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总结-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2024-06-06

教学经验总结-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选10篇)

教学经验总结-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1篇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亳州市谯城区大裴小学张利岩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一线的教师要自觉解读新课程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不断反思,通过课堂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我认为,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牢牢把握住“一个核心”、“两个统一”。即围绕数学思考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领作用和谐统一,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和谐统一。

一、一个核心即数学思考。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确立“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是个具有共性的通用目标(各学科都要落实),但各学科的落实必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数学教学就要着眼于从数学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重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数学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它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与解决等实践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

1、明确目标,在活动中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是课的灵魂,它反映教师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要取得哪

些进步与发展的期望,并且“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听课和评课”中揭示了数学思维的过程,指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和首要任务。数学活动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的内容,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

2、围绕目标,精心设计富有思考性的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所谓有挑战性,是指富有思考性,能够比较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考,给学生带来理性的挑战。“课似看山不喜平”,好的课堂不应该是“风平浪静”的,而应是“波澜起伏”的。课每走到一个板块,就来一个坎儿,才能让思维更多维、更深入,才能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才能带给学生数学认知能力上的解放与超越。

3、拓展目标,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

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当孩子们在经因数学时,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因此,教学不是简单地“给予”,教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唯此,才能更好地拓展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两个统一。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领作用和谐统一。

真正的教育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的,有效的教学是围

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到因学生的需要而教,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教学从哪里开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就不必再讲,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往往花费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了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虽然获得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只有关注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才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重视课堂生成的同时,适时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2、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和谐统一。

真实的教学都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要通过课前高质量的预设,追求课堂精彩的生成。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前预设中,要有学生真正的一席之地,把“学生可能的回答”。当成备课时必不可少的工序去做。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真正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同时,我们又要有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实现教学的“形散而神聚”。对于学生意外的“生成”,应态度鲜明地通过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堂前进的方向,而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以免教学“迷失方向”,步入低效的状态。这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披沙捡金,适时鉴别并作为教学资源加以有机利用。

教学创新无止境,追求有效要用心。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要着眼于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个统一”,努力构建动态和谐的有效课堂,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我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不断地探索、实践,既要解放思想,更要实事求是。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真正是充盈着数学味的魁力课堂,才真正是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堂,才真正是着眼于学生的生命课堂!

教学经验总结-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2篇

一、精心备课,做到心中有数

课前准备,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哪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1)备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

(2)备学生,找准教学起点。(3)备教法,设计弹性教案。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等,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中,内容越接近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这节课

三、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针对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和习惯,教师输出的语言信息,比如口语、提问、板书等一定要准确、清晰、富有感染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声音、音量、语速吸引学生。要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给学生以恰当的认可和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还要注意控制好语言量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学生就会有厌倦情绪。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信息,控制好课堂教学秩序和节奏,四、小组合作,做好培优补差

作为教师要做好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要加强巡视指导重视整体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做好配有补差工作,加强小组合作的整体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位数多的小数一定比位数少的小数大”这句话对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设计练习,体现不同课型,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适应儿童的特点。要有一定的基本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

(一)新授课的练习设计:一般的说,在新授课之前要安排一些“铺垫性”的练习;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即通过提问、板演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加深理解,消除疑难,力争使新知识当堂消化。

(二)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教师要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娴熟的技能技巧。

认真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们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们更有效的教学?通过反思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

教学经验总结-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3篇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的确定

1、调查对象:

我校一~六年级学生, 随机抽取, 共260人参与。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所采用的问卷由笔者亲自设计的, 依据“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和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

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了解我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

1、数学课堂生活化情况

附表1

2、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课堂上的发挥情况

附表2

3、数学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数学价值观)

附表3

4、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课评价情况

附表4

附表5

附表6

附表7

附表8

三、分析与思考

(一) 调查对我们的启示

1、重“小课堂”轻“大课堂”。

74%的学生认为数学课课堂学习的知识是书本内容, 与实际生活无关, 充分说明现行数学中还存在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 造成数学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 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直接经验的获得, 教师教学就是教“书”, 学生学习就等于读“书”, 从书本到书本, 全是干巴巴的文字符号, 使学生跟着教师走, 教师跟着教本走, 忽视了生活这个“大课堂”, 导致“小课堂”缺乏生气、激情、创造和数学价值观。

2、重“教”轻“学”。

学生在学习数学前, 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知识已经进入他们的生活领域并已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 但是有些调查显示90%以上的教师还是只顾知识的传授, 不敢把数学放到现实生活中, 忽略了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发挥, 他们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机会不多, 导致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觉得知识离自己很遥远, 没有真实价值。

3、重“学”轻“用”。

调查显示只有7%的学生认为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得到充分应用, 71%的学生从不收集生活中《数学信息》, 78%的学生作业公为书本内容, 与之形成对比正是82%的学生喜欢数学实验、日记等作业。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薄弱, 表现为学会了数学知识, 却不知道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脱节。

4、重“结果”轻“过程”。

72%的学生认为老师只注重对解答结晶评价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忽视了对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性和发展性、以及数学思想的评价, 缺乏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

我们要通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将现在传统教学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学问题, 通过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 实现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 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服务日常生活。

(二) 针对问题采取的相关策略

1、探究生活原型, 发掘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料。

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 给学生对数学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 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从“学习小课堂”走进“生活大课堂。

(1) 发掘教材中生活化的学习资料

我们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合理整合教材, 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 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教师要赋以枯燥的数字以“生命”,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价值。

(2) 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

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数学思想方法, 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 使生活数学化。具体来说:

(1) 留心校园里的数学学习材料

校园生活是所有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 因此要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 发现校园内的数学学习材料, 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 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 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 关注社会中的数学学习材料

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了解社会中的数学信息, 进而转化为数学学习材料。

(3) 搜集家庭中的数学学习材料

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都能在家庭生活中找到实例, 许多生活中的经验还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好材料。

2、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体现数学“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数学放到现实生活中, 发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相连接, 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连接, 让学生真实感受数学的价值,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 在生活化情境中经历学习过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可以是直观性的、描述性的、欣赏性的、体验性的,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时, 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和重量, 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学生热情高涨, 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2) 在生活化问题中掌握数学思想

“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 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等, 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身受益”。相信每一位成年人都对这段话有体会,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更是被深深地触动着。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使学生在生活化问题中掌握数学思想。

(3) 在生活化练习中学习、应用和发展数学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 把练习生活化。

(1) 丰满书上练习。教师要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 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 丰满书上练习, 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 (第八册) 《求平均数》练习中有一题, 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 算出平均身高, 来巩固“平均数=总数÷个数”的这种方法。我是这样做的:先给出我省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0cm, 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 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 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

(2) 开设数学实践活动。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 并提炼出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式。所以, 我们可以走出课堂, 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3) 写数学日记。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 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能促使学生主动的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思考问题。

总之, 作为一个正处在实施《标准》时代的教师, 我们应根据《标准》的理念, 重视各教学环节中的生活化, 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 引生活之源、活数学之水, 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的头脑。”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8年版。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第4篇

一、钻研教材,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原来不知不懂、学后奏效的内容。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钻研教材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既要关注教材的知识体系,还应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及教学思路等。

为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适当提炼,对教材多一些理性认识。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都比较直观。在钻研教材时,要适当提炼,否则学生的认识只能在原地打转。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个要求、问题的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思。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其次是寻找联系,对教材有一个整体把握。钻研教材时,教师要注意数学知识的阶段性,善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次是挖掘本质,对教材理解更透彻。钻研教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教材蕴含的思想凸现出来。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为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根基。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编造的。

从教改情况来看,广大教师也都认同要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但就笔者所见,在实践中采用“数学问题+生活情境”来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屡见不鲜。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设置了“生活情境”就是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了,而忽视了书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意义,忽视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验,这样的“沟通”常常显得表面和牵强。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教师更要及时加以指导。

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是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对游戏的兴趣。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构建有效的课堂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如何进行课堂评价呢?

首先,评价要客观公正。对即对,错即错,一定要奖惩分明,对评价的对象也应该一视同仁。其次,评价要真诚。教师的鼓励、赞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让学生从心底里感觉到是被真心欣赏。第三,评价要适时,适度。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不同的评价语言。第四,评价语言要丰富。“你真棒!”“你真好!”这样的语言只能显示出教师的随意性。评价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点而评价,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生所没有的,要让其他学生明白你所表扬的这位学生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圣人,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要包括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经验总结-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5篇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使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的养成,学生也就觉得数学学习十分枯燥无味。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运用 教育 机智创建新课堂,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说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认为只是“题”和“数字”,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只要多做题就行了。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解释、描述、理解、刻画,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以来,新教材、新教学倍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关注。笔者一直任教初中数学新课程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现就如何上好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微调教材,因材施教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 科学 实验,学生就能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而课改后的新教材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但这种编排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例如,新教材二次函数一节中,用两个例题来导入新课。例题1:多边形的对角线数d与边数n有什么关系?那时笔者所执教的学生,由于归纳、猜想能力的不足,课上需要笔者来引导他们解决。例题2则属于增长类的应用题,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乏是一道好题。但很多学生也表现出较难理解。如此以来,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即便弄懂了这两道题,也没有兴趣去接受新知识了。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 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调整:先带学生简单回顾一次函数的作图步骤,直接给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让学生合作讨论如何作图后,再一起动手在分发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卡片(网格形式)上描点、连线,进而让学生发现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课本原有的例题稍后解决。从课堂气氛、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反应上看,这次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也让笔者切实体会到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二、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新课改提出的“合作交流”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教师布置的一些简单问题,然后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这显然是不好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通过合作学习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曾有一题:在长、宽、高分别为4、5、3的长方体中,一只小虫沿着长方体上表面点A爬行到下底面的B点的最短路程为多少?此题属开放类型。在课堂教学时我特意安排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兼顾学生们的学习程度,让他们变更座位、四人一组着手解决。自由发言 总结 时,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提供了数十种的解决方案。此时,笔者感叹学生是多么得出色!听着学生的叙述,看着学生的变化,作为一名新课改一线的教师也越发感到了孩子们是幸运的,教师们也是幸运的。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学科知识,而且对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合作意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分组要考虑学生的搭配是否合理,组内分工、学习目的是否明确。不能流于形式,让其价值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

三、转变思想,力在创新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做好他们的表率,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如在八年级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学中,基于它的抽象性较难理解的情况,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推理过程,增强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们利用小棒摆出他们所认为的平行四边形后,笔者问:“能否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你的拼图是否正确?”(旨在培养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设计的一种思想方法)接着问:“能用说理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拼图正确吗?”(意在激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问:“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理论论证——概括总结这几个步骤培养他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在公开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利用点的分布设计了两幅图画(树和鸟)供学生选择,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坐标的变化,增加了趣味性;另一方面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愿他们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愿他们向鸟儿一样在知识的天空自由飞翔。整节课中,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了数学推理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适时评价,激发热情

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师生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我们往往把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新课程理念还把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等,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在笔者曾执教的八年级有一个学生,他的成绩虽不是很好但其脑子灵活、反应快。记得第一次提问他的时候,全班哄堂大笑,他的脸也涨得通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笔者先暗示全班安静,接着对他说:“看,同学们是认定你答不出来了。但我却说你能行。怎么样?露一手给他们瞧瞧!”他看着我,带着求助的目光点了点头。我先替他把题目读了一遍,在读题的过程中边对已知条件进行逐步分析,边设问让他回答。最终,他成功了。笔者先是表扬了他,后又带领大家为他鼓掌庆贺。从那以后,再提问他的时候,班上不再有笑声,而他也不负众望一次次的让笔者看到了希望。“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的,而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 发展。直至现在,笔者也会在教学中使用“你讲得真好!”“没关系,慢慢来”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和谐氛围,教学双赢

数学课堂一般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利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即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后,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满足。而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也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教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努力地、坚定地实施着快乐教学。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 艺术 ”。这句话说得真好!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课后我们在反思 总结 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书越来越难教”,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需要教师自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否定,“扬弃”习惯的教法,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我们要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就一定能让课程改革结出丰硕的果实!

用心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 第6篇

一、人们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追求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可以学有所成”等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

人类初始的教学方式往往显示为“个别化教学”。后来出于追求效率的需要,“个别化教学”逐渐演化为“小组教学”,再由“小组教学”演化为“班级教学”。不过现代教学的危机导致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进而由“小组教学”转向“个别化教学”的趋势。其实,这样的转变并不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循环或轮回,更不是重复或倒退,它是当今人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结果,是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人类发展到今天,个别化教学向今天的班级授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突出的矛盾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作为在课堂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教师首先就要考虑到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当今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试问:这样做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在哪里?这样的启发教学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吗?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聚焦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经验总结 第7篇

虎林市第一小学首届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总结

于秀华

各位领导、老师:

为了全面落实鸡西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构建有效课堂的指导意见》精神,展示我校课堂教学成果,实施好有效课堂教学,我校依据教学计划,于2010年4月7日——4月16日,利用两周的时间,举办了虎林市第一小学首届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本次参赛教师共计23人,其中语文学科11人,数学学科6人,其余学科6人,大赛采取提前一天按教学进度抽取内容,抽讲课顺序,也就是说,准备时间均为一天,起点相同,教师们独立备课、走进课堂,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次大赛的评委由校级领导担任,工作非常辛苦,但领导们很认真,每天听课基本上是3节以上,在这里我代表自己谢谢陈校长、李书记、孙校长、王主任的鼎力相助。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大赛进行总结,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校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惊喜:

惊喜1.报名教师数量之多,学科也较全。惊喜2.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

参赛教师能够运用新课程理念,驾驭课堂的能力显著增强。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艳春老师刚刚参加工作3年,教学流程自然流畅;刘银萍老师凭着对教学工作的满腔热忱,很好地把握了三类课文的尺度,课上的恰到好处;王红梅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师生情感交融,激情互动,恰恰符合当代教师应具备最饱满、最阳光、最有激情的精神风貌的要求。唐春艳老师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用了半天的时间备课,课上得如此潇洒自如,可见功夫在平时,宋丽丽老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了教学上的简约,王坤老师的课堂上师生互动默契、教师设问巧妙,语文基础知识夯实到位,教学基本功扎实过硬,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光老师在课堂上勇于承担责任,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们知道了无论是谁,负责是每一个人应有的品质,东萍的课堂教学在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韩凤青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并关注学困生,任立玮第一次讲课我没有听到,据说紧张的不得了,而这次在课堂上那么自然,丝毫没有紧张感,我想说这就是进步,姜玉宇老师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王淑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过硬,语言流畅、板书漂亮。刘海燕的阅读课思路清晰,王莹老师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周丽娟老师的课不温不火,在阅读课教学中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申玲老师不但课堂教学有明显进步,而且课件做得也很精彩,可以和戈、景、张等专业水准相媲美。孔令华的课注重学科整合,夏欢的课思路清晰,赵杨的课通过唱一唱、创一创、编一编在教歌曲的同时教音乐知识。张志强老师寓教学于兴趣之中:从学生兴趣入手,传授知识。姜红的课设计合理,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较高。杨帅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多,教态那么自然、语言那么亲切、流畅,出乎听课教师的预料。

惊喜3.有效教学模式已见雏形

参赛教师能够认真领会有效课堂标准,更加关注学困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他们的感受。刘银萍、王红梅都善于抓住机遇,及时鼓励、帮助学困生增强自信,越来越多的教师善于创设宽松、自由、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不时地在课堂上会听到:某某同学多有进步呀,大家鼓励鼓励他吧。

惊喜4.教师开始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

这个变化比较显著,表现在参赛教师既尊重教材,更尊重教学实际,合理开发有效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换词练习、课外学习资源的运用 惊喜5.教学方法趋于合理优化

教师们把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肢体语言化繁为简,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

惊喜6.学生学习方法趋于完备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二、感动

感动1.听课教师积极、踊跃:其中听课节数较多的教师有:张晓娜、王红梅、万海艳、姜春艳、毕连杰、姜红、杨帅、明光、魏良芳、刘海艳、孔令华、朱晓玲。特别是魏良芳老师,真正是体现了一名老教师的风范:活到老、学到老,精神可贵、向您致敬。

感动2.团队精神得以体现:科任教师讲课,班主任都积极为讲课教师带学生、课堂上坐在学生中间,帮助组织学生。另外同学年组的教师也合作得很好,听课、评课。

感动3.教师们重视此项工作,带病坚持上课,敢于超越自我:明光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们都特别清楚,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优异,这次大赛正赶上他生病,嗓子哑的说不出话来,满可以不讲,但他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学习的机会。带病坚持上讲台,虽然由于生病课堂上有些遗憾,但明光这种对学校工作极端支持,对自己发展及其负责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感动4.导师时刻关注徒弟

本次大赛,虽然是独立备课,但徒弟的课牵动着导师的心,他们时刻关注徒弟的课。

感动5.校长极其重视教学工作

本次大赛得到了陈校长的大力支持,除特殊情况有公务缠身外,带头认真做评委还给了获奖教师丰厚的奖励,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获奖教师向校长表示感谢。

三、遗憾

1.个别教师教学基本功不过硬

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理解较肤浅,不能融会贯通,教材钻研不透,知识点出现错误,或知识讲不透、不敢上伸下延,板书、语言基本功也不过硬。

2.提问缺少思维含金量

问题设计中难度、坡度不合适,缺乏针对性,启发性,提问随意、无序、要么问题空间带大、词不达意,造成学生不知要回答什么。

3.课件这一辅助手段不恰当

课件用完之后,忘记关掉,干扰学生读书或一边放课件,一边要求学生读书,学生不知如何是好。还有的课件出现错误——文字上的(表达不清或有错别字)

4.个别教师上课无激情,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语气平淡。

5.课堂预设的多,生成的少

本次教师大赛,有多个教师由于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致使超时,最长达5分钟,有的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成而未到下课时间,由于缺乏教学智慧,又不知讲什么,则提前2-3分钟下课。

6.语文课学生朗读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不敢范读,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声音小,技能低。7.低年级养成习惯要培养 8.个别教师课堂上牵得多

四、建议

1.要扎实苦练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基本体现,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如何设计好一堂课则涉及到更广泛的基本功,你学历再高,再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必须把基本功训练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从语言表达、板书开始下功夫逐项提高,逐项过关,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你将受益终身。

2.勤于钻研,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通过大赛要进行自我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提高,形成良好循环。

3.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爱岗敬业

希望老师们工作踏实,专心致志,勤勤恳恳,从最平常的事情做起,做好最平常的事。

因为教育本无所谓惊天动地的壮举,每天面对的无非是上班备课上课、批作业,平常事做好,做到位,把每一步迈扎实。

各位老师: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对话”课堂 第8篇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实现课堂的真正对话呢?

一、少一点权威, 多一些尊重, 在平等中对话

心理研究表明, 作为生命个体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 生命的激情就是在受到尊重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对于教师而言, 真正有利于师生双方发展的关系, 应是朋友, 更应是严师。常言道:“无规矩, 难以成方圆”, 学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 也需要被管束被要求, 宽而有限度, 严而不苛刻。在课堂上, 学生能否得到尊重, 将决定着课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与融洽, 也决定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面对学生主体的对话参与, 作为教师该如何定位,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

(一) 理解、鼓励, 营造对话的氛围

要贯彻落实新课程中提倡的教学对话, 需要师生有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 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 把学生当成知识的传授者, 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而学生领会到教师的谆谆教诲之后, 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和教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和学生是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 而课堂则是他们活动的载体。只有这样, 老师和学生才会进行平等的对话, 才会获得高效的课堂。

为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们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建立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激情, 激发学习的信心。也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自身的提升与发展。

(二) 平等、真诚, 共享对话的资源

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 而具体的对话常常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 因此, 造成了对话的不固定性。怎样让动态的对话切合教材内容, 是个棘手而且重要的问题。笔者采用了很多方法, 最终发现, 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内容引申到自己生活中的实际, 从自身实际出发, 把教学目标分解开来, 让师生共同讨论, 交流。像这样, 教师将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 消除了学生在对话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 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让对话课堂充满着温馨和愉悦的气氛, 这样, 才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最坦白的声音。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转变“权威”角色, 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是“平等中的首席”, 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学生进入平等对话的氛围, 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拥有平等对话的条件。

(三) 导向、修正, 提升对话质量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在对话中, 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对话, 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学生毕竟还小, 各方面的阅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 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对课本上的内容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甚至, 有时候学生表达出来的思想是错误的, 和课本不符。那么, 这样的师生对话便毫无益处。不要认为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就是对话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那只是表面现象,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适时发挥自己的向导作用, 引导学生对课本做深入的发掘和体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引而不发, 导而勿牵”, “引在迷茫处, 导在关键点”, 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展开生动的教学对话。

二、少一点预设, 多一些生成, 在创造中对话

课堂教学应该是活跃的、随机应变的, 而不应该是设置好的流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力, 教师根据这些“点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会让课堂生动而富有灵性。教师必须根据交流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 进行即兴设计, 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 或回应, 或反击, 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有效的对话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和设计, 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课堂上的对话当时显现不出明显的教学成绩, 但是, 通过自由奔放的对话形式, 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见解, 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 使他们受益匪浅, 这对教师而言, 也是一项丰硕的成果。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时都会出现小插曲, 而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 只有让学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个性, 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 充满生命的活力。当教师发挥了自己的向导作用, 让学生都能各抒己见, 以课本为原材, 深入探讨的时候, 才可以让各个不同的见解得以呈现和展示, 可以让问题在对立和交锋中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思维的直接碰撞, 还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所以, 教师要及时总结师生在对话时新奇有效的见解, 鼓励学生放飞心灵, 让他们能带着问题深入地钻研课本, 提出并且解决更加高效的问题。

三、少一点批评, 多一些赞美, 在欣赏中对话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认为,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诚然, 批评自有它的教育价值, 如帮助学生辨别是非, 能使他人得到警戒, 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可是在实际生活中, 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可见, 赞美和批评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教育方法, 赞美是教师把对学生的希望转化为现实的艺术, 而批评的玄妙恰在于它的适时适度。

作为教师来说, 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 是驱使其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 教师的一个笑脸, 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 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 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中,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恰当地赞赏, 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你的调查角度真有创意!”“哦, 你获奖后很开心, 恭喜你!”“你说得太棒了!”正是教师这样充满激情的鼓励话语, 使教学对话更充分, 课堂始终充满着激情, 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精神更振奋, 所以学生的回答才精彩纷呈, 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张扬, 情感得以宣泄, 心灵得以净化, 人格得以完善, 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课堂 第9篇

有效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构建有效课堂呢?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反映。因此,一堂课、一道题到底能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什么才是这堂课、这道题的真正重心所在。

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运算能力很差,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以前和平时的练习较少。针对这一情况,在备课和课堂练习时要突出对这一点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题,杜绝计算器一类的计算工具的使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由于以前的习惯,觉得运算起来较难,同一道题学生会运算出不同的结果,可谓是五花八门。这时候让他们反复算,最后大部分同学达到结果一致,然后教师再评讲。这样第一次就算对的同学会很有成就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运算能力明显提高了,在拿到题目运算时也不怕了,在考试中由于运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学生的能力也相对提高了许多,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逐渐高涨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同学也多了,从而数学学习的效率就明显提高了。由此观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要来定,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首先,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再次,问题情境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最后,问题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如在讲线性规划之前,先引入如何在给定的资金下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学生会觉得更有趣。此外,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高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高中生一般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因此,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或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

比如,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传统的难点。由于要将三棱柱分割成三个三棱锥,然后证明这三个三棱锥的体积相等,图形变化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对于公式我们平时注重它的结论的识记和使用,也就是重视去脉而忽视来龙,学生只是强记公式,套用公式。我认为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是单纯介绍一个公式,他还介绍了一种“割补”的思想求体积的方法,同时图形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首先用圆锥形容器盛满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实验法让学生感受到公式的可靠性,然后运用“几何画板”将分割过程从头至尾展现给学生。在推导公式时,又将所要比较的三棱锥,分开——复原——再分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这种教学方式能把所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理解坡度,难点得以有效突破,学生既能提高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又能很快的掌握新知识。

四、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课改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学生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好方法就是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②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③教师的参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经验总结-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10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当然,学生的进步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能只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更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总结加工。但把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训练的,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习成绩;但这种技能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具体看是否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当然,学生的进步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能只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更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总结加工。但把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训练的,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习成绩;但这种技能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

一、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有兴趣的学习是富有主动性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有效的一个最简单的法则。如在教学中可以把本来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故事、游戏、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智力培养寓于情趣之中;可以以色彩鲜艳的、动态的、形象的教具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记忆;可以适当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具有挑战性,形成更大的内部动力等。另外,要采取一些增强学生自信心以及心理安全感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敢想、敢说、敢问,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注入”还是学生经过自主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探究活动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新知进行自主建构,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教材进行归类重组,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等学习能力。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一开课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疑:若要你做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铁环需要多长的圆铁条?从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需要;在测量圆的周长时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再通过观察圆周长与直径的联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得出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这就是教师的再创造。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价值,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们可以采用层层设疑式的教学方法(或创设问题情境法)。

第一层:让学生试求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学生说出了一些方法:把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中,通过测量容器的长、宽、高,计算体积。

第二层:不是“圆柱体的水”,而是“圆柱体的泥”,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经过思考、讨论,孩子容易想出,把橡皮泥改做成长方体就好办了。

第三层:如果是“圆柱体的石头”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得出,把它放进长方体容器的水里,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方法来计算。此时学生的思维到了一个兴奋点。

第四层:教师又提出焦点问题:如果是学校教学楼前的一根圆柱体的石柱子,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领域,也揭示了学习目标。学生深深体会到:必须探索出计算圆柱的体积的统一公式,并且可以借助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来寻找。

整个探究活动都围绕此问题进行,层层推进,紧而有序,这样的教学当然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变化,他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例如,过多的讲授对一年级学生效果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再如,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因此,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教师必须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么,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

五、鼓励学生质疑,激活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

六、提高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阅、练、知、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读、练、知交替进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观察、注意、记忆、思维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在练习指导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知”这个环节上看重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

上一篇:中日英雄神话比较下一篇:浙江虎跑梦泉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