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

2024-06-18

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精选7篇)

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 第1篇

神农架旅游接待区城镇土地承载力研究

摘要:环境资源安全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承载力情况下的一种安全发展模式.随着神农架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区周边城镇建设日益加快.城镇土地的不断扩大,必然涉及到土地承载力问题.因此,用土地承载力来测量人口的生产发展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内是确定资源与环境安全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在讨论旅游接待区周边城镇人口承载容量的基础上,对神农架旅游接待区周边城镇土地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旅游区城镇的必要性.作 者:肖云莲 胡曰利 XIAO Yun-lian HU Yue-li 作者单位:肖云莲,XIAO Yun-lian(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胡曰利,HU Yue-li(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水土保持教研室,湖南,长沙,410004)

期 刊:河北林果研究 ISTIC Journal:HEBEI JOURNAL OF FORESTRY AND ORCHARD RESEARCH年,卷(期):,23(1)分类号:X825关键词:土地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神农架旅游区 旅游接待区周边城镇

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 第2篇

摘要: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揭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本文介绍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运用变异系数法对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价,从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承载力的对策,为武汉市的国土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土地承载力,指标体系,变异系数法,武汉市。引言

为了满足未来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和集约利用的需要,合理指导城市用地的开发方向,需要对城市现状用地的承载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确定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潜力,为地方政府新增建设用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供决策依据。1土地承载力概念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与国土资源生产力相适应,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营养水平下所容纳的人口限度。承载力是一个变量,它应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协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就不仅仅指土地对人口的承载限度,而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承载对象除了人以外,还应包括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如承载的城市规模、经济产值、交通规模及土地的纳污能力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土地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和协调程度的表征。因此,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土地利用各子系统状况及协调程度的综合评判指标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承载力的驱动因子、区划及预警分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2武汉市土地承载力评价 2.1研究区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 115°05’,北纬29°58’~ 31°22’。东西距最大为134公里,南北距最大为155公里。武汉处于江汉平原东部,东与黄冈市的团风县、鄂州市的华容区、梁子湖区、黄石市的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的嘉鱼、咸宁市区相连,西与荆州市的洪湖市、仙桃省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辖市、汉川毗邻,北与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武汉市的人口也迅速增长,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土地承载力承受了巨大的考验。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国务院明确要求武汉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在《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中,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电子商务五大重点领域,四个以武汉为核心;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七个以武汉为核心。2.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是用来反映土地资源承载的可持续性的若干属性,具有数量性、代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按照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目标、原则和内容,并根据武汉市实际情况,从生态合理,经济可行,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选择了21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一所列。

表1武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

2.2.1指标无纲量化处理

不同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为消除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在评价之前要对不同量纲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和变换,化为无量纲的标准化数据本文数据通过湖北统计年鉴 年以及各市统计公报资料整理计算得出。

土地资源承载力用各单项指标分为2种类型:一类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起正作用的指标,其值越大越好,如国民生产总值、森林覆盖率及粮食产量等,所以称其为效益型指标;另一类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起负作用的指标,如人口数量及工业三废排放量等,称这些指标为成本型指标。两种类型应采取不同的量化方法。正项指标即效益型指标 负项指标即成本型指标

X`ijXijmin{Xj}max{Xj}min{Xj}max{Xj}Xijmax{Xj}min{Xj}X`ij无纲量化以后的标准化数据如表三

2.3.1评价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数据采取截面数据形式,综合权衡各种权重确定方法的利弊,最终选择了变异系数法作为计算权重的方法。变异系数法的优点是既适合时间序列数据也适合横截面数据,避免了主观赋权法主观性强的缺点,根据指标数值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得出各个指标值的最终权重值。计算方法;1求取变异系数其中,Sj和ⅹ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样本标准差和平均值。2根据单项数据确定权重记作Wj表2 准则层影响权重及各层次指标-权重值

接着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值与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求和的综合测算模型,得到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整体性评价得分,fi= Wij·Iij(j = 1,2,„,n),F =wi·fi(i = 1,2,3,4).式

i14中: fi为各因素评价得分;Wij为评价因素各指标的权重;Iij为评价指标层各指标标准化值;F 为城市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值;wi为准则层各系统评价因素权重.经过计算,2年的承载力的综合得分结果如表3

2.4结果分析

根据表三可知,武汉市2014年的生态合理性还是要高于2010年的生态合理性的,说明在几年的时间里。环境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人均GDP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镇固定投资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但是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气排放量稍微增多。但是武汉市的土地承载力还是不够优异的,经济发展太快,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合理性方面远远低于经济合理性。社会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跟不上社会的发展。3提高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承载力的对策

武汉市是湖北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土地承载状况是否能满足区域发展的要求,是武汉市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结合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各因素,为提高该地区土地承载力、改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状况,从经济和资源环境2方面提出对策建议。3.1经济政策

3.1.1谋求经济的持续和可协调发展,在现阶段的武汉市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促使经济总量适度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是提高市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增长既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又要适度,即经济发展不仅要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效益等紧密结合,而且要同市区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3.2资源环境对策

3.2.1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实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加大力度进行工业“三废”的治理,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3.2.2积极开展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2.3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供应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①以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为指导思想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合理安排不同区域、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用地;②打破各城市间无序竞争的“诸侯经济”格局,从城市群层次上统筹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方向,杜绝各自为阵对土地资源进行破坏性、重复性和掠夺性开发;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共享性,尤其是不同工业园区之间要对规划进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土地浪费.

3.2.4运用地价杠杆和循环经济机制,调解产业结构。3.2.5节约,充分利用水资源。4参考文献

武汉市统计年鉴2011-2015 湖南省_3_5_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_胡光伟 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_以福州市为例_蓝丁丁 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_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_修丽娜 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_吕宝

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 第3篇

(一) 研究背景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快速而大规模的城镇化意味着城乡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将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对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巨大的压力。由于缺乏有力的城乡土地资源监控评价机制, 导致城镇发展规划失控, 土地资源结构性紧缺与供给不足, 土地利用破碎化, 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将严重威胁城乡协调发展。因此, 需要建立一套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通过相关的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 分析小城镇土地资源与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 监测小城镇的土地资源承载状况, 判断小城镇土地资源状况和利用方式是否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划分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提供技术支撑。

(二) 概念阐述

本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为:在一定的城镇化发展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 土地资源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压力, 包括生活活动的压力、生产活动的压力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土地资源承载力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活活动的承载。这个部分主要从生活服务型用地 (1) 的供给角度, 通过分析生活服务型用地的规模, 判断其能否满足城镇人口一定生活水平下的需求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产活动的承载, 这个部分主要从生产型用地 (2) 的规模和土地生产效益的角度, 通过生产用地的规模和城镇单位面积用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 分析生产型用地的规模是否合理, 土地生产效率是否高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承载, 这个部分主要从生态型用地 (3) 对环境的支撑角度, 通过生态型用地的规模和覆盖率, 分析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

二、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便于对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具体、定性的评价分析, 就需要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逻辑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 从而组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

(一) 指标选取的原则

1. 反映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内涵的原则

指标的选取要能够全面地反映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各个方面, 综合考虑小城镇土地与生活、生产以及生态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性等方面的内容, 较客观地反映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状况。

2. 紧密结合城镇化的原则

将土地资源承载力放在城镇化背景下考虑, 就决定了其不是一个仅根据生态学理论或者资源人口学理论就可以计算出的客观阈值, 而是一个主观指标。它需要综合平衡小城镇土地资源与生活、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方可确定。

3. 兼顾普适性和特色性的原则

由于小城镇不同的地域、规模、性质和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指标的选取应以具有普适性的指标为主,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情况的小城镇有所调整。

4.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该可行、可量、可比。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要强, 其主要应该来自于两个途径:土地类的数据来自遥感识别和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数据来自地方统计年鉴。指标的计算要简单, 容易量化。各指标都应该能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以便于确定评价标准。

(二) 指标体系的框架

指标体系逻辑框架是否合理, 涵盖范围是否全面, 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 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指标体系应能对全面收集数据和信息的整体过程进行指导, 有利于指标的逻辑分组和合成。根据前文对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构成以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如下 (见表1) :

1. 目标层:

单一目标层, 即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

2. 准则层:

准则层充分反映对目标层也就是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理解, 也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如前文所述, 土地资源承载力包括三个方面:土地资源对生活活动的承载、对生产活动的承载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承载力。因此, 准则层也应该由这三个部分构成。

3. 指标层:

根据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构成初步选取了19个具体的指标以较全面综合地反映东升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

(三) 指标的筛选

初选的指标应尽可能地全面, 但是当指标太多时, 针对准则层就可能会有重复的指标相互干扰, 这就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本文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法, 利用Stata统计软件 (4) , 分析初选指标体系中同一准则层中表达意思接近的多个指标, 在一定的显著性上分析这些指标的相关关系。因为彼此相关的指标进入权重计算中并不具有很大的解释力和影响力, 所以可以在一定显著性限制条件下剔除一部分明显相关的指标, 从而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以避免指标冗余导致的结果失真。

筛选方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 对需要检验相关性的指标使用Shapiro-Wilk方法 (5) 进行正态性检验。然后, 如果所有指标都符合正态分布, 则直接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 (6) 得到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如果有个别指标不符合正态分布, 则需要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 (7) 。这两个检验皆可以在统计软件Stata中完成。最后从相关性较高的多个指标中选取一个最具有代表性和解释力的指标, 剔除剩余指标。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省略具体的计算过程。最后, 将初选的19个指标筛选为11个指标, 构成最终的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2) 。

(四)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不同地区的小城镇, 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的发展动力与模式, 也就具有各异的土地利用状态和承载能力。因此, 要制定适用于所有小城镇的标准值是不妥当也是不可能的。本文将指标标准值划分为绝对标准值和相对标准值。绝对标准值指由国家和地方统一确定, 是在大量调查国内外小城镇土地利用的演化规律、结构特点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定位我国小城镇目前所处的状态, 确定一套在中长期内的统一标准, 其优点是可以容易地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缺点是标准值的制定比较困难。相对标准值则指国家不制定统一的标准值, 而根据一定范围内城镇的平均状况而制定的指标标准, 该标准只对同范围的小城镇之间的比较有用, 而进行大范围的横向对比则较困难。因此, 本文根据以下两种方法确定评价体系指标的标准值。

1. 凡已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指标, 采用该标准规定的标准值作为绝对标准。

注:东升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标准为140m2/人数据来源:《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人均道路广场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参考《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构成比例计算得出 (8) (见表3) 。

人均耕地面积标准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标准作为下限标准 (9) ;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标准参考地方标准《广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GDPG—005》中的数值: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15%~35%, 计算得出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标准为21.0~49.0m2/人。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标准参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数值35%作为上限标准 (9) 。森林覆盖率标准参考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建设规划标准》中的数值18%作为上限标准, 农用地化肥施用强度标准参照《生态县建设规划标准》中规定的250千克/公顷作为上限标准。

2. 参考相同地域范围内的小城镇的平均值作为相对标准

数据来源:《中山市统计年鉴》

地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标准采用中山市所有镇当年的平均值作为下限控制标准值 (见表4) 。

三、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设计

在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 需要根据预警需要设定评价等级, 设计评价模型, 然后对照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进行指标打分, 再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的不同确定指标的权重, 再通过评价模型计算出东升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并予以可视化表达, 从而判断和评价东升镇土地资源的承载状况 (见图1) 。

(一) 评价等级的确定

根据预警的需要, 本文对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采用5等分级标准 (10) :以60分为基本标准, 60分以上表示土地资源承载力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60分以下则表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 具体分级如下 (见表5) 。

(二) 模型原理与评价步骤

本文采用加权求和函数法作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将各级指标的打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 求和得出综合评价的数值。这种方法易与现有统计系统相衔接, 且计算不太复杂, 能直接推上实际应用。因此, 计算公式为:

其中:LRCC表示土地资源承载力, Qi表示指标的打分值, Wi表示指标的权重值。

根据评价标准和计算公式, 本文设计了“箭靶模型”○11来计算和表达小城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其原理是:用“箭靶”圆盘表示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 箭靶“得分环”距离靶心的远近来反映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的好坏, 靶心为0分, 最外环为100分。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环离靶心距离越远, 表示土地资源承载状况越好;80—100为高承载力 (绿色) , 60—79为较高承载力 (蓝色) , 40—59为中级承载力 (黄色) , 20—39为低级承载力 (橙色) , 0—19为弱承载力 (红色) (见图2) 。

评价的步骤为:1.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设定, 权重越大, 指标对应扇形的圆心角越大○12 (见图3) 。2.根据圆盘面积用圆圈标出不同的得分环, 一般画出十等份圆盘面积的圆环, 则由内向外依次是0分、10分、20分……, 最外环是100分得分环。3.对各指标进行打分, 然后根据各指标的分值在其对应扇形区域画出得分弧线○13 (见图4) 。4.最终由各指标对应的小扇形面积之和所等效成的一个圆形面积所对应的得分环即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

(三) 指标打分的方法

本文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发展型指标、限制型指标和适宜型指标。发展型指标为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限制型指标为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适宜型为属性值越靠近或落在某个区间越好的指标。本文采用线性打分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1. 针对发展型指标,

当Si为控制下限指标时, S分=60, 当Si为控制上限指标时, S分=100;

如果Qi>100, 则Qi=100

2. 针对限制型指标,

当Si为控制下限指标时, S分=60, 当Si为控制上限指标时, S分=100;

如果Qi>100, 则Qi=100

3. 针对适宜型指标, 假设Si∈[a, b], 其中 (a

如果Ci

如果Ci>b,

如果a≤Ci≤b,

其中, Qi表示某指标的打分值, Si表示某指标的参考标准值, Ci表示该指标的属性值, a和b分别表示适宜型指标标准值的端值。

(四) 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权重确定的科学合理与否, 直接决定了整个评价的准确性。目前,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 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 其原始数据主要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得到, 如古林法, 德尔菲法 (Delphi) 和层次分析法 (AHP) 。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 其原始数据由各指标在被评价单位中的实际数据形成, 如离差最大化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均方差法。本文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来确定指标权重。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专家意见求均值。最终得到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单排序权重以及指标的总排序权重 (见表6) 。

四、评价结果及讨论

(一) 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纵观东升镇十年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 总体来说呈逐步上升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从2001年的41.74上升到2005年的49.24, 再到2008年的61.19, 已经从中级承载力的黄色预警区间进入较高级承载力的蓝色预警区间 (见图6—8) 。

(二) 土地资源承载力要素评价

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三大子系统来看, 土地资源对生活活动的承载指数从2001年的34.06逐步增加到2008年的79.38, 由低级承载状况上升到高级承载状况。这说明生活服务性用地供给的逐年递增使得其对居民生活需求的支撑力逐年提高, 但其中居住用地的增长过快, 超过了东升镇本地居民的需求, 对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递增说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建设正在逐步跟上城镇化的步伐, 目前已经能满足东升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人均道路广场用地得分已上升到满分, 说明东升镇的道路广场建设良好。人均公共绿地在近年突进也说明了东升镇近几年的绿化建设开展的卓有成效。

土地资源对生产活动的承载指数从2001年的6 0.5 9减少到2 0 0 8年的4 3.6 6, 由较高承载状况下降到中级承载状况, 这说明生产性用地的规模不合理以及土地生产效率不高。从生产用地规模的角度来看, 耕地和工业用地规模不合理的情况在加剧。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且远低于标准值, 说明东升镇本地的粮食已完全不能支撑本地的人口数量;人均工业用地的面积则是逐年增大, 已超过标准值, 说明工业用地规模偏大, 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土地资源。从土地生产效益的角度来看, 东升镇的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地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保持在整个中山市的平均水平上下, 说明土地生产效益还要提高, 应在控制土地资源量的同时增加单位用地面积的投入和产出。

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承载指数从1999年的29.98增加到2008年的55.25, 由低承载状况上升到中级承载状况, 这说明东升镇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力在逐步加强。城镇生态用地规模逐年增加,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 但森林覆盖率极低是东升镇土地资源承载力低的一个主要瓶颈, 对于生态环境起很大支撑作用的林地在东升镇显得非常稀缺。这一方面跟东升镇本身的地理位置有关, 另一方面也是跟当地居民毁林种果以及大量工业用地征用林地有关。从土壤环境的角度, 东升镇对农用地化肥施用强度的控制情况良好, 土壤环境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

(三) 东升镇土地资源利用建议

从评价结果来看, 东升镇在今后应该严格控制居住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的规模, 保障生活服务性用地的规模, 逐步提高园林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 大力提高耕地和林地的比例。同时, 应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和产出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2]张林波.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深圳为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3]王明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数确定的离差、均方差决策方法[J].中国软科学, 1999.

[4]王书华, 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5]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6]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小城镇规划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修订稿) (环发 (2007) 195号文件) , 2007.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 (环办 (2006) 36号文件) , 2006.

[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镇规划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 第4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承载力;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

引 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关系中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1]。伴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加剧,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能够掌握土地资源对于人口增长、城镇建设、农牧业生产、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潜力,为协调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2],检验规划实施是否具备可行性。

1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回顾

1.1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含义

一般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即区域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也有学者提出,土地是综合性极强的资源,它要承载人类各种活动的压力,包括生活活动的压力、生产活动的压力和生态环境的压力[3],承载力的研究是对区域土地、食物、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系统透视[4]。本文侧重于从生态敏感性的角度,在考虑土地适宜性分区的前提下,对农牧型城镇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

1.2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趋势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最早是由人口学家展开的,而后在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传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偏向于耕地资源,是基于土地生产力约束下的区域性人地关系研究,并衍生出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5]。目前的研究则在内容上由单一要素转向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等多个要素的综合性评估。分析技术及手段也趋于多元化,由单纯的公式计算转向成熟的模型分析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上,实现了更准确、深入、全面的定量研究,大大增强了时效性和预测能力,对解决实际土地与人口的矛盾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大的实际应用性。

2 基于用地适宜性的牧业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

从区域视角出发,评估建设用地可行性是基于用地适宜性的农牧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的特征与优势。城镇用地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与周边坡度、坡向、地势、环境敏感区等结合起来,规划师则要指出用于城镇用地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优势,因此,用地适宜性分析是规划的重要基础。

适宜性分析从发展看,基本可归纳为以下类型:①筛网制图法;②景观单元法;③灰色分析法;④GIS空间叠加法。

本文采用的是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叠加方法进行适宜性分析,是基于灰色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GIS技术辅助分析方法,把各种适宜性等级改为数量值,每一因素又依其重要性给予权重,相乘值的和即可得到每一区域的适宜性等级,最后综合确定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的可开发规模及未来发展方向。

3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3.1 基于GIS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流程

根据单因子分级标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与分级标准相同的数据。研究区的DEM数据来自ASTGTM数据,根据DEM数据使用坡度分析功能生成研究区的坡度数据,高程数据直接从原始的ASTGTM数据获得。若得到的高程和坡度的分类与评价标准分级不同,则需使用重分类功能对数据依据标准进行重新分类。

基于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根据基础交通数据及交通规划控制范围提取出县道(X372、X371)、乡道、村道并分别生成20m、10m、5m的双侧缓冲区范围。以水资源现状图中水資源的分布范围及单因子分级标准,提取出所需要的水资源研究范围,然后对水源区生成1000m环状缓冲区、防洪渠50m双侧缓冲区、奥尔托苏河生成100m双侧缓冲区、灌溉渠生成20m双侧缓冲区。

然后将土地利用数据、交通缓冲区数据、水源保护缓冲区数据与重点保护对象数据由矢量数据转为栅格数据,再加上坡度数据和高程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求得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的可开发与等级。进行叠加分析时,可使用两种方法:栅格计算器与空间建模加权叠加分析法,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相同。其原理都是根据单因子分级的分值与单因子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权重求其加权平均数得到适宜建设的用地等级分类。

3.2 用地适宜性评估单因子评价

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以及评价指标得出归一化的单因子评价结果。

3.3 用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研究区用地现状特征,结合GIS空间叠加方法,得到研究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四类用地:适宜性建设用地、一般性建设用地、不宜建设用地、禁止建设用地。利用GIS栅格的统计功能,可得到不同分区的占地面积及比重情况:适宜性建设用地约19629.58hm2、占总面积的13.86%;一般性建设用地63285.51hm2、占总面积的44.67%;不宜建设用地50940.27hm2、占总面积的35.95%;禁止建设用地7826.51hm2、占总面积的5.52%。

适宜性建设用地包括城镇规划区、原农民居住点等,主要集中在沿县道X372、奥尔托苏河道周边,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地质坚实,且该区域的环境对人工干扰或破坏的适应及调控能力最强,是开发建设首选区域。适宜性建设用地的发展仍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调可以持续发展。一般性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适宜性建设用地的城镇规划范围外围地区。不宜建设用地将园林保护区、牧区保护区划入其中,该区域只要是河流上游,地方生态群落和生态系统发育较好,属于人口稀疏的过境通道区。禁止建设用地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重要基础设施(县道371)、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奥尔托苏河等水资源保护区。

4 结 论

对于城镇空间用地规划而言,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体现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理念,通过构建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划分用地空间管制区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划发展、规模确定与空间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及适应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武晋一.天津市滨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

[2]王庆琨,刘喜广.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95~6596.

[3]尹杰,李京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2):31~37.

[4]高小羊,葛幼松.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新疆环境保护,2007,29(2):1~5.

[5]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6.

[6]高浩宇.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估[J].城市规划,2013,(3):39~42.

[7]陈燕飞,杜鹏飞,郑筱津等.基于GIS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6):801~804.

沁源县土地承载力浅析 第5篇

沁源县土地承载力浅析

针对沁源县人口、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四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最后提出沁源县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建议.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掌握沁源县土地资源对于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着重从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沁源县建立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作 者:韩润仙 作者单位:山西省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山西,太原,030024刊 名:华北国土资源英文刊名: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年,卷(期):“”(1)分类号:P321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利用对策

滨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第6篇

随着滨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地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分析滨州市土地承载力,可为滨州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建议,使人地矛盾下降到最低值,可以定性、定量地了解滨州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方便使土地资源利用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基于土地生产潜力推算土地资源承载力,第二种通过生态法计算区域土地承载力,第三种就是利用人口-土地-经济方法,通过社会经济数据来推算区域承载力的变化。由于人口-土地-经济方法考虑了社会因素,使承载力的计算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该方法中比较成熟的因子分析法,通过社会经济数据构建评价模型。

1 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滨州市属于山东省,处在黄河下游。全市地形简单,除邹平县内有少数低山丘陵外,其余均为20m以下的低平原。滨州市的耕地面积最大,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较多,而林地面积最小。全市的其它农用地中面积最多的是坑塘水面,其次是养殖水面面积最多,设施农业用地面积最少。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最大的是草地,其次是滩涂,盐碱地比重也非常大。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滨州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了步伐。

1.2 指标体系构建

土地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确定直接影响到综合研究结果的精度。根据土地承载力指标的选取原则,结合滨州市的具体情况,考虑社会经济和研究区生态系统的关系,将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指标体系分为水土资源、环境质量、社会人文及经济技术四大类。

按照滨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资源实际情况及人口水平,本文最终确定了耕地比率x 1、人均耕地面积x 2、耕地公顷水资源x 3、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x 4、环保与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 5、人口密度x 6、城市化水平x 7、人均期望寿命x 8、农业土地产出率x 9、人均GDP x 1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x 11共11个主要因素,组成滨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综合研究的指标体系(见表1)。

滨州市社会经济数据相邻年份变化不大,所以选取了每3a为一个研究步长,而滨州市的快速发展集中在2004年以后10多年的时间,因此将《滨州市统计年鉴》2004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社会经济数据作为数据源。

2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将大量的相互可能存在关联的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和彼此不相干的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由于其对综合指数代表的信息是不重复的,因此,有利于分析[1]。

因子分析法可为土地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适于研究区域土地承载能力的纵向差异。通过构建滨州市土地承载力研究指标体系,计算滨州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值,并为滨州市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建议。

2.1 数据预处理

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社会经济数据整理计算见表2。各指标数据由于量纲不同将影响计算结果,所以数据预处理时进行去量纲化。

2.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相关系数矩阵表示为:

其中:rij(i,j=1,…,p)是原始数据xi和xj之间的相关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化的数据计算出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

2.3 确定主成分

求解特征方程|λi-R|=0的特征值λi(i=l,…P),并按大小排序,并找到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运用SPSS19.0软件对表3中的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滨州市土地承载力的主因素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特征值为7.663,贡献率为69.667%,反映了一半多的原始信息量,大因子特征十分明显,第二因子的特征值为2.549,解释了总方差的23.171%;前两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92.838%,按照主成分选择时特征值须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到达80%~95%的规定,将前两个因子看做主成分因子。

从成分矩阵表5可知,农业土地产出率、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人均期望寿命、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个主成分基本反映以上指标的信息;耕地公顷水资源、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比率和环保与治理投资占GDP比率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载荷,第二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这四个指标的信息;提取的两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用两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11个变量。

主成分的特征向量,是将因子载荷矩阵转换成主成分分析中所需要的标准正交向量。将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前2列定义为变量B1、B2,利用SPSS19.0软件中的转换命令,在计算变量中输入公式A1=B1/SQR(7.66),即可求得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A1,依次类推可得另一个特征向量A2,计算结果见表6。

3.2 滨州市土地承载力的变化

将计算所得特征向量A1~A2与标准化后的数据依次相乘,主要成分的得分值就可以获得。将初始的11个指标转换为F1、F2两个指标来反应滨州市各年份的土地承载力,各主成分计算公式为:

通过主成分特征值占所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

将特征值代入上述公式,得到主成分综合得分公式:

滨州市2004、2007、2010、2013年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结果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出,2013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最高;对于2007年,耕地比率最低,人均耕地面积最少,耕地公顷水资源最低,灌溉面积占耕地比率最少,并且机械化水平不高,环境治理投资最高,土地综合承载能力最低。并且2013年之前的研究年份,土地综合承载力均为负值,说明承载力比较差。从滨州市研究年份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综合得分来看,滨州市总体上土地综合承载力先变弱又变强,有很好的开发潜力。若要使滨州市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发展,今后则必须做到保护环境,提高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率。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人文和经济技术四个模块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土地纳入到人口—社会—经济框架中,考虑了土地作为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作用。利用因子成分法,量化一定时间段内土地承载力通过社会经济因素所反映出来的大小变化,以达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

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同样土地的承载力也影响与制约生产活动。在评价承载力的过程中,除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之外,也应当将土地自身的生产潜力作为一个评价的指标。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继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使之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潜力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建成,霍理桐.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与评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5(6):71-98.

[2]刘梦.自贡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4,14(6):49-53.

[3]韩会庆,蔡广鹏,张凤太,等.贵州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6(6):84-87.

[4]倪超.哈大齐经济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8(2):16-17.

[5]李兰图,陈文宽,孙丽娜.江苏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12-23.

[6]虞晓芬,丁赏,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土地市场,2012,6(1):67-76.

[7]马爱慧,李默,李晓东.基于AHP的新疆土地利用综合承载力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3):114-118.

[8]刘海清,刘恩平.海南省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3,33(11):85-87.

[9]孙钰,李新刚.基于空间回归分析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128-137.

[10]任建兰,常军,张晓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209(1):140-145.

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 第7篇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土地综合承载力体现不同尺度区域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标的选取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具体的指标选取要在充分认识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用少量的指标较为全面地解释研究问题,因此在指标选择上需要避免采用类似或反映内容相同的指标。

2.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做到:一是指标数据的易取性或可统计计算;二是易量化性,减少类似制度与管理等主观成分的干扰。

3.层次性原则。由于评判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反映的问题也带有区域整体性特征。故至少是一个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层体系。

4.简明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通常以人均百分比、增长率、效益等表示,并具有极强的可比性。尽量利用现存数据、统计资料数据和已有规范标准,既保证全面反映土地资源安全内涵又要利于推行。

5.因地制宜原则。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自然、社会状况的不一,在体现承载力的具体指标选择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最有代表意义的指标,这样才更有针对意义,使得评价结果更具实际意义。

6.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居住场所,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要特别体现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根据以往研究中常用的影响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指标,考虑到资料的可收集性问题,依据上述构建原则,围绕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这一核心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水土资源承载、社会承载、生态承载和经济承载4个二级指标层出发,建立22个三级指标,共同构建起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1.目标层:为单一目标层,即土地综合承载力。

2.准则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大小,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反映,也取决于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层包括4个方面,即水土资源承载、社会承载、生态承载和经济承载。

3.指标层:共选取22个具体指标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各个相关方面。在水土资源承载方面包括: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供水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建设用地利用率4项;在社会承载方面,可选取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等6项体现社会承载力指标;在生态承载方面,可选取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5项指标,用以体现城市的生态环境情况;在经济承载方面,从考量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等角度选取指标,并特别增加了实际利用外资额指标,用以体现区域间的交流情况,力图全面体现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

1.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指使用公共供水设施或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使用量。该指标表征了对水资源的使用量。

2.人均供水量:指报告期供水企业(单位)供出的全部水量与人口之比,反映当地水资源保证量。

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指按城镇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面积指城市(县城)路面面积和与道路相通的广场、桥梁、隧道、人行道面积,人行道面积按道路两侧面积相加计算,包括步行街和广场,不含人车混行的道路。参照国际上现代化城市12平方米标准,确定该项指标的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2平方米。

4.建设用地利用率:指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的比重,它反映了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土地利用率的指标之一,过高的建设用地利用率表示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过低的建设用地利用率表示土地利用潜力大。

5.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通常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同时又能衡量生态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一般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型发展阶段。

6.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区域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它是人口相对土地承载压力的直接表征。

7.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

8.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数:指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数。它是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结构状况的指标。

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指报告期内一国或一个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既是直接衡量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的一个指标,又是国际上常用的判断当地经济现代化和产业结构服务化程度的一个标志。

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据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也是劳动力利用程度的指标。

11.人均绿地面积:指城市人口每人拥有的绿地面积,绿地面积不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覆土小于2平方米的土地。其高低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各类型绿地(公共绿地、街道绿地、庭院绿地、专用绿地等)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其高低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3.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是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表征之一,是指城镇建成区内经过污水处理厂二级或者二级以上处理,以及其他处理设施处理(相当于二级处理),并且达到排放标准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占生活污水总排放量的百分比。

1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是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比,它是考量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指标。

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市区生活垃圾数量占市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三种。

16.人均GDP:人均GDP是一个综合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状况的指标,也是影响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17.经济密度: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它表征了城市单位面积上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可反映区域内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可以通过产业提升、发展高端服务业,增强对要素的集聚能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经济密度。

18.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对土地开发投入的重要指标。

1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它是反映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20.实际利用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和外商签订合同后,实际达到的外资款项。实际利用外资额既是反映投入质量的指标,也是考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21.GDP增长率:指国家或地区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上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值,在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同时,说明其发展速度。

22.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反映当地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主要步骤包括: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1.指标的无量纲化。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通常评价指标有正作用指标(效益型指标)和负作用指标(成本型指标)两大类。正作用指标是指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而负作用指标是指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这两类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如下:

对于效益型指标:

2.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权重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为避免单一综合评价方法的片面性,采用均方差法(客观法)和层次分析法(主观法)两种方法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将两种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在此之前,对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采用Kendall’s W协和系数。

3.综合评价值计算。在前述两种方法求出权重的基础上,用指标的无量纲效用值乘以该指标对目标层的相应权重,得到综合评价值,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D为总得分,Z为指标的效用值,W为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

上一篇:在区“两会”建议提案交办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夏之韵的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