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说课范文

2024-05-20

阿细跳月说课范文(精选11篇)

阿细跳月说课 第1篇

《阿细跳月》说课与课后反思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教版第三册第八课《生活多快乐》。本课共四课时,我所说的是第二课时。

一、本课的设计意图

我们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小学人教版第三册第八课《生活多快乐》中四首音乐作品反映了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所描绘的各地方人们的幸福生活。其中《阿细跳月》就是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彝族阿细人在月下跳舞的情景。我在设计本课时除了让学生欣赏到《阿细跳月》的歌曲外,还让学生学习一些“跳月”的音乐知识,初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彝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面对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出发点。

2、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也是师生共同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教师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3、教学在学生自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5、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习。

三、学生的起点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的低年级,他们已经初步撑握了音乐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新的知识也接触的比较快,并能对所学充分发表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能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对人和事物有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予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本课在设计时紧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愉悦性,通过欣赏、创编等音乐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音乐艺术的启迪。

四、学习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主动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并以多种

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2、能够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会唱主题旋律。

3、学习四五拍子,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学习彝族舞蹈的简单舞步。

教学重点:

学习四五拍子,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

教学难点:

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会唱主题旋律。能够在音乐中听出主题旋律。

教学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有关彝族的民俗风情、舞蹈资料 图片 VCD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

1、节奏引入,激发兴趣

本课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节奏引入本课,解决重点。

2、听唱旋律,解决难点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学习乐曲的主旋律,并能够跟着旋律来做“跳月”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阿细跳月》,初步感受《阿细跳月》。

3、听赏乐曲,复习巩固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反复的听赏《阿细跳月》,从听赏的过程中复习巩固教学重点和难点。对《阿细跳月》的音乐特点加深印象。

4、介绍乐曲,丰富知识

学生对《阿细跳月》的了解非常的少,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些有关《阿细跳月》的知识,再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更加的浓厚。教师与学生一同跳起欢快的舞蹈,把课堂推向高朝。

5、小结本课

教师在《阿细跳月》乐曲的背景下总结本课,让学生再次感受生活给人们带来的音乐创作空间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以上是我对《阿细跳月》的说课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阿细跳月》的欣赏课教学,基本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会唱主题旋律,还学习了四五拍的节奏,掌握了“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学习了彝族舞蹈的简单舞步。

第一环节:节奏引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条节奏,第一条节奏引出四五拍的节奏特点,第二条节奏练习阿细跳月的基本节奏型,两条节奏都跟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入有趣的词来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节奏这一枯燥的环节上不感到乏味,在这一环节上基本本达解决了教学重点。

第二环节:听唱旋律,解决重点

这一环节中,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主题旋律,学习“跳月”的舞蹈动作,并能够跟着琴来学唱《阿细跳月》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非常活跃,与教师的互动也很和谐。把课堂推上了一个小的高潮,不知不觉中解决教学难点。

第三环节:听赏乐曲,复习巩固

本环节设计三次让学生完整的欣赏乐曲。第一次让学生完整听,感受乐曲旋律的欢快跳跃的感觉,第二次听时让学生思考问题去听,第三次让学生跟着乐曲作“跳月”的动作。三次整的欣赏学生对《阿细跳月》又有了新的了解。

第四环节:介绍乐曲,丰富知识

学生对《阿细跳月》的了解非常的少,教师简单的介绍它的知识,再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更加的浓厚。教师与学生一同跳起欢快的舞蹈,把课堂再次推向高潮。教师在高潮中结束本课。在这堂课中,学生愉快的学习了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阿细跳月说课 第2篇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阿细跳月》这一课的教学方法,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的欣赏内容,下面我分以下几部分来说明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欣赏作品中具有明显民族风格的共计二十首,本年级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接触、积累的作品十四首。今天欣赏的这首作品是由我国著名民乐指挥家、作曲家彭修文先生根据彝族传统歌舞音乐创编的同名民乐合奏曲。作品吸取了传统“跳月”的民族音调,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表现了彝族阿细人民跳月时欢乐热烈的歌舞场面。

乐曲节拍采用了别致的四五拍,节奏富于动感,旋律是五声宫调式,素材简洁活泼,起伏跳跃。

乐曲共分为三个部分。开头是一个短小的引子,紧接着乐曲以第一小节为动机展开形成主题,运用竹笛等不同乐器的音色和力度、速度的对比,多次变化重复这一主题,显示不断变化的舞蹈场面。最后以快速合奏将全曲推向高潮连接尾声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这首乐曲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在世界青年大会上获极高评价、代表中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对发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随年龄增长对人和事物有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在逻辑思维、查阅资料、对音乐感悟和表现等能力均比低年级有了一定提高,同时具有了初步的创作能力,根据前测得知各班参与艺术社团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5%,多数孩子的音乐知识获得来源于普通课堂。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初步认识和积累,但对本课涉及的彝族阿细分支的相关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对本课出现的四五拍还需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加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特点和欣赏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轻松的氛围中初步感受四五拍子的乐曲,熟悉其节奏型。

2、能够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感受音乐中的欢快、热情的情绪。

3、能够记忆主题旋律并在音乐中听辨。初步了解彝族舞蹈“跳月”的简单舞步。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乐曲主题,听辨并记忆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学习四五拍子,掌握本作品的基本节奏型。

五、教学策略:针对前测应紧密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一、激发学习兴趣,注重主体性、参与性、愉悦性;运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

二、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新知,结合音视频等辅助手段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三、在欣赏的基础上鼓励探索与创新,为进一步学习与活动打下基础。

六、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走近彝族

1、在师生问好后,首先观看图片,让学生看看猜一猜,他们在庆祝什么节日?通过观察讨论初步感受民族风情,接着让学生谈谈对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的了解。明确彝族重大节日是火把节,今天就欣赏彝族乐曲《阿细跳月》点出课题

2、解释阿细、跳月(板书)

【设计意图】课程初始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通过欣赏图片带给学生初步感受,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帮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风格,进而理解本课阿细及跳月的意思,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节奏模仿,解决难点划拍读一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条节奏,第一条节奏引出四五拍的节

奏特点出ppt节奏、现场拍,第二条节奏练习阿细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出ppt节奏、现场拍,【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节奏这一枯燥的环节上不感到乏味,设计节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入有趣的词进行练习,在这一环节上基本解决教学难点。

在此基础上出示第一小节动机划拍唱一唱

【设计意图】切分节奏与四五拍结合成为难点,学生前期学习从未接触,可能出现击拍不准。采用在乐曲中听、对比听辨、自主学习、分组学习来掌握节拍规律、熟记音乐动机。第三环节: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聆听前提出问题:

1、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2、思考乐曲的演奏形式?学生回答

3、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学生通过聆听回答: 速度:较快

情绪:热烈的、欢快的、活泼的、热情奔放、欢腾跳跃.....演奏形式:民乐合奏

乐器:笛子、二胡、琵琶、笙等

(出示乐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几种主要乐器)

【设计意图】通过初听对音乐的速度、情绪、演奏形式和乐器等有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逐步养成聆听习惯。第四环节:乐曲简介,逐步了解

1、讲解乐曲创作背景(图片)

师:本作品由我国著名民乐指挥家、作曲家彭修文先生根据彝族传统歌舞音乐创编的同名民乐合奏曲。作品吸取了传统“跳月”的民族音调,表现了彝族阿细人民跳月时欢乐热烈的歌舞场面。

2、详细介绍传统跳月歌舞的由来:提问:阿细人为何跳月? 跳月起源有多种传说,但大多与阿细人对火的崇拜有关,比较常见的说法是....阿细人每到播种的时候,为了抢时间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了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摆动、形成了三步一跳、拍掌、跳转等主要动作,节奏鲜明,情绪欢快。进而逐渐发展成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一种交流和娱乐形式,成为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设计意图】学生不了解阿细跳月这一音乐形式的起源,在提出疑问的基础上,根据疑问先自主讨论,教师进一步根据学生问题介绍

3、讲解乐曲结构

师:乐曲共分为三个部分。开头是一个短小的引子,紧接着乐曲以第一小节为动机展开,以起承转合的常有形式形成主题并运用不同乐器音色和力度、速度的对比,多次变化重复这一主题,显示不断变化的舞蹈场面。

最后以快速合奏将全曲推向高潮连接尾声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设计意图】在前面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介绍和学生看、听、想、答等进一步了解作家和跳月起源以及作品结构。第五环节:深入欣赏,学唱主题

1、在聆听的基础上哼唱主题,通过师生问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发现变化重复结构,进而完成主题旋律的视唱,加深对主题的记忆(别点)

第一步:聆听并哼唱 播放音乐,划拍用lu、la等衬词哼唱 第二步 点找找唱一唱:找出1、2、4小节中的不同音,了解变化重复的位置,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节奏完全重复,这三小节在二三拍都是切分,且除了第一拍外后面音高完全一样。

第三步 出示第三小节,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有一定变化,但也只在二拍和四拍的前半拍音高不同,节奏还是一致的

2、用主题做声势练习,加入跺脚、捻指、拍手等动作 肢体语言参与体验音乐变化

3、进一步创编动作:让我们用创编的动作来表现它,你们想用什么方式?

4、学习跳月动作 : 师:让我们看看彝族人民怎样表现音乐的?让我们也来随着他们跳一跳吧 生:观看阿细跳月动作并模仿

【理论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本课运用动作体验音乐的变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通过模唱、视唱提高学生对主题的记忆,解决本课重点。在欣赏中感知审美对象独有的风格,形成对作品的完整印象,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5、完整欣赏并回答:这首乐曲主题旋律一共出现几次?

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音乐素材的创编,找出比较好的创作作品大家学习,在互相学习中共同提高。

【理论依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给人们带来的音乐创作空间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七环节:小结本课,拓展升华

师:这首乐曲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在世界青年大会上获极高评价、代表中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对发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为我们的民族艺术感到骄傲自豪,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以上是我对《阿细跳月》的说课设计,感谢各位领导与老师的聆听。

七、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除了让学生欣赏到《阿细跳月》的音乐外,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通过探索了解音乐基本结构、学习一些关于“跳月”的知识,初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彝族音乐的特点,不断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此外还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和提供的素材进行大胆创编与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节《阿细跳月》的欣赏课教学,基本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

目标。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会唱主题旋律,还学习了四五拍的节奏,掌握了“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学习了彝族舞蹈的简单舞步。

阿细跳月说课 第3篇

“阿细跳月”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最喜爱, 最普及的民间优秀团体舞蹈之一。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滇、川、黔三省之中, 其中一大部分彝族集中在云南省金沙江和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楚雄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西部小凉山的华坪、宁蒗、永胜等地。在阿细山寨, 自古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属于彝族支系的阿细人, 在每年夏季“星回节”的黄昏时节, 总要高举火把绕行田间以预祝来年的丰收, 之后便集中到村里的广场上举行传统的欢庆活动。届时, 成群的未婚男女, 围绕着噼啪作响的熊熊篝火, 随着明快的节奏, 跳起粗狂奔放的舞蹈, 头戴环型头饰、身着手绣短上衣, 百褶裙, 斜跨绣包的盛装姑娘们, 在白衣黑裤、腰系红色绸带的领舞者的领导下, 与男子相对而舞, 在眉间传递着无限的情意, 抒发着由衷的喜悦与快乐。

一、学生乐于接受“阿细跳月”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朝气蓬勃, 求知欲强, 是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向上的时期。在这一阶段, 他们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迅速, 身体形态日趋成熟, 内脏机能逐渐健全, 意志力和思维独立性发展快;此外, 他们好奇心强、渴望知识、易于掌握运动技术, 并以兴趣作为价值取向来参与体育的学习。德国学者梯斯的研究表明:7~14岁是发展身体协调性的最佳时期, 学习动作技能最快。因此, 从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来看:“阿细跳月”运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是一项中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族体育运动。为了调查中小学对学校开展“阿细跳月”运动的兴趣, 本人发放问卷400份, 有208人表示很感兴趣, 104人表示感兴趣, 52人表示兴趣一般, 只有36人对此表示不感兴趣, 也就是说有52%和26%的学生对“阿细跳月”运动很感兴趣和感兴趣, 仅有13%的学生的表示不感兴趣, 说明学生对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引入到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可行的。

二、“阿细跳月”能弥补传统体育课准备活动的不足

体育课堂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进行的教学锻炼、综合训练的学科, 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 并承受一定的身体负荷。而且体育课还受环境、场地、器材、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定的厌恶情绪, 从而失去学习体育的兴趣。造成这样影响的因素诸多, 其中准备活动就是原因之一, 传统的体育课准备活动都是一个模式, 即绕球场跑两圈、4~8节徒手操, 遇到比较负责的体育教师可能还有一个游戏可玩, 否则就开始学生的自由活动了。这种传统的准备活动内容单一、气氛紧张、教师严肃、形式单调, 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反感, 更不利的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失去信心和学习兴趣。为更好地改变这一现状, 我认为必须从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气氛等诸多方面来解决问题。彝族的“阿细跳月”作为一种民间体育运动, 就可以弥补中小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准备活动的不足。首先“阿细跳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 这就使得准备活动的气氛变得欢快而热烈, 比较容易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还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教学中来, 也为更快、更好的消除学生上完体育课所带来的的疲劳感, 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学中能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其次“阿细跳月”不受场地、器材、队列队形的限制。“阿细跳月”动作比较简单、形式多变, 基本由五个节拍组成, 在跳舞的过程可以在原地跳、奔跑中跳、成横队跳、纵队跳、成圆圈跳、跳舞的过程中还可以变换不同队形, 学生并不受队形和位置的限制, 这样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思考准备活动的队形变化,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阿细跳月”动作、音乐简单, 便于学生学习

1.“阿细跳月”的音乐为宫调或大三度五节拍, 舞蹈始终保持跳跃的状态, 在跳跃中双臂左右摆动, 并按节拍击掌两次。在击掌的同时, 摆动腿在空中蹬腿两次, 击掌和蹬腿完成后, 空中的摆动落地双脚交替跳跃三步。第三步结束时, 空中的摆动腿蹬腿两次, 同时击掌两次, 每节动作分为五拍, 动作交替循环。

2. 从“阿细跳月”的动作可看出:在跳舞过程中, 有双脚交替的单脚支撑, 也有双脚交替的单脚蹬腿, 奔跑、跳跃、蹬腿贯穿整个过程, 其中还穿插着转体、击掌等动作。这些动作的不断循环进行可以使人体的腰、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等诸多关节得到锻炼, 更使得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得到很好地提高。人们在跳“阿细跳月”的过程中, 身体必须承受一定的身体负荷, 从这方面来说, “阿细跳月”对人体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在音乐声中进行运动是“阿细跳月”的独特之处,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音乐的节奏感、转移体育运动给人体带来的疲劳感、分散运动疲劳的注意力, 使人体在音乐中尽情的运动, 暂时忘记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为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 (基本部分) 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阿细跳月”对人体的健身价值

本人对蒙自二中初二的60名女生和蒙自一小的60名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 将120名女生随机分成两组, 任选一个组作为实验组, 另一个组作为对照组, 并给每个组的学生编号, 对实验组的女生在安静时的脉搏、血压进行测试, 并做记录;再对对照组的女生做安静时的脉搏、血压进行测试, 并做记录;安静时的脉搏、血压测试完后, 实验组的同学跟随音乐跳阿细跳月, 对照组的同学跟随教师做传统体育课准备活动, 两个组准备活动时间均为10分钟, 10分钟的准备活动结束后, 立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做脉搏、血压的测量, 并做记录。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安静时的脉搏和血压是基本相同的, 相差小于3个基本单位, 实验具有随机分组的事实依据, 经过10分钟的准备活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脉搏和血压产生了差异性:实验组准备活动过后脉搏在安静时的基础提高了39.5%、收缩压在安静时的基础上提高了14.7%、舒张压在安静时的基础上提高了27.7%;对照组准备活动后的脉搏在安静时的基础上提高了17%、收缩压在安静时的基础上提高了14%、舒张压在安静时的基础上提高了13.4%。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 可以看出“阿细跳月”作为准备活动对人体脉搏和血压的影响, 要好于传统体育课准备活动。

跟着阿细跳月来 第4篇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可邑在阿细语言中意为“吉祥的地方”。从清朝一个叫毕武(毕阿龙)的阿细人来此定居算起,350多年历史。虽然距县城仅十几公里。但这里的阿细人仍保持着古朴的民风民俗。

烽火台上号角吹起,烽烟燃起,这是贵宾到来的信号。姑娘们梳妆打扮。备好水酒,小伙子们抱着心爱的三弦,等待热情的舞动。迎宾的驱邪人,用色彩在脸上涂了特别的符号。大家跃跃欲试,心跳加快,弥勒彝族村寨可邑的寨门前,一场热情的“阿细跳月”即将开场……

客人来了,寨门上的人便敲响芒锣。寨门前,艾草点燃的火堆。腾起芳香的烟雾,寨门洞里两队赤膊的汉子。手握三尖叉相互交错着。随行的导游说:这是彝家驱邪的仪式。从火堆上跨过去,可以驱邪避害。认真跨过火盆,盛装的阿细姑娘笑盈盈地迎上来,请远方来的客人喝自酿的苞谷酒。大家还有些害羞,这彝家的敬酒歌就开唱了。面对彝家的热情,客人杯中的酒咕噜咕噜就下肚了,然后就是开怀地笑。

此时,三弦一响,熟悉的旋律,简单的舞步,所有人尽情跳起来,这牵动了我儿时的快乐记忆。“阿细跳月”是第一个自己学会的民族舞。时间没有稀释我对“阿细跳月”的喜爱,那股热情,那份快乐,难以忘记。

“阿细跳月”原称“跳乐”,是彝族阿细人特有的舞蹈。传说阿细山寨因“天火”成灾。阿细儿女阿者与阿娥率民众奋勇扑火。因大地被烧烫,便双脚轮换弹跳,而形成今天“跳月”的基本动作。“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青年舞则热情奔放,每当节日或农闲时,姑娘们在林中梳妆打扮,故意磨时间,小伙子们却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弹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缓,别有一番情趣。然后在“跳月”中,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

从寨门开始,我们就这样边走边跳地向寨子进发。经过起伏的小山包。经过神圣的密枝林……没想到在村口我们遇到了更加热烈的欢迎。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全部出动,列队在路的两旁。跳起了阿细跳月。那股热情、真挚都在他们舞蹈中体现。没牙的老太太乐呵呵地咧着嘴,板凳高的小孩认真地比划着,姑娘的微笑让村子的颜色更灿烂。早在20世纪50年代,可邑的“阿细跳月”就曾跳到北京,跳到波兰,近几年多次参加如’99昆明世博会等国内大型演出活動。还获得“阿细跳月”节比赛第一名。

一路进村,村里围墙上的土著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那都是关于“阿细跳月”的。我们径直来到村子的一个四合院里,这里是阿细文化馆,织布、舂米、生产工具……院子里摆着十几张小桌子。是接待客人用的。大家坐定。期待着一场阿细文化的原生态表演。

一声哨响。那欢快的大三弦和姑娘们清澈高亢的原生态歌声又响了起来。这时彝族阿细人的三道酒开始了。她们将为远来的客人敬上三道酒,每次敬酒都要唱歌。

接下来,阿细鼓舞、丰收舞、霸王鞭等舞蹈一个个表演了起来。中间还穿插着当地村民的原生态祭祀舞蹈。客人们看得既新鲜又激动,不时跟着他们大叫起来。

只见几个老人上场了,把晚会推向最高潮。他们举着竹竿。竹竿上挂着一些神符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看。有芭蕉叶、写着“驱恶火”字样的牌子、一把宝剑、另一个牌子上画着火焰一样的图案。中间一个老人手里摇着铜铃。嘴里念着咒语,后面有一个人弓着背,背着一根绳子。绳子后面拉着一只公鸡。几个赤膊纹身的彪形大汉扛上来一段木头放在空地上。一个人用另一根小木头在上面钻了起来。一会儿就见大木头燃烧了起来。旁边的人连忙点燃了火把,原来,这是崇尚火的彝族阿细人的取火仪式。用火把又去点燃空地中央刚刚堆起的柴堆,一场彝族人特有的篝火晚会就这样开始了。

随着一声哨子响,大三弦弹了起来。笛子唢呐吹了起来。那欢快的旋律响了起来,空地上的人都围着篝火跳了起来,转了起来。欢快的调子始终荡漾在可邑寨的上空。欢快的乐声一遍又一遍地晌起。人们一圈又一圈不知疲倦地跳着。有游客兴之所致接过阿细的三弦学着边弹边跳。大家乐开了花,随着那领乐的哨子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地跳着。

阿细跳月教案 第5篇

教学内容:《阿细跳月》

教学目的:

1、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2、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用身体地动作感受彝族民歌地特有韵味。

教学重难点:

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师生歌唱问好。

二.节奏练习:

1、导语: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条节奏,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2、找学生读。

3、让学生边拍节奏边读。

4、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三、新课导入

1、(出示图画,学生描述并理解,教师引导。)

师:晚上的景色美吗?老师这儿有二个对形图分别像什么? 生:月亮、花等等。

师:“月亮婆婆露出笑脸放射出光”,听赏《月亮月光光》请你们用 动作和表情来告诉老师。

2、了解彝族的特点

1)导语:小朋友们欢快地舞蹈把一些小客人引来了,这些小客人穿着漂亮地民族服装,你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吗?

2)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辨认。3)教师向学生介绍彝族。

3、感受音乐阶段:

1)导语:听彝族小朋友为我们带来了一段音乐,它表现了怎样地情绪?

2)再听:让学生用动作感受出节奏。

3)再听:让学生边听边哼唱音乐。

4)教师启发:你们听彝族小朋友跳得多高兴啊,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跳起来吗 ?

5)边听音乐边看插图,学几个彝族舞蹈的动作随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

《阿细跳月》教案设计 第6篇

教学内容:

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与他相关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跳跃的节奏特点,掌握节奏“×× × × × ×× ×”。

3、能感受《阿细跳月》的基本情绪,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学重、难点:

1、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其音乐主题,掌握其典型节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律动导入:

学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声中走进教室

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师生一起唱)

师:彝家娃娃们能歌善舞,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彝族吗?

二、介绍“彝族”(边欣赏图片边介绍)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装色彩艳丽,他们习惯佩戴很多首饰,这些首饰多是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人们个个能歌善舞,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彝族的“火把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彝族人会身着盛装,白天在一起搞一些庆祝活动,夜晚围在一堆篝火周围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节”场面?人?

三、欣赏《阿细跳月》

1、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师:彝族盛大的火把节你想参加吗?我们先听听彝族火把节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听音乐)

师: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说。

师总结:这首曲子热烈,欢快,感觉像过节一样,很热闹。

2、学节奏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火把节,感受这欢快的气氛。

(1)、出示节奏

5/4 ×× × × × ×× ×

(平时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这个五四拍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常常用到它,它能够很好的体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

(2)、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一说节奏(边划拍边说)

分析:我们之前学过“×”是几分音符?唱几拍?“×”呢?

那像“× × ×”的节奏我们叫它?

(引导学生说出“切分节奏”)

(3)、师生交流,拍一拍节奏

a、师:你会拍这个节奏吗?拍給旁边的同学听一听。

谁来试一试?

师:拍得好不好?(好的话给与掌声)

我们一起来拍一次。(学生拍)

b、师:很好。听老师拍一次。

(教师拍,渐强)

师:你觉得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由弱到强。(渐强)

师:再听一遍,听听是不是这个效果?

你们来试一下?

师: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渐弱吗?试一试

生做。

c、师: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这种方式,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强弱变化?

(学生说,并做一做)

(4)、表现快慢

师:刚才我们通过强弱表现了这个节奏,下面老师加上旋律唱一唱,听!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说。

师:我们来试试!

4、再次聆听,继续感知。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刚刚我们了解了这段音乐的`特点,接下来再欣赏一遍,把你听到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唱一唱、动一动。

四、创作表现

1、了解“阿细跳月”

师:这就是彝族音乐中非常有名的《阿细跳月》。你知道“跳月”是干什么吗?阿细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讲“阿细跳月”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起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摹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以后每逢丰收,在明媚的月光下,阿细人就载歌载舞地庆祝。后来汉族人就给他们的这种舞蹈取名 “阿细跳月”。你们想不想学“跳月舞”?

2、学跳基本舞步

左、右、左、蹬、蹬

右、左、右、蹬、蹬

(学会后跟着旋律跳一跳)

3、舞蹈欣赏

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阿细跳月》,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动作?我们一起跟着跳一跳。

4、师生随乐舞蹈

师:他们跳得好开心,我们也一起来。

师:火把节没有篝火可不行,老师这有几把扇子,我想请几个小朋友来用扇子表现篝火(边说边做动作)

老师这还准备了铃鼓,谁来敲响我们节日的鼓点?(边说边敲铃鼓)

我们其他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来跳“跳月舞”。

(师生同乐)

5、小结

2 《阿细跳月》教案1 第7篇

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彝族的歌舞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2、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背唱主题旋律,能够听辨乐曲中各种乐器的音色。

3、学习五拍子,掌握“跳月”基本节奏型,学习“跳月”基本舞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

2、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及其基本舞步。

导入: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聆听音乐,说说下面音乐表现的是哪个民族?并说出每首音乐的风格特点。

1、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委婉、柔美、抒情)

2、播放《青春舞曲》:(欢快、活跃、热情)

3、对两首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行对比。

4、播放《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这是一首彝族歌曲。是影片《阿诗玛》的插曲。说到彝族,同学们,有关彝族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彝族知识、彝族节目(火把节)、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因在月光下跳舞而得名。)①、中国最著名的发射地西昌。

②、彝族人的民居叫土掌房,彝族姑娘喜欢戴一种鸡冠式绣花帽。

5、大家和老师一起来练习几条节奏。接下来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彝族的舞蹈《阿细跳月》。

新课教学:

1、出现课题《阿细跳月》

2、完整欣赏《阿细跳月》

3、听音乐片段,注意思考:

①同一主题旋律运用了不同的乐器演奏,那你能听出都有哪些乐器吗?(二胡、竹笛)②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部分。

4、聆听全曲,按顺序记录下乐器出现的顺序。

5、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么多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①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的年龄的人。

②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6、乐曲中为什么要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同一主题旋律,这些变化音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除此变化之外,你还注意到哪些变化?(乐曲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至高潮)。

7、欣赏彝族舞蹈《阿细跳月》。

8、请学生根据《阿细跳月》的基本节奏和骨干音创作一首新的舞曲。

课堂总结: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第8篇

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五拍子的曲风,并能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

2、熟悉并熟练视唱主题旋律,能听辨出乐曲基本结构。

3、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学习并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参与集体舞表演。

[教学设计意图]

《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既要突出集体舞的特点,更要体现民族特色。这节课意图通过声势、律动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节拍等特点。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个部分着重让学生感受四五拍的节奏特点,第二个部分主要进行乐曲的听赏,第三部分是集体舞教学。

5/4拍的学习部分首先从模仿动作的小游戏进入,目的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五拍子音乐,笔者设计了声势节奏小游戏导入,并循序渐进地参与到音乐当中,使学生先掌握四五拍的节奏再进入舞蹈基本动作的学习。

音乐听赏的学习部分主要从两个角度——乐曲结构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乐曲结构的听赏将听觉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既能专心听音乐,又能在游戏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并了解乐曲主题重复的次数。

集体舞蹈学习部分,其实是第一部分的巩固与加深。用民俗故事导入舞步的学习,增添学习的氛围与兴趣。同时在基本步伐的基础上加入队形的变化,将简单的舞步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更能感受到集体舞的乐趣。

[教学设计亮点]

运用奥尔夫教学理念——声势、律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

听赏《阿细跳月》,学习“跳月”基本舞步。

[教学难点]

五拍子舞步的学习以及集体舞的参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队列游戏

1、学习四个变化队形:

男生走到女生左边;男生退回原位;

女生退到男生旁边;男生退到女生旁边。

再依学生情况确定是否增加队形变换难度。

2、在音乐中听老师指令变化队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状态,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二是为了最后一个环节的集体舞队形变化作好铺垫。

二、节奏游戏

1、声势模仿——学生模仿教师的声势动作。

基本节奏:××|

2、声势节奏对话

师:×××| 生:××|

请拍手 (拍手)

请拍肩 (拍肩)

3、教师与学生节奏互动(老师拍哪里学生拍哪里,注意教师是3拍,学生是2拍);教师走到学生当中即兴与学生一起进行节奏对话游戏;在《阿细跳月》的音乐中完成5/4拍的节奏互动游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四五拍的分解与整体感受,让孩子在声势动作中了解《阿细跳月》中四五拍的基本律动。此环节由易到难,最开始的动作模仿是为了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关注教师的声势动作的变化。

三、学习跳月舞步

1、动作表现五拍子,即走三步拍两下手。

师:你们仔细看一看老师会把五拍藏哪些动作里?

(三拍在脚上,二拍在手上)

2、跳月基本舞步学习。

师:如果你找到了,就跟着老师一起跳一跳吧!

3、随《阿细跳月》音乐用跳月舞步参与表演。

设计意图:奥尔夫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孩子学音乐不仅是听的参与,而是要调动全身所有的感观来参与音乐。所以在这个环节笔者渗透了彝族舞蹈中的基本舞步让孩子在学习舞步中进一步感受四五拍子的动律,同时也是为接下来的集体舞做好铺垫。

四、欣赏《阿细跳月》

1、熟悉乐曲主题。

第一步:教师演唱音乐主题,学生找旋律中重复的地方;

第二步:教师演唱音乐主题,学生找到音乐旋律中的主音;

第三步:出示乐曲主题并视唱。

2、整体聆听乐曲。设问:这个音乐主题在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多少次?

3、再次整体聆听乐曲。教师依次与学生对拍四五节拍,随乐参与表现,音乐主题每重复一次换一个学生对拍。

4、主奏乐器赏析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比如有吹奏类乐器竹笛、箫等,弹拨类乐器琵琶、阮等,打击类乐器鼓、镲等……在刚才这段乐器中你们听到了哪些乐器呢?——听到的乐器还可以模仿乐器的演奏的动作。

5、小结

乐曲听完了,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速度是什么?——快速

乐曲的情绪呢?——欢快

你们能想象一下乐曲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情境吗?——舞蹈……

6、主题旋律填词演唱

(1)歌曲导入

师:乐曲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情境?

师:有谁知道老师刚才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吗?

生:……

师:这是一个非常热情、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是云南彝族阿细人。

(2)听记歌词

师:刚才老师所唱的歌曲是什么内容?

(3)跟琴练唱。

(4)学生唱歌,老师伴舞。

彝族的阿细人白天忙于农活,晚上就喜欢聚在一起,在月亮下欢歌起舞,我们刚才唱的这段旋律就叫《阿细跳月》。

五、活动参与

师:云南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通常男女围坐在一起,男人弹着大三弦、吹着竹笛,女人合着五拍子的音乐与男人们对舞。基本舞步就是三步加两次拍手或是蹬脚。后来,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今天我们听到的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中华节彝族民歌《阿细跳月》歌词 第9篇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泸西等地。

阿细跳月 - Various Artists

(女)西风吹荞麦黄 西山的阿细秋收忙

(合)赛赛 今年咱庄稼收成好哎

收成好哎 家家粮食堆满仓哟 满仓哟

(男)太阳出来 我赶着牛儿上高山

(女)脚踏露水 我石头山下放绵羊

(合)沙里未沙乌未沙 沙里未沙乌未沙

牛儿不吃苦心草 羊儿爱采野海棠

沙里未沙乌未沙 沙里未沙乌未沙

(女)年轻的郎哟你笛儿吹得多漂亮

(男)聪明的姑娘 你唱歌跳舞情意唱

(合)沙里未沙乌未沙 沙里未沙乌未沙

劳动能手人人爱 一同跳月在西山

沙里未沙乌未沙 沙里未沙乌未沙

(女)跳呀跳呀来跳月

(男)西山人民多快活

(合)沙里未沙乌未沙 沙里未沙乌未沙

沙里未沙乌未沙 沙里未沙乌未沙

跳到个月亮缺了又重圆 跳到个花开花落荞麦黄

跳到个情人成双又成对 跳个西山好风光

跳到个月亮缺了又重圆 跳到个花开花落荞麦黄

跳到个情人成双又成对 跳个西山好风光

跳到个月亮缺了又重圆 跳到个花开花落荞麦黄

跳到个情人成双又成对 跳个西山好风光

沙里沙里沙里沙里沙里 跳个西山好风光

阿细跳月说课 第10篇

教材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执教者:庄河市新华路小学

欧阳彩虹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四五拍的旋律,并能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

2、熟悉并熟练视唱主题旋律,能听辩出乐曲基本结构

3、了解相关民俗文化,学习并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乐于参与集体舞表演。

教学重点:记忆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学习基本舞步,感受四五拍的韵律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打击乐器鼓、镲、串铃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学生跟随《阿细跳月》的乐曲,做律动进入教室,师生互相问候。

二、基本部分

师:谁能告诉老师,刚才你听到的乐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的、热烈的、喜庆的、高兴的。。。

师:咱们再来听一次这首乐曲,听一听乐曲在情绪和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生:情绪越来越激烈,力度从弱到强。

师:刚才我们听到乐曲中都有哪些乐器的声音呢?

生:笛子、二胡、琵琶、萧,打击乐器鼓、镲、串铃等。

出示大屏幕电脑课件,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几种乐器及乐器的演奏方式。

师:我们再来听听这首乐曲,当你听到乐曲中有哪种乐器的声音出现的时候,请你用这种乐器的演奏方式或者演奏动作来模仿。比如你听到了二胡的声音,就请你用拉二胡的动作来模仿一下。

游戏《猜一猜》

师:同学们上课表现的太棒了,老师非常高兴,给同学们带来几位好朋友,你们猜一猜,都是哪位好朋友啊?(隐藏在讲台后面敲鼓让学生说出是什么乐器。打镲子,摇串铃分别让学生猜)

出示三种打击乐器,让学生学习正确使用演奏方式。

分组让学生感受三种打击乐器,并伴随《阿细跳月》的乐曲进行练习。

请几名同学到前面来演奏三种打击乐器。其他同学可以选择喜欢的乐器进行动作模仿。

学习演唱主旋律

学习用捻指,拍肩膀等声势律动进行反复练习。每一小节中找出相同的地方做拍手。

反复跟唱主旋律。学习四五拍节奏,并熟练演唱。

师:你知道这首乐曲中,这四句主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

当学生回答不准确的时候教师帮助想办法:老师再每一次主旋律出现的时候都会拍一名同学的身体,被拍到的学生就起立,当乐曲结束后数数看有几名同学站起来了就说明主旋律出现了几次。(共14次)

师:刚才我们学习主旋律的时候谁看到谱子上注明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什么?

生:乐曲的名字叫《阿细跳月》

师:这是一首彝族乐曲。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欣赏电脑大屏幕中出示的舞蹈视频《阿细跳月》

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击掌两次。

学生围城一个圆圈,集体围着教室中间跳舞

三、结束部分:

在《阿细跳月》的乐曲声中,边舞边唱(拍手处:嗨嗨)。在欢快热烈的乐曲中舞蹈,自然结束全课,随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阿细跳月说课 第11篇

执教者: 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

郑晓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学生能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2、能力目标:

a、能够自己上网查找、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学生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的情绪,能够简单分析乐曲的特点。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

c、能够根据音乐的情感状态及其变化,自由、即兴地创编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本课作品,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我国各族民歌、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加深对中华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全体学生能够关注并愉悦地参与到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去。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学生自由律动)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新课、资料展示

师: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乐曲是老师前几节课介绍并布置大家预习过,查找过资料的欣赏曲《阿细跳月》。郑老师知道你们每个小组已经把查找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存在了班级的文件夹中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进行资料展示。[各组代表上来进行资料展示后,教师总结]

(四)新课教学、乐曲欣赏

1、师:接下来我们开始欣赏《阿细跳月》。[出示课题]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来欣赏[课件]①这首乐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②这首乐曲是用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演奏的? [欣赏后学生回答]

2、师:这是一首民乐合奏曲。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遍,大家对这首乐曲有了印象。下面请同学们进行第二遍欣赏。听听看这首乐曲的旋律有哪些特点?整首乐曲围绕主旋律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舞蹈欣赏、表现音乐

1、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大家对这首乐曲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了这是一首以彝族民间音乐为素材,朗朗上口的乐曲画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阿细跳月》舞蹈画面,并注意观察里面的舞蹈动作。

2、很多同学被里面的舞蹈场面深深地吸引了。舞蹈画面和音乐的融合使乐曲感觉更欢快、热闹了。现在让我们再欣赏一遍,观察并学习里面的基本舞步。

3、欣赏完以后,请个别同学上来模仿后教师讲解基本舞步并示范。

4、在舞蹈欣赏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基本舞步。

5、师:下面郑老师再介绍同学们观看电影《阿诗玛》,这也是一首典型的彝族音乐,看看里面的演员是怎么表现音乐的。结合我们刚才学的基本步,每个同学进一步创作。

6、请个别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想做的动作。

7、接下来再放一遍舞蹈欣赏,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学会基本舞步的基础上,怎么进行更多舞姿和队形的变化。

8、放音乐分组跳。教师下去进行引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阿细跳月说课】相关文章:

上一篇:公示催告程序终结下一篇:大学英语怎么正确的学习才好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