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更新范文

2024-06-10

人才引进更新范文(精选6篇)

人才引进更新 第1篇

更新人才观,培养个性人才

更新人才观,培养个性人才

河南省沁阳一小肖春红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长河上展望未来,有识之士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将无法立足于未来世界。刚刚过去一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探询和质问,有人说,中国教育是二十世纪的悲哀;也有人说,教育的失败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殇;还有人说,教育的落后导致民族的堕落,对教育的应付和冷谈是对人民的犯罪;更有人说,近20 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问题……面对着这种种质问,作为一个已有十多年教龄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我,也在反思着自己的过去: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是人才?又如何培养能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人才?

一、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中国的教育值得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来自 CSC 赴美夏令营的报告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什么是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该有一个新的界定?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是人才,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人才,我国的 ” 童话大王 “ 郑渊洁也是人才,可当年他们在老师眼里怎么就不是人才呢? ” 老师是否该把成功作为人才的起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

谈到这里,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教育机制;以考分判优劣,以考绩断前程因而有了 ” 背多分 “ , ” 黑色七月 “ 的谑称;有了 ” 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学生命根 “ 的戏谈;更有了 ”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的残酷……这种 ” 大一统 “ 的传统教育模式造成了我们的教育对象个个是满腹诗文的低能儿。出现了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选手几乎屡屡包揽所有奖项,而近一个世纪的发明(诸如电灯、电视、电脑等)无一出自中国人的尴尬。

日本三菱集团总裁启用人才的.秘诀不知能否给我们一点启示: ” 没有特长的平庸之辈不用;没有一点 “ 缺陷 ” 的完人不用;大胆使用那些虽有缺点,多争议,但确有才能,敢于开拓的人。 “

我们不妨将基础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标准确定为五个 ” 一 “ 人才,即一幅好身板,一口标准语,一笔好字体,一个文明人,一颗求学心。其中 ” 一颗求学心是对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应试教育最难培养的一点。

二、让孩子触摸到眼前成功的快乐,把成功当成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起点。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又推出一个震撼世界的教育新概念 -- 情商教育。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因素只占 20% ,情商则占 80% 。什么是情商?简而言之,就是情绪智力商数,是人的心理、情景,意志品质等诸方面的综合反映。而我们则把智商作为测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很少考虑到情商,因而不能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激情,使他们的智力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们不是常听老师这样批评学生吗: “ 人家能考 100 分,你怎么才考 97 分,太不细心了,还有你才考 60 多分,简直是 ” 朽木不可雕也? “ 用应试教育这一套来评价一个学生,难道考 100 分的就一定比考 97 分的学生高明许多吗?恐怕哪一个老师也不会承认。

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 ” 第十名现象 “ 。他有意识地对 1990 年前后毕业的 150 名小学生做了近十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 ” 栋梁型 “ 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

所以,我们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得满分。因为 ” 满分尤如陷井,学生为了得满分,就必须尽善尽美,注意到了一切细微的,但却是次要的地方,而忽略了更本质更主要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妨碍了他们兴趣特长的发掘成长。 “

电视剧《校园先锋》中南方老师的一段话讲得好: ” 孩子的学生时代我们应当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学生就是在不断发现并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是一个过程,不提前便推后……我们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孩子的点滴成功,而不是抓住他们的缺点不放。 “ 因为 ” 成功不在最后,也不在海市蜃楼,只有触摸到眼前的成功,才会有更大的成功诞生。 “ 这或许就是 ” 成功教育 “ 的最大内涵吧!

可喜的是, 年 3 月,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我们安徽省沁阳一小的领导和教师也充分认识到这些,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比赛,诸如校际冬奥会、合唱比赛、讲故事大赛、航模、绘画比赛等,许多班子将 3 月份定为 ” 特长展示月 “ ,家长会前让学生告诉家长 ” 我们班里最棒的。 “ 我也对学生在平时作文或日记中写得较好的句、段汇编成《新芽集》,结合复习教育,我班举办了 ” 小故事家 “ 、” 成语宝典 “ 、” 小小活字典 “ 、” 多言字匣 “ 等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孩子们旺盛的求知欲。

三、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如何充分发展其特长,来促进其更大的成功呢?创造性教育的四大特征( 1 )教育的开放性;( 2 )学生的主体性;( 3 )思维的独创性;( 4 )综合性;要求我们给学生生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于主体,使学生的思维不受传统思维束缚,不受他人意志的制约,不受书本上条条框框限制,不迷信权威,敢于开拓和创新,让学生不仅具备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的综合、软件和系统的能力,还要尽可能具有多科专门领域的知识,特别是边缘学科的知识。

我们在设置作业时,不妨多设置一些弹性作业,争优题即让有兴趣,能做好的学生做,没兴趣,做不好的便不做。但要求评价时同样可以有较好的结果。语文课中的作文不妨多设置一些 ” 假如 XXX“ 的作文题,让孩子充分发挥其想像,让孩子有更充分的时间精力去探索,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因为兴趣一旦与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连在一起异受后者制约时,就会升华为事业心。这种事业心将进一步深化创造动机,强化创造意识,促进创造活动,直到实现自己的目的。

让孩子们把在书山跋涉,在学海荡舟当成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吧!愿我们的老师培养出更多有个性的创造性人才。因为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振兴祖国的重任靠的是他们。

人才引进更新 第2篇

在深化认识人才价值问题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破除“重物轻人”的观念,不搞“武大郎开店”。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这深刻说明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的主要资源是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主要资源是资本,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资源就是人才。推进科学发展,本质是为民,核心是创新,关键是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存在嫉贤妒能或“见物不见人”现象。我们应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更好地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来推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来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在深入理解人才内涵问题上,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思想,注重实绩,走出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误区。实践表明,有学历和职称的不一定都是人才,有些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未必有特定的学历和职称。我们党确立的“四个尊重”方针,把劳动、知识、创造与人才联系在一起,赋予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人才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认定人才的标准是实践,前提是劳动,基础是知识,关键是创造。只要能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我们应大力提倡以用为本,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不拘一格选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鼓励每个人都成为有用之才,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才强国。

在选择人才标准问题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用,反对任人唯亲。德与才是党员干部素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有才无德,会败坏党的事业;有德无才,也难以担当重任。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选人用人不是任人唯贤、广纳贤才,而是搞小圈子、任人唯亲。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选拔人才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立足人民利益用才,决不能以私为本、亲者优先。我们“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在选择人才方法问题上,坚持用当其时、各得其所,树立“选人和用人失误是过错,埋没和耽误人才也是过错”的观念,纠正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封闭循环的问题。选拔人才既要讲德才兼备,又不能求全责备,而应主要看本质、看主流,宽容人才的个性差异。要用当其时,适时地让那些正处于创造力旺盛期的优秀人才作出更大贡献,而不能以资历排先后。为此,应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改变“一纸任用便终身享受”的静态管理制度,克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等封闭循环的做法。继续在党政人才中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推行职业化、凭市场竞争,在专业技术人才中实行岗位聘用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只有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才能做到“有为的有位、平庸的无位、无能的让位”,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

在选择人才范围问题上,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对各类人才一视同仁,广纳人才,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树立大人才观念,打破体制内和体制外障碍,平等对待各类人才,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扩大从企事业单位中选拔党政人才,大胆引入体制外优秀人才,对于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应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营造更加开放的用人环境。既要重视知识分子,也要重视能工巧匠;既要重视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也要重视民营科技企业、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人才,真正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在培养人才问题上,坚持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相结合,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改变“重管理、轻开发,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人才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应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切实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把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取予并重,使人与事相得益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努力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着力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等难题,大幅度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在吸引人才问题上,拥有“天下人才天下用,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胸怀,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的理念,营造更加开放的用人环境。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发展迫切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人才队伍建设而言,应树立开放的人才观,既要防止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现象,又要具有海纳百川、广纳人才的气度,积极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大力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应适应当今人才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借鉴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有益经验,形成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在人才使用上应实行“柔性流动”方式,不求人才数量拥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支持其创新创业,鼓励其为祖国服务。

人才引进更新 第3篇

但这并不是说四川的制鞋企业就没有希望了。世界对鞋类产品的需求依然很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除了对廉价产品的大量需求,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人类的生存状态在变好,生活品质在提高。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政府也是提倡并鼓励提高产品质量,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并且,国家正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国内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 规划将是四川制鞋企业重新崛起的希望。从去年开始,国家提出的 “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目的就是为我国制造业走向世界铺平道路。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 ( 波罗的海) ; 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根据 “中国制造2025” 战略规划, 把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列入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全面提升……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1制鞋产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天地,但同时面临很高的挑战。四川的制鞋企业要想在这轮新经济战略中获胜,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向高品质、高附加值发展。如何提高产品价值是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鞋靴这种快速消费的时尚产品,设计在其中必然扮演重要角色。 而过去和现在,四川的大多数制鞋企业都不具备这种优势。

7年前,我涉足四川制鞋产业,开始研究鞋子开发设计,就深感忧虑,如果四川的制鞋企业不提升设计水平,必然导致没落。四川绝大多数制鞋企业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都非常弱,整个业态长期处于低水平加工状态。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设计师整体能力太弱,知识结构狭窄、技能落后、意识层次低下。整个成都制鞋行业的设计水平让我惊诧,与沿海一带相比差距很大,更不用说与国际制鞋行业设计水平相比了。与其它工业产品设计相比,也落后太多,无论科学性还是艺术性都极其落后,这与这个行业的设计师的出身或者说来源有极大关系。这些鞋靴设计师完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设计师”,他们几乎不懂设计,有很多人连一张像样的设计图都画不出来,更谈不上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想,他们仅仅是一群只懂得打样的制板师,而且大多数都是工人出身,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知识结构非常窄,创新能力非常弱,其思维模式程式化,只有极少数来自大学的设计专业。不可否认,这群人曾经为四川的制鞋产业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但是,今天,他们无法再胜任 “设计师” 的工作了,应该回归到制板师的角色。他们不可能再撑得起 “女鞋之都” 的未来,四川制鞋行业需要真正的设计师,为制鞋企业注入新的动力。四川制鞋企业必须来一次彻底的革命,颠覆过去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在新的经济态势下开始新的征途,能完成这场革命的一定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具备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懂得品牌运作和品牌管理,熟悉互联网,能够把大数据、云计算、数控设备、高端软件技术应用在生产上,敢于创新。在这群人中,设计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必须具有创新设计思想,掌握现代设计手法, 熟悉国际最新设计软件的应用,了解流行时尚,熟知国际优秀大品牌的发展历史,具有品牌意识、互联网知识,娴熟应用网络资源,善于学习和接纳新事物,有创新能力,与时俱进。

世界已经进入 “互联网 + ”时代,正在步入工业4. 0版,生产方式急速转变,生产技术快速进步,以机器人、电脑、数控设备代替人力,人们的交流方式、商品交换形式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一切都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世界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每天都在进步。 消费人群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均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所有这一切必将导致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的颠覆性变革。

从国际格局来看,出口的国度和要求已俨然不是过去的情况,比如欧洲、美国、沙特等国家对进口鞋产品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低端产品不再能赢得市场。“中国的鞋企要想做强做大,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灵魂,要创新,脚踏实地地干。” 莆田一知名运动鞋品牌负责人告诉 《国际金融报》记者,与其说中国的制鞋工艺不强,还不如说是企业没有认真干,都想着降低成本、薄利多销,其实中国许多曾经的品牌代工厂都掌握了很高的制鞋技术,本土鞋企应该多动脑筋,如何利用掌握的技术来创新。”2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参加世界鞋业发展论坛时就曾指出,未来东莞制鞋留下的将是精益化生产的高端精品。品牌和品质是产品的生命线,如何提高品质、树立品牌,需要下大力。 提高生产效率是满足多向出口、降低成本的必须,需要引进智能化数控设备,既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又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所以,设计师必须要能站在一个高度思考,具备战略思想,而不仅仅是外观款式设计。四川制鞋企业需要的设计不是单纯的款式设计,而是融入更多因素的整体设计,包括样式设计、鞋楦设计、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工艺设计、理念创新、产品策略等,把审美、性能、品质、生产、营销作为整体策略来思考。

从国内市场来看,现在的消费主力是60后、70后、80后,90后正逐渐成为下一个消费主群体,他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生活环境有很大程度改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享受生活,价廉物美已经不是他们的追求。那些千篇一律的雷同产品不再受青睐,他们更喜欢个性化产品,喜欢有品位的鞋子。他们有能力支付高昂的费用购买大品牌产品,驳样的东西只有被遗弃的命运。他们是一群更加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感受、自我思想的人,故而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他们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一群人,所以也是一群挑剔的消费者,他们需要有品质、有品位、有品牌、集舒适与美为一体的鞋子。我们的设计师是否懂这些消费主力军的需求,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设计师必须以动态发展的思想来应对消费需求变化,善于理解和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善于更新设计理念。

制鞋企业必须了解和适应消费方式的转变,互联网带来更多机会,也带来恶劣的竞争。如何在互联网模式下生存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互联网促使产品之间的秘密快速消失,只有快速才能取胜,快速消费需要快速设计和快速生产,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高要求。什么样的设计能在数不清的网店中脱颖而出,什么样的设计可以简化工艺、减低成本,实现快速生产,什么样的设计是别人难以模仿的,都是重要问题。 作为设计师,必须能快速捕捉市场需求信息,快速获得新材料、新趋势信息,快速掌握新技术,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赢得份额。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善于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科学分析,是成功的必备,所以设计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跟上科技的步伐。过去那种靠朋友、电话、实地观察等简单方式获取信息的方法完太微不足道,信息面太窄、信息量太少,根本支撑不了需要。企业需要大量广泛的信息作为生产的依据,任何不准确或不完整的信息都会导致失败。这对设计师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做好设计师,难度很大。

更新人才观念 培养个性人才 第4篇

一、人才的标准

什么是人才?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是人才,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人才,我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是人才,可当年他们在老师的眼里却不是所谓的人才。

谈到这里,我们不由想到20世纪中国的教育机制——以考绩定前程,因而有了“背多分”“黑色七月”的谑称;有了“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戏谈;更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这种“大一统”的传统教育模式造成了我们的教育对象几乎个个是满腹诗文的低能儿,出现了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选手几乎屡屡包揽所有奖项的盛世,而在近一个世纪的发明(诸如电灯、电视、电脑等)无一出自中国人之手的尴尬局面。

日本三菱集团总裁启用人才的秘诀应该能带给我们一点启示:“没有特长的平庸之辈不用;没有一点‘缺点的完人不用;大胆使用那些虽有缺点、多争议,但确有才能、敢于开拓的人。”

二、将成功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之所以在现实中表现出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没有成功,原因只是在于我们没有给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提供他们发展所需的充分的外部条件,只要这些条件具备,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

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是否优秀,都应该让他们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在他们擅长的方面让他们要尝到成功的快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也能唤起他们追求成功的欲望,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

同时,在我们教育领域中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第十名现象”: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了优秀行列。

所以,我们不必苛求每个学生都得满分。因为“满分犹如陷阱,学生为了得满分,就必须尽善尽美,过分注重一切细微的,但却是次要的地方,而忽略了对更本质更主要内容的深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兴趣特长的成长。”

电视剧《校园先锋》中南方老师的一段话讲得好:“孩子的学生时代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学生就是在不断发现并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是一个过程,不提前便推后……”我们教师就应该放大学生的点滴成功,而不是紧抓他们的缺点不放。因为“成功不在最后,也不在海市蜃楼,只有触摸到眼前的成功,才会有更大的成功诞生。”这或许就是“成功教育”的最大内涵吧!

三、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如何才能充分发展其特长,促进其更大的成功呢?首先要了解创造性教育的四大特征:(1)教育的开放性;(2)学生的主体性;(3)思维的独创性;(4)综合性。要求我们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于主体,使学生的思维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不受他人意志的制约,不受书本上条条框框的限制,不迷信权威,敢于开拓和创新,让学生不仅具备21世纪人才应具有的综合和系统的能力,还要尽可能具有多科专门领域知识,特别是边缘学科的知识。

例如语文科的作业不妨多设置一些“假如×××”“××遐想”等的作文题,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因为兴趣一旦与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连在一起后,就会升华为事业心。这种事业将进一步深化创造动机,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活动,直到实现目的。

让学生把在书海跋涉,在学海荡舟当成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吧!因为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21世纪振兴祖国的重任靠的就是他们!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人才引进更新 第5篇

培训小结

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象征,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自2005 年以来,我国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这十年历程,不仅使我国成为了《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更重要的是专业认证的先进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工程教育质量却呈现下滑趋势。主要问题是教育基本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标准缺失,质量意识淡漠。

《协议》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教育理念,要求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从毕业要求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落实、评价与反馈,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培养目标是起点,起着“制导”作用,而且要求专业从面向学科办学(适应精英教育)转向面向社会需求办学(适应大众化教育),依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当然,作为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基本定位。按照《协议》,两年制专科培养学生解决狭义工程问题的能力,三年制的大专培养学生解决广义工程问题的能力,本科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本科工程教育则提出了如下要求:(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解决;(2)需求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他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标准和规范中;(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从以上7点可以看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强调应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融入整体。其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对其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内的培养必须落实到第一课堂中,并且也是可以具体落实的。那种觉得创新高不可攀,只是一个“笼统”的口号,或者将其培养简单地寄托于隶属于第二课堂的所谓的“科技活动”都是不对的。由此,可以体现出本科工程教育的规模、难度、复杂度以及创新性。

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整个“培养体系”实现,要将此进行分解,落实到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按照支持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安排理论课程内容,开展理论教学活动,进行理论教学评价,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实践教学评价。

我国工程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在方案制定中,根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重视能力的培养,明确培养目标:从面向学科办专业走向面向社会需求办专业;从宏观需求走向具体需求;符合学校的基本定位、体现自身特点,规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助性知识和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拓展素质”);为适应新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时代素质”)。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创新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彼此互相支撑,构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引入课程,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校内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外,应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竞争能力;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

高校作为具体实施者,应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1.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3.探索优化班级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互补。4.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5.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6.研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

近年来,在李约瑟之谜与钱学森之问的审思下、在现实窘境的胁迫下、在工程教育特点及建构主义理论的推动下,研究性教学成为了本科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蒋宗礼教授的讲述可以看出,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有着一个相似的流程范式。首先,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发现问题。其次,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知识基础。然后,设计合理的研究性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使学生在教师或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各种信息资源的支持下,通过“协作”、“会话”等实现“意义建构”,完成自主研究与创新。随后,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给以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我们需注意注重知识框架的科学构建,化繁为简,融会贯通,;切实执行各个环节,给出明确的判分标准,并且严格按此执行;及时与学生沟通,适时调整内容安排,注重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学促教。

实行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研究性教学的环节众多,很多环节需要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或讨论,为避免学生沦陷在各个环节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及时指导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因此,基于上述优势,我们必须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体系。

当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比较陈旧、课程设置失衡、产学研合作不密切、实践环节薄弱、创新教育不足、道德教育缺失、国际化程度低等内在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质量职责。(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3)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PDCA”循环(戴明环),使教学质量管理形成一个闭合循环。这就要求被认证的专业建立一种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3个改进、3个符合”的功能,即: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一个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应该具备“123”特征,即: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和三个改进。其中:一个目标是保障质量,两条主线包括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三个改进为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这三个改进,通过外循环、内循环和成果循环等三个循环来实现:通过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通过内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要求,通过成果循环持续改进教学活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这两条主线,是对其符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与改进过程。首先,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与培养目标(内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进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其次,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达成,就要改进教学活动(毕业要求)。教学活动的改进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改进对毕业要求达成度来说是直接的,但对培养目标达成度来说是间接的。

终上所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是培养21 世纪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是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题。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关键在于发展优质的高等工程教育,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致力创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其主要途径和方法是重塑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工程实践、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正如蒋宗礼教授所言,“国际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引导教育观念的更新,系统地规划培养方案,每位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置于系统规划的体系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自己肩负的任务,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

人才引进更新 第6篇

2008-06-19

大连理工大学召开的“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是一次更新教育观念、统一认识、会对我校今后本科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对民族、社会和未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的精英人才。形成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特征的培养模式,以研究性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较完全学分制为特征的管理模式。站在学校发展的新起点,树立精英教育的科学理念,落实培养精英人才的各项措施,对加快我校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坚持精英教育的科学理念

明确培养精英人才的历史使命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从时代的要求来看,精英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精英教育培养的精英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来看,作为孕育科技,集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来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精英教育满足了一部分出类拔萃的学生与杰出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索高深学问的需要。

精英教育是国家培养英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优质教育过程,通过整合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资源,面向全体本科生实施高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培养,使学生具备在未来成长为精英人才的潜质。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和光荣使命。

本次教育教学研讨会明确了精英教育的理念,是广大教职员工认识上的一次升华。在教育观念上,要提高对精英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精英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要构建学习型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立身社会后能够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要构建素质型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容面对社会各种困惑、矛盾和问题,让学生“学会生存”,立身社会后能够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要构建开放型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与人合作、面向社会的能力,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社会各种资源,让学生“学会合作”,立身社会后能够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要使学生既领会“立人之道”,又精通“做事之法”,更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创新,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既要注重精英人才共有特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既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人才观,明确新的培养要求。强调精英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强调培养精英人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能力。

培养精英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研究型大学这种密集型组织中的作用更显突出。研究型大学的内部特征之一就是汇聚知名学者、一流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中坚力量,构成了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的主体。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也无法提升研究型大学必须具备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创建研究型大学必须还要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从总体上看,我校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师资队伍综合素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承担了国家许多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的科研项目,是国家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上承担的崇高使命,使得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师作为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中坚力量,构成了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的主体。

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无法提升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现有基础上,要把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和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核心竞争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改善学缘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科交叉,以适应研究型大学对师资建设的需求,也是将学校的科研资源、科研项目和前沿成果更好地融合到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使高水平科研对教学过程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体现的前提。本次会议也明确了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石,本科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精英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科学规划

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新体系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实施精英教育,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由于在窄口径专业教育体系下的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的模式,不符合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今后将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要求,实行按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而有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由于培养质量也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和提高要求,培养体系也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因此,本次会议提出了“2008-2011级本科专业大类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按照“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实施方案。化工学院近年来在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实

践。学院与时俱进,树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和适应国际人才市场要求的教育观念,对人才培养体系在操作层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有效的实践。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提出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创造了能够按照研究型、复合型以及工程型人才三种模式进行培养的环境和条件,并制定一套合适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然进行分流,都能够按照自身的特长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模式。

按照本次会议提出的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以“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层次培养模式,应从制定实施培养计划入手,制订具体、合理、有效、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对于理工学科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进实验室、早进实验室;同时鉴于目前许多实验室的实验指导队伍层次、素质参差不一的情况,除了学校不断改善实验室人员结构和编制问题以外,还应鼓励让更多的、较高层次教师多投入到指导实验的教学环节中去;在经费上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今后按大类招生后,把通识课程打通,有利于学生人文社科和其他“隐性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对学生加强理想道德教育;今后专业课口径要进一步拓宽,到了毕业设计和论文阶段再确定具体方向;考虑专业教育可以与通识课程贯通,可考虑毕业前两年明确学生研究主方向、下发给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并列出相应所需学习的相关课程,可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的放矢;为了对学生专业分流加强引导,可考虑利用校内网络资源等手段认识学科、导师等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按兴趣、爱好和能力培养。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充分调动与发挥教师积极性

通常认为研究型大学的三大基本特征体现在资源投入、组织运作和产出三个方面。在组织运作方面要求学校具备和创造适应研究型大学创新和发展的一系列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校按照发展目标定位和实施精英教育的要求,转变招生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构建符合精英教育特点、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制定和改进激励教师的相关政策,并有效落实,才能充分调动与发挥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建设研究型大学、实施精英教育的基本保障。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精英教育的通识教育体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教师队伍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学院都应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和改进现有的教师激励运行机制。通常来说,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运行原则,就是学校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激励机制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些原则包括:激励性原则,就是管理上以教师为本,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统一和适度平均与奖优罚劣的统一;针对性原则,就是学校和院系必须依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激励;合理性原则,在措施合理和程度合理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激励适度与公平;教育性原则,就是不仅要重视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与手段,而且要重视采取合理的批评性措施与手段,以培育与养成每位教师或教师群体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品质。对应建立的机制在操作上要注意技术和方法,采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感情激励和条件支持激励等具体操作手段,对于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起到实质性作用。

学校在多年的运行和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优化内部环境 构建了研究型大学全方位的动力机制。通过本次会议,又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我校今后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理念。目前,遵循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原则,不断完善教师的聘任、评价制度。如学校设立教学质量奖、化工学院对基础课程教师课时津贴给予配套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才引进更新】相关文章:

人才引进07-05

人才引进战略07-28

人才引进名单07-25

紧缺人才引进06-15

专业人才引进07-23

企业如何引进人才07-27

引进人才买房协议08-10

办理人才引进条件05-19

人才引进申请函05-31

青岛人才引进落户08-08

上一篇:《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新闻发布会下一篇:2024年农业银行云南分行校园招聘第二批签约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