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24-07-20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精选11篇)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1篇

一、课题的提出: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哑巴英语的时代虽已过去,但是,反思我国这几年小学英语的教育情况,由一开始单纯注重口语教学、忽视笔头,到现在过分注重笔头,减少对学生读和说的训练,再加上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朗读水平明显不如以前。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亦是如此。朗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是英语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无需像语文教学那样挖掘文字的深意与内涵,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就要把好朗读训练关,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如今在很多课堂上,朗读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在说英语、读英语时往往是平铺直述,没有一点感情。朗读英语不仅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影响着“语感”的形成,更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探索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体,其表现形式是言语。语言作为人类独有的交际方式,是人类用于交流的最主要工具。英语是一门世界语言,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英语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中的最主要语种,是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年轻一员。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朗读是语言技能中的一项,是学习语言知识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学生学习英语,必须经历听――模仿朗读――说这样一个基本过程。正确有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各种朗读中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使小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培养,更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小学生想读、爱读,进而爱说、爱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英语朗读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发现和总结学生英语朗读中的主要问题,思考和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2、朗读能力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了解学生个人的朗读水平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班级整体朗读水平对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

3、小学生英语课堂朗读训练方法的实践研究。通过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究朗读训练的方法,提高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朗读水平。

4、小学生朗读训练途径的研究。通过常规教学、组织活动等方式,探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增加学生的经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延伸学生的视野。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形成教师个人和学校的英语教学特色。

五、课题研究过程的主要措施:

1、加强过程管理

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行细化管理,要有全局意识,认真做好指导和培训工作,及时制订和修改研究计划,认真落实各项研究计划,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2、加快学习步伐

课题研究的实施伴随着许多新的理念的实施,而吸收新的理念,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包括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课题实施和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把学习落实到位。

3、加大表扬力度

利用晨会、班会、英语课等形式表扬态度端正、学习优秀、在英语朗读上有进步的学生,激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家校结合,表彰重视学生学习的家庭和家长,使课题研究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4、丰富训练方式

在英语课堂上采取范读、领读、跟读、齐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训练方法,组织竞赛、游戏等活动;在课后布置朗读、录音等作业,组织朗读比赛,突出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外语教育领域已经取得经验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不断提出计划、组织实施、反思修正,总结评价,使课题在行动中得到深入,取得实效。

3、实验法。通过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及时总结,将成功经验逐步推广。

4、观察法。通过多方位、多范围、多角度的观察,使课题研究更加真实、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5、调查法。组织多范围、多形式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使课题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实践中探索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在修正中与英语教学实际融合,形成有效的朗读训练模式。

2、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3、和谐发展原则。通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基础上,不忽视听、说、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较好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因材施教原则。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大前提下,要承认不同学生生理条件、成长环境、心理发展速度和接受水平的不同造成的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佳发展区域取得进步。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共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三个阶段,总共需1年时间。

1、准备阶段: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前期的研究准备工作,并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7月。

开展阶段性研究,及时总结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注意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3、结题阶段:2007年7月─2007年8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九、研究预期成果:

1、形成符合小学英语教育的朗读训练模式。

2、汇编一本小学生英语朗读读本。

3、形成富有英语氛围的班级文化。

3、撰写切合课题研究主题的论文若干。

4、班级朗读活动展示。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2篇

一、研究背景

评价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协调统一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态度、思维状况、学习方法、情感熏陶等方面学习行为作出合理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但要真正把评价处理得恰到好处,如化雨春风浸润学生心田,开启学生智慧,则是一门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才能形成的艺术!

二、研究目标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语文课堂上评价意见的交流活跃,不仅能改变原来语文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整个课堂教学,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研究内容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目标,理所当然地追求“人的发展”。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

2、艺术性原则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态度、不同心理、不同个性、比较恰当地进行具体评价。也就是说要注意评价的艺术,即在运用具体化语言的同时,要善于用自身的姿态、丰富的表情、优雅的动作来辅助评价,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多元化原则

课堂教学不但是认知过程,而是涉及到知、情、意、行的完整的心理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应从只关注认知的结果,到关注学习活动的完整过程。

4、激励性原则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判、指导,更应该是激励、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他们的行为、态度、兴趣易受外界的影响,来自外界、特别是来自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对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

5、开放性原则

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逼近教师教学的真实状态,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

(二)评价方式的优化

1、教师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其解决问题的态度,表述的方式、表达的效果等方面作出即时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及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

2、师生互动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专利,要敢于个善于让学生发表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因为小学生更在乎得到肯定评价,所以从学生的角度作出的课堂评价,有时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体验到的成功感会更强。为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等多向沟通。课堂上师生互动、师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个思维火花的碰撞。

3、学生互评

同一题目,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学生的解答方法也不同。开展学生互评,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不断地对学生原有的认识进行补充、调整,使学生原有知识明朗化、条理化,思路更开阔,求异创新的欲望更强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4、学生自评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教育功能是体现学生在学习生活的重要标志。我认为抓好自我评价,首先应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全面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潜能,天生我材必要用的观念。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弱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单纯的式所容易造成的对立情绪,奠定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而提高评价效果。

(三)教师评价方法的优化

1、即时评价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进行引导评价。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往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我们把它称为教师课堂即时评价。

2、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衍生与深化,它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发展性评价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因此,我们说发展性评价是立足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最终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多元性评价

课堂的多元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针对课堂学生的发言,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关注师评的同时,还要重视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的评价等,在磋商与对话中消除分歧,最终形成以一元为主导的多元评价格局。二是评价角度的多元性。评价要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不仅要关心智育方面的发展,评价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对错等)、方法的获得(技巧性等)。教师帮助学生丰富评价信息,整合现象的评价和实质的评价,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接纳和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以及和谐的发展。评价还要关注情商方面的发掘,可以针对学生发言的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素养。三是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多用语言评价式,其实方法可以灵活些、多些。

4、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体现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它注重在评价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它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等,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达到促进发展与改进的目的。

(四)评价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但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一种偏向,就是对学生一味表扬。其实,激励不等于表扬,表扬只是激励的一种方式,恰当的批评也是激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提升语言素养和学科素养。

语言素养是老师在课堂评价的基础,也是提高评价语言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和农民一样,是“舌耕”。学科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我们不是不缺乏好的教学设计,而是无法实施,主要是我们教师学科素养不高。学习学科知识,学习学科知识内在的联系,学习学科教学法知识,不断丰富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日积月累,才能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将学科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评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身上的学科味道。

2、注重精彩的预设,关注美丽的生成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充分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状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所做的课时计划,就是课堂应当发生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最大的预见。”认真设计提问,尽量减少问题数量,努力提高问题质量。只有注重预设,关注生成,课堂才会越来越精彩!

3、学会安静,注意倾听

周林老师说:“教师一定要学会安静”。只有教师学会了安静,才会注意去倾听。有时,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评价。评价是师生互动,评价是一种平等对话,只有听清了学生的表述,老师才可能有恰当的评价。现实课堂中,许多老师的话太多,活动量太大,激情四射,成为舞台明星,“像花蝴蝶一样穿梭于学生之间”,不注意学生的观点,生拉硬套,按自己的一厢情愿进行着程序化的教学,错过了许多最好的教育时机。

4、丰富和创新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

“千篇一律”的评价语对天真烂漫学生来说犹如嚼蜡。评价语应不拘形式,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情而异。

5、培育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评价

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谁也不喜欢课堂死水般的枯燥,学生向往的是师生和谐共处、充满情趣的美好的境界。学生不仅在希望在课堂中学习,还希望在能课堂中享受。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幽默。机智是幽默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捕捉一闪而过的快乐,更要善于将快乐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各年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现状。

2、观察法:对各年级老师进行课堂观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大量课堂教学案例对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并不断总结反思。

4、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时间:2014年9月----2014年12月

第一阶段:2014年9月,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年11月,调查分析,了解我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行为现状。

第三阶段:2014年12月探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等,接受中期研究评估。

第四阶段:2015年1月总结成果。

1、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3篇

(一)有利于增强舞蹈的表现力。舞蹈动作是根据节奏所作出的肢体动作,而每一个动作都具有较强的节奏意识, 能够更好地帮助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表达作品中的情感, 可以说,节奏感是舞蹈表演的一个媒介,能够更好的帮助舞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节奏意识也为接下来的舞蹈动作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每一个动作由于个人自身素质的不同, 完成度以及完成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具有节奏意识的话,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段选择恰当的舞蹈动作,而这也是舞蹈感染力的一种展现,能够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到整个表演中。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舞蹈表演是身体综合能力的展现。而其中的节奏感便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动作和音乐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挑战。所以说, 在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同时,每一个动作之间的衔接是需要时间的,这也就意味着所占用的节拍越少,动作之间的衔接度更高。所以说, 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

(三)有力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品。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节奏意识的培养需要深入理解作品。所以说,在培养学生节奏意识的同时,我们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品,从而使其充分展现舞蹈动作中的情感,呈现出一支富有感染力的舞蹈。

二、大学舞蹈教学中节奏意识的培养思路

(一)加强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为舞蹈动作中的节奏建立前提。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音乐作品的节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舞蹈中的节奏是根据音乐中的节奏所作出的反应,这也就说明了对于音乐作品理解的重要性。所以,在舞蹈动作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首先要理解音乐作品,而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为接下来的舞蹈动作中的节奏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的节奏特点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能够让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的那一刻,实现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同时,提高学生们对于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够更加有效地让他们展现作品的情感。

(二)加强形体训练,为舞蹈动作中的节奏意识奠定基础。在大学舞蹈教学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学生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学生们的形体训练。其实,这也是舞蹈动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说,平时的形体训练不到位,便会影响一个动作的完成时间,从而影响到整个舞蹈动作的节奏。所以说,想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形体训练,保证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度以及完成时间,为接下来舞蹈动作中的节奏意识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在形体训练中加入节奏,这样的训练也会更加富有趣味。同时,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专业身体的柔韧性是不一样的,而在进行形体训练的时候,也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保证在形体训练的过程中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吸引学生的兴趣,为舞蹈动作中的节奏意识培养奠定兴趣基础。大学舞蹈教学所面对的是一群心智成熟、有着自己想法的大学生,所以训练的趣味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舞蹈动作中的节奏意识的训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炼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节奏意识训练方式的单一化、固定化,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兴趣。而学生一旦产生了抵触情绪,就整个训练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说, 教师在进行节奏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培养的效果,还要关注培养的方式,尽可能地吸引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训练的重点,适当地采用诗歌朗诵、体育锻炼等等方式培养学生动作的节奏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合入到学习中去,特别是采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节奏意识。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大学的教育质量。现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而舞蹈便成为了人们的重要选择之一,这也就对大学中的舞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增强舞蹈的感染力也成为了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大学舞蹈教学中培养节奏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大学舞蹈教学中节奏意识的培养思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小学美术中的色彩教学方案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彩;绘画

色彩是构成多彩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色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也是美术教学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更美的画作。

一、有效的课前引导

展开色彩教学,其前提仍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丰富色彩进行探索和学习。因此,做好有效的课前引导,仍旧是色彩教学方案的重点,也是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叙述自己春游的经历,让学生倾诉自己在春天看到的美丽景象。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分享自己的经历,也在倾听他人的经历。

在叙述和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向往,对学习的内容自然有了足够的兴趣,这种兴趣将是色彩教学的重要支撑点。

二、对色彩的引导

当学生完成叙述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春天经常看到的色彩是什么?”学生答:“是绿色。”教师问:“绿色都表现在哪里?只有绿色吗?”经过思考,学生继续回答:“绿色的树叶、绿色的小草。除了绿色之外,还有更多的颜色,太阳是红色的,爸爸妈妈穿的衣服是黄色的。”

经过一系列的询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且告诉学生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就是绿色,因为绿色代表了生机,而春天始终是生机勃勃的。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图片、音像,让学生指出画面中的色彩,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在完成《春天来了》的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导小组之间展开交流。

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播放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丰富的色彩进行交流,其主旨可以是色彩的种类、各种色彩代表的含义以及多种色彩在其他地方的体现。

带着问题和主题,学生组成的小组之间开始交流与讨论,学生踊跃地抒发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经过交流,学生对色彩种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色彩代表的含义也得到加强。此后,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和总结的工作,使色彩教学得到升华。

四、用绘画引起升华

最后,完成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后,教师可以使用绘画手段,让学生对色彩的各种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心中的春天》或者《春天来了》为主题进行绘画,让学生展开想象力,利用学习的色彩知识完成绘画。听过绘画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并且在画纸上表现出自己心中春天的景象和颜色。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肯定,不能根据常识抹杀学生的想象。如,部分学生笔下的太阳是红色,部分学生则是橘黄色,部分学生则是绿色。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该保持肯定的态度,因为学生的绘画是其想象力的表现,也是其对于色彩认识的体现。

通过绘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对色彩的含义有深刻的了解,最终提高色彩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引导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在教学中完成对学生色彩认识的引导,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最终利用绘画实现升华,从全方面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5篇

课题实施方案

平昌县泥龙小学车博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

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然而, 然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大多偏(只针对部分人)、空(毫无意义)、繁(杂乱)、难(学生无从下手),这些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很显然这几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中老师问得清楚、学生答得明白;老师问得有效,学生答得具体。这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道,掌握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其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臵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三、研究的目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臵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四、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2、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与设计。

4、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教学实践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通过课题实施初期,对与课堂提问的有关文献资料、书籍、音像资料进行学习、分析、整理和总结。

2、教学实践法。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出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或策略。

3、案例分析法。通过聆听或观看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的教学实录,认真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片段。总结出有效提问的好方法。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优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并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尤其是有效提问的水平。

五、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小结;

2、相应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

3、有效提问的相关论文集;

4、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策略或参考目标;

5、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步骤

1、学习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学习相关理论并搜集相关资料;

2、研究分析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通过文献资料、案

例分析等方法,分析国内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以及聆听普通教师的教学录音(或深入课堂听课),不断分析有效提问的理论、制定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3、实践反思阶段(2011年9-2011年12月)通过教学实践、不

断反思,认真探究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论文资料;

4、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12月)整理相关资料、成果,总结出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6篇

孙吴李亚玲 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赋予生命的要素,是音乐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段,具有独立表现某种情绪的功能。没有节奏,音乐就不能表露出活力;有了节奏,音乐才具有生命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节奏掌握正确的程度直接影响音乐作品中演唱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加强节奏训练,增强学生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识谱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而节奏训练中只有正确的节奏训练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以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国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理论》为向导,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是以节奏为基础,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活动中结合身体律动,唱、奏、动、听综合教学的音乐教育,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情感,学生音乐感觉和情感是培养儿童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陈一平对节奏教学研究认为,节奏教学是适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敲敲打打的本能,在节奏中儿童可以得到一种满足,满足感又建立了儿童的自信,通过节奏教学,儿童的音乐能力及非音乐能力均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教材的每一课程中列入节奏、旋律练习

培养节奏感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节奏训练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三年级刚接触音乐节奏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办出学校特色。我校不但重视语数外学科教科研工作,同时对音体美常识学科也十分重视。由于我校生源参差不齐,学生音乐素质有很大差距,歌唱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许多难题,为了减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差距,推动我校音乐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所以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基础节奏训练,练习中让学生感受节奏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及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实践,提高学生节奏的分析能力、感受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

课题研究意义

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对节奏的认识,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增强节奏训练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音乐,从中体验快乐,使音乐教学的质

量有所提高,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节奏创造空间,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三年级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2、按标题意义仿打节奏的方法的研究。

研究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搜集和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2、编制研究方案。

3、申请立项。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调查问卷。

2、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计划。

3、个案分析

(三)课题总结阶段(12年7月—12年10月)

1、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节奏的了解情况,根

据得出的结果制定训练内容。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调查所得实施节奏训练,在实践中实施并根据实施效果制定行动计划再实施。

3、个案分析法。

对特殊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并改进教学方法。

4、经验总结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7篇

玉海中心小学 丁美多

一、概念界定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念,在后继研究和实践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之后,就带有了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

数学方法:是人们在数学研究、数学学习和数学问题解决等数学活动中的步骤、程序和格式,是达到数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的总和,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反映。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者的关系: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规则”,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导向,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两者之间并不作严格的区别,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往往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数学思想与方法看作一个整体,称作“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需要教师挖掘、提炼隐含于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纳入到教学目标,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从20世纪60年代起,荷兰就开始了将数学思想纳入数学教育的研究。1989年全美数学教师协会发表了《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在这个文件中关于论述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第5条就明确提出: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将其作为“有数学素养”的标志。日本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培养对日常事物现象的推测和合情合理的思考能力。同时,了解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的优越性,进一步培养在生活中的自觉应用的态度。” 俄罗斯也把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列为数学教育的三大基本功任务之一。

在我国,随着“校本研究”在中小学的普及,参加人数和课题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如朱成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与导论》,周全英、徐南昌的《数学思想方法选讲》;张德勤,发表10余篇关于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论文,宁波市海曙区教研室邬东山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深圳市向西小学余治军的《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等,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其成为具有数学思想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认知心理学指出: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波利亚语),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 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数学哲学阐明:从数学哲学的角度讲,数学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角度讲,决定一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以至日常生活问题。

3、《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把“数学思考”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4、教学实践表明: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的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教师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数学知识是对生活的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提炼。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有意识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说:“学生对作为知识的数学离开学校不到两年可能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等,这些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对小学各学段所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机的整理与分析,形成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系。

2、通过调查,剖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探索策略提供依据。

3、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具体策略。

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分析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思维的阶段性特征,对小学阶段存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系统梳理。

2、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3、以实验班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尝试,以能够提供各个阶段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多个成功案例为主要内容,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求课题研究中加强实践环节,使师生的个人认识真正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活生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在参与中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控,使研究保持动态平衡,充满生命活力。

2、发展性原则: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迅速成长的年龄阶段,课题研究必须考虑到这一重要因素,在操作中应处理好可接受性与发展可能性的矛盾,需要考虑儿童当时的认知特点,又要兼顾超前发展的需要。

3、开放性原则:研究中要不断吸引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新成果,使之充实到本课题研究中来。同时也要将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成果及时地向有关专家与同行进行交流,是问题的可及时取得他们的指导,是成果的也可在他们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推广,以扩大研究的社会效益。

4、激励性原则:注重学生的心理反应与心理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激励。

5、民主化原则:研究中要为师生提供一个宽容的民主环境,给师生充分表达不同观点的自由,鼓励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讨论中达到认识的统一。对那些由于认知风格不同而造成的分歧,组织者要鼓励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尽可能清楚地表征他们心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取得原则的一致。(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课题组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书籍和有关文献资料,寻求更直接 的理论支撑并完善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借鉴有关理论进行模式建构的初步的理论研究并进行模式假设和雏形模式建构,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完善课题研究。

2、调查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在自然状态下搜集研究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确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变化以筹划将来的发展。

3、个案法:组织教师广泛收集教育实践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际个案,通过对个案的筛选、归类、分析、研究,逐步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操作方式并加以推广应用,为实验研究提供操作依据和方法指导。

4、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在案例收集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在学校中挑选能力较强的教师,以其所带班为试点班,开展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进行经验总结。以后逐步展开,推广全校。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理论学习和资料收集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调查剖析当前小学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实施阶段——研究分析和自我实践阶段(2013年1月---2013年9月)

(1)通过现场看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若干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典型片段;通过听普通教师的课并进行现场录音(包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收集教学实录并初步整理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典型片段。制定出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2)根据阶段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性实践,总结性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和反思,验证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3、结题阶段——课题总结和研究报告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根据实践检验的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报告,展示一堂运用研究结论所驾驭的课堂。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8篇

1 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和价值

健美操是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项目,把体操、舞蹈、音乐融合在一起,它属于健美体育的范畴,其特点是节奏感强、艺术性强、适应性广泛。健美操适宜各个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人,体现它的大众化。运动者在明快的节奏中进行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节律运动,沉浸在节奏的美景当中,融化在物我两忘的艺术审美境界、陶醉于音乐的旋律之中,在欢乐中健身、美体、减肥。其健身价值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可增强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力;(2)有益于丰富人的想象力创造力;(3)提高人的注意力;(4)锻炼人顽强的意志。

2 节奏的诠释

节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一个运动项目的成败决定训练时的方法、手段及训练节奏。节奏是什么?节奏是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另也可解释为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也是相对论变化的结果。

2.1 健美操教学中的节奏变换

健美操教学中节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节奏掌握得好,学的快,兴趣高,不乏味。健美操教学应该根据其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教学。小学生健美操教学,节奏要慢点,音乐要柔和,活泼有朝气,动作要简单。中学生和大学生健美操教学,学生学习动作时,节奏要适中,过慢学生有点厌学,过快跟不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动作且跟上了音乐节奏,学生会喜出望外,有成就感,当场就会高呼,“我学会了”,此时节奏要加强、加快,才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中老年人的健美操教学中,更应注意节奏的控制,因中老年人各个内脏器官都不如年轻人,适应性也没年轻人强,须依中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来教学,节奏要缓慢、动作要柔和简单、易记,便于锻炼、交流,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2.2 健美操训练中的节奏变换

2.2.1 训练中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快慢程度控制节奏

节奏是健美操训练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训练成绩。健美操训练,是一种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素质训练,主要是躯体四肢与脑协调的运动,它对四肢与脑的协调性要求更高。学习基本动作时,节奏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是分节、分段、分组慢节奏的教学,掌握动作了,身体适应了,接着过渡到稍快的节奏,完全掌握动作之后,再采取正常的音乐节奏练习。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掌握动作牢固,教学效果好。

2.2.2 训练中根据学生水平的高低控制节奏

训练中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区别对待。水平偏低的学生,训练时,节奏由慢–适中–快,水平稍高的学生,训练时节奏由适中–快,再逐步过渡到正常的音乐节奏。强化训练中,教师应根据训练强度控制训练频率,节奏过快或过慢,学生都适应不过来,训练会适得其反。

2.2.3 根据动作的难度控制节奏

健美操有大众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相对动作容易,简单、易记。竞技健美操动作复杂、技巧性强、力量要大,训练时要区别对待。容易的动作,可以适当加快节奏,复杂、高难度的动作先以慢节奏掌握,过渡到适中节奏训练,再运用快慢结合的节奏训练,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恢复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2.4 根据健美操套路的长短,音乐的伴奏来控制训练的节奏

健美操训练除了基本功和素质的训练后,主要是套路和动作组合训练。套路和组合训练中,音乐很重要,可以先用慢音乐训练,过渡到稍快一点的音乐,熟练后再用正常的快音乐训练,这样慢–稍快–快的节奏,达到训练效果。强化训练中,节奏的变换更重要,训练时间、强度、节奏要相互匹配,被训练者才能适应这种科学的训练方法。时间过长或运动量过大,都会引起训练乏味,抑制训练水平的提高。

3 健美操教学和训练中引起乏味时的避免方式和方法

3.1 培养好的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生氛围

学生因疲倦、厌烦、枯燥和训练强度过大等因素引起乏味,应该注重情境的培养,课堂气氛的营造,适当调整学习节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感到轻松、愉悦,乏味现象就会减少。

3.2 采用互评法,师生共学、共赏

老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套路———学生学习———反复练习。为适应时代需要,一种“学习———创编———实践———再学习”的创造力教学模式出现了,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由铺垫模块、发展能力模块和多维综合评价三个模块构成的新的模式运行系统。在铺垫模块中,重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基本技术、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为下一步的能力发展进行铺垫。发展能力模块主要让学生通过课堂领操实践的锻炼,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通过课内外实践的反馈,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水平,同时不断改革,充实模式系统,提高教学质量。多维综合评价模块是对学生和整个教学模式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以利于检验系统的效能,发挥系统的作用。当学生处在自我陶醉、自我欣赏之时也会出现错误动作,会给自身和其他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对此应采取措施,及时排除。可挑选几名或一列动作优美的人做示范,让其对照同时纠错,也可以3—5人一组进行互帮互评。

3.3 加强健美操课的形体训练和音乐的学习

健美操训练中只注重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的学习、训练,而忽视了形体训练。其实在训练过程中,适当放慢训练节奏,从中穿插一些形体训练,适当、适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减少训练强度,消除学生的疲劳度,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兴趣就提高了。训练的内容、密度和强度,都可以根据训练过程中的节奏变换来调节,偶尔插入点形体训练或停下训练加强健美操专业音乐的学习,有助学习兴趣的提高,消除乏味因素。

3.4 合理安排运动密度、强度

初学者一般采取60%-70%的运动强度先安排些较轻松愉快,简单易学的、节奏较慢的健美操或热身操,随着动作熟练,体力增强,可用70%-80%左右得强度训练,逐渐加大运动密度、强度和运动量。这样,练习频率会加快,难度会加大,变化更多、更新,学生越来越想学,越学越起劲,可提高学生的韵律感、协调性、表现力与创造力,避免乏味现象的出现,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的。

3.5 练习的时间及间歇时间

健美操练习的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体能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一般练习时间从短到长,动作节奏由慢到快,或快慢结合。音乐曲子可以不断变换,应该选取那些节奏感强、高低起伏明显、令人情绪兴奋的曲子助练,这样即使学生反复练习动作,只要有美妙音乐歌曲的伴奏也感到愉快,愿意坚持练习而不感到枯燥。其练习时间要适中,不要过长,体力和体能支持不下,容易乏味,中间适当休息3~5分钟。练习5-10分钟左右,应变换练习内容和节奏,提高训练兴趣。

4 建议

1.练习或训练时,对不同层次及身体素质的学生要编排、设计不同的组合训练内容。编排的动作要新颖、活泼、美观大方、简单易学,选节奏感强的音乐伴奏,提高训练兴趣。每次课中要安排3—5分钟有热身、健身健美作用的韵律操作为准备活动,3—5分钟拉伸运动。

2.在健美操教学中充分重视形体训练,同时针对健美操的训练内容安排相应的形体练习内容。

3.训练时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把握训练节奏。

参考文献

[1]王俊.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节奏及其影响因素和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2,24(1).

[2]赵俊峰,张秀芹.对体操教学中的节奏研究[J].教学探讨.2004.

[3]喻聪.将音乐融入体育运动训练中的探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3).

[4]高羽.浅谈学生长跑运动中的节奏训练[J].教育战线.

[5]任文龙,吴庆.健美训练中的呼吸与意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9篇

一、在律动中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七单元《美丽的圆》中的歌曲《法国号》,是一首节奏规整、圆舞曲风格的法国民歌。F大调,三四拍,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法国号的喜爱,夸赞。在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两拍子导入,直接在钢琴上弹柱式和弦,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律动,在教室里走圆圈,走的同时听听老师的琴声有什么规律,学生会回答出师一个手弹的重,一个手弹的轻。教师请学生用身体语言把“重”和“轻”表示出来,学生会一只脚踩的重一只脚踩的轻地走圆圈。在学生熟练掌握后,教师的琴声变成三拍子,着重体现三拍子的特点,请学生回答老师的琴声有什么变化,学生会说出老师第一次弹的重,后面两次弹的轻,得出“重轻轻”的结论。教师总结在音乐中把“重”叫着“强”,“轻”叫做“弱”,那“重轻轻”则是“强弱弱”,强弱弱就是三拍子的特点。教师请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现“强弱弱”,有的学生会跨一大步,走两小步;有的学生会拍一下手,走两步……这时教师的琴声可做速度的变化,学生不仅要用身体语言表示“强弱弱”,还得跟上琴的速度,速度随琴的快慢。这样既让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开发,也让学生的创造及想象能力得到发挥,在律动中自己找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最后教师的琴声从简单的柱式和弦转换为《法国号》的旋律,这样学生对三拍子的节奏有了一定内心感受,并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二、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在游戏时,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抓住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有目的地运用音乐游戏进行节奏学习。

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五单元《“小鬼”当家》中的歌曲《买菜》,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独特的旋律手法,中间的数板,以及紧跟其后的重复开头句的结尾,都赋予歌曲以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跟节奏型念唱蔬菜的名称,在游戏中体会歌曲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很快完成了歌曲《买菜》中数板部分的学习。

三、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四季放歌》中欣赏曲目《新疆之春》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摈弃了死板的出示节奏型,请学生跟打跟念的形式,而是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乐曲《新疆之春》的主题部分进行跟拍的形式,并通过师的反复拍打,让学生进行模仿拍打,最终请学生写出拍打的节奏。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特点,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新疆乐曲的音乐风格特点,从而顺利完成了欣赏曲目《新疆之春》的教学。

四、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因此,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感受。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愉快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地学。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丰富的节奏。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这些节奏很自然地被运用到音乐中来。根据音乐教学法中的具体效应: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中的各种声响节奏来熟悉音乐中的各种节奏型。

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在模仿生活中的节奏训练时,学生们的兴趣非常浓,因为这些声音、这些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具有直观的声音形象,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模仿,并能积极地参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节奏动作来,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些节奏感在学生内心也得到了深深地体验,因而他们很容易地就掌握训练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一段时间的“审美”引导下,放松了音乐教学的技能知识的训练,包括节奏教学。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忽视了节奏教学的音乐教育是走不远的。从节奏入手,更加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在整个节奏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等新课程标准下的基本理念,音乐教学的开展会更加的顺利,学生未来的音乐生活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10篇

郭俊廷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有着特有的感应功能,可以灵敏激发少儿的感觉器官,从而促进少年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在进行节奏练习时,我把自制的打击乐器带到教室里来,他们看到乐器后,都想亲手做一件乐器。”通过这个号召,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了,他们分别在家里拿来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类似双响筒、响板、沙锤和串铃等各种打击乐器。随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歌曲伴奏。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写好节奏,把节奏先用手拍出来,直到学生记住为止。然后由大家接着用手拍出来。这样的练习结束后,再分小组进行比赛,每一组抽一个同学将其中节奏拍出来,最后评出优胜组,如此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既促进了小朋友掌握简单的节奏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再次,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课前节奏训练等,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整体感知,为完成教学打好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第11篇

洋浦干冲小学 林秀丽

一、研究背景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成为WTO成员,无疑也对外语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习某种语言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该语言进行实际交际,学习英语也正是为了能运用它来完成交际的任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因此,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法国心理学家、外语教学家古恩在研究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后总结:学生学习外语要像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要在自然环境中按思维动作的先后顺序模仿操练习得。因此,学习英语要像学习母语那样,在语言环境中,潜意识的、无意识的,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方式获得。而我们的孩子正是缺少这样真实的语言环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尽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情境。英语课堂上又该如何设计恰如其分的情景呢?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好的情景设计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学习氛围,感受语言,享受到运用语言沟通的快乐,而且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景,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然而反观我们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往往不尽人意,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1)教师在设计情景时,仅仅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或者只是简单地把教师主观认为比较好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会话,无视学生的体会,如此情景设计只会将学生强制性地纳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情景设计过于虚假,教师在情景设计时没有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摄取适当的场景,而是人为地编制了一些单一重复,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的情景;(3)中下学生参与交际时心中有疑虑,好的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大家越学越没劲。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我们提出了《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界定

情景(Situation)就是指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包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社会语言情景和用实物、图画、手势、动作及课件创设的社会语言情景等。以情景为线索是指每堂课设置情景,让情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感而发,学以致用。

(二)支撑性理论

我们认为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以及外语教学法如:活动教学法、功能(The Functional Approach)、全身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Task-based Approach),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活动教学法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交流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流工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3、功能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倡导课堂教学交际化。

4、全身动作反应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充满乐趣,特别适合小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设计(一)本课题的具体研究目标为:

1、通过有针对性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运用英语开展交际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

2、通过趣味的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及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情境设计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

1、用实物或模型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思维比较灵活,他们喜欢教师生动的讲解,关注于贴切生活的物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的出示生活中的实物或者实物模型,可切实节省讲解时间,提高操练效果。

2、利用图片或简笔画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逼真的图片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图片中物体的感知。而利用简笔画教学,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简笔画生动简洁,它要求快、简,动物、人物、植物、事物,只须迅速的简单几笔,便被生动的勾勒出来。

3、用动作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在教学生表示动作的单词时就不能仅仅靠图片来让学生观察和读了,必须配以动作让学生练习、感知,才能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单词。

4、用音乐歌曲创设情境

歌曲以其节奏、音韵之美博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生一些表示时间等的单词时,因为它们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片,因此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的感觉。此时,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将它们串成歌曲。

5、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现代化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引导和自己不断的经验总结,但也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电教多媒体有生动活泼的动感、丰富鲜明的色彩以及立体的音响效果,可让学生通过看、听、说来学英语。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安排情境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化情境课内容体系。

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内容和各年级小学生的生理 特点,探索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1、文献学习: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培养交际能力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情境设计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实验教师操作情况,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计划得以更好实施。

3、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选定实验班级,以行动研究为主,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并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五、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5月至6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学习有关理论(有效教学、情境设计理论等),广泛收集和借鉴学习有关资料。

3、反观教学现状,查找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初步形成观点。

4、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验证观点。

5、交流实验进展情况,研讨课展示。

第二阶段(2008年7月至8月)

1、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撰写案例

第三阶段(2008年9月至12月)

1、修订、调整的方案,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第一学期已取得的实验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实验,积累相关资料。

2、注意过程的经验积累,撰写教学案例、经验文章。

第四阶段(2009年1月)

进行实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学习心得体会、调研分析报告。(第一阶段)

2、具体课例。(实验研究全过程)

3、撰写教学案例、经验文章。(实验研究全过程)

4、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第四阶段)

《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模糊性,对何谓有效教学概念以及意义非常模糊,缺乏基本认识;二是肤浅性,是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够深刻,难以在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三是滞后性,对新课程教与学方式转变,大多体现在思想和观念上缺乏实际的行动研究,对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等问题感受不深,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四是矛盾性,相当部分教师至今仍然在是否固守传统教育观和接受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矛盾,最担心的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等。上述问题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教学质量。

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新课程有效教学理论体系,在行动策略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科研,重构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努力使自己朝名师方向发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持续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师资保障。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有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缩小班级差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挥“科研为教育生产力”的作用,全面推动学校发展;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本课题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解决学生低效学习、教师低效教学的问题。课前要求师生共同备课,教师备课体现五要素:备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备设计;课中要求“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应体现四要素:即问题、对话、指导、评价,并有机地把四要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教学;课后要求师生拓展,体现五要素:即思考、作业、展示、探究、评价,使全体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最后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1、确定我组课题研究主要成员,明确各组织的职责与分工。

2、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以此要求课题组的行为。本课题主旨是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课题组教师选择子课题,制定方案和计划。

4、组织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教学叙事等,每学期汇报阶段成果总结。

5、课题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骨干教师培训,课题组成员研讨交流活动。

6、与各实验区、实验学校及时沟通、交流课题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总课题组联系、实现双向互动,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上一篇:有追求才能不断前进作文下一篇:地方服务型政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