己孩子对朋友的内心渴望,甚至还让好朋友相互残杀。这种关爱显然是片面的。

这种教学尝试是从文本本身的体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情感,通过细致体会文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达了温情与爱。

2.融律于课,传达生态平衡知识

如果将现代思想投射于《青蛙和蛇》这一文本,也可以从文本本身分析出其所蕴含的生态平衡关系。从小范围的生态系统来说,青蛙和蛇是相互联系,可以共存的。鄂教版的文字表述中除了青蛙和蛇这一条食物链和天敌关系以外,还暗含着两条食物链。笔者也尝试引导学生抓住“小青蛙用舌头一射捉住了苍蝇,小蛇舌头一伸捉住了臭虫” 来理解食物链的意思,也进一步体会正由于小青蛙和小蛇都有捉害虫的本领,正由于他们不是绝对的敌对关系,小青蛙和小蛇才有可能成为故事中的好朋友。

青蛙吃苍蝇,蛇吃臭虫是两条各自的食物链,又因为青蛙和蛇的联系使四者形成了一个局部关系网。青蛙和蛇成了关系网中互相制约的力量,形成一种均衡的、对抗的状态。由图看来蛇也并不一定非要吃青蛙,青蛙和蛇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共存的。整个自然界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和谐关系。这种教学引导和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改编结尾增添了合理的想象空间,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不仅从情感与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也让他们了解了自然法则和生态平衡的知识。

上一篇:怎样回复别人的祝福下一篇:感悟春节作文800字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