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灯》古诗鉴赏

2024-06-18

《正月十五夜灯》古诗鉴赏(精选5篇)

《正月十五夜灯》古诗鉴赏 第1篇

《正月十五夜灯》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正月十五夜灯》原文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灯》注释

①千门,形容宫毁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如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于门”。

②内人,宫中歌午艺妓,入宜春院,称“内人”。

④著,同着,犹“有”。此句形容歌声高唱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正月十五夜灯》赏析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正月十五夜灯》作者简介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初寓姑苏,称处士,后至长安。长庆中.为令狐楚所器重,祜自草荐表,录诗进献.,期望在中书门下供职。至京,为元稹所抑。遂游江南名山,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与杜牧、白居易等友好,交往。祜以宫词著名,有《张处士诗集》。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3年)。

借助意象鉴赏古诗 第2篇

一、借助意象领悟诗歌所表现的意境。杜甫的《漫成一首》写道:“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拔刺鸣。”这首诗歌通过“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四个意象的巧妙组合, 构成了一个优美、静谧、平和的环境, 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的热爱。

二、借助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写道:“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有六个意象:沉沉欲坠的“月”、啼叫的“乌鸦”、满天的“白霜”、水边的“江枫”、船上的“渔火”以及“夜半的钟声”。这些意象, 共同构成了一个幽寂的境界, 抒发了诗人旅居在外的孤寂心情。

三、借助意象领悟人物形象, 即人物的思想品质。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有一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的意象有“疏篱”、“寒菊”、“百花”、“北风”。其中心意象是“寒菊”, 它虽然生长在“疏篱”中, 但却不在北风中飘落, 表现了寒菊的傲寒斗霜的精神。全诗托物言志, 表达了诗人不向元朝统治阶级屈服的民族气节。

四、借助意象领悟诗歌所表达的哲理意义。宋朝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意象有“方塘”、“天光”、“云影”、“源头活水”。通过方塘的清澈见底, 映着天光云影, 其原因是流过来了“源头活水”, 我们可以体会出这样的哲理:一个人要保持思维的敏捷, 思想的鲜活, 必须要大量的吸取知识, 否则定会思维呆滞, 思想枯竭。

除了利用意象理解诗歌的哲理意义和思想感情外, 我们还可以借助意象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借助意象推断景中含情的手法。唐朝诗人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歌末两句有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这些意象组合成一个廓大的意境:诗人站在长江边, 遥望那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 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水正滚滚滔滔地向东流去。这些景物蕴含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二、借助意象推断借物抒情的手法。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写道:“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这首诗借助对“石灰”这个事物 (即诗歌的中心意象) 的描写, 抒发了诗人处变不惊的坚强意志和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三、借助意象推断借景抒情的手法。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写床前的月光和天上的月亮两个意象, 床前洒满一地月光, 就像是一片白霜。这首诗借助对床前月光如霜的景物描写, 抒发了诗人“低头思故乡”的感情。

四、借助意象推断对比的手法。如果诗中的意象是对立的, 我们可以推出运用了对比手法。清人陈佐才的《枯竹》写道:“撑风老干坚如铁, 几度凌风不改节。哪似薄情桃李花, 须臾便与春相别。”这首诗有两个对立的意象:一个是“枯竹”, 喻指不向元朝统治阶级屈服的诗人自己, 一个是“桃李花”, 喻指哪些凌风改节、投进满清怀抱的汉朝官员。两种相反意象, 放在一起写, 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民族气节, 也鞭挞了那些变节分子。而这正是对比手法的妙用。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十五) 第3篇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少林寺

沈佺期

长歌游宝地,屐倚对珠林。

雁塔霜风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1. 全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少林寺是“宝地”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的颈联有什么作用?其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閱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丘为①落第归江东②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注】①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 ②“江东”:长江以东的地方,这里指丘为的家乡嘉兴。

1. 诗歌前三联多用对比反衬,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①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②?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③,剪断心上愁痕。

【注】①翠玉楼:此处指华丽的楼阁。②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相传为王献之所作,桃叶是其妾的名字。后人经常用桃叶、桃根指代意中人。③并刀:指并州出产的剪刀。

1. 上阕中,诗人主体和客体(景物)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阕中“一波湘水,摇荡湘云”极富有诗意,请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上巳①将过金陵

龚鼎孳②

倚槛春风玉树③飘, 空江铁锁④野烟消。

兴怀无限兰亭感⑤, 流水青山送六朝。

【注】①上巳:阴历三月初三。 ②龚鼎孳: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朝遗民。 ③玉树:六朝时陈后主沉迷声色,曾作《玉树后庭花》,时人以为亡国之音。 ④空江铁锁:王浚伐吴,吴以铁链锁江截之。王浚用火炬烧毁铁锁,吴亡。 ⑤兰亭感:《兰亭集序》中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之句。

1. 诗歌中用了很多典故,典故是以前人概括性的事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情感比较含蓄,请分析这首诗歌中作者借典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任选两个典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末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中的“送”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谈谈古诗鉴赏 第4篇

抒情, 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感情的直接抒发, 即直抒胸臆。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诗人直接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 接下来写对人才的渴求, 则表明建功立业的愿望。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时空阻隔却无有穷尽, 抒发了一种独立苍茫之感。好似具体的景物难以映发, 便略去了景物。间接抒情, 多是借景抒情。将情感寄寓于相关的景物中, 往往情感在前, 可谓寓情于景。比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虽有好花开放, 但感时伤事, 花枝上的露水变成溅泪。同样, 虽有鸟鸣悦耳, 但在离别者听来格外惊心。这都是诗人的情感作用, 改变了物态生趣;也有触景生情, 比如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尽管花发依旧, 但景象萧条, 情怀是黯淡的;即景即情, 景与情不分先后, 就是情景交融了。比如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芍药含泪与蔷薇无力, 亦情亦景, 情景交融。还有以景语作结的, 情感大都蕴于其中。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那高悬的明月, 所要寄托的仍旧是边愁。

议论, 多用来表明见解或看法。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以议论起笔, 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然后精选一个鹤飞冲天的意象, 将诗意高远地飞扬开去。议论放在篇末的, 就是卒章显志, 即在篇末点明主旨或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傲岸, 而不屈服于权贵。

再说微观的细节与场景分析。比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这里写刘兰芝的容貌及举止, 多用细节来形容其美好, 足见阿母的指责毫无道理, 只是一味蛮横。再如《陌上桑》:“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这里写人物的肖像, 有许多细节, 除了正面写服饰外, 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行人放下担子、少年摘下帽子及耕者锄者都忘了劳作, 来形容秦罗敷的美貌。

古诗中的细节与场景是多样的。比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约了客人, 但客人没来, 便通过一个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 来表明灯下的守候。又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要寄信了又拆开, 唯恐匆忙间没有说清楚。一个细节描写, 表明乡思无尽。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这个场景描写, 有寂寞的宫花及闲话的宫女, 却传导出无尽的哀怨。即宫女虚耗青春, 最终也只有老死宫中。再如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花开寂寞, 闭郁着许多美丽的生命, 本想有所言说的, 却怕学舌的鹦鹉搬弄是非, 只得欲言又止。意在言外, 不仅写出了宫人的寂寞, 还流露出恐惧。

《正月十五夜灯》古诗鉴赏 第5篇

一、捕捉情点

意境美是由客观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作品的深邃意境中写到的事物,都是作者动情的事物。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和性格加到事物形象上面,成为它的有机组成总分,在意境中表现自己。就是说,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进行移情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移到自然事物上,使自然事物好象也有了人的感情。事物的情感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人高兴时,山河欢笑,青山点头,树木起舞;人悲伤时,山河带恨小鸟哀鸣,草木念悲。典型例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且由于同一事物“动情点”不同,还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如对月亮,诗人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块玉璧,一个面盘,一只烧饼,……可以觉得它眉开眼笑,也可以觉得它带恨含愁,还可以觉得它翩翩起舞、天门伫立、朦胧如梦。可见动情点既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又是作者主观的情和客观景的焊接点,是创作意境的落脚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点。因此,分析研讨的意境美,首先必须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如《赠汪伦》诗中次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含有意外的意思,可见李白没有料到汪伦会前来送行,突然发现他来了,诗人感到十分高兴。这“忽闻”正是作者的动情点。教学这首诗时,必须从这一动情点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境:性格质朴豪放的汪伦,踏着节拍,唱着热情的民歌,来为李白送行,使诗人深受感动,于是亲切自然地运用“桃花潭水”的生动比喻和“深千尺”的夸张,来向这位友人表示由衷的赞美和感激,真是言有尽而情无穷。

二、进入境界

构成意境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讲可以是场面、景物,可以是人物、情节,也可以是语言等。意境包括情和景,当然,情意是主要的,但是思想感情的抒发,需要景物来表现,而且二者必须巧妙地结合,构成一定的意境,才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就是说,凭借“境”的描述,引发自己的想象活动,进而深入其中以悟其意境美。

《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把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熔铸于庐山香炉峰瀑布奇观的描写之中。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必须抓住“瀑布”壮观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就悬挂在前方河流上边。从那“直下三千尺”凌空飞来的雄伟气势,和把现实的人间与天外银河联系起来的奇思异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极其奔放的感情。

三、领悟意蕴

诗贵在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贵在有深刻的内涵。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的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意境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人为了造高境界,力求“言已尽而意无穷”。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只有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作品中匠心独运地创造的意境美,才能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草》一诗,前二句先写古原上野草的繁茂,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接着,诗人面对茂盛的野草,不由得想起它年年都是秋天干枯,到春天又欣欣向荣的生长规律。后来又描写了野草即使是被熊熊的野火烧掉了,来年春天一到,它又蓬勃地生长出来,对野草的生命力发出由衷的赞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诗的表层意思是不够的,因为诗中不还蕴含着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

古诗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一首古诗传诵千年,每个时代,每个环境,每个人在感受的意境中是各不相同的,它呈现给人的艺术意境异彩纷呈,让人美不胜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最普通的,最基本的鉴赏古诗意境的方法,联系现实的生活,丰富自身的阅历,跨越时空,真正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上一篇:红色旅游景点下一篇:关于保护环境倡议书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