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2024-07-12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第1篇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3、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师:孩子们的口算能力是不是很棒呀?(是)非常有自信!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算式接龙

全班学生开火车口算.

师:孩子们的口算能力真棒!真是个口算小能手!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汇报:上面一道题都是加了又加,下面一道题都是减了又减;两道口算题都是用前面算得的得数接着加或者减。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好吗?

二、新授。师:上周末,老师去了一趟农场,在农场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明明。你们想认识他吗?展示图1,瞧!他在干什么?

生:他在喂小鸡。

师:明明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想)那么在家里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吗?

(一)复习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明明喂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1只。

师:你表达得很清楚,真好!那么,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5+2+1=8)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带读)板演:5+2+1= 小结: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连加。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里或写在算式下面,再用这个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二)连减教学:

1、联系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动画演示)生:又去玩了,走开了。。。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明明原来喂10只小鸡,走了2只,又走了2只。师:你表达得很精彩,真棒!师:草地上还剩几只小鸡?(6只)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10-2-2=6)

师:10-2-2=6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减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减,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减。师:像10-2-2=6这样的减法算式,你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连减。

师:你们给它起的名字与数学家起的名字是一样的,你们真像个小小数学家。师:像10-2-2=6这样的减法算式我们叫他做连减。(板书:连减)那么,该怎么运算呢?生举手发言,汇报:板书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减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三、巩固深化

闯关任务:连加连减算式(共3关)。

四、小结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情境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教学难点: 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天天口算)

学生看着屏幕口算:4+1= 5+2= 5-2= 8-2 = 10-4=

5+3= 7+1= 6-2 = 7+3= 6-6=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探究连加

(1)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看,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多媒体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几只?(多媒体演示来了2只)瞧,这只小淘气贪玩,来迟了吧?(演示又来了1只)

师:你能将喂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原来…先…又…)

师:根据刚才的这些信息,哪位小朋友会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引导学生提出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

(2)列式。

师: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情预设:学生欣赏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可能不同。设想1:学生列的是分步算式。师:听他说得多清楚呀,用我们学过的加法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设想2:学生列的是综合算式。板书:①5+2=7 7+1=8 ②5+2+1=8或5+1+2=8••

(3)探究、理解含义。

①指名学生说说第一种方法两个算式的意思。

② 师:结合图,说说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还列出了5+2+1=8和5+1+2=8这两个算式,老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谁能来告诉老师?

师: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来给这个算式来取个名字?像这样三个数或三个数以上的数加在一起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师:你会读这一道连加算式吗?(指名学生读)(4)交流算法。

师:5+2+1=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2、探究连减。(1)情境演示。

师:不一会儿,小鸡都吃饱了。(多媒体出示小鸡跑走图)(2)合作探究。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会编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回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原来…先…又…)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你会列式吗?(板书:8-2-2)结合图,说说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为什么这里要用减法呢?要-2再-1呢?

师:你能给这个算式起个名字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连减”)真不错,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连减”。

师:你会读这一道连减算式吗?(指名学生读)学生一起完整地读出课题“连加 连减”。

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如果他说对了,请你夸夸他,如果他说错得不够好,请你帮帮他。

(3)全班交流,小结连减得计算方法:计算连减题时,先把前两

个数相减,再用得到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初步小结:今天认识的两个新朋友,连加连减。都是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板书:从左往右)

三、联系情境,应用拓展

师:夕阳西下,小男孩跟着妈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奶奶家,小朋友们跟着他们也一起学会了很多的新知识。现在,小男孩的妈妈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知识学得怎么样呢。小朋友们,我们来接受挑战吧。

1.打开书本72页,完成做一做。

反馈:为什么要4+3+1=8?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4、3、1、9各表示的是什么意思?(10-3-5=2同前)

2.师:(课件出示跳绳图和小燕子图、汽车图和小猪吃西瓜图)请小朋友观察,这图中都有些什么,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答!

3.计算连加连减。

4.填上数,使横行、竖行的三个数相加都得 9。

四、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还学会用连加连减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连加连减来解决的,比比谁找得多!

五、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5+2+1=8 从左到右计算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第3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我认为,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形成计算氛围,我们青岛版教材的特点是情境串教学,青岛版教材在知识结构和素材的选取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情境串”的教学很好地将知识融入到情境中去,将计算教学融入到“情境串”中学生更好理解一些.如: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信息窗,也是和前四个信息窗串在一起的,是本单元的一个总结提升,所以开始我把前四个信息窗的情境串联在一起,谈话导入本课内容,一方面是对前几个信息窗的回顾,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梳理了本单元的知识.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谈话: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和丁丁一起来到了神奇的大海边赶海、摆贝壳,还参观了水族馆和标本馆,(课件展示窗1~4图片)收获可真多呀!

谈话:丁丁还捡到了许多漂亮的贝壳,(课件展示)她说这节课哪个小组会思考、会合作,就把贝壳送给他们,想得到吗? 那就看你们的表现吧! 丁丁的旅途就要结束了,今天她和妈妈又来到了大海边要买一些纪念品带回家,你们看:(课件出示窗1图)

提问: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

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串,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并把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二、主动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再创造”的计算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其次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只将各种知识灌输下去,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结果,所获得的知识只是形式的堆砌, 这是机械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变为积极的、自主的、通过再加工的“再创造”式的学习,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以后,学习连加竖式的写法,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己尝试着写出连加竖式,并计算出结果.

谈话:同学们帮丁丁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你想买点纪念品吗?

提问:你想买哪三样纪念品?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贴:三样纪念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谁会解决?

生列算式:连加A + B + C = .

你真棒! 列出了一道连加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思路:要求一共需要多少钱,就要把三样纪念品的价钱加起来. (巩固加法的意义)

谈话:说得好,谁来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 你怎样估计的?

提问:能用竖式计算出正确结果吗?

教师活动:发现竖式的不同写法,写在黑色卡纸上.学生可能出现的写法有:

学生投影展示:竖式写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求出的是什么? (强调运算顺序)

谈话:同学们请看黑板,这三种竖式的写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那请你以后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最重要的是要把结果算准确了!

我很惊讶学生能够想到这么多的算法,一般情况下我们老师会直接让学生选择法三,但是老师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每一种做法都给予肯定,并且紧跟追问什么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比较合适. 当然在竖式写法板演时, 我有意设计突出了最简便的写法的好处, 让学生一眼就能发现. 从而自己选择最优方法,这一点难能可贵,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再加工“再创造”地学习,将使学生获得充满活力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使他们逐步养成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计算习惯.

三、注重细节,扎实训练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没有意识到是错误的. 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 这两种错误我们主要从计算方法和加强口算训练方面进行纠正. 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注重细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认真也是一种能力. 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 例如,在新课之后的一道加减混合的练习题:咪咪旅馆,这是让学生自主练习的题目,有个别学生就因为粗心而把27写成了72,这是一年级孩子经常会犯的共性的错误,孩子的思维有的时候是我们大人理解不到的, 于是我让做对的孩子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怎样才能把题做对,怎样不会看错数、写错数. 孩子们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踊跃地介绍自己的经验,而且很有成就感,做错的孩子听了他们的介绍以后,觉得很有道理,我想再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吸取平时的教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10以内数(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第4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顺序。

2.通过实践活动,复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的加减法计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准备:课件、头饰、算式卡片、乒乓球、篮子。

活动设计:

一、读诗歌,揭课题

同学们,在语文课上,我们学过一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诗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这首诗里有哪些数字呀?

今天我们上一节有关数字的活动课。(板书揭题)

二、创情境,猜数字

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漂亮的画面啊!(课件演示古诗画面,吸引学生兴趣)

同学们,我们也来参观游玩吧!请看这边,灯笼上的图案,美丽吗?

再仔细看一看,这个图案像我们学过的数字几呀?(5)

1.课件继续出示数字图片2、1、6、9、7、3、4、8,请学生猜数字,老师把数字写在黑板上,围成一个圆形。

1的前面留出一个位置,请学生猜:这里可以写几呀?

2.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数,请你按顺序把这些数字读一读。

(1)你是按照从什么到什么的顺序来读的?(从小到大)

(2)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读?(从大到小,也就是倒着来)

3.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数字,请试一试用其中一个说一句话,例,我今年7岁了。学生说完后老师进一步课件演示下图,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4.这些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大了,你能告诉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数字吗?

1.个别学生提问

2.实际显示:手机上有数字,校章上有数字,介绍下图中路标和温度计的数字。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原来生活中暗藏着许多数学知识。

三、模拟情境,排位置

你看,谁也来了?

课件:远处驶来一辆火车,小动物坐火车来了,写上“小动物坐车参观”。

1.原来小动物也坐火车来参观,快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从前往后数,谁坐在第一车厢?小猪在第几车厢?

2.你喜欢哪只小动物?它坐在第几车厢?(根据学生不同的解答,分别说出每只动物坐在第几车厢)

3.你能用这种方法说一说,你的座位从前面数是第几个?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个别抽查,检查效果)

4.老师说出第几个,请你们猜出是谁?第二组从后面数第4个同学,请猜猜是谁?请第一组从后面数3个同学站起来。

四、玩游戏,找朋友

课件播放歌曲《找朋友》,同学们,这首歌会唱吗?我们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谁愿意来参加吗?

1.准备一些写有数字的头饰:1、2、3、4、5、6、7、8、9、5、4

操作方法:请10个学生到讲台前,戴上头饰,围成圆圈,一边歌唱《找朋友》这首歌,一边围成一圈,唱歌结束,哪两个数能组成10,那两个同学站在一起。全班检查改正:2和8组成10,7和3组成10……

2.“师生拍掌”游戏,复习9的组成

老师拍的下数和学生拍的下数合起来是9,如老师说:“我拍6,1、2、3、4、5、6”,学生回答说:“我拍3,1、2、3”,师生一起念“6 和3组成9”。

3.学生同桌合作,“生生拍掌”游戏,复习8的组成

4.复习7的组成

老师手里拿着一些糖,请学生猜:同学们,你猜老师手里有几块糖?把7块糖放在2只手里,猜猜看,每只手里拿几块糖?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投影其中一种答案2和5),其他同学猜得也有道理(3和4、1和6)

5.操作活动:拿出8块糖,排成两行,第一行排3颗,第二行排5颗,提出问题,“怎样能使这两行糖果同样多?”

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寻找多种答案。

五、动手操作,找答案

在游玩中学习多开心呀!不知不觉天黑了,小动物们要回家了,但是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多着急呀,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1.大家看,这就是小动物们的家(把画好的小房子贴在黑板上,小房子上分别标有6、8、4、9),每个小动物身上都有密码,只要把这些密码算出来,就能把它们安全送回家了,请把手上的算式算出来,用彩色笔写好得数,请算得最快的一组送小动物回家。(把算式上课前发给学生,其中有几道算式的得数不等于小房子上的数,这样就有小动物找不到家,例如,5-2= 8+2=

2.请算得最快的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贴算式卡片,学生把算式卡片贴在小动物的房子上,表示把小动物送到家。

6894

8-2=2+6=2+7=9-5=

9-3=3+5=3+6=10-6=

10-4=9-1=4+5=0+4=

2+4=10-2=1+8=

3.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当小老师判断,比如改到得数是6的算式,请手中拿有得数是6的算式的同学站起来,老师检查对错。

4.谁拿的算式得数是不同的?请这些学生说一说不贴卡片的理由。

六、投掷游戏,比较大小

1.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推选一名同学为代表进行投掷,同组的同学为他加油,同时参与记录并统计投进个数的过程。

操作: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每个学生有10次投掷机会,全班学生看着投掷,记录投进的个数。

2.引导学生对照投进个数进行比较,用“谁比谁多投进几个,谁比谁少投进几个”各说一句话,思考:9比6多( ),6比9少( )

七、生活应用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还剩几个苹果?)

2.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八、总结,同味延伸

1.运用这节课的知识说说()+( )=8,能说几个就说几个数。

2.今天同学们学习都很积极,老师再介绍一首有关数字的诗歌,齐读诗歌。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

板书设计:

10以内各数(数学活动)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 第5篇

1、创设情景.学习连加课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通过学生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地讲述运算的顺序,二是让学生讨论,说出怎样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地解决了运算顺序问题,教学反思《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

2、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给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计算教学的“静态”灌输,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新的知识。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第6篇

本课结束以后,我仔细的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神话故事《西游记》是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故事中的孙悟空及他的花果山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可以在喜欢的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扩大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自主练习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摒弃了以往“是”、“好”、“真棒”等简单性的评价,如:“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还加入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听同学们这么一说,这花果山是越看越美了。”“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棒极了,相信其他同学也和他一样棒!”改进后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并同时给其他的学生以鼓励。

10以内连加连减练习题 第7篇

1、5-3-1=2、6+2+2=()3、2+3+3=()4、7-2-4=()5、6+1+2=()

6、2+5+3=()7、5-2-3=()8、8-3-5=()9、4+5+1=()10、4+4+1=()

11、1+5+2=()12、9-7-1=()13、5+1+2=()14、9-3-5=()15、1+1+8=()

16、4+1+2=()17、10-4-6=()18、3+4+2=()19、1+1+3=()20、1+4+5=()

21、7-3-2=()22、5+1+3=()23、4+1+4=()24、2+4+1=()25、7-1-1=()

26、5-3-2=()27、10-3-7=()28、4+4+2=()29、9-5-4=()30、10-4-2=()

31、10-1-5=()32、1+4+3=()33、2+1+5=()34、3-1-1=()35、9-8-1=()

36、10-1-8=()37、1+2+6=()38、3+1+4=()39、2+1+4=()40、8-5-3=()

41、1+1+2=()42、5+2+1=()43、9-2-3=()44、1+8+1=()45、1+1+5=()

46、9-5-2=()47、8+1+1=()48、7-3-4=()49、7-4-3=()50、7-2-3=()

51、8-3-2=()52、5+3+2=()53、3+1+6=()54、5+4+1=()55、10-6-1=()

56、2+6+1=()57、2+4+4=()58、6-2-1=()59、7-3-1=()60、8-1-6=()

61、5-2-2=()62、10-5-3=()63、3+2+1=()64、1+6+1=()65、9-4-4=()

66、4-2-2=()67、6-1-2=()68、10-2-6=()69、4-1-2=()70、6-3-2=()

71、9-4-2=()72、10-8-2=()73、6+2+1=()74、8-2-5=()75、7+1+2=()

76、2+1+7=()77、8-3-3=()78、1+5+4=()79、1+4+2=()80、8-1-1=()

81、3+2+5=()82、7-4-1=()83、4+2+4=()84、6+3+1=()85、10-3-1=()

86、7+1+1=()87、8-1-3=()88、6-1-5=()89、10-1-6=()90、9-4-4=()

91、3+1+5=()92、8-2-6=()93、2+1+3=()94、10-7-1=()95、10-3-2=()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第8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 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顺序。

2.通过实践活动, 复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的加减法计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准备:课件、头饰、算式卡片、乒乓球、篮子。

活动设计:

一、读诗歌, 揭课题

同学们, 在语文课上, 我们学过一首诗, 我们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诗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在这首诗里有哪些数字呀?

今天我们上一节有关数字的活动课。 (板书揭题)

二、创情境, 猜数字

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漂亮的画面啊! (课件演示古诗画面, 吸引学生兴趣)

同学们, 我们也来参观游玩吧!请看这边, 灯笼上的图案, 美丽吗?

再仔细看一看, 这个图案像我们学过的数字几呀? (5)

1. 课件继续出示数字图片2、1、6、9、7、3、4、8, 请学生猜数字, 老师把数字写在黑板上, 围成一个圆形。

1的前面留出一个位置, 请学生猜:这里可以写几呀?

2. 同学们真了不起, 发现了这么多数, 请你按顺序把这些数字读一读。

(1) 你是按照从什么到什么的顺序来读的? (从小到大)

(2) 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读? (从大到小, 也就是倒着来)

3.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数字, 请试一试用其中一个说一句话, 例, 我今年7岁了。学生说完后老师进一步课件演示下图, 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4. 这些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大了, 你能告诉大家, 在哪些地方见过数字吗?

1.个别学生提问

2.实际显示:手机上有数字, 校章上有数字, 介绍下图中路标和温度计的数字。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原来生活中暗藏着许多数学知识。

三、模拟情境, 排位置

你看, 谁也来了?

课件:远处驶来一辆火车, 小动物坐火车来了, 写上“小动物坐车参观”。

1. 原来小动物也坐火车来参观, 快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从前往后数, 谁坐在第一车厢?小猪在第几车厢?

2. 你喜欢哪只小动物?它坐在第几车厢? (根据学生不同的解答, 分别说出每只动物坐在第几车厢)

3. 你能用这种方法说一说, 你的座位从前面数是第几个?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吗?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老师个别抽查, 检查效果)

4. 老师说出第几个, 请你们猜出是谁?第二组从后面数第4个同学, 请猜猜是谁?请第一组从后面数3个同学站起来。

四、玩游戏, 找朋友

课件播放歌曲《找朋友》, 同学们, 这首歌会唱吗?我们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谁愿意来参加吗?

1. 准备一些写有数字的头饰:1、2、3、4、5、6、7、8、9、5、4

操作方法:请10个学生到讲台前, 戴上头饰, 围成圆圈, 一边歌唱《找朋友》这首歌, 一边围成一圈, 唱歌结束, 哪两个数能组成10, 那两个同学站在一起。全班检查改正:2和8组成10, 7和3组成10……

2.“师生拍掌”游戏, 复习9的组成

老师拍的下数和学生拍的下数合起来是9, 如老师说:“我拍6, 1、2、3、4、5、6”, 学生回答说:“我拍3, 1、2、3”, 师生一起念“6和3组成9”。

3. 学生同桌合作, “生生拍掌”游戏, 复习8的组成

4. 复习7的组成

老师手里拿着一些糖, 请学生猜:同学们, 你猜老师手里有几块糖?把7块糖放在2只手里, 猜猜看, 每只手里拿几块糖?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投影其中一种答案2和5) , 其他同学猜得也有道理 (3和4、1和6)

5. 操作活动:拿出8块糖, 排成两行, 第一行排3颗, 第二行排5颗, 提出问题, “怎样能使这两行糖果同样多?”

让学生动手操作,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 寻找多种答案。

五、动手操作, 找答案

在游玩中学习多开心呀!不知不觉天黑了,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 但是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多着急呀, 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1. 大家看, 这就是小动物们的家 (把画好的小房子贴在黑板上, 小房子上分别标有6、8、4、9) , 每个小动物身上都有密码, 只要把这些密码算出来, 就能把它们安全送回家了, 请把手上的算式算出来, 用彩色笔写好得数, 请算得最快的一组送小动物回家。 (把算式上课前发给学生, 其中有几道算式的得数不等于小房子上的数, 这样就有小动物找不到家, 例如, 5-2=8+2=

2. 请算得最快的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贴算式卡片, 学生把算式卡片贴在小动物的房子上, 表示把小动物送到家。

3.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当小老师判断, 比如改到得数是6的算式, 请手中拿有得数是6的算式的同学站起来, 老师检查对错。

4. 谁拿的算式得数是不同的?请这些学生说一说不贴卡片的理由。

六、投掷游戏, 比较大小

1. 全班分为两个大组, 每个大组推选一名同学为代表进行投掷, 同组的同学为他加油, 同时参与记录并统计投进个数的过程。操作:学生代表到讲台前, 每个学生有10次投掷机会, 全班学生看着投掷, 记录投进的个数。

2. 引导学生对照投进个数进行比较, 用“谁比谁多投进几个, 谁比谁少投进几个”各说一句话, 思考:9比6多 () , 6比9少 ()

七、生活应用

1.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还剩几个苹果?)

2. 根据问题, 列出算式。

八、总结, 同味延伸

1. 运用这节课的知识说说 ( ) + ( ) =8, 能说几个就说几个数。

2. 今天同学们学习都很积极, 老师再介绍一首有关数字的诗歌, 齐读诗歌。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二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香山红叶红满天。

板书设计: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第9篇

关键词: 数的认识 加减法 数学意识 思维能力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已经对数学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知道了1到10的顺序,能比较物品的多少,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根据图画、实物书写相关的数字。会根据图画的内容,对1到10中的一些数进行分解、合并。比如:看到两个苹果和两个苹果的图片,知道写出“2和2组成4”,或者将4个苹果分成“1个和3个”、“2个和2个”、“3个和1个”。但有些学生需要经常借助手指进行数的分解、合并,速度较慢。有极个别的学生无法对较大的数字进行分解、合并,必须借助实物(如纽扣、糖果、手指等进行分解、合并练习)。在这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学具和教具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加减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方法,结合学生身边的数学实例巩固加减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生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

2对简单的统计图要初步会看,掌握看图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四、教学难点

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片断与案例分析

1.数数教学片断

教学中,大屏幕显示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里面有4条小金鱼,小金鱼游来游去,学生看后特别喜欢,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这时候动画视频中一个卡通小人手捧着2条小金鱼放到鱼缸中。

师: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金鱼呀?

生:(学生认真地数着)4条。

师:卡通小人手捧着几条小金鱼?

生:2条。

师: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金鱼呀?

生:6条。

【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生看到什么都很好奇,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态的画面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多媒体大屏幕呈现的图像色彩鲜艳,画面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都很专注,在活动中借助于多媒体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把所要教学的内容转化成有趣的画面或视频,化抽象为生动,变无声为有声,动静结合,可以有效调动小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所探究的情境中,从而产生求知欲。在本环节教学中,一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小金鱼”教学情境。二是动画视频中卡通小人的形象,避免了教学的枯燥无味,大大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序数教学片断:小飞哥送信

师:主人委托小飞哥去一座动物小区送信,收信人的门牌号码都是一个算式的得数,标注在信封上(多媒体大屏幕上显示一座动物小区,小区有7座小别墅,小别墅上分别标记着2、3、4、5、7、8、9)。

师:现在讲台上有几个信封,请7个小朋友抽取其中的一个根据算式的结果送到相应的小别墅去。谁愿意当这些小飞哥来送信?

学生争先恐后,积极踊跃……

老师强调:小别墅7栋中的7,是指一共有7栋别墅,是确切的数值。而标记7号别墅的7,是第7栋,是序号。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基数与序数的区别。比如我们第一列有5个同学,这里的5就是基数,是确确实实的5个同学。从前往后数,第5个同学站起来,这里的5就是单指第5个同学,是一个同学。

【教学案例分析2】

基数和序数的区别与联系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老师通过多举例子突破这一难点。

3.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教学片断

还以小金鱼的画面教学加减法的运算。大屏幕显示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里面有4条小金鱼,小金鱼游来游去,学生看后特别喜欢,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这时候动画视频中一个卡通小人手捧着2条小金鱼放到鱼缸中。

师: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金鱼呀?

生:(学生认真地数着)4条。(老师板书4)

师:卡通小人手捧着几条小金鱼?

生:2条。(老师板书2)

师: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金鱼呀?

生:6条。(老师板书4+2=6)

【教学案例分析3】

学生在基数认识的基础上,有了4和2的概念,再通过动画视频中一个卡通小人手捧着2条小金鱼放到鱼缸中这一动作,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加”就是“合起来的意思”。这要比枯燥的干巴巴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发散思维训练教学片断

运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组画面:一条弯弯的小河旁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上有几头奶牛在悠闲地啃着嫩草。其中小河的左岸有3头奶牛,其中有1头黑色的,2头花色的;小河的右岸有4头奶牛,其中有2头白色的,2头黑色的。引导学生观看画面后,让学生试着编写应用题。可以提前把画面设置成动态的视频短片,然后引导学生编写了以下几种情形的应用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根据你的思路编写应用题。

生1:小河边有几头奶牛正在啃草吃,小河的左边有3头奶牛,小河的右边有4头奶牛,请问一共有几头奶牛?

生2:草地上有3头黑色的奶牛正在吃草,这时候又来了2头花色的奶牛,一会又过来了2头白色的奶牛,让我们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多少头牛?

生3:草地上有7头奶牛,一会走了2头奶牛,请问还剩几头牛奶?

……

【教学案例分析4】

低年级的小学生思维发展一般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利用图形、音像、动画等获取视觉和听觉信息,这些信息刺激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其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是开发智力再好不过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形象具体的视频图像信息效果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智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肯定会越来越聪明。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2]杨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2011,(29).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2007,(04).

[4]陈承伟,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2007,(08).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第10篇

2.充分发挥想象力,能正确解读图意

3. 能解决有关连加、连减的实际问题。

夯实基础,才能有所突破……

1. 连一连,看丑小鸭变成了哪只白天鹅。

2. 我会看图填算式。

(1)

3+ + = (只)

(2)

10 =

(3)

= (只)

(4)

= (只)

这是一座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

3. 横行、竖行上的数相加各是多少?

3

4 5 0

1

( )

( )

5 2 2 ( )

4 1 2 ( )

0 4 4 ( )

( ) ( ) ( )

1. 一件衣服要钉3个扣子,现有2件衣服和10个扣子,把衣服都钉上扣子后,还剩多少个扣子?

5..小化过生日,请来5个小朋友一起吃饭。每人一个饭碗,2人一个菜碗,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用了( )个碗。

6. 暑假里,小平参加了军事夏令营活动,活动结束了,同组的小朋友排成一排合影留念,小平的左边有4人,右边有2人,这一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 (个)

跃过去,你就是尖子生!

7. 购物。

8. 猜一猜,一面 可换( )面 。

9.三个小朋友比大小,方方比扬扬大3岁, 燕燕比方方小1岁, 燕燕比扬扬大2岁。( )最大 ,( )最小

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第11篇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补充回答,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作为老师的我,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几种不同的竖式计算方法汇总,讨论优劣,学会选择最优方案。

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打破了平时计算课一贯的沉闷,但计算练习量不够,课堂上,有些教育环节还可以再节省些时间。尤其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意义不大,一年级学生讨论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小组讨论过后,全班又进行一次讲解,内容有重复,可以简化。

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第12篇

本节课出示秋季收获南瓜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实际情景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首先,我利用课件,向学生们展示采南瓜这两幅情景图,让孩子们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情景图理解算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竖式,让孩子观察、比较中,发现连加连减竖式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从而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其次,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过程中,加入了两个练习环节。第一个练习我设计了三道连加题在花朵中,三道连加题难度逐渐增加大,既训练了孩子的口算能力,也给孩子在动手笔算过程中体会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也可以是很有趣的。而另外一个练习,我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孩子在送小蜜蜂回家的过程中,完成连减的练习。

练习中,既巩固、加强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互相帮助的情感。在教学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只没有算式只有得数的小蜜蜂,让孩子思考,哪些数连加或是连减可以让小蜜蜂回家。学生在刚才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整节课的练习,学生想出了许多算式。这一环节我拔高层次,让学生在思考和计算中发散他们的数理逻辑思维,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既巩固、加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情感。但是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连加竖式的时候,我经验不足,在对于一些竖式上的小毛病,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机会,让孩子去发现那些小毛病,因此在连减计算过程中,仍有这样的小毛病存在。

10以内连减教学设计 第13篇

师:4+2等于几?

十几个小朋友争着回答:等于6。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我想了一下就想出来了。

师:能说说怎么想的吗?

生1:(笑着看着老师,什么也不说。)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算出“4+2=6”?

生2:我上幼儿园时就知道了。

生3:我数手指头算的。

……

(又有几个小朋友起来发言,与以上三个小朋友说的大同小异。)

生4:4和2组成6,所以我知道4+2=6。

师:他的办法多好呀,让我们掌声表扬他。

(在这个问题上,平时热闹的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不举手。)

……

我的教学意图本是要让学生说出几种计算的方法,如“由最大数数起”(即“继续数”先数到4,再接着数5、6),或者用前面学过的“6的分解组合”来思考“6的加减法”,可谁知在这个问题上浪费了好几分钟,终于有一位小朋友说到“用分解组合来想4+2=6”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以为是自己的教学出了什么问题,可听了同年级老师的两节“10以内加减法”的课,同样的问题,竟经历了和我差不多的场景。

我不禁要思考: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呢?经过几天的思考,并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探讨,查阅了一些相关书籍后,我发现,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通常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学习较早的孩子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熟练,答案已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数学事实”。当遇到这些计算时,他们马上就能说出答案,根本无须数数,也无须想数的分解组合。那些在课堂上告诉我“我想了一下就想出来了”和“我上幼儿园时就知道了”的学生就属于这类情况。

第二种情况:知道怎样算,要经过思维过程,但答案还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数学事实”(即平时所说的“计算不熟练”)。这部分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去计算,如常见的“数手指”“摆学具”“由最大数接着数”“数的分解组合”这些方法中的一种去算出正确答案,但因为他们经历这些计算过程的时间短,练习数量不足,所以不能马上说出计算结果。

第三种情况:不知道计算结果,也不会想办法去计算。这部分孩子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因素,在以往的生活、学习中很少接触计算,没有经历过这方面的思维过程,也没有这方面的思维习惯。

经过观察我发现,在我们学校的班级中,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孩子接近三分之一,属于第二种情况的孩子最多,超过一半,属于第三种情况的孩子极少,不到10人。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要采取哪些教学方式才能让这些六至七岁的孩子学会并逐步都能熟练计算呢?

一、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构数学事实

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在学习之初就大量进行符号运算,学生属于机械记忆,既不利于他们手、脑的发育,更不利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样不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慢慢地还会让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摆学具的动手操作,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还有利于让大多数学生慢慢建构并积累大量的数学事实。如,4+2=?先摆4个圆片,再摆2个圆片,合起来是6个圆片,由逐一计数渐渐过渡到按群计数。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次经历这样的过程。当学生逐步脱离实物,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头脑中会呈现一幅摆实物的表象,再计算出得数。这样做,看上去很低效,但实际上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基本途径,计算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多样练习——让学生形成“数学事实”

运算技能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数量的练习的。但单纯的计算练习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要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卡片口算可以作为经常性练习,但练习时间和数量应适当。还可以组织一些游戏,如“对口令”(我说1,我说5,1和5加得6,边说边配合手指),“猜数”(一堆圆片有6个,用手指盖住一部分,露出的部分是4个,猜一猜,我盖住了几个)。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摘苹果”“小马过河”“小小邮递员”等活动,让学生逐渐记住这些得数,形成牢固的记忆,以便随时提取。

三、尊重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复习10以内序数的游戏两则 第14篇

游戏目的:

通过听同伴口令“第几个蹲”,熟练掌握自己在队列中的序位。

游戏玩法:

4位小朋友朝同一方向站立成排,确定起点后开始报数,明确自己是第几位。然后由4位小朋友中的任意一位开始游戏,也可由“黑白配”确定第一位游戏者。游戏开始后,由被选中的那位小朋友先双手围报“萝卜”,并依据自己的站位说:“第五个蹲,第五个蹲,第五个蹲好第二个蹲。”第二个小朋友听到了,赶紧接,“第二个蹲,第二个蹲,第二个蹲好……”他想挑第几个都行,游戏依次进行。

游戏规则:

1.孩子在游戏中若没及时接上,需同伴提醒的,就当众学小动物叫,自己是第几位的,就学叫几声。

2.游戏进行中,可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幼儿在队列中的位置,重新进行游戏。

3.也可根据幼儿对已有序数的掌握程度,酌情增加人数。

游戏二:“摸人”

游戏目的:

通过游戏,学习从不同方向、排位确定被摸人在队伍中的序位,巩固1-10的序数。

游戏玩法:

此游戏分三个层次:首先请10名孩子站成一排,由幼儿确定摸谁,教师默数后确定其位置,上前摸此幼儿,让幼儿猜老师是如何“一摸就准”的。谜底揭示后,请幼儿尝试摸人。

第二个层次是请两名孩子同时摸人,先确定其中被摸的一人,明确其是从哪边数起的“第几个”,然后找到从相反方向数起的“第几个”,由两个小朋友蒙上眼睛后同时摸,看谁摸得又对又快。

第三个层次是请20名幼儿分站两排,先确定第一个被摸的小朋友的位置,在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的第几排、从左或从右数的第几个,然后再根据这个孩子的位置,找到另一排中相对位置的孩子,请其举手示意,集体说出他的具体序位。然后由两名孩子同时蒙眼摸人,看谁先摸到。

游戏规则:

1.在游戏的第一层次,尽量排除被摸幼儿显著的特征干扰,如梳小辫的、穿裙子等,让幼儿快速寻找到教师一摸就准的“窍门”,如若幼儿认为是上述原因所致,教师也可尝试多摸几人。

2.在游戏的第二层次,一定要说清楚某某小朋友在队伍从左(从右)数起的第几个,在明确了各自要摸的小朋友的具体序位后,由两名幼儿从各自队伍的一头(从左或从右)同时蒙眼摸人,以求比赛的相对公平。

3.在游戏的第三层次,两名蒙眼摸人的孩子要说出“我摸的某某小朋友在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数第几排、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数的第几个”后,才能开始摸,站立位分别位于自己对应一排的同一侧,以求比赛的公平。

上一篇:在第八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式上的讲话下一篇:走进无名小店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