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2024-06-03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精选6篇)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第1篇

浅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1998年抗洪之后,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在2001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个人精神。发达民族之所以能够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民族精神。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逐步建立起优秀的个人精神。一个民族要想发达,就必须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国民思想、行动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思维、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西方发达民族以“重视科技”、“探索进取”为突出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17世纪以前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效果,那时西方的生产力及社会管理还比不上我国。自17世纪以来的几百年,西方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超过了四大文明古国,并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这充分表明:民族精神转化为社会效益需要一个过程,一时的见效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长远上的意义非常大,必须予以重视。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雏型,到汉代确立了以儒家为主的民族精神,之后沿用了两千多年,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到了近代,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落后于发达民族。比如,由于民族的科技精神落后,导致社会生产落后,泱泱大国受尽百年之屈辱。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民族精神落后,必然严重阻碍民族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培育先进的民族精神。

回顾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既积淀了许多伟大的民族精神,也积累了不少糟粕,有待我们去改革、重建、培育与弘扬。在现代文明面前,我们的传统精神显得苍老乏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为民族后代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还要特别留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做为他们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唯有勇敢而全面地改进自己,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长远上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从本质上讲,我们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尽管我们在近代有过一百多年的屈辱,但这只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片断而已。五千万华人在海外创业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是一个可塑造、可重造辉煌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民族之一。尽管我们的民族精神存在不少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做为优秀民族的本质。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发扬优良的传统,改革不良的传统,一定可以实现民族复兴。就如一个原来体质很好的人,虽然由于不注意保健而滋生了不少疾病,但优良的体质还没有改变,只要注意保健及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强壮的体魄。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从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林语堂等等,都试图改变民族的种种不良传统及重建民族精神。

梁启超先生第一个将我国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孙中山先生在多次演讲中,都慨叹“民族如一盘散沙”,“国人失去民族主义垂300年,太缺乏(或者没有)民族观念,只有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导致民族命运式微”。有鉴于此,他提出了“反省民族缺点”、“改造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主张。

鲁迅先生起初学医是为了给国民治病,后来弃医从文是因为感到“愚弱的国民,无论有怎样健全的体魄,怎样的长寿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等的首要是改造国民的精神,我认为此为文艺的第一要务。”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国民精神,以《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反映民族的某些弱点。

林语堂在1925年作了《中国的国

民性》的演讲,列举了我们民族种种优劣之处以后,将忍耐性、散漫性和老滑性归结为民族的三大弱点,吁请国人注意。在抗战前夕的危急年代,他专门出版了《吾国吾民》一书,在“中国人的性格”一章中,列举了“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等十条作为刻画描述。

抗战期间,梁濑溟在《中国文化

要义》一书中罗列种种资料,将国人的特点列举为: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与弹性、圆熟老到等十点。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华后认为,影响中华民族特性的是孔、老、释三家思想,孔老虽相对,但影响并无二致,使中国人知足安分、宽容和平、消极保守。英国哲学家罗素则在访华后写成的《中国问题》一书,列举了幽默、忍耐、谦让等特点后,更指出贪婪、怯懦、冷漠为阻止中华民族进步的三大缺点。

英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积22年对中国社会的观察经验和收集分析材料,写下了《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他从批评中国人爱“面子”、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同情,缺乏公共精神和时间观念,马虎、守旧、忽视精神等缺点,肯定国民具有节俭、勤劳、生命力强、富于韧力等。史密斯认为,为了革新中国,必须追溯性格的动因,使人格升华,良心必须得到实际的推崇。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是一件关系民族千秋发展的大事,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民族精神必先研究个人精神,并把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一种精神只有广大国民接受了,才能成为民族精神。一种民族精神只有转化为广大国民的个人精神,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重建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优良的传统,并注入大量的新精神。传统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传统的力量是很大的,继承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民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注入大量的新精神。

三、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并且适度超前。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主发动机之一,应随民族发展及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时代,就会阻碍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果民族精神过分超前,国民就难以接受,反而不利。

随着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的传统精神不断得到更新,一些新的民族精神也正在逐渐形成。当前,重建民族精神既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要适应国情。

四、重建民族精神必须考虑国际竞争及向其他民族学习。只有形成达到国际先进行列的民族精神,民族才可能真正实现富强。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发达民族过多,民族就很难发展。如果民族精神与发达民族的差距较小,还可能逐步追赶上来。我们要建立起与发达民族相近的民族精神,并力求超过他们。

不论是发达民族还是落后的民族,都有一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引进一切有利于我们民族发展的优秀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习其他民族的精神,不是照抄照搬、赶时髦,而是把好的东西引进来,与我们的传统相结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五、民族精神必须明确化、具体化。重建优秀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我们已有的民族精神明确下来,让国民更好地认同与把握。模糊不清的民族精神难以成为全民的共识,也无法产生多大的作用。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民族精神,才容易转化为每位国民的精神,才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及促进民族发展。

我们的民族精神隐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具体的理论,因而没有很好地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也就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易经》、《论语》、《大学》、《礼记》等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著作只是三言两语式的泛泛而论,既难以学习,也让人容易产生各种极为不同的理解,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及民族发展不利。

六、民族精神必须系统化。一个民族的发达并不是靠一种或几种精神,而是靠许多优秀精神的最佳组合。如果民族精神的组合不好或不够好,对于民族发展都不利。例如,重权谋而轻科技,重感情而轻理性,就是组合不当。一个民族要想发达,除了要有“勤奋”、“进取”、“创新”的精神之外,还要有“忠于民族利益”、“开放”、“尚武”、“坚韧”、“终生高效学习”等多种精神,否则,就只是幻想。

七、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必须依靠其它事业的发展。尽管重建优秀的民族精神要从理论上倡导,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其它事业的推动。近代,发达民族在科技、生产、经济、教育等事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民族精神快速进步,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我们民族却饱受内忧外患,原有的民族精神得不到较好的“催化”,导致民族精神落后于发达民族。随着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精神将快速振奋起来,并对民族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八、民族精神的重建需要较长的时间。西方发达民族的现代精神历程已有几个世纪,比如科学、理性、自由、平等、博爱、民主、重商等精神早已确立,但普及成为民族精神的时间却花了很长时间。现在,西方国家仍然不断地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呼吁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本民族发展。

目前,我们的民族精神还远落后于发达民族,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愈越。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虽然不能操之过急,但也不能慢,否则,对于民族发展非常不利。重建民族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科学工程,并非几个人所能完成,也非一时所能完成,需要广大学者的长期努力。

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强调“精神万能”,而是为民族复兴提供一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一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下去,对于民族的长远发展将非常有利。

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有其两面性,因此,既要利用好的一面,又要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利的一面。比如,心胸阔达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常姑息他人而损失自己,就会影响个人发展,并助长了邪恶的发展,反而不可取。

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各个民族的发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既不是排斥其他民族,也不是为了搞霸权,更不是以某些民族为敌。而是在遵守世界主义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合作共进,以实现民族的复兴,并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民族精神包含无数种精神,盼望广大学者共同研究民族精神,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而奋斗!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第2篇

【摘要】: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弘扬时代精神对于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弘扬爱国创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因此,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伟大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国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三)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故乡,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二)树立责任意识,培育公民观念。大学生应从其另一身份“公民”思考并做起,领会“诸公民之国家”和“国家之一公民”的精神实质,积极去行使作为一国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充分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及监督中来;同时应勇于承担公民应尽的义务,要把自己置身于大集体中,同荣辱、共命运,关注他人的利益,倾听社会的呼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推卸、不敷衍。

(三)树立竞争、效率和创新意识。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应当抛弃“中庸、平均、保守”的消极思想,“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为人先,“初生牛犊不怕虎”,当仁不让;工作学习讲求效率,寻求方法,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掌握在竞争中生存并寻求至高点的能力;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瓶颈就是模仿能力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而在我国.最具创新能力的人群无疑就是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就要求,代大学生不能死读朽、读死书,而要敢于创业,善于创新。目前,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也给予了定的政策优惠,但力度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找们大学生要勇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寻求更多的创新契机。大学生应当有打破陈规旧俗的勇气和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四)树立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下,长期以来国民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狭隘、封闭的传统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已是时代所求。大学生应当摒弃门户之见,以包容开拓的心胸、积极进取的姿态来汲取全世界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壮大自己。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就是因为她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先后形成了井冈

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形成了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尤其是在汶川、玉树地震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中华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民族精神,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贯彻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践履这些宝贵的精神,否则,无论如何弘扬和培育,也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2、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中的报告

××××××××学院思政论文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班级:

姓名:

学号: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第3篇

拿希伯来文明的载体基督教来说, 如果你问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小心:苏格兰人、威尔士人或北爱尔兰人也许会幽默地纠正你:“我是不列颠人 (British) , 不是不讲理的人 (brutish) 。”——尴尬之后, 如果你接着问, 宗教对英国人, 不, 对不列颠人的生活有何影响?对方可能会瞪上你一眼, “这不是一百多年前了, 宗教已经淡出了英国岛民的生活。”的确,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都已经摈弃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英国和大西洋彼岸的另一个移民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还有些不一样, 美国联邦储蓄 (美国央行) 是把“我们信仰上帝”印在钞票上的。

难得的深交之后, 英国人往往会说:“信仰还是有的, 但已经多元化了, 一个移居英国的伊斯兰人是不会读《圣经》的, 而英籍华人也许信仰家庭、友谊或者钞票。大多数英国人信奉的国教叫圣公会, 它是对路德派的改良。”

那么, 基督教或者《圣经》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影响在哪里呢?

英文《圣经》——Bible一词源于希腊语“书”的复数biblia, 意为若干卷小书, 按卷数论, 《圣经》不计外经或者伪经就有66卷之多, 前37卷从远古上帝创造天地人讲到公元前350年左右, 是古犹太人 (希伯来人的一支) 的历史总汇, 成书历时千年, 用希伯来语写成, 俗称《旧约》, 是上帝与人类的第一次约定, 它通过彩虹显现, 核心意思是:如果人类信仰上帝, 上帝就不毁灭人类。后29卷从公元前4年左右开始, 记叙基督的生平, 以及基督殉难后传道人的事迹和书信, 最后是描叙天国的《启示录》, 历时至公元120年左右, 用古希腊语写成, 俗称《新约》, 是人类与上帝的第二次约定, 这次约定是通过耶稣基督实现的, 圣父、圣子、圣灵后来被称为“三位一体”。《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 《新约》和《旧约》合在一起则是脱胎于犹太教的基督教的经典, 所以基督教《圣经》也叫《新旧约全书》, 1919年出版的中文白话译本也称为“和合本” (Perry, et al.:9-12) 。

论及国土疆域, 希伯来人及其后裔在地中海东岸所建立的以色列联合王国实在难望古埃及之项背, 即使在大卫王的鼎盛时期, 也只是二等政治势力。公元前332年, 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被说希腊语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 公元前63年又被庞培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但靠着一纸《圣经》, 希伯来文明几乎笼罩了整个西方世界。

《旧约》采用的希伯来文字在西方并不通行, 所以在公元前280年左右就开始把《旧约》译为希腊语, 有72位学者赴埃及从事这项工作, 俗称“七十士本”, 全部《旧约》的希腊文本约在前150年左右完成。换言之, 希伯来文明是通过希腊文明, 继而通过罗马文明影响西方世界的。

公元前27年, 希腊文明开始陨落, 罗马帝国兴起。早期的基督教并不为帝国所容, 教徒多像基督一样被处死, 公元313年, 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另一奥古斯都李基尼乌斯联合颁布米兰敕令, 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80年, 罗马皇帝狄奥多修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由于罗马帝国的通用语言是拉丁文, 于是出现了译成拉丁文的《圣经》“通俗本”, 公元400年出现的拉丁文武加大译本 (Vulgate) 统治了西方教会, 这时的英伦三岛虽然也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但除伦敦以外基本上还是土著凯尔特人栖息的“蛮荒世界”, 他们还不会说英语呢。

其实, 凯尔特人也是移民, 他们既不是不列颠群岛的第一批入侵者, 也不会是最后一批。群岛的第一批入侵者是伊比利亚人, 在公元前2000年前从比利牛斯半岛而来, 他们在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建造以斯通亨吉 (Stonehenge) 为代表的巨石文化, 其后裔今天在威尔士。第二批入侵者凯尔特人公元前1世纪从法国、比利时沿海而来, 在罗马帝国时期他们还居住在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流域和多瑙河上游一带。公元前388年他们洗劫了罗马, 另一支经匈牙利侵入黑海地区。凯尔特人在面对下一批入侵者时, 已经在不列颠居住了400余年, 也称不列颠人, 他们的后裔今天在爱尔兰。

4到6世纪, 一批又一批的日耳曼人 (也有斯拉夫人、匈奴人等) 向罗马帝国境内迁移, 史称“欧洲民族大迁徙”。450年前后,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趁罗马军团在410年撤离不列颠之际, 从北面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纷至沓来, 史称“北方影响”。根据8世纪高僧比得的记载, 凯尔特国王邀请裘特人驱赶同样来自北方的皮克特人。哪知请神容易送神难, 裘特人最后赖在肯特不走。不久, 盎格鲁人在英国东部, 撒克逊人在英国南部和西部相继建国, 刚刚摆脱罗马统治的凯尔特人, 如同早年被他们同样对待的伊比利亚人一样, 大部被杀戮、奴役或同化, 余部被驱赶到山区, 550年前后,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融合, 英吉利民族形成, 大不列颠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古英语。7世纪初, 大不列颠形成七个王国, 829年, 七国合并统一, 取盎格鲁人的土地之意命名为英格兰。与此同时, 欧洲民族大迁徙南下的日耳曼人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北非等地建立了许多短暂的王国。 (Paul Roberts, qtd.in Roberts, etal.:168-177)

北方同一个民族的迁徙南下, 怎么会在各地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呢?众所周知, 德国人严谨呆板, 法国人浪漫懒散, 西班牙人热情奔放, 意大利人不拘小节, 而英国人保守刻板、矜持滑稽, 却自诩幽默。

我们说, 英吉利民族的形成是“两希”文明与北方精神南北融合的结果。北方精神指的是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南下所带来的尚武精神。历史一再表明, 游牧或航海民族侵入文化发达地区后, 其结果往往是武力上的征服与文化上的被征服。在中国清朝, 满族入主中原后文化上逐渐被同化就是例子。简而言之, 尚武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了不列颠群岛, 却逐渐被南来的“两希”文明征服, 成为今天的英吉利民族。

反映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生活的典籍, 要数现存的第一部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 贝奥武甫是部落首领, 他入洞下海与恶魔搏斗。想必侵入英伦时, 在他们眼里凯尔特人与野兽是划等号的。而在浸淫罗马文明几百年的凯尔特人眼中, 尚武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简直就是恶魔。据说, 凯尔特人是舍不得罗马统治者撤军的。帝国岌岌可危, 罗马人还是撤走了, 他们后来派来了传教士。

英吉利民族形成之后不久的公元597年, 基督教西浸英伦, 教皇大格里高利派来的是本笃会的僧侣, 约莫花了三四十年时间, 英吉利人基本皈依基督教。相比之下, 在635年, 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教士波斯僧人景净来华, 面对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 景教铩羽而归。

通过基督教, 英吉利人从希腊、罗马人那里学来了拉丁字母 (其实, 希腊人也是从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字母) , 把古英语变成了文字, 融入了希腊罗马文明, 史称“南方影响”。

1066年,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 法国诺曼底威廉公爵趁机征服英格兰, 受法语的影响, 融合了一部分丹麦人的英吉利民族把古英语说成了中古英语, 开始对诺曼统治者的漫长融合过程。当时, 法裔统治者讲法语, 英吉利人说英语, 教堂僧侣使用拉丁文, 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巨大, 《圣经》对英语的整体影响在这一阶段实在有限, 对民众而言, 《圣经》的解释权被操控在僧侣手中, 普及《圣经》的英文翻译工作被视为禁区。

1500年前后,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英语进入了现代时期。早期现代英语的宠儿无疑是诗人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 他虽然巧妙地旁征博引《圣经》典故, 但《圣经》 (Bible) 、三位一体 (Trinity) 、圣灵 (Holy Ghost) 等词是不见其剧作的 (Bryson:140) , 《圣经》英译之严禁可见一斑。

在欧洲宗教改革的大背景下, 英国民众要求拥有一本自己能读懂的《圣经》呼声不减, 特别是1477年威廉·卡克斯顿将印刷术引入英国后, 普通民众阅读《圣经》具备了物质条件。《圣经》英译屡禁不绝, 译作林林总总, 清教徒威廉·廷代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被尊为英语《圣经》之父。廷代尔先译《新约》, 再译《旧约》, 由于其行为被视为离经叛道, 不为当局所容, 他只好躲到欧洲大陆去译经。伦敦主教滕斯托尔出重金悬赏书商收购英文《圣经》, 然后予以焚烧。书商却暗中送钱给廷代尔加快译经进度, 以便收购更多的《圣经》, 再到主教那里领取更多的赏金。于是, 翻译《圣经》, 收购《圣经》, 焚烧《圣经》形成了一条奇特的食物链,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英文《圣经》却越禁越多, 源源不断地进入英国家庭。1536年10月6日, 时年42岁的廷代尔被出卖后, 作为异端分子烧死, 他临终前大喊:“主啊, 请打开英国国王的眼睛!” (Chase:17-18)

要了解廷代尔的贡献, 只需要对比他的译本和1611年出版的钦定本《圣经》, 后者是1603年继位的詹姆斯国王顺应民意, 于次年采纳了约翰·雷诺兹的建议, 组织了54位学者直接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英译的。整部钦定本《圣经》, 明白通畅, 铿锵有力, 像是出自一个人的译笔, 秘诀就在于译者们都参照了他们曾经反对过的廷代尔译本——日内瓦版《圣经》。

钦定版《圣经》成为世界首书, 影响了英语的发展, 因为《圣经》, beautiful一词得以流传, 其美丽令pretty褪色, 虽然其曲折变化形式beautifulest现在被most beautiful所取代。《圣经》的简洁 (simple) 、朴实 (homely) 、明快 (direct) 、优美 (beautiful) 、有力 (strong) 、纯正 (pure) 等特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包括笛福、吉朋、约翰逊、海明威、丘吉尔、林肯等。

《圣经》带来的希伯来文明渗透到了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出生的洗礼和取教名, 到死后的葬礼弥撒等。对照教堂婚礼与世俗婚礼的誓词便可见宗教婚姻 (marry by God) 与法律婚姻 (marry by law) 的区别。

教堂里, 神父问一对新人:

你是否愿意娶 (嫁) XXX为妻, 按照圣经的教训与她 (他) 同住, 在神面前和她 (他) 结为一体, 爱她 (他) 、安慰她 (他) 、尊重她 (他) 、保护她 (他) , 像你爱自己一样。不论她 (他) 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 始终忠于她 (他) , 直到离开世界?

在世俗婚姻登记机关, 登记官带领新人宣誓时则言:

我谨庄严宣誓:我不知道有任何法律障碍可以阻止 (新郎或新娘的全名) 与 (新娘或新郎的全名) 缔结婚约。我们交换这只戒指作为爱情的象征和婚姻的见证。

希伯来文明对英国民众生活的直接影响还体现在法定节假日上。虽然有些节假日只有纪念意义, 如愚人节 (4月1日) 、母亲节 (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 , 真正的休假日英语叫bank holiday, 意思是银行关门不营业, 人们不用上班了。除元旦 (1月1日) 、女王的“官方生日”外, 大部分休假日都是宗教性质的, 是名符其实的holy day。有些宗教性节假日是地区性的, 如英格兰有圣乔治日 (4月23日) , 圣乔治是英格兰的守护圣徒。303年4月23日, 一位名叫乔治的信徒因为试图阻止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而被杀, 后被尊为圣乔治, 4月23日定为英格兰的国庆, 白地红色正十字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苏格兰有圣安德鲁日 (11月30日) , 圣安德鲁是苏格兰的守护圣徒, 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爱尔兰有圣帕曲克日 (3月17日) , 圣帕曲克是爱尔兰的守护圣徒, 红色交叉十字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威尔士有圣大卫日 (3月1日) , 圣大卫 (520-589) 是威尔士的守护圣徒, 他在威尔士传教时被害。英国“米字”国旗综合了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旗帜标志, 其中没有代表威尔士地区的形象, 因为它早已与英格兰合并。英国国旗的称呼是Union Flag, 俗称Union Jack。Jack指海军悬挂在舰首的旗帜。英国国歌《主佑国王》 (如女王在位时改为《主佑女王》) 也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

最大的全国性节假日莫过于复活节和圣诞节。在复活节, 人们互致问候:“基督复活了”、“他确实复活了。”圣诞节从平安夜 (12月24日) 算起休假2天, 实际上会持续到新年元旦, 称为假日周 (holiday week) 。人们阖家团聚, 但因为其宗教色彩, 比较冷清, 不如元旦热闹, 传统上人们会立下新年决心, 发誓来年要多做点什么、少做点什么。

基督教的浸淫, 还使得英国人有了许多禁忌。英国人乃至西方人的道德基石是摩西十诫和基督的登山宝训。

据说摩西是《旧约》前5卷书的作者, 首5卷在犹太教中也叫“法典”。第一卷名《创世记》, 它以远古传说开篇, 讲的是亚当、夏娃、诺亚等人的故事, 接着讲述三大始祖: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其孙雅各。雅各生12子, 他们的后代成为以色列的12个支派, 以色列的许多地名由此而来。《创世记》以雅各之子约瑟在埃及的生平结束。第2卷《出埃及记》叙述400年后摩西率领希伯来人逃出埃及, 重返希望之乡——流蜜与奶油之地。后3卷都是教义、法律与法规, 只有《民数记》讲了一点希伯来人进入希望之乡以前在西奈半岛上的故事。

到了《新约》, 基督有许多信徒跟从, 他登山训众, 把摩西的十诫大大地发挥了一番。不信仰上帝被认为是“傲慢”, 后来被演变为“七宗罪”之最, 后面依次是: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其中, 嫉妒来自摩西的第10戒, 暴怒来自第6戒, 懒惰有第4戒的影子, 贪婪、贪食是第10戒, 色欲是第7戒。基督还把犹太教的“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改为“打了左脸把右脸伸过去”, 于是不抵抗主义兴起。从第3戒引申为忌讳起誓, 于是英国人说话以及诅咒都避免使用God, 而用Gosh, goodness等词代替。而damn一词是最忌讳的, 其严重性不亚于f开头的那个单词。由第10戒的“爱邻居”发展到“爱敌人”。还有限制离婚等等。总之, 基督把摩西的法律条文改成了道德准则, 把社会的行为改成了个人的修身养性。这样, 随着基督教的普及, 这些去外在化的道德准则就逐渐沉淀为英国人的处世哲学。

天主教曾经长期统治着西方世界, 新教徒被迫迁徙美洲, 在对异教徒的极端排斥和天主教徒严格的宗教制度下, 每个人都是如履薄冰, 再加上岛国小民的狭窄, 造成了英国人性格中保守的一面。

英国人一般都热衷于墨守成规, 矜持庄重, 喜欢拿几代传下来的旧家具、旧摆设、旧钟表来炫耀于人, 并嘲笑只有暴发户的家具才是新买的。

英国人生活刻板, 办事认真, 排队秩序举世公认。为此, 英国人自嘲, 如果街上看到两个人一前一后的站立, 就肯定会有人跟着排上去。但遇上有人想加塞插队, 一定是一边嘟嘟囔囔, 一边身子悄悄地往前挪, 骨子里透着不愿意吃亏的北方精神。即使是排队的俩人确实不知到谁前谁后时也会这样, 虽然嘴里会客客气气地说着:您先请 (After you please) 。

一个善于航海的民族对天气的兴趣使得约翰逊博士说, “当两个英国人相遇, 他们的开篇话题必定是天气。” (转引自福克斯:25) 如果天气演变成为社交的话题, 谈话者就不会真正地关注天气, 就像英国人的姓氏由区分同名的人而逐渐丧失其4种本体的意义, 如姓史密斯 (Smith) 的人不一定是铁匠, 姓希尔 (Hill) 的人不一定再住山边等等。事实上, 英国人关注天气预报节目内容远不抵关注节目主持人的服装和打扮, 或者关注他们是否出错。

火药本是中国人的发明, 在其传入西方造出坚船利炮之前, 英国人是热衷建造城堡的民族之一。如今, 英国人把家当成自己的城堡 (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 , 汽车也是移动的家, 亦即移动的城堡。英国人忌讳闯入他人空间, 也不打探他人私事。要了解英国人、学习英语却另有一个好地方—酒吧。超过3/4的英国成年人上酒吧 (public house, 简称pub) , 对其中一些常客而言, 酒吧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在酒吧里服务的只有调酒师 (bartender) 而没有侍者 (waiter) , 顾客要自行到吧台 (bar) 买酒而不能等着点单, 吧台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几处可以随便和陌生人攀谈的地方。这里不分地位、贫富, 甚至还很少看到英国人习以为常的排队, 但精明的调酒师能分辨得出谁先谁后, 顾客也不用为服务支付小费, 礼貌的做法居然是为调酒师买杯酒喝, 当然调酒师也常常给顾客送上免费的酒水, 因而餐馆酒店提供免费饮食时会说:It's on the house。在酒吧, 顾客特别是常客经常打情骂俏, 更有甚者, 向漂亮的调酒师索要联系方式。酒吧真正体现了英国人的北方精神。

然而, 《圣经》虽不禁酒, 但明示不可醉酒。诺亚醉酒赤露裸体 (Gen.9:20-23) , 罗得醉酒后与女儿乱伦 (Gen.19:30-38) , 押沙龙摆酒宴计杀异母兄长 (2Sam.13:1-39) 都是《旧约》的例子, 所以保罗劝勉信徒“不可醉酒”, 因为酒能使人放荡 (Eph.5:18) 。但酒是神所赐的福气之一, 它似乎是欢乐时不能或缺的东西。以撒为雅各祝福的时候, 他求神多多赐给雅各“五谷新酒” (Gen.27:28) 。耶稣基督在迦拿的婚筵中曾变水为酒, 让婚筵的欢乐延续 (Jn.2:1-11) 。为了调和这一矛盾, 英国有饮酒法:5岁以上的儿童在家饮酒是合法的, 酒类商品实行专卖。到了16岁即可在饭馆进餐时或在酒吧的进食区饮酒, 而法定的买酒年龄为18岁, 低于美国法律规定的21岁。

与基督教文明相应的另一个欧洲文明之源是古典文明, 也就是指古希腊文明, 还包括随后的罗马文明。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在文化上主动认亲的结果。如果说基督教文明影响了英国人的精神内核, 那么古典文明就影响了其物质外壳, 而且两者相互作用, 形成了今天语言不同、文化相通的欧洲民族大家庭, 也是饱受两次世界大战摧残却能建立欧盟的文化基础。

在欧洲历史上, 有过一段黑暗的“中世纪”时期, 思想受基督教和世俗封建统治者所控制, 后来资本主义兴起, 西欧首先开始了社会转型。新兴的资产者为了寻找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 考古挖掘出了古罗马文明, 继而找到了古罗马文明之师——古希腊文明,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艺复兴运动。所谓文艺复兴, 实质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这一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 然后西渐法国, 最后影响英国, 与中世纪时西方高等学校诞生的轨迹相一致。先是在意大利建立博洛尼亚大学, 然后是法国建立巴黎大学。1162年, 来自巴黎的教授们, 在英国创建了牛津大学。1209年, 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又创建了剑桥大学。在15世纪, 苏格兰创办了圣安德鲁斯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早期的高等教育是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融合的结果, 原为传播神学而建立的西方高校都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影子, 苏格拉底倡导了批判性思维, 柏拉图创办了第一所准大学 (academy) 。西方大学在文艺复兴的洗礼中终于逐渐成为人才辈出的摇篮, 所有西方哲学被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称之为“柏拉图的注解”, 17世纪被他称为“天才的17世纪”, 仅仅在英国就涌现出了牛顿、培根、哈维、胡克等人才大师, 他们不逊色于任何民族、任何时代。

杰出的人才不只是来自高等院校的培养, 一个宽容而且上升渠道通畅的社会也是人才成长的温床, 前面提到的莎士比亚只凭几年文法学校的资质居然成就了近40部无韵诗体戏剧, 这些作品不仅辞藻华丽、语言优美, 而且将众多人物置身于情欲与命运的纠葛之中, 进行了鞭辟入里、毫无雷同的刻画, 因而在英语界享有世俗圣经的地位 (Lerner, et al.:515) 。生活在17世纪稍晚于莎士比亚的约翰·班扬也没有读过几年书, 据说就凭一部《圣经》写出了杰出的讽喻小说《天路历程》。

与此同时, 英国的扫除文盲活动取得了成效, 成年男子的识字率从1600年的25%上升到1800年的50%左右, 其主因竟然是宗教改革派为使平民顺从宗教以及世俗政府的主张, 特别是18世纪开始的英国主日学校 (Sunday school) 运动, 使得工人子弟在接受宗教教育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识字水平 (Lerner, et al.:564) 。

古希腊文化中, 人与神是统一的, 他们对现世价值的追寻和对命运的抗争, 展示了人性的活泼美丽和人类的自由豁达, 其不屈不饶的精神正与英国人的北方精神相契合。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是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 其处处彰显人文主义, 也成了英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核。

古希腊虽然保有奴隶制, 实行男权统治, 政治体制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扩张, 但是她却是民主自由的滥觞, 简单比较一下古埃及文明、恒河文明与华夏文明, 就不难看出专制统治推行君权神授, 个人服从国家, 文化沦为统治者的附庸。希腊语“自由” (eleutheria) 为古希腊文明独有而不见于其他文明 (包括希伯来文明) , 虽然希腊式的民主有限, 苏格拉底还为自己的言论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Lerner, et al.:132-33) 。

除了在经济领域, 充斥西方语言的政治 (politics) 、民主 (democracy) 、哲学 (philosophy) 、历史 (history) 等希腊词汇就足以勾勒出一个“以人为本”的文明图景, 它们不仅为欧洲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寄托的场所, 还为普罗大众掀起了思想启蒙运动, 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在16世纪的英国, 亨利八世由于罗马天主教限制其离婚再娶, 开启了宗教改革, 创立英格兰国教, 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1547年亨利八世驾崩, 1553年继位的“血腥玛丽”女王决心重回罗马教廷的怀抱, 导致新教徒纷纷离开英伦。1558年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继位,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 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1603年无嗣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 继位的远亲詹姆斯一世及其孙子詹姆斯二世都是狂热的天主教徒, 鼓吹君权神授, 经过克伦威尔的资产阶级革命, 终于导致1688年不流血的政变, 史称“光荣革命”。英国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并且以议会的彻底胜利和与传统的妥协而告终, 规定英国国王不能由天主教徒担任, 亦不准与天主教徒结婚, 因为天主教鼓吹“君权神授”, 英国从此牢牢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王室要面子, 所以依赖民主而延续;国家要统一, 无论哪个政党掌权都不会导致国家分裂;民众要传统, 保守的英国人需要一个足可仰望的存在来显示软实力, 一个避讳谈论的存在来显示自豪感。王尔德说, 王室的存在不关乎法理而关乎情理, 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被感知。也许只有王室, 最符合人们心里的童话期许 (转引自百度文库) 。

古希腊城邦丰富的文学、哲学、绘画、建筑、音乐遗存, 凭借文艺复兴运动而振兴了欧洲, 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得天时地利人和, 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领先的成就, 特别是雕塑和绘画。富于冒险与探索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漂洋过海, 发现了新世界。呆板却严谨的德国人在哲学上成绩显著, 并发起了宗教改革。

英国法律属英美法系, 它是以判例法为主的普通法和继受罗马法和教会法的知识而创制的衡平法, 从表面上看, 它独立于以“编、章、条、款、项、目”的形式出现的大陆成文法系, 后者是在罗马法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而来的。但罗马法从罗马帝国统治不列颠300余年时候起, 就一直断断续续地影响了英国法, 只是学术界对其影响的大小看法不一。

由于英国孤悬海外, 偏居一隅, 文艺复兴姗姗来迟, 在美术方面受“两希”文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上, 其次才是绘画和雕塑。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征服带来了法国罗马式建筑, 被英国人称为诺曼样式, 继之而来的是受宗教影响的哥特式建筑。18世纪, 英国建筑流行乔治亚风格, 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在英国的派生, 讲究古典主义的对称与和谐, 强调门廊的装饰性, 讲究门面。

英国绘画在文艺复兴初期、中期难与欧洲大陆抗衡, 直到17时期巴洛克风格兴起, 才在外来画家兼外交官鲁本斯的输入式影响下追赶意法, 并与德西比肩, 至18世纪, 伦敦与巴黎、威尼斯并称洛可可主义三大中心。雷诺兹与庚斯博罗一些相同题材的肖像画, 同中有异, 前者“心中有画, 故极尽铺张以作画, ”后者“心中无画, 故意无邪的态度表白心魂”。 (傅雷, 2006:285) 受鲁本斯影响的英国画家还有康斯太勃尔。至19世纪, 英国人透纳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 由一位古典主义的风景画家发展到浪漫主义画家, 享誉欧洲。

英国雕塑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中世纪, 始于诺曼底威廉征服后的宗教建筑, 终于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它的下一个黄金时期要等到大英帝国的来临。如今伦敦的大街上充斥着乔治四世、纳尔逊将军等伟人的塑像, 阿喀琉斯的雕像伫立在海德公园门口, 它们成为“英国人的公共面具” (王尔德语) , 而其欲盖弥彰的事实是英国博物馆内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 包括希腊人追讨的埃尔金大理石, 当年它们被侵略者斧砍刀锯, 如今却身首异处, 身子一半在大英博物馆, 一半在希腊。

如果说但丁是欧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 那么英国的但丁便是乔叟, 他游历欧洲, 是文艺复兴在英国的第一人。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受《十日谈》的影响, 用英国人的语言讲述了英国人自己的故事, 他因而被尊为“英国诗歌之父”。之后, 英国戏剧、小说逐步兴起。

由于创造力的激发和生产力的发展, 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刻板认真的英国人以北方精神进行扩张, 锐意进取, 把殖民主义推向世界各地, 迎来了辉煌的维多利亚时期。19世纪, 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英语几乎成为世界通用语。

世界各个民族强盛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的一些弱小民族如蒙古人、叙利亚人都曾经拥有过令世界灿烂的辉煌。英国的经济总量在20世纪初被也是依靠民族融合而强盛的美国超越, 然后依次被日本、中国、法国和巴西超过。今天, 在民族融合问题上, 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面临挑战, 英国虽然拥有科技教育等若干优势, 但何日重振“日不落”雄风, 我们需拭目以待!

摘要:英吉利民族原是来自北方斯堪的纳维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他们在1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 通过征服与反征服, 逐渐为南来的希伯来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所融合, 创建了19世纪的大英帝国和风行世界的英语语言。本文试图说明, 民族文化融合是国家强盛之本。

关键词:盎格鲁·撒克逊,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

参考文献

[1]Bryson, Bill.Mother Tongue: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Penguin Books, 1990.

[2]Chase, Mary Ellen.The Bible and the Common Reader[M].New York:Macmillan, 1950.

[3]Lerner, Robert E., Standish Meacham&Edward McNall Burns.Western Civilizations: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M].New York:W.W.Norton, 1993.

[4]May, Herbert G.&Bruce M.Metzger. (eds.) 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M].New York:Oxford UP, 1973.

[5]Perry, David&Xiong Jieping.Tales Retold from the West[M].Wuhan:Wuhan UP, 1996.

[6]Roberts, Paul.A Brief History of English[Z].Understanding English, 1958.

[7]Roberts, William H.&Gregoire Turgeon. (eds.) About Language:A Reader for Writ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 2000.

[8]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9]凯特·福克斯.英国人言行的潜规则[M].姚芸竹译.北京:三联书店, 2010.

[10]http://wenku.baidu.com/view/b1d2fd4ce45c3b3567ec8bc6.html.

[11]http://www.langfly.com/a/20100912/165604.shtml.

论审美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 第4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 民族精神 弘扬 培育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后,党的十七大又提出,把“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既体现出文化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民族自觉,又包含了着眼于民族成员全面发展的宏观远旨。如何把这样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战略真正落实到位,值得各个领域的教育者做出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讨。笔者认为,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和途径的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可以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密切相关性

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这是由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决定的。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稳固、最持久、最强烈的社会意识,民族精神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根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心理坐标系(如图)。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集中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注重整体和谐的思维观念特征;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则是人们应对压力和挑战的勤奋自强的行为品格特征的集中体现。追求整体和谐与勤奋自强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人格模式等各种社会心理模式引导人们的价值追求逐步从个人上升到爱国主义的最高目标,爱国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思维观念和行为品格。整个结构既具有金字塔式的稳固,又处于一种能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之中,使民族心理在一种动态平衡中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民族精神破译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密码。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某种知识的积累或技术的传授,而是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一种符合整个社会利益的理想模式。那么,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通过美的形式影响被教育者的感官心理,培养其适于社会性要求的心理结构和反应方式。而正如前所述,我们的民族精神恰恰是被数千年来社会发展进程证明了的最适于社会性要求的理想心理模式。可见,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正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

其次,审美教育所依托的材料是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都是审美教育所用之材料。民族精神是我们从所有民族文化遗产中抽取出来的最深层、最内核的因素,是中华民族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华,它数千年的传承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而是附着于各种具体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上得以实现的。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将其还原为具体的文化载体,使之可触可感,实现由抽象精神概念到具体文化形式的转化。而这些具体的文化形式,也正是审美教育所用材料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审美教育所运用的材料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

第三,审美教育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这是由审美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终的目的是要完成人们最深层的心理建构,使这种精神内化到全体民族成员的血液中,形成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不同于一般的行为或道德教育,可以依赖某些外在的约束力,而是必须充分依靠主体的自觉。所谓自觉是指主体在觉得符合需要的前提下,主动积极追求的一种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激发人们对它的情感需求。审美教育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情感性,靠情感的力量,去吸引人、感化人,在美感中升华人们的心灵世界。

二、在审美教育中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1.因材施教,提升传统审美认知,引导产生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

爱美,能欣赏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就会进入到一个美的层次。如前所述,抽象的民族精神附着于各种具体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之中,而大量的文化形式正是我们今天审美教育所用之教材。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整体和谐、勤奋自强的民族精神。可以通过国民艺术教育,采用分析鉴赏、引导体悟的方法,使广大青少年在欣赏与模仿中感受其中无穷无尽的美的魅力,从而生发出炙热的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在高度的情感认同中,在肯定传统审美价值的同时,以“爱国”为最大的审美价值追求。在全身心的审美沉醉中,将学生的思维模式“潜移默化”成其所凝聚的符合民族精神的整体至上、团结统一和追求和谐、爱好和平的特有模式。仅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例,对它们的揣摩与鉴赏就能极大地提升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度。中国山水画不止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首先,中国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将千里江山视为盆景,移步换景、咫尺千里,这种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表现了中国画家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和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其视野之开阔,心胸之广大,艺术思维之活跃,来源于整体至上的思维模式。其次,中华大地有千山万水,中国画里有万水千山!画漓江有《清漓烟岚图》,画富春山有《富春山居图》,画春季有《早春图》,画秋天有《秋兴八景图》,画冬雪有《雪山潇寺图》,画细雨有《潇潇暮雨图》……画家创作中饱含的爱国激情必然在千百代以下,仍能强烈感染品读者。再次,中国画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有的利用诗文题跋,在文字上做些“画外功夫”,有的善用“比兴”,状物抒情,多有寓意。这使中国绘画创作进入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文以载道”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道”,可理解为画面之形象、画面之立意和画面之表意。它不是直接的说教,而是凭借视觉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欣赏、感受中得到启迪而进入一种美的精神境界。正因为如此,人们就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接受其感染熏陶,在美感的驱使下加深对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认同。

2.因时制宜,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引导形成对民族精神的理性认同

在审美感知中认同民族精神,还仅仅滞留在自发的情感层面,它带来一定的激情和感染力。但要使这份情感历久弥坚,必须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特征,发掘民族精神的时代审美内涵,引导人们对民族精神的审美情感在比较和需要中,上升到理性认同的高度。第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激荡的潮流当中,“和谐共存”已是大势所趋,相对于西方传统的“征服”思维,我们民族精神中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精神,更符合这一趋势所需,堪称弥合文化鸿沟、化解文化冲突的一剂良药。第二,在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人类生存难题面前,我们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精神,恰恰为我们时代的危机提供了解题思路。第三,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需要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传统优良品质。发掘这些最具有时代价值的审美特质,以富有时代感的美的形式加以传播,既可以增强民族精神鲜活的生命力,又使人们对它的审美认同得以提升与强化。

3.因地制宜,营造审美实践平台,引导践行民族精神

审美实践不但是强化人们民族精神意识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所在。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国民形成民族精神所倡扬的行为模式,才能使人们在日常思维、日常生活中自觉践履民族精神。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有意识地营造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平台,既可以弥补我国传统美育中的不足,又能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认同度与践行度。一要在审美创作实践中引导体悟,致力于将民族精神内涵融入创作过程与作品;二要在组织、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中,诱导美感、引导美的行为。如这次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活动;三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掘美感、提升境界、总结精神……总而言之,必须营造一个大美育平台,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全面提升国民人格素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第5篇

当代中国的哲学精神是当代中国的党魂、国魂、民族魂.本文从自主精神等7个方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精神的.结构、功能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广阔的世界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大力张扬这些哲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宣传工作,理论研究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

作 者:傅国强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3) 分类号:B-49 关键词:当代中国   改革开放   哲学精神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完 第6篇

姓名:南海南学号:0921010218指导老师:张波

序言: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发扬抗战民族精神,不失爱国灵魂,强国才能御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珍爱和平,立足发展

摘要: 抗日民族精神极大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爱国主义团结自强不息

前言:自1937年七七事变起,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浩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的艰苦的伟大的斗争,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终于战败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在党的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动员,是近代以来反对外敌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和抗争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抗日民族精神极大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抗战团结精神及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险。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积极为前线捐款捐物。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等一致拥护国共两党抗日。宋庆龄接受中国中央建议,从上海移居香港,于1938年6月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抗战。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有很多少数民族指战员,如白族周保中和满族赵尚志等。河北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在与日本侵略者奋战中战斗870多次,歼敌3.76万余人,战果累累。台湾的高山族人民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全国其他少数民族也都组织了抗日游击队,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抗战期间,广大海外侨胞怀着对中华民族解放的热切期望,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海外华侨组织了各种救亡组织649个。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头三年,华侨捐献的款项能够购买各种飞机200多架、救护车1000多辆。io华侨中有4

万多热血青年,毅然回国奔赴抗日战场。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动员和组织华侨参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外侨胞用自己的行动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这期间,深深展现出了不畏强敌、舍身报国的献身精神。

在常年抗战中,无数的国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吉鸿昌被捕后慷慨就义的浩然正气;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激战中殉国;国民政府军陆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在进入缅甸对日作战中殉国;东北抗日联军赵一曼的临死不惧,从容就义;冀中深南县王家铺村村民的宁死不屈,守口如瓶。正因为那么多人的不畏强敌、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日本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正如《义勇军进行曲》唱的那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用砖石垒起来的长城,在炮火的轰击下或许会坍塌,但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和不屈脊梁筑起的长城,却是任何强敌都摧不垮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们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3:始终贯穿抗战精神的还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由于艰苦奋斗,使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形成了一种清正廉明的作风,出现了一片新面貌。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不仅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而且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上一篇:香港海洋公园作文600字下一篇:平板电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