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修报告实例

2024-07-13

课例研修报告实例(精选9篇)

课例研修报告实例 第1篇

一、研修背景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2、参加研修的有学校的教务主任和地理组成员。

《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课,是初一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位置可以看出,本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将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

另外,第一节内容的设计,先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初步认识地球仪。然后,通过经线和纬线一课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地球仪。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知识。体现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教材设计是由浅入深进行的,而本课就是由浅入深的“深”,所以非常重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只有一个: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要求达到掌握水平。

1、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活动、练习,引导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

2、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习策略目标:教学利用图像,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还要注意启发性和趣味性,尤其要多练习,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的状况:首先在小学阶段没有学过地理,对地理知识基本上是空白的。其次,这个年龄的学生空间思维感比较弱。而本课所设计到的经线、纬线,不仅空间思维感很强,而且还不是地球上真实存在的,利用经纬网定位就是利用虚拟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本课知识是难点知识。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是从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爱好的角度出发的。本节主要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首先通过经纬网课件师生互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原理。然后,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熟练的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研究

(一)导入新课

在学生进入课堂之前随机发给学生座位票,让学生对号入座。并播放歌曲营造气氛。然后,学生总结找座位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座位的排和列与经纬线的相似之处,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通过四项活动展开:

活动一利用多媒体展现经纬网地图,以及动画效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活动二“看谁找得准”,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标有经纬网和城市的大地图,并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内容相同的小地图,以防止学生看不清。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悉尼、纽约、大连和北京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四个城市的经纬度位置。初步练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并介绍经纬网定位的用途。

活动三“看谁找得快”,继续利用此地图,让学生仍以小组竞赛形式,将教师所给的带有经纬度位置的地点标在图上。这是与活动二相反的练习。所采用的地点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位置(36°n,24°w)和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位置(44°s,150°w),以及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28°n,125°e)和有“魔鬼海域”之称的百慕大三角的位置(73°w,32°n)。选择这四个地点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趣味性。

通过这活动二和三的练习之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比较熟练的掌握利用经纬网定位的知识了,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活动四游戏,就是让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这一知识,并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四游戏——求救,首先给学生座位设计成经纬度的形式,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要将座位设计的与图上一致。即横排为纬线,纵列为经线,中间横排为赤道,前排为北纬,后排为南纬,中间纵列为零度经线,左侧(学生)为西经,右侧(学生)为东经。然后根据学生数确定度数,并将每排每列的经纬度位置做成标示牌发给学生,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所对应的经纬度位置。

然后,教师随机提问学生所在的经纬度,或说经纬度位置让大家找是谁,又一次练习。

接着,教师示范游戏:假如我是救援指挥部人员,某某同学请注意,现在,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了,他所在的位置是东经90度,北纬40度。请你快去救援!告诉我,这个人是谁?

学生很快的找到了这个同学。

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一个游戏情景,看谁能快速的找到求救者,成为最佳救护员!这个游戏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真正成为活动主体。

六、教学反思

经过教学,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成功点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如果讲深了,学生就学不明白。所以,将教学内容做简单化处理。即利用排列交叉点的找座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经线和纬线交叉点的经纬网定位原理,之后,再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1、有遗漏的地方。例如,在讲到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说出如果不写明东西经和南北纬,就会找到四个点时,本来设计的让学生在图上找到是哪四个点,结果给遗漏了。

2、缺少终结性评价。课堂上,让男、女同学比赛,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课程结束时,应给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没有给以及时的评价。

另外,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老师带来惊喜,也给课堂效果添彩不少。主要表现在游戏求救这一环节,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情境,远远超出教师的意料,甚至比教师的设计还更胜一筹。我想,这些亮点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在备每一节课时,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力,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例研修报告实例 第2篇

(一)课例研修的内容:

1、对小学科学《坚硬的岩石》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2、通过利用感官感知和借助工具实验来认识事物,让学生发现岩石的特征和了解岩石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岩石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课例研修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课研修重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融化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之中,始终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进行研修和组织教学活动的

二、研修重点难点分析

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活泼,奋发向上,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动手操作技能较好,探究性较强适合研修。

四、课例研修教学准备:

1、常见的岩石标本;

2、烧杯、滴管、盐酸等;

3、放大镜、锤子、水

五、研修的过程及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课例研修。

通过本次培训,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我们已经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概念,围绕本课例的研修,我们课例组成员广阅群书及上网搜寻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然后组织学习,为课例研修的实验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2、围绕科学素养这一宗旨进行多次实验操作,并展开策略进行研修。在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研修思路

3、我们把新课程的实施、课例研修和教师平时的教研教改都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反思。我们不但把课例研修的重点放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教学实践,还且还及时的进行推广。

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具体策略

策略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策略二: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课外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策略三: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最终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课例研修中收获着、成长着 第3篇

课例研修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教学研修活动, 没有具体的课例, 没有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 课例研修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在研修的过程中, 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准备, 尽心研讨, 大胆地尝试教学设想, 每天都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

—、课堂观察不再是被动观察, 而是具有针对性

课堂观察是在课堂预设的观察点上更为细致、量化的研究工作。为此我们课例研修小组的教师专门一起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有观察教师行为的, 有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 有观察教师移位的, 这样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就具有针对性。在议课时, 每个教师就可以根据各自观察点的记录, 用事例和数据来说话, 大家都有话可说, 避免了传统评课时教师说到最后无话可说的局面, 也便于下一轮教师授课的教学改进。

二、把握和调控好课堂问题预设和生成问题

结合课例研修的主题, 我们选定的课目是《风雨中我在成长》。刘居峰老师进行了第一轮上课, 课堂上学时基本上是按照刘老师预设的问题来进行的, 但他们对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入, 如乒乓英雄邓亚萍的事例挖掘得不够到位, 而且在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问题生成, 尤其是对“战胜挫折的方法”的处理是刘老师自己导出答案, 而不是让学生分析而得出的。因此在王世超老师的第二轮上课中, 我们创设了一些情境, 对每个问题重新设计, 让邓亚萍的事例贯穿两个问题, 使她的事例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但在评课时, 带教老师说可以让邓亚萍的例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从材料中摘出关键词、句来分析知识点, 这样对事例的挖掘可能更加深入, 而且由学生来分析课程资源 (创设的情境材料) , 得出结论, 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带教老师的一席话, 为我们对下一轮教学情境的深挖指明了方向。为此在第三轮的李秋红老师的教学中, 我们设计了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 当然这次我们把事例换成了“无臂英雄少年刘伟”, 加上了视频。学生受到的震撼更深,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 问题不断生成, 实现了学生情感上的升华, 达到了预期的研修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 李秋红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设计了一个辩论的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但创设很好的情境却没达到最佳的效果, 导致这场辩论赛以不了了之收场。在评课时带教老师也提到了这点, 辩论赛不仅要具有可操作性, 还要有老师适当的点评、总结。经过三课两反思的研修, 笔者认识到:课前预设好的情境, 在课上不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学到了在讲课时可以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 对笔者以后参加评优课大为有利;注意对教材的深挖,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 要合理支配、充分利用教材, 而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对问题的预设要具体、适用、深入, 要对学生生成的问题给以认真的追问、适当的评价, 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三、使课堂环节的设计有效、实用, 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升华

一堂课是否成功, 和这堂课各个环节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各个环节的设计要环环相扣, 注重时效性, 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能在课上融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 课堂情境的效果才能发挥到极致。例如李秋红老师的第三轮讲课, 采用了“刘伟成长经历的视频”, 通过刘伟真实事例把学生带入到了刘伟面对挫折, 不畏不惧, 顽强克服困难的生活世界当中去, 使学生在李老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 认识到面对挫折时, 应如何战胜挫折、困难。学生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经历, 加上李老师的激情引导、问题的深入挖掘, 使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让整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实用, 对教学情境实现了深挖, 也实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

课例研修报告实例 第4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实践;反思;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62-01

一、教学关键问题的主题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特地组织了课例研修,这次研修有三大目标:第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堂观察诊断与现场指导、扎根课改现实问题的课例研究等活动,提高我们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持续改进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研究能力,通过行动学习、行动研究,提高学科素养、学习和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在“听中学、做中学”;第三就是积累一批有价值的课例研究成果,即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力求把“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独立撰写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报告。

二、问题的来源

而我主要研修的课例是“口语交际”,在这次研修中,我呈现的课例是小学语文西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电话留言”。

三、文献研究综述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虽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重视这块内容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一到《积累与运用》的地方,除了提醒学生背诵“语海拾贝”,其他的内容几乎让学生自己看看就算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口语交际教学也成了“盲区”。

四、教学假设

在这次研修中,我的主要研修方法是实践、反思、导师引领、自主整改、再次实践;研修过程是:第一步,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也就是第一轮上课,老师们观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反思交流,导师引领,进行细致的评课;第三步,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备课,修改教案和课件;第四步,再次实践,逐步完善,根据修改后的教案上好第二轮课,再评课总结。

五、研究过程

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反思交流,导师引领

第一轮上课时,我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但是自我感觉状态欠佳,课堂调控似乎没有做到很好,效果并不显著。通过导师学员共同评课,总结了一些问题:

1、由于是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似乎显得有些肆无忌惮,我没有在上课前强调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只注重强调“说”,忽略了“听”和“评”;

2、小组合作的时间没有给够,要求没有细化;

3、创设了四个非常好的情境给学生,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尤其是交际表演,全让学生上台,结果“演技欠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在写手机短信的环节,没有让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导致学生写完后无法判断自己的“作品”孰优孰劣;

5、拓展环节中关于紧急电话的拨打,没有跟学生强调紧急电话是不能乱打的。

六、教研组讨论

老师们一针见血地总结出我这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口语交际要“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与共,而我只注意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却忽略了交际能力的训练。

七、教学关键问题的二次教学反思

研究过程——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实践,逐步完善

经过第一次教学实践,自己观看了授课光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真倾听了导师们的意见,我着手修改教案和课件,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1、在上第二轮课的时候,我上课伊始便引导学生注意了一个问题。口语交际活动,“说”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大胆发言;“听”也很重要,所以大家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要认真,学会尊重别人;“评”也很重要,我们在听的时候除了认真,还要细心发现问题,大胆而真诚地说出来。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正确意识,所以课堂纪律非常好,与第一轮课的另外一个班级相比,状态完全不同了,看来,教师的课堂引导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完全不能忽视。

2、因为上课开始引导比较到位,我自己本身很投入,所以学生也自然投入。第二轮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我非常惊喜的是:我在巡堂时,好几个小组的学生主动向我提问,甚至主动让我参与其中,一反以往老师引导学生乖乖照办的常态,学生的主体性上升到主动性,而老师的主导性变成了学生主动的需求,作为老师,岂不快哉?

3、最重要的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交际训练”。我依旧沿用原来第一轮课的情境,但是这一次我亲自上阵,与学生“演对手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我发挥了自己的表演天赋,把前两个情境一一演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没想到学生的评价非常细致到位,出乎我的意料。后两个情境我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他们就能游刃有余了。

4、写手机短信这个环节我在写之前加了一个小小的铺垫,就是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起来说一说。这样在写手机短信的时候,他们不至于太茫然,写完后我又安排了短信展示,验证了效果。

5、拓展环节中,对于紧急电话知识的传授,我还是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强化他们的生活常识。“紧急电话不能随便拨打”这一点在第一轮课没有体现,第二轮课中,我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了“随便拨打紧急电话”的漫画,还出示了法律小常识,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紧急电话的用处和注意事项。

八、基本结论

课例研修报告 第5篇

一 、观念的更新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已不局限于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孩子发现美、表达美的情趣,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来表现、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

二 、绘画工具及材料的多样化

运用多种材料配合进行绘画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能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创作出的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三、教学过程所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兴趣”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兴趣调动起来了,什么事都可以做好

2、活动性:“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一味地教孩子坐下来画画。

3、观察性: 观察时要以孩子自己的眼光,教师不能替代。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园以《妙笔生画 神彩飞扬》为主题,认真组织了课例研修活动,进行了“观摩、研讨、再实践、再反思”,去探求美术教学的策略。在老师们阐述了课例研修中的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与解决策略和方法同时。本次课例研修既重视教师的方法跟进,又重视教师的理论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技能训练,又重视教师的能力提高;既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重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通过这次的课例研修活动,我们发现在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美术的兴趣

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趣味化,又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孩子融入到情境之中,更利于孩子学习美术。

二、科学评价幼儿作品

孩子需要老师的鼓励、赞美,在美术活动中也不例外。教师评价幼儿作品的语言要正确恰当,从不同的角度形象生动地去分析作品,以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增强对绘画的兴趣及积极性,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不断提高。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如:在《空中楼阁》活动中,我运用这个故事:“小狐狸想看到远处的美景,在高高的树上造起了美丽的阁楼,树上还挂满了各种水果等。”孩子们都感到故事非常可笑,非常滑稽,对故事非常感兴趣。通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的欲望非常强。小朋友们个个画出了他们心中的不同画面,非常有创造

2、设疑启智,创设问题情境。

开启益智之门,为幼儿创造一个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幼儿带着问题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从而激发自己的思维。使幼儿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创造性地作画,使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使其不断进步。

3、探索幼儿的绘画规律。

幼儿绘画的造型和成人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幼儿画的视点具有多重性:幼儿画的比例,具有失调性,如人比汽车大,汽车比楼房大等;幼儿画的远近,具有印象性,如公路的远处、近处都一样宽;幼儿画的视形,具有正常性,如房子为正面,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的作品,再给他提一些改进的建议,孩子会一天天地提高。

课例研修报告 第6篇

----第三届数学课例研究研修日志

课例研修的战场,教师、学生每个人都是无畏的战士,谁制定战略,谁提供子弹,谁负责射击,谁收拾最后的战场,所有的角色都在这次严肃、认真的战争中一一登场,实现了各自的价值。

本应该的双赢的战局,我在庆幸自己收获颇丰的同时,也有些些迷茫。

(一)如果迷茫,可以反抗!

我是老师,教育是有规律可以探寻,将真实课例的每一个环节曝光,再进行彻底的研修,可以将我们教书的盲点和缺点扫除和修正,那么我就可以在前进中更加强大!所以即使我迷茫了,我可以就地而起,反抗我自己旧的教育模式,反抗我自己不合理的设计,通过课例研究等这一类的方式逐步达成我的目标。

(二)如果迷茫,可以反抗!

我看到的高中学生,还是比较低调的,可能是年龄的原因,所以对于任何的场面,他们都是淡然的适应着;也或许是习惯了这样的被“监视”被“调查”,所以还是很配合我们对他们课堂作品的研究;但是当我最后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还是隐隐感觉到他们某些人的迷茫。

我问自己:课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答---优化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结构、设计、知识达标都更加的高效!我问自己:课例研究的受益人是谁?是不是应该教师和学生双赢,我们当然应该很用心的解决我们教师层面的问题,我们优化了课堂,学生可以直接受益,那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课例研修的过程中,为什么只能是老师努力的改变,教案不妥我们改,观察角度不对我们换,上课模式不好我们再来,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班级,然后一大群老师继续前测、中间观察、后测、总结、探究。我们教师该做的,我们会很认真的去做好!那这个双赢的局面的主动权为什么必须只能掌控在老师手上?学生可以参与吗?---他们可能会说:我们自己的学习模式,我们自己可以设计量化成表格进行自查吗?我们也可以自己分组研修啊!学生甚至可以反抗吗?他们可能会说:课例研究,老师们在改进,我们也可以改啊,用同一个班来研修,我们把第一轮出现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我们做作业的方式是否太单一了?我们是不是每次真正在讨论?这个题目需要我们讨论吗?然后下来讨论之后改进了,再给老师协作上一次,看看我们改进的效果,对课例研究的影响情况。学生或许会反抗:老师们,课例研究为什么我们只是过客?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也参与研修的机会?

课例研修报告 第7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朵基完小研修小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口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口算教学所占的课时时间有一定的程度,足以说明口算教学的重要性。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口算题,口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口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口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口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那些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基础的知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事了十多年的数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口算能力普遍较差,是数学成绩提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完小的所有班级,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都致力于口算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借课例研修的东风,确立本主题,旨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探求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口算训练、优化口算方法、培养口算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例研修的过程与方法1第一次备课,说课,上课要点和关于研修主题的反思,讨论情况记录(附件:第一次备课教案,讨论记录,观课表设计)。第一次课之前,我完小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们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们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课后大家对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手操作的机会过少,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们发现数口算教学,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口算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口算教学是有价值的。

○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口算设计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口算练习的设计,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2第二次备课,说课,上课要点和关于研修主题的反思,讨论情况记录。(附件:第二次备课修改教案,说课讨论记录,观课表修改)

当前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建立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所以我们又精心修改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们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就设计了一些对于例题有关的口算练习,使其掌握的跟牢固,再让学生动手拆实物图,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的特点,一方面此活动直观、简便,利于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在轻松愉悦的口算氛围下也可以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常见图形和物体内化表面积的概念,此环节我们首先出示长方体实物图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是那些,再引导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物体的表面,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学生体验表面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计算表面积的活动中,如果单凭学生个人逐一地去计算每一个面,那所需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所以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这样还能靠集体的智慧算出六个面的表面积总和的简便途径,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务实的学生基本功。在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含义与合作学习计算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测量水池让学生独立完成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实践的精神。

(附件;第二次教案设计)

通过前一次的修改和经验的总结,这节课我们上的很成功,得到了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三研修结果陈述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口算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口算”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长方体

表面积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口算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计算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如烟囱,水池,布衣柜,教室等;使每个计算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在合作探究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方法时,教师鼓励学生归类,例如“除了长方体有六个面的物体,还有哪些图形不需要计算六个面的”学生想到了水沟等,这都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们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们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课例研修报告实例 第8篇

改变中小学教师被动接受培训,激发中小学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组织教师培训项目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以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课程“怎样做课例研修”为载体,改变传统的集中讲授教材的教师培训模式,采用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两轮“课例研修”教师培训实践,在激发一线教师参训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笔者将其进行梳理总结,与同行分享探讨,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

一、“课例研修”的要点阐释

所谓“课例研修”,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教师关注的教学问题),选择与主题相关性较强的一个教学课例作为载体,一个教师团队开展学习研究的过程。其基本模式采用现行教育模式中的“三次实践两反思”,即:

原行为阶段:即授课教师根据对研究主题的理解,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与授课的阶段,充分表现教师的原生态;

第一次反思:围绕主题的课例问题诊断分析。重在发现授课教师的真实问题,为教学行为改进找准起点,为修改教学设计提供可行性方案;

新设计阶段:依据第一次授课及第一次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新设计的教学理念较之前有较大变化,则进入“新设计”阶段。

第二次反思:侧重寻找先进理念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再次提出教学设计修改方案,同时针对主题,总结规律,形成策略;

新行为阶段:根据第二次上课的情况和反思,再次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其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则进入“新行为”阶段。

如此循环,直至解决提出问题为止。这一实践模式关注对真实教学问题的发现、研究与解决,将备课、说课、授课、观课、议课、反思等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研究、培训的有机整合。

二、组织培训的基本流程

基于“课例研修”的教师培训组织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校本研修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一)集中培训,发挥引领作用。

集中培训的参训对象是校级培训者(由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科或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组成),他们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因此集中培训的目标定位是构建学校实施课例研修的基本框架,为学校组织校本研修提供示范,依据目标的课程设置由理论学习、实践示范、校本研修指导三个部分组成,理论学习主要理解课例研修的概念、特点、组织形式、操作流程、理论基础,掌握课例研修主题确定的视角及聚焦问题的方法。实践示范主要体验“三课两反思”的实践操作过程,如中学培训班针对语文课中教师关注的文言文字词教法单一、枯燥的难点,确定“如何突破文言文字词教学”为主题,选择《口技》为课例载体,小学、幼儿园培训班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作文教学难点,确定“学生表情达意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为主题,选择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父母之爱》为课例载体,开展实践活动,让参训者明确如何围绕主题开展实践研修,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对接,进而掌握实践活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要领。校本研修指导着重对团队研修方案的拟定、研修成果的收集整理、研修学习的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指导,掌握课例研修组织和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集中培训采取“做中学”的方式开展,切中课例研修的两个重点:主题确定、“三课两反思”模式的实践操作,解决两个难点:观课量表的设计、课例研修报告的撰写,切实起到引领校本研修的作用。

(二)校本研修,发挥主体作用。

校本研修本着服务教师,贴近课改,贴近课堂的原则,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着眼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切入点,聚焦课堂、直面问题,着力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疑难困惑,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中小学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校本研修文化,探索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学习的新机制。基于此目标,校本研修以集中培训模式为参照,充分发挥校级培训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因校制宜地实施,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1. 合理组建研修团队。

研修团队的组建既要考虑学科性质、成员素质结构、人数等因素,还要考虑学校实际。如我市城区中小学、山坝区中学语、数、英学科一般以年级组或学科教研组组建团队,山坝区小学则以完小或地域相近的几个完小组建团队,人数较少的学科则综合性质相近的几个学科组建团队,如小学音体美,山坝区中学政史地、理化生等。每个团队成员根据其特长都有任务分工和具体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校级培训者则参与团队开展研修学习,并进行研修指导及培训管理。

2. 为“课例研修”搭建支架。

在团队开展课例研修前,校级培训者首先组织本校教师对课例研修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21学时(教师培训中心规定),模式参照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形式,同时给予校级培训者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允许他们在培训组织的形式和内容设置方面有自己的创新,以达到让教师在体验中感悟如何做课例研修,为参与团队开展课例研修活动打基础的目的。由于各研修团队学科不同、主题不同,需要的理论支撑也不同,所以在研修中,教师、研修团队会根据课例研修主题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或共同学习,储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此时的学习没有任何的强制性,是教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3. 准确设定有价值的研修主题。

研修主题,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团队开展课例研修的目标和归宿,决定着研修开展的质量和价值,确定一个好的研修主题是做好课例研修的重中之重。如何确定主题?在课例研修实践中,学校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有的学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定主题,即由教师提出教学问题,研修团队聚焦2~3个共性问题,学校为研修团队把好关,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研修团队的主题。有的学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定主题,如北浦小学2014年根据学校普及电子白板这一需要,确定了大主题“电子白板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各团队在大主题背景下思考并提出本学科相应的问题作为主题开展研修。无论何种方式,研修主题都来自教师主体,体现出教师和学校的培训需求,并确保了问题的真实性、普适性和可行性。

4. 抓好“三课两反思”这一关键。

“三课两反思”是“课例研修”的核心环节,也是难点所在,操作过程中,第一,注意选择好课例,课例选择要有利于主题的研修,即课例与研修主题具有适切性;第二,“三课两反思”开展的时长趋于合理,不宜过长,过长大脑容易产生遗忘,尤其是遗忘一些与研修主题相关的课堂真情实景,不利于反思;也不易过短,过短会导致反思及教学设计修改时间仓促,不利于主题的深入研究,教学规律的探讨和总结,一般实践过程在两周之内完成较为合理。第三,无论是观课、议课,还是反思,都必须紧扣主题,不要被一些枝节问题所干扰,把力量集中于主题的思考与问题的解决,重在对基于主题的教学亮点和问题点加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依靠理论武器,把总结的教学规律,提出的解决问题策略加以提炼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重视行为跟进,即课例研修后教师将研修成果在日常课堂中加以应用,这是教师对学习成果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实现“课例研修”价值的过程。

(三)考核评价,发挥导向功能。

作为检测基于“课例研修”教师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教师培训中心组织集中培训时就充分发挥校级培训者的潜能,进行了充分探讨和酝酿,最终由教师培训中心参考拟定考核办法。对学校的考核主要从校本研修方案制定、教师参训率、校级培训者辅导工作、集中培训学时量、团队研修质量、教师学习质量、培训成果、特色材料、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等方面进行;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查学习成果册(教师记录课例研修过程的笔记,由教师培训中心提供样本),其内容包含教师聆听专题和自修学习的笔记、“三课两反思”实践活动记录、教学案例及分析、研修心得等。考核办法既体现学校的意愿,同时将教师培训中心的培训理念、愿景融入其中,使学校启动培训伊始就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和研修目标,教师培训中心也有了衡量研修质量的标准。每年的培训考核由教师培训中心组织落实,培训中心教师组成检查组,分别深入各校听取学校汇报,查看过程资料,召开教师座谈,进入课堂听课,对学校及教师考核评分,并向学校反馈检查情况和评分结果。考核工作的开展,既总结了“课例研修”的经验及取得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教师培训中心改进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课例研修”的特色

(一)教师参训的自主性。

成人学习的特征在于:以问题为中心,讲求立即应用,有明确的学习结果,学习是自动自发的,“课例研修”活动正好与成人学习的特征相吻合。主题即问题,是“课例研修”的切入点;参加“课例研修”解决的是教师自身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是“课例研修”的目标点;研修成果可以启发今后同类课的教学,这是“课例研修”的归宿点。可以说课例研修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以致用、即学即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参与培训完全出于自身的需要,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这正是课例研修能让广大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的原因所在。

(二)理论与实践的链接性。

“课例研修”依托于“三实践两反思”,把理论学习、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实践训练、成果运用等统一在课程中,激活了团队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已有知识,将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融入到研修中,把学习的重点落脚在“课例研修”成果的应用推广,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系列性,它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会教学,因此“课例研修”解决了教师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脱离的难题,这也是它产生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三)研究教学的有效性。

“课例研修”其本质是行动研究,相比传统的教研活动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一促使教学研究有了明确的主题,避免泛泛而谈;其二对课的分析凭借教育理论,而不是仅凭教学经验;其三构建了平等和谐的研修文化,形成有利于教学研究的环境氛围;其四树立了研究课例的正确价值观,即:找到教学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研究课例的重点是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对某一课的优劣下判断、做结论;其五,注重行为跟进,教师将研修成果付诸行动,学以致用,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无疑,“课例研修”是研究教学较为有效的模式,可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范式。

课例研修报告实例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体验性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

1 课例说明:《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舞姿训练》

1.1 教材分析 古典舞身韵练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舞蹈"教材的第二章教学内容,是高职幼教专业学生学习舞蹈基础的重点。这节课主要以古典舞身韵训练为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為教学手段,围绕着“舞姿动作”训练;使学生懂得基本的舞蹈常识,训练基本的舞蹈体态,从中体会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美,并逐步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节奏性、协调性和表现力,同时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1.2 学情分析 高职幼师班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舞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芭蕾舞学习,发现学生舞蹈功底较差;而古典舞的内容较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因此,在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理解,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的提升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激发学生情绪情感的表达。

1.3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典舞的风格特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和责任。②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舞姿动作”的学习,体验古典舞的神韵,引导训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及姿态。③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模仿、表演与合作创编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1.4 教学活动安排

学生听古典音乐<返璞归真>,做热身运动。&通过欣赏古典音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再通过热身预防和减少各关节损伤,促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克服人体活动上的生理惰性;同时,导入新课。&创设情趣

激趣铺垫&活动2:看一看

欣赏戏曲视频片段和舞蹈视频片段,同时思考问题。&通过视觉的刺激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古典舞的意义和其蕴含的特色。&欣赏体验

感受内涵&活动3:做一做

学生再次欣赏舞蹈视频片段,用肢体语言展示易于模仿的动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动作,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同时也初步体验舞姿神韵。&活动4:学一学

教师纠正,并补充讲解古典舞手位、脚位,示范单一动作连贯性;学生体验学习。&通过教师纠正、讲解,体验古典舞的“形、神、劲、律”,进一步强化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舞的神韵同时也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教学。&创编达情

弘扬文化&活动5:编一编

根据提供的乐曲<琵琶雨>,进行有主题简单的动作创编。&教师遵循鼓励性、欣赏性、启发性的原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分组合作,体验古典舞的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活动6:演一演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评析,点出亮点,最后共同表演舞姿训练。&在动作与情感获得统一后,抓住学生兴奋点进行最后的综合舞蹈训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获得自由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的舞蹈美感与体验感。&]

2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堂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在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没有进一步细化;第二个环节也是浅尝,并没有充分展开。因此,部分环节的教学还需要做有效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整堂课上,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的少,没有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②问题设计不够深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教师应该更细致点。比如:手与头顶之间距离、身体的角度、眼睛看哪个方向等,同时舞姿神韵上也要在强调。③教学组织形式不够丰富,学生学习不积极。

经过第二轮的的教学实践,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些小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适他们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如在《舞姿训练》课例中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动作,并模仿动作等都是学生自主创作实践行为。②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浓厚兴趣。并把体验活动这一主题贯穿于舞蹈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学中通过“跳、看、做、学、编、演”,使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获得多次愉悦的体验,能更好的把握舞蹈风格特点。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舞姿训练》这一课充分运用了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相互交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在欣赏的过程中对古典舞的神韵有所感悟。

3 教学评价

3.1 亮点 ①在舞蹈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②教学中运用了多种体验策略达成舞蹈的审美与创造,将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舞蹈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3.2 不足 ①课程中设计的活动过多,不利于学生每次都掌握该活动的要领。②教学中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还不够多,总结部分应把动作用图片罗列出来。

上一篇:我爱我的家乡100字作文下一篇:现代信息检索课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