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28

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精选8篇)

政策管理论文 第1篇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介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照种类划分,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特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组织工作,涉及主管部门、预算单位、财务部门等多个相关部门,所以必须具备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要求具有高强度的工作责任感、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熟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并熟练计算机操作。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登记、领用、使用、维修、调拨、出售和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为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财政部对固定资产管理十分重视,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难以适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加强资产优化管理方法是高效管理的一种捷径。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意义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物质条件,是事业单位实施各项公共职能、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保护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挖掘固定资产的潜力、改进固定资产的利用价值,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规范处置行为,优化国有资产配置,还有利于防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高效节约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

二、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目前,气象部门大部分预算单位只一味的重视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部分预算单位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重钱轻物;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基本都是由各级预算单位办公室人员兼职,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对固定资产登记管理不够及时,经常出现错记、漏记现象,对固定资产发生的调拨、毁损、报废等情况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从而忽略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日益改善,在固定资产迅速增加的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却远远落后于改革的步伐。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固定资产的总价值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失去了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义。

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根据气象行业为公共服务的特性,气象部门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财政预算资金或专项资金申请购置的,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上缺乏完善的统筹计划,盲目采购、多个项目重复采购、购非所需等现象在一些预算单位比较突出,极大的造成了财力和物资的浪费,而相对应的是导致一些机构或部门因资金的短缺,一些必要的办公设备因资金有限而得不到购置,致使工作在一定范围内的开展受到极大限制,进而造成了气象部门拥有固定资产过剩与紧缺并存的局面。

三、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

1.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

气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实行申报审批制度,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和相关程序规定新增固定资产,对各级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及时发现问题并查找问题来源;对各级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行严格报批制度,固定资产的出处、流向、种类、价值等的处置都必须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对各级预算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清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系统平台作用。

2.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气象部门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购置各类固定资产,长时间的累积,致使其对拥有的资产数量以及使用状况难以准确掌握,存在重复购置现象,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偏低,加上职工工作上的疏忽,资产变动时交接不完整、无法快速完整的查清经手的资产,从而造成资产的流失,存在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有出入较大的现象,给后期的盘点和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四、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的政策

1.完善气象部门的组织结构

固定资产管理是气象部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事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以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为先决条件,针对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现状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完善资产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实行定岗、定人、定位管理,制定合理的统筹计划,实施专业对口、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的组织体系,根据资产管理的权限,合理利用资产进行运作,按资产数额以及单位人员的多少因素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分配。

2.实施固定资产动态管理和问责制

对固定资产实施动态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根据固定资产信息量大、任务繁重的特性,对其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气象部门从2005年开始《中国气象局资产管理系统》进行资产录入工作,到20xx年已经建立了整套比较完善的资产清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同时实施对资产录入增减比变动的情况,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对资金的全面管理、及时掌握流动信息的情况;在有利的工作平台上规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财务单位要严格履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职责,定期对资产进出明细账和资产卡片进行核对,每期末,由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部门共同盘查、清点、核算,另一方面需要对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实行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实施全责分明,出现问题需要有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各单位领导、资产管理员等的职责范围。

政策管理论文 第2篇

一、防止通货紧缩仍需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1、对的基本评价。

19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投资,调整收入分配,刺激居民消费,保证了全年经济增长7%目标顺利实现。总的来看,年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运行基本情况是好的。但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持续。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仍不容乐观。到今年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持续下降了43个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了2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下降了18个月。

2、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进入WTO,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发展,特别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结构性调整,以及改善贸易条件扩大进出口规模,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具体的因素还有:

有利因素:(1)物价水平的降幅有所缩小;(2)国有企业效益有所回升;(3)出口止跌回升。

不利因素:(1)影响金融正常运转的呆坏账问题并不可能短期内解决;(2)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迅速下降。特别是更新改造投资1一9月份累计同比下降1.7%.结构性调整,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很重;(3)消费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始终在低位徘徊;(4)国企改革人员下岗分流后再就业压力较大;(5)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此等等都必然提高社会储蓄率,抑制消费,减少投资;(6)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存款的增长率持续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在较长时期内对总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通货紧缩的环境。这些不利条件,特别是长时间、大范围的物价下降,使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国内需求不振、投资需求不断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型的有效需求不足。加之早几年消费体制没有及时改革,消费环境不好、消费政策限制、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原因,以及长期结构性矛盾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大等原因,这些都助长了通货紧缩。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要保持7%的GDP的增长还需进一步创造条件,进一步实行积极的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

3、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党中央一系列决策核心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人民币不贬值条件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种决策不能半途而废,因为任何宏观经济政策通常都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充分见效。过去我们治理通货膨胀时也用了二至三年时间,现在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形势已得到稳定,虽然还有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政策的效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不正确的认识形势,对已经实施的政策产生怀疑有可能会使过去的政策半途而废,再重新启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现在是要坚定信心,按照既定目标前进。

4、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期,以其启动经济,但这种政策不能过分使用,搞不好很可能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祸根。我国目前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增加,综合债务负担率提高,扩大发行国债的余地越来越小,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受到一定的制约。先说中央财政赤字问题。据统计,1991年一1999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情况,均在3%以内。虽然中央财政赤字GDP比重并不大,但由于中央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不高,目前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经超过60%以上。再说财政潜在的债务风险问题。我国预算债务负担率为9.9%,1999年为11.7%(不含增发的600亿元专项国债)。即使加上增发的国债,我国的债务负担率也不能算高,但应考虑国家财政可能出现的“或有”债务问题。我国的“或有”债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后的债务(包括企业债转股后形成国家承担的债务);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违规举债、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未纳入预算的,包括国家政策性贷款和指令性贷款事实上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形成的不确定债务部分。如果把这些“或有”债务和账面上的债务加在一起,根据国家综合负债及金融风险指数的国际比较计算(综合负债指数=(全部外债+政府内债+银行坏账*%)。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发债历史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潜在债务风险更不容忽视。

5、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考虑。

由于存在国家综合负债率较高的风险问题,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好地考虑使用效果,由扩大需求为主转向扩大需求与增加供给并重,因此,要更多地支持关系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和企业,在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改善有效供给,加快结构调整;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更多地补充社会保障基金;要改进财政资金的使用办法,适当采用财政贴息的措施,引导民间投资投向,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6、对两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存在不足之处的分析。

在充分估计到困难的情况下,要看到治理通货紧缩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经济战线正进行一场战略性的结构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其力度和范围还会不断扩大;时间上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期间要彻底改变目前通货紧缩状况似乎不可能。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困难想得多一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正确制定政策。这种基本判断有助于我们对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反省;当前经济形势的焦点仍然是通货紧缩趋势,如果还是只一味地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而不注重货币政策的配合,很可能只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20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以反通货紧缩为主、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

三、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7、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金融在经济增长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取得最大效率。

8、货币政策作用欠佳的主要原因。

这中间形成欠佳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银行不良资产过重负担形成的过度防范金融风险的原因,也有因需求不足引起贷款不断下降使得货币供应量低位徘徊等原因。

9、金融风险不可等闲视之。

金融风险表现在:(1)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已经显现出来了,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兼并和破产;(2)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虽然目前已经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但实施“债转股”后,短期内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有旧体制的客观因素,也有银行内部的原因;(3)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虽然去年中央财政发行2700亿元国债补充资本金,但仍达不到巴塞尔协议的8%的要求;(4)国有银行经营效益较差,收息率下降,目前国有银行收息率不到60%,亏损加大,风险仍在增加;(5)特别要注意近来银行储蓄存款开始出现明显分流趋势,应重视储蓄资金向国有大银行集中带来的问题。存款向大银行集中,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备付率不断下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要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注意防范中小金融机构支付风险。

10、积极运用货币政策不能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立起来。

只有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才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是明确的,但由于一些体制性的障碍还没有消除,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到位,使得货币政策的效应不尽如人意。为此,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扩大货币供给,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1、改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改革。

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更加有力地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外贸企业和出口产品生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非公有企业的发展,解决城乡金融组织如何满足城乡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的问题。要鼓励农村信用社开展对农户的小额生产贷款,满足有适销对路产品的企业资金。中央银行应适当增加对信誉好、资产质量高的地方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基础货币供给。

四、加强计划和预见性,加快市场化进程

12、关于加强计划和预见性的问题。

去年和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拉动投资。在这过程中每次都由于对经济发展后劲估计不足,存在突破预算、增加发行国债问题。应该对年赤字有一个明确计划,一步到位算清楚,以免中途出现追加赤字情况发生。加强工作计划性和预见性,可以提高我们工作质量,保持工作主动性。

13、关于加快市场化进程问题,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改变。

过去我们只注重政府投资对刺激经济的作用,政府作为投资主休把投资搞上去,以此完成GDP的增长。但是这需要政府采取长期赤字政策,牺牲长期发展为代价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现在主要还得依靠财政政策,还是要多搞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但是要注意政府的财政政策对一些竞争性行业的投资,包括对企业技术改造的项目的投入,不应该由政府自己做,而是要由企业自己投入。投资主体一定要改变,要由政府投资置换到企业,这就涉及到怎样改革政府投融资体制问题。政府投融资体制现在存在的许多体制性弊端,投资领域存在诸多矛盾大多都是由于政府充当投资主体所带来的。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带动民间投资。怎样改革,有些问题急需研究解决。(1)政府投资部分严格把握住投向,预算资金用于的项目一定是经过立项批准的基础设施;(2)尽快促进企业投资主体的形成,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3)制定一切可能的政策扶持民间投资,包括资本市场证券投资;(4)探索和试行高科技企业融资体制,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尽快建立中小型科技企业上市机制。

五、集中力量解决总量矛盾,加大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

14、要认真处理好一个关系,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短期解决需求不足与中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相结合、短期刺激增长与中长期结构调整相结合、短期实行各极的财政政策与中长期防范金融风险和国家风险相结合。

政策管理论文 第3篇

一、《信息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的编写内容

该书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 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及其政策法规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和研究领域;第二部分对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发展现状作了归纳和总结, 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体制和领域, 重点介绍了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发展过程和重要成就;第三部分叙述了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过程, 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主体结构职能, 法规的制定、评估和监控;第四部分详细叙述了分布在重要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 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介绍了包括以下领域信息资源的政策法规, 其中有公共领域的图书馆与档案信息资源、政务领域的政府信息资源、大众传播领域的广告及新闻出版信息资源、私人领域的个人隐私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的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第五部分则从信息技术管理、信息产业管理和信息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角度, 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包括信息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标准的政策法规, 信息市场管理、信息机构管理、信息从业人员管理的政策法规, 信息资源公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最后一部分则从教学和研究的角度, 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的学科建设, 如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信息法学的核心问题研究、信息政策法规研究领域展望等。

二、《信息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的写作特点

1. 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该书不仅融入了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而且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是一本涵盖了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前沿研究成果的专著。

2. 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该书的作者都是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骨干人才,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同时该书把业务研究与理论研究、实践总结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科学、系统地构建了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内容体系, 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专著。

3.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该书不仅涵盖了图书、情报、档案三大学科, 并且综合了法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编辑出版、电子商务等其他相关学科, 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4.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该书既可以作为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图书馆工作者、信息技术人员、政策研究者、法学研究者等的研究参考资料, 也可用作信息资源管理类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学习教材。

三、《信息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的学术贡献

1. 贯通中外的归纳总结。

该书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对国内外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 选取了世界各地的一些发达国家作为典型案例, 剖析了这些国家的法规体制, 并具体列举了这些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 给研究者们一个直观的认识, 使学者们可以通过分析比较我国信息法规的不足,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 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完善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另外, 由于该书对国内外海量的文献信息进行了归纳总结, 学者们可以直接根据总结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新的研究成果, 促进我国信息法学的学科建设。

2. 独树一帜的体系结构。

该书不是将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进行简单的罗列, 而是根据各个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特点, 从信息资源本身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信息产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管理等层面构建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条理清晰, 结构严谨, 让人一目了然, 使读者形成了明确的信息法学思路。

3. 承前启后的开拓创新。

该书除在构建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体系结构上有所创新外, 在内容上也有所创新。如学科建设问题、核心研究领域问题等, 具有较强的学术前沿性。该书对信息法学的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和研究重点领域的阐述, 使研究者对信息法学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研究模式和研究思维则告诉读者具体应该如何对信息法学开展相应的研究;研究领域展望的阐述, 则使研究者对信息法学的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网络炒汇管理的政策建议 第4篇

1.“网络炒汇”的现状及特点

1.1网络炒汇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产品,交易量不断上升,国外许多炒汇公司也想进入国内分享国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带来的利益,但由于政策限制,国外此类公司不能在国内设立机构,于是变相委托国内部分咨询机构或个人进行宣传,并给予较高的佣金,

1.2交易方式网络化、全天化。现在网络炒汇主要通过在炒汇公司网站下载交易平台,交易者将资金汇往境外炒汇公司指定帐户后,可以自行上网进行交易,除星期天外,其它时间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交易。

1.3宣传方式多样化。一是通过网络宣传。境外公司直接或委托境内代理人开设炒汇网站宣传。二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宣传。三是设立外汇咨询机构,由所谓的“专家”现场授课,宣传炒汇的好处,诱使投资者出资。四是通过QQ群、UC等网络工具开展在线宣传、互动交流。

1.4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扩散。以前网络炒汇主要集中在沿海较为发达的城市,因为那里从事证券交易的人员多,资金量大。但近几年,逐渐向内陆中小城市发展。

2.网络炒汇的危害

2.1资金安全得不到保证。国家明确规定禁止“网络炒汇”,个人进行跨境网络炒汇无任何保障。境内网络炒汇公司的合作伙伴均为境外机构,我国监管部门无法对其公司控制。投资人交存的保证金,要事先汇到境外指定公司账户或境内中介人指定账户里,一旦境外公司破产或境内代理人携款潜逃,投资人就无法拿回属于自己的资金。

2.2交易风险大,“网络炒汇”是以保证金交易方式进行,保证金放大一百倍甚至数百倍进行外汇双向买卖,即使外汇价格有轻微波动,都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以最高400倍的杠杆为例,外汇价格只要上下波动0.25%,就可能使投资都的保证金全部损失掉。

2.3扰乱国内外汇金融市场。一是炒汇公司在境内进行宣传,未经许可吸引投资者的资金,逃避了外汇、证券、工商等部门的监管,非法进行外汇交易,对正常的个人外汇投资理财市场产生冲击,而且对培育居民正确的外汇投资理念将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外汇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二是非法网络炒汇引起的外汇资金流动,大多通过侨汇、留学学费、劳务收入等项目汇出、汇入,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统计的准确性。

3.“网络炒汇”蔓延的原因分析

3.1对个人外汇限制放宽。国家大幅放宽了居民个人购买、汇出外汇的政策限制,原来购汇、汇出需要提供真实的用途证明,超过2000美元还要到外汇局审批,而今已经变为年度总额管理方式,个人可在年度5万美元限额内仅需凭身份证就可随时购汇、汇出,使得境内居民投资外汇、期货、股票等境外理财产品变得很容易。

3.2高风险、高收益吸引部分风险偏好强的投资者。外汇保证金交易采用杠杆原理,可以以小博大,对一些喜好投机的境内投资者诱惑很大,一些投资者怀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参与网络炒汇交易。

3.3政策管理不到位。在199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公安部、证监会、工商局印发《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外汇保证金交易为非法交易后,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境内代理机构已改变原有直接收取保证金的做法,改为由投资资者自行汇往境外的方式,规避政策法规监管,在监管部门发现其违规行为后,可以推脱为投资者个人行为,使调查取证十分困难,加之相关法律不完善,难以进行定性处理。

3.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于网络炒汇的监管,涉及工商、外汇、证券、公安等多个部门,但1994年四部委下发的《通知》中没有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也没有有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各部门间各自为政,很少协同监管,同时监管手段也比较少,无法对网络炒汇实施有效打击,使得网络炒汇之风越来越盛。

3.5互联网络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投资者由原来的现场委托、电话委托、操盘手代理等下单方式变为通过网络平台下单,在网络交易平台的设计日益成熟之后,专门为投资者设计的网络操作平台可以使投资者本人即可以查询实时行情、最新资讯,又可以即时下单交易,极大的方便了投资者,也有效的促进了交易量的增长。

4.打击“网络炒汇”的政策建议

4.1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处罚标准。在实际打击处罚网络炒汇时,由于没有相应的处罚依据,各职能部门也很难找出相对应的处罚依据及标准。应在法律上明确参与境外外汇保证金交易的禁入规定,明确规定网络炒汇中涉及的何种资金流动、网上交易等交易行为为非法行为,明确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

4.2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对于网络炒汇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应建立定期联席机制,对打击网络炒汇采取联合行动。如与网监部门联手对互联网上非法宣传炒汇的网站进行清理,封堵炒汇公司宣传渠道。与证券、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发起专项检查,统一行动,打击网络炒汇。

4.3封堵炒汇资金流动渠道。定期搜集、整理境外网络炒汇公司,并将相关名单通报到各外汇指定银行,禁止境内居民或公司将保证金汇往这些公司。

4.4堵疏并举,允许境外公司有条件进入。由于炒汇在国外属于一种成熟的金融投资产品,每年都有极大的交易量。可以制定相关的市场准入条件,使网络炒汇由暗转明,纳入监管体系。同时严格限定交易者的范围,比如可以规定从事股票或期货交易三年以上,总资金量在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才可从事网络炒汇投资。在允许炒汇有条件进入国内的初期,可以适当提高保证金比率,降低投资风险,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的交易保证金比率在7-10%之间,也就是说交易杠杆为10-15倍,由于汇率的波动相对商品期貨市场而言要小很多,可以将从事外汇交易的保证金设定在3-5%之间,即20-30倍的杠杆比率。

政策管理论文 第5篇

一、引言

2015年中国GDP增速持续下行,降至6.9%,创下近25年来最低历史记录,中国经济步入从超高速发展转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同时,中国政策银行出现了“双高”现象,即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其中,中国政策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67%。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的政策银行,同时,又是金融体系的支柱,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发挥政策银行的核心引导能力和辐射效应,是加快政策银行自身变革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对于经济结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有效性需求与有效性供给的匹配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性供给大于有效性需求,这一问题表现为行业产能过剩[3],诸如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加之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意味着上述行业并非是周期性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进行需求侧的刺激只会加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低效率的供给抑制了有效性需求,诸如房地产行业,去库存成为房地产行业当前的主要话题,一方面库存压力大,另一方面大量住房需求的居民买不起住房,这一矛盾是住房的高价格形成对有效需求的抑制,应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降低价格释放有效性需求;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政策银行的不足

1.信贷利用率低制约经济结构调整。信贷配给的有效性是影响经济结构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信贷,企业可以获得资金进行投资,实现储蓄向投资的快速转换,政策银行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桥,政策银行对于储蓄和投资的有效匹配可以提高金融市场资本的利用率,引导和促进资本正确流行正确的行业和企业。由于受到中国经济长时间超高速发展的影响,中国政策银行普遍存在信贷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绝大多数政策银行的资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呈现出随波逐流的状态,即煤炭业火热时政策银行资金流向煤炭业,房地产行业火爆时政策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业,不断朝着非实体经济聚集,而不是有重点有分工的进行全面综合衡量,造成政策银行贷款过猛投向某一行业,行业热度过后,政策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显著。

2.支持力度不够延缓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对传统行业的过度支持形成产能过剩之外,对于新兴、创新、高科技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延缓了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进程。诸如高端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中国制造业的问题不在于制造而在于质造,即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而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诸如玻璃行业,中国还不能供给电子平板玻璃,而平板玻璃供给严重过剩、风电设备关键零件和控制系统难以供给,即供给和需求对接不畅,供给出现结构性问题。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政策银行的对策

1.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利用效率。对信贷项目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尤其要关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项目,必须严格的把关,适当提高信贷门槛,防止僵而不死浪费资源、持续盲目扩张,将相关信贷资源优先配给给阳关产业,通过减少夕阳产业的资金渠道,促使相应的企业退出市场或者逼迫其结构升级;鼓励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不能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一概而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资金暂时短缺,政策银行应当给予支持,实现产业是集中化发展,促进行业回归正常盈利水平。

2.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虽然一直在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但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大力投资教育事业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尽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追赶式发展。诸如日本,日本作为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政府实行明确的产业和科技政策,基于长期的角度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战后的日本政府通过直接资助的方式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颁布《科学技术法》,以立法来确立技术开发研究的地位。

3.提高政策银行自身资产管理水平。政策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需要从“产品—投资”两个端口同时进行提升,主要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净值化。即产品向净值型转变,由于投资和产品一一对应,其波动率和收益率相对精准,促使政策银行向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标准化。标准化是量化操作的前提,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标准化实现类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提高相关资金资源的灵活配置和有效配置;第三指数化。指数化产品相对于非指数化产品而言,其管理的难度要小,同时容量又大,易于确定业绩基准等,有益于大规模管理。第四全球化。随着人民币被纳入SDR,加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全球化视角的政策银行资产管理能够切实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

4.优化资金放贷对象,去产能促进供给侧改革。我国的政策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助力供给侧改革方面也能够给予巨大的支持,尤其是表现在其放贷环节之中。我国政策银行要想能够促进供给侧改革,需要在放贷方面进行三个环节的改进。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供给和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没有永恒的需求端改革和供给侧改革,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不同的经济时期所面临的供给需求矛盾是不同的,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侧的管理都是可行的,问题关键在于哪方的管理能够解决特定时期的经济问题;二是需求端和供给侧的管理并非是完全分开的,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的关注某一端,需要适当考虑未来可能会导致的新经济问题;三是政策银行要转变发展思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服务和助推经济的发展,中国政策银行需要矫正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衡问题,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提高服务竞争力,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推动创业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内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政策论文 第6篇

一、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逐渐建立,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分离。在高管层激励不足情况下,便可能会出现公司经营管理层与公司所有者意愿相背离的情况。企业高管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中的信息优势追求个人利益最优,而不惜牺牲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也即我们常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高管人员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代理成本进而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稳步持续提升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企业高管激励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西方学术界对公司经营业绩与高管薪酬激励关系研究由来已久,而且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多,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位学者:Taussings&Baker(1925)研究发现企业高管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Jenson&Murghy(1990)通过不同时期的统计数据也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证明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高管薪酬存在着正相关关系。Martin&Jessel则发现高管薪酬变化与用资产回报率表示的公司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着关系。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魏刚()、李增泉(2000)、张俊瑞()、杜兴强()等利用我国上市公司不同年度的年报数据对高管薪酬、公司经营业绩、股权结构、企业规模、行业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其中,他们都得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公司经营业绩与高管薪酬激励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三、公司高管激励现状

1、公司高管“零薪酬”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及年报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与国外上市公司相比都较低。而且,公司高管层中领取薪酬的人员比例也比较低,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高管都不在本上市公司领取任何报酬,而是在相关联股东及关联企业领取报酬,即所谓的“零薪酬”现象。

2、公司高管“零持股”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比较普遍。公司高管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数比例比较低,甚至“零持股”的情况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比比皆是。上市公司往往比较注重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短期薪酬激励,而忽视了以公司价值为基础的长期股权激励措施。这就造成很多企业高管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短视化,公司短期会计盈余实现了,而长期发展规划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

3、高管激励措施单一,股权激励(股票期权计划)这一国际流行的激励手段很少能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发现。很多情况下,高管薪酬只限于基本工资加奖金,即使存在一定的高管持股也仅仅是作为一种福利手段而绝非激励措施。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企业高管层长期有效经营的能动性,为公司的长期良好发展埋下隐患。

四、变量、模型设定与研究样本的选取

1、我们按照这一研究领域通用的做法,设定上市公司每股年收益(用EPS表示)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衡量指标,并在本文模型中令其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令公司高管人员(董事长和总经理)年度平均货币薪酬(用AP表示)和高管持股量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数比例(用MSR表示)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对三者关系做简单的二元线性回归分析。

2、为了使模型能比较准确的反映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笔者在选取上市公司样本时剔除业绩较差的ST、*ST公司,剔除同时发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剔除考察年份内新上市公司。在剔除这些公司后,按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分别抽取5到10只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本文基于横截面上市公司样本年报数据,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变量之间的关系,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高管激励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价,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五、实证结果分析

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回归方程如下(括号内为t统计量):(公式略)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高管人员年度平均货币薪酬AP与高管持股总量占上市公司总股数比例MSR的相关系数均为正,说明高管货币薪酬(AP)、高管持股比例(MSR)与公司经营业绩(EPS)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有效的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能促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然而,回归结果也显示,这两个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说明高管薪酬与持股比例激励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即年度货币薪酬(AP)与高管持股(MSR)没有对公司高管产生有效的激励。通过实证回归分析,我们还发现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为0、1也比较小,同时t检验和F检验也不明显,说明自变量AP和MSR不能很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EPS。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得出结论:高管年度货币薪酬和高管持股没有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六、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司高管薪酬激励能够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存在正相关性),但是这种薪酬激励却不能有效地表现为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应变化。分析原因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不够完善,相应管理高层的激励措施相对于国外企业大都比较单一和落后,从而不能有效地为公司经营业绩提高提供动力。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这种单一激励措施也会使公司管理层更侧重于短期会计盈余的改善,而忽视了公司长久持续良好发展的需求。此外,我们还发现高管货币薪酬与持股水平整体上与公司治理绩效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这说明我国的年薪制和股权性激励尚未与公司治理绩效有效挂钩,未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我国的高层管理当局薪酬激励体制尚不完善。

政策管理论文 第7篇

引言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环境污染带来的气候恶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逐渐转向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日益恶化的矛盾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国当下需要大力发展的战略。生态旅游指的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如何能够把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的层面上积极应用起来,是相关环境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环境政策工具的概念和作用

(一)环境政策工具的定义

所谓的环境政策工具指的是,相关部门机构为了能够处理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改善当前的环境水平,尽可能的阻止污染状况的出现,而通过出台一定的政策,同时结合相应的实际措施进行整改的过程[1]。

(二)环境政策工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能够为相关政策的执行提供保障,并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来促进政策体系的完善;其二,它能够把关于环境问题的现实与政策紧密结合,能够在两者之间形成纽带,让理论能够与实践相辅相成,发挥其实际作用[2]。

二、环境政策工具的类型

(一)命令型

命令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公文。它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在环境的治理上尤其适用。可以依靠国家颁布的法令来对生态旅游行业进行约束,做到赏罚分明,让污染的排放能够有所收敛[3]。

(二)鼓励型

适当的鼓励能够让政策具有更好的弹性,尤其是经济性的鼓励能够把生态旅游过程中行为与自身的利益相连接。在市场体制的刺激之下,能够帮助其完善资源的重组以达到最佳配置水平,既能够保障旅游效果,又能够降低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4]。

(三)参与型

公众的积极参与能够弥补上述两种情况的不足,表现为让公众自发的进行环境的管理与维护,随着我国公民环保意识逐步提高,加强公民参与在我国的旅游管理项目中有比较广阔的前景。

三、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认识程度比较低

我国的很多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很多现象表明不少政府还存在着只顾金钱盈利,不顾环境破坏的态度,这些说道底都是对于利益的诱惑。政府部门对于生态旅游往往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上,只能够与“农家乐”进行简单的联系,这种认识将直接影响政府在实际行动中是否把环境政策工具作为有力武器进行实施的结果。

(二)相关环境的政策不够成熟

在现行的生态旅游条款中,大体上呈现出比较落后的局面,并且不够健全,只能通过政府时不时的监管起到片面的作用。由于没有相关政策条文的支撑,很多工作都失去了秩序性,搞得生态旅游市场的管理制度非常混乱,没有相关法律政策的约束,环境政策工具就仿佛是没有牙齿和爪子的老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公众生态旅游参与意识比较差

我国民众对于环境保护参与的意识非常薄弱,很多都不能够合理约束自身的行为,而做出污染环境的举动,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由于我国特有的文化与经济的原因,使得我国人群素质非常低,“某某某到此一游”的乱画行为随处可见,虽然这几年随着环保意识的崛起与网络谴责的力度似乎有所收敛,但是并不能从民族性上杜绝这种事件的发生,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形象。

四、解决问题应该采取的有效方法

(一)政府应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

政府应该有教育民众,让民众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义务,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国民素质已经不能够作为一件小事而进行放任,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可以实行全民化教育,这点可以逐级进行宣传教育,要给所管辖区域的领导布置一定的任务量,通过合理的民众教育,让民众在游玩过程中不会做到乱写乱画,即使出现也应予以制止,并进行说服教育,帮助游人在精神上树立正确的环境态度,以这些任务量来对领导进行考核,能够让环境问题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思想上的误区。

(二)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

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于生态旅游结合环境政策工具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深入到领导的心目中,从本质上转变对环境的态度,而不是表面上的敷衍,呈现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结果。进行立法的同时要严格的进行执法行为,对于金钱的诱惑一定要拿出拒绝的手段并予以打击,发现出现环境问题的旅游机构应该让其停业整顿,整顿之后应该让相关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工作,验收合格方可继续办理。总之,对于环境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盲目的发展经济。

(三)应大力推进生态旅游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

生态旅游认证是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沙漠、以及乡村旅游等旅游区,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特设立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它是本世纪最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旅游形式,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应该全面做好这方面的推动工作,以此来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让游客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通过对于行业与市场的规范,能够逐步提高企业在行业当中的竞争力,在一个环境良性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实现旅游企业自身的最大经济价值。

结论:

浅论企业会计政策管理 第8篇

一是企业会计政策管理现状。主要体现在: (1) 企业会计政策管理时对会计政策运用不恰当。在施行企业会计政策管理工作时, 由于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 忽略了企业的实际情况, 采用僵化的会计政策或者乱用会计政策, 都影响了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发展。有些会计政策是有一定的使用范围的, 虽然企业的经营领域可能相同, 但是实际的销售渠道等方面却可能发生改变, 不能够不顾及自身的情况随意使用, 使得企业会计政策难以发挥作用, 更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这也是企业会计政策管理工作者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2) 企业会计政策管理时对会计政策运用不准确。企业会计政策管理时对会计政策运用不准确也是企业会计政策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一个合格的企业会计政策管理者不仅需要清晰的了解企业会计政策的详细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 还需要准确把握企业会计政策的实施策略。企业会计政策管理者不明确会计政策的实际内涵, 每一种会计政策的内容和使用范围都是有差异的, 只有熟悉企业会计政策的整体内容和要求, 才能够在企业会计政策管理过程中胸有成竹。企业会计政策管理工作不是没有边际的空谈。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企业会计政策的内容、实施策略、注意要点等内容, 就不能够胜任企业会计政策管理的工作。 (3) 企业会计政策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精神。企业会计政策的管理者不能够根据社会的变化适时的调整企业会计政策以及企业会计政策的实施策略。不能够与时俱进, 不能够保持创新就会拖累企业的正常发展, 企业会计工作也就难以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只有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取得发展, 企业的会计工作如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 企业也就难以立足。

二是企业会计政策管理解决措施。包括: (1) 在开展企业会计政策管理工作之前, 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内部详细情况进行分析, 选取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 统一企业内部的会计政策各项指标和操作规范。比如: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所需要采用的会计政策是不同的, 生产能力的不同也会导致会计政策的不同。因此, 需要灵活的运用会计政策, 选取最优的进行实施。不要盲目跟风, 盲目改革, 一定要保证企业会计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利益是一致的, 与企业的发展要求也要相符。 (2) 掌握企业会计政策的实际内容和操作要点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会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顺利发挥应有的效果。在进行企业会计政策管理的过程中, 要监督企业的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政策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会计工作。当然在企业会计政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会计政策的微小变化, 仔细分析是否会致使企业的会计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产生影响, 严谨的进行企业会计政策的管理工作。努力做到企业会计政策管理的科学、合理、有序。 (3) 关注企业会计政策管理的创新研究, 不仅需要提高自己对企业会计政策管理方法的深入研究, 也需要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 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努力尝试, 对现有的企业会计政策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在实际工作中, 发生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如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如何能够保持企业会计政策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都是企业会计政策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是企业会计政策管理发展趋势。企业会计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系到企业未来的会计政策管理方向。制定一个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对会计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约束性。会计规范本身的质量和企业的会计政策的质量是有关系的。分析企业会计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会计政策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首先, 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会计准则导向。通过会计准则的建立, 使得会计和审计人员能够按照既有的原则来处理一些事情, 有一个全面的一致的财会框架。有一个系统的规则之后, 才会有一个关于会计的整体框架来指导会计的行为。其次, 要让企业的会计部门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会计政策的制定这件事情上。会计政策的制度和经济的利益分配是有密切联系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 其结果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随之而影响的是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的变化和投资取向问题。因此, 企业的各个利益主体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非常重视的。然而, 我国的目前发展是没有充分的体现相关利益群体的自主性的。会计政策的制度多是由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人制定的, 而银行、实务等最直接和会计有关系的部门却未能参与进来, 会计政策的主要利益还是偏向于国家的。会计信息是复杂的, 而在实际政策制定的时候却是由政治程序产生的, 这样的现象是不科学的。会计政策的好坏, 不只是理论上是否正确, 而应该是在于其利益集团是否赞同它。因此, 会计政策管理的未来发展, 会更倾向于民主性。第三, 会计政策管理在选择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 要注意有一定的前瞻性。会计政策的制定是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另外, 企业会计管理政策, 在领导方面也是要有变革的。企业的董事会要健全, 而且要有企业的独立董事, 并且, 要配以专业的会计人员, 负责企业的董事提名、报酬、审计以及其它意见。规范董事会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 对双方的责任利益要规定明确。会计政策选择对多个方面都有影响。对于管理当局来说, 其奖酬计划等都和会计政策选择有关系。对于投资者来说, 会计政策决定着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于债权人来说, 会计选择对于债权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对于政府来说, 会计政策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利益。政府的政策法规是制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如果会计政策的选择违背了政府的利益, 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会计政策在某些层面是可以保护企业的利益的。对于股票市场来说, 会计政策还对股票市场有影响。会计政策对股票市场的数据动态有直接影响, 而且管理人员的薪酬等爷是和股票价格有关系的, 而这些都和会计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由此可见, 会计政策的管理,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 向着这些方向发展, 更利于企业的利益和企业的管理。 (编辑余俊娟)

上一篇:中国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稿下一篇:某学院圣诞晚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