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就业

2024-06-04

文物与博物馆学就业(精选8篇)

文物与博物馆学就业 第1篇

一、博物馆陈列:

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二、博物馆陈列的基本原则:

1、与本馆任务和性质相适应,突出馆藏品特色、行业特性和区域性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

2、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3、展品应以原件为主,复原陈列应当保持历史原貌,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应予以明示;

4、展厅内应当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损害的展出设备;

5、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6、陈列展览的对外宣传活动应及时准确、形式新颖;

三、博物馆陈列的基本程序包括:

1、陈列:指陈列的总体研究与设计、陈列的内容研究与设计、陈列的艺术形式设计;

2、制作:各类辅助展品和陈列设备的设计制作;

3、布置:陈列现场的安装布置;

4、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

5、每个工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的总结;

四、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

1、分析藏品材料的成分结构;通过分析设备对藏品进行分析测试,探明藏品材料的元素构成、物质结构、物理性能,以探索其质变的内因,需求相应的保护途径。

2、探明藏品质变机理;从理论上探索不同质地藏品在不同环境下质变的物理、化学规律,掌握其质变机理,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查明藏品的地下埋藏环境;采集文物在地下的土壤、水分、和气体样本进行分析检测,获得地下环境的原始资料,以便出土后对文物进行保存;

4、研究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

5、藏品保养;为维护藏品质量,最大限度减少藏品受损,需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日常维护;

6、藏品修复技术;运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已损坏的藏品进行修复和技术处理,使藏品的病害消除,损毁得以恢复。

7、测定藏品年代;

8、藏品复制技术;

五、博物馆藏品库布局的基本原则及方式:

藏品库布局:藏品库的位置对藏品的保护管理、安全防范、防火以及博物馆的环境都有较大影响。一般讲,藏品库应与陈列室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分隔是为了防止外界人员混入,以保证库房的安全;联系是为了展品运送的方便。库房的朝向最好是南北向。藏品库附近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藏品库要与博物馆其他各部分组成统一有机的整体,建筑紧凑,节省用地,结构经济,并与环境相协调。

藏品库的布局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

①布置在陈列室的底层。这种布局方式一般建筑较紧凑,有利节省用地。陈列室与库房联系也较便利,文物标本取送方便并可以减少藏品因远距离搬运而受到损坏的可能性。但藏品库布置在底层或半地下室,如建筑处理不完善,库房湿度大,地面易泛潮,对藏品保管不利。此外,布置在底层的库房,安全防护与防尘、防震都较难处理。

②布置在陈列室的顶层。这种布局方式同样具有建筑紧凑、与陈列室联系便利的优点。但不利于大型和重型藏品的搬运。同时,藏品库与陈列室很难隔绝,对建筑防火不利。

藏品库无论布置在陈列室底层或陈列室的顶层,都要防止观众和与库房无关人员穿行库房区,在人流路线设计方面要确保库房的安全。

③与陈列室毗连,或用连廊与陈列室联系。这种布局方式既方便库房与陈列室的联系,又使库房与陈列室保持一定隔离,对防止人流路线干扰、安全防火均有利。库房的结构处理也较容易,还有利于藏品库的扩建。在博物馆用地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种较理想的库房布局方式,对大、中型博物馆更为适用。

④独立于陈列区之外。这种布局方式对库房管理、安全防火较为有利,适合大型库房或特库采用。但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多,与陈列室联系不便,不利于文物藏品的搬运。

藏品库的布局要根据博物馆所处的环境和博物馆的类型、性质、规模以及藏品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六、分析陈列室布局与博物馆类型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选用相应的陈列室布局:

1、历史性和纪念性博物馆,其陈列通常按照历史发展的年代顺序来组织陈列,整个陈列内容为一完整的系统,各部分之间及展品组合按逻辑序列排比,陈列空间力求连贯,多采用串联式的陈列组合;

2、自然类和科技类博物馆的陈列是按学科的类别划分为体系的,各部分之间关系相对独立,各陈列室互不相通,各有隔得入口,宜采用并联式陈列室布局;

3、艺术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生态分类陈列宜采用放射式组合,因其陈列内容相对独立,各部分内的展品组合也不一定表现前后顺序,因此多采用放射式陈列,组合各陈列室;4遗址类、工业博物馆等一般多用大厅式陈列室;

1、阿什莫林博物馆:

近代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美术品、动植物标本和其他文物全部捐献给牛津大学,成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1683年,该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第一所向社会公开的博物馆,这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博物馆设立的标志,同时也开创了私人收藏公之于众的先河。

2、博物馆疲劳:

即观众疲劳,系指观众体力疲惫、注意力涣散,导致中途自博物馆退出。系美国心理学家鲁滨逊于1928年首先提出。导致博物馆观众疲劳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噪音)、建筑因素(大小、空间等)、陈列因素等。

文物与博物馆学就业 第2篇

9、浙江大学

10、西北民族大学

11、南开大学

12、中央民族大学

13、北京大学

14、山东大学

15、天津师范大学

16、山西大学

17、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18、江西师范大学

19、北京联合大学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开发管理 第3篇

一、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现状

1. 库房条件的限制。

一般市级博物馆多属古旧建筑, 由于馆舍的限制, 文物库房的面积不大, 空气也不流通。各类文物也很难像大型博物馆那样分门别类安放。往往是几种文物混合着摆放, 因而给文物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也不利于不同质地文物的保护。

2. 设备陈旧, 资金缺乏。

不少市级博物馆由于资金的缺乏, 设备陈旧落后, 科技保护能力差。没有足够的经费购买防潮、防湿设备, 更谈不上装备现代化的完善的空气调节系统。

3. 管理人才配置不合理。

县、市级博物馆一般编制只有十多个, 人员的配置也不全, 缺乏文物鉴定、修复、保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加强文物保护, 是文物工作的基础。离开了保护就不可能发挥文物的作用。文物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保护文物藏品实质是保持文物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针对当前“文保”现状, 依笔者之见, 县、市级博物馆文物保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改善库房环境

博物馆藏品库房环境是关系博物馆藏品是否安全和保管好坏的重要条件。文物长期贮存会发生各种变化, 要使文物藏品保存长久, 延年益寿, 必须使它得到妥善的保管。影响文物质量的环境因素, 主要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污染、光线幅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所以, 县、市级博物馆要根据现有条件, 因地制宜, 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努力改善文物库房的环境。在文物库房安装空调系统和抽湿机, 配备温度计、湿度计、密封合适的文物柜、红木书画柜、消毒杀菌药品等, 尽力做到:防虫、防菌、防污染、防潮、防尘、防光、防震、防盗、防火、防破坏。只有这样, 文物库房的文物才能得到妥善的保护, 才能有个安全的“家”。

2. 加强队伍建设

文物库房的管理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关系到藏品的安全, 关系到利用藏品的方便, 关系到藏品社会效益的发挥。而所有这一切, 关键在于保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可从三方面入手: (1) 引进人才。调进博物馆专业的毕业生, 或通过招聘吸引有特长的人才; (2) 培养人才。派人到文物鉴定班、文物保管培训班学习; (3) “走出去, 请进来”。许多大型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 有着各种专业的人才, 有着保管方面的经验。县、市级博物馆, 要勇于走出去 (到其他博物馆参观学习) , 请进来 (请专家到馆讲课指导) , 虚心学习、请教、取经。

3. 做好文物登记

文物的清点、建档和登记, 是博物馆文物妥善保管、科学管理的关键, 是检查文物数量和质量的根据。它能使博物馆弄清家底, 摸清馆藏文物的现状。我们应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的清点, 重新编号、造册、填卡、登记、拍照、建档, 基本掌握了馆藏文物的现状, 为下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方案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实践证明, 在文物清点、登记、建档的同时,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立刻采取措施, 防患于未然。

4. 实行科学管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 加快文物库房电脑管理已迫在眉睫。县、市级博物馆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 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使文物得以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所以, 要加快文物库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步伐, 将现有的文物库房档案资料 (包括文物的名称、时代、尺寸、来源、照片等) 一一输入电脑贮存, 方便文物的保管、查询, 从而提高库房文物保管工作的效率, 为将来实现网上博物馆奠定基础。

三、合理利用文物, 促进博物馆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的博物馆工作多侧重文物的保护, 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则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近年来, 随着经济领域的变革, 社会公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此同时, 随着人类对遗产概念认识的深化, 作为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重要保护机构的博物馆, 它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服务于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博物馆将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人类优秀遗产的历史重任。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加以合理有效的运用, 是现代博物馆寻求发展之根本所在。那么如何深入挖掘文物价值, 并对之加以合理利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 认识其蕴含价值

开展对文物的科学研究, 是发挥文物作用的前提基础, 既是一种必要的保护措施, 又是一种重要的利用形式。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深入地、长期地对文物进行了解研究, 才能不断深化对文物价值的认识, 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对文物的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研究文物的质地、来源、年代、工艺、外观、特点、含义、作者、原收藏者等, 也要研究文物本身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及与文物有关的社会背景、风俗民情等, 在此基础上, 还要研究文物现时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为今后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打好基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 也可以通过出版书籍、音像制品及其它实物的形式体现出来。文物不能被深入地研究是可惜的, 然而, 文物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社会的精神食粮, 不能让文物的价值为社会公众所认同, 不能实现文物价值的社会共享, 则更是博物馆工作的缺失。

2. 提高文物展览水平, 发挥其文化价值

要实现文物的合理利用, 在陈列展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云南省音乐文化保护利用的启示

樊琪夏涛杨生博 (陕西省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咸阳712000)

本文为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历史地理学咸阳艺术文化保护利用方向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 山地占该省面积的95%,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云南也因此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 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其各民族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多样性和独特性全国少有。云南省长期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对云南各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云南的音乐文化保护至少给我们带来了如下的启示与思考。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音乐文化保护工作

文化保护是一项宏大工程, 仅仅靠民间自发行为是无法完成的, 政府重视是音乐文化保护的前提, 也体现了政府的责任, 云南省在这一方面是值得借鉴的。2000年, 云南省颁布了全国第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标志着云南音乐文化保护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同时还提高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也营造了一个文化保护的良好环境。此外, 云南省还率先启动民族文化普查工作, 摸清了云南民族文化保护的家底。有75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云南政府部门还以建立名录体系和扶持传承人为重点, 先后建立起四级传承人认定体系来扶持和保护民间传承人。各级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或民间艺人) 共有3542人, 仅国家级就有51名, 其中包括了彝族民歌《阿诗玛》传承人王玉芳等一批音乐传承人。可以说, 没有政府的重视及其一系列的有力的措施, 云南省的音乐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效。

二、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弘扬问题

云南所具有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是生活在云南这片土地上

首先, 博物馆要提高文物的展出频率, 借助多种形式如联展、借展、巡展等, 组织尽可能多的展览奉献给社会公众;第二, 博物馆要在深入挖掘文物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 紧握时代脉搏, 选择恰当的主题引导公众参观;第三, 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和材料营造展览环境, 实现展览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第四, 要确保展览文物的安全, 配备符合规定的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害的技术设备;第五, 要逐步建立整个博物馆系统完善的陈列工作规范, 切实提高陈列展览水平, 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陈列中文物价值体现的最大化。

3. 完善文化的旅游开发, 提高合理利用文物的能力

近年来, 随着假日经济的繁荣, 文物古迹成为了旅游开发的热点所在, 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博物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文物的旅游开发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效应, 主要是文物古迹被过度开发, 甚至因为开发不当而遭受破坏。就博物馆来说, 要实现旅游开发中文物的合的各民族长期生活创造的结晶, 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真实生活的写照, 是来之不易和无法复制的精神财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最突出和最紧迫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弘扬的问题, 这不仅是云南音乐文化保护和利用遇到的难题, 也是所有文化保护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经济现代化的推进, 云南的民族音乐文化也遇到了来自现代音乐文化的挑战, 其生存空间再进一步被压缩。有些民族音乐种类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云南的措施是得力的, 建立了各级传承人认证体系来支持和扶持传承人。另外, 要理清继承和弘扬的关系。它们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促进的。要去除传统的线性思维, 即继承是弘扬的基础, 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继承, 以后再谈弘扬的问题, 而应该是同时进行。在弘扬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解决了继承问题, 一味的消极继承的思路会使继承本身也难以为继。《易经》:“变则通”, 所谓弘扬就是在继承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是根本方向。

三、音乐历史文化必须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探寻自己生命发展的动力, 而传播恰恰是保护和利用音乐历史文化遗产最佳的手段

文化的保护最大的悲剧在于被保护者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这是一条通则, 也适应于音乐文化的保护。音乐文化能传承千年而不绝的原因就在于它服务社会的功能, 为社会所需要, 为各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精神食粮。传统的民族音乐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通常是人们生活的永恒话题, 诸如对爱情的歌颂、伦理问题的关注, 对正义的向往以及对精神归宿终极关怀问题的思考等等, 即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也不会消失。所以, 传统民族音乐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 应该为现代人提供精神食粮。现在必须拓展视野, 为社会服务不要只局限在本民族、本区域的小圈子里, 应当立足本民族向外传播——走出去, 这才是保护和利用音乐文化遗产最佳的手段。现代技术的应用为传播带来了千古未有的良机, 其传播速度和广度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如大理

理利用, 首先要明确树立旅游开发中的两个优先原则, 一是文物保护优先的原则, 二是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这就要求博物馆对自身的文物资源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包括对文物价值的全面评估、对文物合理开发限度的科学评估等, 从而为在实践中贯彻这两个原则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 避免因随意性而损害整体的利益。科学的规划应该包括有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目标的明确表述、对责任与义务的具体限定、以及各个阶段可操作性的实施措施等等;再有, 博物馆应完善旅游开发的监督管理, 对旅游开发的成效及文物的保护状况进行跟踪管理, 确保文物利用的安全合理。

博物馆文物的音译与意译 第4篇

[关键词]音译 意译 博物馆 文物

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思果先生曾写到:“翻译最难在精确妥帖,好的译文如同一双适足的鞋子,把你的脚全包到了,使你舒服。高手的译文,与原文对看,如影随形;低手的译文,意思不明不白,看来十分吃力。”①翻译的质量影响着大众对被翻译内容的认知和了解,而在对一些外来词汇进行翻译的时候,如何抉择采用音译或是意译,应该要看采取哪种翻译的方式能更贴近原文化或者思想,让大众能更好地接收信息,让文化更好地传递。

a

一、音译与意译的定义

音译,就是根据一些外来词汇的读音,用发音相似的汉字把它翻译过来,用于这种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的形式。而通过音译的翻译手段衍生出来的词汇叫做音译词,音译的词汇便于人们记忆,同时易于识别,如:sofa(沙发),humor(幽默),ballet(芭蕾舞),这些音译词由来已久,大家都耳熟能详。

在翻译一些大众都感到陌生的外来事物的词汇时,有时候可能译者对所译事物并不能深入了解,或者是因为该外来词在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汇,那么,音译的翻译手法就成为大家的首选。但是,随着人们对所译事物逐渐熟悉,人们就会发现有的音译词存在冗长费解,或者容易引起歧义或误解的弊端。因此,不少外来语常常会从最初的音译形式转化到意译形式。

意译,就是译者根据自己对原文的大意理解来翻译。通常在翻译一些大的意群或者是外来语与本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时使用。通过意译手法翻译出来的内容简洁明快,使大众容易理解,减少歧义。例如:camera,音译为“开麦拉”(现在有些电影导演在指挥拍摄时仍用此说法),意译为“照相机”或“摄影机”;strawberry音译“士多啤梨”,意译“草莓”。

虽然一些外来词汇的音译后来被意译所取代,这是一种语言发展的趋势。但这并不能否定音译的优越性。所以,音译与意译需要巧妙的搭配应用,更好地传达外来文化。

二、博物馆文物翻译的准则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工作者用来衡量译文好坏的标杆。“信”,主张译文应忠于原文,不拘泥与原文形式;“达”,是要通顺流畅;“雅”,则是要保持原文风格。博物馆的文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传承,其翻译应区别于一般的文字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保证翻译的准确性,首先,我们需要对文物有一定的了解,避免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然后,我们要先用汉语思维对所需翻译的文物材料进行充分的理解,讲材料消化后,注意汉英句式的转换,再用英语表达出来。博物馆文物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在处理文物翻译这种特殊的文体时,如果‘信’与‘达’矛盾时,译者应遵守‘达’为先的原则,才能达到最佳的译文效果。”②概括来说,博物馆文物翻译的原则主张为“忠实、通顺”,在深刻理解文物背景后,确切地表达出内容。

三、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藏文物翻译为例

我国文物所蕴含的的中国元素是翻译的难点之一,翻译用词方面的准确性是相对而言的,基于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汉英词语的完全对等有时是很难做到的。当这种对等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在选用时仔细斟酌。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所藏的文物为例,第一件是“彩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木雕装饰作品。彩门是悬挂于厅堂的装饰物,它的作用与屏风相仿。在祖庙的前殿和正殿内,各悬挂着一件漆金木雕彩门。该作品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是楼台故事人物,中层是“赵美容伏飞熊”,下层为“夜战马超”。其英文说明牌的翻译为,Caimen (a sort of wood carving decoration covered with gold foil), is a decorative item hanging in the hall. It has a similar function as the screen. Inside the ancestral temple, two pieces of this fine art are respectively hung in the front hall and the main hall. And this piece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Up in the first tier, it is scenery of people hanging out in the multi-storied pavilion, while in the middle is carving of a female warrior taming a fierce bear, and the lowest part is a tale about Night fight against Machao deriving from a famous Chinese classic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其中“彩门”,是我国古代对悬挂于厅堂的装饰物的特定称法,如果只是音译为“Caimen”,一般的外国游客是难以理解的,可能会误解为“一个叫Cai的人”或者是一个地方的门,不过,在加上了意译“a sort of wood carving decoration covered with gold foil”后,就能是人直接了解它的材质和功能。还有,“赵美容伏飞熊”和“夜战马超”,分别是中国传统传说故事和经典文学著作的内容,此处同样采用了音、意译相结合的手法。

另一件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藏的“云龙柱 华表”,两座华表的柱身原为佛山禅城区药王庙梁架的石柱,雕于道光四年(1824),原名云龙柱。1957年迁至祖庙,后于柱顶加上云板、蹲兽,在下面加上底座,改建为华表。云龙柱高约4米,用著名的连州青石雕造,雕刻手法以高浮雕衬托圆雕、镂空雕,刀法柔和,线条流畅,风格沉厚,是岭南石雕艺术的珍品。其说明牌译文为,Huabiao is a type of Chinese ceremonial column engraved with entwisting dragons and clouds. Two pairs of Huabiao erect at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columns of these two pairs of Huabiao carved in Daogua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1824) were called dragon and cloud columns, which were originally located at the Yao Wang Temple in Chancheng district. In 1957, the dragon and cloud columns were moved to Ancestral Temple, later they were added with square bases, and decorated with horizontal stone board in the shape of a cloud (called the "cloud board") near the top, stone lions at the top. The column is about 4 meters long, made from bluestone from Lianzhou. Carved in high relief with graceful and smooth lines, the two columns are considered as the treasures of stone carving in Linnan district.此处先将华表意译出来,使大家能对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文继续使用音译“Huabiao”,简洁明了,避免了译文的拖沓冗长。

结语

在全球国际化的浪潮中,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社会教育的职能,做好文物方面的翻译工作是使博物馆文化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向世人展示其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桥梁,音译与意译的合理运用将更好地把文化带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庆元.文物翻译的“达”与“信”(第18卷).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2);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P44。

《博物馆与文物精品.. 第5篇

课程名称:博物馆与文物精品

课程编号:0002152200

课程总学时:32

实践学时数:8

课程总学分:2

实践学分:0.5

开设实践项目数:1

一、实践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博物馆,更加深入地理解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感受到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的融合魅力,培养文物、鉴赏、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实践环境与条件

本学期课内实践地点: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气象历史博物馆、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中国近代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任选其一。

三、实践内容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参观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现场介绍,使学生对博物馆的功能、类型、历史、藏品征集、藏品管理、藏品保护、陈列设计、陈列艺术、教育、服务、安全管理、建筑等有较感性的认识。

在参观的基础上,对博物馆的类型、藏品管理、藏品保护、陈列设计、陈列艺术、服务、建筑等进行分析,并对比其他博物馆提出自己的见解,完成实践报告。

四、时间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第13-15周。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

考核方式:实践报告

要求:1.以3~4人为一个小组;

2.使用文科类实践报告模版;

3.报告必须涉及博物馆的类型、藏品管理、藏品保护、陈列设计、陈

列艺术、服务、建筑七个方面;

4.对比案例需出自教材;

5.要能够通过对比分析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评分标准:实践报告撰写70% 实践纪律30%

作业二:自选主题撰写陈列大纲份;

作业三:试述博物馆建筑应具备哪些功能。

制定人:戴欣佚(制定日期:2010年5月)

审定人:葛怀东(审定日期:2010年5月)

大作业(考试)

考核方式:论文

要求:1.以3~4人为一个小组;

2.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

3.论文必须结合古典文献与古籍修复专业工作,探讨博物馆对于纸质藏品的管理、保护、陈列设计、陈列艺术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具体题目自拟;

4.要能够通过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5.正文不少于3000字。

文物与博物馆学就业 第6篇

4.1确保博物馆的温湿度适宜

文物保护对展柜的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合理控制。博物馆文物要时刻保持适宜的展示环境,从而尽可能减少对文物的损害。博物馆文物展柜的温度需要保持在15~25℃之间,湿度为40%~65%之间。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必须相互匹配[3],否则,对文物的保护都是不利的。只有温度和湿度处于规定的范围,才能确保文化遗产展示环境的稳定性。根据行业规范,博物馆的温度和湿度由中央空调调节。部分博物馆展馆的温度控制通过特殊的温湿度控制设备直接调整,一般处于恒温恒湿状态。但是,一些基层的博物馆没有足够资金购买专业设备。因此,只能通过对陈列文物的密封展示柜内的气温进行调节来维持,一般在展示柜里放置化学调湿剂等进行调节[4]。

4.2文物陈列展示柜密闭性原则的`分析文物展柜的密闭性对于文物保护至关重要。进入博物馆的游客不可避免地影响馆内空气流通。相关工作人员在购买或设计文物展示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密封性的优劣。因为只有确保文物陈列柜的密封性能,才能保证隔离外部环境对文物的影响,避免文物受到损害[5]。例如,由于文物的长期陈列以及陈列展示柜密闭性较差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文物发生霉变,丛而对文物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数的文物博物馆一般是采用杀菌剂来防止文物发霉现象产生。但是面临一个缺点,因为长时间的使用防霉剂,其中一些霉菌可能会产生抗体,导致使防霉剂失去效果。一方面,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及时更换防霉剂;另一方面,增强文物陈列展示柜密闭性,从源头上控制。

4.3文物展馆内的光源控制原则的分析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有必要将所有热源远离博物馆文物,所谓的热源还包括一般的加热设备。博物馆展馆的照明一般由光纤照明灯具组成,因此对光源控制也需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特别是文物展示柜的玻璃必须能隔离阳光紫外线。

4.4展馆除尘指标原则的分析

展馆除尘需要制定规范和标准。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时,除了影响室内空气,还会带来一些灰尘和其他污垢,这会导致文物加速腐蚀,如青铜器表面氧化和斑块生长加速。因此,加强清洁博物馆内的灰尘和其他污垢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定期除尘博物馆外,还应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安装空气净化器等除尘设备。最后,文物陈列需要放置在密封的陈列柜内,能够确保文物与外界隔绝[6]。

4.5展馆内绿色材料应用原则的分析

用于文物展示的建筑材料应该符合绿色环保的标准。除了直接热源、光源和空气污染外,还有其他建筑材料,它们含有甲醛等化学物质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因此,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筛选博物馆文物展馆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4.6展馆内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原则的分析

在展馆内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原则的分析,可以确保文物的有效存留。一方面,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从业人员转变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博物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使他们充分了解文物价值,并利用现代修复技术保护学术文物。馆内工作人员应做到对文物陈列情况的实时掌握,工作人员要实时掌握文物陈列的变动情况,并且及时根据突发或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和解决的方案,加强对博物馆文物陈列的监控,时刻在文物陈列工作中落实文物保护规范,完善文物陈列工作中的各个细节。

5结束语

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文物保护工作比较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要通过文物保护的先进意识来对其进行指导。本文主要介绍了博物馆文物保护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出简要分析。因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对文物的保护,就需要科学培养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理念,从而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技能。从而更好的为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进行综合化全面的保护措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牛文静.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6):10-11.

[2]李博.文物保管和文物陈列中的保护意识分析[J].工业C,2016(6):34.

[3]于晓敏.浅谈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中华民族博览,2017(5):220-221.

[4]陆春红.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中文信息,2016(2):106-107.

[5]唐锋.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人间,2016,20(12):20-22.

博物馆陈列中文物的管理与保护 第7篇

更新时间:2007-8-20 来源:

点击数:820

(山东省博物馆作者: 任 锐)

多年来,文物在博物馆库房中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比较规范,建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章程。相对而言,陈列中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比较薄弱,至今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基本上是各级、各类博物馆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在操作运行。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陈列中文物的管理与保护谈几点想法。

一、陈列中文物保管之现状

我国博物馆种类繁多,行政隶属关系复杂,且各馆情况、条件不一,管理的要求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各馆陈列中文物的管理权的归属没有统一规定,据笔者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文物由陈列部门从库房提出,布展结束后,文物清点成册交保卫部门和保管部门,由保卫部门负责展厅中文物的保卫工作,保管部门负责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这种方针是目前博物馆最常见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保管部门在文物工作上富有经验,对文物的管理手段比较科学、规范,熟悉和掌握各种文物的保养知识和方法,对陈列中文物从管理和保护上都较为有利。不足之处在于,保管部门的中心工作是库房文物保管,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很多单位并不派专人管理,容易发生保管人员疏忽管理。

第二种方式是:陈列部门布展结束后,文物清点成册交保卫部门和专职负责展厅保管的部门,由保卫部门负责展厅中文物的保卫工作,由专职部门负责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专职部门工作专一,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专人负责展厅文物的管理,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足 之处在于,这种方式往往局限于大馆,中小博物馆由于受到人力、财力、技术等各方面限制而难以运行。

第三种方式是:展厅陈列的文物安全工作仍由保卫部门负责,文物管理由陈列部门负责,这种方式在临时陈列中最为普遍。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陈列部门参与整个陈列的设计、制作和布展工作,对文物比较熟悉,了解各种展具性能。不足之处在于,在实际工作中,陈列设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是设计和布置陈列,主要精力都放在对文物的艺术氛围的烘托营造上,对文物的保管工作缺乏主动意识。而县陈列部门一个陈列结束后,主要工作重点是放在下一个陈列上,不可能有精力考虑陈列中文物的管理。在此情况下,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相对薄弱。

第四种方式是:陈列布展结束后,文物清点成册交宣教部门和管理部门。陈列中文物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宣教部门负责,保管部门负责文物的保护工作。这种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方式,由于展厅是宣教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他们每天进出入展厅讲解,比较熟悉文物展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种方式不足之处在于,宣教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讲解接待,对文物保管工作缺乏专门的知识和经验,不了解文物保管工作相关的工作手续、程序及要求,而且宣教部门人员变动也较大,不利于文物的管理工作。

第五种方式是:展厅日常安全由保安公司、物业等部门负责,文物的保管工作由馆有关业务部门负责。这种方式大都在行业博物馆。在此种情况下,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最为薄弱。由于很多行业博物馆的管理人员都是从各单位部门中抽调组成,缺乏文物保管工作知识和经验,难以及时解决陈列中文物的各种问题。

由此可见,在目前陈列中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中,无论哪一种方式,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操作上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未达到文物保管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找出相应的对策,提高管理水平。

二、加强陈列中文物的科学管理

陈列中文物的管理工作,虽然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章程,但在工作中,有库房文物管理的经验和制度可借鉴。各馆可根据本馆具体情况,制定出适用于本馆陈列中文物管理的办法和制度,使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

1、陈列中文物管理模式

陈列中文物由保管部门主要负责,陈列部门和保卫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协调管理的方式较为合适。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保管部门是各馆主管文物的主要业务部门,具有文物保管工作经验。陈列部门是陈列、展览设计制作部门,最熟悉文物的陈列方法和位置,比较了解展具对文物产生的影响。保卫部门负责展厅的安全工作,最了解日常情况。负责中央空调、照明系统的行政部门,掌握包括温湿度、照明设备的具体情况。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自扩建后,陈列中文物的管理就是采取以上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展展管理工作涉及部门较多,但责任分工相对明确,工作也比较协调,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2、陈列中文物的提取、交接制度

陈列中文物的提取,应严格按文物库房的规章制度执行。应按要求设计正规的文物出库提借单据,单据栏目包括文物名称、编号、时代、完整程度、提借和归还日期、备注等,还要有馆领导、部门领导、提借人的签名。文物提借单必须一式两份,由借入部门和借出部门各持一份单据逐件、逐项,经清点、检验后再提取。

陈列部门提取文物布展结束后,对陈列中文物的交接必须规范化,可借鉴文物出库交接制度和提借单据,设计文物交接单,逐件、逐项编写。文物交接单应根据展厅文物管理部门来填写份数,交接双方或几方现场逐件、逐项检查文物状况,清点文物数目后再交接。

3、陈列中文物的建档制度

博物馆有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在展厅中陈列,展厅实际成为他们的存身之地。因此对基本陈列中展出的文物应该以展厅为单位,建立一套固定的文物档案。档案中包括文物方位图等陈列竣工图;完整的文物交接帐单;用于照相、研究、复制等工作的文物临时提用出借单;各种因素影响文物的处理记录单。对于临时陈列的文物,借用陈列部门的交接单、文物陈列的方位图管理即可。此外,监测的温湿度、照度、红外光和紫外光、空气污染度等环境质量数据资料,防火和防盗监控资料数据也要作为技术档案保存。

4、陈列中文物的定期检查制度

陈列中文物除建立必要的文物单据、帐目、档案进行管理外,还必须建立全面定期检查文物制度。定期检查制度不同于展厅每天或每月一次进行的文物检查,而是要根据文物交接清单全面清点陈列文物,必须每件清对和记录,做到物和帐相符合。定期检查制度的时间以半年一次为宜,最长不超过一年。

保管部门应不定期到展厅检查文物,定时放置防虫、防霉等药物,注意了解展厅温湿度、空气污染等情况,发现有虫、霉、蛀等自然破坏情况,应及时报告并对陈列中文物的破坏。除此之外,陈列部门也应经常检查陈列展具情况,防止展具的因素破坏文物。

三、加强陈列中文物的科学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有诸多内容,其中控制和改善陈列室的环境,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所指的文物保护就是在不触及文物主体的情况下,控制环境,使文物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尽可能地不受温湿度、光线、污染空气等影响,把文物损坏降低到最小程度。

1、温湿度

衡量博物馆展厅气候环境,首先要看空气温度和湿度。目前经国内外博物馆界长期研究实践,已基本公认的博物馆内环境气候标准数值是: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5—65%。在此数值范围内缓慢的波动,对保存和保护文物是相对适宜的。此外,展厅内的气候变动不能过骤,气温日较差不得高于2--5℃,相对湿度日波动值不得在于5%。温湿度对文物的保护有着重要影响,控制好温湿度对文物的保护有着重要影响、控制好温湿度的变化将会延长文物的寿命,相反任其变化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温度和湿度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湿度也随之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对博物馆陈列展厅的温湿度严格控制。

上海地区是四季分明、高温多湿的城市,尤其进入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尤为大。因此若仅靠自然气候环境提供的温湿度条件来保护文物,是不可能做到良好效果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基本陈列室的记录资料表明每年观众参观高峰的5、6月份展厅空气湿度相当的大,陈列厅湿度值经常在于65%,显然超过标准值。而文物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对文物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这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主要的做法是。

(1)采用中央空调控制温湿度的变化。

中央空调可以使整个建筑空间的温度、湿度得到控制。中央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室采用了不同季节和展厅需要使用空调的办法,以达到控制温度湿度的目的。虽然这种方法会造成白天与黑夜温湿度的不同,但在目前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是很好的选择了。

(2)机械抽湿处理

为了加强夜间湿度的控制,进行了机械抽湿处理办法。我们将抽湿要放在陈列室各位置、闭馆后即工作,来补充晚上中央空调关机时的不足。这样处理后白天中央空调开机前再对湿度进行检测,湿度基本上能控制在60%。

采用中央空调或机械抽湿来控制温湿度的变化,比较适用于陈列厅大空间环境的温湿度的控制。但文物更多的是陈列在展柜小空间的环境内,因此各展柜的温湿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文物的安全,博物馆应尽可能将放置文物的展柜进行密封处理,进一步减少其内部空气对流,这样可对环境温湿度起到缓冲作用,为展柜文物保存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当然,展柜的密封性能与其制作材料以及展柜的结构有着紧密关系,为保证展柜密封要求,在工程设计制作上要严格把关,每道工序必须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以确保质量。此外,还可采用化学调湿剂等,以达到控制展柜的湿度。

2、光线

光,按来源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博物馆陈列采光照明设计的光,主要是自然界里的太阳光或依靠电能由荧光灯、钨丝灯等发出的光。光辐射按波长性质可分为许多区,其中包括可见光区波长(400—750nm)、红外光区(›750 nm)、紫外光区(‹400 nm)。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长彩夺目越短能量越高,不同性质的光对文物的破坏作用不同。红外光含有较多的热能,会促使文物表温度上升,湿度下降,使文物产生翘曲和龟裂。紫外光主要起着光化和光解作用,能使丝绸、棉麻、纸张、漆器等有机类文物褪色、变黄、发脆、强度下降等。可以说博物馆任何由有机化物构成的文物,在光的照射下都会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这些被照物的变质。另外,光对无机物如金属、石料、陶瓷等也都有一定的光化降解破坏作用,只不过其破坏程度缓慢而不易觉察罢了。

(1)光源

博物馆的陈列采光照明主要有自然光、人工光和综合光三种方式。其中人工光在陈列中的运用,被普遍认为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理想采光方式。一般来说,适用于博物馆的通用光源主要有荧光灯、白炽灯、金属卤化物灯等。但选择光源要慎重,因为很多光源或多或少含有不同强度的红光外线和紫光外线。因此,在陈列中可以通过对各种光源的比较分析并结合陈列风格及文物保护要求选拔光源和照明设备。近年来,利用光纤传导性方式照明的冷光源——光导纤维照明开始在陈列中广泛应用。光导纤维照明由于其独特的照明方式和具有普通照明所不及的优点,非常适用于全封闭式人工照明的陈列及展柜陈列使用。其最大的特点是,无红外光和紫外光辐射、不导电和不发热、可将光线导向各个不同的地方、不会产生老化现象,使用寿命长、照明系统检修方便等。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陈列中都运用过光导纤维照明,并取得良好效果。

(2)照度

照度是用来测定物体受光照度的量,单位是勒克斯(Iux)。

对文物进行照明,国家对照度是有限制的。博物馆陈列室采光照明的标准是:对光高敏感的书画、文献书籍、丝绵麻毛纺织品等文物,其照度标准是≤50 Iux。对光敏感的漆器、油画、皮革等文物,其照度标准为≤150 Iux。对光不敏感的铁器、玉石、陶瓷等,其照度标准≤300 Iux。对光高敏感文物的年曝光量标准为12000 Iux,及50 Iux的照度全年平均300天每日曝光8小时。对光敏感文物的年曝光标准为36000 Iux,及时性150 Iux的照度全年300天曝光8小时。因此我们必须科学控制陈列室内的照度强度。

3、空气污染

博物馆一旦开放后,室内外空气对流将在所难免。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变得越突出。空气污染物对各类文物都产生损害。据检测资料,纯净的空气中含有70%的氮气、21%的氧气、0.93%的氩气和微量的氖、氦、氪等稀有气体。而我们生活中除了含有上述各成分及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外,还混含有多种空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主要有尘埃、微生物、硫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它们都均以飘尘或气体形式分布于大气之中,非常难以除净。上述空气污染物在展厅与室外空气的交换过程中,一般都会不同程度地进入展厅内,对展厅内的文物产生缓蚀。如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过高,会加速金属的腐蚀,会使纸张酸性增强,从而使纸张的强度、耐折度等性能下降。上述几种空气中有害气体都会严重威胁文物的安全。因此,控制并消除有害气体对文物的影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保持陈列室环境清洁至关重要。具体改善之举措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博物馆周围环境进行绿化。绿化可以改善博物馆周围的小气候,能起到降低高温、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减少灰尘侵入。同时还可美化环境。

(2)在经费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装有空气过滤装置的空调设备、净化、过滤灰尘及有害气体。

(3)根据本馆所在地季节的变化特点,适时开窗降温通风去湿,确保陈列展厅适宜的温湿度。

(4)控制参观人数。当观众太多时,展厅温度会相应增高,展柜温差拉大并形成对流,造成污染空气进入展柜。

(5)做好文物的防霉,防蛀等工作,要勤检查、勤清理、勤更换防护药物。

4、陈列材料

对陈列中文物影响比较大的除温湿度、光线、污染空气等环境因素外,还有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藏品储存设备材料和陈列辅助材料等,这些材料都含有有害物质,导致陈列室空气环境的污染。如挥发性的有机涂料、含甲醛挥发物等物质的胶合板和胶粘剂、含放射性的大理石和化纤毛毯等,特别是有的装饰材料含有有挥发的酸、碱、甲醛等物质,从而容易与文物展品发生化学反应。为便于陈列装饰及确保展示道具的绿色环保,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考虑。

(1)必须选用有国家权威质检部门认可的合格产品。尽可能地使用金属、棉、麻、玻璃及经无害加工处理后的再生材料。陈列室中运用较多的材料是木材和金属。由于木材取材比较方便,具有绝缘性能好,易机械加工、材质轻、抗压度大、具有吸收释放空气水分、可调节湿度,因此很受博物馆青睐。金属材料具有硬度高、坚固耐久、机械成型、不怕生物危害、不易燃烧、不挥发污染等优点。以金属代替木材是发展的方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成列在设计制作中基本采用了绿色环保材料。如在陈列墙体制作上,全部采用了铝合金支架材料;在陈列墙面上全部使用具有防火、环保性能和可清洁水洗的海洁布材料;在展柜及展版制作上采用钢铁框架和玻璃材料等。

(2)博物馆除有固定的基本陈列外,每年也都会举办一定数量的临时陈列。在各类陈列制作中,必然会有墙体、展板、展柜的施工。因此,在陈列设计制作中,要科学设计,提倡工厂化生产,尽量减少现场施工量。必须在现场施工制作的,一定要充分利用现场空间,按区域放置材料。尤其要做好施工制作中下角料的处理,要及时清理好现场,尽可能减少施工制作带来的环境污染。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文物科学管理依据和准则,也是文物有秩序地得到完善保护的保证。陈列中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应在实践基础上制定,并在不断总结经验中,逐步充实、修改、完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文博界对文物保管工作理念的不断深化,陈列中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最终会走向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试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第8篇

1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的问题

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发挥文物的价值以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法律与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目前, 国家结合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以便为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但是在实际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 部分地方部门未意识到法规与政策的重要性, 未按照相应的法规进行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大大削弱了法律与政策的执行力度, 导致了大量的文物遭到破坏。 (2) 文物破坏严重, 急需维修。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部分文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甚至一些文物处于常年失修的状态, 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致文物损坏现象极为严重, 难以发挥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 (3) 博物馆建设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博物馆建设的重视,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主要的问题是博物馆建设的力度不够, 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

2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聚集地, 对文物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需要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水平, 完善文物保护工作。

2.1 科学编写文物保护方案

文物信息的采集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对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加强博物馆文物信息采集工作, 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 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对文物信息的采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力求做到全面具体, 需要采集文物的照片、历史信息以及价值评估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对文物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 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检测, 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这就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检测, 特别是对其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分析, 得出文物在材质、工艺以及病害机制、保护修复材料的选择等方面的信息。在对文物的综合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 制订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2.2 重视博物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损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需要加强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在当前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 一般是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首位, 即在文物遭到破坏以后才开始进行抢救, 这样就加大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甚至一些文物在遭受到严重破坏以后, 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不利于文物价值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中重视预防性保护, 即对文物采取预防性的措施, 结合文物的病害机制, 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 预防文物病害的发生。

2.3 规范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程序

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效果, 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文物保护, 提高保护技术的可靠性, 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 要严格按照审核通过的保护方案实施文物保护工作, 并遵循修复原则对文物进行适当的修复,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保护性破坏问题的出现。同时所有的修复材料必须经过科学的试验, 对材料的性质和性能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最大限度地避免修复性材料对文物的再次破坏, 提高修复性材料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近年来各国加强了对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视, 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 对保护文物、发挥文物的巨大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物保护工作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技术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下,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 以人为本。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于大量的技术人员, 因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开始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 工作开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在先进工艺的推动下, 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中渗透着多种工艺和技术, 技术性保护已经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 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2) 全民化。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 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 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 使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 (3) 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 很多博物馆开始结合自己的需要, 构建计算机管理系统, 实现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实时监控, 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水平。

4 结束语

总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各种文物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 很多文物都遭到了损坏, 这就需要博物馆发挥其文物保护与管理的作用,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去加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争取让更多的文物完整地保存下来, 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更好地发展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冯亚武.试论博物馆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 2011 (5) .

上一篇:【汽车营销】中华轿车营销策划案下一篇:小学经典诵读比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