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答题思路

2024-08-12

高三历史答题思路(精选9篇)

高三历史答题思路 第1篇

很多时候,同学们的历史分数总是忽高忽低,而影响分数的因数有很多,这其中属答题的思路和答题技巧最为重要,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思路和技巧,那么即使再难的题也能拿到分数,反之,简单的题都可能得不到分数,因此我们要从答题技巧、思路、规范等方面深入了解……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四、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背景的问题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五、学生在答卷中要规范化

1.字体工整、规范、美观,最好是书法字体,印象分每科增加两分,就是12分;

2.答案要点化:有层次、有条理、有序号;

3.按指定位置答题,不能出框(高考网上阅卷);

4.字体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5.注意卷面整洁,不要乱涂乱划。先思考,心中有谱,理清思路再答题。

六、答题的步骤与技巧

1.选择题注意:

正选找正确的,要求:非常有把握是正确的;

正选不能确定时,采取排除法,选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答题卡一定不要涂错位。

2.非选择题注意:

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答题中学会“抄”的技巧;

除非题中注明不得摘抄原句,一般情况下,凡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即可从材料中摘抄有效信息(意思不变,用词稍变);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就是要求从课本中迁移知识;

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

答案内容上“面全”、“点齐”、“话简”。

3.按分值多少,确定要点多少。

4.解决未知问题,注意同类知识迁移,空下不答是最愚蠢的。

5.全卷答完,注意对选择题进行复核,也许会有新的灵感,但要珍惜第一印象;最后检查一下会不会因为紧张而看错题,再检查一下有没有漏掉的题目。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

高三历史答题思路 第2篇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量)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②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③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④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小,气温年较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气温年较差大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2)季节:夏季>冬季

(3)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4)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3.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高纬地区>低纬地区

(2)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4、影响降水主要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主要因素):

①气压带: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②风带:西风带多雨;信风带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降水多;极地东风带干燥

③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燥

(2)地形:

①地形: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③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3)海陆位置: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降水多;距海越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如城市雨岛。

5.降水形成的条件。

(1)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

(2)充足的凝结核;

(3)气流上升(近地面温度上升)。

6、降雨的类型:锋面雨(中纬地区)、对流雨(赤道地区)、台风雨(低纬大陆东南沿海地带)、地形雨(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7、某地气候特征的描述

(1)降水特征:①降水总量大小

②降水季节分配情况,季节变化或年际变化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雨季长或短

(2)气温特征:

①最冷月(最热月) 最冷(热)月出现在X月

②气温高低 如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③气温年较差大(小)

8、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大气环流 (4)地形 (5)洋流 (6)人类活动

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跟昼长)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白昼长,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2)海拔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天气状况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丰富

高三历史答题思路 第3篇

一、强化基础思路, 把握核心技巧

高中政治和其他学科一样, 基础理论十分重要, 是学科教学的重点。获得丰富的高中政治知识和良好的解题能力是相对应的, 只有拥有厚实的政治基础知识, 解答政治习题的能力才可能得到不断提高。对于高中政治考试来说, 考题主要还是有意识地并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了解、消化和掌握情况, 并以此激励学生把握好政治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探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每一次的考试中, 由对学生考试答题情况的分析来看, 他们失分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治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 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政治习题解答时, 必须引导学生回归基础知识, 通过基础延伸和拓展相关知识的应用。通常来说, 高中政治试题的选材取料非常广泛, 内容比较丰富, 解答方案不一定是唯一的, 但是试题创设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那就是以基础知识点为根本依据, 同时突出重点、主干和核心知识。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说,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备考复习过程中, 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政治理论基础, 加强各个基础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互通, 并由此在自己的脑海里重构政治知识网络体系, 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有效内化。例如:在考试过程中, 考试题目涉及有关哲学知识时, 第一反应就是必须确定试题考查的板块是属于哪方面的, 再进一步分析, 考虑其属于哪一子板块的内容, 这样层层推入, 定位到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点, 从而把握解题的核心要义。

二、紧盯全面思路, 扣住系统技巧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其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 而在高中政治考试中的考题中, 有很多试题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高中政治知识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掌握情况。那么, 什么是全面的思路呢?全面的解题思路是指在解答试题时, 必然考虑到所有涉及考题的内容, 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理论, 以及各项相关知识点, 只有考虑到所有涉及考题的内容, 答题才不会偏, 才不会漏, 才更丰富、更具体、更有效。那么, 什么是系统的技巧呢?即系统地对所考虑到的涉及考题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梳理、比较筛选、融合比对, 继而对众多知识点进行重构和再组织, 将零散的点状分布的知识点组合成有序的、成体系的、链接状的、逻辑关联紧密的知识体系, 从而给试题阅卷者以清晰的政治专业术语、缜密的解题思路、有的放矢的应对理由和措施。例如:在考试过程中, 遇到有关考查辩证法的考题, 必须全面考虑“矛盾”、“发展”、“联系”等知识内容;遇到与认识论相关的内容, 必须全面考虑“实践”、“认识”、“本质”, 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如果考虑不全面, 则容易造成“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难堪结局, 只有考虑全面, 才能采用系统的答题策略。

三、确立科学思路, 扣住规范技巧

不少学生在高中政治考试答题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这不能仅仅归结于学生一时的粗心, 而应归结为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他们对解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解题思路, 没有找到具有针对性、条理性、逻辑性的科学解题思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加强培育。例如:在课程复习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 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通过精选典型考试试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通过引入简答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序的条理性思维训练, 而通过引入辨析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逻辑性思维训练。掌握好科学性的解题思路之后, 还必须把握好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那么, 什么是规范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必须把握好答题的方向不能错, 在注意提取试题中的有效信息, 排除干扰信息、去除迷惑信息, 同时挖掘一切隐含条件, 做到问什么即答什么, 切忌答非所问;其次是答题的文字必须尽可能地应用“政治术语”, 尽量引入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进行解答, 并做到准确性、完整性和简洁性。

综上, 高中政治课程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枯燥性, 但只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并探究出其中的学习窍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路和技巧培养, 就必然可以找到更加科学、更加优质、更加有效的答题方法, 提高学生的答题准确率。

摘要:高中政治课程改革, 给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带来了更具活力、更具时代特色的机遇和挑战。在新课标下, 高中政治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由于政治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抽象性和哲理性较强, 因此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特别是在政治考试中, 如何寻求更加科学、合理和具有技巧性的方法, 解答好每一道考题, 意义重大。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提出了几种科学、合理的高中政治答题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答题方法,思路,技巧

参考文献

[1]易青玉.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J].考试周刊, 2013 (5) .

[2]李晓钰.浅谈巧妙的高中政治答题思路与技巧[J].教育与教师, 2012, (12) .

高三历史答题思路 第4篇

关键词:高三教学;历史组题;复课;做题评估

G633.51

高三历史教学直接面对应考,所以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组题工作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现实教学中,第一是限于教学工作量大和考试频度高的原因,一部分高三历史教师对组选题热情不高,很多人借助于“组卷网”等网站资源进行智能化选择。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很快完成组卷任务,但是试卷质量特别是和学生学情之间的差异是存在较大问题的。第二缺乏对学生学力的准确分析与把握,组题难度与学生的高考复习要求差别较大。第三采用“题海训练”战术,有些教师让学生每天练习历史试题高达50道选择题和3至5道非选择题,这种题海战术有两个问题,一是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有较大幅提升,但总体成绩却出现倒退,二是一部分同学在学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随意敷衍历史作业,课后练习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效果根本就不能达到。笔者前几年一直承担着高三历史教学工作,因所在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升,组卷工作也成为了日常备课中的重点。本文以笔者亲身经历和实践谈一谈高三历史教师组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紧扣课标和考纲,尊重学情选组合适之题

历史学科课标和考试大纲是高三历史教师备好复课的指导文件,那么组题工作就要严格针对具体的课标要求和考试大纲而制定出习题考查的主要目标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和不同学生的学力状况分层次确定习题组选的基本框架。例如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课程标准要求是“知道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试大纲规定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细分课标和考纲,可以得到三个层次的出题目标,一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实施目的、内容、作用”第一级识记类的出题目标,二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早期政治秩序的维系方法与原则”为第二级理解类的出题目标,三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概括和体现”为第三级归纳运用的出题目标。三个层次目标环环相扣,学力中等偏下的学生第一、二层次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学力较高学生则必须真正熟练第三级目标。

通过对课标、考纲和学情的准确认识及细化,教师就可以基本确定每课、每单元以至于每个阶段的练习重点,这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准确理解基础知识和高考要求的契合度,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练真正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升应试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优化题量和形式,重视效度提升学练质量

高三学生的学练要遵循其学习规律和体谅其学业压力,学练要体现高效而非多量。各类模拟题数量非常大,但是质量确实层次不齐的,同时历史是一门重视思维凝练的学科,学练安排应该以强化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体会高考命题思路、考查要求为终极目标。各校高三历史课时普遍增加,但历史教师不能因为学时增加而盲目扩充题量和随意变更试题形式。高三中低学力学生每天保证12道历史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的题量即可,学力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安排一部分自选题,但也不宜过多。

选择题的形式要尽力紧靠高考真题,每一章节如有近五年高考真题应该有序安排测试练习,而且真题要反复练习。非选择题的形式建议最好以知识简答题和一道高考形式题为好。周测试题应该进行高考全仿真训练,另外加一道附加题,供学力较好的学生提升能力。这样的题量和形式,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全面调动知识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做题与评估,强化分层兼顾学优学困

高三平时的学与练属于检测性质,目的是为最终高考大目标而服务。所以日常练习并不是要把一部分同学卡在某条线之下,而应该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做题强化已掌握知识,提升解更高难题的能力。学力中下的学生在基础复习阶段,因为其做题障碍较大,单一的闭卷测试效果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佳。这是可采用分组合作和相互讨论做题法,这可以杜绝随意做题行为,提升做题正答率;讨论过程中,现场解决部分疑问,提升评价效率。学力较好的学生应该采取快练快检的形式,学生自身可以较快明晰部分错题的错因,教师组卷时应该注意学力较好学生的标准答案和详解的需求。通过这种分层兼顾学优学困的做题和评估方式,让不同层次学生找到自己在学练活动中的真正所需,这才是学练活动的本质。

高三历史答题思路 第5篇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四、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背景的问题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思路 第6篇

①选择题:历史选择题通常为最佳选择题,应注意总结归纳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的不同表述风格和习惯;对难度较大的题目,宜在含义截然相反或十分相似的两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

②综合题:读题时要注意标出重点和关键点,提炼出所有有效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回答问题。考生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 “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和重点重复化。

<<<返回目录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第7篇

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历史答题的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在历史答题的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历史万能答题公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论述类文本答题思路 第8篇

笔者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摸索出了这样一种答题思路:一读——二找——三判断。

读分两步:读文本,读题。读文本宜用速读法。考生读完考卷所给800字左右的论述类文章,一般宜控制在2分钟左右。读完后必须把握住文章论述的中心话题或主要内容。读题亦分两步:先读题干,实质就是审题,弄清楚本题考什么,题干要求是什么;接着读备选答案A。

读完备选答案A就进入第二步“找”了。“找”什么呢?找A答案所在的段落,找A答案对应的原句。“找”其实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筛选出答案所在段落、答案对应的原句,甚至词语。只有对找出的段落、句子,乃至词语,细细咀嚼、反复比照,才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

如何判断呢?先把答案同文章原句或原词语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展开分析、推理,最后做出判断。

对B答案、C答案、D答案的判断同样如此。

以我校第三次月考题为例说说上述答题方式的运用。

文艺精品与市场

张 晶

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和市场竞争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精品呢?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市场有“一时”和“长久”之区别。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

既然是文艺精品,就不能只是拥有当下的市场,而一定是也要拥有未来的市场。只有当下的市场而没有未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成为文艺精品的。到今天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的,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当时的市场,且拥有此后许多年代的市场。精品必定是具有能穿越时空并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艺精品无论何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则是共同的。真善美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的。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以至于电影电视中的精品,能够真正受到最广泛的喜爱的,无不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如屈原《离骚》、绘画《最后的晚餐》、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胜枚举。

文艺精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其他门类的,都要显现出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对于作品情节的投入,首先是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认同。叙事性文艺精品中主要人物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现在的电视剧更为突出。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而与人们情感密切相关,才能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也才能使人们关注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有故事,没有丰富的、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人们很少甚至不会对它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兴趣,这也是某些叙事类作品不能成为精品的重要原因。非叙事性的作品,没有人物和情节,但却是应该体现出作者的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绘画《江山如此多娇》等。

文艺精品还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即便是同一门类的艺术家,只要他是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同是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同是画家,吴冠中和林风眠的艺术语言是不同的;同样是电视剧导演,李少红和高希希的艺术语言也颇有不同。人云亦云的模式化作品,不可能成为精品。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都有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才能有市场,既有当下的市场,也有未来的市场。当代小说中,周梅森《国殇》、路遥《人生》等,可称为精品,都是以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为其重要标志的。

在对当前文艺创作的分析中,注重文艺精品的市场化因素无可厚非。而依我的浅见,精品与人民的息息相关,也许和依凭于市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说并不是志在市场才能出现精品,而是真正的精品拥有市场。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6月29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艺精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精品是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而且是需要艺术家们耗尽毕生精力去创作、去追求的艺术作品。

B.文艺精品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

C.文艺精品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下市场有卖点过了若干年代后仍有市场卖点的艺术作品。

D.文艺精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能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并具有市场价值潜质的艺术作品。

解析:考生在2分钟左右读完文章应该问题不大。本文中心话题是文艺精品的认定标准,围绕这一话题,作者谈了两方面内容:什么是文艺精品,文艺精品的基本特点。就考题而言,这明显地把考点设在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上,要求是选出“对‘文艺精品’理解正确的一项”。读A答案,从表述上可以看出,A选项显然是针对文章第一段设计的,细读第一段,筛选出第一句话:“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把这句话同A比较一下,就会发现,A有两处错误: 没有揭示“文艺精品”的实质,“而且”后面的内容于文中无据。B表述告诉我们,选项范围是第二段第一句话,即“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把这个句子同B表述比较一下,发现选项中“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了起来,不符合原文。

依据同样方法,可对C和D做出判断。C范围是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对照,可以发现C理解片面,只抓住了“穿越时空”,遗漏了“愈增其审美价值”这一本质内容。要确定D是正确的,还得凭借文本找依据。将“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同D表述比较,完全一致。故答案为D。

【作者简介】

王连仓,高级教师,执教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第一中学,参编教辅资料多本。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思路 第9篇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当前的高考历史选择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选择题也不例外。考生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题目进行深人分析。

5.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

高中历史的复习的策略

一、全面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贯通基础知识。为了贯通基础知识,学生们应全面归纳总结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下属相关知识点。基本维度大致包括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以及选修相关内容等。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拓展,攻破重难点知识。高考复习当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常考知识,恰恰是同学们的不足之处,而这类知识课本也没有相关的正面的系统表述,这样的知识应该说既属于重点知识,更属于难点知识。要攻破这类重难点知识,学生们应在贯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拓展。

三、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能力。现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无法取得高考最终胜利,因此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应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较为快速准确地将题目答完;应重点训练正确解读、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以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应重点训练分析能力;应重点训练概述能力;应重点训练比较能力;应重点训练评述能力;要在答题角度上下功夫;要在关键词上下功夫;要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的寒假备考指导

1、认真复习课本知识

复习高三历史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大家千万不要埋头做题,而是先看课本,抓基础,再“精”做题目。高考历史试题的80%是基础知识,20%是稍难点的综合题,掌握好基础,事半功倍。而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体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做题,再去把握基本思路。再难的题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变式。因此寒假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复习课本知识,重视基础。

在高三历史复习课本知识的时候考生特别要注意,对中外历史的线索、历史事件的时空概念、历史现象与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任何历史现象不是单独地存在的,事与事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人之间都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整理的时候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追求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

此外,学生在复习时还应注意,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而在记忆方法上,学生只需记住该记住的,只需理解无需记忆的就不要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学生需寻找差错,弥补遗漏。

2、适当安排练习作业

因为考试最终是以习题的方式呈现出来,考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这就决定了高三学生平时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在寒假阶段,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定量的练习,把基础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既夯实、巩固基础知识,又拓展思路,为下学期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当然,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要注意训练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和保证其正确率,还要善于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尤其是非选择题,要从审题到答题要培养一套完整科学的答题模式,对应试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学生在试题训练时,要重视史料。因为高考历史试题必须超然于教材之上,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命制,从不同的层次考查考生从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信息的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读不懂材料,加强史料阅读能力,成为高三学生的当务之急。而能力的提高往往与学习方法紧密相连。高三学生应注重学习解读史料的方法、读图的方法、概括的方法、表述的方法等,通过反复训练真正将方法转化为自己的习惯,真正地培养和提高能力。

高三学生不仅要重视客观题的训练,但也要进行主观题的训练,尤其是加强对新情境、新材料的适应。应考过程中牢记无论什么材料,其落脚点都是重大历史知识。常画知识框架,多读史料,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思考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多从全球史观的视野分析和比较中国与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把握好自己的复习节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不要人云亦云,随大流。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因为在复习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前面部分没弄懂,后面的部分也没有学好,因此建议学生在寒假阶段通过自学复习或者一对一针对性的辅导来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把握好自己的节奏。

上一篇:青年岗位优秀事迹下一篇: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