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4-08-14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精选8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1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

2提高教学质量的新举措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最开始的学习阶段,小学阶段所养成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从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受益。习惯都是一点点养成的,是在人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逐步养成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能够轻松教学。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规范书写、认真写作业、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多少差生的学习习惯都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也不会独立完成作业,所以,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抓好考试和后进生的学习

考试前给孩子们讲答卷的要求,从一年级时,就给孩子们总结考试要做到“字迹工整、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反复检查、不准漏题”这20个字。阅读题怎么答,说话写话怎么审题,写句子要加标点。考试当天的早上,我们还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如发现谁精神不振作,一定要及时鼓励,让每个孩子都精力充沛地参加考试。考试后及时总结,对成绩出色的、进步大的孩子给予鼓励和嘉奖。

教师要备好课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设计好教学的情境,还要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特殊情况;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提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设计一些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用鼓励的目光来让学生变得胆大,这种亲切和信任的感觉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课时候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面向所有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还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要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经验寻求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 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影音相结合进行导入

在教学《火烧圆明园》这篇课文之前,我就给学生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电影中清政府与英法联军两方势力交涉时的不同丑态,交战时清政府的节节败退,英法侵略者强取豪夺园中珍贵物品时的贪得无厌,火烧圆明园时的火光冲天等。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慨与无奈,对侵略者的愤怒与反抗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下普通百姓的懦弱与胆小怕事,学生都会在观看电影时体会出来,并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心里,想用自己的力量将我们的祖**亲建设的更加强大、不再受外国侵略者欺侮的美好愿望。影视画面有时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远超过文字。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区停留在白纸黑字上,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妙语佳句吸引学生

语文不同于数学的理性,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承载性与情感性,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妙语佳句。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就给学生朗读一段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在朱老先生的“春风”里,软绵绵的草地上去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让学生带着春的气息走进“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另一种势不可挡的春的生命力。让学生懂得语文不是一潭深不可测的死水,而是一股清澈流动的小溪,能够给人带来灵动与欢乐,是我们能够去接近与喜欢的。

3.通过故事引入新课

在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模糊的,如果学生对其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就不会对罗布泊这个仙湖究竟是如何消逝的产生学习兴趣。我想,如果在讲课前给学生讲一个有关余纯顺等探险家的冒险故事,就会使学生对罗布泊抱有一种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本中进行一次解密罗布泊探险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好的课堂导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2篇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对于学校而言,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注重人格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所有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阳光心理

新课标要求课堂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合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个人劳动的基础上,如在课堂中有争论,让学生动笔、动脑、动手自已做一做、想一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课堂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做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2.挖掘教材学习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我在教学中发现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

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讲的都是我国伟大的爱国情感和革命先烈的故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为这些崇高的爱国感情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并树立远大理想。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4.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5.搞好语文活动课,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同进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二、时刻优化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因为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努力营造学生自我展示舞台的课堂氛围,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还要处理好课堂教学 的重中之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同样是遇到了不能立即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的教师不急于叫别的同学回答,而是用真诚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等待他,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后,教师说:“你真的很认真,刚才你一定是在想用这个词语。还是想用那个词语,不过,如果能快一点,就更好了。”由此可见,同一情境,由于教师的理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达到学生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成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

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教师可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创设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品德的机会,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就会铺设好心理健康的绿色通道,营造好学生的健康心理。在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相信,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在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健康成长。

创建和谐、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成为教学方法的重点。怎样互动?怎样才是有效的互动?怎样把握尺度?是老师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其基本模式为: 互动要求师生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触摸,感觉和欣赏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进行学习。师生互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没有解决教学中的什么实际问题,似乎只是一种“表演”。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当今的语文教育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即致力于树立民主教育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在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倾听,而不是“一言堂”,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的靠拢,是情与情悄悄的对流。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信息时,要把握好几个维度:

首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因素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必须明确这一点。教学中,必须摆正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能更好、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过分强调语文教师的自身因素和责任感,那也只能是徒劳无益的。当然这也不是全盘否定教师无须自身素质,那也是片面的,语文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主导作用落实到让学生主动学习上,把学生看成学习中主体因素的积极对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再加语文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水平,运用自如的教学技能,学生会对语文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会感到学语文其乐无穷矣。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兴趣—爱好—钻研—成功。兴趣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积极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外国人如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使之愉快地学。是呀,教人未见意趣,学生自不乐学。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推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这方面我主要

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快。学生的性格各异,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而各类的学生都渴望成功,因为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我对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充分肯定、多加表扬、鼓励。有一年,我执教初三年级的语文,每次语文课上,我总发觉一男生特别专心听讲。一次,我表扬了该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性,以后,该男生更是认真、踏实,后来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九十九分的好成绩。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总之,一个教师对学生经常批评、斥责,学生必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于产生对立情绪,或自卑心理,其离成功越遥远。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一天,我要求他朗读古文《两小儿辩日》。他朗读得很不流畅,如何背诵得熟练呢?我很生气,批评的语话差不多顺口而出,转念一想,这岂不更不利于她的学习吗?我还是鼓励了他,问他什么时候可以背会?他当时说一天以后,我说:“两天以后可以吗?老师相信那时你会更熟练。”出乎意料之外这微不足道的鼓励竟成为他学习的动力,第二天就可以完整的背诵下来,而且还试着默写了一遍给我看。可见,学习有无兴趣,效果大不一样,如果当初我大声的斥责,也许没有后来的收获了吧!“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学,效果绝不会好。”人都是希望得到赞扬、肯定的。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成功教育”的事例告诉我们应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加以鼓励、肯定,点燃学生内心的驱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要重视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的语文知识,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基础性的,所以,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予以重视是我们的份内之事,而且还要把分散在每一课的知识点放在单元知识的背景中来突显,我们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这样建构的知识就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例如: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桃花心木》,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这就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白杨》略加回忆,让学生复习一下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鉴赏新课文。还有,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两则》,要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领悟蕴含的道理,就必须先使学生回忆文言文学习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形成相关的认知结构。

第四,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总之,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构件一个有效的师生关系,为此,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

第五,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

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学会倾听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学会倾听。倾听,就是要虚心、诚心、耐心、专心地投入听,听学生怎么读书、听学生怎样发言争辩,听学生怎样评价体验。在倾听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倾听,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想说的话说完,让学生把正在操作的步骤进行到一个阶段,经过仔细周密思考和梳理,听出一点门道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劳动的尊重、理解和鼓励。倾听,要求教师不能光听正面看法,还要耐心听取反面意见,不仅要听取优秀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还要认真听取态度较差学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和客观研究。学会倾听,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胜任互动式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2.学会诱导 诱导,就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奇趣、指导学习探究的迷津。诱导,就是教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自己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共同探究去获取知识、去提高能力、去培养情趣。那么,怎样去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学记》中有段话说得十分精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道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即诱导启发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压抑学生或是推着学生走,诱发诱导学生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做结论。

诱导的方法很多。创设情景,特别是创设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情境,是一种诱导。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利用教材内容制造矛盾,让学生去解决矛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诱导。提示思维的方向,提示运作的条件,这又是一种诱导。

3.学会鼓励

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刺激,对于缺乏辨别力与抵抗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需要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

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4.学会交往

交往,就是结交、认识、来往。教师要学会交往,交往是师生互相增进了解、相互熟悉、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个窗口。教师

要善于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秉性各异、知识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交往、打交道、交朋友;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往。

5.学会合作

合作,指双方平等相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做好某项工作。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首先,要排除教师思想上的习惯性的传统思想障碍。教师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师生双方相差悬殊,怎么能够合作呢?其实,只要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有与学生合作攻克一个课题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思想与手脚都能得到较大限度的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奋发进取,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学生的知识阅历比不上老师,但他们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虽然不如教师考虑问题周全,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常常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6.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的交流和人与人心理相容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与认知共识。师生互动中教师善用情感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及其涉及学科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率就高。

7.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标志。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 意思是说:鱼, 是我想要的;熊掌, 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个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那么就舍弃鱼选取熊掌。在语文教学中, 其实鱼和熊掌亦可兼得, 既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 又要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目前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这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 经常考虑的是别人该为我做些什么, 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家庭、集体、社会做些什么, 权利意识强, 而义务感、责任感、抗挫能力差;存在着比如说过度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性格怪异, 容易冲动, 学习不上进, 纪律涣散, 多数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加之受到不良文化、不良教育因素以及中学生特有心理状况的影响, 极易出现不良行为。

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德育教育, 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单单要教好书, 更重要的是育好人。比如说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

一.诗词吟诵出乐观

乐观就是以宽宏、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 它能更好的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美国心理学教授马丁认为:“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营造良好的心境尤其重要。

我国古代有许多诗词都抒发了这种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如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道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壮志与豪情,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再如苏轼的《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 一反李商隐“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惆怅与消极, 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强意识:人, 不要自悲白发, 不能自叹老暮, 应该振奋精神, 充满乐观的信念, 只有这样, 才会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之中, 永远保持蓬勃的朝气, 不断地去开创新的业绩。

这样, 在诗词的反复吟诵之中, 让学生感受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理。从而让他们明白, 对于过去的一切, 要永远以科学的态度去总结它;以豁达的精神去对待它;以积极的心理去接受它;以加倍的努力去改善它。同时也应该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 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理状态, 这样自己的一生才能是愉快、幸福而有意义的。

二.文章品读话挫折

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是人人都一帆风顺事事成功的, 失败总会有的, 挫折也在所难免, 尤其对中学生来讲, 挫折和失败会有更多的机会不期而遇。为此, 及时对中学生做心理疏导和预防是很有必要的。而就学生来讲, 所面临的挫折大多数是考试成绩不理想, 家庭贫困等情况。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很好的文章, 我们不妨拿来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来运用。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在他21岁生日这天突然残废了双腿, 丧失了行走能力, 面对巨大的打击, 他的精神几乎崩溃。后来地坛抚平了他心灵的创伤, 母亲启迪了他对生命的感悟:一个人的出生, 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

苏轼———“才与李白同, 识比李白厚”, 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 遭受贬谪后, 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 “夜饮东坡醒复醉”, “倚杖听江声”, 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 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我们学过的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让我们认识了她———海伦·凯勒, 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腥红热, 被迫失去视力和听力, 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 建立慈善机构,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因病被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 但他却身残志不残, 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这些事例都揭示了只有敢于面对失败, 正确对待失败, 勇于化痛苦为动力, 才能找到通向成功之路的道理。这样在生动的事实和有力的论证面前, 让学生受到挫折教育, 如何面对挫折, 在磨难中崛起, 把苦难当做一笔财富, 做人生中的斗士。

三.对比阅读话感恩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 不可能一帆风顺, 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 你笑, 它也笑;你哭, 它也哭。”你感恩生活, 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 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 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 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 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感恩, 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 在不幸时得到慰藉, 获得温暖, 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 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就像罗斯福那样, 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 对生活时时怀一份感恩的心情, 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说:“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 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 也许是作业本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 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 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亿万计的金钱, 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在“孝”的天平上, 它们等值。”

通过对比, 我们知道“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 “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谢亲人、感谢朋友、感谢反对者、感谢陌生人, 感谢集体、感谢国家、感谢人类、感谢自然。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犹如玫瑰, 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 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或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或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十分迫切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句话,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而应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中,享受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进而使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丰富形象的语文教材中

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优秀篇章,它以其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教育目的。此外,有的文章有着非常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直接利用进行以文育心、以美育心。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成就了一座平凡父爱的丰碑,让学生懂得父爱的深沉,体味亲情的可贵,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又如《塞翁失马》这则古代寓言中的塞翁不因一时失利而忧,也不因一时得利而喜,坦然面对儿子的失马、得马和堕马。他不是静止、孤立地看待得与失、祸与福,他认识到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让学生学会了正确看待得失,保持乐观主义的精神。同时,语文教材还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出师表》中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业,用尽毕生精力,出师征战四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表现了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蹈死的牺牲精神,深刻地反映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责任意识。《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集中体现了人生在世,要为崇高理想竭尽心力奋斗的正义追求,激励人们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的好范例。总之,只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形象性,或具体、明确,或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这就会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马斯洛指出:“如果环境条件提供了适宜的发展土壤,人就能顺其天性发展出良好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如果环境条件与人的天性所要求的不一致,就有可能阻抑、扭曲了人的天性,发展出不健全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在课堂学习中,与课堂学习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又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应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弘扬学生个性。在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采取“一帮一”的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并且教育他们遇到争议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掌握语言分寸;既要各抒己见,又要集思广益。此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目标分享、信任别人和做人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定的基础。其次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感受到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升华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比如,教学《过零丁洋》、《观沧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文天祥的“舍生取义”、曹操的博大胸襟、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与渗透。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新大纲中强调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充分挖掘活动点,给予学生多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因为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举办好语文课内外活动可为健康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在教《羚羊木雕》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小品表演,表演内容分为课文的情节内容或将原文内容的改编。这一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还会使学生对他人的态度、意志力、合作态度、互助精神、批评性思维等可以得到有机的训练与培养。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笔者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现代诗,并在全班举行一次朗诵比赛。在创作和朗诵中,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这样使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笔者还针对某些学生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的心态,让学生办一期《退一步海阔天高》、《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墙报;针对某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开展“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从而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明辩是非曲直,培养健康的心理。为此,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使一些细微的、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消失在萌芽时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总而言之,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讲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工夫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5篇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不同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应该渗透在孩子日常的点滴活动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重心,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更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我们语文老师应如何利用这个主阵地,有效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

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有的任课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专职老师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与其他老师无关,教好自己的学科就行了,忽视了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堂上的枷锁,改变千年不变的“唯分论”,走出重知识教育,轻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的误区,重视生存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人才。

1、激发兴趣。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空间,是心灵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老师要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如当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说:“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知识吧!”,学生就会感到很亲切;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动作又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会主动地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学得快,学得轻松。

2、多予鼓励。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作为小学 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话说得好,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这个词语用得真准!”“你的声音真好听!” “你把这个句子读得真美!”“真自信!”“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这就是勇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自信、快乐中提高心理素质。

二、了解教材,挖掘因素

作为语文老师应自己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意图,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充满智慧、洋溢着人性光芒的内涵,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领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热情,品味“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品质,欣赏“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情怀,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例如:四年级下册的《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应先熟悉了解教材内容:写一个盲女孩流畅地在花园里走,并神奇地捉住了蝴蝶。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更深入地发掘作品的内涵: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学时就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中那个盲女孩的美好品质,三、渗透教育,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的每一篇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不同,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同,我们老师不能千篇一律,面面俱到。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诚实守信。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做人要讲信用,人家才会和你很好地合作。撒谎骗人,一旦被人看破,就会失去伙伴,被孤立起来。小语教材有不少反映诚实守信心理品质的内容,教学时应适时渗透教育。如第八册《中彩那天》《万年牢》,课文中的两个父亲是多么诚实守信啊!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从中受到深刻教育。

2、摈弃自私。当今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长辈总是对其千依百顺,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学校教育要避免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心理,要注意培养谦让宽容的健康心理:比如《争吵》中的安利柯与同学因为嫉妒,一点小事也互不相让,互相争吵,影响了听课,幸亏最后及时和好。这是个正、反面教育的材料,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不讲谦让的危害。教学时,还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处理?进行想象说话,从中培养学生待人谦让的心理。还有《将心比心》一文也是进行关爱别人,宽容别人的教育的好教材。

3、认识自我。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素质,它能将人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并达到最佳状态。坚定而自信的学生,很少会出现一点差错就泄气。相反,缺乏自信的学生,会破罐破摔。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这种健康的心理。小语教学中,不少篇目都蕴含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教育因素。《尊严》一文,讲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故事。在一次逃难中,饿得面黄肌瘦,来到一个小镇,遇到善良的镇长和村民,拿来了食物给他们。其他人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只有哈默一定要坚持干了活才吃,因为他认为要劳动了才能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能不劳而获。还有《《触摸春天》也是一篇很好的培养自信心理的教材。

4、明确目标。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父母基本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有什么有什么,觉得什么都有了,没有什么奋斗目标,不知学习为了什么。长期下去,就会变成了碌碌无为的一代,对国家未来的影响或危害不言而语。因此语文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渗透理想教育势在必行。

如《和时间赛跑》、《小英雄雨来》《难忘的一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同时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四、实践体验,提高收效

1、上好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是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新安排,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一项新鲜而古老的训练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说话的自信心。如:四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以诚待人》,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如何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平台。

2、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两次以上的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如:四年级下册,安排了“走进大自然,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发,有什么发明”“走进田园,熟悉农村生活”,如低年级安排 “社会用 字情况调查”等。教师安排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用字情况调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愿结合、自主制定计划。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自觉地提高了书写正确率。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为性格孤僻的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交流的空间,并从中体验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快乐,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从而完善健康的人格。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6篇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很大差异的原因。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效率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相互尊重与接纳。

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热情活泼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学生,可给他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其耐心,磨炼其意志。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等多种原因,至少应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四、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五、要转变教学效益观和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而不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不管学生各方面的实际发展如何,只要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所以,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健康向上地发展。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7篇

呼兰区利民二中

程志涛

在初中教育中,教师要适当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以保持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适当地使用英语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英语学科教学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的课堂中影响教学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例如孩子学习的心理状态,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的预设,教法的灵活使用,教师课堂的教态等。因此在英语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教几年中,我一直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这样做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更有利的提高了他们的成绩,最终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了孩子诚实好学,热情大方,涉猎广泛的这些特点,注重应用心理学原理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学习要通过交际才能学得与习得,才能提高运用;人类具有一种天赋的学习

语言的质体,人脑可以对信息加工,归纳,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等。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不同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适当利用课下或课上和孩子们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结合教材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心理健康的营养剂。英语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版面设计方面,它呈现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材的选编方面更加注重科学性、趣味性,而且也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心理需求,多角度地选取语言素材。因此在平时我主要以教材为载体,充分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教材,结合生活实际或英语日常用语,英文名句,英语谚语等,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日常用语如:

1、Good morning!

2、How is it going?

3、Thank you very much.4、Good bye.名言警句如:

1、Time is money.2、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3、Easier said than done.4、Every dog has its day.5、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6、We are in the same boat.7、No one can call back yesterday.同时,英语语法与汉语也有较大的差别,如果要详加说明,课堂必然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会用绕口令来组织我的教学。比如我在教授动词和名词的不同用法的时侯,我叫他们“Don’t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这样的话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同一个单词的不同用法,运用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又有趣。

二、把握情感主线,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原本该是活泼热情,健康向上的群体。但在我们校园却有这么一些学生,他们对学习就是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对生活缺乏热情、对将来也没有任何追求,无奋斗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每天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度过了这初中生活,这显然失去了学生该有的活力和热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老师我想我们应该要用我们爱的情感去燃起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进行鼓励。有时我也利用课下时间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我经常以亲切的态度来鼓励学生,决不鄙视和冷嘲热讽他们。曾记得,我在课上做一个填空题的时候,我叫了一个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来回答,真没有想到她竟然回答得相当正确,我要求大家给予她掌声鼓励,并微笑着说:“Very Good, If you work hard, you will make much progress.”她自信的坐下了。然而在以后的课堂中,她的表现更让我感到欣慰,上课积

极发言,认真听讲。

同时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还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我都能给较落后的学生以一定的照顾,让他们也能 参与进来,这样做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英语教材当中,许多对话、短文都是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绝好素材。例如,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下Unit 5都是讲述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因此借机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不仅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当学生进入角色之后,成功地完成一件事,他们便兴趣盎然,并对以后的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使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成功和快乐,有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而且在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与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组成帮扶小组,让他们互帮互助,这样做既取得了学习效果,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四、重视作业批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批语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很熟悉的一项工作,我认为作业批语在初一的时候可以用英语写也可以用汉语写,到了初三要全部用英语写会更好。例如,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个中等生上课从不回答问题,我给他的批语是:“Be brave in class”后来他给我写了一张纸条,说他在英语课上有些畏惧的心理,因此在课堂我提出问题时经常说

“Don’t be afraid,I believe you can succeed.”这样的话来激励他、鼓励他。可以说我的信任使他信心倍增,课堂上能主动地回答问题。如果我的学生作业做得很好或者是学习有进步时,我经常这样写批语:“You are excellent.You are smart!”针对不同的学生及其作业,我经常是给予他们不同的批语,我觉得这样做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8篇

一.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 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组织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表明, 通过各科课程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实质就是心理发展) 。他把教学和心理发展的关系看成是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可见,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主要是因为:

1. 课程、教材、教法、考试等是

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部分的内容安排,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将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中小学生的诸多适应不良问题, 如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批判性思维缺乏等与当前存在的课程繁杂、教材偏难、教法单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选拔性考试等直接相关, 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 只通过个别的心理辅导等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这些适应不良问题是不可能的。

2.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

作, 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表现出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 而且, 他们的不适应行为, 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 这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所不能做到的。倘若能彻底实施, 则全体学生无时不在全体教师的关注协助引导之下, 符合教师人人参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

3.学科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目前, 在课堂教学中, 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 或对学生已有的轻微的心理障碍、征候行为起着负强化作用的显在或潜在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净化教学情境, 任其蔓延, 将会危害学生心理健康, 即使在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取得的成效, 也会被削弱或抵消。

4.就学生成长发展而言, 中小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快速变化的时期, 而且个别差异很大。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应随时随地进行, 不可能预期某个学生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发生某种行为, 以等待专门心理辅导教师去辅导, 实有赖于全体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给予学生及时的辅导。

二.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 预防由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常, 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 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 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结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概括出以下几条原则。

1.积极情绪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 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 对其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 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课堂知识吸收率高, 从长远看, 会获得教师和同学更多的尊重与接纳, 在这一方面, 可采取下列措施:

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 指良好的课堂气氛。它是教学的软情境, 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 学生过度兴备, 各行其是, 随便插嘴, 故意捣乱。

研究表明, 教师的教学和领导方式, 教师的移情,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焦虑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 指的是教师要接纳学生, 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接纳, 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社会心理气氛, 进而使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良好的自我形象, 以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 不挖苦、讽刺学生,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尊重每个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的人格。

2.体验成功原则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 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这是现代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下列做法可供参考:

确保每个学生透过教学获得成功感。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 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 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的了。对学生来讲, 成功本身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受, 也就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如果学生在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冷嘲热讽, 在家里经常受到家长的责备, 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 就会视学习如猛兽, 提到学习就害怕, 遇到考试就发慌, 学习带给他们的是沉重的心理负担。经常的失败, 使他们感到心灰意冷, 产生自卑和失望, 导致恶性循环。

贯彻成功原则, 要求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 应因人而异, 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 要求教师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发现每一个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培植。如果要求过低, 缺乏挑战意味, 会失去目标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相反, 如果要求过高, 学生也会因失败而却步, 并导致自暴自弃的消极的自我观, 导致学生发展性心理障碍的出现。

避免考试压力造成的不良后果。学校常常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甚至人格优劣的唯一标准, 这一标准, 不一定与学生的真实情况相符, 但却影响学生的自我行动。如果学生考不好, 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怕同学看不起, 觉得没面子, 感到一切不如别人, 故而逐渐对考试形成恐惧, 产生考试焦虑,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合乎心理健康要求的考试, 应重视学生的成功, 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为此, 教师应强化考试的诊断功能, 弱化考试的价值评价功能, 应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 而不要当着全体学生的面, 拿考试分数来讽刺、挖苦学生, 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3. 民主自治原则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体现为民主自治原则。要求教师克服对课堂管理所持有的“压、训、罚”的错误观念, 实行民主化管理,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以积极的指导为主, 消极的限制为辅;标明恰当行为在先, 奖惩在后。做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应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出发点和归宿。一旦学生发生课堂行为问题, 在处理时, 也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惩罚应就事论事, 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 切忌滥施体罚。其目的是透过课堂管理, 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 尽量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 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4. 合理负担原则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重的学习负担, 带给学生的直接后果是疲于奔命地完成教师留的作业及家长留的课外辅导作业, 学生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 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 去与人交往, 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就课堂教学来讲, 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限制课外作业量。有的教师在课内完不成教学任务, 靠占用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 靠大量课后练习去提高学习效果, 有的学校不是引导教师们去比谁的教学效率高, 而是比谁能加班加点, 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这些做法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 个别辅导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 作出准确的判断, 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上一篇:调研报告写法总结下一篇:我的家乡小学生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