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素质教育

2024-06-09

高中生素质教育(精选8篇)

高中生素质教育 第1篇

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

李荇

(内江铁路中学)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工程,它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素质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法制素质和审美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首先的素质。高中生是国家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001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要注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这个《意见》是为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根据新的形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什么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处世、如何处理同他人同社会各种关系的一种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素质。道德素质是经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而形成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它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核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毛泽东同志曾号召青年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邓小平同志也要求培养有道德的“四有新人”。道德是做人灵魂,是做人的准则,“德者,本也”,“百行德为首”,“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统帅其智能、才干的根本所在,是使智能、才干得以培养、造就和充分发挥,并用于正途的根本保障。没有道德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人生。

1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的内容

1.1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道德。因为一个人道德的培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首先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那种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讲求礼仪,重视修养;通达乐观,艰苦奋斗;言行忠信,礼让谦恭;善良俭朴,与人和睦;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都是高中生在道德素质培养中应吸纳的内容。

1.2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它的基本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如要求人们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它是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理想和信念之所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指出:“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我们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高中生还要以共产主义道德来要求自己。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应当象列宁说的那样,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1.3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即外来先进的科学的思想道德文化,如西方道德文化中的那种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个人价值的精神,以及诚实守信,讲求效用的精神,等,也都是我们现代高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当然,吸收西方对我们有用的道德不等于“全盘西化”,我们既要学习世界上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又要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的影响,有效遏制精神垃圾的传播泛滥。

2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的途径

优良的道德素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自我修养和锻炼,在实践中形成。如何培养高中生优良道德素质?笔者认为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道德素质教育由他律型变为自律型。当前的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一次性教育活动多,符合行为规律深入的教育活动少;道德评价的社会实践少;某种程度上急功近利,忽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大范围的灌输多,使道德素质教育难以内化为学生个人意识,等等。所有这些,使道德素质教育处于他律状态。要使道德素质教育有他律型变为自律型关键在于道德内化,使道德素质教育从被动、盲目的状态向比较主动、自觉、的方向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容有三:一是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将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修养;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原则,实施个性化的差异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提高;三是重树人、育人、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教育,注重精神品格的培养塑造,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的品位,提升人生的境界,最终学会做人。

2.2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工作方法。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强其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知识的力量表现为既能推动自我思维的发展进步,又能推动群众意识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者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广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还要丰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追求高尚的人格是道德素质教育队伍建设的长期任务,正人先正己,人格高尚才能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有了这种人格力量,才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号召都响应,使培养教育人的工作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改善工作方法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寓教于乐、疏导教育、因材施教、耐心教育、反复教育、个别教育、自我教育、树立典型、艺术感染等方法。

2.3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道德素质教育。随着计算机文化对高中生的影响日深,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对高中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是一种迫在眉睫的事情。有关部门应尽量组织有关专家,制作具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的内容,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的电脑教学和娱乐软件,供中学德育课的教学和学生课外娱乐的使用。学校应建立和发展校园计算机网络,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管理。为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计算机文化中存在的消极问题,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健康有益的信息,使计算机既成为高中生的良师益友,又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力的教育工具。

2.4抓好社会时间活动,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修养。在有组织有引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去掌握并进行道德标准的比较,找到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标准,扩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范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找答案,发挥自我教育的威力,大大加快学生道德修养的进程。具体做法有:一是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公益劳动基地、社会调查基地、助残基地等。二是坚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公益劳动、军训、各种

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2.5开展心理咨询,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

首先,应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这是心理咨询取得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咨询员的培训工作。其次,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评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学生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摆脱困扰,及时消除心理障碍。再次,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障碍,主动寻找一些挫折,训练高中生在克服障碍、挫折时开通自己的心理宣泄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高中生完善的人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高中生如果只注意智力素质,而忽视道德素质,那么,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就会在人们中间泛滥成灾,就会淡化集体和国家观念,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树立。这样,有怎么能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速度?有怎么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发展?所以,培养高中生优良的道德素质,不但对自己是一种成才的价值,是自我培养的基础,更是我们社会、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

高中生素质教育 第2篇

参加人员:11级建工班全体同学 主持人:

记录人: 班会流程:

一、主持人讲话

大学生的成长和基本素质现状分析当今大学生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代,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生长在衣食无忧、经济相对宽裕的家庭中。他们身上充满阳光,散发着青春活力,大多热爱体育、文艺,对生活充满热情。但是他们的精神粮食是匮乏的,大多数人都有“留守儿童”“痴迷游戏”的经历。召开这次班会的就是希望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二、班长发言

由于他们贪玩,不热爱学习致使缺乏自学能力、毅力和自信;由于中学阶段紧张的应试教育致使他们缺乏团队精神, 无明确的人生目标。因此对这些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所以这次综合素质主题班会是让我们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立自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三、班上同学发言

四、讨论解决方法

五、活动总结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缺失父母直接体贴教育致使与父母感情淡薄,自私,缺乏感恩之心,不知勤俭节约。为了弥补不足,我们举办这次活动。通过

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探析 第3篇

高中生处于生理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 无论是身高的增长、体形的变化, 还是第二性征的出现,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或生理不适, 而起床、吃饭、上学、做功课等单调乏味的定式生活, 又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相悖, 加上社会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复杂生活变故的熏陶, 高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心理失衡、行为失重, 或者产生特定条件下的违法乱纪行为。“教不严, 师之过。”高中生的自制力差, 不能坦然面对压力和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作为教师决不能溺爱与放纵, 更不能袒护学生的缺失, 一经发现应及时指点与批评教育, 耐心说服。当然, 对学生的教育切忌简单化, 动辄训斥, 不分清红皂白地惩罚, 将会适得其反。

二、方法策略, 改革思路

使学生学会做人。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入手, 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重”、“自主”、“自律”的精神。

(一) 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以行为规范要求为基准, 培养其“人格自尊”精神

人格自尊是规范基础道德的前提。在培养学生基础道德过程中, 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要避免在行为规范的养成上实行一管到底, 对一些学生行为规范出现的偏差不要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过多, 而要从学生的自尊问题去思考, 激发学生希望成功的欲望, 学生才会去自尊和要求别人对其尊重的自尊心理, 才会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合乎公共利益, 这实际上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本。

(二) 倡导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氛围,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处世自信

高中学生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正处于成熟过渡期, 因此, 必须重视对学生处世方法的引导。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自信, 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处世的重要性,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机会和条件, 让其体验人际交往的锻炼。比如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班干部竞选轮换制,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机会和条件, 让其体验人际交往的锻炼。其次要让学生获得学会处世的一种能力, 即获得以后能否适应环境, 能否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去孤儿院看望孤儿、上街道帮助美化、清除文化垃圾、保护环境;组织学雷锋小组上街为民服务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与社会上各类人打交道, 通过以上活动很多学生不再怯懦和自卑, 变得自信。

(三) 抓好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形成“自主学习”的精神

现代社会的发展, 终身教育将是人一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 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当代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为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从每学期开始,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订出学习目标和实行目标的具体措施, 鼓励每个学生能充分调动自我的学习阶段性;如期中考和期末考后, 我让成绩优异的同学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通过班级交流、班刊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四) 发挥“内因”的作用, 使学生达到行为的自律

学会做人的关键是在“做”。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外在教育要求和影响没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要求, 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的形态称之为“纪律”, 反之, 外在教育影响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需求, 并在而后的言行中自觉地体现这种内化的影响, 则称之为“自律”。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修养, 关键在于发挥“内因”作用, 而强化以自省性、自控性、自励性为内容和目标, 达到行为自律。为促进学生形成稳步向前发展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在班级管理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不断促使学生自省对自己行为作出评价。自省过程也是学生对自我行为评价和反思的过程, 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 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各种素质发展有一个自我评价和反思的积极要求, 通过学校的道德品质考核和班级的行为规范量化考核记载, 建立学生的自评考核制度, 通过“每周一星”的形式,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把简单的事做到经典, 一天一评, 值周班干部和值日班长共同考核, 一周利用班会课时间评议一次, 这样不断自省内察在行为自律的导向上是积极有效的。

2.从抓学生平时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冲突事件入手, 结合文明礼仪教育, 使学生学会自控, 以达到身心修养的成熟境界。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形成是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进行的。无论是知与行矛盾、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渴望得到尊重与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矛盾等等, 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控制自我要求和情感欲望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 学生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如意, 让他们学会理智地对待, 做到凡事“三思而后行”, 这是文明的标志, 也是一个人良好道德素质的体现。在管理中我发现有一部分优等生由于性格倔强或自以为是, 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注重与别人的沟通, 导致自己目空一切、不能很好地对待得失或逃避责任, 我与家长及科任教师一起分析学生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行带人, 使他们知错改错、奋发图强, 其中一部分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理想的大学。

3.让学生不期自励, 使学生在人格上不断迈向自我完善, 以达到行动自律的最高层次。通过每学期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 在行为规范方面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自我激励。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觉意识, 养成他们文明、守纪、学习的习惯,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五)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学会五个“关心”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重要途径

学会关心他人以及获得关心, 获得尊敬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现代社会, 个人的成功不仅要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观, 更要体现出社会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 包括学会关心集体中的他人、同学、老师等。同学老师每天都朝夕相处, 作为集体中的个体, 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学会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弘扬“我为人人”的风尚。

2.学会关心家庭, 孝敬长辈, 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只求索取, 不愿付出, 更有甚者, 对待父母冷漠, 缺乏孝心、关爱。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 怎能爱他人、爱国家、爱人类。为此, 我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如在母亲节时要求每位同学写一段母亲节感言, 要求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 送父母一份生日礼物, 给父母一个惊喜。结果, 我一下子接到了很多家长的电话, 说孩子好象一下子懂事多了, 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孝敬父母和关心父母的快乐。

3.学会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学生一直以追求高分数为目标, 学校也往往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因此造成了一些学生只埋头读书, 不关心政治、国家大事、孤陋寡闻, 认为这些与考大学无关, 学之无用。所以不少学生可以考出高分, 但缺乏爱国热情。汶川地震之后, 我班通过组织爱心捐款、发送爱心短信等形式增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

4.学会关心社会, 即关心社会的人和事。我常常教育学生, 作为一位公民, 应具有公民的意识, 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班级团支部组织班志愿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日走上街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如通过学习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和名人轶事, 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的人和事, 做社会的有心人。

高中生素质教育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公民;数字社会;知识产权;高中生

中国分类号:G455

随着数字社会的逐步形成,数字公民随之诞生。在这个疆域辽阔、资源丰富、自由开放的虚拟空间里,高中生所具备的数字公民素质不仅对他们在数字社会中个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也直接影响到数字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间接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情况。然而,通过观察当今高中生的数字活动,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因过度享受数字娱乐而耽误学业;在论坛、博客、微博等大众平台进行情绪宣泄与人格诋毁;参与网络赌博、网络诈骗……上述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高中生尚未明确他们在数字社会中所肩负的责任,不具备正确的意识与能力,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究。

1.参与数字社会建设

1.1诚信参加数字社会活动

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对高中生而言,从事的最主要活动是学习,社会竞争集中体现在考试上。而数字社会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为考试作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考试作弊现象不断考验与冲击着现代高中生。考场中经常会看到有同学在手机中储备答案、短信传递答案或者用手机上网查询答案,这些现象将会使个人信誉丢失,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影响到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因此,高中生在参与数字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教育诚信和学术诚信,以维持数字社会的公平正义。

1.2积极传播有价值的数字资源

在数字社会中,高中生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创造与传播数字资源的重任,用所学的知识及技术利用数字化的媒体手段,制作出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呈现方式的信息资源,并将其分享给大家,以达到知识共享与文明的传播。

1.3主动帮助他人解决虚拟与现实中数字化难题

生存于数字社会的优势之一就是网络获取答案的方便快捷,因此,高中生在看到周围同学遇到技术化难题时,应该积极走上前去尽己所能地帮助他;百度知道、搜搜问问等问答平台中提出的问题,也应该积极上前给予作答。在这样互帮互助的氛围中,数字社会才能够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2.规范数字社会行为

2.1下载网络资源要尊重他人版权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著作权、专利权等传统知识产权变得越来越难以保护,不少学生在引用他人成果时未能标明来源与出处,同时,学生对盗版软件、歌曲、影片习以为常,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尊重他人智力成果。

2.2公布信息时注重保护隐私

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数据处理和挖掘技术、软件跟踪和搜索技术以及网络监控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公民之间的隐私变得越来越透明,作为数字社会的积极实践者,高中生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将个人的照片、信息、心情等资料公布于空间、博客、微博等公开场合,要注意添加密码及保护措施,防止个人的生活领域被非法侵入和窥探。

3.维护数字社会秩序

3.1文明礼貌从事数字化沟通交流

数字社会使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与频繁,高中生是乐于交友的群体,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应时刻注重良好的道德言行。做到对他人尊重与宽容,从点滴中体现出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尤其是在虚拟世界里,要做到对他人诚实守信,养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美德。只有这样,高中生才能在良好的交往氛围中,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良好数字公民。

3.2积极净化数字社会环境

数字资源数量与种类的增多使各种网络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有害信息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危害着数字公民的身体健康与价值取向的形成。不少高中生对这些不良信息缺乏防范意识,甚至参与其中,成为受害者中的一员,未能履行好扫黄打非的责任,未能为营造绿色数字社会做出应尽的义务。每个高中生都有责任加强自律,时刻审查自己所关注信息的品质与健康程度,自觉抵制影响社会形象的网站与信息,并积极勇敢地向有关部门举报。

作为数字公民,高中生责任意识与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现实社会秩序。数字社会中的责任意识、行为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共同成为影响现实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因此,不但要培养高中生树立健全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行为能力,还要促使其不断地锻炼与提高自己,最终成为数字社会合格的建设者与参与者。

参考文献:

[1]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08

[2]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教学用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81-200

[3]张丽霞.吴玉娟《论青少年学生的数字公民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13:76-80

高中生教育案例 第5篇

一、留守高中生案例

9月1日,开学第一周,某学校政教处通知各年级各班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笔者班级55人中有38人是“留守学生”,占班级总人数的69%。在这些“留守学生”中有8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监管,20%由亲戚代管,还有10%的学生处于无人看管状态。那么,这群“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情感又怎样呢?通过一学年的相处与交流,笔者逐渐发现这些留守学生的问题确实比非留守学生更多些。下面是班上的三名留守学生案例:

案例1

学生王××,男,16岁,4-5岁时,父母就去广东打工,每年与父母见两次面,暑假一次,春节一次。平时由爷爷看管。进入高中不到一个月,早上起床出宿舍大门迟到3次,宿舍内务值日2次不合格;晚就寝玩手机被值日老师发现2次;课堂上睡觉4次,自习课常常讲话或睡觉或擅自上厕所,纪律涣散。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欠交作业,物理作业1次都没写。有一次,物理老师批评他:“你再不写作业,我就叫你家长来。”他却顶嘴说:“我父母在广东,你叫不来。”引起全班哄笑。学校开家长会,笔者多次提醒该学生通知家长来开会,他却说:“我爸妈在广东,电话打不通,他们也不会来。我爷爷在家干农活,没有空。”高中第一次月考,除了语文,其他学科都要补考。第二次月考,语文考了115分,笔者鼓励他继续努力,把其他学科也赶上来,而他表现出紧张、恐慌、极其自卑的表情。

案例2

学生韦××,女,16岁,父母在广东打工,4年前父母因感情破裂而分开,无人看管,内心孤独,有早恋现象,成绩中等。该学生是在上学期末文理分班时进入笔者所教班级。上课经常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笔者向其宿友了解到,该同学经常与男朋友网上QQ聊天,有时周六晚上很晚才回宿舍。之前,笔者听她原班主任提起该同学有早恋现象。本学期4月14日,笔者突然接到她父亲打来的电话,说平南县法院的干警来找她谈话,是有关她父母离婚一事。笔者当时正在外地出差,考虑到对学生的影响,请求学校妥善安排与接待。一个月后,她母亲打电话来,了解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但她拒接电话,且警告母亲,以后再不要打电话过来,她恨母亲。

案例3

学生廖××,女,17岁,父亲早亡。6岁那年,母亲去福建打工,一直没有回家。该同学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年老多病,没有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救济补贴,生活非常拮据。该同学性格孤僻,逆反心理强,与同学关系不是很融洽,朋友较少。思想有些偏激,认为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劳动不积极,多次忘记劳动职责。有一次大扫除,由于她问老师作业问题而忘记自己的劳动任务,劳动委员告诉她,班长替她做了,希望她能向班长说声“谢谢!”也希望她以后要及时劳动。但她不但不说声感激的话,反而还说“做个劳动有什么了不起”,态度冷漠,无感恩之心。她的课桌面及地下相当脏乱,值日班干多次督促其整理她都不理睬。

二、留守高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透析

以上三则案例反映出的留守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典型: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缺乏亲情关爱,陷入情感饥荒;孤独无助,沉湎青春早恋;性格孤僻乖张,逆反心理强。导致这些不良的习惯和性格的形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留守高中生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教育缺失

许多外出务工的家长只想着挣钱而忽视了家庭教育。他们简单地认为,养孩子只需提供物质条件,而孩子能否成才则是学校老师的事。更有甚者,认为在情感上有欠于孩子,就用金钱来弥补,尽量多给孩子钱,给孩子买智能手机等高档消费品。案例1王××的家长一个学期给孩子买了两台智能手机:孩子以方便与父母沟通交流为理由让父母为其购买手机,第一台手机被学校收缴,不到一个星期又买了一台。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沉迷网络游戏或刷微信,在宿舍里通宵达旦玩手机,无视学校纪律,严重影响学习及身心健康成长。

(二)家庭失去有效监护,是留守高中生行为习惯差的主要原因

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朋好友,但不管是谁,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不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使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案例1王××的爷爷只管给钱,至于孩子在学校学习怎样就不闻不问了。所以,他纪律涣散,周末下午去网吧,经常迟到;案例2韦××,父母在外务工,且感情不合,母亲多年没有回家,每次放假回家,家空荡荡的,无人陪伴,孤独凄冷。这是她早恋的主要原因。 (三)亲情缺失造成留守高中生在心理发育上的“营养”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他们同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少了活泼和开朗。感情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案例2与案例3的现象。她们不愿与同学多交流说话,性格越来越孤僻,对亲情的感觉也越来越淡漠。

三、对留守高中生情感关怀与亲情弥补的思考

苏州市中小学德育学会副会长李凤祥认为,教育新常态下的德育要“把‘学生’当作有生命力的‘人’来教育,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教育者要充满爱心和人格魅力,让受教育者充满心灵感应,德育过程要生动形象,充满灵动和温情,倡导有情德育。”学校是留守学生的第二个温暖的家,班主任就是留守学生的父母,义不容辞地要肩负着教育和关爱学生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这些留守高中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人格健全、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少年呢?一年来,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开展主题班会或趣味活动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认为,学校德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对“亲人”的依恋之心,在与“亲人”的交往中,引起学生对他人的兴趣,逐渐形成学生对他人的亲和性,培养学生对他人的美好情感。我们知道,如果学校拥有温情的环境,那么学生情感发展就会更阳光。温馨的主题班会,快乐的趣味活动,让留守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3月8日母亲节,笔者所教的班举办了“祝福母亲,爸爸妈妈我爱你”的主题班会,有小品表演,有歌曲演唱,有感恩视频等,用“情境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营造温馨氛围让留守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得到关爱,在活动互动中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的集体生活。在活动中,班长特别安排案例2中韦××独唱《烛光里的妈妈》,歌声委婉动听,演唱声情并茂,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二)师生结对子,进行爱心弥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高中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爱,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当笔者理解教育的这层涵义后,笔者对班里留守学生进行统计归档,安排班里所有科任课老师“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关爱与指导,让留守学生感受的关爱更实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监护人的负担。教师从小事上、从细节上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付出真情。经过一个学期的精准扶“贫”,这些留守学生由从前的冷漠、自私、自闭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他们开始能做到自觉遵守纪律,专注听课,学习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并能主动为班级或老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

(三)专题讲座,或参与大型的励志活动,激励自信

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缺位而造成心理软骨病,往往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从而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基于这个情况,某学校高一年级部每单周五晚7:30开展汉语演讲活动,笔者利用这样的活动鼓励留守学生自己积极参与,感受生命的意义,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减轻对远方父母的情感依赖,建立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观。此外,笔者还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参加高三学长学姐的“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并写大会感想。同时,组织学生建设团结奋进的班级文化,创设各类评奖方式,树立先进榜样,整个班级充满活泼快乐、自信自强的学习氛围。

高中生教育案例 第6篇

摘要:什么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性;挫折教育实际案例分析;挫折

教育实施中要注意适宜适度

关键词:挫折教育 适宜适度 启发 引导 真心呵护 严格要求

一、什么是挫折教育?

很多家长和我反映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 有大部分家长说:“我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更好学习条件„„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结果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虽然你说得口干舌燥,但还是无济于事„„孩子总难使我们满意,不听话,经常胡闹,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在学校,总是问题多多,很多时候不愿与同学交流,上课时又三心二意„„没有一件事能做好,电视永远看不够,每一刻都要大人在旁边,家长老师累得半死,但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

确实,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为优 了。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中,父母的宠爱中长大,事事称心如意,一帆风顺,缺乏挫折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便形成了自负,骄傲,虚荣的性格特点。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究竟什么是挫折教育?专家认为: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激流只有碰撞到岩石,才能激发出璀璨的浪花”,“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人生,从而更加珍惜拥有的机会。

二. 挫折教育案例分析

宋某,是我在任高一年级班主任的一位女学生,其父亲常年在外,对家庭和 子女几乎没有尽过责任,母亲为了生活,应聘成了一名保险业务员,奔波在外,也是无法照料孩子。于是把孩子寄放到外婆家里。也许是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母亲对宋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每周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零花钱给她花。 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不考虑是否合理都一定满足。而外婆年老体弱,对唯一的外孙女也是无可奈何,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宋某任性,倔强的性格,加上这个孩子性格外向,与社会上的一些人频繁交往,耳闻目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气,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在外婆家不帮家人干一点儿小事,对外婆一家人的劳动成果多加挑剔,甚至对外婆和舅舅的教育置若罔闻,进而出言顶撞,大妈出口,久而久之,外婆、舅舅便放弃了对她的教育管理,她更是降低了对自已的要求,干脆破罐子破摔,肆无忌惮起来。她在校的主要问题是:

1、自私。每天平均二三十元的零用钱,只要下课就见到她大包小包的买进教室,但从未见过她与周围的同学分享过。

2、撒谎。为了获得够多的零用钱,不惜巧设各种名目,向辛苦在外工作的母亲伸手要钱;为了逃避学习任务和劳动任务,多次编借口、找理由推卸责任。

3、情绪化。对同学时而友好,时而冷淡。对老师有时态度好,遇见老师就主动打招呼,笑脸迎人;而有时则因一句批评就和老师冲撞。对学习也是忽冷忽热,自己喜欢的科目就学,不喜欢的科目就不学,上课公然睡觉;心情好的时候就学两天,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学,不做作业,任课教师稍加批评就摆脸色,摔东西。

4、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作为女学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寝室卫生不搞,个人卫生更是一塌糊涂;一条牛仔裤可以穿得看不出颜色;在教室内可以一边谈笑风生,一边把嗑下的瓜子壳从窗口丢到外面的走廊里;穿奇装衣服,出口成脏,认为这就是“能”;多次与老师顶撞,认为这就是“勇”;编造各种借口推卸责任,认为这就是“智”;男女生谈恋爱,喝酒,抽烟,逃学彻夜上网,这就是“新潮”„„

为了教育这个孩子,我当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尽量亲近她,关心她,和她谈知心话,积极从正面做思想工作。在第一,二次找她谈话时,她确实表现了进步的趋势,但好景不长,不久她就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了。后来再找她谈话时,她都装出冷漠,事不关己的态度来,以至每次谈话无功而返。后来,为了

加强督促,我决定联系她的母亲共同教育,但联系的次数一多,她和她的母亲都表示了一种反感的情绪,所以,后来的联系也就不够紧密,她也就趁机屡钻空子。

多次教育都没有取得成效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这种家庭教育残缺,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不好的学生,一味的想依靠苦口婆心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方式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因为孩子从小就听父母,师长的循循善诱,对这些枯燥的教条理论滚瓜烂熟,早就对其产生了免疫力,根本就听不进去,甚至还产生厌烦和反感的情绪。但是如果对孩子责骂责罚也不行,因为这样孩子可能会更加逆反,事态发展可能更加严重。

那么,如何用好挫折教育这张牌,让学生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呢? 在高一期中考试前的一次班会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我进行了小组加扣分活动,从纪律,卫生,学习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督促。并规定每周进行一次评比,第一名给予奖励,而对排名最后一名并出现总分为负的小组成员,进行谈话和书面认识。

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全班都参与了热火朝天的竞争气氛。宋某也不例外,上课也不做小动作了,作业也不拖欠了。但好景不长,过了将近两个星期之后,她又故态复萌了:作业拖欠、上课迟到、卫生不搞、任意请假。当本组其他成员努力争取分数时,她却不停的扣分,当本组成员对她表示不满时,她却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甚至放言:末名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老师检查认识,她就把认识复印几十份放在那里“备用”。在这种心态下,她所在的小组如愿以偿地连拿了几周的末名,小组长不乐意了,其他组员也不乐意了,纷纷要求解散这个小组或者把她分离出小组。

在这种情况下,我多次找她谈话,可是收效甚微。但如果真的把她分离出小组的话,那她与同学的关系更加疏远,孤立的氛围将会让她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这显然违背教育的初衷。那么,怎样让她深刻认识到这种个性将带给自己人际交往的苦果呢?

通过观察,我发现宋某一直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感,因为全班她的零用钱最多,小小年纪,手中就有了手机,MP4等新潮的农村青少年少见的奢侈品。所以她总认为即使她屡次违反纪律,其他同学还是愿意亲近她的。那么,我能不能从这一点上进行突破呢?

在一个午间自习的时间,我走进教室,我似随意的把宋某小组要求解散的事公布了出去,并说出小组成员即将分配到其他各个小组,话刚说完,教室内沸成了一锅粥,其他小组争着要求把这个小组的其他四位成员分配到本组,而她却无

人提及,我观察她时,发现她的脸涨得通红,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也许她从未想到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已经引起了全体同学的不满。看看时机已到,我平息了教室内的纷争,把她叫到了我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虽然强自抑制,但她的眼泪还是哗哗的流了下来。我递了一张纸巾给她,让她尽情的宣泄情绪,等她平静下来,我问她:“你是否真的希望小组解散?”她摇了摇头。我又问:“你为什么而哭呢?”她不说话,但看得出她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她说:“因为其他同学不愿意接收我,我感觉被抛弃了”。我问:“你不被大家接收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她沉默了。我决定让她以笔述的方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放学前,一封工整的认识悄悄的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仔细的看了一遍后发现我的挫折教育有了初步的成效,她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感受到了某种被人孤立的危机感。这时候我及时召集了这个小组的成员进行谈话,希望能多帮助,多提醒她,帮助她改正坏的毛病和不好的习惯。她也表示从此会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组员尽力配合,尽量少扣分。其他组员见此情形都纷纷表示愿意再努力一周,争取不拿最后一名。

在后来的一周内,这个小组体现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学习心态,在开班会总结时,这个小组由最末名上升到第五名,这可是这个小组历史上从来没有获得过的名次,在公布名次时,我发现宋某兴奋得满脸放光。其他小组也向这个小组投去赞许的目光。

我知道,要在短暂时间里改正延续了几十年的老毛病是难以达到的。果然,到第三周时,我发现宋某的毛病又犯了,我决心在前面的基础上再下猛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毫不留情地狠狠地批评一顿,并在她又显示出翻白眼的***惯时,我毫不手软加大了我的语言力度和强度,慢慢地她的气势明显降低了。最终,她表示了服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答应以后不再违反。

在接下来的教育中,我一边加强引导,肯定她的进步,一边对她的错误明确提出,慢慢的她开始有意识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态度与习惯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到这次月考时她的成绩由班级的第38名上升到班级的29名,上升了九个名次。在考试总结时,我着重表扬她的转变。在同学的赞美中,她得到了肯定和收获,学习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

三.挫折教育运用要恰当

我们都知道:当一颗小树长歪了的时候,一味浇水施肥是无法改变它的生长趋势的。这个时候借助外力,一条绳索,两根夹板也许更有效。成长出现偏差的学生,就好比长歪了的小树,,一味的和风细雨爱的教育是无法唤起她的改进潜力的,让她适当的体会挫败,感受严格的要求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

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1. 挫折要有度,要针对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挫折,不要否定学生这个人。就事论事,在解决方法上多下功夫。

2. 当学生自愿挑战而遇到挫折时,教育者更多要从方法上给学生以点到为止的启发和指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及发自真心关怀。

3.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时,不要嫌学生拖拉时间而包办,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下次再面对挑战或挫折时,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面对。

4. 控制好奖励。不要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过多的什么物质奖励和过分的赞美之词,让学生有机会更多些去享受成功后的心灵奖励。过多的物质奖励将会扭曲学生的成功体验,甚至为了物质奖励而努力,这我们就大错而特错了。

高中生素质教育 第7篇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 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我的探索,最初是从九三年启动的《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开始的,九五年十一月成功地通过吉林省教育学院的验收;九六年七月又经受了高考的严峻考验,升学率达90%以上。去年,在省教育学院的直接指导下,我校在高一学年开办了两个实验班,由我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教改任务。这次实验借鉴了上一轮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它作为更为深入的一轮探索,纳入“面向21世纪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这一“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的运作轨道,业已整整一年。现将其初步成果汇报如下。

一、以《东方时空》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我们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开设《东方时空》课。每周二到周五早晨7点钟,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央电视台精制的这本电视新闻杂志。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各位主持人、记者、播音 员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天组织学生收视,每周批阅91篇观后感。尽管开课仅仅一个半学期,但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情操、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收看《早间新闻》,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曾使弟子们义愤填膺;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去留,曾使弟子们牵肠挂肚;阿以争端,非洲难民,震撼着弟子们善感的心弦;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获得成功、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连连告捷,更振奋了弟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至于《时空报道》更是震聋发聩;无论写真与打假,都是社会瞩目的焦点;无论扬善与惩恶,都是大众关注的热线;无论颂美与批丑,都是时代交响的强音。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国家的兴衰正在逐步取代个人的鸡毛蒜皮;改革的大潮正在日益压倒追星的时髦;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爱的天平。总之,这一切正在潜移默化地纠正着过去死背时事却不懂政治的误区,使学生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生活空间》领着我的弟子们,从繁华的都市走进“生命的禁区”,从老外欣赏川剧的茶馆走进沙漠地质队员的帐篷,从“最后的七月”里悲欢离合的字庭走进中国音乐神童在德国的花园式寄宿学校„„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皆有味;感悟千端、悲欢哀乐总关情。弟子们在感悟他人百味生活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多彩的梦。

《东方时空》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开拓了学生的心胸和视野,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其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用心爱心专心 1

二、以文化讲座突破狭窄的应试课程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内涵,实验班开设了周六专家讲座。在讲座课上,学 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 文化修养得以提高。

一年来,我们请《吉林教育》副编审奚少庚主讲《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杨 佐义、东北师大博土生李立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请吉林大学教授陈方竞、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许消友 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刘菊香主讲《台湾文学》;请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扬春 兴主讲《古代汉语》;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鹏伟主讲《余秋雨。文化苦旅》;请吉林师范学院讲师陆 峰主讲《严肃音乐欣赏》;请吉林大学教援薛纯华主讲《美学》。一共举办了8个种类27次讲座。

其中《文化苦旅》讲座之后,曾辅之以写读后感来巩固听讲效果。《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讲座之后,则在部分文学爱好者中间开展了不定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活动。最近吉林市“雪柳诗社”出版的一本以“庆回 归,颂金瓯”为主题的诗集,就收录实验班学生的几首旧体诗习作。还有一些同学已开始养成在日常学习和 生活中以诗来表情达意的习惯。虽然实验刚刚迈出一步但细察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品味,业已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景象,其前景是十分乐观的,三、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 :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

96年入学前的暑假和去年寒假,我们都留了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 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 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 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例如,我们曾删掉了《崇高的理 想》一文,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 大洁》。

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 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 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四、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

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没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同学们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敢死队”,课党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但是,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师当众发表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1周评比,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评比,已高达80次之多。

“课堂发言敢死队”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突破了“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应试观念的束缚,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

1.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学素质好。

2.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以平原一寸草。

3.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

4.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

高中生素质教育 第8篇

一、高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音乐教育, 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音乐作为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具有普遍性,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能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 指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促进个性道德培养,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对提高高中生个人素质的作用

(一) 音乐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人的大脑都是由大小脑即左右脑组成的, 左脑主要负责语言、书写、运算等思考推理工作, 而右脑则主要负责舞蹈、体育、音乐等信息接收功能。一般情况下, 右脑的思维活动少于左脑, 但是实践证明, 如果一个人的右脑得到多次锻炼, 对增强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能力有重要推动作用。进行音乐教育, 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开发右脑的潜在功能, 提高智能素质。如在音乐教育中, 乐器学习需要脑、耳、眼、手等相互协调、共同工作,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提高身体灵敏度,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为学习其他文化素质打好基础。

(二) 音乐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音乐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 在音乐教育中利用音乐本身蕴含的美感感染学生, 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学习, 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传统歌曲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 参加音乐歌曲学习, 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又可以锻炼自身能力。如大合唱, 并不单单靠一个人能够完成, 需要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使其懂得团队合作, 注重与他人配合, 服从大局利益, 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是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审美观念

音乐, 是人们感受美好事物的重要途径, 它以优美的音色、欢快的节奏、丰富的旋律构成美的形象, 通过参与倾听、跟唱等活动, 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音乐为媒介, 音乐鉴赏为核心, 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音乐的特点是以感性带动理性, 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 使个人精神与社会要求更加合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为学生带来感受美, 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塑造更加完美的性格。

(四) 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思维创造想象力

音乐教育, 既包含哲学、逻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 又包含对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情感表达能力。音乐, 能使学生互相之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沟通,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人们说,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 使一切事物变得和谐。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存在一个音乐细胞, 在节奏、音色、音调上不停整合, 形成让听觉感受美的过程, 造就一份完整的音乐艺术。

(五) 音乐教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可以放松人的身体, 陶冶人的情操,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使身体分泌有益的生化物质, 产生抗疲劳、舒缓心情的作用。如激情高昂的歌曲, 可以赶走人们的疲劳, 使人精神振奋, 愉悦人的心情。在学习器乐时, 需要大脑、手脚、眼睛和耳朵的高度配合, 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 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创造自己独有的旋律, 锻炼学生的思考创造能力, 提升学生的抗压和学习等身体素质。

(六)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存在社会中, 就避免不了与他人交往。交往素质, 包括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交能力。音乐教育,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的同时, 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型社会是一个注重强调自我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社会, 音乐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沟通手段, 它可以通过音乐媒介传递人的思想和情感, 让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沟通。在集体活动中, 如排练、合唱, 一方面可发挥学生的自我个性特长, 另一方面可创造交流机会, 方便学生学习他人优点, 改变自身缺点, 提高自身能力。

三、结语

经过上述音乐作用的陈述, 大概可以了解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 它是现时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道德品质, 又能活跃人的思维、提高人的学习实践能力, 教会人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不断完善自己, 增强幸福优越感。所以, 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赛.音乐开启智慧美学陶冶情操——浅谈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J].大众文艺, 2013 (12) .

[2]颜枫.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人事流程表格下一篇:眼科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