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

2024-07-14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精选7篇)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 第1篇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

周文彰

文化强国的重点是文化强民。围绕这一问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文化强国的含义。文化强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靠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手段;二是建成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目的。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文化在强国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文化在强国进程中可以发挥三种作用:一是推动作用,即提高素养、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组成作用,如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引导作用,即引领时代潮流、引导社会思想观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应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有一些具体的标志,比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等。现在我们与上述目标还相差较远,需要努力奋斗。

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求文化强民。一方面,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努力使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表现。为此,应提高全民的文化层次,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总体而言,当前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科学精神普及还不够,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不爱读书的现象比较普遍,社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靠发展文化来改变。所以,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即用文化造福群众、提高群众。

文化强民应找准着力点。一是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承担着文化强民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们欠账较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有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协调发展,即在发展文化的同时推动教育、科技、卫生共同发展。三是各级政府应重点加大对基层、农村的文化投入。目前,最需要加大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投入的是基层,即城市社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在文化方面,农村缺少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生活;在教育方面,农村缺少高质量的学校、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科学方面,农村缺少科学氛围、科普人才、科普教育;在卫生方面,农村缺少优质医疗资源。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来牵头解决,应确保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最需要用钱的基层。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建设文化强国亟需复兴母语文化 第2篇

一、母语文化危机现状

(一) 全民母语文化水平不高

要创造出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品, 就需要有较高的母语文化水平。当前国人的母语文化水平普遍低下, 严重危及到文化强国的建设。2012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 83.6%的国人认为现在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 其中45.0%的人表示“下降很多”。普通国人的母语应用水平不断下降, 文化工作者的母语文化水平也让人堪忧。当今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 “文化”含量极低。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歌曲, 歌词富有文化意蕴的也不多。影视领域也是如此, 语言平庸之作充斥, 错读、误用母语现象频现。这说明我国母语文化的水准在不断降低。

(二) 我国母语教育薄弱

作为我国母语教育主体的语文教育正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基础教育阶段, 语文始终是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受功利的教育思想影响, 语文得不到重视, 成为牺牲品。学生们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其他学科。

(三) 母语文化的传承出现危机

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母语文化也面临着传承危机。我国的文化典籍绝大多数是由文言文写成, 并用繁体字排版印刷。我们需要能够阅读文言文、繁体字的能力。今天, 看懂文言文、繁体字,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很多富有精神价值的文化典籍逐渐被束之高阁。同时, 在与流俗文化、西方文化的竞争中, 母语文化没有易于传播的优势, 也没有强势的文化地位, 这些都使母语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二、母语文化危机阻碍文化强国进程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 “语言是存在的家”。母语是我们存在的精神家园, 在母语中我们才会找到自己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在理由。汉语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母语, 以母语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民族认同的精神家园。因此, 母语文化能够为文化强国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继承和弘扬母语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基础。

三、复兴母语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 改善母语生存环境, 提高母语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 英语的地位不断提高。诚然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是不加选择不加区别地硬性规定英语与学历、学位、职称挂钩就显得那么的不适宜。英语地位的过度崇高, 牺牲掉的是母语的生存环境。要复兴母语文化, 就必须改善母语的生存环境, 恢复母语第一语言的地位。提高母语地位, 并不意味着排斥英语等外语的学习。而是要让外语学习回归理性。特别是要放宽国人对外语的学习要求, 使国人从外语学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为更好地学习母语创造条件。

(二) 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加强母语教育

要普遍地提高国人母语水平, 复兴母语文化, 必须加强母语教育。要复兴母语文化, 就必须改变当前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的内容枯燥, 方法单一, 教育效率低下的现状。要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地位, 给予语文课程足够的重视。还要深化改革语文课程内容, 增加母语听说能力方面的训练, 提高经典古籍阅读教学的比重, 加强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努力使学生树立起对母语的热爱之情, 建立起对母语文化的高度自信, 从而实现母语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而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最大的障碍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改革教育制度, 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的土壤, 才能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接受良好的母语教育, 形成较高水平的母语应用能力, 为复兴母语文化提供人才保障。

(三) 加强政府引导, 促进母语文化繁荣发展

首先, 在文化研究领域, 应当在高等院校开设以“国学”为核心的母语文化学科, 集中专业人员做好母语教育和研究工作, 培养更多的母语文化人才。当前社会上的“国学热”尚处于低层次、无序化发展阶段, 如果高校设立“国学”学科, 将使分散的母语文化研究力量得到集中, 母语文化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从而为母语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其次, 在文化产业领域, 要加大扶持力度, 创造更优越的条件推动母语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文化产业发展, 而母语文化由于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 可以比较容易地形成市场需求, 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再次, 在文化管理领域, 应当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引导, 规范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职能,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母语文化的繁荣发展。

摘要: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母语文化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只有复兴母语文化才能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推动“文化强国”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文化强国,母语文化,复兴

参考文献

[1]谢卫国, 杨群.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7) :224-226.

军工文化促文化强国 第3篇

培育先进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建设,是指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的管理文化建设,它的理念是全民参与的先进文化理念,具有全面性,统一性。它有别于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建设,它属于由政府牵头的,开展质量共治的大质量的管理范畴。其实质是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组织全员参与的管理创新,使组织的管理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从而达到文化管理的境界。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把组织的固有文化转变成先进的文化,也就是让全员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循环过程。当组织的管理进入到一个境界时,组织就会自然体现出自身文化管理的特色。

因此,全国范围的管理质量奖评价体系整合起来就是社会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是卓越管理的标准,是融入先进思想理念的管理,代表先进文化引领下的组织文化建设过程。我们深信组织文化建设实质上是组织的管理提升。管理的先进与否取决于思想境界高低,也是对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认识的深度。以企业文化为例,企业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的每个组织就相当于人身体上的造血细胞。企业也一样,他们就是一个个造血系统,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企业文化。由于企业时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企业文化也要时时更新。

文化源于卓越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先进文化源于先进管理,先进管理源于先进思想,文化平台就是管理平台。每个组织都有自己固有的文化,都有对自身先进文化的建设需求。组织文化建设要有思想的高度,因此,文化强国建设要以组织文化为抓手。

将核心价值融入组织文化建设

国家是最大一级组织,国家层面的组织文化建设就是文化强国建设。是以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为引领,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文化建设,不断提升认识能力和管理能力,使管理的层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文化的境界,国家层面的组织文化特色就会自然体现出来,这就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全国各级组织核心价值观的集合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既有国家层面价值观的高度,又有全社会组织价值观的广度,还有源于各级组织文化中的价值观的特色深度,是中央与地方各级组织的互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化的弘扬发展和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需要有一个载体,文化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等就是中国梦的实现载体。中央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需要有载体,这个最基本的载体就是全社会开展的组织文化建设,也就是追求全社会开展的、用大质量意识促进管理提升的活动。这是自下而上的组织管理提升活动,是实现知行合一的一种行为。各级都要本着干大事、干正事、干实事、干有质量的事的原则,把“三个倡导”融入本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在管理中体现出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军工企业是文化强国的排头兵

文化产生的机理是同频共振,当所有人的行为与使命、愿景合拍就会产生共振,文化力就出来了。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追求卓越、需要共振的过程。如何助推全社会的组织文化建设,助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

组织文化中,企业文化是最好的。企业文化中,军工文化是最好的。军工文化之所以最好,是因为军工文化中质量文化是做得最好的。因此军工文化要引领组织文化建设的方向,应该发挥其组织文化建设的特长,要当好质量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排头兵。军工集团是全国众多的企业中最优秀的一个群体,军工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最优秀的组织文化。作为质量强国、文化强国的领航者,要用“航空报国”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出对使命的执着,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职责,让文化强国的梦想变成现实。应该发挥军工集团各级组织作用,开展以价值观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建设。

一是打造军工企业的文化航母。整合各军工企业集团优秀的文化资源,以军工文化指导意见为抓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的讲话精神为引领,全面开启新时期军工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让集团成为文化管理的动车组。

二是发挥组织标杆作用,帮助更多人实现卓越。因此可在“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建设协调小组”或“国防科技工业新闻宣传与军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军工文化发展中心”,以便整合现有的各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资源。通过开展巡回装备展览,宣传、引导和帮促各集团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做好文化建设与宣传的有效结合。

三是军民融合首先要开展文化融合。文化融合实质上是使命融合、价值观融合。主导军民深入融合工作,制定文化融合的标准,评价军民融合的质量。让军工精神引领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力地支撑装备的质量和促进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结合中国梦和价值观培育,实现文化强国、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的梦想。

希望更多的组织参与到追求卓越的进程中,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有生力量。种文化之树,让大树成林,实现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 第4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 世界正变的越来越小, 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西方文化的阐释下, 现代化被理解为“大同”加“多元”, 理解为汽车降价、看好莱坞大片或到世界各地旅游, 理解为消费, 甚至与个人主义等同。在此情形下, 中国社会近几年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 被动西方化了。

每一种文化, 在其原初的自我认识上, 都是普遍性文化, 是就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神、人与时间等基本生存维度所作的思考和安排。因此, 全球化的出发点是承认每一种文化“内在”的普遍性, 而不是将其特殊化。黑格尔认为, 思考的途径不是由具体上升为抽象, 而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未经批判的普遍性和未经批判的意识, 和自我意识一样, 往往就是一种黑格尔意义上的抽象, 是一种天真幼稚的自我中心主义, 一种想当然的空洞, 一个没有生产性的“一”或自我统一性。所以, 也可以说, 每一种文化和文化意义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关系中, 将自己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再一次表述出来。目前, 中国传统文化在来自西方强势的文化面前处于无语状态。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 正是这种强势文化不断地刻意重新制定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新秩序、新法则。政治上, 在近代, 我们引进了马克思主义, 以西方政治理论为蓝本,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政治纲领;经济上, 改革开放以来, 从国外搬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引进的市场经济;文化上, 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到十年文革“破四旧”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全面动摇和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也可以说,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阉割。在这种历史动力学的场域内, 任何一种文化都只能放弃为自己的作为文化和生活世界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辩护。

同样, 处激流不进则退。在中国传统文化失声的状态下, 西方文化不分良莠, 如入无人之境, 占领了我们的主流文化阵地, 造成我们在文化领域唯西方马首是瞻。因此, 在客观的、形式的层面上, 或者说在基本的问题格局上, 当代中国的文化政治思考既和晚清以来的思路一脉相承, 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新冲击。

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困惑

中国人自鸦片战争后遇到西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全面挑战, 经过一个半世纪,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已经由这一开始时是“外来”、现在是“西方化”的力量所决定和界定。在此意义上, 现在的中国完全是一个现代国家;当前中国的文化问题完全是现代性文化的内部问题。因此, 对当代中国文化意识或文化政治来说, 不是由于我们有一个先验, 无须论证 (康德先天综合判断) 的中国立场或中国意识, 而是由于:第一, 中国进入现代性基本关系中去的历史经验决定了看问题的特殊形式, 现代性体制的某些问题的方面, 甚至它的整体上的“合法性危机”由此变的清晰起来。第二, 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错综复杂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的不平衡、不平等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又一次把有关中国国家、个人和生活世界整体的价值正当性的自我确证的问题急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知道, 19世纪的西方带给我们的器物或技术层面上的冲击, 即工业革命以来的纪元性变化 (其“普遍性”也许只有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跳跃可以比拟) , 业已被中国社会吸收, “现代”在这个意义上已经“去陌生化”。与此同时, 原先只是作为一种“他者性”的“西方文化”, 却在全球化时代日益作为“文化本身”, 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时代性问题。因此从康德开始, 中经黑格尔、马克思、尼采、韦伯、施米特、海德格尔, 到当今的罗尔斯、哈贝马斯和杰姆逊的历史阶段是资产阶级“公民社会”到现当代国际法和世界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 也是一个欧洲人通过自我认知来为世界立法的过程, 也是欧洲文化进入普遍与特殊的阐释循环, 不断扩大自己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

当代是全球化与商品化的时代, 人们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 以往的地理、文化、社会、道德的屏障已无法阻断人们的交往、限制人的欲望的想象。但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呢?得到以后我们的生活就更有意义, 就更幸福了吗?康德一辈子在一个小城里度过, 但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不是文化决定论者, 那是德国浪漫主义者的基本立场。但康德最终承认, 人类生活的最高意义是文化, 因为文化决定幸福。幸福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人的最高形态是文化, 这种高级文化即建立在良好的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上, 又是后者的基础。美国社会是靠理想的国家形式、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来保证。没有一个合理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 就没有一个国家, 就没有文化。

中国现代性是通过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国家力量, 把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挡在外面, 相当程度上同国际不平等秩序“脱钩”, 另起炉灶, 自力更生, 从而保证国内落后的民族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有机会发展壮大。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眼里, 他们总是倾向把《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推到极致。马克思曾说, 中国社会象棺材里的木乃伊, 在棺材里不和外界接触, 大概还可以继续存在成百上千年, 但一接触空气就要分崩离析。这个空气就是商品经济, 就是资本主义, 就是现代性。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用廉价的商品, 摧毁了一切中国长城。中国的社会形态最终是要被世界市场吸纳进去的。

尼采说, 现代性在文化意义上、审美意义上、精神意义上对人类的腐蚀作用就在于给了几种现代毒药。第一种就是过程 (尼采最反对的) 。现代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都是:我们最终意识到, 自己是更大的一个过程或项目的一部分。人一旦变成过程的一部分, 人的本质就异化了。总是在“成为”什么, 加入了现代大众社会忙忙碌碌的节奏, 加入了乌合之众, 生活在一种幻觉之中, 跟吸毒差不多。在尼采看来, 大家都要成为什么, 都要有出息, 就是都要模仿“先进”和“成功”, 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 而目的却是要和别人一样。这样, 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价值认同就会丧失, 人逐渐就会在“进步”和“成长”中变成现代大众社会、工业社会, 由国家主导的社会设置的伪文化的牺牲品。一旦投入到这个过程中去, 就再也出不来了。赚钱以后要赚更多的钱, 然后再赚更多的钱。如果要在学术上和同行竞争, 就要一本接一本地出书, 一边出书还要一边替自己吆喝。尼采说就像母鸡下蛋后呱呱乱叫一样。现代学者这种“母鸡”现在是大批机械化、自动化饲养的, 它们的产蛋量日益增加, 叫的越来越欢, 可蛋却越来越小 (虽然书是越写越厚) , 里面的营养越来越稀薄。尼采说, 这不是文明这是野蛮, 是现代社会造成的新的野蛮状态。

从这个思路上看中国文化问题我们可以发现, 当代中国人仍然是背井离乡地走在“现代化”的路上, 仍然在回家的路上越走越远, 仍然对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接近我们的目标和起源心中无数。但在今天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界上上下下都好象有一种“找到了, 找到了, 就在这里”的自欺欺人的沾沾自喜, 好象我们现在变聪明了, 终于找到了正道, 而且义无返顾地要走到底了。因为这条路是别人都在走的, 是“世界文明的主流”。以前我们还有西方的压力, 传统的压力, 还有革命理想主义的强制的整体性和方向感。但现在我们好象根本不需要压力、动力和方向感了, 因为大家好像觉得在这蛮好, 哪儿也懒得去了。其实, 只要睁开眼看看, 我们就明白中国人的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 都还没有落实下来, 在我们真正的集体认同和归属上, 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三、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

当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要奋起追赶西方时, 中国在各方面均落后, 但惟独在什么是中国文化, 什么是中国人, 什么是我们的存在———对自身的认同还是明确的。这个明确的认同是中国现代化努力的基本的内在动力。现在,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在许多方面的确赶上去了, 融进去了, 成了当代的世界工场, 但偏偏在根本的价值和认同问题上“空洞化”。这个空洞化的原因之一是整个社会领域的“非政治化”、“理性化”和庸俗经济学。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 价值是一个文化事件, 文化是一个生活事件。同样, 真理的冲突是价值的冲突, 价值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冲突最后是生活世界本身的冲突。把握了这一点, 再回到当前的文化冲突,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以及亨廷顿“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冲突”, 我们就应该做一些知识上的、价值论上的调整。

我们知道, 在全球化的空间里中国文化的声音仍然是很微弱的, 就其原因并不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好说的, 也不是因为学养太差, 知识准备不够, 而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导致了对“本源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 即真理—价值—文化—存在之间一环扣一环的规律和自我认同始终没有被揭示出来, 发挥出来。在西方, 包括和欧洲很不一样的美国, 这个联系非常紧密, 非常有自我认同感。美国人的观念背后是他的价值, 他的价值背后是他的生活方式———包括美国人的日常文化和政治文化, 而生活方式背后是他的存在、政治、经济和他的神话 (自由、平等、机会等等) , 所有这一切环环相扣, 是一个整体。我们现在是用一个局部和整体对抗。

中国知识分子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和认同问题目前似乎缺乏明确的思路。其实, 现时代的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问题, 归根结底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要确立在这种生活的“存在必然性”之中, 从自己的存在和民族神中一步步推出新的生活形式, 新的文化, 新的时代性的“真理”。这就是所谓“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这才是进入全球化条件下应对文化冲突的具体途径。

因此,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在现时代, 建设现代化更不能脱离传统,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彻底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能够完成现代化。因而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挖掘其固有的精神资源, 重建一种非西方的适应我国现代化需要的文化主体意识, 应对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 实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和谐统一, 才能最终达到历代中国人奋力追求的那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的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的世界大同。

摘要:建设文化强国, 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要振兴中华, 弘扬华夏文明, 就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结合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具体实际, 重新认识、批判、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 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以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文化强国,传统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戴森.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2]郝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李宏伟.现代技术的人文价值冲突及其整合[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4.

[4]丹皮尔.科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6]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7]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8]卢风.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价值追求的得失[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9]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李小兵, 译.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5.

文化强国与文化兴企 第5篇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征程中,中国企业担负着重要责任。从国际经验看,文化强国有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两条重要路径,而企业是开拓这两条路径的重要主体。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广大企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直接推动者。因为提升国民素质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离不开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

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时代,发达国家不但在文化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在产业文化化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如美国既是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更是文化强国。在文化产业化方面,好莱坞大片、迪斯尼、流行音乐、出版传媒产业等在世界上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音乐唱片发行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图书销售占世界的30%;在产业文化化方面,苹果的iphone手机、ipad与其说是电子产品,不如说是一种引领潮流的时尚文化,乔布斯不仅是伟大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深通人性的产业文化化的大师,所以他的去世才引起全球的巨大反响。

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不但在文化产业化方面差距很大,而且在产业文化化方面差距更大。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两条腿走路。以文化兴企,以文化强国,是广大企业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实践证明,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文化的生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划时代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既能提高职工的人文修养,培育企业家的人文情怀,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使企业更和谐、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也能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摆脱粗放原始状态,跨入科学强企、文化强企的境界。

今年是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第30个年头。认真总结30年来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路径和方法,探寻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实践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建设更加优秀、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正是企业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本途径。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 第6篇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把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种资本类型, 每一种资本既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又可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互转化。所谓文化资本, 是借助于传播式教育、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等教育方式来传递的文化物品。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过剩的问题越加严重, 相比较而言, 文化产品是相对匮乏的,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和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人们也意识到, 文化的力量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已经成为保证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力量。众志成城的抗非典精神, 万众一心的奥运精神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资源具有稀缺性, 不同的行为者在不同的场域追逐着不同的符号资本, 包括文化资源都是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阶级的争夺对象。占有这类资源就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的和象征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资源就开始成为文化资本。

二、文化资本的形态

文化资本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是客观的形态, 以文化商品的形式, 主要以机器、书籍、图片的形式存在。第二是具体的形态, 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这种文化资本的积累是处于身体状态之中, 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第三是体制的状态, 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通过学术资格认证的客观化的文化资本, 在社会上得到人们的官方认可与尊重, 这种文化资本在形式上独立于承担资本的个人, 具有合法性、强制性, 是官方承认的、得到保障的, 我们称之为体制化的文化资本。

前两种形式可以分别称作文化产品和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文化资本的内在化, 文化的内在化需要投入时间来学习, 具有非代替性, 是必须由实践主体身体力行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文化能力是一种内在化的文化资本, 它是人们固定财富的确定的组成的一部分。如果说文化能力是文化资本的内在化, 那么文化产品就是文化资本客体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种文化产品必然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 其价值就是文化资本被实践主体内在化并赋予文化产品的那部分, 它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如果以经济资本为前提, 文化产品可以作为特质财富被占有;如果以文化能力为前提, 文化产品可以被象征性地占有。例如一个收藏家拍得一件艺术品, 他获得了该文化产品的物资财富, 但是若他不懂得鉴赏, 那么他就无法获得其象征性的意义上消费、享受。

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都与利益密切相关, 布尔迪厄认为正是这种利益关系成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因为社会活动的实践主体是以异质性的身份参与的, 这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他们拥有不同质或量的资本。国家之间也是如此, 各国拥有不同的文化资本, 文化大国利用文化的体制化规定约束着国际活动的规章制度, 在这些不平等的约束下, 进行不平等的交易, 使出于文化劣势的国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所以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旗帜,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努力把中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三、中国在建设文化强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文化资本的研究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深, 中国的文化资本化运作虽然已经在实践的层面上进行, 但对文化资本的理论研究的重视才刚刚起步。文化资本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文化资本的运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严重阻碍了实践层面上的文化资本的发展。文化资本实践层面上的盲目发展与缓慢发展反过来又阻碍了文化资本理论研究工作的进行, 这将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不利于培养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不利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 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利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 中国目前对于文化资本的研究多是把文化资本品当作纯粹的经济商品来看, 按照经济规律的运作方式经营文化资本品, 从而忽视了关于文化资本的社会文化价值的研究, 割裂了文化资本积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对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弥补不仅可以拓展了文化资本理论研究的视野,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照系, 也有益于实践层面上的文化资本积累。

(二) 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

美国作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其“强”不仅表现经济上的强大、军事上的强大, 而且表现在文化上的强大。近年来, 文化产业份额占到美国经济总量的25%, 仅美国的文化产业所占的GDP额就可以排到世界第五位。2009年, 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为12 500亿美元, 约占当年美国GDP的11.97%。全部版权产业就业人口有1147.6万人, 占美国就业总人口的8.41%。仅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口就有548.4万人。从1996年起, 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就开始超过汽车、农业、航空和军火等传统行业, 位居所有出口产品之首。由此可见, 美国的文化产业, 不仅已经成为该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也成为当前美国推行全球文化扩张战略的重要载体。2010年, 中国文化产业产值仅为1.11万亿, 占GDP比重为2.78%。而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15%~18%, 仅好莱坞电影就长期占有全球电影市场70%的份额。

与美国相比,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显然还有很大差距。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很不匹配, 难以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 在面对西方进行文化入侵的舆论与实践面前, 也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文化资本相关理论对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启示

(一) 继续深化文化资本相关理论研究

在注重文化资本经济价值研究的同时, 更加注重文化资本所具有的的社会价值的研究。由于, 文化资本社会价值研究的价值难以衡量, 而且短时间内难以凸显其重要性, 因此, 要加大对文化资本社会价值研究的投入, 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文化素质和专研精神的文化资本研究人才, 深挖文化资本的价值, 推进文化资本研究, 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研究。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巩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 努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一,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 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 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 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 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 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建立和完善若干个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区, 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交易、展示平台, 为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 壮大企业规模, 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第二, 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为文化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 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文艺演出院线, 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 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 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 进行广电网络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推进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以及数字影院的建设和改造。要支持国有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支持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文化设备及产品。与此同时,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 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 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 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

第三, 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近年来, 中国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虽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数量有所增长, 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渠道仍比较狭窄,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要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 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努力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要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要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要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 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 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 实现落地经营。要办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 通过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摘要:通过文化资本的由来的介绍引入文化资本的三种主要形态, 分析文化资本积累的特征及其积累机制, 介绍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资本, 进而成为文化产品等形式, 并维护各国自己的利益, 传承社会文化。据此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关键词:文化资本,资本积累,文化强国,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中译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倪鹏飞, 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顾江.文化产业研究:第一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5]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528.

[6]屠启宇.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培育社会资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1, (3) :124-128.

从文化强国到动漫强国 第7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六大看点值得关注。第一,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让民营企业享有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通过制度设计打破常规,破除壁垒,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法律面前公平竞争。第二,产业并购重组有望提速,更大程度地利用金融手段,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受益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企业上市,跨区域跨产业链并购重组有望提速。第三,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除了直接的财政补贴外,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有望落实和扩大覆盖范围。第四,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第五,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指明方向,打通资源属性与资产属性的界限,在文化权益的问题上明晰管理,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府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等问题也将有望被重申和提及。第六,打造精品文化品牌而鼓励文化内容生产方面,强调文化创意的提升、文化品牌的树立,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将成为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可能更大程度地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进入国际文化市场。

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这是应着人民的呼唤,依照发展的规律,肩负历史的重任,紧扣时代的脉搏。内察外看、审时度势、文化强国、匹夫有责,每一位文化产业的从业者都应积极探索、把握机遇。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使当前的文化市场产品更丰富、更具竞争力。从小的层面讲,得看我们是否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产业是否位于世界前列、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否输出海外。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发出了文化强国的号召,各行各业的破冰之旅也应扬风起航。

在全球范围内,动漫游戏产业作为新兴文化产业之一,以“低耗能、高产值”的优势创造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财富。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武汉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时说,“要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在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当前,动漫产业作为强劲的创意引擎,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经济硬实力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快实现我国由动漫生产大国向动漫生产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动漫强国”也应是“文化强国”题中之义、落地之本。

从文化强国到动漫强国有先例可循。日本的探索,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启示。1996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将动漫等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十几年来,动漫产业作为日本文化产业的代表,已经和日本电器、日本汽车并列,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日本制造。而与此同时,日本动漫产品也开始成功走向世界,成为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之一。在全球传播日本文化,彰显日本的影响力的同时,日本政府大力扶持动漫产业。1996年,日本政府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2003年,制订观光立国计划;2007年又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落实这些战略,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将动漫等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通过推行工业化大生产、建立文化产品产业链、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等,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动漫产业起步不晚却发展曲折。近年来,政府认识到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对于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与动漫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纷纷出台,内容涉及资金、技术、人才、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中国动漫产业乘势而起,一跃成为公认的朝阳产业。在短短几年中,我国的动漫企业从几百家发展到了5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了20多万,每年都有300家以上新的动漫企业注册登记,有近万人进入到动漫行业就业,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了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作用。产业的光明前途,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促使许多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企业主动融入“文化强国”大氛围中。2008年11月17日,华漫兄弟互动娱乐有限公司联合全国42家动漫及相关企业联合发表《动漫强国宣言》,呼吁业内人士和企业共同加入动漫强国行列。正如宣言中所提到的那样,动漫强国不仅是文化兴国更是经济强国。动漫产业已担当起扩大内需、引领中小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轨的历史使命!

动漫强国的愿景虽然宏大,但却任重而道远。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动漫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缺少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动漫产业整体经济规模较小,原创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盈利模式不清晰,以及动漫企业全产业链开发不够等。有的动漫企业醉心于产品制作而忽视商业元素的融入,导致叫好不叫座,举步维艰;有的动漫企业不找市场找市长,过于依赖政策扶持,最终温室花朵禁不起市场的优胜劣汰;有的企业产业链条过于单薄,陷入生产、播放、授权、成本难以回收、资金无法流转的尴尬境地。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全球动漫产业(数字内容)产值达2228亿美元,与动画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而中国企业分得的蛋糕却又小又不美味。

中国动漫企业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2007年,数家动漫公司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现已形成授权经营模式、渠道运营模式并存的情况。例如,奥飞的“动漫+玩具+媒体”的新经营模式 ,江通的“服务外包”模式等等,都创造了优异的业绩。然而这些模式成功与否,依然需要经过长期的市场验证,如何站在产业链的上游,如何在大动漫时代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点开花?作为首批进驻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的华漫兄弟(天津)互动娱乐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寻找“动漫中的金蛋”,并试图解答这些横亘在动漫产业的问题。2008年,他们率先提出新的动漫商业模式——动漫营销前置,针对中国动漫市场空间狭隘、产业链条断裂、动漫衍生产品滞后、发展资金匮乏的局面,寄希望于这种模式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通过业务合作、品牌输出、策略联盟、资本注入等,实现创新的产业链整合运营,从而保证企业盈利能力更加持久和多元化。他们很快尝到了这个的甜头。采用“营销前置”运作的《长白山传奇》,2010年6月获得第16届上海电视节最高动画大奖——动画创投项目“最具市场潜力奖”。随后是授权方面的遍地开花,建设银行、盛大网络、湖南拓维股份、吉林巧妇制衣都成了华漫的合作伙伴。随着市场的发展,仅仅依赖品牌授权带来的收益,难以跟上公司迅猛发展,也较容易陷入“穷尽”境地。理论、模式、打法的探索,仍需与时俱进。2011年华漫提出“漫赢模式”与“快鱼竞争力”,不再是推销一种动漫的品牌形象授权,而是在深层次挖掘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动漫深度整合营销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快鱼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崭新多赢的商业模式。这种以视觉营销为先导的模式,已初步得到市场验证。修正药业、长白山、魏荫名茶、华图教育都成功和动漫牵手,开始享受华漫提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爱因斯坦说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骨干企业作为动漫产业的标杆,在产业发展、产值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动漫产业正是有了不断上下求索的骨干企业,而变得更具活力与辉煌前景。

2009年11月18日,历时22天的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次展览,浓缩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我国动漫艺术的主要创作成果,涉及美术、影视、舞台剧等多个艺术门类,更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时下动漫创作崭新的技术模式和产业前景。更为重要的是,在“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推出了“大动漫”的概念。

“大动漫”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漫产业概念,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概念。传统的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舞台剧等产品的开发、生产、发行,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产业。而在“大动漫”的概念下,动漫在技术实质上应该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逐渐渗透到如出版、艺术、科技、传媒、商业、影视、旅游、军事、医疗、制造、教育等众多行业。

在大动漫时代背景下,其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由动漫创意、动漫制作、动漫传播、动漫消费、动漫服务和动漫交流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循环体系,还包括整个社会领域中,动漫产业同其他产业构成的相互合作、共生共进、细致密合、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

上一篇:人体解剖基础概述下一篇:电影《悲惨世界》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