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4-07-30

县乡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精选6篇)

县乡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1篇

县乡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尤其是县乡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建设,不仅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与满足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是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基本情况

市地处东北角,西北

滨长江水道,与、隔江相望;东南依幕与&&&县和、、赤壁毗连;扼控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湘北门户”之称。1992年撤县设市(县级市),市域面积1754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个办事处,总人口50万。

自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该市公务员队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历经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截止底,全市在职公务员共有1811人。其中: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53人,具有科级职务的907人,分别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2.9%、50.01%。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人,占0.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461人,占25.45%;具有专科学历的767人,占42.35%。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上公务员为707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9.04%,35岁以下公务员441人,占公务员总数的24.35%。从总体上看,与1995年推行公务员制度初期相比,公务员队伍在数量上趋于精简,结构上不断优化,素质和能力上进一步提高。

二、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公务员队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差距。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急需一大批掌握现代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外贸、农业、旅游、畜牧养殖和各类法律法规知识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来支撑和推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我市公务员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懂经济、会管理的公务员相对缺乏。虽然从比例上看,具备大学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公务员占公务员总数的67.8%,但大部分是参加工作后脱产、半脱产、函授的进修学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内容不够系统,对经济政策和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因而,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指导基层,切实为农服务。

(二)基层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改革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出现,面对复杂局面,不少基层公务员不去认识、不懂分析、不会处理,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和矛盾,经常把问题上交,把问题扩大化,从而导致“到市、赴省、上京”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三)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偏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已相对滞后。有的公务员受传统重权轻法思想的影响,不尊重法律法规,工作中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目无法纪、为所欲为,违法施政;有的对上级、领导的招呼言听计从,从不考虑群众利益和法律后果。

(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思想不够先进,观念陈旧。有些机关公务员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着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不图创新等问题,这些将成为制约全市投资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二是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受利益驱动,过分强调部门和单位的权力,却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在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严重存在着服务缺位、管理错位和执法越位等问题,制约了全市发展的质量和进程。

三、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基层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大都担负着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是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其能力建设的优劣不仅影响民心向背、事业兴衰,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为此,笔者认为,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更需要提高五种能力,发挥五员作用。

一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当好为民排忧的服务员。皇粮国税的取消进一步彰显出政府转型的决心,说到底是政府从审批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小政府,大服务已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党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当然,政府的服务离不开广大基层公务员的认真贯彻和具体操作。因而,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便成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首先要彻底破除公务员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从思想上、感情上、作风上真正解决好为群众与靠群众的问题,自觉做到时时想群众,事事为群众,处处靠群众,无私奉献,甘当人民的服务员。其次,要真心埋头基层工作,善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基层工作的重点是三农,但涉及的领域却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司法、公安、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面对复杂的工作,基层公务员必须认真克服服务缺位、空位,管理错位、越位的弊端,切实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下功夫,做

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高效服务不断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二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搞好协调服务,发展农村经济是繁荣乡镇、富裕群众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实施,其行政职能进一步发生转变,指导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公务员,要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尽快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真正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加强对市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加深对市场经济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其次,要善于结合当地实际,自觉运用市场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在围绕单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上,重点搞好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再次,在指导农民依照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还要从本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统筹好乡村、区域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通过政府有限的管理,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集团间的不和谐音符,努力把蛋糕分好,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当好知法守法的示范员。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广大基层公务员由于身处执法第一线,其法律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法制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注重提高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只有通过他们的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真正促进法制与人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为此,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强化学法知法的角色意识。作为执法的主体,要把自觉学习各种法律知识,特别是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作为提高自身执法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其次,要强化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基层公务员作为公职人员,往往手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然而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执法中要严于律己,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坚决避免滥用职权和吃拿卡要的错误行为。切实将服务功能寓于依法行政当中,真正做到公正执法、真心服务。第三要强化推动普法的责任意识。基层工作中,公务员接触最多是对法制需求日趋增多的基层农民群众。加强法律宣传,是推动全民普法教育,建设和谐法治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基层公务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既要做学法守法的模范,又要做执法普法的模范,这也是衡量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是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当好维护稳定的协调员。目前,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广大农村在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也不断涌现。面对复杂的局面,基层公务员如何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不仅是加强其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判断基层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提高基层公务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好维护稳定的协调员,一要强化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即把维护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作为研究对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分析问题、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心中时时处处装着群众,并把他们的冷暖放在重要的位置。二要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要针对群众思想上的新变化,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情感交流,倾听民情民意,依法合理地处理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群众间的纠纷,力争将阻碍和谐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三要准确判断分析,提高应变能力。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是有端倪可查、有规律可寻的。为此,基层公务员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政治觉悟和洞察力,遇到复杂问题时,要冷静思索,认真把握,积极协调关系,果断采取措施。切实为建设稳定祥和、诚信团结、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尽职尽责。

五是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当好促进和谐的参谋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公务员只有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即在调查研究中,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真正蹲下来、沉下去,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村组、深入群众,把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忧虑什么、期盼什么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认真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切实为基层建设献计献策,提供详实的信息资料。其次,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工作决策的预见性和实效性。因而广大基层公务员要把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贯穿于解决诸多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在统筹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短期与长期等关系的同时,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妥善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困难群众扶助、义务教育、医疗合作、土地征用等影响群众心态和情绪的突出问题,真正把构建和谐乡镇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三,要坚持以民为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高基层公务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善于集中民智,及时总结群众的经验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调研质量,不断发挥参谋作用,促进县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即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农村经济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农村整体面貌、环境得到有善变化,农民素质也将不断提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更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乡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2篇

日期:2009-07-20 作者:武 建 红 来源:容城分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基层公务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公务员队伍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职能运行中,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决定政府机关的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执政水平,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直接反映党和政府的形象,只有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的实践者。因此,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已成为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本文拟从目前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现状出发,对当前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障碍和相关的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一、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包括政治鉴别力和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专业化行政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而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是指通过对人的知识、能力、技能、技术等人本信息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科学配置,实现人力资源增效,提高组织的整体创新力量,积累人力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年龄、知识结构趋向合理,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但是,对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素质依然偏低,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从学历看,夜大、函大等“五大生”多,高学历和正规大学毕业生少。从知识结构看,基础性学科专业的公务员人数较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学科专业人数则较少,特别是有独特见解与个性、敢拼敢闯的创新型公务员以及复合型干部、多功能型干部,管理专家、国际贸易专家、法律专家等WTO专业型的干部更是极少。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公务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全国541万名公务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2%。即使是那些已经拥有高学历的公务员,他们也大多只受过单一的专业教育,现代管理知识普遍薄弱,其中从与政府事务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几乎为零。

(二)年龄结构整体偏大,队伍活力有待增强。虽然经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和普遍推行竞争上岗,我国基层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相当一部分思想活、知识广、能力强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机关内部仍存在“熬”资历的现象。从近年来公务

员身份确认和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地区考录制度执行不到位,考进不来而调进来的现象仍很严重,调任的条件中没有最高任职年龄限制。

(三)观念落后,队伍作风建设亟待加强。近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仍有少数公务员的思想观念停滞不前,沿袭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依法行政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个别地方和部门存在不按制度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有些机关公务员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仍存在着形式主义、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不图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影响投资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症结。

(四)考核激励机制和勤政廉政约束机制发挥作用不足。一是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了定性考核。这种考核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弊端。比如,对德、能、勤、绩四方面仅有定性评价,没有量化标准,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对个人工作业绩的评价没有与单位的业绩结合起来;对个人工作态度的评价没有与工作服务对象的评议结合起来,致使评价标准不明确,考核差距不明显,有的单位还出现优秀轮流坐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等级”等现象。二是轮岗、交流工作力度不足。多年来,职务“能上不能下”的思想意识在公务员中普遍存在,造成机关缺乏活力,不利于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为了不断提高公务员素质,多岗位锻炼公务员,为了增强政府机关活力,促进勤政、廉政建设,公务员必须实行职位轮换制度。目前公务员在本部门内部轮岗已经基本实现,但公务员队伍还没有形成一个促进人才流动的良好的运行机制,跨部门、跨地区交流还有待于探索和尝试。

(五)对基层公务员培训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单位对基层公务员的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培训不培训一个样。只注重基层公务员的工作,不注重能力的培养。有的基层公务员危机感、压力感不强,认为不学习照样工作,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部分基层公务员工作学习矛盾突出。没有时间安排时间学习进修,也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除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国家公务员上岗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等外,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缺乏严格培训考核制度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也影响了基层公务员的培训学习。

二、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理念方面的主要的原因理念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来自于传统的行政文化和现实的指导政策的一种价值观障碍。最主要的两个主要是“关系本位”和“学历本位”。关系本位具体表现为大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途径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没能完全摆脱依靠组织和单位生存,依靠人情和关系生活的格局。也就是以“官本位”或“权本位”为核心理念而繁衍出来的依赖性的价值取向、生存模式和发展方式,依然在支配人们的思想,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学历本位则表现为学而优则仕,从而使得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引进走上一条重视文凭直至有失偏颇的路。一些部门或单位甚至把是否具有

高学历成为引进人才的一个必要条件,更有甚者,居然将是否具有高学历列为人才提升的必备参考条件,使得基层公务员队伍的人才引进和提升并没有按照能力的高低的来运行,从而缺乏长远性和战略性。

(二)制度方面的原因

1、由于立法层次不高,基层公务员的约束力不够强,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但目前随着《国家公务员法》的出台,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2、由于跨部门跨系统竞争上岗难开展,内部竞争的比例比较低,机关分配机制灵活与完善性不足,因此岗位的轻重、责任的大小和人才的价值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在奖励方面,有的单位片面强调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中下级公务员的物质需求有所忽视,特别是对在艰苦环境中做出了成绩的公务员未能有效地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激励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在工资报酬方面,我国现行的“低工资高就业”政策,还不足以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而且工资内部结构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上述表明竞争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基层公务员考核工作缺乏科学指标体系和较真精神,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考核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不能作为奖惩的准确依据,考核的内容未分类列等,考核结果“等次”较粗,不能充分反映公务员的真实情况。

三、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突出制度建设和创新增强基层公务员队伍活力。制度不仅带有规范性、稳定性、根本性,而且制度要产生机制,机制要激发活力,因此,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管理,必须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来抓。

一是坚持贯彻执行并完善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行基层公务员凡进必考,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改革考试内容,创新考试方法,做到考录工作规范化,研究制定和完善笔试、面试、体检、监督、考务管理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规范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实行面试考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严肃考录工作纪律,严防营私舞弊违规行为的进入。

二是完善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制度。要加强对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与基层公务员晋升转任调任等制度相衔接,进一步完善相关办法和程序,特别是要规范基层公务员调任程序,严格调任的范围条件标准,防止调任工作的随意性,继续严格执行竞争上岗制度,全面推行各单位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积极推进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转任。对在同一职位任职时间较长大学以上学历且有培养前途应进行任职回避的科级及以上干部加强交流转任,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公务员的锻炼成长。同时,避免一些因为长期在一个部门一个职位任职而带来的惰性和腐败现象。

三是探索建立基层公务员任用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科学机制,积极推行基层公务员任期制、试用期制和部分职务聘用制试点工作。大力推行任前公示制度考察预告制度、诫勉谈话制度、离岗培训制度,探索降职、免职的具体实施办法,创新任用制度,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基层公务员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是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尽快制定适应各自特点的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各层次公务员有所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具体的考核量化标准,逐步实行分类量化考核,变软指标为硬指标,变弹性目标为刚性目标,实现考核标准的度量化,加强对考核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合理调整使用基层公务员创造条件。

五是建立分类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研究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公务员队伍分类管理的办法。针对社会事务、经济管理、科教文化、执法执纪等不同类别各自特点,研究建立各具特色的科学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并实行以政务类和业务类分类管理为重点的基层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认真实施职位分类管理,这是公务员管理体制区别于传统干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基层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录用、考核、培训、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对基层公务员职位进行统一管理,修改完善公务员职位说明书,明确每一个公务员职位的职责。

六是探索建立新录用基层公务员宣誓制度,凡新录用公务员必须参加公务员宣誓仪式,教育新录用的公务员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坚持执政为民,勤政廉政,坚持依法行政,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新时期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二)突出能力建设,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研究制定公务员能力素质标准,认真研究基层公务员群体发展,成长的规律,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特点,重点围绕五个素质,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知识素质、法律法规素质,制定提高公务员政治鉴别力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专业化行政管理能力、统揽全局和宏观调控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前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处理关系能力、个人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十多个方面的能力标准,提出相应的能力建设框架,为公务员录用、竞争上岗、培训等提供依据,切实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坚持学用一致、分级分类的原则,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等党和政府工作的主题,不断调整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当前重点要开展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以及公共管理知识培训,抓好公务员的外语、计算机技能培训,选派中青年公务员出国,境外培训引导和鼓励广大公务员参加在职公共管理硕士即学位教育,进一步优化公务员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创新培训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

机制逐步形成计划调训自主择训、竞争参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流动机制,一方面要探索政府机关面向社会吸引高层次专业管理人才的新机制,定期对公务员进行轮岗。另一方面要畅通队伍出口,这是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难点是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关键,也是淘汰低素质公务员的重要措施。

(三)突出作风建设规范基层公务员行政行为。要广泛开展基层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加强政风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改进服务提高效率,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继续开展行政机关作风评议活动等,以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服务的质量,强化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思想素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政府机关和基层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针对现在广大群众最不满意对党群关系影响最严重的权力运行方面的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加强对基层公务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观念,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把让人民满意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基层公务员要把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把兴市富民作为工作的第一责任,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研究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放在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上,因此,我们要结合机构改革,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制度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要强化基层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基层公务员为社会提供公开公平服务的意识,以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对企业、基层群众提出办理的事项,能马上办理的,按照规定马上予以办理。不能马上办理的,明确办理完成时限,按照规定不能办的,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建立完善各项服务制度,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首问责任制、项目申报无偿代办制等。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把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要增强基层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对执法不公、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行为严查严办。继续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标准,树立基层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县乡统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3篇

一、县乡统计工作的现状

县乡统计机构是我国统计机构体系的最底层, 承担着政府统计的全部工作任务, 是政府统计源头, 县乡统计工作环境和现状到底怎么样, 源头数据质量如何, 是统计管理研究的重要范畴。

统计是一门科学, 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 遵守统计职业道德、事实求依法统计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 县乡统计的主要工作应是到厂矿企业、公司、农户、田间、地头实地调查了解情况, 指导报表报送单位如实正确填报原始数据, 保证源头报表数据正确、完整、及时上报, 收集报表、获取一手数据是平时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原始报表和调查数据经过县乡统计部门的整理汇总后形成法定数据, 数据全部来源于报表报送单位, 整个工作由统计部门独立完成, 地方政府不干预统计, 上级也不评估和改动数字, 这样统计数据质量则高, 则能反映客观实际、反映经济规律。但现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随着统计领域的不断拓宽, 各种升级、达标、考核活动愈演愈烈, 特别是从上到下各级政府的层层目标考核制度, 使得统计数字受各级政府及主要领导的关注度成倍增长, 统计数字受到各级各部门的干预越来越严重, 统计工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县乡统计工作的中心是完成上级对本级政府的考核, 考核压倒一切, 全局上下齐心协力想尽各种办法上报好考核数字, 考核已成为县乡统计部门工作的“指挥棒”, 甚至成为地方党政部门工作的“指挥棒”, 至于数字的来源、真实性很少有人关注。由于各地都竞相拔高上报考核指标, 上报的统计数字已完全和实际数字脱节, 县乡只有按实际需要编造统计数字, 统计数字不能反映各地实际, 无论是县乡统计部门上报的数据, 还是省市上级统计部门评估数据都是忽高忽低, 甚至出现天文数据、自相矛盾数据, 县乡统计已无规律可寻。为了控制各地蓄意拔高上报考核数据数据, 省市统计部门不得不对县乡数据进行控制, 即数据评估, 因此就出现了独居特色的“统计数字上管一级”, 凡是与考核有关的数据都得上级统计机构评估, 由上级说了算, 进而又导致出现了县乡全局跑数字、跑名次。以前是统计部门一家跑, 现在是各职能部门联动跑, 更有甚的是, 有的县几套班子亲自上阵。每到季末、年终, 各县竞相上演以数据名次为何核心的“数据对接”大战, “数据对接”是县乡统计部门的工作重心, 对接力度决定名次排位, 名次成为衡量县乡统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名次决定了县乡统计部门的话语权, 名次决定了县乡统计部门的地位高低以及生存和发展状况, 统计学在县乡就变成了公共关系学。

二、县乡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统计工作关注度的提升与统计公信力缺失的矛盾

李克强总理强调, 统计指标要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中的提质增效升级。当前, 经济出现新趋势, 经济的增长靠统计指标数据来反映和体现。一方面, 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统计数据, 统计工作的受关注程度空前提高。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强, 比如物价、房价、教育、医疗、收入等一系列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数据备受关注。相对于统计工作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县乡统计公信力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考验。其一县乡数据抗干扰能力弱, 独立性不强。县乡统计工作在业务上受上级指导, 在人员经费上归地方领导, 因此其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方领导。个别县乡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 信奉“数字出官”, 县乡统计被动造假;其二是县乡统计制度不完善, 统计工作随意性强。部分县乡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 认为只要有个人随便应付就行, 乡镇统计人员多数兼职, 平时工作量较大, 导致统计人员把统计工作当“副业”, 没有时间调查, 数据失真。这两方面严重损害了县乡统计公信力。

2.2统计服务需求的增长与统计生产服务方式较落后的矛盾

党政领导、社会公众对统计服务的需求增长, 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统计需要不断提高数据发布水平和提升统计分析、咨询能力, 以更多提供反映新常态的统计数据和更好揭示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特征、新规律。但目前, 县乡统计理念较为落后保守, 统计生产服务方式较为落后,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党政领导需要的数据拿不出, 社会各界对统计资料的需求也不能很好的满足;二是大量统计资料信息沉淀不能发挥作用, 统计数据、统计分析实用性较差, 在及时性、全面性、指导性等方面与领导的要求和形势发展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2.3统计任务的繁重与统计力量薄弱的矛盾

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提速, 城乡区域结构不断优化, 收入分配结构优化调整。这些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与统计工作息息相关, 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更紧迫, 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而目前县乡的统计现状是:省市统计资源和人才比较充裕, 县乡统计资源紧缺, 特别是乡镇统计力量非常薄弱, 多数乡镇只有一名统计人员, 部分乡镇采用借用或选用兼职统计人员来从事统计工作。乡镇统计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 且每天要面对多种报表、多层报表、各种大型普查调查, 力不从心, 疲于应付, 很难真正进村入户, 仔细研究数据质量, 更不用说开发有价值的统计产品。县乡统计力量的薄弱和当前统计工作量的剧增形成强烈反差, 源头统计数据采集面临着巨大挑战, 保障数据质量的任务非常艰巨。

2.4统计事权与人权分离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是“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即中央统计机构对地方各级统计机构在业务上实行统一领导, 统一下达统计调查任务, 实行统一分类标准、计算方法和上报期限, 地方统计机构同时又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 在行政上受地方政府领导, 在保证完成中央统计任务的同时, 执行地方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 满足地方政府对统计信息的所有需要。“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的统计体制导致县乡统计事权与人权分离的矛盾突出, 干部使用管理难。县乡统计工作包罗万象, 乡镇统计干部在工作中属于骨干力量, 从事着包村抓中心工作, 上级统计部门仅作为业务工作指导, 无考核、奖惩和使用权限, 给统计业务开展带来严重掣肘;统计岗位无职无权, 提拔难度大, 形成岗位留不住人的现象, 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的干部, 往往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 都跳槽从事组织人事等岗位, 才有成长机会。

三、县乡统计工作的改革对策

造成目前县乡统计机构工作局面被动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考核是客观原因, 统计自身体制是主观原因。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 使统计工作走出困境, 走上正常轨道, 唯一出路就是改革和加强统计法制建设。要改革考核制度、改革考核指标体系, 改革县乡统计机构的管理体制。

3.1改革现行考核制度, 增强统计抗干扰能力

3.1.1减少考核内容和考核频率, 淡化片面注重考核名次

标考是把双刃箭, 它在赋予统计机构考核下级政府权利的同时, 又使统计部门肩负着本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使命。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 经济总量不足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因此, 注重经济增量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时考核是必要的, 它在提高统计工作地位、促进统计工作和地方经济发展上功不可没, 它的积极作用应得到充分肯定。但就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净化统计工作环境, 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上来讲, 考核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 特别是目前变了味的考核制度对统计工作本身的发展来说绝非是一件好事。可以说是比较严重的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扰乱了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现在情况又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进入转型期, 由增量经济转为存量经济, 由注重经济增量转为注重盘活经济存量, 调结构、增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现阶段的主要问题, 在新常态下, 以GDP增速为首多项指标的考核制度应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现行的考核制度从上到下从省、市、县、到乡镇, 一级考核一级, 现在又实行对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考核。考核频率越来越大, 由原来一年考核一次变为半年或按季度考核, 更有甚者是要求按月测算农业产值, 考核内容达到9项之多。考核频次之高, 考核内容之多令人难以承受, 过频繁的考核, 只能造成过多的浪费, 滋生更多的腐败, 制造过多的紧张气氛, 给下级带来过多的压力, 这与现行的反腐倡廉以及八项规定格格不入。应尽量减少考核内容和考核频率, 要正确看待考核结果, 树立科学政绩观, 更多的注重下级政府的工作实绩, 要注重实际、深入调查, 了解民情、民意。真正的成绩是看得到, 摸得着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单靠在数字上做文章, 搞数字游戏、搞公共关系, 老百姓是不会拥护或认同的。

3.1.2改革考核指标体系, 减少总量指标, 增加抵消总量指标的相对指标

反映地方经济总量指标有GDP、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总收入等等。地方财政总收入, 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优劣, 体现该地区的经济实力, 而且资料比较容易取得, 不易参杂水分。至于其他的总量指标没有实质意义, 而且数字能高也能低, 数字水分较多。中央已多次提出要求各地不再考核GDP, 不唯GDP增速论英雄, 然而现行的考核GDP仍是最重要的指标, 建议降低GDP在考核中权重, 以逐步达到退出。同时要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等指标, 这些相对指标均可取得抵消GDP人为虚高的效果。

3.1.3改革现行数据评估办法, 建立科学实用的考核评估体系和模型

考核数据的高低取决于上级统计部门对下一级部门数据评估的好坏, 因此评估办法是否科学十分关键, 没有一整套科学、健全的考核指标评估办法, 数据评估和考核结果就很难有说服力, 各种人为因素就很多, 这就是各地为什么要跑数字的原因, 不跑是不行的, 必须得跑。如果有一整套科学、健全的考核指标评估办法和严谨的数据评估模型, 考核结果就自然公正了, 也就没有必要跑关系了, 实实在在的干工作, 出了实绩就会有好的名次。目前各地考核多是以考核指标增速高低排定名次, 所有参与被考核的单位都要分出1、2、3直到最后一名, 不论你是否完成目标任务, 即便是全部单位都完成了目标, 也还是有最后一位, 即便是都没有完成了目标, 也会有第一名。为了有个好的名次, 各个被考核单位想尽一切办法, 可谓是分分必争, 甚至是0.1分必争, 因为从考核的结果看你, 很多位次之间的差距只有0.1分之差, 7个县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增速总差也就是1个百分点, 这种排名有何意义, 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有什么质的区别?建议改由以考核指标增速排名为以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确定等次, 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或用A、B、C、D进行分等, 可以有效缓解被考核单位的压力, 也能使考核更符合实际, 更易于操作。

3.1.4改革考核数据资料的汇总及发布权限

在各级考核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 是两个很重要的指标, 各级也都非常重视。这两个指标数据均是通过抽样调查取得的, 按说数据应该比较真实, 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两项抽样调查都是各县调查队主搞的, 他们上报数据不是直接调查的原始数据, 调查出来的纯收入需要经过局领导审核, 按照需要确定上报数据, 市上对各县上报的数据进行评估, 再确定一个评估数据, 然后县上根据市局反馈数对记账户资料进行修改, 直到与市局反馈数据吻合为止。这确实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从各家各户一笔一笔记账取得的数据不能被认定, 反而要根据上级评估的数据修改住户记账资料, 住户调查徒有虚名。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得改变抽样调查资料的汇总权和资料的发布权, 各县只负责抽样调查资料的调查、和基础数据的录入, 不负责资料汇总及纯收入的计算, 上级下发程序时将汇总和计算功能删去。将汇总和计算权收回省或者市上, 省市根据各县上报的原始记账户资料, 公平的不参杂主观意志的汇总并计算各县的城、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 再经评估认定后以法定数据反馈各县区使用。

3.2改革县乡统计体制, 理顺统计管理关系

改革考核制度、改革考核指标体系、改革抽样调查资料的汇总及发布权限等办法对改变目前的县乡统计现状,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不能取决定作用。因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根源是现行统计管理体制, 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 强化统计管理。

统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职能, 监督是通过反映来实现的, 怎样才能真实反映, 合理监督呢?让地方统计机构来监督领导它的地方政府, 让下级监督上级, 让自己监督自己, 这可能吗?因此要很好的体现统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 统计机构必须上挂, 就是说统计的反映和监督权必须上移, 让上级监督下级。要在统计机构内部实行“一垂三统”的管理体制, 要从上到下一竿子插到底。下级统计机构均为上一级机构的派出机构, 下级机构由上级机构垂直领导, 业务由上级统一指导, 统计人员由上级统一调配、管理和考核;经费由上级或中央财政统一预算到各级账户。乡镇设立统计信息工作站, 应为副科级建制, 彻底解决统计干部待遇问题, 乡镇财政所、计生办、农林牧水、土管所、扶贫、乡企等均为统计信息工作站的成员单位, 接受乡镇统计信息工作的业务指导, 由统计站统一协调、统一上报。

在人员配备上, 派驻乡镇的统计机构至少必须配备1名专职统计员, 人员从乡镇现有人员和补充录用公务员中调剂解决。要严格条件, 把好进人入口关, 要经上级统计机构汇同人劳部门及乡镇联合考察, 选择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家正式干部担任专职统计员, 做到职责、人员、工作“三到位”, 要保持统计人员相对稳定, 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对稳定, 确需调整和调动的, 严格按照《统计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由上级统计局提出调整意见, 经与组织、人事部门协商后方可调整和调动。从而确保人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贯性。

3.3改革统计方法制度, 提高源头数据质量

造成县乡统计工作任务繁重, 常规统计资料不真实的原因固然很多, 有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 也有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统计基础条件的制约, 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统计系统内部从上到下有关农村统计报表制度仍然以全面报表为主体, 农、林、牧生产和农村非农产业开展抽样调查滞后, 同时统计执法软弱无力, 执法环境错综复杂, 对于农村统计更难涉及, 加之考核方法不科学, 至上而下的考核严格与计划挂钩, 计划下多大乡镇报多大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且经常将计划按时间细化, 要求任务完成必须赶上时间进度, 这对季节性的农业生产而言, 常常导致报表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我们不妨试想一下, 对数以万计的农业生产经营户, 怎么实施全面统计?其实现行的农业全面统计, 实际上是以村为起点的全面估计而已。要改变乡镇、农村统计工作现状,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把统计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实。除了要改革统计管理体制, 完善考核制度外, 必须加大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要尽量减少全面统计报表, 扩大抽样调查力度, 逐步形成以普查资料为基础, 以抽样调查为主体, 以必要的全面报表为补充的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制度体系。

3.4增强服务意识, 打造现代化服务型统计

统计服务是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新常态下, 增强三种意识, 提升服务水平, 打造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增强服务意识。坚持把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作为县乡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需求, 与时俱进, 增强主动性, 改进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二要增强创新意识。要积极创新统计分析, 充分挖掘数据资源, 发挥统计预警监测作用, 深入开展调研分析, 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三要增强精品意识。统计产品很多, 要始终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把统计产品做出特色, 打造优质服务工程, 使统计部门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3.5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为县乡统计保驾护航

县乡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风建设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5)17-0059-01

一、胜利学院机控学院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胜利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学风状况整体上持肯定态度,从院风、学风等综合情况来看,21.7% 的学生认为较好; 35.2% 认为一般; 18.2%认为很好; 其他的认为较差或很差。就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来看,75.3%的学生对“旷课”表示理解; 34.1%的学生表示如果不查课,自己可能不去上课。对自习情况的回答:仅 23. 3% 的学生有课前预习和平时上晚自习的习惯,有45.6%的学生表示几乎不自习;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表示抵制的占 46.2%。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学风建设可以提高自身素质,他们希望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院的任课教师对学院学风建设工作也表示支持和肯定,同时还表示应该更多地从教学兴趣入手,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主动学习,而非一味的强调监督。有辅导员反映,学院应该花大力气坚持从细节入手,狠抓学风建设,以此确保学院的学风积极健康发展。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学院的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期待,师生对学风建设所作的努力都值得肯定,但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学风支持系统的建设等都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 个人因素。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的学生是因高考发挥失常而挫伤了自信心,很多学生入学时基础差,分数低,普遍缺乏求知欲和成就感,很难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产生了厌学情绪和逃学现象,有的心理比较脆弱,容易滋生消极情绪。

 (二) 家庭因素。独立学院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他们缺乏挫折的体验,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容易陷入自卑、消沉等不良情绪中,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损。很多家长对子女进大学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往往只注重物质层面的满足,在精神层面上缺乏必要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自主能力较差,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缺乏应对能力。

 (三) 学校因素。独立学院发展较快,但教学硬件等配套设施不太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共享教师资源,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部分教师对课堂驾驭不力,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风建设方面很难形成“教风带学风、教学相长”的合力。在访谈中,某专业的学生表示:由于师资不足,有的任课老师带他们三门甚至更多的课程,母体学校的专业老师很少有机会给他们上课。此外,一些独立学院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源与一般性本科院校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没有降低难度,还是套用原本科教学大纲和教材,导致教学的要求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知识的兴趣。

 (四) 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蔓延,这种风气势必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大学生,部分学生觉得读书无用,滋生厌学情绪。加上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使在校大学生感觉到前途渺茫,学习的热情不断下降,缺乏兴趣,此外,很多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恶化了大学的学习环境,严重冲击到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学风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 加强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是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我院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如下学生管理的制度, 如:宿舍就寝制度、宿舍卫生奖惩制度、宿舍用电违规制度、早操管理规定、考风考纪管理制度、上课考勤制度等。因此, 在学风建设方面, 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我院加强辅导员联系任课老师制度,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在宿舍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二)形成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学风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系统的工程,良好的学风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全社会、全体师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建立起全员育人的观念和长效机制,以优质的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严格的管理制度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加强学业教育和学业预警。加强学校的专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专业的动态和专业前沿,邀请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专业人士、知名企业家、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举办专业学习的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树立科学的目标,为职业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我院制定学生学分预警制度,针对学生挂科现象,如挂科学分超过15分,辅导员通过家长联系卡、电话、电子邮件等平台通知到学生家长,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学院、老师、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丰富校园文化,优化学习环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必要途径,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等开展各类科技、创业等竞赛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风是一个高校发展的灵魂,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抓好学风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创新性地开展学风建设工作,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配合,齐抓共管,才能推进学风建设的根本好转,促进独立学院的快速健康地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明江,李德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 中国青年研究.2007,(8).

县乡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5篇

基层公务员是指县、区行政区内行政处级及其以下,具有国家行政编制的依法履行公职,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据国家公务员局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为708.9万人,而其中,90%是科以下干部,60%在县以下机关工作。基层公务员是公务员结构的基础,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连接群众和政府的桥梁。他们的队伍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了解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基层公务员整体素质难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也朝着打造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方向转变。然而,部分基层公务员的思想没有发生转变,公共服务意识淡薄,仍然停留在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上,习惯于坐等上门,习惯于凭经验和简单的方法办事,而缺乏开拓创新、积极主动的精神。此外,官僚主义作风还残存在于一些基层公务员的身上,“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还在一些服务窗口中存在。

另一方面,能力难以适应时代需求。一些基层公务员工作技能陈旧,行动效率低下,对于现代办公必须掌握的计算机操作一窍不通,1

难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有的对法律法规、最新政策掌握不全面,导致分析处理问题不够合理,难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基层公务员进出口渠道流通不畅

近年来,受职位数、编制等的限制,各机关除了通过考录、选调、军转安置等方式少量接收一些基层公务员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进人渠道。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公务员的考录力度,但是公务员的进口渠道太窄,新生力量不足,公务员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出口方面虽然有退休、辞职和辞退等方式,但公务员的惩戒、辞职和辞退等制度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出口受阻。此外,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占据了大量县级以上单位的公务员编制,造成县以下单位的公务员升不上去,原地踏步。而乡镇与县级市级部门之间公务员交流轮岗的瓶颈没有打破,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和事业编制人员难以正常流动,都严重阻碍了公务员的交流。

(三)基层公务员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教育培训是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对于基层公务员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据调查表明,越是身处机关、越是职务高的公务员越有学习培训的机会,而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以及各级机关中的基层公务员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则相对较少。

基层公务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基层公务员培训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公务员培训与自己升

迁、调动的关系并不大,因而很多基层公务员对学习培训不够重视,参与热情不高,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公务员培训存在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培训方式手段单一的问题。公务员培训较为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忽视了业务知识和岗位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实用性较差。而公务员培训的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传授教材上的知识,缺乏应用性和灵活性,既难以提高受培训者的学习兴趣,更无益于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务员处理实务的能力。

(四)基层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实施其他各项公务员制度的依据和基础,是公务员制度的“中枢”,在整个公务员制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层公务员考核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在考核中采用的指标多数存在着大而全、粗而模糊的问题,难以切实对基层公务员所做工作进行考核。其次,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考核应采取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但在执行时则存在只重领导考核、年终考核和定性考核的现象。再有,按比例分配名额、轮流坐庄、领导干部评为优秀等现象在考核中常常存在,使得基层公务员考核评价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起到以考核为基础、合理奖惩的目的。

(五)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行政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而激励机制则直接影响到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状况。现行体

制下,公务员激励方式主要有晋升、提高待遇和进行奖励。金字塔状的职位则让基层公务员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待遇也难以得到增加。而在奖惩方面,由于公务员考核评价体制不够合理,基层公务员很难获得评奖评优的机会,容易挫伤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同时,基层公务员考核的结果与其奖金的发放关系不大,考核奖惩的激励作用也被弱化了。

二、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疏通基层公务员进出口渠道,完善用人机制

公务员的选拔任用,不仅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而且要有一套相应的标准和程序。一是要加强公务员公开选拔,坚持凡进必考,通过考试选拔各种专业类型的优秀人才。二是要探索公务员聘用制,逐步缩小永久性职业雇员人数,扩大短期聘用人员的数量,增加基层公务员进出口管理的弹性。三是要打破晋升任用上论资排辈的习惯,以德、才为标准选拔任用人才,扩大基层公务员升职空间。

在公务员出口方面,要严格执行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制度,杜绝占编现象的发生。增强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之间的交流,扩大基层公务员的发展空间。对于被辞退的公务员要提供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再就业。

(二)健全基层公务员培训体系,注重实际效果

为加快转变基层公务员落后的行政思想,提高其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提升基层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要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要增强基层公务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把教育培训作为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把教育培训的结果与考核、奖惩相挂钩挂钩,增强基层公务员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要创新基层公务员培训形式。改变以往统一上大课的模式,针对不同受训者的素质和特点,将知识水平相近、工作内容相似的受训者安排在一起上课,增强课堂针对性,提高培训效率。三是要优化基层公务员培训内容。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提高培训中业务知识的比例,增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同时,要注重经济、法律、管理、科技等各方面知识的传授,以开阔基层公务员的视野,提高其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改进基层公务员考核办法,创新考核体系

进一步改进基层公务员考核评价办法,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实行差异化考核。改变以往千人一面的传统做法,根据部门具体工作的特点和职务级别的不同,明确基层公务员个体考核的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二是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基层公务员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群众,因此,不仅仅要重视领导考核,更要加强群众监督,接受群众评价。将领导考核、群众评价和同事互评有机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对基层公务员进行全面考核;三是要实现考核常态化。对基层公务员的考核要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经常性考核、常态化考核,将平时考核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和基础,克服“平时不考核,年终算总账”的问题。四是实行信息化考核。建立信息化的绩效考核平台,可以克服传统面谈、纸质考核存在的时间

滞后、感情干扰等问题,提高考核效率,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四)完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公务员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一是从物质待遇方面激发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将现行的等级工资制向绩效工资制转变,根据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和做出的贡献发放工资,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发放奖金,鼓励基层公务员争先创优;二是从精神文化方面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各级行政机关要努力营造开放、坦诚的工作氛围,领导者要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对于工作努力认真的基层公务员要给予精神方面的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基层公务员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对所处机关的归属感,最终提高工作积极性;三是要引进竞争淘汰机制。惩处、辞退是负激励中重要手段,在淘汰的压力下,基层公务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会有所增强。对于工作散漫、违法乱纪,且屡教不改的人员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采取辞退的措施,淘汰掉不能履行公务员职责的人员。以此,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激励基层公务员努力工作,不断进步。

县乡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6篇

最近,我们对全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听取了11位乡镇纪委书记的意见,召开了有150多人次参加的7个座谈会。同时,对目前县、乡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人员情况等普遍进行了解。通过调研,既看到了我县在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上所做的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

近年来,xxx县纪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纪委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着力抓好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为维护xxx县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三条有关“党的基层委员会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或设纪律检查委员”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全县现有县纪委监察局机关、11个乡镇纪委、6个县直属单位纪检组织,共18个纪检组织。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设委员25名,常委9名(其中专职常委7名,兼职常委2名)。县教育、建设、公安部门设立了纪委,配备了专职纪委书记。垂直管理部门国税、地税、工商等单位党组织设立了纪检组长或纪检员。全县11个乡镇纪委,有纪委书记11名,其中10个乡镇纪委书记由党委副书记兼任;有纪委委员51名,每乡镇均按3-5名纪委委员配备,纪委委员多是从人武部、党政办、团委、信访办、农经站等基层机关站所干部中产生,配有专职乡镇纪检干事10名,大部分乡镇纪检干事都兼任其他工作。全县共有93名纪检监察干部(其中汉族34名,占36.6,维吾尔族69名,63.4;女干部15名,占16),平均年龄36.54岁。本科29名,占31;大专56名,占60;中专9名,占9。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县的纪检监察干部思想积极向上,工作恪尽职守,有一定的战斗力,表现为:

一是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广大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县委、政府的领导,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为xxx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是爱憎分明,痛恨腐败现象。县、乡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一样,对腐败分子、腐败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在实际工作中能做到有案必查,是党和人民群众可以信赖的反腐败的重要力量。

三是有较强的廉洁自律意识。县、乡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工作、生活中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廉洁自律,维护了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县、乡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纪检监察干部兼职多,不利于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整体能力的提高。全县乡镇和县直部门的17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虽担任同级党委(组)副书记,但兼职太多,在实际工作中,纪检监察干部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本职工作,以至有时只能忙于应付。

(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文化结构上虽然学历较高,大专以上文化占干部总数的91,中文、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多,而财务、审计、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的较少,缺乏懂经济、懂财务、懂法律、懂管理、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县纪委监察局机关和乡镇大部分纪检干部存在“接岗时没有培训、在岗时没空培训”的现象,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补充,知识面窄,内容过时,理论水平、工作思路、方法举措等相对滞后,制约着纪检监察工作质量的提高。县纪委虽然每年都对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或办短期培训班或以会代训或组织自学,但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培训难以深入,干部整体素质难以得到较大提高。

上一篇:吴忠市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下一篇: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公司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