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材料的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2024-07-05

关于写材料的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精选4篇)

关于写材料的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第1篇

关于写材料的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学到老,活到老”,“谁选择了学习,谁就选择了提高和进步”,对于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改变自己政治前途必修科目,在同一起跑线,学习和积累是进步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一、尽快熟悉自己工作性质及业务范围,努力掌握本单位当前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作为一切写材料的落脚点。

1、翻阅近两年的下发文件和各科处室写的材料。注意各种文风的谋篇布局、业务范围等。

2、注意领导的讲话措辞、掌握领导的意图、跟上领导的思路,这些都要积累,捕捉领导讲话的语言(格言警句)等,进而贴近领导的风格,为自己储存素材,丰富自己,也为下步服务领导打下基础。

二、写材料关键是搜集、积累素材,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1、注意电视、电台每天主要领导人讲话(提出什么、强调什么、要求什么)、党政机关颁布的一些政策、大型会议等提出的关键词,在次日的报纸上必定有关书面报道,作为剪报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好类别,并利用晚上的时间输入到电脑个人博客上。

2、剪报作为积累素材的一种重要手段被普遍采用,报纸、党刊、任何单位或领导的高水平材料(复印后收集)等都是被关注的对象,所涉猎的要有一定的范围,尽可能的广泛,而且收集的书面东西一定要当天输入到电脑个人博客上,并分好类别。

3、电脑上形成的资料库要不断的充实类别,大致可分为格言警句、领导用语、国家大政方针、理论性素材、业务性素材(党办室或办公厅)、关键词语(各阶段文件中新增的词语,如“与时俱进”、“践行”、“抓手”、“十一五”、“更好更快”、“和谐”,因此要保持积累材料的连续性)等。

4、搞好与外单位的关系,加强联系和沟通,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也是收集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三、一个材料高手,在占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学会“通过人家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容”。

1、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之后,在接到任务时才不至于发慌。很多材料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有的材料只用改一改单位即可,当然要加入自己单位的东西,即使业务性很强的材料,真正的写作高手是不会自己硬编,尽可能的借用别人的格式(这是老写材料人的一个学习方法,对于高手来说把积累的素材印到大脑中,进而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起点高、落点实”的目的,使材料有内容,又厚实。如果说成功的材料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饭菜,那么所谓的素材就是做菜所需的主料和油、盐、酱、醋等。

2、看着别人讲写材料简单,其实是要下功夫的,“拿来主义”也是需要技巧的,不要以为建立起一个资料库就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当然这也是基础。机械地听、看、读、记都是没有进步的,要讲究“用心”,在不断充实的同时,要加强对资料的系统分析,在理解上下力气,努力吃透文章的内涵。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

3、写材料也要讲究一个过程,弄懂“各类公文的结构”是第一步,读理论指导书籍,结合现成的公文分析其结构。

四、写材料的注意事项和一些技巧

写材料一定把下发的有关文件和自己积累的内容相关的尽可能多的现成材料拿出来,根据文种的格式进行构思,然后把素材组织成新的材料。

1、各级标题是一部分材料的中心,文字阐述的内容一定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千万不能跑题。标题的展开内容如果有“一是、二是”或是“首先、其次、再次”等词,则显示文章更有条理性,能用尽量用。

2、在写工作总结和汇报等类材料时,尽量不要出现具体的人物,主语最小落到科处室。个人总结或调查材料等可以涉及到个人。

3、如果给下级单位通知或安排活动,这些政策性强的文章,在抬头最好是“根据什么通知”、“按照什么要求”,但是如果在汇报中,最好是强调单位自己的主动性,和领导的重视等,措词上要显示出单位的主动行为。

4、内容和语气上尽可能用正面词语,如“不畏强敌”改成“表现出色”等。

5、在工作的落实上,要适当的拔高或虚构一些能够体现工作细致和严谨性,而且能达到工作成效的措施。

6、一些业务性稍强的材料,一定要搜集到有关的专业用语,这样使得文章具有了高度,可信度也明显提高。

7、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思路来谋篇布局,但总是有一定的模式可效仿。如工作总结一般可分为:工作特点、具体做法、总结经验和成绩、下步打算和安排。如说特点时常用“突出一个‘早’字”,体现一个‘强’字,落实一个‘拼’字”等;如安排活动一般:指导思想、方法步骤、舆论氛围、强化领导等。

8、学会用排比句,如“更加...更加...更加...”,“进一步...进一步...进一步...”

9、组织保证、物质保证、思想保证、五、一点启发

1、不管什么材料,首先要确立主旨、寻找素材、安排结构完成后,措辞、意思表述就很关键,尽量写的直白些,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才让人痛快,愿意去读,不要弄得很长、复杂的句子,很是失去文章的吸引力,公文的目的是把情况说清楚。

2、一项活动的主要特点、闪光点是领导关注的重点,必须要写清楚,而且位置最好是尽可能靠前,如第一段(大帽)。

3、理论性的内容是抽象的,关键还是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结合自身特点。

4、尽量少浪费领导的时间,还要尽可能的情况下争得领导的肯定(这样的活动多搞些,对同志们是很有意义的),很可能给予工作方面的支持。

5、领导的思路一定要为第一构思,在此基础上可以稍加发挥,但必须是很需要的,在二者有冲突时,及时把自己思路调整到领导的思路上来,这是必须的。六、一点感想

1、写材料的过程,是领会领导意图、吃透文件精神、生发新鲜提法、打造旧式八股的过程。写材料的过程,是坚持某些制度、结合某种实际、创新某项管理、达到某个目标的过程;是布局谋篇、炼字锻意、挖焊割补、移花接木的过程;是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两个中心、认清三种形势、捕捉四个亮点、深化五种意识、规范七种行为、理顺八类关系、落实九条措施、升华十大意义的过程。

2、写材料的过程,是拼接有价值形式、填充无价值思想、兑水稀释发酵、揉搓暴晒晾干,再新老生熟同锅煮、香肠大粪一勺烩的过程;是生动不够想象凑、事实不够数字凑、系统不够套路凑、文采不够成语凑的过程;是深潭击水鱼无恙、雷霆万钧若鸿毛、色厉内荏成笑柄、魔术戏法人人知的过程;是掌握口味癖好、学会延迟交货、多留低级毛病、少犯方向错误的过程;是恶补马列原理、速食政治快餐、肢解文件精神、猛啃秘书大全的过程;是蚂蚁抬米粒、巨鲸吞虾仁、莽汉背稻草、黛玉扛石磨的过程;是猪八戒捡绣针、屎壳螂滚粪球、高射炮打蚊子、宰猪牛用牙签的过程;是拨开茅草、曲径通幽、山重水复、九曲回肠、提纲挈领、直捣黄龙的过程;是修人文练涵养、忍别扭演无耻、吃馊饭吞苍蝇、端碗不呕、闭眼不吐的过程„„

又写完一段,本小秘书意犹未尽“啪”地一个硬回车,欲重新鼓足勇气振奋精神、酝酿激情再次冲浪———终不敌假大空排山倒海之势,遂举手告饶、鼠标点击、上网搜狐。

常用之“新”:

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

常用之“性”: 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积极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讲性、鼓动性、计划性、敏锐性、有效性“。

常用之”化“: 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系统化。

常用之”心“: 热心、耐心、诚心、决心、红心、真心、公心、柔心、铁心、上心、用心、痛心、童心、好心、专心、坏心、爱心、良心、关心、核心、内心、外心、中心、忠心、衷心、甘心、攻心。

常用之”识“: 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学习意识、上进意识、管理意识。

常用之”点“: 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着重点、着力点、根本点、支撑点。

常用之”力“: 控制力、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亲和力、执行力、感召力。

常用之”不“:

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不妥协、不懈怠、不含糊、不折腾。

常用之”同“: 政治认同、理论认同、组织认同、事业认同、感情认同、心理认同、环境认同。

常用之”多“: 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

常用之”度": 高度、深度、宽度、力度、强度、密度、浓度、气度。

常用语组: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集中精力,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抓到底,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胸怀全局,拓宽视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融入全程,贯穿各方。切实抓好,有效减轻,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持续增收,积极稳妥,落实,从严控制 严格执行,坚决制止,明确职责。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牢牢把握,积极争取,深入开展,注重强化。

注重规范,不断改进,积极发展,努力建设,依法实行,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率先发展,互惠互利。

做深做细,做好做实,全面分析,全面贯彻,持续推进,全面落实、实施,逐步扭转,基本形成,普遍增加,基本建立,更加完善,明显好转,努力形成,不断加强,大幅提高,显著改善,日趋完善,比较充分。

常用动词: 动词一字部:

抓,搞,上,下,出,想,谋。动词二字部:

分析,研究,了解,掌握,发现,提出,推进,推动,制定,出台,完善,建立,健全,加强,强化,增强,促进,加深,深化,扩大,落实,细化,突出,建设,营造,开展,发挥,发扬,创新,转变,发展,统一,提高,提升,保持,优化,召开,举行,贯彻,执行,树立,引导,规范,整顿,服务,协调,沟通,配合,合作,支持,加大,开拓,拓展,巩固,保障,保证,形成,指导。

常用名词:

体系,机制,体制,系统,规划,战略,方针,政策,措施,要点,重点,焦点,难点,热点,亮点,矛盾,问题,建设,思想,认识,作风,整治,环境,秩序,作用,地方,基层,传统,运行,监测,监控,调控,监督,工程,计划,行动,创新,增长,方式,模式,转变,质量,水平,效益,会议,文件,精神,意识,服务,协调,沟通,力度,领域,空间,成绩,成就,进展,实效,基础,前提,关键,保障,动力,条件,环节,方法,思路,设想,途径,道路,主意,办法,力气,功夫,台阶,形...写材料必备词语及结合形式用词

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协调性。

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群众需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形式主义要反对,但是好的形式不能丢。如我们的文字,老祖宗留下的,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了令人奇妙的汉语文字,他们的每一种组合,都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需要。有体验才有经验,有经历才有能力。把大家总结的东西,借来用用,总比自己冥思苦想、胡乱造词好的多。

1、以...为...如:为基础、为基点、为基石、为核心、为中心、为根本、为重点、为举措、为平台、为载体、为保障、为保证、为后盾、为契机、为总揽、为统揽、为抓手、为目标、为动力、为依托、为突破、为目的、为关键、为先导、为宗旨、为支撑、为指导、为导向、为方向、为驱动、为主体、为补充、为标准、为主题、为依据、2、三字“为点”

为立足点、为出发点、为切入点、为落脚点、为根本点、为结合点、为闪光点、为增长点、为着力点、为动力点、为关键点、为着眼点

3、“三字于”

立足于、着眼于、贯穿于

4、渐进类

日益、日趋、日渐、日臻、不断、逐步、稳步、深化、深入、推进、推动、促进、促使

5、建立类及程度类

探索、实行、建立、健全、构建、打造、争创、创建、规范完善创新、强化、加大、加强、加快、加速、严格、突出

6、“导类”:宣传倡导、服务指导、示范引导、监管督导、方向指导、教育引导

7、“新三字”

新机制、新路子、新模式、新环境、新载体、新途径、新突破、新优势、新方向、新跨越、新发展、新趋势、新期待、新局面、新格局、新成就、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新征程、新飞跃、新情况、新特点

8、“五言类” 吹响集结号、齐奏交响乐、共谱和谐曲;念好联字经、架起连心桥、铺就致富路、奏响和谐曲 9、组合类

探索新路子、创新新模式、实现新突破、推动新跨越、促进新发展

10、新结果类

建立了工作新秩序、明确了发展新方向、拓展了增收新途径、集聚了建设新优势、探索了试点新路子、实现了建设新目标

11、启示“两字类”

是前提、是关键、是基础、是核心、是保证、是动力、是源泉、是根本

12、启示“四字类”

前提条件、基础保证、关键环节、核心所在、有效举措、重要手段、有效载体

13、需要类

重要源泉、重要支撑、重要力量、重要途径

14、时期类

战略机遇期发展加速期、结构转型期、攻坚爬坡期

形式主义要反对,但是好的形式不能丢。如我们的文字,老祖宗留下的,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了令人奇妙的汉语文字,他们的每一种组合,都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需要。有体验才有经验,有经历才有能力。把大家总结的东西,借来用用,总比自己冥思苦想、胡乱造词好的多。

1、以...为...如:为基础、为基点、为基石、为核心、为中心、为根本、为重点、为举措、为平台、为载体、为保障、为保证、为后盾、为契机、为总揽、为统揽、为抓手、为目标、为动力、为依托、为突破、为目的、为关键、为先导、为宗旨、为支撑、为指导、为导向、为方向、为驱动、为主体、为补充、为标准、为主题、为依据、2、三字“为点”

为立足点、为出发点、为切入点、为落脚点、为根本点、为结合点、为闪光点、为增长点、为着力点、为动力点、为关键点、为着眼点

3、“三字于”

立足于、着眼于、贯穿于

4、渐进类

日益、日趋、日渐、日臻、不断、逐步、稳步、深化、深入、推进、推动、促进、促使

5、建立类及程度类

探索、实行、建立、健全、构建、打造、争创、创建、规范完善创新、强化、加大、加强、加快、加速、严格、突出

6、“导类”:宣传倡导、服务指导、示范引导、监管督导、方向指导、教育引导

7、“新三字” 新机制、新路子、新模式、新环境、新载体、新途径、新突破、新优势、新方向、新跨越、新发展、新趋势、新期待、新局面、新格局、新成就、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新征程、新飞跃、新情况、新特点

8、“五言类”

吹响集结号、齐奏交响乐、共谱和谐曲;念好联字经、架起连心桥、铺就致富路、奏响和谐曲 9、组合类

探索新路子、创新新模式、实现新突破、推动新跨越、促进新发展

10、新结果类

建立了工作新秩序、明确了发展新方向、拓展了增收新途径、集聚了建设新优势、探索了试点新路子、实现了建设新目标

11、启示“两字类”

是前提、是关键、是基础、是核心、是保证、是动力、是源泉、是根本

12、启示“四字类”

前提条件、基础保证、关键环节、核心所在、有效举措、重要手段、有效载体

13、需要类

重要源泉、重要支撑、重要力量、重要途径

14、时期类

战略机遇期发展加速期、结构转型期、攻坚爬坡期

1、“三字性”:理论性、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经验性、创新性、权威性、时代性、超前性、前瞻性、连续性、倾向性、真理性、务实性、严肃性、规范性

2、“三字型: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服务型、科研型、务实型、实干型、2、“三字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道德观、法纪观、恋爱观、婚姻观、3、关于领导干部素质:德、能、勤、绩、廉,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公开选拔,注重公论,4、意义:重大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指导意义、深远意义、5、地位:划时代、里程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6、形容“水平”四字: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立意高远、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内涵丰富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思考 第2篇

目前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风生水起,比较著名的有:山东昌乐二中———“二七一课程”;江苏泰州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苏溧水东庐中学———“讲学稿”,学讲互动;山东聊城杜朗口中学———“先练后讲,练在课堂”,等等。虽然各个地区采用的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可归结为:教学重心下移,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先学后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讲,教师的教要基于学情基础;多学少教,教给学生方法,引领更高的层次,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以学评教,以学生学习、收获的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用特级教师赵才欣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室外多一点运动,把身体保住;室内多一点探究,把脑子保住。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就是重视学生的预习,根据预习效果,通过师生互动和教师的教学经验重点处理(讨论、引领)课堂教学的难点,再通过精选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目前最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一个学校能够大放异彩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另一个学校可能举步维艰,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教师也会有不同的特色和独特的方法,所以,必须结合我校学生、教师和教育教学的大环境等实际情况,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改良,有批判地继承,逐步摸索,不断修正。

一、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对于教师来说,一节课讲45分钟,甚至两节课讲90分钟都不在话下,甚至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对于学生来讲,早8晚5面对的都是这样的课堂,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都会消磨殆尽。尤其是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精彩纷呈的世界和无所不包的网络变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喋喋不休,他们对满堂灌的课堂的厌烦可想而知。

但如果教师什么都不讲,任由学生自主去探究,课堂内三五成群,你争我议,煞是热闹。但细心观察,热闹之后到底生成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有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好动、贪玩,缺乏良好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导致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低下,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站在教室某处耐心等待或在各小组巡视,一语不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为了合作而合作,只是完成一项程序而已。

我们的课堂既不要满堂灌,也不要满堂问,更不能满堂皆探究。采用满堂合作探究的学校都有晚自习和周六的补课作为强力支撑,而这是我们无法做到,也不想做的。

所以现实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巧妙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有两方面:教与学。偏废哪一方面都不是有效的课堂,只不过我们以前过于关注教师的教,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走到另一个极端,一切都让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我们的目标就是对于教和学两个方面不偏不倚、顺乎自然、恰到好处。

1.重视学生预习

预习的方法很多,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导学案。通过做导学案,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整体的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学的效率自然会提高;而教师通过学生的预习成果也能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已经弄懂,哪些内容学生还有疑惑,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生的疑惑,这样就提高了教的效率。

但也有很多人非常不认可导学案,这是因为我们见到的很多导学案要么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填空,要么是新知识的练习或者以问题引领,一问到底,而优秀的导学案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教材交代模糊的地方进行简单的讲解。不仅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还要帮助学生梳理归纳、迁移应用。另外,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质疑和提问,让学生把疑惑记录下来。好的导学案一定要留白,不能安排得太满。如果在设计导学案时还能注意到直观性和趣味性,会大大提升导学案的品质。当然,不同的学科,导学案的形式也不会完全相同,这需要编写的教师认真钻研,群策群力,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

若因为某种原因,没办法使用导学案,教师课前一定要布置预习作业,或者上课时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对所学内容有个大致的认识,并通过提问和反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每节课都会有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教学的难点抛给学生(最好的方式是课堂互动生成),让学生思考、解决。但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不要独立思考,合作的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当难点生成后,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然后再开始小组讨论。同时,不能用组长的思维代替组员的思维,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巡视,最好有目的地深入其中一个小组,了解学生的分析情况。一般来说,一堂课做好一个问题的讨论和展示也就足够了,绝不能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小组讨论和展示。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于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反而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3.决不能丢掉教师的引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搞懂概念的定义,但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或者对学科知识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不经过教师引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更深刻的领悟。所以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该放手时,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该助推时,必须助推,由我引领。但要注意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

4.注重课堂练习、反馈

知识由传承到内化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地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但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必须精选,不能把学生扔入题海。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学就是教着学生自己去学,学习能力才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由他育转为自育。所以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必须走近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方法的同时,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二、小组建设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管理单元,通过小组文化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向心力的打造,用团队的力量教育人、影响人,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小组建设的具体措施是:

(1)培训一名得力的组长;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组名;

(3)设计一个美观的标志———组徽;

(4)制定本组的章程——组规;

(5)制定小组共同奋斗目标;

(6)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

(7)建立组内合作机制和监督机制。

当然,从过来人的角度看,好像这些措施都是花架子、走形式,但对于朝气蓬勃、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就不是一种形式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因为拔河的失败而痛苦,因为一张奖状而雀跃,所以绝不能以我们现在的心态来看待他们。以上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建章立制、完善形式:先有形式,后有实质。另外还要注意小组建设的内涵———文化引领。每个班级都要积极主动地打造自己班级的主流价值观,用正向的班级舆论让学生感受正能量。

在小组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组长。组长负责一个小组全方位的工作,比如课堂、自习和小考考试的纪律,课堂学习任务的引领和达成,小组整洁卫生环境的打造等。组长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助手,有了一个优秀的组长才能打造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组长能在组内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营造积极、向上的小组文化,使整个小组团结、有序、共同发展。

对于组长的要求是:1要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2要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3学习成绩优秀;4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5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6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所以,小组长不一定是整个小组学习成绩最好的,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科都处于领先位置。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发挥小组长的领导力和协调力,指派本组不同学科最优秀的学生完成讲解任务或其他工作。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小组长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给“待优生”讲解习题;引领讨论,但要注意,讨论时一定要先让“待优生”发表观点,不能让“待优生”对组长产生依赖而不进行思考;小组展示时,尽量让“待优生”进行展示。

我校几乎没有时间在课下对组长进行培训,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课堂上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或者不培训,只要问题设置得巧妙,小组长完全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组长引领不到位的地方再由教师引领。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形式上提醒教师关注学生。所谓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学的“招式”,教学的本质是以生为本,只要把握住这个本质,教学形式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期,“招式”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写材料的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第3篇

他在2003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如焉》。出版历程极为波折,一度只能以电子文档和打印本的方式传播。

但这一次,他感觉好多了,未来一周,他将奔忙于两座城市,签名售书。虽然这一次的题材是“文革”。

写清“文革”第一年

460页的《迷冬》其实只描述了一年的故事,1966年,一群家庭出身不好的年轻人在文革之初被排挤在喧嚣之外,后来自行组建文艺宣传队开始介入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

和小说的主人公多多一样,胡发云也曾在武汉成立文宣队。小说出版后,有些当年的伙伴纷纷登门要书,并不断询问里面哪个角色是自己。

其实,这本书胡发云在1984年就已动笔,写了五六万字后,他觉得自己还没有从文革的个人情绪中跳出来,无法站在中立角度的去写,索性搁下了。

“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对文革的描述,都带有某种观念限制,或者是某种政治意图,为不同时代的政治服务。我想把文革真实的状况,特别是真实的心理精神的状况表现出来,把被多年历史叙述话语遮蔽的那部分表达出来。”胡发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文革有非常强大的诱惑力和迷人之处,这种群体情绪的感染力充满激情,甚至是诗意。如果这类运动稍改变口号或方法,对今天的青少年依然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如果不把这一些东西认识清楚,假如有一天文革再到来,依然会有青少年投身进去。”

1996年,学者徐友渔要编一本名为《1966:我们那一代的回忆》的集子,向胡发云约稿。胡发云就写了篇一万多字的《红鲁艺》,讲述包括自己在内的“文革初期的社会边缘青少年自行组成文宣队”的经历。而近45万字的《迷冬》就是《红鲁艺》的小说化版本。

写《红鲁艺》10多年后,有出版社向胡发云约稿,胡发云告之《迷冬》的构思后,对方很感兴趣,但对于这个小说能否出版,谁都拿不准。

2010年,胡发云开始动笔,断断续续写了两三年。“其实一年也够了。”胡发云说,“但有时候要放下,缓缓情绪,价值中立去写。”

胡发云将自己的文革题材长篇小说定为“青春的狂欢与炼狱”三部曲,《迷冬》是第一部,只扎实地写了“文革”的第一年。

“因为这一年像一场大戏,各种人登台。他们的表演,政治态度、利益诉求、纷争、相互的关系,都决定了文革十年的走向。文革的后戏一直没有断过的,很多事情都能在文革前期找到缘由。”胡发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第二部会从1967年写到1971年林彪事件,第三部从1971年写到1978年。”

影响一生的十年

文革十年,胡发云一直都活在“危险”中。当时家里来个长辈或同学,议论些时事,问胡发云看法,他总是实话实说。“这还是尊严的问题。”胡发云如此解释自己愣愣的表现,“当你不敢说话的时候,你会自己瞧不起自己。”这样的性格一直延续到他日后的写作态度中。

1966年,17岁的文艺委员胡发云再也没资格组织同学唱歌了,他属于灰色人群,出身不好。日本侵华攻打武汉时,父亲带着母亲、二叔和女友、姑姑和姑父上前线,为国军往南方护送伤员。父亲、二叔和姑姑本是医生,母亲和二叔女友突击学了一个月战地护理,不会医术的姑父在部队里保障后勤。在武汉,父亲一家生活还算优越,照片上的父亲都是穿着西服,戴着徐志摩式的眼镜。1949年,父亲从大后方回到武汉。

《迷冬》的主角多多到学校开大串联证明书,教导主任问他,为什么现在才去。其实如果不是母亲催促,多多还会继续猫在家里。多多家庭出身不好,在那场运动之初无法融入其中。

像多多一样,胡发云在1966年同样被父亲的历史问题缠绕。胡发云也会问父亲到底做了什么?父亲总是很实在的解释一番。

“父亲到底是好人坏人,我相信我的判断,他是非常好的。但当时社会给我们的资讯他是个坏人。我的家人在那场卫国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种对历史的认识,是要时隔很久。”胡发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要好的同学开始贴大字报,有些家庭出身不好的同学带人抄自己家。包括胡发云在内的一小部分学生被完全排除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之外。胡发云基本不再去学校,总是在家看书拉琴,或是到长江里游泳化解焦虑。他开始感到孤独和恐惧。他发现很多事情和自己的爱好、观念有冲突,“自己和那些被批判者的距离,比距那些革命者的距离还要近一些”。他说。

胡发云的小叔家有大量藏书、唱片、画册,这些一直是胡发云正规教育以外的养分。上初一时,实习老师知道胡发云写诗,就借他一本灰皮的《普希金诗文选》。

“我竖立起一座纪念碑,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 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 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胡发云随口背诵普希金的诗,“这样的人格,对我影响非常大,电光石火的感觉。影响了我一辈子。”

普希金的那些诗歌是胡发云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启蒙。独立价值和尊严意识都从那里而来。在之后胡发云的小说中,这一点表露无遗。即使有人诟病他的语言,批评者也敬佩他的勇气。

在一本少年时期的日记本扉页上,胡发云写道:荣誉要从小时候培养起——普希金。日记本里有胡发云自己写的诗:我向往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没有国界的,所有的人说着共同的语言,没有人阻隔我们,没有阶级,没有战争……

文革开始后,胡发云犹豫了很久,最终没有销毁那些日记本。

“我力图用我的作品让大家看到一点真相”

胡发云一直没戒烟。只是每次都自觉只抽半根就灭掉,抽时还要开启油烟机,站在跟前。就如同戒不掉的烟,他也戒不掉虚构小说中的非虚构细节。

一位70多岁的武汉大学俄语教授看完《迷冬》痛苦不已。小说让她想起已过世的丈夫。那个年代的某天,在华科大任教的丈夫去参加武斗,很晚才回家,坐在椅子上一声不吭,身上布满伤疤,坐了许久后,才哼了一句,他们用了硫酸。类似的细节也出现在《迷冬》中。

“当这个社会的历史记录缺席的时候,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起了代偿的功能。我们应该留下一点时代的印记。”胡发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自己扮演了能够面对自己内心的,还有一点尊严和良知的写作者的身份。我力图用我的作品让大家看到一点真相,由此让他们有追寻全貌的热情和线索。另外我希望能够描绘出不同年代的人最真实的心理状况,人的心理世界表达出来后,是不容易涂抹的。”就如同在《迷冬》中,胡发云写出了多多、夏小布、宫克、舅舅这样的人物,他希望以这些人的命运和精神历程让后人自然读出人物背后的社会意义。

即便经常出国旅行,但每年国内大小公共事件都逃不过胡发云的视线,并且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他说这是道义和理念,也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作家可以发言,也可以不发言。但前提是,所有人都可以发言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不发言。以‘我有选择不发言的自由为旗帜,而逃避一些问题的时候,这个‘自由实际上是一句很虚伪的话,是掩饰自己的怯懦和自私。如果不发言,也要为其他人争夺发言的权利。”胡发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很多同行都会顾虑,这个题材能不能写?我说,如果愿意写,就先写。一个作家如果带着禁忌和限制去写,对作品是有伤害的。比如我在这本书往前走了几步,出版社说太多了,退回半步行不行,如果不伤原则,我接受。我的表达上,又往前走了一步,我们就把言路打开了一些。如果所有作家动笔前都限定在别人画的框框当中,只会画得更小。”

其实,对于写作,胡发云有自己的“度”。林昭去世四十周年时,学者傅国涌要编纪念文集,来约稿,胡发云写了。但在那之前,他是不会主动写的,他觉得时间未到,且要表达的东西还准备得不充分。

上世纪80年代,文坛热闹时,胡发云没写太多欢呼社会大变化的作品,只因当时已是专业作家,不得不交作品谋生,内容也多是老知青、大龄女知青生活状态的题材。但从1990年开始,胡发云觉得自己应该“怎么想怎么写,没有下不去手的了”。

关于孩子学习钢琴的一些思考 第4篇

首先, 我们得弄清楚给孩子学习钢琴的初衷和最终目的。许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学习钢琴方面亦是如此。作为一名钢琴教师, 在我的教学生涯里, 经常会被问及有关钢琴方面的问题。

其实, 现在大多数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钢琴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音乐修养和艺术气质, 增加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并不刻意地要求他们在这方面要有多高的造诣 (当然一些非常有天赋的孩子另当别论) 。而且, 真正能走上专业道路并加入演奏家行列的, 概率可能万分之一都不到。由此看来, 若不是要培养钢琴演奏家的话, 何时开始学习钢琴这个问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孩子必须喜欢钢琴, 并且对学习钢琴有兴趣, 因为在初学钢琴阶段,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接下来, 就是要给孩子选择和购买钢琴了。个人认为, 很多的家长给孩子买琴学琴并不能坚持长久, 因此, 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前提下, 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钢琴或电钢琴 (可参考本书《论电钢琴在钢琴学习中的运用》一章) 。有些专家或家长会对选择电钢琴不以为然, 认为电钢琴的触键和手感与钢琴不同, 长期使用电钢琴来练习, 可能会导致指尖触键力度偏弱。其实, 大可不必这么担心, 在欧美及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 使用电钢琴是十分普遍的。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 现在研发和制造出来的电钢琴, 其触键感觉与音色的仿真程度非常之高, 除了有重槌音的手感外, 有些高档电钢琴发出的声音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甚至可以模拟出大三角钢琴的效果。练习电钢琴时还可使用耳机, 这样就不会影响其他人, 甚至夜深人静时也可练习弹奏。再则, 电钢琴的价格相对于钢琴而言较为便宜, 且搬动方便。在学习钢琴的初期, 替代钢琴使用一两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如果孩子真的有这方面才能或愿意继续学下去的话, 再换购钢琴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相比起冲动购买钢琴而又终止学琴, 使得钢琴闲置在家的做法, 这种谨慎和理智也是很有必要的。

乐器到位后, 就要真正开始学习钢琴了。除了每月均要支付不菲的学费外, 家长和孩子要具有坚韧的毅力和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并且要给孩子选择一位适合的钢琴老师。个人认为, 孩子的启蒙老师未必一定要选择演奏水平很高的专业人士。

在孩子的钢琴学习过程中, 教材的合理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记得在我们学琴的那个年代, 使用的钢琴教材就只有那么寥寥几本, 不仅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曲目的接触面也是非常匮乏。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教材, 光是入门的教材各个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就有十几种 (详见本书《常用钢琴教材和乐谱书目简介》一章) , 其中还有教学版、注释版, 让教材的选择余地非常之大。

我曾经有一位学生, 父母把他带到我这后很是担忧地告诉我:孩子很喜欢钢琴但不愿意练基本功, 老师布置巴赫的曲子也不愿意弹, 最后使得老师不愿再教他了, 希望我能想想办法。通过和孩子短暂的交流后, 我对孩子的父母说:不喜欢的曲子就暂时不练, 每周就弹我布置的两首乐曲吧。还记得当时我给的两首乐曲是《哇哈哈》和《小白船》, 家长当时带着孩子将信将疑地回家了。我当时很惊讶, 他还仅仅是一位小学生, 就这么会自我调整。多少年过去了, 这位曾经的学生已经是一位国际贸易专业的在读研究生, 他还在坚持练琴, 经常会弹些他喜欢的肖邦和贝多芬的乐曲来给我听, 钢琴已经成为了他真正的爱好。

其实, 好的教材固然重要, 但起到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几首熟悉和好听的乐曲, 而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以及周围良好的学琴氛围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教师对待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兴趣, 引导孩子喜欢音乐和热爱音乐, 并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甚至还可以打破一些条条框框, 因为任何的教学模式是没有一成不变的。而作为孩子的家长, 除了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外, 还要充当孩子的忠实听众, 特别是在孩子学琴的初期, 尽量多抽些时间陪孩子练琴, 关注他的每一点点进步, 多给一些鼓励和表扬, 并和孩子一起共同享受学习钢琴的快乐。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 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 家长和孩子对学习钢琴做阶段性的总结, 让孩子时常看到自己学琴的效果和随之而来的荣誉感和成绩, 也是学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总结, 就是学习到一定阶段, 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保留曲目, 不但能够背奏, 而且要能在亲朋好友或众人面前表演。这样做一方面是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找出自己的不足, 另一方面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来增加学习钢琴的荣誉感, 以便获得继续学琴的动力, 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每次孩子练习新的乐曲时, 以前老的曲子不复习就会忘记, 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 这个问题不用过多的担心, 随着孩子学琴程度的不断深入, 视谱能力也会不断地得到提高。到时候再去弹奏那些曲子, 是会觉得非常轻松的。

当然, 也有些孩子因为学习紧张或各种各样的其他原因, 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可能会中断钢琴学习, 其中的大多数孩子可能因此就不再学下去了, 这是非常可惜的。就像我们体育竞赛里的万米长跑, 如果你才跑完两三圈就放弃的话, 结果还是等于零。钢琴学习如同马拉松比赛, 只要你坚持, 就一定会有结果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学习钢琴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若干年的学习能够弹奏许多经典名曲及各类优美动听、陶冶自己情操的乐曲, 那么等到孩子稍大点再继续学习, 又有什么问题呢?其实, 等到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再恢复学习钢琴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程度的提高, 继续学习钢琴会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愉快。更何况, 还有许多的成年人和老年人还从零起步学习钢琴呢!

上一篇:祝植树节快乐的祝福语23句下一篇:有关西游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