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老师优秀作文

2024-07-25

回忆我的老师优秀作文(精选12篇)

回忆我的老师优秀作文 第1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我已经上了初中了,现在回忆一下,真是特别怀念小学的时光呢!可说到回忆,大部分人都是回忆自己的母校,又有多少人是还记得在小学时,辛苦教导我们的老师呢?今天我就来向你们介绍一下我小学时的老师。

在我读小学时,最尊敬的便是我的班主任------黄秋冬老师。黄老师是带我们班最久的一个老师。她长得不高,才一米六左右,黄老师30多岁了,但她喜欢在头上带一个蝴蝶状的魔法贴,显得她仿佛只是个初中生。在小学的六年中,她一直像慈母一样陪伴着我们。因此,我对她产生了浓浓的依赖和深厚的感情。

记得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还只是个小娃娃,但我的性子却野的很,动不动就和别人打架。有一次我和隔壁班的一个女生打了起来,她用力扯了我的头发,我一感到疼痛就立马哭了起来,结果惊动了老师们。老师忙把我们拉开,黄老师也走了过来,把我抱到她的办公室里。当时,我以为黄老师要批评我一顿,所以我吓的动也不敢动。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只见黄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把梳子,把我凌乱的头发一下一下地慢慢梳好,然后又拿出一条粉色的长纱带,把她刚刚帮我梳好的头发扎起来。我不理解老师是在做什么。正当我疑惑不解时,黄老师说:“安安,你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活泼阳光的小公主,可是,你今天太让老师失望了。你知道吗?粉色有和平温柔的意思,所以老师希望你也不要动不动就去和别人打架好么?”听了这句话,我并不想答应黄老师,可当我看到了黄老师那近乎哀求的眼神,我情不自禁的答应了。

现在回想,还真是要谢谢黄老师,,以我以前的这性子,就可能交不到一个朋友。

谢谢你,黄老师。

回忆我的老师优秀作文 第2篇

我有许多好老师,但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二年级班主任张莹莹先生和张先生不仅漂亮,而且对我们也很好。不幸的是,当她离开并想起时,我们无情地把她赶走了。事情是这样的.:那天陈浩然不知道在语文课上做什么,这让老师很生气并批评了他。当时,我们表现不太好。三项比赛都是全校倒数第二名,所以她告诉校长她没有教我们班,所以她在三年级就离开了。在那堂课上,学生们都责怪陈浩然,连我都忍不住责怪他说:陈浩然,看看你。你惹毛了张小姐。你开心吗?“是。”陈浩然竟然这么说。我非常愤怒。张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我能忘记任何老师,但是我不能忘记张老师。张老师的每一点点滴滴都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自从张先生离开后,我失去了我的职位,我的成绩也失去了人,我的成绩也急剧下降。我不如以前的张先生了。

老师爱我们,让我们从脆弱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回忆我的岳父 第3篇

此时, 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 虽然他和我在一起的时间累计起来还不到两个月, 他也不善言语, 总是用行动说话。但在我的心目中, 他是一个好人, 一个善人, 一个坚强的人, 可是好人没有得到好报, 五十四时得了贲门癌去世了。如今已整整十年了, 今天又值清明节, 我正直奔罗田去拜祭他, 去看看那个荒山里的一座孤坟。

我的岳父出生于五十年代初期, 家里穷, 兄弟姊妹多, 他是家里的老幺, 但很小他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

我的岳父忠厚善良, 做事不怕吃亏, 干起活儿来简直不要命, 人缘极好, 乡邻有重大的事总忘不了叫他去。一天, 邻村的大叔家翻盖新房, 叫岳父去帮忙, 岳父很爽快地答应了。岳父在他家连续干了四天的活儿, 起早贪黑, 每餐的饭都是赶回家吃的。第五天的夜里, 岳父回到家里说头有点儿晕, 当晚没有吃饭, 一回来就躺在床上休息。第二天早晨六点左右他就颤巍巍地爬起来, 喝了半碗稀饭, 又去帮工。岳母劝他休息一天再去, 他说, 答应别人的事儿就要坚持到底。我的岳父拖着病体, 顶着烈阳在大叔家整整干了一上午的活儿, 正准备下木梯回家, 突然一阵头昏目眩, “啪”的一声巨响, 从屋梁上滚落下来。周围的人惊呆了, 岳父躺在地上, 双目紧闭, 身子一动不动, 呼吸极其微弱。大家找来一块门板, 把岳父平放在上面, 看着他那苍白的脸, 都摇着头, 叹着气。半个小时过去了, 岳父竟然睁开了他那双慈祥的眼睛, 可能是养家的责任支撑着他, 他那倔强的灵魂从鬼门关里硬闯了回来。乡邻们认为, 他的“复活”真的是一个奇迹。

岳父终于能够“赋闲”在家, 两个月过去了, 他体内的伤痛渐渐远去。我的岳父再也躺不住了, 他开始躲着家人找事做, 家人拗不过他, 就由着他去, 但绝对不准他挑重物, 岳父就把家里放牛的任务给承担了下来。一个下午, 他和同塆孩子们到山上去放牛。牛儿在山上欢快的吃着草, 岳父和孩子们在山边说着、笑着, 做着各种游戏。他们沉浸在欢乐之中, 忘记了时间, 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时, 一头发情公牛朝孩子们这边急冲过来, 而孩子们的后面是十几米高的山崖, 情况极为危险。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我的岳父扑上前去, 推开孩子, 横挡在那条公牛面前。“嘭”的一声, 岳父被推下了山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孩子们吓得哭成一团, 他们朝着山崖下不停地呼喊着我的岳父, 而回应的是空谷的回声和那条公牛的疯狂的嗷叫声。傍晚了, 大人见孩子们还没有回家, 就到山上来寻找, 得知事情原委, 他们最后在半山崖的荆棘丛里找到了我的岳父。此时, 他又一次昏死过去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妻妹出嫁办酒的一天) 。天灰蒙蒙的, 还下着冷冷的秋雨, 岳父突然感到肚子很痛。妻慌了, 连忙扶他坐下, 一边给他倒点开水, 一边询问着什么。后来, 妻说:“趁买菜的机会做个检查吧。”雨下得越见大了, 还不时的刮着股股阴风。那冷雨像无数个箭头, 胡乱地射向过往的行人。上午九点左右, 岳父在罗田县人民医院很顺利地检查了, 医生叫下午来拿结果, 当时我们不很在意, 岳父也感觉肚子不再疼了。然后, 我们都高兴地到集市上去购物, 大约三个小时过去了, 东西也买齐了, 有两大麻袋。我抢来一袋背在肩上, 岳父夺过去, 说太脏太沉我背不了。岳父一前一后背着两个大袋子, 步履蹒跚地在秋雨的街面上走着, 我的鼻子有些发酸, 我真的想哭。“那我先回家去, 家里人等着菜呢。”岳父说。看着岳父渐行渐远的背影, 不知怎的, 我好像有种难言的预兆。下午, 我们来到医院检查科, 去拿结果。一位医生对妻说:“很不幸, 我们无能为力, 你的父亲病已是贲门癌晚期。”犹如晴天霹雳, 妻有些站不稳, 我赶忙扶着她。妻的身体有些发抖, 我深知妻对岳父的感情。妻家境不好, 在那个年代还供养一个大学生, 确实不容易。妻读书生活的每一分钱, 都是她父亲上山砍柴下地种菜省吃俭用得来的, 父亲是她的靠山, 可如今……

半年之后, 岳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诀别时, 他一直望着我, 那目光中有慈爱, 有不舍, 更有信任。我理解岳父, 我虔诚地接下了他留给我的“使命”, 承担起为人子的责任, 照顾好岳母、妻、妻妹, 守护好这个家。岳父, 您一路走好, 请您放心, 在那山花烂漫、兰花飘香的时节, 我一定会捎来喜讯的。

岁月匆匆, 恍惚已十年, 我也已三十好几了, 孩子长得可爱, 家人生活得很幸福。而今又是一个清明日, 我虽然心情很沉重, 但还是有些欣慰, 因为今天也是我向岳父报喜的日子。岳父, 您知道吗?妻被评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您的外甥是五好少年, 您的儿子也是市级优秀班主任, 还有……

回忆我的老师 第4篇

刘小芳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小学低年级时,她教了我三年的语文课。她那时三十多岁的样子,短发,很是亲切和蔼。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天傍晚,她和教我们数学的蒋老师到我们家家访,当时我出去玩了,不在家。当我跑回来,猛然看到刘老师和蒋老师坐在沙发上和爸爸妈妈谈话,我很激动,也很紧张。刘老师一边把我揽在怀里,一边对我的爸爸妈妈说我是个好孩子,很听话。我当时就有种很自豪的感觉。还有一次,学校里开运动会,全校学生都要按班级排队入场。刘老师把我们班排成四路纵队,我个子矮,就排在最前边。那时没有统一的校服,我们都穿着白色的确良上衣和蓝色的布裤子,这在当时可算是我们最好的礼服了。刘老师看着服装有些单调,就从家里采了四朵碗口那么大的大丽花,把花别在我们第一排的四个同学的胸前。那鲜红的四朵花便成为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一道风景。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事情仍然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晰。

吴老师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是外县人,白净的脸,身材高瘦。他说话细声软语,总也发不起火来。这样,调皮的男生便有些肆无忌惮,常常搞些恶作剧。吴老师总是很耐心地跟他们谈话,但效果并不好。我们几个班干部有时恨不得让老师揍他们一顿,但吴老师从来没有。即使有时他生气到脸涨得通红,也不见他动那几个捣蛋鬼一个指头。“长大了就好了。”他总是这样替他们解围。毕业多年,我忙这忙那的,几乎没有和吴老师联系过。直到前年深秋的一天,偶尔遇到初中时的一个老同学,她说吴老师病了,生了很重的病,住在市里医院的特护病房。刹那间,我感到很内疚,于是想办法联系了所有能联系到的初中同学,约好一起去探望吴老师。

那是一个下雨的午后,我们20多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一起来到老师的病房。担心老师太激动,我们提前给他的儿子打过了电话,好让老师有个心理准备。尽管如此,当我们进去的时候,老师还是激动得讲不出话来。他在纸板上写道:谢谢同学们!我拉着他的手说:“同学们都很想念您。”同样的感受也写在曾经让他耗费了更多心血的学生们已显沧桑的脸上。吴老师望着我们,眼里闪着泪光。

几个月后,吴老师病逝了。人到中年,虽然我已经看淡了生生死死,但脑海里留下的却永远是老师们年轻的形象,记忆中的老师们仿佛应该永远年轻。人到中年,当我们真正能明白什么是宽容和理解的时候,也就逐渐读懂了老师的恩情。

另一位常让我想念的是在县党校求学时的数学老师孙香。县党校是县里最先兼办初中补习班的学校,那里强手如林,我的成绩在班里只能算是中等,感觉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便有些自卑。孙老师讲课很有条理,每当讲完一道题,他就看看坐在前排的我,问一句:“听懂了吗?”我点点头,心里很感激他。他教代数的那个学期,我的数学成绩提高得很快。他同时教几个班,有很多学生。他并不一定知道每个学生的名字,但他尊重每个学生。这在那些背负着强大的升学压力的学生心里,是一种多么温暖的感觉啊。

岁月匆匆,我自己也做了整整19年的老师了。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所带来的责任感、充实感和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起求学时代的那些敬爱的老师,常拿自己和他们对照。放在人海里,他们是平凡的人,但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是最伟大的人!他们是我的榜样!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第5篇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敢与人交流,不敢与人成为朋友,甚至于不敢和老师说话。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我,被我初一时的语文老师看见了,她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她时常找我谈心,也时常帮我修改作文。我的作文不是我们班写得好的,却是她最用心去看,去修改的。当我问到老师:“老师为什么对我那么好?”时,老师她只是笑一笑,说喜欢我这个学生。

直到这位语文老师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离开了我们学校,去到很远的地方之后,她写信来告诉我说:“因为她看见我,就像是看见了曾经的她自己”是这样的原因,老师一直关心着我,她知道我内向到不敢与人交流的原因,她了解我的难言之隐。

这位老师教会了我如用日记与自己对话,也教会了我如何与天地来往。她不要求我去与人接触,她只是告诉我用心去观察生活,她教我去看天空,去看大地,去看河流和山川,也教去看一朵朵飘过我们头顶的云,她说它们都会说话,只是很少有人倾听,她说小树儿也会说话,只是我们没有与其谈心,她说晚霞是在为我们献舞,也说流光溢彩的梦。老师说的那一切打开了世界,既打开了文学的世界,也打开了我心灵的世界,让我在与天地来往的时候,便知晓了生活的秘密。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第6篇

我的老师,你们是无私奉献的蜡烛,你们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暗。

从开学到现在,是您不断提高了我的习作水平。以前,我总是不喜欢看书,讨厌写作,自从杨老师任我们的语文老师后,我就渐渐的喜欢上看书、写作了。敬爱的杨老师,你虽然表面对我们很严厉,但时间一久,我们就感受到了您其实很关心我们,处处为我们着想。你就是我最敬爱的老师,你就是我的“蜡烛”。

我的老师,你们是坚强挺立的青松,是你们为我抵挡了重重困难。

三年级时,我是一个又讨厌又调皮的坏孩子。每天,我都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可您并没有嫌弃我,而是一句一句耐心的教导我。有时,我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你并没有严厉的责怪我,而是语重心长的教导我,时时处处为我解脱困难。是你的执著,让我渐渐醒悟过来。您就是陈老师。

我的老师,你们是平坦安全的帆船,是你们载着我驶向了成功的彼岸。

四年级的到来,是您的指引让我不断走向成功的彼岸。你虽是一名男士教师,但我仍然喜欢您。你有时连看也不看我,但你的教学方法很独特,在期末考试中,让我很放松,最终,我拿了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就是你为我指出的道路啊!你是我四年级中的榜样。你就是我的何老师。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第7篇

因为他的名字和“益达”口香糖 比只差一个字,所以我们总是喊他“益达”老师。人如其名,他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感觉。

当他是个老师时

说起薄荷味的口香糖,大家总会想到甜辣融合。“益达”老师有时也这样,

处事时候仿佛很严厉,但却包含了自己一片苦心。

因为我和同桌在考试时都将“陌生”写成了“默生”,所以他便喊我们进办公室“喝茶”。一进门,他劈头就问:“你们两有没有作弊?”“没有!”我立刻摇头解释。“那为什么会这么巧!”“不知道呀。”“回去把陌生抄五十遍!”“啊?可我们没有作弊啊!”老师没有再说什么,我和同桌只好乖乖回去了。

后来,他和我说起这事,我才明白,原来老师也没认定我们作弊,他只是让我们记住“陌生”这个词,以防下次考试再错。

当他是个朋友时

“益达”老师待我们就像他的朋友,课上不仅会为我们讲故事还会陪我没玩耍。有时他还会一饱我们口福。说真的有时他就像个顽皮的孩子。

那是临近小升初的一天,全市的六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了紧张的考试状态。因为天气十分炎热,所以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十分浮躁,我也不例外,我们总是考不到理想的成绩,这可让老师们愁死了,但唯独“益达”老师不同,他不仅神态安详,而且还同我们玩起了游戏:只要模拟考试我们班考到年级第一,就奖励一人一个冰淇淋!对于以食为天的我们来说,这可是一个大福利。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将烦躁抛到了脑后,个个都以全部的精力迎接考试。当然,结果也可想而知。

“快去拿冰淇淋呀!”一个同学对着我们大叫,他手上拿了一个,正傻傻地朝我们笑呢!听了他的话后,大家便以排山倒海之势朝小卖部涌去。远看,“益达”老师正拿着个塑料袋笑嘻嘻地站着,活像一名志愿者在为伤员们分发食物。抢到棒冰的人便乐滋滋地走了,轮到我们了,同学们纷纷伸手便拿。“ok,分完了,走,去踢球!”他对着男生说。

此时,操场上便是一副女生吃着冰棍,男生和老师踢足球的画面。旁边别班的人路过,都羡慕地瞪圆了眼睛。

回忆我的老师 第8篇

我和王老师建立起师生关系应该是在1979年的下半年。中国古典文学讲到明清文学史部分,要换老师了。一打听,是王齐洲老师。那时候,我们对老师有期许、有好奇,但也很挑剔。等到王老师真的来上课了,一看,平头,国字脸,嗓音还略带沙哑,除了眼睛特别有神外,也看不出学富五车的样子。及至王老师开讲后,我们才感觉王老师确实名不虚传。名师讲课,风格各异,有激情澎湃的,有漫不经心的,有诗情画意的,有旁征博引的,有娓娓道来的,有侃侃而谈的……王老师是那种条分缕析又鞭辟入里的讲课风格。他的讲课论证严密、说理透彻、不枝不蔓、层层推进。譬如,讲《水浒》中的宋江,讲他究竟是否是农民革命英雄,王老师旁征博引、庖丁解牛式地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天衣无缝。且王老师板书特别漂亮,端庄温婉、行云流水,连那些喜欢吹毛求疵的同学最后也不得不服。

众所周知,对“老师”最经典的定义莫过于韩愈在《师说》中所概括的一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这个定义只明确了老师的职能是什么却并没有确定老师的性质是什么。其他对老师只言片语的评价,也只是强调老师某个方面的属性,未能穷尽其理。当然,我也不可能对老师这一概念作学术性的探讨,只是结合我对王老师的感受、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爱心

王老师首先是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老师,他所体现出来的爱应该是对学生的爱、对后进的提携,否则,无以为师。王老师非常爱自己的学生,总是在不经意中加以照顾。记得有一次,我申报一个省级课题,校内组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来自学校当时不同学科的大人物,我非常地紧张。在我讲了课题申报的理由后,一个教数学的老师把我申报的课题从名称到理由都进行了一番批评。我当时有些气愤,不知道如何回答,答辩陷入僵局。王老师当时也是评委,见此情景,他不紧不慢地先提醒我,对专家的提问,要尽可能回答。然后,他话锋一转,说申报省级课题之所以在校内进行答辩,其目的不在于封杀而在于完善申报者的课题,使其能在省里尽可能立项。他还说,评委们所提的问题应该更专业一些,要有指导意义等。王老师话毕,不仅为我解了冷场之危,且扭转了整个答辩的方向。我当时心存感激。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王老师对学生、对晚辈的一种提携和爱。

有追求

王老师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应该说,只要是人都会有所追求。但,追求什么,如何去追求,则显示出人格价值的高低。作为一个高校的老师,教书育人应该是第一追求。王老师对学生充满爱,课又讲得好,受到王老师教诲指导的学生很多,有成就有出息的学生亦不少。但王老师的追求远不止这些。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做学问坐冷板凳的老师是难能可贵的,王老师就属于这类人。他虽在学校里当过处长,并长时间任学报主编,善于管理,乐意放权,敢于承担,把教务处的工作弄得风生水起。但他的兴趣仍在学术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做研究。王老师是一个不图虚名的人。王老师现在的学历还是中专毕业,而且,中专也只读了8个月。他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生,也没有硕士博士的头衔,完全是自学成才,成为博士生导师。这其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外人不得而知。他可能也想过弄一个硕士博士文凭什么的,以堵住一些人的嘴。而且以他的资历,要拿到那些文凭是非常简单的事,但王老师终究没有这样做。可我想,如果王老师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实打实的科研成果,在一个讲究文凭的时代,能成为博士生导师,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最近,王老师出了一本《裸学与乐学》从教五十周年的纪念文集。在这本纪念文集里,王老师力图要说明的是,在学习与做学问的过程中,要不带功利,不图目的,不计后果,以裸学的态度对之才可能获得乐趣。王老师这种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与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人生追求也是我崇拜佩服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学问

王老师还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学高为师,没有学问,不学无术,何以为师?学生崇拜老师,除了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人品外,还在于他是否有高深的学问。王老师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学观念和湖北地域文学研究等领域卓有建树,并且很多都具有开拓性。如1991年出版的《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第一次从俗文化的角度对四大奇书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将四大奇书乃至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2000年出版的《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不是套用西方的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而是从中国文学的特质着眼,紧紧抓住民族性这一关键词,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这使王老师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更接地气,更具中国风。2005年出版的《长江流域文章风格的流变》,从长江流域、长江文明的角度研究了从古至今各种文章风格的传承与流变,经纬分明,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专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王先霈先生评价说:“把发生学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的专门著述,在国内颇为罕见。王齐洲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是这个领域里一部探索之作,这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长期潜心思考的结晶,是一部资料翔实、论析深入、见解独到的很有分量的力作。”该书出版后,反响很大。先后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总之,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没有一种心无旁骛的执着精神,王老师不会有如此丰硕的成果,也不会有如此高深的学问。

所以,从王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老师。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他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此,老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高尚的品德、高贵的精神、高深的学问的象征。这就是我对老师的理解,也是我对王老师的认识。但愿王老师健康长寿,笔耕不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学生树人生的楷模!

【沈光明,长江大学,教授】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第9篇

她对我谈话时,我是抬头望着她的,我现在才知道低头看地板才是更加尊重人的。我没有像我们班的女班长,她就按照看地板的方式来倾听的。我就深切感觉到那聚光灯,把我点燃了,一直透到骨头里,直达我的灵魂。这深邃的目光是我永远不能忘的,因为我所回馈的,只有失望。

她也安排给我各式各样的同桌,有学渣,也有学霸,然后我们一起在课上玩耍,在课下讲话。

我的作文是很差的,如同现在一样。之前每次一发下来,必然是红通通的一片,密密麻麻的都是区红笔写的文字,批注、方法、不好的地方,多余的地方。有时一次,别人能写六七百字(三四年级),我却连400字都凑不够,我都是依靠涂字,让一行刚好只有一个字拼出来的。她看到别人的文章,基本不用动笔,无法再下手,因为已经非常完美了,差不多成型了,她这时就会往后靠,很轻松的样子,然后边点头边看第二遍。

看我的文章,很快就皱起眉头,眯着眼,伏下身子,一个字一个字盯着看过去,然后又拿起手中的笔,涂涂改改。这样,就算我的文章比别人的短小“精简”许多,就算别人的文章她要看两遍时,但我的文章所花的时间是别人的两三倍。

她讲的课是没有现在的语文老师讲的好的,但我的作文终究有了起色,我也终于考试只扣0.5,成了范文了,虽然只不过是少数,但我还是十分愉悦的。不过以前注重于文笔、手法、修辞,现在注重于内容、题材,我还是被淹没,但不算太差罢了。

那时候沉迷于“王者”里,因为她特点鲜明,便想象着她是其中的一个角色,拿着个语文书来拍人,然后读里面的诗、文章、名言警句,然后语文书,然后便和同学设计边笑。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第10篇

于老师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那时的我在期末语文考试得了89分,所以让我对语文抱有很大的恐惧。当一个长发披肩、脸上略有皱纹的老师进来时,笑眯眯的做了自我介绍。不知为什么,这些话如同一阵春雨般,彻底洗净了我的恐惧感。

于老师教了我们没多久,就举办了一次“飞花令”诗词大赛。我为了这场比赛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本想只得三、四名就罢。可是,当我站在讲台上时,当同学们的掌声响起时,当于老师冲我绽放出美丽的笑容时,我这才意识到,这是真的我得了第一名。望着同学们羡慕的眼神,我对于老师来了一个感激的一瞥。感谢于老师举办“飞花令”,原来,“众星拱月”的感觉是这么的美好。从此,于老师也向我投来关注的目光,这件事也常常被于老师挂在嘴边。

从此以后,我上语文课经常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作文也认真去写。为了我们班,于老师也付出了许多休假的大好时光,为我们补课。在为我们纠正句子时,我仿佛看到于老师脸上的皱纹又多了一条,白发又多了一根,其间写着我们班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如此负责任,并且分文不取。于老师这是为了谁?这些人与她有什么关系?于老师为什么要辅导他们?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吗?即使培养成才,将来是否能得到回报呢?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第11篇

尽管这样,我也有不少老师朋友,我的辅导员一直对我很好,我的任课老师一直都比较欣赏我。有时候,也经常跟我的老师进行交流,虽然更多的是关于学习,然后就是在这些过程中,让我铭记着我的老师。

大学虽然有些堕落,但却无法忘怀我的老师。

时间还在继续,赘叙多了就显得有些苍白。

现在,又有了进入我生活中的新老师,包括关系更密切的导师。一直以来,这些老师们关心着我们学生、关心我,这让我一直不敢忘怀。也因为这种关怀,我也一直默默地努力着,从来都不让我的老师失望,希望他们记得我的时候,也感觉骄傲,回忆起有我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的教师节,就来了,心中老师们的记忆越发显得清晰,我没有什么值钱的礼物可以送给我的老师,除了内心深处深深的祝福以及努力的学习。

老师,不管外面怎么批判我们的教育(尽管我们的教育及其制度存在问题),更不管外面怎么批评我们的老师(尽管有些老师侮辱了这份工作),我都爱您们!您们是我的好老师,不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同时,也想祝福更多的老师,尽管您们没有在现实中教育过我(有些却早已是我思想上的老师,包括法博里的不少老师),然而您教育过的学生们,也会记得,今天是您的节日,也会说声:节日快乐!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第12篇

一个人,如果从小学读到大学,语文老师一定少不了:几位,十几位,甚至更多。但是,倘若历经数十年,让学生老了还铭记在心的,可能不多,除非他们之间发生过不寻常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四个半”语文老师。所谓“半个”,绝非不称职,恰恰相反,很优秀,只是他的编制不在“语文组”。

我的小学时代,处在上世纪中叶,可谓“初级阶段”的“初级”,家里贫困,频繁迁徙,不断辍学,换的老师多。粗略计算,语文老师不少于12位。然而,只有一人,因为一句话,永久矗立在我心间。我记得他姓王,身材高,年轻,戴一顶有护耳的蓝色棉军帽,面容清癯。一次布置作文,他声情并茂地朗读报纸新闻:某山乡,一位姓吴的老师跳进河里,双手托起一个落水少年,学生得救而自己却被激流卷走。老师望着泪眼盈盈的我们,要求写一篇感想。发作文本的时候,他说:“你写得好,如果投到少年报,都可以发表了。”我没有流露出狂喜,但我的内心被震撼。那年我10岁,读四年级上学期,因为掉课太多,刚转到外祖母家附近的区镇小学临时借读。我不懂如何投稿,但我知道,老师是说我的作文可以印上报纸让人阅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我的小心灵中是神圣的。从那一刻起,我内心里无比自豪,不仅对语文课和作文产生了浓烈兴趣,做其他事情也劲头十足。之前,我在偏远乡村没学过数学,这里有老师要给我补课,我一点信心都没有。现在我想,既然语文老师肯定了我,那么我的数学也不应差到哪里去。我变得勤奋起来,进步果然不慢。后来多少年,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立刻想起这位语文老师的话。他是第一个鼓舞我的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起点。就是那句话,多年滋润着我的精神,充实着我的人生,成为恒久的动力。它昭示一条真理:教育者最出色的本领,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持久的自信。

初中阶段,我同样经历了多位语文老师。虽然,他们大都在岁月的雨雾中逐渐身影朦胧,但有一人的形象却异常鲜明。那是一位转业军人,中年,个子不高,身体结实,爱穿军裤,一口湖南方言。先教了一学期数学,接着担任班主任,改教语文,讲课生动。仅这一点就令我特别佩服。至今我还记得,有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前苏联:一个少年划着小舢板替父亲夜巡航道,发现航标灯的红色玻璃被风浪打碎。他急中生智,取下红领巾罩在灯上,冒着生命危险守护航标,使航船避免了巨大危险。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渲染黑夜暴风雨袭击大江的氛围,用高度尖厉的乡音,呼唤跟激流搏斗的小主人公:“艾戈尔卡——”,“艾戈尔卡——”,那声音,那姿态,至今清晰地留在我脑海里。当时,我和同学们完全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对爱祖国、爱人民的少年英雄钦佩得五体投地。我发现语文老师人很和蔼,倍感可亲,听他的课就像夏天在清凉的溪水中畅游,惬意极了。然而不久发生了变化,不知他受到啥刺激,脾气变得暴躁。一天早饭后,我走到教室门前,看见一位姓孙的同学向他请教什么问题,他突然大吼道:你像什么话?一身新衣服,居然还申请助学金?我被吓了一跳,迅速瞥了孙同学一眼。他确实穿了新的罩衣,但是,是极劣质的土布做的,早晨的阳光照在染成灰色的粗布纹上,非常难看。我知道,那种布价格极低,粗糙刺眼,一般孩子嫌丑是不愿穿的。这不正说明他应该获得贫困补助吗?我脑子里正替孙同学委屈,没想到接下来发生一幕,让我惊心动魄,如坠万丈深渊。

孙同学大声哭了。一边急得跺脚,一边呼喊,黑红的布满雀斑的脸上,显出极度绝望的神情,声音凄厉:哎哟,天啊……像是遭到雷击而发疯的孩子。仅仅几秒钟,迅速撕开前襟,三把两下将灰布罩衣脱掉,扔在地上,一个令人震惊的形象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他里面的棉袄和裤子,布满大小窟窿,到处翻露着白色棉絮。毫不夸张地说,完完全全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他原本用一身粗布掩饰着自己的困窘,在受到心中敬佩的语文老师、班主任的冤枉斥责后,一时急得不知如何辩解,不得不当场剥下那点可怜的人身尊严。围观的学生很多,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但我心里感到一阵刺疼。我不敢设想,如果他不用廉价的土布粗衣遮掩自己,干脆以乞丐的状态坐在课堂,会是什么情景?我突然对语文老师产生了反感。我想,接下来,如果他以班主任和老师的身份压制对方,哪怕再批评孙同学一句,我就要打抱不平,跟他理论理论。但是,接下来,出现了更奇怪的场面。

语文老师完全傻了,仿佛停止了呼吸,变成一座雕塑。孙同学不再啼哭,好像痴呆了,泪眼婆娑地望着老师。两人距离不到三米,互相凝视着啥也不说。所有人把目光投向语文老师,眼前事件的突然逆转,使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他的学识,他的威望,刚刚遭遇的尴尬,他会说什么?如何发作?全场鸦雀无声,静静地等待。然而,语文老师没有开口。大约对峙了两分钟,他抬头望望初冬的阳光,看看身边小路的石阶,一步一步后退,直退到一个土台下面,转身朝校务室默默走去。望着他的背影,我产生了复杂的感情。不管什么原因,他一时冲动伤害了学生。当事实真相突然摆在面前,权威的谴责被证实为明显的冤屈,他等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也许太过惊异,一时反应不过来;也许突遇尴尬,被弄得不知所措。从道义上说,他的形象大大受损,面子上实在下不来。但他没有恼羞成怒,没利用权力和身份强词夺理、文过饰非;没有婉转解释、开脱责任;也没有见风使舵、转移话题。场境极其难堪,他控制住常人难免的自我护短情绪,选择了服从内心的良知和理智,无声地承担过失,中止错误,默默撤离现场。过后,孙同学没有再受到任何一点批评,更没有被取消贫困补助。直感告诉我,这位老师性格倔强,但是个老实人、正派人,态度很真实。多年后,特别经历了历史上一些“运动”,看到有人给蒙冤者平反时,还要盛气地说:现在落实政策是对的,当初处理你也是对的……我立刻就会怀念起那位语文老师来。在事实和真理面前绝不花言巧语自我护短,发现错误立即止步。那,需要多么纯正的人品和伟大的心理素养啊!

高中时代,我的故乡走上教育发展新台阶。由“第一初级中学”升格的县内唯一高中,调来各地初中的“尖子老师”。让我意外惊喜的是,新来的语文老师中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先生,早就和我熟识。说来有趣,一年前,全县中、小学举行诗歌朗诵竞赛,选出5名获奖者赴地区参赛,其中仅有的男老师是他,唯一的男学生是我。领奖台上,我认识了来自二中的语文老师郑楚文先生。他中等身材,高平头,一对剑眉,目光灼灼。那神态,让我立刻想起鲁迅先生的画像。初赛之时,人多闹嚷,互不注意。到了地区赛场,我才认真听了郑先生的朗诵。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酷似中央广播电台男主持人的低音播出,深沉的思想和激情澎湃而来,引得听众无限倾慕和内心共鸣,爆发出海潮般的掌声。郑老师再次获奖,被推举为赴省参赛选手,并受命准备在省城作“当地人如何学普通话”的典型发言。连续五天,除了比赛和小组讨论,其余时间他和我待在简陋的招待所。老师平易和蔼,学识渊博,谈吐不凡。那年我15岁,见到这样的长者,心底格外敬佩。散会前夕,夜半寒潮骤至,一时无法联系上服务员。老师先把他的毛衣加盖在我身上,后来干脆将两床夹被叠在一起,和我共睡一床。一切来得那么自然,他把慈父般的关爱给了一个刚刚认识的异校学生,怎不令人身心同暖!临别时,我感慨地说:您要是我的语文老师多好啊!谁能料到,仅隔一年,愿望真的实现,简直太神奇了!

我和郑先生的重逢,也有點传奇色彩。一个星期天下午,学校附近有人围住干涸的野湖议论,湖底有鱼,但天冷泥黑,不敢下脚。我和几个同学从校外归来,站在旁边看热闹。忽然,有个中等身材的男人走来,一声不吭地脱下长裤,用水草系住两条裤腿,毫不犹豫地跳下淤泥,抓了鱼就装进裤腿。于是,很多人模仿,下水抓鱼。谁这么勇敢?新来的老师……,上岸后,我们互相认出了对方,他特别高兴,把我领到他的平房宿舍。老师博学多才,器宇轩昂,什么高层次场合都能侃侃而谈,不卑不亢。却也非常谦逊,绝无“骄”、“娇”二气,质朴得像个道地农民。这也是我喜欢亲近他的缘故。

新老师的到来,适逢一轮教学改革,他的授课带给学生全新的境界。不仅对字词注释清晰,板书工整漂亮,而且授予查阅工具书的方法。经常突破课文范围,引导我们从思维的混淆开始讨论,然后追踪时代、历史、社会、生活事件,不断澄清思考的混乱,一路走得蜿蜒曲折,但有收获感。对重要观点条分缕析,更使我常常超越以往的认识而得到新的领悟。有一学期讲鲁迅杂文,他用许多故事引起学生对鲁迅小说、散文,直至故事新编的兴奋,整整半年,大家课外阅读的心思全都沉醉在鲁迅的艺术世界。美好唤醒兴趣,这使不少同学超出了一般中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积累。最初,我只知道他擅长讲演、朗诵,后来才了解到老师更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说,学语文不要死记华丽辞藻、典故出处,而要训练思考能力,灵活表达感情,学会作文。他分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事件在鲁迅作品中有哪些反映,举办演讲比赛,要求获奖者把讲稿改成文章,出壁报贴在墙上。然后组织语文老师对各班壁报和文章评比,请学校颁发奖状、奖品(笔记本、搪瓷茶缸等)。有一次,他给我的作文《黑色的金子》打了一百分,令我惊讶不已。我深知评分有些过头,一时陷入不安与沉思。那年我16岁,已不像10岁时那么简单。我反复琢磨,老师为什么要如此破格地表扬,把鼓励推到极致?以往,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认为作文不可能有满分。我非常清楚,顶多只能说比较好。他这样做,是对我提出了更高要求。接着,他把我的作文推荐给校刊《红花》,并署名写了超过原文三倍篇幅的评论,同时发表。他的文字显示了奔放的天性和独特魄力,本身就是极好的范文。这时有老师告诉我:郑先生常用笔名投稿,发表过不少短评和杂文。又说:只有本身会写的人才能这样打分,如果没有实力,别人会笑话他乱评分的。至此,我领会到这个分数的多重涵义。它不仅决定了我报考文科,而且,有了不辜负一位恩师百分之百的大爱和信任的奋斗动力。也许有人会质疑:说不定,那只是这位当地权威教师一时任性的疯狂举动?不,40年之后,在地区一次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他介绍说:“我的方法就是敢打分,打足打够,用大纸抄了贴在墙上……”接着说出我的姓名,回忆他评分的初衷和心路历程。凑巧的是,现场有一位中学领导说,您讲的这个学生,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原来您是祖师爷呀!一时,全场欢呼“祖师爷”,纷纷拱手致敬,老爷子陶醉地笑了——这件事,有人打电话告诉了我。那时他已经退休,在家乡市政协编辑诗刊,发表了大量诗歌,还专门为当年的作文教学作了三首《七绝》。其实,一位本身会写的语文老师,哪怕他不讲课,只要生活在附近,就可能成为学子的榜样。何况,他一直在授课和批改我的作文呢!至今,半个多世纪之后,我还记得他那评论文章的内容,还能背诵出它第一段精美的文字。

好的教育是愉快的、容易获得反应的活动。高中阶段,我被语文老师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也有非语文老师以辉煌的形象进入心间——那就是数学老师、班主任郑立民先生。顺便说一句,在国家困难时期,两位郑先生都是县内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高级知识分子,其权威级别是齐名的。后者在当年教学改革中,讲授《代数》、《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课程很有名气,也曾深深吸引我认真听课,把习题做得十分细致,但他主要不是以专业光环照亮我的道路。那时,实行勤工俭学,建土高炉炼钢,砍柴,种地,劳动很多,他起早摸黑地带学生下乡,总是处于疲惫奔波之中。一个隆冬的周末,我患了重感冒,独自睡在校后山坡宿舍。班上同学大都回家或外出了,我高烧两天,在恍惚中抵御孤独。深夜,班主任走进寂静的学生宿舍,手抚我的额头,轻声问了几句,立刻把我背在背上,一步一步走下山坡。路灯稀疏,光线昏黄,石阶很高,老师背着我走得很艰难。我伏在他背上,感到随时可能会滚下山坡,但我已经没有力气讲话。老师是一位残疾人,早年患病落下后遗症,头颅偏向一侧约15度不能复原,无论上课还是睡觉,只能扭着脖颈痛苦地望着一边。此刻他就侧头斜视路旁,用脚摸索着一级一级的石阶下山,背上压着我百来斤重的身体,每走一步都颤巍巍的。他的喘息深深地刻录在我的心中,至今声犹在耳。那时,我们的校医室在山脚校门旁边,只有一位体育老师兼做医生。郑老师喊开校医的门,要求给我注射退烧针剂,服药,然后又背起我上山。在返回宿舍的路上,我透过他的后颈凝望前面,只见灰蒙蒙的夜空中,晃动着大山的轮廓。我心底跃出一句话:师恩如山!听说我一天没吃饭,他把我放在床上,转身又下山,去离校5里多路的餐馆端来一碗猪肝汤。上山下山,来回四趟,那一夜他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啊!其实,老师平时就对学生特别好,比如过中秋节,他用自己的钱买来一篮子月饼,给班上学生每人一个。我们在劳动工地吃得哈哈大笑,却没有人道过一声谢。这回当我头痛欲裂、伏在他脊背上,我的心随他的喘息声起伏时,才深刻体会到无比亲切的伟大情怀。我病好以后,担任了学习委员,负责收发作业本,跟班主任的接触愈加频繁。令我惊奇的是,他是数学老师,却热爱文学。下乡劳动期间,他安排我编油印简报。他亲自刻写领袖诗词、古诗词,字字准确,竟然不需要对照原文。我这才第一次知道,他能背诵大量诗词,心里特别钦敬。回想起来,我对诗歌的喜爱,最早源于这位数学老师的影响。他没要求我主攻他所教的专业,而是鼓励我学习文学,他的根据是:语文老师肯定了我。毕业那年,我开始试着投稿,每见报刊社来信,他就把我叫到宿舍,客气地说:“你看完以后,可以让我看一下吗?”不管是修改建议还是退稿信,我都乐意给他看,他帮我分析成败原因,研究如何耕耘“希望的田野”。他教给我数学,又额外辅导作文,就传授知识而言,他是我的1.5个老师。

从初中到高中毕业,6年内,除了家在县城的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学校住读。我家远在40里外的偏僻乡村,不通车船,只能步行,家长从未见过老师,连口头道谢也没有过。多少年后,我一想起来就感到内疚。只是有一年,我听到一个小故事,心里才稍得安慰:那是一个深冬的傍晚,朔风阵阵,眼看就要下雪了。郑老师跋涉在公路旁,十分疲惫。天快黑了,照他那个速度步行,半夜也难到家。这时来了一辆拖拉机,紧紧跟着,贴近他身边行驶。他本能地躲闪、靠边、让路,拖拉机不开快车反而停住。他感到奇怪,驾驶员问他是不是一中的数学老师,表示要把他送回县城。他非常惊奇:你认识我吗?坐进驾驶室后才知道,那个拖拉机手是我的弟弟,因为平时听我讲过很多郑老师关怀学生的故事,偶然望见,里一动,根据头部残疾特征而认出了他。于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替我报谢了一次师恩。

对许多人来说,进入大学就不再有语文课,而我却幸运地听了一年类似的课程。一篇篇散文讲解,每3至4周作文一次,有不下5位老师接力批改和讲评作文,给我难忘的智慧与鼓舞。不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位主讲老师的奇葩人生。课讲得生动,有点大腹便便的样子,脚常在讲坛后一踮一踮,颇具幽默感。他对我的作文多次高度评价,大段大段朗读,我对他由衷地尊敬和感谢。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在课堂上“关注”一位年轻助教,背后感叹其“基本功太差”;那助教则在辅导自习时“回敬”,并悄悄搜集对方的“言论”。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他们用双关语“互掐”,让学生咀嚼庸俗的嘲讽。一场政治运动不期而至,主讲老师成了××分子,被开除公职,送农场劳动。“十年风暴”中,他跑回原址,举着标语牌呐喊要平反。他的对手镇守山寨,人马不少,正严阵以待。他被迎头痛击,逃回农场。长夜漫漫,风雨如磐。好不容易熬到“文革”落幕,他随拨乱反正的黎明大潮重返单位。岂料对家仍处于“优势地形”,有更多“小兄弟”簇拥。而他,已过知天命之年,孑然一身,一无所有。也许他感到生命有限,来日无多,唯一的出路是“投诚”,于是甘拜对手为主人。多种场合唱赞歌,执鞭随蹬,开始了以生存需要为目的的“归顺”和实用依附。凡“主公”厌恶者,尤其“退下来”或“栽了的”,他敢在大庭上抨击,在广众中嘲弄。逐渐地,他成为说话有底气的“元老”,被安排在主人身边做学术丛刊第二主编。他笑吟吟地撤出教学科研战壕,优哉游哉,很乐意“归顺”后的待遇。只是退休前申报正高职称时,把编印同事的论文填写为“有4部专著”,被评委嗤之以鼻,闪电否决。朋友告诉我,他去世那天,一位老同事哭得很伤心……。也许,人生有不少误会、误判,性格悲剧或命运喜剧的发生不足为奇。但一个“文人相轻”的故事,情节竟会这样发展,如此结尾,实值得研究。有人说“他晚年似乎过得滋润”,有人说“他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作为昔日的学生,我不信他连专著的定义也不懂,听了心里有点痛。说实在的,这位老师对我学习作文有过鼓舞和好的引导作用,我是难忘的。只是,每次忆起他的时候,总会想象他成了长眠者却并不能平静地长眠,悲凉的心绪不禁弥漫开来,挥之不去。

上一篇:中考百日冲刺学生发言下一篇:备煤车间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