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激励方案

2024-05-24

青年志愿者激励方案(精选9篇)

青年志愿者激励方案 第1篇

如何激励志愿者?

第一部分 赛前的培训

1、心理调适。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列举,并且想出应对办法,避免志愿者对志愿工作有太高的期望,脚踏实地,克服各类困难,减低现实与理想中的落差。

2、实例激励。举例各种先进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激励志愿者

3、理念渗透。把志愿者的价值和付出渗透给各位志愿者

4、选取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助理、组长 第二部分 比赛时

1、生理保障:吃饭;穿衣;药物;交通(每天要求志愿者发短信报平安)

2、精神激励 团队:

(1)打造团队文化,队歌,队服,口号,团队名称(2)流动红旗,优秀团队评比(3)营造家的感觉 个人激励方案:

(1)经理主管多给志愿者说激励的话,嘘寒问暖

(2)多表扬,每天开会的时候要表扬做得好的志愿者,要考勤,每天评选“今日之星”,颁发纪念品,让其分享发言(3)出团队的白板报,让志愿者贴上彼此祝福鼓励的话,经理 鼓励的话,把“今日之星”照片和事迹贴出来

(4)录制DVD,照片,留下美好回忆,结束时送没人一张DVD(5)生日信息做好记录,假如运动会期间有志愿者生日,要给她一个惊喜

(6)轮岗,假如有志愿者非常喜欢的项目明星,在不影响工作基础上可适当调岗

(7)开通飞信,每天工作结束后,都发一条温馨短信,“谢谢您今天的辛勤劳动”

(8)每天经理各个领域都要走遍,鼓励志愿者(以身作则),握手,熊抱,鞠躬

(9)及时收集问题,解决志愿者的问题,尊重志愿者

(10)奖励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优秀志愿者颁发场馆的证书(11)男女搭配,干活不累(12)不要把不良情绪放映给志愿者(13)鼓励为主,批评为辅(14)提供发泄情绪的途径(15)权力的适当下放。

青年志愿者激励方案 第2篇

我国志愿者服务发展势头迅猛,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许多国内学者展开了广泛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志愿者初具形态,到90年代高等院校学生志愿社团的蓬勃发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工作中来,成为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坚实力量。进入21世纪,大学生志愿工作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他们的身影和所赋予的时代精神给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非典救急、地震频发、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这一系列大事件中,中国大学生真真实实展现了他们的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分析

志愿者工作具备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基本特征。寻求合适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志愿者工作发挥出本身固有的优良特性。同时也根据大学生志愿者个人需要和社会环境的需求,有效的促进整个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在组织系统中,激励机制本质上是激励主客体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者这个群体中的激励因素、其相互关系、如何生效来实现。

现阶段,内在因素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包括奉献需求、精神需求、发展性需求。外在因素对在校大学生的激励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物质因素。在志愿工作过程中和结束后给予物质奖励。包括食宿、补贴、奖金、纪念品、集体活动等形式,吸引、激励志愿者的加入并做出更多的贡献。物质性激励因素较为客观、可量化,能通过实物奖励有效鼓舞志愿者,也能使其增加荣誉感。当然这需要志愿活动的组织方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从而满足物质激励的行为。

第二、组织因素。优秀的组织建设在大学生志愿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组织的类型和文化影响着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选择。如校园内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校外的非盈利组织和社团;还有体制内的党、团和政府组织等,大学生对不同组织的参与都导致了他们选择不同的志愿工作。

第三、环境因素。良好的学校内环境,通过对志愿者工作的推广、对志愿精神的倡导是一个主要渠道增加志愿者的数量。丰富完善的社会环境中,现场的招募、媒体网络宣传、周围朋友的志愿活动也能增加大学生对志愿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大学生志愿者多数通过高校、社会团体和非营利非企业组织这类

载体进行活动的。因此相关机构的良好宣传以及导向,制定完备的激励制度对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

三、大学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志愿者事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日趋壮大、工作涉及领域的展开、志愿者组织网络的.不完备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都在督促我们建立和改进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制度。这个过程中,问题的探索和研究都将积极推动志愿者事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

(一)激励规划不明朗,缺乏长效管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激励机制未来规划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重视和认可。但是纵观各相关机构组织对激励的长期规划依旧十分不明朗,缺乏长效的管理手段。合理的激励规划是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大多志愿者活动多度关注工作形式、流于表面内容,跟着感觉走,后续的关注和发展常常被忽视。

(二)激励方式不全面,缺乏人文关怀

大学生较为重视精神层面的回报,也需要物质方面作为辅助。现有的物质激励,通常给予奖章、奖金等简单形式的比较多,无法满足大学生志愿者成长和被认同心理需求。大学生在初期对志愿者保持了美好的想象和期待,但过度的物质激励而缺乏人文关怀会使奖励的意义大于志愿工作本身的内在价值,甚至扭曲了个人动机。

(三)激励体制不完备,缺乏法制保障

由于多种原因,激励体系很难顾全所有志愿者的需求,导致激励

不足。同时,志愿者活动以自发自愿为前提,但缺少相关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保障他们的权利。

四、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对策研究

志愿者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十分必要。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特点,并考虑其能力水平、认知程度、生活环境,恰当而有原则的去完善。主要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引导性原则、按需激励原则、时效性原则。

(一)激励规划系统化

志愿者事业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的宣传激励机制、明确未来规划要点、加强志愿精神的传承一系列的措施,旨在建设出一支经验丰富、长期服务的志愿者团队。

(二)激励方式多元化

责任感激励:大学生大部分具备自身肩负的公共责任感,从而积极自愿投身到志愿者事业中去。责任感的激励能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将志愿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完成;组织文化激励:使大学生融入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增加志愿工作对他们的感染力,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志愿事业之中;考评绩效激励:对志愿者工作制定严格的考评标准,可以提高大学生志愿工作效率,也能及时发现优缺点加以改正,从而形成完善的工作流程和美好的工作氛围。

(三)激励过程人文化

情感关怀、人文关怀需要始终贯穿在激励过程中。组织单位坦诚的关心是大学生真正需求的。通过协调组织工作氛围,增加对志愿者情绪心态的关注能够激励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并可以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

(四)激励政策法制化

合理的法制制度能有效保障志愿者基本权利的行使。把志愿者激励政策法制化,真正的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去,才能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政策的公平公开化也同样重要。

五、结论

青年志愿者激励方案 第3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模也在随之扩大。目前,它对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已得到大众的充分肯定,激励问题也成为大家值得关注的核心。志愿服务是志愿性、公益性、无偿性的,这让多数人只看到了志愿者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而由此忽略了一些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期望满足度。大学生有着专业的知识技能及知识架构,是当今青年志愿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他们的特征、期望,进而研究激励措施非常必要。

二、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要素

期望是个体单向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处于变化中的动态心理状态。通过研究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以下两个: 第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本身的特征。像个体因素( 如年龄、当前所处年级阶段等) 和认知水平( 如个体素质、责任意识等) 。第二,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需求的特征。所受的教育程度影响,他们对更高层次上的需求更为强烈。除了物质需求,他们更看重组织的认可和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今后发展及社会的肯定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江西各高校志愿者的期望要素主要包括: 个人发展与培训、情感交流、物质保障、权益保障、奖励、尊重等。

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活动内容不具有吸引力。参加志愿组织是想奉献爱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很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加入组织后都带着深深的失望,因为组织开展的活动没有挑战性,创新性,其专业知识得不到发挥。根据前面所提的影响因素,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挥。

其次,情感沟通不畅通。大学生参加志愿者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交友,这对个人的交际圈发展也有利。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志愿者没有足够的情感交流: 一半多的成员对组织归属感不强,组织作为一个“家”但是却不能给成员归属感,另外,40. 95% 的被测人员认为和组织其他人员相处不融洽。

第三,志愿组织奖惩制度不完善。志愿组织是一个组织,故必须要有自己的组织结构,特别是公平的奖励制度。组织一旦出现不公平的现状,成员会对组织失望从而背离组织。对于奖惩制度的测量可以看出,基本符合和不确定所占份额都是在36% 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组织的奖惩制度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不是很满意。

第四,志愿组织激励措施不到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对组织的满意度低,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组织的激励措施过于单一。调查显示,14% 的被试者反映自己所在的志愿组织没有任何激励措施,而两部分比重较大的激励措施是颁布荣誉称号,高达36% ,学校德育加分也占了33% 。再对比一下参加志愿服务的目的:

图1中可以得知: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对学校奖励( 颁布荣誉称号、德育加分) 的期望并不是很大。大学生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契约关系无法长久的很重要的原因: 志愿组织激励措施和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期望相差太远。

四、构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措施

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适当、恰切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提出以下几点主要的激励措施:

1. 创新活动设计。如今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喜欢追求新潮,热爱挑战,不安于现状,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较传统,创新性服务内容较缺失[1],从而造成了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因而改变组织的内容与形式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创新工作设计能大大提高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有效维持与组织的契约关系,解决流动率大的现状。创新工作设计可以概括这几个方面: 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反馈。要使人员不变动情况下,高质量完整性地完成一整个项目,不仅仅是加强志愿活动重要性的宣传,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体验到工作的意义,以及在志愿活动中获取感动,获取志愿服务的本质意义。技能的多样、任务完整性和重要性则对志愿活动项目完成的方式与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完善组织体制建设。由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都是自愿无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所以如若志愿者组织内没有健全的内部结构制度,那么这个志愿组织就会没有凝聚力形如一盘散沙,所以设置和执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很必要的[2],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再次,团结就是力量,因而集中组织的每个人来凝聚成一股中心力量也有利于形成正面的团体形象,使得组织的顺利开展,成长及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体制不是一成不变,它需要不断的改变以更好的让组织长久发展。而每个志愿者就是制度的建设者,所以组织需要重视每一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及时给予他们来自组织的对其服务工作的认可与肯定,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重视,形成强烈的组织归属感。

3. 物质激励。虽说志愿服务是无偿的、志愿的、公益的,但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高校学习的他们,大部分人的生活费用都源于父母。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无偿志愿服务的同时,还需要他们自己贴钱,辛苦付出之余,不免会打击其继续服务的积极性,所以志愿经费必须能够支持志愿活动的开展。这就使得他们对于志愿服务基本物质保障需求显得更为明显,若是志愿组织经费不充足,是无法长期开展志愿活动的。所以志愿者活动要能长远的发展壮大下去,必须要有物质保障。

4. 情感激励。作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个人,在没有薪酬激励,仅靠无偿奉献的的情况下,他们所需的情感慰藉和心灵沟通显得更加重要,其中包括组织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沟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沟通以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与外界的沟通。这种及时情感沟通有利于组织与个人间、群体内部以及社会对志愿者的支持与理解的传达。组织内部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组织成员间的互动与了解,形成成员间的情感纽带。与社会群体之间可以开展反馈活动,了解志愿活动的完成结果。另外,在他们获得组织对其工作肯定的同时更期望能得到相关奖励,得到相关荣誉证明,使得内心荣誉感增强。

5. 差异化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目的呈现主流特征,带有明显的利己型动机[3],故要实行激励差异化以适应不同的个体情况。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有着不同性别、学历及政治面貌、社会背景。期望需求是不一样的,因而根据期望需求的不同来确定激励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激励内容和实施方式,以求得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整体期望的满足。实施区别激励应注意的问题是: 在“差别化”激励的同时,应以“公平”为前提,抓住时机。志愿组织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其激励就应更加注重公众尊重、荣誉等精神激励。用多样的激励措施来满足志愿者不断变化的期望需求,同时志愿者组织的激励活动应与志愿组织文化相融合。

摘要:当前,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为进一步掌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情况和为此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以江西省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为调查对象,探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的要素,在考察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主要期望满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立足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措施。

青年志愿者激励方案 第4篇

关键词 志愿者 需求 激励

一、青年志愿者的含义以及青年志愿者的需求特征

1、青年志愿者的含义

高校青年志愿者就是在社会各组织筹备及举办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对物质性回报期望低,乐于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能够全力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任务的青年大学生。

2、问卷调查分析结果——青年志愿者的需求特征

本次调查针对了150名亚青会志愿者,回收有效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为91.33%。

二、基于青年志愿者的需求特征的一些激励措施

(一)个人培训发展的激励

志愿者组织在展开学习培训的时候,需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用不同的培训内容与形式,不可以为了简单或省资料,用大批量的方式,这样无法得到良好的培训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组织的资源,也造成了志愿者对培训失去兴趣,会有负面效果。培训计划与安排也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也会更加符合志愿者的需求与现实服务要求。在对今年的南京亚青会志愿者进行的培训调研就出现了一些假大空的情况,很多志愿者对培训的内容一无所知,甚至有的人培训可去可不去,钻空子,志愿者的积极性是很低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培训结束之后,要及时从志愿者那里获得反馈的信息,也要在志愿活动中分析培训的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于改进以后每一次的培训。对于之前的培训里出现的不好因素,要大胆予以剔除,不断加入新鲜的内容,以保持对志愿者的吸引能力,以此来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个人价值实现激励

1、对志愿者进行团队授权

相当一部分青年志愿者都是素质高的知识型成员,很多志愿者在相应志愿服务领域具有专业性,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成就感的获得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喜欢被动的进行服务,一味地被指挥和被命令,而以服务主体的身份,一边服务、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记叙。他们是志愿活动的直接参与人,是与服务的对象正面接触的人,他们应该对各项活动与组织实施有发言的权利。团队授权展现了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应建立其组织与志愿者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让我们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团队合作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团队授权也应把握合理的授权,要充分把握授权的明确性、按预期的成果授权、权责对应等相关的原则,使团队授权效果真正得以实现。

2、多一些支持理解和关注

不够理解、不够支持,甚至有人把志愿者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和免费的工具,加上过重的负担与过于大的職责,或者质疑志愿者服务的用心,不信任和不尊重,所有都是年轻志愿者团队会遇到的尴尬与无奈。志愿者组织自身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尊重、理解与认可。当志愿者完成了某项任务时,应该对他们给予一定的奖励,物质的奖励或者是精神上的奖励,都是对他们付出的肯定,是对他们价值实现的一种认可。当志愿者受到了外来的非议和不公正待遇的时候,组织要尽量维护他们的利益,给他们充足的信任与支持,竭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情感沟通激励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之间常常会因为沟通不流畅和缺乏沟通而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彼此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第一为了维持组织与志愿者之间良好的一种心理契约,就应该建立组织和个体之间良好的沟通体制,形成一条畅通的沟通渠道,来快速准确的传达双方信息,要对新情况新发展,立刻做出调整,维护双方的和谐关系。第二,组织需要经常举行座谈会与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去获得志愿者的情感需要和其变化,知道他们在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沟通措施给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第三,在组织部建立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办公室,在很多时候,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

2、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组织成员间沟通交流,会促进团队建设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组织里很重要的组织因素,它会促使组织成员为了特定的任务、目标一起努力,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集体的力量经常远于个人成员绩效的总和。青年志愿者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有崇高理想价值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有着志愿精神组织的团队,如果有效加强团队建设,再去营造和谐团队氛围,肯定会发挥更大的团队力量。此外,和正式组织的激励措施相比,很多青年志愿者更加在乎来自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和鼓励,很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是为了认识更多的朋友,拥有优良的人际关系。组织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论坛和QQ群等方式,给成员搭建快速流畅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叶莎莎.从心理契约角度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研究[J].西北大学.

[2]尚潇宜.对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经营管理,129-130.

[3]丁元竹,江汛清.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何晓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及激励研究[J].中南大学.

[5]安国启,郭虹.中国社区志愿者行动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青年志愿者方案 第5篇

为了响应农场团委的号召,积极参加青年自愿者活动。第五管理区团委将此项活动列为重点,以青年文明号单位为主,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3月8日妇女节活动,青年志愿者为社区环境建设出汗出力,打扫公共场所卫生。

二、四月十二日玉树地震,青年志愿者发起倡议进行捐款活动。

三、“五一节”长假期间,正逢“五四”青年节,我们将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展植树活动。

四、、“六一”儿童节之际,同时充当义务教师,给孩子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发明经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勤奋刻苦才能成才的道理。

五、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在此期间我们将组织全局的团员青年进行学习。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向党组织靠近的同志从思想作风积极向上,使其早日成为党员,充实到党的队伍中。

六、“八一”建军节时,我们将组织团员青年慰问军属。

青年志愿者活动方案实施方案 第6篇

青年志愿者活动雷锋精神在当今时代下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她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她的精神内涵与雷锋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雷锋精神的衍生和拓展。

二、宗旨与目标

通过志愿者和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激发青年学生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热情,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与建设。

三、组织方式

由院团委牵头领导,本协会主办

四、活动时间

每半月由本协会派遣志愿者小组到附近的各个社区及福利院进行义务劳动

五、活动内容及方式

1、在社区进行义务清洁活动,由本协会统一安排志愿者参加。所需工具如下:

小铁铲10把。扫帚30把,铁锹若干把。水桶5个,抹布若干,灰兜5个

2、板报、橱窗等宣传工作:为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搞好各种宣传工作,定期更换板报,橱窗内容。

所需工具:粉笔、彩笔,纸张若干,定期报纸

3、慰问社区孤寡老人和困难户,本协会会定期对几位孤寡老人和困难户进行登门服务,干家务,把温暖送到他们身边

4、开展社区便利站服务活动,为居民车子打气等

青年志愿者活动方案 第7篇

青年团员志愿者活动方案

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我队广大青年团员志愿者积极投身美丽矿区建设,推动我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我队团委于7月5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雷锋精神、美化矿区环境

二、活动时间

7月5日上午08:30——11:30

三、活动地点 二号煤矿

四、活动内容

清洁公司大门外道路卫生。

五、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位同志要高度重视此次志愿者服务活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领导,认真完成本次活动,避免走过场。

2、加强宣传,树立形象。在开展活动时要打出团旗、青年志愿者队旗,活动主题及口号宣传标语,需配戴志愿者统一标志。

3、服从指挥,注意安全。各队员要于7月5日早8:30准时到达指定路段,所有到场人员需穿带反光条的工作服或佩戴反光标志。活动中,所有人员要服从现场指挥人员调度,禁止随意横穿公路,确保活动期间人员和车辆安全。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第8篇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包括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 形成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项目体系, 健全志愿服务管理的运行体系, 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及考核机制。目的在于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服务定向、培训、配置、协调、支持、自我管理、后勤保障等系列活动。其中缺少哪一个环节或者各个环节发展不协调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影响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 但适当的激励也是必备的保障及反馈措施。组织者们应该有解决志愿者们“后顾之忧”的意识。此外, 志愿服务的学生也希望“得到学校的相关肯定”, 例如颁发证书、评优等方面的精神奖励。学生得到应有的鼓励, 会更好地激励他们继续参加更多的志愿活动。因此, 志愿活动的激励机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2]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工作现状

激励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激励志愿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 其中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效果在短期内较为明显, 但长期效果还是要靠精神激励来实现。组织应该及时肯定和赞扬志愿者, 以使志愿者保持连续、积极的心理影响。目前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 给予物品的奖励, 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包括发给志愿者证书、集体照、衣服等;组织管理者或者受益方和志愿者共同参与一些活动, 使志愿者觉得付出有所回报, 以提供精神补偿, 包括一起野餐、宴会、郊游、节日庆祝等。这类奖励活动不仅能够增强荣誉感还能促进不常有机会聚在一起的志愿者们的团队精神的养成。

第二, 酬谢。这是一种日常活动, 贯穿于整个志愿活动中。应该对志愿者说声感谢, 尊重志愿者和他们的劳动, 允许志愿者对相关事宜作出决策, 赋予志愿者更大的责任和权力。酬谢侧重于荣誉本身, 更加有助于对志愿者实现长期、有效的激励。[3]

第三, 提供免费食宿。无论在本人所在地, 还是去外地参加志愿活动, 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过程中, 有时需要自己承担往返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这些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 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同时也可能是阻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门槛”。同时, 没有足够的后勤和费用保障, 可能会直接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所以, 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必要的。为志愿者提供适时的用餐、场所、住宿地点等基本生活条件, 保障志愿者身体健康, 从而增强志愿者服务的热情, 提高服务效率。

这就要求志愿组织结合实际, 加强管理服务, 走访志愿者服务的学校负责人, 深入排查工作和生活困难, 实地督导志愿者的食宿、安全、健康等情况。做好大学生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工作, 做好志愿者的“志愿者”, 切实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使志愿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工作, 出色、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我们应切实为大学生志愿者营造一个安全、宽松、和谐的服务环境。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激励又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肯定。正式肯定包括召开志愿者会议表扬等方式, 形式可多样化, 可颁发表彰证书、勋章和一些专用品等, 明确志愿者身份的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表彰。志愿者组织或者领导者能真诚地欣赏并感谢志愿者的工作, 如领导接见等非正式肯定, 也是对志愿者最有效的激励。非正式肯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包括口头表示感谢、实际行动表示关怀等。在条件有限的志愿者活动中, 正式肯定和非正式肯定的巧妙结合使用, 对志愿者的激励作用意义深远。

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会随着年级的不同有所变化。大部分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更多地了解社会, 同时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而大三、大四部分学生面临着考研或者是找工作, 考研者可能因为抓紧时间备考而放弃志愿活动, 准备找工作者为了获得志愿经历为就业增加砝码而参加志愿活动, 从而使得有经验的成员逐渐减少, 致使志愿活动积极, 但实效不佳;学生志愿者新旧交替太快, 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志愿者学生流失严重, 阻碍了志愿者组织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 在激励机制中表现为:

(一) 激励定位不准确

学校或志愿者接收单位不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真实需要。学校为丰富学生的德育养成方式而开展志愿活动, 不考虑是否与学生专业发展相关;而志愿者接收单位也只是愿意接受这种义务的无偿劳动力, 而不会关心本单位的环境是不是有益于志愿者的发展, 这些忽视会导致对志愿者身份的错误定位, 不考虑志愿者的内在需求, 同时也缺少对志愿服务者的技能培训, 致使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影响志愿者坚持长期服务的意志。

(二) 激励方式不恰当

大学生志愿者较为重视精神层面的回报, 但是物质层面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激励的实行一定要适度, 不足的奖励或者口头许诺但服务后未兑现都会打消服务的积极性;而过度的奖励会使奖励的意义大于工作本身, 扭曲了个人的内在动机, 甚至因为竞争奖励而伤害了志愿者彼此之间的感情;志愿者管理方应该积极探索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协调运用的途径和时机, 更好地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 激励体制不完善

由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多种, 所以激励体系很难顾全所有志愿者的各种需求, 导致对志愿者的激励不足。[3]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方策

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是一个综合的激励过程。组织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 尽最大可能满足志愿者的内在需要, 以诱发大学生遵循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和谐共生的道德价值为主, 同时考虑其能力水平、认知程度、环境因素等作用, 依据工作绩效, 实施恰当的外部激励。将组织目标、社会目标与学生志愿者个人利益、需要相连接, 全面地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 从而实现激励的递延性和持续性。

(一) 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 强化服务动机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平台。他们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有着承担民族复兴的志向。要加强正面宣传, 通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宣讲等形式, 弘杨先进, 宣传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 使大学生知晓、理解志愿者服务的宗旨。同时, 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正确的行为疏导, 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识, 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得到统一, 达到对志愿者的精神激励, 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 巩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 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也要依靠外界支持。现今社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普遍存在着拜金、拜权等自私心理。这种不良的文化环境导致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发展缓慢, 严重消蚀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因此, 应唤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特别是助人、爱人、奉献等精神的重拾, 结合各级党团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的教育, 加大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从而使志愿服务深入人心, 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4]

(二) 在激励中体现人文关怀, 重视心理满足

激励措施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情感关怀始终要贯穿始

32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1终。志愿活动的组织单位和接收单位坦诚地关心志愿者的需求是真正的嘉奖, 是维系志愿者参与的重要原动力。因此, 通过协调组织氛围、提高志愿者的满意度, 能够激励志愿者的工作热情, 加强工作动力, 从而提高志愿者管理的效率和组织的绩效。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带着美好的期望进入志愿组织的, 但其在志愿服务中如果遇到与自己原来期望相悖的事, 例如长时间的内容简单、重复的工作, 没有及时的职业培训等, 使大学生志愿者们改变了原有的看法, 认为组织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 因此会选择退出。对于怀着美好憧憬而进入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 是否与组织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 是决定其去留的重要原因。建立和谐的心理满足是增强凝聚力、建立良好关系的根本。首先, 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 应该向应聘志愿者真实地介绍组织现在的结构、活动的领域等, 让大学生对自己即将进入的组织有个相对真实的总体印象。其次, 必须给志愿者抱怨和表达挫折感的机会, 为大学生志愿者们“话语权”的行使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环境, 以便及时了解志愿者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并因人而异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5]

(三) 为志愿服务立法, 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

从社会大环境对志愿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法律、规范上的支持, 是法制化中国志愿行动发展的必然走向, 也是志愿服务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的志愿活动中存在着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的问题, 尤其是在志愿者权利方面, 包括大学生志愿者在内的绝大多数志愿者接受相关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 工作中获得的相应保障太少等问题成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障碍。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而造成自身利益损失的根本原因, 就是国家法律法规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 志愿组织、志愿者所应享受的民事权利和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并未做出详细规定, 因此, 国家有义务为志愿服务制定相关的政策及创造一定的法律环境, 使志愿者切身权益得到合理的保障。[6]

只有真正地把志愿者服务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法律体系中, 才能消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这样, 志愿行为才会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自觉行为, 志愿者队伍才会日益壮大, 对提升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慈善意识也必然大有裨益。

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中, 各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合理公正的实施意见或条例, 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吸纳条件、服务项目、基地设立、经费落实、奖惩条例和评价机制等作详细的规定。在实施时要做到公正、公开, 统一标准, 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开展。

(四) 建立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

首先, 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 企业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企业捐款是志愿组织持续开展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 企业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 能够开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而且企业在招工时对志愿服务经历的倾斜, 还能够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所以, 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 鼓励并监督企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

其次, 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 高校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高校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活动发展的根基, 因此, 高校不仅要通过宣传动员、会议表彰等形式激励大学生志愿者, 而且应更注重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其成才和就业挂钩, 以此来鼓励大学生全心全意地服务, 以奖励的方式体现学校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鼓励和支持。

再次, 加强专业化培训。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应有志愿服务的态度, 还要具备与所服务岗位相符的专业技能。社会、经济等的变化, 要求包括志愿活动在内的慈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专业化服务活动。如何应对具体情境变化和如何对待特定群体等问题, 都要求一些志愿行动的专业化。因此, 如果志愿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将很有可能失去工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不仅满足于能够为社会、他人提供服务, 大多数人都希望不断掌握服务知识和技巧, 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更希望通过学习和服务使自己的个性、心理得到改变, 能力得到发展, 否则许多志愿者会选择退出, 因此培训是一种主要而必须的激励方式。一套有效的培训措施能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 可以避免大学生志愿者因缺乏专业指导而在志愿服务中产生困难和障碍, 从而维持志愿者参与的兴趣和热情。[6]

(五) 设计优秀的服务项目, 注重授权给志愿者本人

志愿者组织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 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聪明才智。仓促和没有思想的项目会破坏志愿者加入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志愿者主要是通过志愿活动来满足他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因此, 组织应以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前提, 提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 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创造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志愿者作为志愿活动的主体, 不是被动地进行服务, 而是服务的同时还要思考问题, 提高自身能力以求进步。他们亲身参与其中, 对活动的内容、形式等的优缺点是最有发言权的。志愿组织方和志愿接受方理应在其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创造更开放、更平等的气氛, 让志愿者不仅参与志愿活动, 同时更能协力管理志愿活动, 在可能的情况下, 合理、灵活地授权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 由志愿者自行设计、策划、组织和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模式, 志愿服务组织只在资源上提供辅助、在管理上实行监督。这样可以提高成员办事能力, 适时完成工作计划及目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建立志愿者档案库及“志愿服务储蓄”制度, 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愿望

志愿组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时, 可以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分类保存他们的相关信息。再按照组织的活动项目对档案库做第一个层次划分, 然后依据大学生志愿者的意愿, 将有意加入的大学生档案归入相应活动项目下。再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专业、爱好、特长, 以及素质测评的结果、活动项目需求等, 作进一步细分、存档。要适时对大学生志愿者档案进行更新和维护, 及时记录大学生志愿者在本组织期间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服务中的表现。同时, 根据组织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具体情况, 设定对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组织的志愿者档案的保管期限。

“志愿服务储蓄”制度是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 为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帐户”, 把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 (与服务质量、实效挂钩) 记录储存起来, 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时候, 可以优先得到相应时间的志愿服务。通过制定在全国高校甚至全社会具有普遍通用性的政策法规, 把每个志愿者的公共服务业绩一一记录在志愿者档案库中, 在将来必要或恰当的时候, 由社会对做过志愿者的人提供应有的回报。这能让志愿者自己看到服务成绩, 鼓励他们多作贡献;同时也代表着被服务者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一种认可, 是对志愿者荣誉的确认。[7]

(七) 引入科学的志愿服务退出机制, 以更好地优化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者通过参加校内志愿服务组织, 充分感受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文化, 在团队中得到强烈的归属感;同时, 校园内志愿服务组织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效果反馈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 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将得到推优入党、竞选班委等更高层次的锻炼和培养机会, 从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但是由于志愿者条件的限制, 个别志愿者不再适合继续志愿服务了, 对于个别不适合继续进行志愿服务的志愿者, 志愿组织可进行劝退处理。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 不是对志愿服务的简单否定, 而是为志愿者搭建“在适合的志愿服务岗位上开心开展志愿服务”的平台。被劝退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 到其他适合的志愿组织继续服务。科学的退出机制是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重要补充。[8]

参考文献

[1]葛瑶瑶.北京城市学院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 (3) .

[2]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8 (6) .

[3]侯蕾.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研究—以上海市两所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 2009.4.

[4]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3) .

[5]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9.5.

[6]吴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研究实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6.

[7]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 2010 (2) .

海外青年志愿者的步伐 第9篇

第一阶段:初期探索

(2002年~2005年)

2003年,团中央出台《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简介》,对其主管部门、招募方式、招募条件、服务领域等进行了初步界定。这是中国志愿者走出国门的初次尝试,得到了商务部等有关部委的积极支持与协助。

志愿者派遣计划主要由地方团委及各级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承办,采取“一对一”的模式,即集中在一省(市、自治区)范围内招募对象国所需要领域的志愿者。志愿者要求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符合服务对象国提出的具体服务领域要求。选拔程序包括笔试、面试、健康检查等,获选志愿者前往对象国前参加由团中央组织的为期一周的相关培训,包括语言培训、风俗培训、技能培训、自护教育培训、外交培训及团队培训。

志愿者在海外服务期间,主要由服务对象国的政府部门、青年组织等负责日常管理与联络。志愿者不拿服务对象国任何报酬,团中央为志愿者提供每人每月200美元的津贴,初期资金主要由团中央自筹(如企业捐助)。

第二阶段:规模派遣

(2005年~2009年)

2005年至2009年是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规模发展的时期。2004年底,商务部颁布了《援外青年志愿者选派和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2005年团中央会同商务部将海外志愿者服务计划纳入国家援外工作范围;在2006年11月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中国政府决定三年内派遣300名志愿者赴非洲国家开展医疗、农业、体育和汉语教学等领域的服务,以支持非洲经济文化建设,加强中非友好关系。截至2009年底,中国政府成功兑现三年派遣300名志愿者的承诺。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达到阶段性高峰。

首先,服务区域迅速扩展,志愿者人数显著增加。从初期尝试阶段派往东南亚三国(老挝、泰国、缅甸)扩展到派往非洲15国及拉美国家圭亚那。在初期探索阶段,出于体制和经验等原因,团中央发起海外服务计划的选点是离中国较近、体制与中国相仿的几个东南亚国家。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影响力的提升,在得到商务部大力支持、又正好赶上中非合作论坛召开的机遇,海外服务计划在非洲迅速扩展。志愿者人数由前一阶段四年四批次63名增加到该阶段四年27批次405名。

其次,志愿者服务领域有了新的拓展。项目发起之初,团中央等部门把海外志愿者计划的服务领域主要划分为文化教育服务、科技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三个方面。在商务部颁布《暂行办法》后,服务领域的定位有了新的内容:援外青年志愿者除了从事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外,还要提供其他有益于对象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服务。这个定位很宽泛,但恰恰说明项目的成熟发展:中国派遣海外志愿者不仅仅只是提供我们传统的、拥有丰富经验、能上得了台面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服务,任何有助于对象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志愿者工作,只要对象国有需求,只要中国能够提供,就可以派遣志愿者。

同时,海外服务计划的组织管理更为规范化。而在经费方面,明确提出开始利用国家援外资金;志愿者补贴从200美元调增到300美元。团中央在项目发起之初,项目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援助。海外服务计划纳入援助工作范围后,得到商务部援外资金的支持。海外志愿者项目获得了稳定的经费拨款,促进了项目的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反思沉淀

(2010年~2013年)

完成“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的承诺后,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进入了一个转折点。2009年《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至2012年)》没有再提到关于派遣志愿者的计划。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主要侧重于社区建设与公益领域。事实上,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的派出人数有所减少,分别为41人、28人、60人。这一阶段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派出人数上,国家政策和报道宣传等也反映出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正处于反思沉淀阶段。

与这种沉淀相呼应的是政府对援外工作的全面总结和学术界对该计划的关注增加。政府在反思,学界也在反思。在反思的氛围下,2011年2月,商务部会同外交部、财政部等将对外援助部际联系机制升级为部际协调机制。2012年又将部际协调机制的单位扩充到了33家。这是政府反思与不断推进的结果。

目前,我国对外援助管理涉及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等20多个中央部委和机构,以及地方省市商务部门、驻外使领馆等,体系庞大繁杂,尚未形成对外援助的网络化管理,对外援助协调机制效率不高,确实有待完善。

中国派遣海外青年志愿者的三个特点

首先,志愿者派遣根据国家政策倾向有明显的起落升跌。在纳入援外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志(如中非合作论坛“300援非志愿者”)时,志愿者体系开始规范,资金得到稳定支持,派遣人数及服务领域得到扩展。这说明志愿者体系与国家援外政治性举措保持一致,受到传统援外思维的影响,仍是领导人推动型的被动发展,国内成熟稳定的公民社会型志愿体系还没有真正展开。

其次,志愿者派遣以与服务对象国的官方合作为主要路径,派遣持续性主要基于对象国的需求与国内现有资源,实现接力派遣的国家较为集中。在现在的人才库中,中文、英文及体育的教学人才最为充沛,有关计算机及农业科技的人才较为缺乏,医疗方向的志愿者也较少,为了满足对方的要求,常常需要花大力气找寻合适的志愿者。

最后,志愿者派遣实行“多部管理制”,由多部门共同协商决定,团中央、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都参与其中,商务部最后统筹管理。其中,援外体系60年的经验为援外志愿者提供了大的政策背景,团中央依靠青年培养体系为志愿者选拔输送人才,外交部负责与对象国进行接触并对志愿者进行在地管理,财政部为志愿者提供援外资金支持。这种派遣机制需要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的有效有序运行。由部际联络机制到部际协调机制的转变反映了志愿者派遣在“多部管理”下的实际需要,但部门协调机制效率低下,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

上一篇:八一建军节宣传标语下一篇:西南科技大学党课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