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解释

2024-08-01

望庐山瀑布解释(精选15篇)

望庐山瀑布解释 第1篇

望庐山瀑布诗意解释

望:远看。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瀑布:指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作者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感情奔放,想像丰富,现存有九百多首,被称为“诗仙”。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即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高峰。形似香炉,故得名。 生:生成,呈现。

紫烟:紫色的烟云。香炉峰上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云雾呈现紫色。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成了紫色的云霞。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远看,即诗题中的“望”。“遥看瀑布”4个字点题。

川:水道,河流。

挂前川:瀑布下面接着河流,故瀑布好像悬挂在河流前面。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上。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飞泻的水流。

直下:直泻而下。直,垂直。

三千尺:这是夸张的写法,形容山很高,瀑布很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怀疑是。疑:怀疑,表示判断不定。

落:降落,坠落,这里可解释为“倾泻”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即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怀疑是银河的水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

用白话文说说诗意。

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成了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上。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使人怀疑是银河的水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

小结:

李白一生游遍祖国的秀丽山川,他就是这样包涵着激情描绘着祖国的壮丽美景,抒发着对祖国美景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同作者一起来抒发自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吧!

望庐山瀑布解释 第2篇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作者:张九龄朝代:唐体裁:五律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望庐山瀑布解释 第3篇

1.细细品读, 感悟神韵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 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情感。 ”要想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就要大量阅读, 细细品读。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将诵读与品读相结合, 让学生从解读诗人入手, 了解不同的古诗有不同的读法和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教育学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 并适当地给予指导, 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 教师要将诵读、想象和体会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自己体会, 进入意境, 感悟情感, 充分体会出诗中所表现的优美画面和意境, 感悟诗中的神韵。

以《望庐山瀑布》为例, 教师可以接连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谁能在加一个词的基础上, 把题目变成一句完整的话? ”“朗读也有讲究, 谁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好呢? 在读的过程中能看出礼拜到庐山瀑布去干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中, 教师要重点突出“望”字。 “这首诗要怎么读, 能看出李白望的是什么吗? ”语文不是抽象的概念, 是感性的。 教师将解读诗人放在课堂的开端, 可以引导学生明白读题的讲究, 同一句诗词, 不同的读法就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感悟。 再比如, 让学生品读第一、二行诗, 并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图片 (没有“ 日照”、 “ 紫烟” 的香炉峰图片) , 让学生边读边看, 看图中缺少什么? 或者让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 (有“日照”、“紫烟”的香炉峰图片) 提问学生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 在欣赏香炉峰美景的同时, 用词汇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

2.丰富情感, 想象意境

古诗词意境深远, 语言精练, 为后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诗词没有想象就是去了其中的韵味, 有了想象古诗词就如同有了生命一般, 生动形象。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要基于语文课本, 为学生创造意境,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融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从“生紫烟”到“挂前川”, 从“飞流直下”到“落九天”,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通过诗词想象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立体的场景, 让学生感悟诗中情。

以《望庐山瀑布》为例, 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第三、四行诗, 并在课件中展示瀑布的录像, 让学生一起领略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教师可以当堂提问, 如“你们通过观看录像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领会水流很快, 教师示范阅读, 并配乐朗读, 在读“飞流直下”时语速要快一些, 读到“三千尺”时语速要慢, 语调微扬, 给人一种水流很缓的感觉。 教师通过课件, 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 为学生朗读领悟诗中情感奠定了基础。

3.拓展阅读, 综合学习

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局限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大量阅读, 这样对于理解诗词很有帮助。 教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 根据诗人李白的诗词特点, 紧紧抓住 “三千尺”、“疑”做适当的课堂拓展, 这样不仅紧扣教学内容, 而且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前留好课前作业, 让学生提前预习, 拓展学习, 这样就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有效结合, 让学生综合学习,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拓展古诗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课外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完成, 比如, 喜欢背诵诗词的学生可以选择将诗词背诵给家长听; 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喜欢积累的学生可以再背诵几首类似的古诗词, 等等。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形式多样的练习平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形式, 这种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综合学习中, 更好地创作, 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情感。

望庐山瀑布解释 第4篇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潀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以上第一首为五古,第二首为七绝。七绝似乎简单将五古的“挂流三百丈”的“三百丈”乘以十,便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古代诗歌对此前作品的因袭并不少,但像这种浅层次的改写却不多见。由此我们怀疑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通行本署名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虽广为传诵,但不是李白的作品,而是晚唐五代或宋初人根据李白的五言古体改写的。

支持上述判断的理由之一是,七绝《望庐山瀑布》因袭五古以及李白他作的地方过多。除七绝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简单改自五言的“挂流三百丈”一句之外,七绝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亦改自五言的“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七绝的首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亦疑似改自五言的“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明朱谏《李诗选注》卷一二评论七绝《望庐山瀑布》曰:“银河九天,亦蹈前意。”可以确信,七绝亦步亦趋地抄袭改写五古。天才的李白会如此改写自己的作品吗?值得怀疑。

天宝十二载,李白作《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其中述庐山曰:“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序中“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潀射万壑”分别可视作李白对早年所写五古中“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空中乱潀射,左右洗青壁”的散文式表达。而七绝《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既是五古“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的改写,又是《游庐山序》中“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的改写。

更为重要的是,七绝虽改写自五古,但却忽略了五古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五古“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的句子表明,诗中所写为傍晚至月亮升起的情景;而七绝起句就说“日照香炉生紫烟”,与五言所写相矛盾。而且,五言古体“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二句,与“江月照还空”句互为照应。只有在傍晚入夜月亮升起之时,由“挂流三百丈”的瀑布联想到“河汉落”才显得顺理成章;而七绝初日刚上便联想到“银河”,似乎说不过去。又五古并未涉及所谓“川”,而七绝曰“瀑布挂前川”。金性尧《帝遣银河一派垂》一文说:“次句的‘前川’两字不大好解,似瀑布之前还有川流,有些本子作‘长川’,也嫌重复,可能是凑韵。”(《金性尧集外文编》第三卷,中西书局2013年版)若是太白本人据五古改作七绝,两首诗怎么会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李白又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求崖山人百丈崖瀑布图》:“但见瀑泉落,如潀云汉来。”七绝对李白庐山瀑布写作的重复,简单而可疑,若为李白本人所改写,的确难以想象。

支持上述判断的理由之二是,李白同时代的文人、唐人李诗抄本、现存各种唐人的唐诗选本和唐人诗文评皆未曾提及七绝《望庐山瀑布》。李白同时代的崇拜者任华写了一首《杂言寄李白》,其中说:“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所引李白写庐山瀑布的句子出于五古,而对颇受后世看重的七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字未提。这证明李白的时代,后来耳熟能详的七绝《望庐山瀑布》可能并不存在。

敦煌遗书P.2567李诗抄本抄有李白诗37题43首,其中只录五古《瀑布水》,即我们看到的五古《望庐山瀑布》,文字略有异同,未见七绝《望庐山瀑布》。这是唐人手抄的李白诗,年代比今知最早的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早二百多年。按照常理,P.2567的抄写者如果读过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他一定会在抄一首更长的五古之后随手将七绝同题之作抄下来;或者径直抄录七绝而放弃五古,不太可能忽略这首广为后人称道的作品。

此外,现存所有唐人的唐诗选本都未录七绝《望庐山瀑布》。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三:“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据葛立方“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之语,似白居易与徐凝不知李白有七绝《望庐山瀑布》。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若白居易当时读过署名李白的七绝,他决不可能去表彰徐凝这首格调卑俗的瀑布诗(参看程千帆《古诗考索·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这或可说明,中唐白居易的时代,署名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尚未出现。

支持上述判断的理由之三是,七绝内容本身的疑问:“日照香炉”不可能“生紫烟”。有人说:“此诗描绘的是庐山山南香炉峰及该处瀑布的绮丽景象。香炉峰烟雾缭绕,瀑布顺崖悬挂数十丈,气势宏伟,蔚为壮观。从绿葱葱的山涧中飞流直下的瀑布应是白花花的山泉,或是‘白练千丈’,或是‘银链坠潭’,产生的是白雾,怎么会有‘紫烟’呢?其实是‘日照’的原因,因为瀑布水跌落过程中,会溅激起无数水花雨雾,在阳光照射下,由于光线折射,出现五颜六色,使观看的人产生‘紫烟’的视觉。”(黄明亮等编著《趣闻江西》,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这一意见显然很难成立,“五颜六色”与“紫烟”显然不同。换言之,瀑布遇日光照射出现的是彩虹,而不可能生出紫烟。论者没有注意到这一说法的自相矛盾。

明人王祎《开先寺观瀑布记》记日光照耀香炉峰说:“日初出,红光尽照香炉诸峰上,诸峰紫霭犹未敛,光景恍惚,可玩不可言也。”朱金城据此以为“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实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新解质疑》,《唐代文学论丛》1984年第5辑)。按王祎的话不能证明“日照香炉生紫烟”,因为“诸峰紫霭犹未敛”,与“日照香炉生紫烟”并不是一回事。王祎的文章所记为实写,“紫霭犹未敛”中的“紫霭”是日光尚未升腾而出之前的景象,日光只能促使“紫霭敛”,而不能“生紫烟”。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引七绝首句作“日暮香炉生紫烟”,这跟明人王祎的说法一道证明,初日照射下,“香炉”不可能“生紫烟”。苗埒说:“去年游庐山,才知日照原来也是峰名,这诗是写暮色苍茫中,遥遥相对的日照、香炉二峰峰顶仿佛如紫烟缭绕,这才更衬托出末二句的瀑布形象,注家注为日光照射,真是隔靴搔痒,‘不识庐山真面目’了。”(《日照何能生紫烟》,《唐代文学》1982年第1期)此文虽因不明历史地名沿革而遭到广泛的批评,但其中所说太白诗写“暮色苍茫”中庐山山峰“紫烟缭绕”下瀑布之景的意见,确实是值得思考的。

nlc202309090316

支持上述判断的理由之四是,七绝与五古的风格不相类。关于五古和七绝二诗之间的关系,明朱谏《李诗选注》卷一二曰:“李白《瀑布诗》,选言其详,绝言其概。言其详者,奇状异形,无不备举;言其概者,撮其大体而略其细目也。选则详赡而精到,绝则疏畅而明快。”程千帆《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分析说:“这是一个才情横溢的青年面对着与他所已经熟悉了的蜀中山水风格很不相同的新境界所发出的由衷的赞叹。他用纵横铺排的赋体写了一首五言古诗,‘言之不足’,又写上一首七言绝句,更其集中地刻画了瀑布本身的令人惊心动魄的雄伟形象。绝句显然是古诗中所表现的景物在诗人构思中更其典型化的再现。”上面两家的分析不无道理,但两首诗风格的差异却与它们在文字层面的因袭显相矛盾。詹锳、程千帆和安旗等学者均以五古和七绝两首作于李白早年(开元二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之时),但五古与李白同期其他作品风格相近,七绝则大不相同。五古略见稚拙,有欣喜的天仙之气,末句“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充分表达了作者出世游仙的愿望(“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敦煌遗书P.2567作“舟人莫敢窥,羽客遥相指”),是李白早年作品不断表露的思想。七绝则太过纯熟,意指不明,看不出表达了什么明确的感情。而同一时期,李白所作的其他写景七绝都与五言《望庐山瀑布》相类,而与七绝《望庐山瀑布》不同。如: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望庐山五老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以上两首七言绝句,一者明确表达了李白的出世之想,一者与李白的行踪相合,其创作情境能够很清楚地读出来。七绝《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句,的确生动形象,气势宏大。但我们应该考虑该诗的整体,它究竟要表达什么呢?它所欲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李白个人所处的某种生活境况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似乎都难以回答。

总之,虽然两种宋本《李太白文集》都有七绝《望庐山瀑布》,北宋人所编的《文苑英华》《唐文粹》《庐山记》也都收了这首诗,比苏轼大两岁的郭祥正在一首怀念李白的诗中也抄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但由于上述四项事实,我们大致可以做这样的推测:七绝《望庐山瀑布》并非李白的作品,它极可能是对李白同题五古的改写,其出现时间在晚唐五代或北宋初。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望庐山瀑布解释 第5篇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二、对比赏析

1.两首诗一开头便将一条巨大的瀑布“挂”在了读者的眼帘,即使并未亲眼见过庐山,但通过他们的描写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两首诗中均有“诗中有画”的境界。读罢“遥看瀑布挂前川”与“虚空落泉千仞直”这两句诗,我们已然不知是该赞叹大自然造物的巧夺天工还是该赞美诗人们的艺术美感。这两句同写瀑布与山的依存状态,李在描写手法上巧在了一个“挂”字,“挂”原意是人为的动作,却用来描写瀑布倚靠在香炉峰的状态,突出了瀑布的巧夺天工,似乎是神仙有意为之;“遥看”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远远望见瀑布时“两眼放光”的喜悦之情,此情着实溢于言表。徐的“千仞直”则把瀑布写得干净利落,这里的瀑布好似一把利刃,于千万丈的山峰上直直地劈斩至平地,气势震撼,场面壮阔,让人为之一震。

2.读到这里,我们发现,徐的诗较之李更早地进入了描写瀑布的状态,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李一开始腾出了一句七个字“日照香炉生紫烟”来描写整个大环境,而不直接就写瀑布,这是有其用意,他并不着急将我们带到瀑布面前,而是先跳出来,让我们看看香炉山在日光的照耀下烟雾缭绕的景象,意境灵动,视野开阔,给人“欲进却出”之感。徐则单刀直入,马上从视觉上给予我们以强烈的冲击,而后如惊雷般的声响更让人心头为之一震。两首诗的前两句是两位诗人在不同的方位观下对瀑布的艺术渲染,各有其妙处。前者较之后者意境视野更加开阔,但在冲击力方面则要略略逊色于后者。

3.两首诗为突显瀑布的宏伟巨大似乎注定了描写手法上离不开了夸张和比喻等手法,先看李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有多长?三尺为一米,三千尺为一千米!天晓得哪里找得到这么长的瀑布,但是,在李白的诗里,它却可以存在着。词句为展现瀑布与山峰的高大毫不吝啬地夸张描绘,画面感依旧同前两句一样地强烈。最后诗人发出感慨:想必这是天上银河落下来的吧,更是将诗人的兴奋、赞叹的情绪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而徐则把瀑布比成白练,着重从视觉上展现瀑布镶嵌于山峰中间的状态,“破”字更是如前面所提到的“千仞直”一样突显了瀑布的冲击力(“杀伤力”),瀑布于被青色包裹的山峰中冲“破”而下,抑或说是“劈出”一道“白痕”来,手法夸张但又写实,很好展现了徐凝眼中瀑布的雄伟壮观之景象,这是徐的手法妙之所在。

望庐山瀑布解释 第6篇

庐山瀑布,庐山瀑布孙鲂,庐山瀑布的意思,庐山瀑布赏析 -诗词大全

庐山瀑布

作者:孙鲂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有山来便有,万丈落云端。雾喷千岩湿,雷倾九夏寒。

图中僧写去,湖上客回看。却羡为猿鹤,飞鸣近碧湍。

望庐山瀑布解释 第7篇

庐山瀑布

作者:徐凝朝代:唐体裁:七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不得了 第8篇

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连一向自持得要命的苏东坡也止不住夸赞,但是终究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还是要费一番口舌的。

首先要说的是,真正的诗人,一定是有整体意识的,有的人锦言绣句,但是正如后人评论吴文英的词所说,“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李白的这首诗,是整体的美。为什么这么说?且看: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你可以去考据“紫烟”之类的出典,但即便不这样看,第一句也是“仙风道骨”的,庐山之神奇,为瀑布之出人意表的壮丽奠定了心理基础,比如下文原本“俗”的喻体,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前提,也就不俗了。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因为遥看(去观察景物当然是由远及近的啊),所以无法看清瀑布的动态,所以专注于写瀑布的完整形态(它的体积感),那个“挂”字何等天真烂漫,将瀑布比作晾竿上挂着的白布,是一个很俗的比喻,但是却不矫情,和“前川”放在一起,又有了别样的气势——那是多大的一匹布啊!注意,这里专注的是瀑布的“静态”。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则写动态,“飞”“直”是着力于速度的,“三千尺”是着力于高度的,这里唯独没有写整个的体积感啊,为什么?因为近距离观察的时候,完全被水声水势慑服,绝计不能定心观察它的体积感的。

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总摄全篇,“银河”自然是仙气所在,银河又有着巨大的体积感,而既然是“河”,落于九天之外,这种速度与高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样这一句话居然就将前面三句笼罩起来。前两天在读《源氏物语》,读到内大臣庶出的女儿所写之诗时,紫式部评价说:“本末不称”(我不懂日语,这是丰子恺先生的翻译,也可能日语就是这样表达的),当时不懂何谓“本末不称”,现在谈到李白这首诗,就知道这是“本末相称”的典范了。

——看似随意挥洒的四句诗,却有着这样完整缜密的结构,而李白又不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人物,这样想来,他是不是不得了啊?

其次要说的是,真正有才的诗人,是挥洒自如的。天真自然,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掉书袋这种事情,不是李白这样的脱略洒然的人物肯做的事情。比如有人会去考证“紫烟”的来历,——据我所知郭璞的《游仙诗》里大概有“驾鸿乘紫烟”之类的诗句,但是是烟而且紫,是不必把我们的视线引向郭璞或者其他什么人的。为什么呢?“紫烟”这种东西如果再巧妙地与“香炉”连在一起,实在是贴切自然得不得了的。李白骨子里那种敏锐的观察力和发自内心的幽默气质不知道诸君是不是能够感受到呢?至于说敢于用俗言俗物入诗的自信则是绝大多数文人所不敢妄想的。

再次要说的内容,只是凭我浅陋的学识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那就是对于范式的革命。我们读到的绝句,大多数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式,那就是前两句铺垫、渲染、比衬(辅),后两句直破主题,或惊心动魄或意味深长(主)。但是李白这首诗,总起—分说—力括,结构上迥异于其他诗人。如果我的这个结论不遑巨谬的话,则足以想见李白超越时代的才情。

望庐山瀑布 第9篇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第10篇

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范志珊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充分自主读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句,展开合理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边读并想象,品词赏句,在头脑里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插图说出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课件,背景音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旧入新。

1、谈话激趣:

简介李白,进行课前背古诗比赛(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古诗)。

2、过渡引入,揭题。

3、板书课题,读课题。

4、解题: “望”、“庐山”。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范读古诗,注意指导停顿。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学生以多种形式(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巡视点拨。

3、图文结合,领悟诗意:

(1)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2%AE%C9%BD%CD%BC%C6%AC#(师作解说)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风光片,有助于学生对庐山如诗如画的境界,雄伟壮观的景色的了解,对于下面理解诗意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品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理解:“飞”、“直”分别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作者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的情景。

(2)理解:“银河”、“九天”。(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理解:“疑”。作者疑什么?理解诗句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2、细品诗韵:体会本首诗中“生”和“挂”两字的妙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使其能入情入境,更好地理解了诗意,朗读起来更有感情。

四、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观,学生即兴描述瀑布的形状,激发学生热爱赞美之情。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2%AE%C9%BD%CD%BC%C6%AC&in=4885&cl=2&lm=-1&pn=0&rn=1&di=136205655&ln=20

00&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2、体会诗人情感。

3、请学生带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情感。

五、想象画面,感情背诵。

1、指导感情背诵。

2、配乐自由试背。

【设计意图】1.在理解诗歌意境后就要能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2.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六、唱读古诗,细品诗韵。

1、学生学唱古诗《望庐山瀑布》。

2、学生小组合作,创编新颖的古诗读法。

3、学生展示个性化读法,欣赏《望庐山瀑布》的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唱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诵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七、延读有关瀑布的古诗,引导积累。

1、点拨古诗的重要学法:反复吟读。

2、拓展延读《开先寺》、《庐山瀑布》。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古诗词。

板书设计:

香炉紫烟

见瀑布前川雄伟壮观

飞流三千尺

感银河落九天附:

《开先寺》 李梦阳(明)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 第11篇

——庞古堆小学:卢杨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烟、流、银”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背诵课内外学过的李白的诗。

2、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大家坚持课外阅读唐诗,一个个都会成为小诗人的。

3、板书课题。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二、解读课题,检查预习

1、大家齐读课题。谁能加个词,把题目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李白望庐山瀑布)

2、读课题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瀑布干什么?(生朗读时,强调“望”字)

3、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生朗读时,强调“瀑布”二字)

4、小组合作,检查预习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预习情况,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同学评价。(3)、指名朗读古诗,相机纠正读音,标注节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品读一、二两行诗。

1、指名读第一行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2、指名读第二行诗“遥看瀑布挂前川”

(二)品读三、四两行诗

1、指名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

(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3、出示庐山瀑布的插图,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4、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诗句。

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指导学生朗读时语速快速而响亮,给人以水流很快之感。

6、“三千尺”有多高?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4米高,3千尺相当于250层教学楼的高度。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

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7、再读第三行诗,看看“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8、介绍“银河”的知识:农历七月,在晴天的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叫“银河”,瀑布看上去跟银河很相似。

10、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

11、请同学们一起想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朗读第四行诗时,要求语调平稳有力,带着神往的表情,“落九天”要读出给人以瀑布很高很长之感。)

四、赏读古诗,练习背诵

1、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师指插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哪位李白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3、学生练习背诵整首诗。(看图背,齐背,赛背)

4、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画。希望你们回家被给爸爸妈妈听。

五、练习书写生字

1、让学生认读生字。

2、教师相机重点指导学生从笔画、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

3、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

六、作业(自选喜欢的方式完成):

1、喜欢背诵的同学把这首诗背给家人听;

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望庐山瀑布 第12篇

董建琴

一、导入古诗

1、观图猜诗人,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同学们猜猜看,图片上的古人是谁?能说说你认识的李白吗?

2、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诗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外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一起读题。(生齐读课题)

3、认读“瀑”“ 庐” :同学们看瀑布。请跟我读准字音pù瀑布。我国有许多瀑布,李白在这里看到瀑布,你能读准这个名字吗? 同学们看地图,庐山就在中国江西省,在江西省的这个位置。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望”就是看的意思。

4、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写生字,感受古诗语言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注意把字读准,把诗读顺。(生自由读古诗)哪位同学能把古诗读准?大家注意听听他哪个字词读得特别准,待会请你评一评。2.学写“炉”“烟”“流”“银”

你们能把古诗读准,那你们有办法认出下面这4个生字吗?

先观察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书写要注意左窄右宽。你用什么好方法认识它们?(1)认写“炉”

加一加;用换偏旁法记住“炉”,庐山的庐,广字旁换成火字旁就是香炉的炉。师:这个方法非常好,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两个字。

(2)区分“炉”和“庐”,(师指导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看部首猜字义)同学们看,这两个字不仅是形近字,还是同音字。我们应该怎么区分炉和庐?

师:是呀,这两个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的部首不一样。你们看,广字旁的庐跟房屋有关。那火字旁的炉跟什么有关?

同学们,看部首猜字义,这是一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好方法,所以你们看“烟”的火字旁就说明这个字跟火有关,“流”的是三点水旁就说明它跟什么有关?那“银”字呢?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字,那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师板书“流”字

师:其他字都会写了吗?生点头,让我们一起来写一个吧!(师板书“炉”“烟”“银”字)(生书空“炉”,师提醒火字旁最后一笔撇变点;生书空“烟”,师边写边提醒注意大字最后一捺变成点。

(3)生练写生字,评价反馈 请你们在书本上写1个。让我们一起把这4个生字读读吧!同学们,生字宝宝回到古诗里了,让我们一起读顺这首古诗吧!(生读顺古诗)

3、师带读古诗,感受古诗节奏

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诗读顺了。老师也想读读这首古诗行吗?老师念的时候,同学们要留意老师哪里读得快,哪里读得慢。生:“飞流直下”读得快!生:“三千尺”读得慢!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注意到了老师读诗的节奏。请你们模仿老师的节奏,自己练习读一遍古诗,要注意快的地方读快些,慢的地方读慢些,把诗的节奏读出来吧!

4、男女生挑战读古诗,读准古诗节奏

同学们,就让我们来个男女生挑战赛!比比男生还是女生最会模仿老师的朗读 师:看来你们都是模仿高手!

三、想象画面,配乐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1、想象诗句画面

老师要送你们一件礼物。同学们看(师展示太阳图片)是呀,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从诗句“日照”这个词仿佛见到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请你们细心找找每行诗中还有哪些字词让你仿佛见到了怎样的画面?和同桌说说你找到的字词和画面,比一比谁找得多,说得好。

(1)想象1,2行诗的画面 ①认识“香炉”

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你看到的画面?课堂预设: 生1:我仿佛见到了香炉。师:你见到的香炉是怎样的?

生1回答:是烧香的香炉。师:是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图片。这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香炉,这就是香炉峰,你觉得它们怎么样呀?其实诗里面的香炉指的就是这座香炉峰。

②了解“生紫烟”

还有哪些字词让你仿佛见到了怎样的画面?(紫烟。)

这紫烟其实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其实这烟就是瀑布的____?(水雾)

师:同学们,太阳照在香炉峰里,瀑布的水雾轻飘飘地向上升,飘到空中,被阳光一照变成了紫色,多么美丽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用李白写的这句诗夸夸庐山独特的美丽吧!(生齐读“日照香炉生紫烟”)

③想象“挂前川”(师指导想象方法:读诗中的某些词语就能让我们想象画面。)

同学们,读诗中的某些词语就能让我们想象画面。请你用这种方法,说说还有哪个词让你仿佛看见怎样的画面?课堂预设:

“我仿佛见到瀑布像河流挂在山前。能说说诗句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这幅画面吗?(挂前川)师:你知道川其实是什么吗?(河流)师:对呀!你们看,地上的河流和“川”字像吗?

对了,川其实指的就是地上流淌的河流。远远看去,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流下来,就像把地上的河流挂起来一样。难怪李白会这样说:____(生齐读: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来到庐山香炉峰这里意外看到这样的美丽的画面,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想象3,4行诗的画面 ①感受“飞流直下”

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课堂预设: 生:我仿佛见到了瀑布流得很快!师:你从诗中哪个词想象到的? 生:我从诗中的“飞流直下”这个词想象到的。师:那你能用快速的语气读读这个词吗?

②抓“三千尺”,了解夸张的修辞手法 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师:三千尺到底有多高?你们猜猜看。(学生猜)师: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三尺就是一米,三千尺就是一千米。我们一层教学楼相当于四米,那你算算三千尺会有多少层教学楼?

来,我们一起看看庐山瀑布是不是真的有三百层楼那么高。你们看,其实瀑布没有三千尺那么高,这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3)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比如说《赠汪伦》里的这句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没有)这是用深千尺说明诗人和汪伦的情谊很深。瀑布并没有三千尺那么高,只是诗人认为 它很高很高。所以我们读三千尺要读得慢一些才能显得瀑布很高很高,跟老师读读这个词。(师带读 三千尺。)同学们看,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崖上飞快地流着,难怪李白会这样说:(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除了三千尺,诗里还有一个词说很高很高,你们能不能找出来? 生1:落九天。师:你知道落九天是什么吗?

生1:不知道。师:九天就是指天的最高处。是什么从九天里落下来?(生齐答:银河)

③想象“银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银河吧。银河指的是宇宙的星河,夜晚的时候,我们能在天空中看到它银白色的光。你们看,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里流下来,让人以为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怪不得李白说:(生补充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1)配乐抽2个学生读古诗。

让我们听着音乐读读这古诗吧!(生1读古诗)

你们听音乐的时候,想象着画面就能把这首古诗读美了!(再指名读)

(2)配乐全班有感情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边听着琴声,边有感情诵读这首诗吧!(生听琴声齐诵读古诗)

(四)背诵积累古诗,拓展阅读 1.背诵积累古诗(1)看图背诵古诗

李白写的这首诗这么美,我们试试背出来。你们和同桌互相背背吧!(生练习背诵古诗)(2)配乐有感情背诵古诗

这么美的诗让我们听着琴声,再把它背诵出来吧!(生听琴声齐诵读古诗)2.拓展阅读

现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也写了一首关于瀑布的诗歌!老师读一行,你们读一行,让我们轮流读读这首诗歌吧!(配乐师生合作朗诵诗歌)

(五)总结

17.望庐山瀑布 第13篇

二年一班刘晶石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

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学生评议标准为熟读。)

3、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

5、小组汇报,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理解难点: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泻落。(汇报中要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言、补充的机会)

6、朗读练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

(三)、了解诗人:

过渡语: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于李白生平的知识呢?

1、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知识丰富的同学。

2、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四)、巩固诗歌的学习:

1、回到《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体会李白诗作特点的表现,点到为止即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开展朗读竞赛,(评价要求为在读出瀑布磅礴的气势同时,读出语言的描绘的魅力。)

3、背诵积累古诗。教师点拨:读背无定法,只要能表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五)课外积累展示:学生自由诵读自己所知道的课外的李白的古诗。(力争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

(六)、学唱古诗《望天门山》:

过渡语:同学们,古诗不仅能读、能诵,还能唱呢!听——

1、学生学唱古诗《望天门山》。

2、反复六遍后,请已经能背诵的同学表演背诵,介绍经验。

3、学生自由背诵或唱诗,及时反馈背诵情况。

(七)、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 :看着同学们如此热烈地背诵,老师也不禁有些技痒了,我也来背一首李白的诗给大家听,好吗?

1、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学生指正。

2、鼓励背诵李白的名作《将进酒》。要求积累一句、两句均可。

望庐山瀑布水 第14篇

⑵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南见:一作“南望”。

⑶三百丈:一作“三千匹”。壑(hè):坑谷。“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⑷_(xū):_忽,火光一闪的样子。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H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⑸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⑹造化:大自然。

⑺江月:一作“山月”。“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⑻(zōng):众水汇在一起。“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⑼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⑽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⑾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望庐山瀑布赏析 第15篇

师:同学们,“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什么意思?

生:怀疑是银河从很高很高的天上落下来。

生:误以为是银河是从很高的天上落下来。

生:好像是是银河是从很高的天上落下来。

师:你说得不错,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像”而用“疑”,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像”是好像的意思,“疑”是误以为的意思。

生:“像”说明作者知道不是银河,只不过是像银河。而“疑”说明作者还没有肯定是不是银河,可能是银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作者还没有弄明白,因为瀑布太壮观了。

生:说明了瀑布非常壮观,会让人误以为是银河是从天下落下来。

生:说明了瀑布非常有气势,看上去还以为是银河是从天下落下来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一个“疑”就让我们感受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多么精妙的一个字啊!这就是大诗人的出色之处。

2、且看教学这首诗的导入颇有气势。自我臭美。

师:盛唐时期,一位天才诗人横空出世,他就是李白。看看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是怎样赞美他的?{出示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读

师:说说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白也诗无敌”是说李白写诗是无敌的。

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说李白写诗时,下笔就惊动风雨,写成以后读起来让鬼神都哭泣。

师:真的这么厉害吗?我们还是从他的诗中去寻找理由吧!

3、李白的诗用什么来惊风雨、泣鬼神?用的就是夸张的想象、磅礴的气势。不信,我们再来从他的另一首诗中寻找吧!出示:《望庐山五老峰》

生:我从“青天削出金芙蓉”中体会到了,因为他把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来的金芙蓉。

生:我从“吾将此地巢云松”体会到了,他说要用白云和松树做巢,真是不可思议。

师:没有什么,他看上去就不是个人。

生:他是个神,是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望庐山瀑布解释】相关文章:

文化解释05-16

解释主义05-25

资料解释07-12

解释能力07-17

术语解释08-16

地震解释09-05

体系解释09-11

地震解释系统05-07

解释与应用06-22

刑法解释研究06-29

上一篇:招商专员试用期工作总结与计划下一篇:高一开学简短自我介绍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