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024-07-17

怎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精选12篇)

怎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1篇

重视早餐

美国科学家实验证明,在其余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成绩优于吃素食早餐者,而不吃早餐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差。

多吃硬食

吃硬食可促进咀嚼,咀嚼运动可使面部血液循环加速,流向大脑的血液量明显增多,促进大脑发育。

防止肥胖

科学证明,摄入脂肪过多易生成“肥胖脑”,即脂肪在脑组织里堆积过多,大脑沟回皱褶少,皮层平滑,影响智力发育。

多吃鱼虾

鱼虾中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锌、铁等微量元素,被称为“脑黄金”。

防治便秘

便秘时,食物积滞于肠道内,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通过血液进入大脑,妨碍大脑正常功能,影响学生的记忆力、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怎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2篇

教宝宝学会寻找并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是培养宝宝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宝宝学习分类法就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物品根据某些相同点或者共性将其归为一类,比如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妈妈可以给宝宝看图书,让宝宝从中分出不同类别,例如:哪些是人物?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哪些是文具?等等,然后可以在人物中分出不同职业和身份。

关联法

“逻辑思维”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运用各种普通的生活用品或简单的人物关系来启发宝宝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吃饭时,妈妈可以问宝宝:“筷子和碗是用来干什么的?它们和墙角边的拖把是一类的吗?”吃完饭后,爸爸可以和宝宝一起站在镜子前,爸爸可以问:“你看镜子里谁比较矮?谁比较高?宝宝总是叫我‘爸爸’,那么宝宝是爸爸的什么人呢?”

排序法

怎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3篇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这三 个因素相 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此动态过程中, 包含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的思维活动过程和教材的潜在思维特征, 其中学生探究教材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 而教师的思维活动, 则表现在:一是如何处理教材, 揭示出教材的思维特征;二是如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调控、指导,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流畅、卓有成效, 三者的关系为:

注意把握三者在教学中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每一种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 使三种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路、教路和教材思维特征水乳相融, 混为一体, 学生的思维就似“行云流水”, 从而顺利理解知识, 形成能力。

一、加强教材研究, 揭示教材思维特征,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是前人通过对大量的物理现象与事实的观察, 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抽象、归纳、总结而成的, 它是前人思维活动的结果。物理教材 中概念、规律的教学, 有时不仅再现了前人的这种思维活动, 同时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揭示教材的 这种思维特征,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概念、规律形成过程的分 析、探究, 一步一步地品味概念、规律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从而理解概念、规律, 掌握思维方法。

如在讲授自感概念时, 在引出课题 之后, 可紧接着向学生出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装置, 并让学生猜想电路通、断电时可能出现的现象, 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他们利用刚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进而自己归纳结论。最后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充分揭示了教材的思维特征, 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通过参与构建自感概念过程的分析、探索, 顺利掌握自感概念。

再如在讲述洛伦磁力概念时, 可通过以下步骤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 引导学生自我探索, 掌握洛伦磁力概念。第一, 让学生回忆: (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2) 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实质;第二, 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 提出安培力是由大量运动电荷所受磁场力的合力的宏观表现假设;第三, 利用电子射线管进行验证, 并用左手定则来判别偏转方向;第四, 帮助学生建立起金属导电的微观模型, 让学生从F=BIL出发, 利用数学 方法导出f=Bqv;第五, 组织学生对洛伦磁力和安培力进行比较, 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从而确定洛伦磁力方向与电荷运动方向、电荷的电性、磁感应强度方向间的联系, 结果学生顺利地建立起了洛伦磁力概念。

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 让学生通过参与理性过程的分析、探究来理解掌握概念、规律,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思维方法。

由此可见, 揭示教材思维特征, 引导学生 自主参与概念规律 的分析、探究, 有利于学 生理解知 识, 掌握方法, 真正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

二、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努力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活动应是教学 活动的中 心, 我们的“教”应完全服务于学 生的“学”。学生在 学习活动中,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适应, 思维方法没有掌握, 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 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疑点, 为学生的思维“搭梯”、“架桥”。具体来讲, 就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 利用类比、示范等方法来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将自己在 多年的教 学过程中 形成的“快速”、“高度浓缩”了的思维过程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稚化后展示给学生, 重点是向学生讲述:我是怎样思考的, 怎样处理的, 通过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给学生的思维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 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障碍, 促使学生的思维流畅起来。

如在讲述电场强度时, 学生常对用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与电荷电量的比来描述电场的强弱感到迷惑不解, 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1) 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作用, 能否可以用电场力来描述电场的强弱?让学生利用实验演示电场力是否会随着电量的变化而变化; (2) 联想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不是用位移的大小, 而是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 ; (3) 进行迁移、类比。教师如此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用F/q来描述电场的强弱, 并加深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这一科学思维方法的认识。

再如, 在分析恒定电流动态电路时, 如图1所示, 当R3 的滑动触头向b点滑动时, 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和R2 上消耗的功率将如何变化?

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首先由电阻R3的变化, 结合串、并联电 路电阻的 计算规律推出外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 然后利用 全路姆定律推 算出总电 流的变化, 接着推出内电压U内和端电压U的变化, 最后利用串、并联电路的性质推出电流表、电压表和R2上消耗的功率的变化。其思维流程如下:

三、加强信息反馈,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物理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 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知识探索者, 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这种能力不会自发产生, 需要教师不断启发、诱导和培养。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 生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研究问题的感性材料, 利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并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及时从学 生的思维 过程中捕 捉错误信 息, 剖析原因,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指导、示范, 求得学生思路和教师思路的共振。具 体来说, 一是教师通过察言观色, 把握学生不自觉暴露出来的思维障碍;二是利用 课堂提问、练 习 (判断、选择、改错、纠错) 等方式来 有意识的 诱错, 暴露学生 的思维障碍。对学生的思维障碍,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 讨论, 并从中点拨、引导, 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 如在讲述加速度概念时, 在建立起了加速度概念之后, 可设计如下一组判别题让学生来判别: (1) 加速度是增加的速度 (a与Δv混淆) ; (2) 速度越大, 加速度一定越大 (a与v的混淆) ; (3) 一切快慢不变的运动的加速度均等于零 (忽视v是矢量) ; (4) 速度为零, 加速度一定也为零 (v与Δv混淆) 。通过让学生回答, 再讨论并举例说明, 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 纠正对加速度的错误认识。

怎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4篇

一、营造宽松的互动氛围,让幼儿体验说的快乐

在语言活动中,有了宽松的心理互动交流,幼儿才想说,愿说,

从而才能感受到说的快乐。在活动中,宽松就是让幼儿感到没有压力,没有恐惧,老师不过分判断幼儿的对错与好坏,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交流。

二、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学会有序地说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幼儿认识能力的基础,更是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首要因素。因此,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尝试通过看图讲述、故事教学等形式来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调动原有经验,支持式互动

幼儿学习掌握新内容时,获得成功感的关键是需要一定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因此,当我们确定内容时,要分析幼儿的原有经验是什么,需要借助哪些经验,不能偏离或超出幼儿的已有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对文学作品潜在的教育价值有更多的连接,进而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与社会发展体系。

2.提供学习阶梯,点拨式互动

幼儿的观察有一定困难时,老师要适时介入,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点拨幼儿,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如语言活动《熊熊》中,通过实践发现,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年龄特点的局限,观察的秩序感没有建立起来,形成了无目的性和随意性的阅读。这时教师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就要注重层次性,创设解救小动物的游戏情境。首先从局部观察人手,让幼儿说出自己为小动物选取衣物的魔法咒语;接下来,巧妙地运用了卷帘的形式向幼儿依次呈现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和从左到右的观察顺序,最后为幼儿出示一整幅图片,以提升幼儿的学习经验。这其中幼儿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尝试,可帮助幼儿更好理解故事中角色的表情、动作、人物关系。他们会仔细观察、分析和判断。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让幼儿感受说的乐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幼儿语言教育的培养中至关重要,同时也能使幼儿感受到说的独特魅力,使之说了还想说,从而体验到说的乐趣。

1.多通道感知表象,积累幼儿想说的欲望

幼儿的感知表象就像是幼儿在建构游戏时积木的相互组合、叠加、增减。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构成了新的物体认知。同理,对感知表象进行组合、加工,就能形成想象。因此,一线教师除利用正规活动中对文学作品、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引导幼儿观察、积累较丰富的感知表象,还应注意他们在非正规活动中的关注。例如在散步、远足、参观、户外观察等活动中来体验活动过程。认知能力越强烈,关注的事物越多,想象的范围就越发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幼儿有了新的想法,他自然就会说了还想说。

2.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激发幼儿敢说的动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突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语言活动必须要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幼儿的想象,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才能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想象与创造。

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升幼儿说的能力

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在幼儿感知、理解等具体直观形象思维教学上的启发性,重视形成幼儿对事物的联想、对比、归纳、推理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受力。

1.设置挑战性的提问,引发思考,开拓思路

针对幼儿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开放性、挑战性的质疑,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在活动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活动中适当点拨,巧设悬念,活动后总结、归纳、提升,以此引发幼儿在联想、对比、归纳、推理的过程中开拓思路,提升说的能力。如在大班讲述活动《蚂蚁飞上天》时,教师一开始就让幼儿思考“小蚂蚁”和“蒲公英”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将引发幼儿的积极思维。他们有的会说小蚂蚁种蒲公英,有的会说小蚂蚁吹蒲公英,还有的会说小蚂蚁摘蒲公英,幼儿的思维就呈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索开了。在整个语言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语言学习的快乐,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又由集中到发散,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仅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也积累了说的经验。

2.引导迁移性讲述,扩展想象,丰富内容

怎么样培养孩子空间思维能力 第5篇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活动,以明了其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思维能力是有它的阶段性与内在规律的。

例如,从出生到两三岁,处于感觉动作思维阶段。

孩子在这段时期里,是利用感知觉和动作来认识事物的。

他们要认识事物,离不开触、摸、拉、推、扔、敲等动作。

例如感知用筷条敲打碗可以发出声响,用手使劲推门时门会打开。

三岁至六、七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即能利用语言、事物的表象或形象进行思维。

七至十四岁,进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可以进行思考,探索。

因而我们必须遵循这一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越级作超前的训练。

第二、通过日常生动活泼的事例让孩子得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锻炼。

在看一些侦破电视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同找事实,线索、寻细节、听关键的谈话,预先作各种推理与判断,看是否与结局相符。

第三、孩子学习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应该让他们找年级高些的同学接触、玩耍、运动、游戏、这也是一种提高思维能力的办法。

年级高些的同学,谈问题的表达能力,所谈问题的内容层次要比较复杂一些,高一些,玩耍的花样,运动的应变能力,做游戏的灵巧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所帮助。

(二)

1、应尽量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因此,对待年龄越小的幼儿,最好采用一些直观法,如参观、浏览、直接接触各种实物,尽可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知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感知到的知识越多、越正确,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越强。

2、要启发孩子积极思维,要给孩子充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善于启发孩子积极思维,例如给孩子提出任务,并精心设计,创造条件,使他们不依赖大人,而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时候,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虽然遇到较大的困难,但家长和老师也不宜急于直接回答,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他们自己去找出正确的答案,只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答家长或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要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机会。

怎么样培养孩子空间思维能力 第6篇

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求家长和老师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语言教学,要把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与思维作为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平时在日常生活或在其它一些活动中,不要放过任何机会跟孩子对话,教他们说话,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

1、积极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思维活动不是大脑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

幼儿接触的事物越多,积累的感性知识就越丰富,概括事物的能力就越全面、越正确。

大自然有宽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姿态,动人的音响和神奇的变化,能吸引孩子,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父母应经常带孩子外出游玩或散步,如孩子边走,边玩,边看,边谈,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中蕴藏的知识,一点一滴地告诉孩子。

在游玩或散步时,可引导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及它的颜色。

到动物园时,可引导孩子认识各种动物,鼓励启发孩子提出问题,向孩子提出能使他感兴趣的问题,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参加实际活动,多看些幼儿读物、电影、电视、多听广播等。

2、在发展孩子形象思维的同时,要适当训练孩子抽象思维能力。

让孩子逐步掌握正确的概念,还要让孩子掌握相应的词,把相应的词和事物多次的结合。

引导孩子对同一类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把共同点加以系统和概括,以造成普遍的概念。

譬如,要让孩子掌握电视机这个概念,先要让孩子掌握电视机这个词,然后把电视机这个词和各种各样的电视机结合起来,这样孩子就会了解电视机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孩子的语言,把具体事物跟词结合起来,逐渐增加词的讲述,摆脱形象的束缚,使抽象思维得到顺利发展。

如开始教孩子计数时,可以用手指头扳着数,但以后要尽快让孩子摆脱手指计数,逐渐学会抽象计算数数。

(四)

3、要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宋朝司马光有个“破缸救人”的故事,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盛满水的大水缸旁玩,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缸里,其他小孩有的吓哭了,有的逃了,这时,司马光立即拾起大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小孩。

按照常识,水缸是应该保护的,没有哪一位父母会教育孩子去砸水缸的。

司马光能在紧急情况下,破缸救人,说明他冲破了传统的思维习惯,因为一般人的思维总是想法把人从水里捞出来,而他却是设法让水流走,说明他的思维有创造性。

有人做过实验,用长短不一的游戏棒,叫中班小朋友按照长短排列整齐。

一般的孩子都是拿一根,排一根,通过不断换位置,用了很长时间才排列出来。

而思维灵活的小朋友就不是这样排了,他们不先忙着排列,而是把游戏棒朝桌上立竖,把一头理整齐,另一头长短马上就分清了,然后按照长短挑出来逐一排列,既快又整齐。

实践告诉我们,思维灵活的幼儿,大都是由于他们的家长善于启发幼儿的思维。

因此,要让孩子多想,对孩子有创见的想法要鼓励,千万不要受成人思想的束缚。

家长应该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培养他们动脑筋的习惯。

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讲完故事,看完电影,参观结束,马上就里面的内容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在马路上走,在做家务时,也随时可以提问题,叫孩子动脑筋去想、去琢磨。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五)

(1)续编故事。

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有意不将故事讲完,而让幼儿接下去自己编个故事结尾。

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促进幼儿的积极思维。

(2)连续、多角度提问。

比如,树上有两只鸟,用枪打下来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孩子如果回答还有一只鸟。

家长可再问:“枪一响,小鸟害怕吗?”,孩子回答“怕”。

接着发问:“那么树上还有几只鸟?”,这样发问,便于启发孩子的思维活动。

(3)看图改错。

和孩子一起玩时,家长可以画一些错误的画儿,让孩子将错的地方找出来,让他自己动手画一个对的。

(4)猜谜。

猜谜可以由简单到复杂,在猜谜的基础上,可以让孩子自己编谜语让父母猜。

(5)复述见闻。

每天临睡前,父母可让孩子将他一天的所见所闻讲给家人听。

这样既能帮助幼儿丰富词汇,又能锻炼思维力。

(6)设置疑难。

在幼儿进行游戏时,家长可有意给幼儿设置一些难题,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

人的思维能力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力的强弱,一方面是能否运用思维技巧。

思维技巧运用得好的人,即使智力一般,也能高人一筹,反之,即使智力很高,也可能表现得平庸。

家长要教育孩子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观察事物不要限制自己的视野。

在听到一个新的观点或看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要立即表示喜恶,不要只从本人原有的知识出发加以评价,决定取舍。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想一想这种新观点、新方法所有的优缺点,然后再决定取舍。

2、不要忘掉目标。

许多人在思考问题的初期,能对准目标,随着思维的展开,影响思维的因素越来越多,就可能偏离目标,甚至忘掉目标。

这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3、要考虑到所有的因素。

如果你为解决什么问题或做出什么决策而思考,你要对与做出决策或解决问题有关的因素都进行仔细推敲,但对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优先考虑。

4、要考虑效果。

你要想象和推测自己的计划和行动在当前,五年后,十年后,甚至更长时期后可能产生什么效果。

要比较不同的后果,作出最优选择。

5、要突破惯常思维范围。

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要解开思想上的羁绊,把那些奇思异想,通常认为不可能实现或幼稚可笑夸张都考虑进去。

即使对那些与惯常想法正好相反的主意加以考虑也无妨。

但在做出决定时,要有充分根据。

怎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7篇

1.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

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你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可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3.多提问教给幼儿思路和方法

我们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是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的教学里面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对于幼儿的理解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给幼儿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升华,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这种思路和方法反复强化,通过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使这些方法和思路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思维模式。

4.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童年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因为发展是成功的基础;而童年更应该是游戏的,因为只有游戏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发展!教师利用每个游戏把幼儿带入到一个有趣的情境中,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学习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的方法等等。

5.提供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

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难调动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想让幼儿更好地与你进行互动,只能通过情景游戏环境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会根据本班的幼儿发展水平进行设计教学,同时创设适合幼儿游戏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如:《快乐的小雪人》游戏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目标。其中“打扮小雪人”的活动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地变换小雪人的脸蛋、帽子、衣服,创造出多个不同的雪人形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6.提供更多可操作材料

幼儿思维发展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前提,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授课时,能结合相应的教学挂图或可操作的材料来上课,幼儿是很容易接受的。如果教师只是说幼儿听,我想幼儿一定会坐不住也学不到知识,这样怎样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呢?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准备好上课的教具,同时提供给每一个幼儿能自己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身操作过程中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进行小结。

课后把操作的材料放在活动区角里,让幼儿在课后能进行表演。如:《图形小精灵》中,我让幼儿学习一些图形的名称,同时提供一些相应的图形宝宝让幼儿自己操作,幼儿能拼出很多不同的物体,有的是汽车、有的是毛毛虫、有的是青蛙等等。因此,教师能够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通过语言活动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重要性在现在高度的合作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敢于表现自己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美国的教育从小就非常注重这两项能力的培养,所以,幼儿能说会说,自信大方,敢于表现,所以,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采用教师精讲,幼儿多练;

教师启发,幼儿讨论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而且材料的多样、新颖、美观对于提高幼儿探究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吸引幼儿的注意有直接的关系,影响着探究活动的质量。如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浮起来的蛋宝宝》时,给鸡蛋贴上眼睛、眉毛、嘴巴,使蛋宝宝更形象、逼真、可爱,幼儿操作起来兴趣盎然。

二、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创新能力,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能力,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幼儿时期关于创新能力的拓展,对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最珍贵的东西从人才转变为信息,又从信息转变成为创造的能力。谁能夺取先机在未知的领域做出成就,开辟出他人不曾发觉的商机或机遇,谁就是时代的引领者。一个孩子将来能在事业上生活上发展到何种境界,关键就在于他的创新能力。

三、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

1.抓住游戏对儿童创新能力的启发

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而游戏中通过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景,使游戏本身富有浓厚的创造氛围。象征性的主题游戏需要选择主题、创编情节、角色协调,各种现实物的替代符号的创想和灵活运用以及人际矛盾的协调等,这都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激励他们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要求儿童拥有与他人进行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宽松的氛围可以释放孩子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宽松良好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有自信心,爱冒险,善于尝试新事物,喜欢以创造性的方式表现自己。孩子喜欢动手,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作为家长或老师,如能在合适的时间,适当地干预、指点、示范,就能促进孩子的创造行为。

父母应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自由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此时父母应尽量袖手旁观,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要急于宣布结论或提供答案。只有在孩子缺乏信心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时,父母才可伸手帮一把,提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如:“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为什么不这样试试看呢?”以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重新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这类活动一般每次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为宜。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创新激情

幼儿阶段在人成长的一系列阶段中,扮演着“好奇宝宝”的角色,从3岁至6、7岁,儿童记忆力会有显著的提高,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阶段,儿童的无意想象经常出现,而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观察能力的提高和表象的丰富,幼儿的想象活动发展出创造性成分,而随着各种知识的不断丰富,脑中储备的大量表象以及思维发展的抽象概括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创造能力便得到明显的发展。

作为家长或老师,应不时启发孩子勤发现,多思考。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及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自身的思维模式,创造模式。

比如,父母给孩子买了一个电动玩具小汽车,可以适当询问孩子“这跟你原来的玩具有什么不同之处?”“这跟平时我们家里的小轿车有什么不同?”“怎么样才能让玩具小汽车往前跑,往后倒,往左转弯?”再比如,孩子喜欢吃红烧鱼,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询问他“鱼还有什么不同的做法?”“红烧鱼和清蒸鱼在味道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红烧鱼的味道是甜的,酸的还是辣的?”

通过这种适当的引导,可以引导孩子多问问题,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4.课堂学习引导

幼儿进行学习的环境基本是幼儿园的课堂和家中。在幼儿园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珍惜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

例如,美术的发散训练,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绘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可以是天空、太阳、云彩、溪流、大树、家和爸爸妈妈,通过绘画的线条及涂鸦了解孩子们的性格及内心感受。比如,一个幼儿大部分涂鸦的色彩都是红色和黄色,则能反映出他热情的性格;但如果是绿色和蓝色为主调,性格则偏沉静。

再例如,音乐创造性的培养,可以给予孩子们一些简单的乐器,如竖笛、小鼓,培养幼儿的结构感及音乐感,也可以弹着钢琴让孩子们自由的哼歌吟诵,对思维的发散具有极大的效果。

除音乐美术这些基础的素质教育环节之外,家长还可以在家买一些提高孩子创造能力的教具,如七巧板、沙画、算盘等,教会孩子们使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操作过程及最终成品了解孩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5.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小学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8篇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感觉和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认识事物的真正任务是经过思维,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就是理性认识的过程, 也就是思考。逻辑思维具有确定性、首尾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就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理解数学概念, 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现就思维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形式, 举例浅淡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与比较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思维的窗口, 人们通过观察就可以搜索各种事实信息进行比较。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带着比较异同的目的进行观察 (操作) , 又在观察 (操作) 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比较是把一个对象与其他对象进行对照, 以发现其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其基本功能是识同和辨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概念,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这就要我们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例如“包含除法”与“等分除法”, 它们同是除法, 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 但是它们的意义和所解决的问题又各不相同。包含除法是表示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运算, 可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而等分除法是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等份, 求其中一份是多少的运算, 可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的问题。逻辑思维要求在推理时, 必须通过观察, 获得感性材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感性材料, 就谈不上思维加工;没有比较, 理也就无从推起。由于观察、比较为推理提供经验材料,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二、抽象与概括

运用思维的方法, 从许多事物中, 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而舍弃个别的、非属性的逻辑方法叫做抽象。在思维中从个别单独对象的属性推广到这一类事物的全体的逻辑方法叫概括。抽象与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例如, 我们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可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实物或图形的特征, 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计算长方形长与宽的积, 分析长方形长与宽之积与其面积单位数的关系。从而发现, 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数目正好等于它们长与宽所含长度单位的数目相乘的积。把这些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就概括成一个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并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已有的有关客观对象的各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在数学教学中, 由于思维的顺逆而分为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例如: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 已经做了5天, 平均每天做75套, 剩下的要3天做完,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然后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用分析法分析。其思路如图所示:

在分析的基础上, 用综合法拟定解答计划如下: (1) 已经做了多少套?75×5; (2) 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660-75×5; (3)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660-75×5) ÷3。

这里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分析转入综合。分析与综合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它们在认识上是相反的, 但是分析与综合又是互相联系的, 缺一不可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是分析的目的。至于什么样的应用题先分析后综合或先综合后分析, 这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而慎重选择。

四、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谓属性, 就是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属性。它是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应该使学生理解。例如各种运算符号、名称、运算定义、法则和性质等。要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就要通过直观的教学和实际操作, 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产生认识过程的飞跃, 形成概念。例如, 给“加法”下定义时, 就要先引导学生计算有关“求和”与“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以及加法试题, 然后概括“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叫做加法”。这样才能形成清晰明确的“加法”概念。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判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乃是一切判断的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判断中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如“两个数相乘, 交换被乘数的位置, 它们的积不变”就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在小学数学第八册是这样推理的:因为15×4=60, 4×15=60, 所以15×4=4×15。我们还可以看到:12×5=5×12, 400×20=20×400……由此可以推出乘法交换率。这就是用判断、推理的形式得出的新判断。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观察和比较、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等思维基本活动是形成概念, 表示判断, 进行推理的必要的一些基本过程, 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策略 第9篇

一、引导探究,发现新知构建的合理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是数学课堂的主要活动内容,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在四年级下学期“运算律”教学中,根据问题情境,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得到两种不同的算法:⑴65×5+45×5,⑵(65+45)×5。不管哪种算法,都是求一共要付多少元,但两种方法的意义不同,⑴是先算出5件夹克和5条裤子的总价,然后加起来;⑵是先算出一件夹克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再算出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多少元,一种是分开算,一种是配套算。不管是哪种算法,算出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算式可以合并成一个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算一算得数是否相等,思考有什么发现,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经过这样的探究,从事实过渡到推理,提高了等式成立的可信度,让事理整合推理,有助于学生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在实质。

二、深度剖析,感悟新知构建的自然性

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

四年级下学期,笔者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850×17,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竖式怎样写,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然后交流,学生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但让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时,学生比较为难,说不出道理。这时可以回顾积变化的规律,让学生感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这时再提问850×17为什么可以先算85×17,学生明白是把850看成85×10,一个乘数变化,积也跟着变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他们在三年级没有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计算中虽然基本掌握了乘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但是对于中下等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算理的支撑,会逐渐遗忘。如果掌握了积变化的规律,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学生建构的知识模型记忆将非常深刻。

三、创新思考,体验新知构建的多样性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全过程。

在六年级分数除法的教学过程中,例1出示:量杯里有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学生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1升,然后再平均分成5份,画出升,除以2等于几,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用4个去除以2得到2个,就是。接着老师可以继续引导,还可以怎样计算?有不少学生想到可以转化成。接下来,把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改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反馈时,学生发现了方法一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方法二。不过这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第三种方法,把转化成,结果等于。这样的思考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但作为老师应如何处理呢?这样的方法对于其他的分数除以整数也能使用吗?

分数除法是小学阶段最后的四则计算,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与学生学过的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差别较大,不能由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直接迁移,但它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联系极为丰富,因此,分数除法的计算更具有创造性。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图形的直观,更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让学生通过不断创造构建新知。如在上面方法三中,可以进一步提问:你是怎样想到把÷3转化成÷3的?学生回答因为4不好除以3才把转化成,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一结论。可见,合理的逻辑推理,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多样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

怎么提高思维能力 第10篇

从某种角度来说,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都是有主见的。而有主见的孩子,大多都是自信的。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的。因为父母的肯定及赞许,就像一股源泉,总会给予孩子无穷的心灵力量。所以,父母们,对孩子一定要多加肯定和赞许。这很重要。

不干扰,不打断

很多父母不知道,当孩子在认真而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去干扰他、打断他,哪怕孩子是在玩一件玩具。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发展。要知道,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的时候,他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他的大脑是在高速转动的,他是在独立思考的。而这时,如果他被忽然打断,影响极其恶劣。

阅读

怎么快速培养发散性思维 第11篇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怎么样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 第12篇

时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联想和想象能力。

如:看到一幅画,可问孩子你想到了什么?看到某种实物问他像什么?(旅游景点的名字就是人们想象的结果)或等孩子阅读一篇文章后,让孩子想想文章描绘了什么图画等等,以训练孩子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它既需要家长耐心地教育和思索,更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扬长补短,使孩子的心智得到和谐发展。

上一篇:古代名人励志座右铭下一篇:学校创文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