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讲稿: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2024-05-27

人才工作讲稿: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精选5篇)

人才工作讲稿: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第1篇

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2018年1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2017 年,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年, 是人才工作亮点纷呈的一年。一项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推进,一个个创新成果的落地开花,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步伐坚实有力。近日,中国人才杂志、光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联合评选出“2017 年人才工作十件大事”。

1.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2.习近平对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

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和国家部委围绕《意见》出台30多项改革政策,制定104个配套文件;30个省区市印发实施意见和方案,涉及人才培养支持、评价使用、流动激励及海外引才等各个环节,覆盖各领域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4.我国迎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2012年海外回国27万人,到2016年增加到43万人,同年累计回国达到265万人,形成了十八大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

5.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加速迈向人才强国行列。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

6.专家国情研修工作力度和规模显著加大。2017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共举办研修班20期,近1400名高层次专家参加研修;各地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和要求,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专家国情研修,组织18万余名各类专家参加研修,取得良好效果。

7.专家服务基层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广大专家人才通过服务基层,带动技术、智力、信息等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助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8.我国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中国代

表团斩获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不但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也荣登金牌榜首位。

9.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开始启用。2017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启用,是深化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外籍优秀人才在我国居留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扩大人才对外开放度。

10.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重视专家联系服务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是决定民族兴亡、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资源。一个党派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有一群具有知识而精干的人才统领。就拿刘邦来说,他之所以能夺取天下,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善于识人用人。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比不过张良;而在管理国家,安抚百姓,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方面,刘邦又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刘邦更不如韩信。虽然这三位皆是人中之杰,但是刘邦却能大胆的使用他们;而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为之所用。因此,刘邦能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识人用人,重用将才。以史明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就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及时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一、关于习近平同志人才观的论述

求贤若渴、惜才如命是习近平同志多年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地方工作期间乃至担任总书记以后,他一直重视探索人

才规律、创新用人机制,在不同时期对人才问题都做出过精彩论述。这些论述与十九大以后总书记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讲话一以贯之。

(一)正定“人才九条”

1983年3月29日,在总书记主持下,正定县委出台广纳贤士的“九条规定”,并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臵刊发,引起强烈震撼。“九条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

1.热烈欢迎外地各种科技人员来正定帮助发展县、社、队企业。对搞成的每个项目,只要产品有销路,其利润由双方商定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贡献突出者,县委将予以记功、记大功、晋级、晋职。在农村的家属户口优先转吃商品粮,并给家属、子女安排适当工作。

2.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凡有技术专长者一律接收。其中包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的;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曾被当作“资本主义”典型批判至今仍不被重视的;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使其科研工作遭到压制的;没有学历而自学成才的。

3.工作调动由县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办理,若一时办理不齐手续,可先来后办。原工资照发,粮食定量不变(全部细粮),工龄连续计算。今后根据贡献大小另行确定工资数额。对不能调入我县工作者,可短期应聘或兼任我县某方面的经济技术顾问。

4.愿为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提供试制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所需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新产品一旦被本县采用,即付重奖;收到经济效益后,利润按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同时也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作报酬、往返车费照付。

5.调入的人才,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出现问题,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加以解决。

6.兴建“人才楼”“招贤馆”。设立人才服务处,对人才统一管理,配备助手、车辆,做到搬煤到屋,送粮到户,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7.成立技术开发公司,吸收人才,接受新产品、新技术;对科研人员和自学成才青年正在业余研究的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若愿意给予本公司,将尽力协助解决经费困难问题。

8.积极鼓励、扶持城乡团体和个人自筹资金和外地大、中专院校签订教学、代培合同,定向培训人才。教授、学者、工程师及有技术专长者应聘来县讲学,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车接车送免费招待,并发津贴费。

9.实行人才流动,调入该县的科技人员来去自由,本人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可以调到所向往单位,县委、县政府不加阻拦,并提供出走方便。

这“九条规定”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路人才的涌入,使得正定这所古城焕发了青春。

(二)宁德“人才经”:知、举、用、待、育

1988年到1990年,习近平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引用列宁的名言:“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现在的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以此来说明选用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并用“知、举、用、待、育”五个字系统总结了他的“人才经”。

1.“知”就是识别人才。这个问题包括什么是人才和如何

识别人才两个方面。我国古代谓德、量、才、志、绩者为人才。所谓德,主要指政治操守好。现在对德的要求,可以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概括:“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工作。”所谓量,是指能接受正确意见,容纳贤才。所谓才,是指才能,有创造力,有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所谓志,是指志向远大,意志坚定,有韧劲。所谓绩,就是政绩,在工作中,能奋发有为,尽心尽力,有所建树,人民群众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有了识别人才的标准,还要有识别人才的方法。《吕氏春秋〃论人》“八观”中有“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有些人喜欢夸夸其谈,而行动上老打折扣,用形式主义的一套来应付你。用了这种人就要误事。“六验”中有“苦之以验其志”等,这对我们都很有借鉴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是一个穷地方,需要一批能吃苦、讲奉献的人去工作。我们对闽东干部的评估不是注重于他近期内做出多少醒目的成绩,而是注重于他是否尽心尽力去做长期性、铺垫性的工作。一个贫穷的地方,你想一朝一夕就改变它的面貌是不现实的,只要你讲奉献,尽心尽力,就是一位好同志。

2.“举”就是荐纳人才。荐纳人才强调尚贤事能,也就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荐纳人才最忌“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和囿于地域之见。习近平同志认为,共产党的选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四化标准,讲五湖四海,看政绩。不管你是哪个地方人,只要符合四化标准,就举用你,不管你资历深浅,只要办事能力强,就举用你。

3.“用”就是量才授任。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反过来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以僵化的标准衡量人才。俗话说:马跑千里,不宜犁田;舟可渡河,却不能用于陆地代步。人才放错了位臵,有可能成为垃圾。

4.“待”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不要压抑和埋没他们的才能;要关心、爱护人才,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要信任他们,不能委之以事权之后,又滥加猜疑,否则,会导致上下离心离德,无法工作。

5.“育”就是培养人才。得贤,必须以培育人才为前提,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是善于培养人才的,因为是否重视培养人才是关系百年大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培养人才,一要精心扶植,二要严格要求,三要大胆使用。

(三)浙江:“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是无限的,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拆除围墙,降低门槛,敞开大门,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他提出,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还要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浙江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和乐园。

不久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下称《行动纲要》),《行动纲要》按照总书记2015年提出的“浙江的人才优势要与时俱进、更上层楼”的要求,在2003年明确强省额度基础上,围绕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提出在12个方面重点突破的“33条”政策举措,形成了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制度体系,对于开辟新时代浙江人才发展的全新境界、为浙江省实现“两个高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之基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深刻认识、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人才成长规律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必然要求,包括厚德育人、量才施用、竞争成才、最佳成才期、实践成才等。他严肃批评诸如“武大郎开店”“叶公好龙”,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引进外来人才与培养、使用本土人才的关系,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陈腐落后观念和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不良现象,大力呼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包括: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等。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论及人才问题,强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等。

(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我们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资源凝聚起来,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大家一个个人生梦、事业梦的实现,促进整个中国梦的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体现了总书记作为政治家的博大胸襟,也是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讲话精神,努力让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真正成为时代的风尚。二、十九大报告关于人才工作的论述

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上做了报告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涉及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在

报告的第十三部分中,有一个段落专门论述人才工作,在其他地方还多次、反复地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对人才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据统计,在整个报告中,明确提到“人才”两个字的地方达14处之多。报告在对各项工作的论述中,广泛涉及党政人才、科技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文化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军事人才等问题,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

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精彩的“人才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们党求贤若渴、广聚英才的博大胸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定位:从第一资源到战略资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党的相关文件都指出,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表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位臵和极端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从第一资源到战略资源,这是人才工作的新定位。这个新定位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前提和背景下提出的,是人才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赋予了人才工作更加崇高的使命和更加重要的任务。

十九大报告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了人才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

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表明了人力资源发展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报告高度重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里,报告集中提到了三类人才,这充分体现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突出地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要在创新上实现新的飞跃,必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在十九大报告中,除第十三部分专门论述人才的段落外,这里是报告中论述和强调人才工作最集中的地方,足见人才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突出加强三类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研究,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新要求: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快”“三个更加”,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指出了人才工作坚持的原则、目标和路径。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的伟大意义,用新时代的新要求来思考人才工作,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一个加快”“三个更加”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政策,按照报告提出的“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在人才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要牢牢抓住“党管人才”的“纲”,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体制优势,凝聚全党智慧全面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继续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把选才的视野从全国扩大到全球,最大限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从根本上说,党管人才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党用人才,是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党管人才的最大优势,在于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党委的统一

领导下和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下,有效团结各方面力量,做好人才工作。

如今,人才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优惠政策比拼,而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拓宽用人视野,破除制度藩篱,增强政策开放度,提高人才流动性,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尽展其能。

不久前,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2015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这是继2010年后开展的第二次全口径统计。数据显示: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1.8亿人、16%的规划目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分别为729.0万人、4334.1万人、7328.1万人、4501.0万人、1692.3万人、75.9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长4.0%、45.5%、32.0%、57.2%、61.4%、272.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资源总量分别比2020年规划目标超出3.2%和15.4%。

人才队伍素质明显增强。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48.5人年,比2010年增长14.9人年,超出2020年规划目标5.5人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6.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27.3%,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3.3%,分别比2010年上升4.4、1.7、1.1个百分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达42.4%,比2010年上升8.2个百分点。

人才投入和效能显著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8%,比2010年上升3.8个百分点;人才贡献率达到33.5%,比2010年上升6.9个百分点,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全球人才磁场效应不断增强。截至2016年底,国家“千人计划”共引进海外人才6089人,留学回国人才总数达265.1万人,其中70%均为党的十八大之后回国的,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许多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2020年的目标值。这说明,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要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新任务:推进国家各个战略实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七大战略”中,人才强国战略是推进战略,是推进其他各个战略实施的根本动力。

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加剧变革的时代面前,要抢抓出国留学人员加速回流的人才红利,加快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具有思维整合能力、能够应付各种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但中国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破除“四个脱节”,实现“四个对接”。

四个脱节,即“科技人才同经济的脱节、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脱节、人才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脱节、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脱节”。四个脱节,需要从制度设计上

寻求其根源;中国人才创新创业水平提升受阻,需要破解制度上的诸多障碍。

四个对接,即“强化科技人才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等四项对接,主体是人才与经济的对接;“四个对接”的关键是“人才与价值的对接”。十九大报告强调“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人才与价值的对接”提供了“金钥匙”。

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工作的要求,系统学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论述,全面理解、深入贯彻、认真落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做出人才发展的新作为,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三、某某区贯彻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思考

作为组织部长,必须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盘活人才这个“战略资源”。怎样才能做好人才工作,我从“引、育、用、管、留”五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是拓宽渠道引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开展人才摸底大排查,完善引才目录集中发布机制,有针对性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注重发挥乡情人才引才模式,制定乡情作为纽带的柔性引才计划,建立在外地玉林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在外地玉林籍人才通过兼职、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坚持项目带动,在夯实人才发展载体上实现新突破。项目是吸引人才、汇聚人才的重要抓

手,要聚焦重点产业建设,以产业优势为主抓手,围绕“产业内涵”全力以赴招引大项目、建设大项目,把产业优势作为引才的最大优势,积极放大产业舞台的承载力与吸引力,全力实现“优势产业引才与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互动并进。实施“校地人才互动”工程,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是内外人才的持续引进。

二是分类施教育人才。根据本土人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特点,通过分类施教的方式,建立一套覆盖各类人才队伍的培养政策体系。通过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比如,可以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技能实践培训,提升实用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示范帮带能力,重点培养一批种植养殖骨干人才和产业大户,进一步引领和带动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实用人才行业知识需求,组织农口专家开展“送科技下乡、送技术入户”活动,促进人才资源下沉、智力资源下移。定期开设“田间课堂”,深入到种养殖一线进行现场教学和技术指导,解决群众种养难题,增强培训效果。推行科技特派员包乡联村责任制,整合现有科技人才资源,组建科技服务队,每个服务队包抓1个乡镇,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培育壮大产业大户。

三是健全机制管人才。成立县(市、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调、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人才工作定期走访制度、挂职锻

炼、考核评价、激励表彰等制度,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本地区人才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制定人才分工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提高人才工作合力。

总书记在谈到干部管理时提出了“干部随管理成长,管理伴干部一生”的理念。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人才的日常管理工作,那就是要做到“人才随管理成长,管理伴随人才一生”。

☆微视频 :习近平用典:不拘一格用人才

☆故 事 :“西邻五子”——人岗匹配的用人理念 《经野子内幕》中为我们讲述了西邻五子的典故,说西边邻居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聪明,一个瞎,一个驼背,一个瘸。于是西邻就安排让老实的务农,聪明的经商,瞎子卜卦(算命),驼背搓麻绳,瘸子纺线,结果五个儿子各得其所,都不用为衣食发愁。以现代眼光来看,西邻真可称得上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为其每个儿子所进行的人生设计和岗位安排可谓精妙。很好的做到了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将最合适的岗位安排给最适合的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人皆可成才,天下没有废品,只不过你放错了地方而已。从这一点上看,西邻的典故,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大诗人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但是有用并不完全等于就能发挥作用。有用,是有潜能、资质好,其实是可用的意思。但要想将人才用好、用活、用出效益用出质量,就是大学问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人岗相适、人岗匹配。

管理人才,你就不能放在技术研发岗位;营销人才,你也不能放在行政管理岗位;专业技术人才,你不能让人家去跑市场。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才所擅长的领域和行当是不一样的,切不可笼而统之、不分就里一锅煮。要当好现代伯乐,不光是要有识别“千里马”的慧眼,更要学会将“千里马们”分类甑别、相互比较、明确优缺点、掌握脾气性格。否则,即便就是人才到了你这里,也是最终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四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坚持“以用为本”原则,充分挖掘和用足用好现有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发挥人才的作用,贵在知人善用。知人,重在知其所长所短,善用,重在扬长避短。对于一个人来说,扬其长则可能是人才,用其短则可能成为庸才。因此,要结合人才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选派到适当岗位,为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平台。做到知人善用,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人才机制,做到公平竞争,公正评判,公开用人,真正做到唯贤是举,以政绩取人。要相信人才的潜能,施以重担,委以重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引言: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以及适当的待遇留人

1月7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8年第一次会议,专题听取各地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这是广西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有益实践,也是广西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举措。会议由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喻云林主持讲话。喻云林部

长指出,要留住人才,重要的是在事业、感情和适当的待遇“三个留人”上下功夫,增加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让人才感到有“盼头”,能够专心工作、舒心生活,切实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五是优化环境留人才。坚持从优化人才环境入手,对各类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政策环境、事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一要坚持政治上关怀,做到“三个突出”:突出吸收优秀人才入党;突出推荐优秀人才进入“两代表一委员”队伍;突出提拔重用优秀人才。二要坚持事业上支持,在人才创业方面,不断强化政策、资金、激励措施等服务政策的落实,鼓励支持人才成长和创业,引导扶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三要坚持生活上关爱,认真落实引进优秀人才在生活待遇、住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人才慰问制度,在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期间对各类人才进行慰问,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建立区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和区人才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制度,坚持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让区委领导直接联系人才和关心关爱人才成为尊重人才的新常态。

人才工作讲稿: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第2篇

展现新作为

奋力谱写新时代安徽法院工作的新篇章

省高院党组书记、院长 董开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总书记多次就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从思想教育、选贤任能、考核评价、容错纠错等7个方面,就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党员、合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党章党规党纪,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新担当新作为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重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7年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奋斗史。97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苦难辉煌,实现了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饱受欺凌到备受尊敬、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的历史巨变,开辟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谱写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丽史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优秀品质。

97年风雨兼程,97年沧桑巨变。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核心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正在我们面前展开,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以新担当新作为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第一,党的宗旨初心呼唤新担当新作为。一个政党忘记了初心,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当初为了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初心,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一心一意为人民履好职、尽好责,认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二,党的历史使命呼唤新担当新作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既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目标进军。“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这个关键时期,只有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动力,付出更为艰巨、艰苦的努力,矢志不渝,拼搏奋进,才能在十九大擘画的新征程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新时代法院工作发展进步呼唤新担当新作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今年以来,省高院党组确立“八个着力抓好”作为新时代全省法院工作的主攻方向、主要抓手,抓自身带系统,依法履职尽责,法院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特别是聚焦“基本解决执行难”,于4月初在全省法院全面打响了一场“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两个多月来,攻坚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执行结案率同比显著上升,执行考核指标位次明显前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指出:“法院开展的‘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效果很好,省委坚决支持,这场硬仗必须打赢打胜”。当前,安徽经济社会持续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融入长三角进程加快,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生力军、对接“一带一路”西大门、能源供给大通道、生态绿色后花园的定位更趋清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一批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广大群众高度关注胜诉权益的实现,对解决执行难翘首以盼。这些都对法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全省大局,进一步强化司法应对,担起该担的责任,展现应有的作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以新担当新作为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法院工作的职责使命

敢于担当是一种操守、一种品格、一种境界,干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对于新时代人民法院党员干警来说,更要有一种担当精神,想为能为,敢为善为,以强烈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历史担当,积极投身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中去,在推动安徽法院工作发展进步的不懈奋斗中书写自己的人生精彩。

第一,对党要绝对忠诚。总书记强调,“忠诚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在对党忠诚问题上必须纯粹,不能有丝毫杂质,不能有丝毫虚假”。要确保对党的绝对忠诚,对我们每一名党员干警而言,关键就是要做到“两维护三看齐”。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法院工作中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与党中央方向一致、号令一致、步调一致。

第二,对事业要尽职尽责。今天的奋斗,筑就通往明天的路基。我们新时代法院工作的光辉业绩,要靠每一名党员干警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要有敢于担当的“宽肩膀”。在落实院党组决策部署上,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手的山芋,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豁得出、顶得上,决不能不敢担当、不愿担当,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更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圆满完成党组交办的各项任务。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任其事、负其责,既当“指挥员”又当“主攻手”。对普通党员干警来说,对领导交办的事情要不讲条件、坚决落实。要有善于担当的“真本领”。切实提升能力素质,不断弥补知识空白、能力弱项和经验盲区,练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确保干一事成一事。要下勤于担当的“苦功夫”。只有把事业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拿出雷厉风行的作风、勤勤恳恳的态度、宵衣旰食的干劲,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拼搏进取、无私奉献,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精神状态及时高效完成自己的每项工作任务。第三,对人民要永葆初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人民法院姓人民,司法为民始终是我们的宗旨所系、初心所向。每一位同志都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依法为人民用好手中的审判权、执行权,以我们安徽历史上的包拯等清官为楷模,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平等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公正处理好每一起案件,决不能让公平正义的天平蒙尘。要持续擦亮诉讼服务中心这张名片,把司法便民利民的工作想到细处、做到实处,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为群众提供热情、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以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人才工作讲稿: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第3篇

——关于学习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报告的思想汇报 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百年清华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青年学生和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在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础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这样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显得尤其重要。

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同样是十分重要的。面对着国际社会的复杂格局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正是一个增强国家综合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直接应用的实用性民生性科学技术,正是我国现在最需要最紧缺的科学技术领域。在这一时期,应当充分开展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形成资源上的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完成对一些关键领域的研究。这样既为国家直接贡献了实质性的成果,也为国家培养了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的新一代的人才。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一环。在高等教育全面建设的同时,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线,充分的结合产学研的融合,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经济的发展将使高等教育的建设得到更加广泛和全面的推进,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更加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引导和督促下,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要让高等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质量提高,必须要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挂钩,形成良性循环。

人才工作讲稿: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第4篇

同志们:

7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月份。100年前的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将一个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建设成了欣欣向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构筑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伟大的革命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并要求“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伟大成就催人奋进,伟大精神感人至深。此刻,我们重温党的辉煌历史,淬炼初心使命,作为一名××年党龄的党员,我心情澎湃,更加坚定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在这全党上下学党史悟思想开新局办实事的时刻,作为党总支书记给大家讲党课,对于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今天我结合庆祝建党百年,以及个人学习党史的感悟,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一同感悟思想伟力,传承革命精神,接续奋斗新时代。

6月6日,总支组织党员干部代表赴荔波邓恩铭故居参观学习,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告密,省委机关遭破坏,邓恩铭在济南第二次被捕。面对敌人酷刑,邓恩铭依旧坚贞不屈。就义前,给母亲写下的著名的《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读完这首诗,相信大家与我一样深深为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大无畏革命精神深深感动,让我们再次见证了革命精神力量。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

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在于它与生俱来的独特精神气质。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在目睹延安的真实生活后,他认定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虽然衣衫褴褛、缺枪少弹,但具有“东方魔力”,“是无法打败的”。这一富有洞察力的评价预测了中国共产党的前途与命运,也揭示了党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实质。这些精神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红色血脉中,刻画成绵延厚重的精神谱系,成为解读百年大党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政党一刻也离不开精神的滋养。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成长为“中国号”的巍巍巨轮,红色基因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拼搏、砥砺奋斗中薪火相传,锻造出一系列伟大的革命精神。

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的奋斗史,一部物质文明的创造史,同时也是一部革命精神的发展史。这部革命精神发展史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近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宝贵财富,从纵向看,其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其领导的革命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为标志,以救国为核心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使党和人民军队展现出经天纬地的革命豪情。这一时期,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标志,以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使党和全国人民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建设豪情。这一时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形成了以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扶贫攻坚精神等为标志,以兴国强国为核心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使党和人民展现出惊天动地的改革豪情。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纵向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横向看,就其根本内涵和核心要素而言,又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比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等等,把握这些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革命精神,始终如一地追求革命精神。但是不论纵向横向,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有一点精神。革命精神,还将鼓舞和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949年,毛泽东在进京赶考前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理名言。其在讲话中指出:“我赞成在和平时期逐步缩小军队干部跟军队以外干部的薪水差额,但不是完全平均主义。我是历来主张军队要艰苦奋斗,要成为模范的。一九四九年在这个地方开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位将军主张军队要增加薪水,有许多同志赞成,我就反对。他举的例子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他说这不行。我说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有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旧址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表示,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同时指出,我们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有的觉得现在已经可以好好喘口气、歇歇脚,做做安稳官、太平官了;有的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有的为个人打算多了,患得患失、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享受;有的习惯当“传声筒”、“中转站”,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难题往上交,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强调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当前,我们县受潘志立等腐败案件的影响,政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之沉重的债务压力和繁重遗留工程项目整改,艰难险阻,风险叠加,困难重重,一些干部“精气神”不足,工作缺少干劲、缺少激情、缺少魄力,滋生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想法,有的甘做太平官、慵懒官,有位不作为、有责不担当,制约全县工作的开展。归根到底,就是做到两个务必,没有保持好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践行革命精神争走在前列作表率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我们的民族、国家才能在风浪中激流勇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不确定性因素频发。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雄健的精神”作支撑。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

第一,牢记革命者的身份。革命者是共产党人的身份标识和政治本色,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也是守初心担使命的力量之源。革命人永远年轻。我们的党百年风华正茂,百年恰是少年,我们党之所以能永葆青春活力,根本就在于无产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总书记强调“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要求全党同志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始终以“革命者”的姿态和

“赶考”的状态,答好新时代的“考卷”。

第二,增强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回顾历史,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靠斗争赢得未来。昔日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今天有“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坚定;过去有“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冲劲,如今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决心。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需要永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

纪检监察机关因党而生、为党而战、兴党而强,自设立之日起,就肩负着特殊使命。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忠诚卫士,干得就是斗争的活。我们必须立足职能职责,坚决把斗争精神融入到工作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落地生根。一要深刻认识到斗争精神是全面从严的内在要求,也是政治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必须把政治监督作为首要任务。要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政治监督的“根”和“魂”,把“重音”放在督促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与自行其是、各自为政,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作坚决斗争,确保政令畅通。要坚决与攫取政治权力、改变党的性质,与山头主义、宗派主义,与码头文化、圈子文化作坚决斗争,全面净化政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实际行动践行

“两个维护”。二要在做细做实日常监督上持续聚力。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第一职责和基本职责。要把监督挺在前面,必须将斗争精神落实其中。当前,有的不愿监督,情面胜过原则,信奉得罪人的事少做这一世俗观,遇到问题不是动真碰硬,而是躲着走绕着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装聋作哑,明知问题存在却听之任之、任其滋生;有的不敢监督,前怕狼后怕虎,说话没底气、办事不硬气,该发声的时候一声不吭,该说不的时候三缄其口,本是监督者的角色,却矮人了三分。究其根源,还是明哲保身、怕得罪人,不愿真正践行斗争精神。纪检监察干部就是要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决扛起斗争的大旗,勇于当战士不做绅士,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切实把监督工作实实在在做起来、做到位。三要敢于向腐败问题亮剑。坚持有贪肃贪、有腐反腐,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强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把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要加大对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整治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要锲而不舍查纠“四风”,深挖细查“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的种种表现,坚决防止反弹回潮、卷土重来。要加大系统性反腐力度,依法查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坚决清除甘于被“围猎”的腐败分子,坚决防范各种利益集团拉拢腐蚀领导干部,以强有力的正风反腐斗争之势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第三,永葆昂扬的精神状态。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懈怠的危险是最大的危险。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一个人有精神,渴望进步、有进取心,那么他完全可以弥补先天能力的不足,进而通过后天的学习、交流、思考而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但如果精神懈怠了,自然进取心不强,自然会忽视学习,而一个没有了进取心、不注重后天的学习的人自然会变得固步自封、思想僵化,长久如此自然无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成为一个落伍者。

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不断汲取伟大革命精神的力量,始终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摒弃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摒弃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

同志们,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最后,用三句话语大家共勉:

年轻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在风雨实践中历练成长;

中年干部要克服迷茫观望,在履职尽责中拼搏进取;

人才工作讲稿: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第5篇

——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20天前,我们刚刚结束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现场考察工作。来自省内外的10位专家用4天多的时间对学校教学工作“全面体检”。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我校本科教学近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回顾近三年的迎评促建工作过程,全校师生员工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和自觉性,上下同心戮力、拼搏向上,保证了本次审核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刚才,宝忠校长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学校迎评促建工作。会议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也给予了表彰。这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对于我校建设与发展是一次难得机遇,值得广大师生珍惜,也值得深入系统地总结。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与看法:

一、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简要回顾

2015年10月,学校召开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动员大会,到现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学校把迎评工作提上主要日程,各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积极配合,各单位广泛动员,自评自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学校层面共组织召开专家报告会、培训会、评审工作布置会等15场次; 召开动员大会、工作部署会议、工作推进会等20场次;开展了三轮自评、预评工作,覆盖全校12个教学单位;撰写自评报告及相关数据报告、校长补充报告等材料近20万字,仅自评报告就反复斟酌修改了12稿。编辑汇总专家案头材料80余万字,收集整理支撑材料档案文件1430份,这些文案准备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各教学单位在学校的总体部署下,围绕试卷、论文、教学文件、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等扎实开展评估评建整改,形成了学院自评报告、系统化的支撑材料和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在4天多的现场考察期间,专家组共听课48门次,审阅毕业论文774份、试卷1274份,召开了6场座谈会,考察了3个校外实训基地及用人单位,逐一访谈全体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院师生124人次。全校师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学校的深厚感情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致认为,哈尔滨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学校领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牢牢把握本科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上下充分展现出直面问题的勇气和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愿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已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共识,教学管理规范,教风学风端正,校园整洁美观。

二、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的总体成效 在专家反馈会上,徐可为组长代表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五个方面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一是哈尔滨学院领导班子锐意改革,团结进取,赢得了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时期。二是学校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市政府作为学校举办方的支持,有力保障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三是强化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学校的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向应用型转型的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四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工作相得益彰,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在效果上,有效彰显了大学的育人功能。五是开展审美教育,致力美育工作,学校美育工作特色鲜明,提升空间巨大。

回顾近三年的迎评工作,学校教学工作确实实现了新的变化,实现了新的发展。

一是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三五”以来,学校落实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不断夯实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本科教学第一线,坚持到课堂听课,与教师、学生座谈、交流,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扎实开展自评自建,全校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关注本科教学、全员投入评估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本科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广大教师和学校有关部门,本着对学校事业积极负责的态度,围绕审核评估的“五个满意度”,把评估“二十字”方针的理念融入到日常 教学改革过程中,融入到评估评建工作中,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评估评建任务。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七项工程,修订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推进院系调整,推动公共课改革,实施校企共建课程,实行学业导师制、学分制社团,开展小班化教学改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智慧教室建设、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建设等,使我校的应用型教学改革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始确立。

三是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完善。评建工作期间,学校加强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制度与质量标准建设,重新制定、修订本科教学管理的相关文件79个,形成了新的《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和《各主要教学环节规范与质量评价标准》。各学院依据学校的管理文件,制定了相应的院级管理文件与实施细则,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从而有力地保证办学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是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督导员和辅导员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检查,强化了教学过程管理,严肃了教学秩序,加强了学生考风考纪教育,严抓了试卷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呈现了广大教师严谨的教学风貌和绝大部分学生勤奋好学的良好状态。五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近三年来,学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本科教学建设,教学经费从2015年的1.03亿元增至2017年的1.09亿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和学费之和的比例达到27%,是远远超出国家规定13%的。实际上学校用于教学方面的相关投入远远不止这些,很多硬件建设的投入包括我们对各个教学楼、实验中心、大创中心、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等进行的修缮更新等等。这几年投入都是最大的。学校课堂教学设施、实验室环境条件逐步改善,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等不断更新。正在建的工程训练中心、食品实验教学楼面积3万平方米,将成为省内先进的工训中心;在建的学生宿舍面积2.1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学生住宿环境条件。这次评估专家组成员明显感到我校这几年校园面貌的变化很大,给所有评估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美丽整洁的校园、如此生态的校园,在省内高校中是不多见的。

应当说,上述评建工作成效是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是广大师生把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和评建工作所展示出的良好精神风貌,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委向积极参与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审核评估评建过程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这次审核评估是在我们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当中进行的一次重要评估。省政府教育教学督导室高度重视,派出的专家组里面既有校长,也有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还有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可以说这些专家都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他们看问题看得准、看得深,指出了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自己的认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理解不够,落实不到位,对于学校转型发展仍然存在认识误区。专家组对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本科教学定位是认同的,认为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学校的定位和目标在走访的学院和部分教师学生当中没有得到积极的反映。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包括学生,对哈尔滨学院要建成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建设大学、分哪些阶段建设不知道;对于我校本科教学的定位,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语焉不详。这说明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还没有深入到基层,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所有的干部、教师和学生当中。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学校的很多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基层。这是专家给我们的一个评判。

第二,学科专业设置与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迟缓,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不高。这此次专家考察过程中,有多位专家 指出学校本科专业数量偏多,专业维度亟待调整和优化;专业质量不高,没有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虽然我们这几年做了些调整,但是我们往往过多地考虑办学历史留给学校的财富,调整力度远远不够。

第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机制还未形成。近年来,尽管学校加大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并从教师职务聘任、考评、教学业绩奖励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但是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短板,结构性短缺比较突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和绩效激励仍然不够。比如有21个专业人数不超过10人,实验人员仅有21人,有12个专业没有教授,有12个专业负责人的职称为中级。另外,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在教师中,对教学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没有明确认定指标。在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中,对科研方面的要求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对教学的考核指标偏软,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完善、有效的评价标准;在教师职务聘任考核中,更多偏重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而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在教学改革和建设中的贡献重视不够。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传统、僵化,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不高。近几年,我们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包括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国际化,但还远远不够。对于我校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言,与我们合作的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仅仅是浅层次的,或者说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

第五,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陈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与高水平大学相比,我校在课程数量和门次上都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大班多、小班少”,教师教学手段多以传统的知识传授型为主,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在评估反馈会上,专家明确指出课堂上传统式、灌输式、单声道的教学手段普遍存在,与学生互动不足,有些教师甚至一堂课里面一点互动都没有,眼神都不看,多媒体现代化的手段是好,但是利用得不好,教学方法落后。另外,对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方式单一,多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专家查阅了非常多的试卷,看到试题里面主要是知识的复述,记忆类的试题比较多,而一些创新性的思考、创新性的题目、综合性的题目比较少。

我所讲的这几个问题既是专家组指出的,也是学校在评建中所发现的。要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

四、关于如何巩固改革发展成果的几点思考

(一)巩固已经取得的评建成果形成长效机制 专家组走之后,有几个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有的认为专家评估意见反馈后,评估工作就结束了,大功告成,高枕无忧了。有的认为教学中的问题已经在自评 自建阶段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可以留待以后慢慢解决。有的认为遗留下来的问题都是比较难解决的“硬骨头”,对评估整改工作产生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整改阶段又没有评估专家现场盯着,不必那么认真,产生消极应付的思想。上述这些糊涂观念和不正确的认识,必须克服,要清醒认识到,评估后,巩固、整改、提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不可推卸的、不能含糊的任务。既是对学校发展的负责,也是对我们三年来迎评及多年来学校建设付出辛苦汗水的交待。所以,必须珍惜评建工作中形成的好风貌、好作风、好经验,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能评估一阵风、雨过地皮干。对已经明确反对的旧理念、坏习惯、坏作风要坚决防止反弹。比如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打游戏、迟到早退、懒散等现象;任课教师不管理课堂纪律,不与学生互动,满堂灌、不批改作业等问题。我们已经抓出了一些成效,是不能回潮的。通过评估,我们积累了经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接下来要进一步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做强长板、补足短板,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干,不断推进学校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抓好整改,要形成长效机制,要将好的风貌发扬光大。

(二)让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

什么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怎样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我们还要深入思考,深入研究,更要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办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首先必须要抓好思想认识、理论武装。这次评估发现的问题让我们感受到学校在理论研究、理论探索、理论武装上还存在差距。如果这个方面不做深入思考,不让学校广大师生更多了解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理念,那么我们推进改革就会困难重重。其次要深入落实“文化荣校”理念,把“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融入到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第三要把思想教育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和现实行动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活动,提高师生对学校办学目标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贡献度。第四要建设好宣传主渠道,筑牢宣传思想工作新阵地,有效地传递学校声音,反映学校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理念和取得的改革成果,形成激励进取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建设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相匹配的学科专业 我校要走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到底要有哪些学科专业,要怎样建设?我们要在理论和实践中积极探索,全力改革。一是对于那些为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的学科专业,我们要把它们扶优扶强,使其尽快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同类院校内一流学科专业。二是那些与学 校办学定位相称,有潜力成为优势专业或者说不拖学校后腿的学科专业,要加大改革调整力度和建设力度,使它尽快赶上去。三是那些排名靠后的学科专业要仔细论证,如果没有稳定的就业方向,没有明确的企业人才需求,那就一定要调整。我们既然定下了目标:要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我们的学科专业必须与之相适应。推进改革力度,强化大局意识,优化学科专业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

(四)建设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从这次评估专家反馈的意见分析,我校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根源都在于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因而也无法实现我们确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联系到学校近年来科研工作进展出现一些问题,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对比、与先进学校对比,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培养管理,和高水平教师的结构,都有一定差距。我校现有专任教师656人,还有每年100余人次的外聘教师。下一步,我想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需要有怎样的教师、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对教师有哪些基本要求”开展大讨论,统一认识,强化素质。要积极推动课堂革命,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建立起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要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进一步深 化人事制度改革,在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引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企业精英能工巧匠入校、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利用等方面下更大决心,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五)建设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管理队伍 正如评估专家所说,我校的许多部门在管理和服务理念上,仍体现出与学校建设目标和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在学校改革发展方面缺少深入思考与有效措施。实际上,我们如果能够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方面真正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平等对话时,才能有底气的说我们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所以,我们必须围绕“理念先进、意志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高效”来建设一支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加强管理人员岗位素质培训,加强业务能力考核,形成有效的管理服务模式。

同志们,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改革开放40年以来第一次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最近要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7个相关文件。这是我们发展的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志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要以这次审核评估作为事业发展的新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创新工 作,从根本上推动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入落实,奋力谱写哈尔滨学院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上一篇:4#楼工程竣工验收自评报告下一篇:校园超市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