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之路快乐而精彩

2024-07-01

让作文之路快乐而精彩(精选8篇)

让作文之路快乐而精彩 第1篇

让作文之路快乐而精彩

尹凤霞

一、现状分析

接到这个班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孩子不爱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皱紧眉头,应付差事。写出的作文当然也就不如人意。为此我找孩子们聊天,找出了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写作文的原因:

1、不想写。老师要求写,所以才不得不写。

2、没得写。平时生活多平淡呀,哪有那么多记忆深刻的大事可写呀。

3、不会写。不知道怎么写,有话写不出来,没有方法。

4、盲目的写。不清楚标准,不知道什么样的才算好作文。

5、写不好。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得不到认可。

既然找到了问题,我就想怎么才能帮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从兴趣抓起:作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当务之急是解决孩子不想写作文的问题呀。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原是话语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不及的场合,就作文。于是,我专门召开了一次班内研讨会,研究作文到底有没有用,用在何处。我抛砖引玉:“当你有事要跟一个远方的亲戚朋友说,他电话关机了,怎么办?”学生说:“发短信。”我说:“短信就是一个小作文。”“汶川地震的时候,你看到电视里面的场面,心里有感受么?”学生的感受很多。我说:“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就是作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作文,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作文的用处。

1、与见不到的人交流时要作文。不方便用语言说时,要作文。

2、写内心感受,有感而发时,要作文。

3、生活中需要作文的地方也很多:写短信、留言条、请假条、自荐书、举报信、意见信„„

以后的每次作文中,我也注意给学生创造好作文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真的是有用的,是为了生活需要而写的。这样,学生的兴趣高了,有了兴趣,后面就好办了。

三、怎样写好作文

(一)、写一篇作文从生活开始

我问孩子们:“写一篇作文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从老师出题开始。”“从写第一个字开始”„„

我说:“孩子们,写一篇作文从生活开始。”

作文的源头是生活,它从生活中内化成为认识,再外化成表达,最后延化到生活中去。如果只抓表达部分,源头的水就干了,血学生自然就没得写。所以要想写好作文,要从源头抓起——学生的生活素养。我从自我做起,带领孩子们热爱生活,教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生活。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在平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完成的。春天草绿了、花开了,我趁下操时间带他们看小草怎样从干草丛中冒尖,看花朵的颜色、形状。班里一个同学看到大家吃午饭时拿餐具很混乱,就自觉的给大家发起餐具来,我并不把这件事直接告诉同学们,而是让大家观察今天的用餐跟以往有什么不同。

所以我班的孩子渐渐地写作文不发憷了,有“感”了就积累下来,写作素材渐渐丰富了,对事情的认识逐渐提高了,能看到事件深层的内涵了。

“材”有了,还要会选。“选材选材”,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素材,才能谈得上“选”。平时积累的素材拿出来比一比,哪个最典型,最符合题目要求,就选哪一个。

(二)、掌握方法才能写好

好的写作方法有很多很多。我们班的孩子爱读书,我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们读完一篇文章就想一想有什么写法是我可以学习的,可以写在文章旁边。这样及时记录,印象深刻。平时上课,我也注意引导孩子们学习好的习作方法。日积月累,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写作方法,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能选择最能表情达意的写法。

(三)、知道标准才能写好

要想让孩子把作文写好,首先应该让孩子知道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连目标都不知道,再怎么努力也到达不了终点。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算是好作文?我想,最基本的是至少要符合题目要求吧,毕竟作文也是考试内容的一项。

孩子们要自己学会确定标准,知道了标准再去努力,就不难了。我带领孩子们根据题目要求,画出题目中的要求,然后把这些要求列在作文标准中。

仅仅有题目中的要求还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些自己认为怎样写好这篇作文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要符合年段特点、符合文体特点、符合这篇作文的特点。

比如写人写事的作文,要做到:把一件事写清楚,让场面和人物“活”起来,给人身临

其境的感受。用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用上一些场面和环境的描写,把事情、人物的特点凸现出来、内涵表现出来。在文章中还要注意及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叫做“有真情实感”。„„

写景写物的作文,要注意: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运用积累的各种写作方法来突出这个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用生活片段来写出景、物特点,用几个方面来写出景、物特点,用抒发真情实感来写出景、物特点,用借物写物的方法写出景物的特点,用对比的方法、衬托的方法。学到的各种说明方法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举个例子,我们班的学生拿到这样一篇作文“一件难忘的事”,他们会根据题目要求和平时的经验列出最基本的标准:

1、先列提纲再作文

2、开头和结尾点题

3、写一件事,最难忘的(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描写来突出难忘)

4、写完修改(错字病句,符合标准)

5、要写出真情实感,真正使人感到难忘

这只是对普遍同学都适用的基本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学生如果还对自己的作文有更高的要求,还可以继续列下去。

同学们根据列出的标准进行作文,就明确了劲儿该往哪里使。

四、让肯定与鼓励伴随孩子的作文之路

写作文是个大工程,从观察、积累、选材、构思到修改完一篇作文,学生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不管学生写的是不是质量很高,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劳动给予肯定,让学生觉得自己没白忙活。我想这肯定就是老师和同学们的阅读,并且阅读后能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帮助。一定要让学生的作文得到最充分的阅读和展示,对于写作文的学生来说他会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有人要读,有人想读。别人读完自己的文章还能表扬我、鼓励我,还能给我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保持他的写作兴趣,并激发写得更好的欲望。对于读别人文章的同学来说,扩大了阅读量,学习了别人作文的长处,还能帮助别人提出修改意见,既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也锻炼了自己的修改能力。

以上是我在培养我班孩子写作文工作中的一点经验,这些还远远不够。作文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我将和我的学生继续探索,使我的学生在这条路上走出快乐和精彩。

让作文之路快乐而精彩 第2篇

人们往往把一些事的发生归为“偶然”,这种认知是片面的,偶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有了前因才有后果,偶然即必然,。所以钱钟书说:“偶然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该付出勤恳的努力,只有经过努力的必然,才能为人生添彩。

著名解梦大师弗洛伊德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犹太家庭,但他却在家里唯一一盏油灯的陪伴下考入医学院,并最终成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的成就可以用语言来概括,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那些奋力拼搏的日日夜夜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弗洛伊德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没有努力当踏板,是不可能走得长远的。

与他相同的还有甘地,一个其貌不扬、个子矮小的印度老人,他通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非暴力斗争和不合作运动,用和平的方式从英国人手中获得了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我们称他为英雄,因为他敢于下决心反抗并为之努力。

弗洛伊德和甘地代表着一类人,他们乐于奋斗,勇于拼搏,甘愿用大把时间去努力,所以他们取得了世人的认可与毕生的成就。如果他们遇到困难便早早放弃,就等于自我枪毙,这些经过努力取得的必然结果又从何谈起?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明星吸毒事件让人不禁感叹“贵圈真乱”,当被捕明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向大众道歉时,他们可曾想过出现这种必然结果的原因?他们吸毒大多是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之所以他们会产生压力,是因为他们还不够努力,一个真正努力的人的眼里只有目标与憧憬。没有经过努力的必然结果,是不会合人心意的,而如果他们知道努力,就不会落到受人鄙视的地步。

如今的人们喜欢抱着“偶然心态”做人做事,以为把一切不如意推给“偶然”便可逃之夭夭,而这种行为会直接导致必然的坏结果。想要好的果,必先种下良的种,而颗种子叫“努力”。我们的国家所需要的是愿意努力的人,而不是整日无所事事,只知抱怨他人的人。我们不会成为弗洛伊德和甘地,但我们却可以像他们那样奋斗努力,最终成为优秀的自己。

让语文因审美而精彩 第3篇

那么, 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这一系列心理功能呢?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 在审美中潜移默化,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提高审美素质。

一、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 去进行联想和想象

语文课的审美对象——课文, 它的字、词、句及由词句组成的形象, 构成了学生审美的基本内容, 是学生想象、体验、理解的基本着眼点。在教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时, 我首先启发学生对冰封雪飘的冬景进行联想和描绘, 进而以配乐的形式, 富有激情地朗读了课文。目的在为学习课文创设美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老舍是怎样向我们描写“济南的冬天”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着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很快地把握住了文中以山、水为主所描绘的济南冬天的“全景图”“雪后图”和“水色图”三幅画面。然后我又接着启发他们:“三幅画面分别表达了一个什么意境?”学生讨论后认为是:“明丽、恬静、舒适、清新、美好”。在此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文中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要求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 以第一人称方式, 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把三幅画面合为一个大画面, 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展画面。结果, 学生情趣非常高涨, 思维也活跃起来。所以, 语文教学要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就应该研究学生灵活掌握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研究如何使学生丰富有创造性地感知, 理解别人的言语表达。只有这样, 学生在运用语言描绘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观点的时候, 思维上才会有新的飞跃, 构思上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应该设置与审美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氛围或情境, 使学生通过各个感觉器官体验其美、观照其美

内化的必要条件是创设特殊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景渲染之中。去感受课文内容, 以产生强烈的感应效果。在语文课内, 以教室为主要活动区域, 以班集体听讲为主要活动形式, 审美情境氛围除了录音、图片、多媒体的辅助之外, 主要地靠教师本身的活动, 以此构成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调。语文教师要能沉浸到课文给予的特定审美情调中, 把握住课文或课题的审美内涵, 通过自身的语态、表情、手势、语言方式以及讲析节奏的张弛抑扬顿挫, 制造出某种“假定性”, 创设出某种活生生的审美情境。如在教《卖炭翁》时, 有的老师让学生口头描述了卖炭翁的体貌特征, 自己还为学生“造型”示范;在讲《孔乙己》时, 他又让学生上台扮演孔乙己, 让学生做出孔乙己“罩”住碟子, “排”出九文大钱的样子, 从中揣摩孔乙己的心态神情,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出神入化的妙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过于注意讲读程序及一节课的时间分割过程, 过分拘泥于交代课文内容和转达编者意图, 往往造成“神”游于课文之外, “情”摒出言表之中的情况, 这当然有悖于语文学科的美育目标。

要构建出这种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学仪态的表现, 都能达到艺术境界。其次是师生能互敬互爱, 有情感共鸣的基础, 进入教学活动后, 在心灵“默契”的状态下, 产生精神共振。再次, 还应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条件, 如教室本身应是富有审美情趣的。

三、应该运用多种方式, 从各个角度帮助学生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协调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 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情是文之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教师抓准了情之根, 就能转变成学生之意, 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熏陶和感染。所以语文教师的审美评判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学生的审美起到强化的作用。它有利于将审美活动推向高潮, 从而在语文教学中能以美启真。因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 才能欣赏到文章中春的妩媚, 夏的艳丽, 秋的悲壮, 冬的瑰丽, 看到美的力量, 认识美的本质。

语文教师一旦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情感, 不仅可缩短与作品的距离, 而且可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 正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节奏, 从初入到渗透再到共鸣, 并准确而有效地将之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 叩动心弦, 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值得指出的是, 由于教师教学风格、特长、习惯的不同, 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手段可能各有迥异, 但其宗不变:即充分利用课文本身的语言因素、结构因素和其他审美因素, 激发学生审美心理功能, 达到因文知美、因美解文的教学效果。

因建构而精彩 因游戏而快乐 第4篇

【关键词】建构游戏;游戏条件;有效指导;提升经验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规程》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建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建构游戏因其主题的鲜明性、场所的固定性、材料的丰富性、极大的创造性、特别是对人数要求多、配合机会多、游戏时间相对较长,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对建构游戏的途径进行了简要的研究探讨。

一、精心准备,为孩子创造有利的游戏条件

要合理选择建构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例如:在小班初期阶段,我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主要是简单的形状,如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等,让孩子能够建构一些简单的造型。一次建构活动中,我出示这些形状的木质积木,然后提问:“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用这些形状的积木来造房子。你们想要造什么样的房子?”孩子们有的说造大城堡,有的说造幼儿园,有的说造肯德基......“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试一试吧。”说完大家就开始游戏,周周从一堆积木中挑选了一个方形的积木放在地上,再找来一个半圆形的做屋顶,很快就造好了房子,他兴奋喊我过去看,“老师,看我的房子多漂亮,还有圆圆的屋顶呢,就跟我们的幼儿园一样......”虽然这次游戏材料简单,但是丝毫不影响孩子们体验建构游戏的乐趣。

同时,要灵活设定建构主题,我会结合正在开展的教学活动来设计相应的主题。例如:在开展《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主题活动中,我就设计了:漂亮的公园、热闹的马路、美丽的小区、古朴的老街等等。在每一次活动之前,我提前准备相关的主题图片、视频,给小朋友观看,并请小朋友们做好建构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实地观察环境,获得初步的印象。看看要构建的主题是怎样布局的?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形状?大小高矮如何?颜色如何?这些都为孩子参与建构游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灵活定位,提高建构游戏指导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我们的活动都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幼儿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最大。因此,在建构游戏之前我要激发孩子进行建构游戏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视频,或者展示相关的图片,以参观的方式导入,吸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游戏的愿望,拓宽建构思路,更好进入游戏状态。也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调动孩子的经验,让孩子一起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主题内容,例如:“我们的幼儿园”建构游戏时,我先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的幼儿园里都有什么建筑?让孩子们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就可以抓住机会导入主题,直接明了。同时,要维持孩子建构游戏的动机。因此,在建构游戏中需要我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发现超出了孩子的解决能力范围,可以做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在一次建构游戏“我们的幼儿园”中,两个小朋友搭花盆做装饰,一个小朋友搭的花比花盆都大,另外一个小朋友提醒了他,他自己意识到问题,赶紧搭了一个小小的花。在这个时候我就用温柔的目光,微笑的神情、适当的语言及时的夸奖了这两位小朋友具有合作意识。这就是用树立合作榜样方式来积极引导孩子,以维持孩子的动机。又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在建构梯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出梯子一级一级的效果,因为不成功而彼此指责,各自气馁,这个时候我会走过去,告诉甚至帮助小朋友们该如何建构梯子。这就是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合作行为,因为孩子太小,缺乏建构经验,需要我的指导。还有的小朋友性格非常内向,自己不知道怎么构建,可是也不知道怎么向别人寻求帮助,这个时候我就应该教会孩子合作的技巧,与人沟通,寻求帮助的技巧。我会带着大家说:“哇,这位小朋友好棒啊,你建得游泳池好漂亮哦,你可以教教我吗?”适时的点拨孩子合作的策略。

三、总结经验,激发下次参与建构游戏的欲望

孩子们建构的成果需要夸奖、赞美,他们希望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建构游戏结束后教师有效、及时、公正的评价能更好地提高下次游戏的质量。以主题“我们的幼儿园”为例,在建构游戏结束后,请孩子们展示自己建构的那一部分成果,我则引导孩子互相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并通过选举选出这次活动的“建构小能手”,请他谈谈自己的技巧与经验,我在他们的发言与展示过程中做积极的鼓励。建构结果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建构的过程中寻求动手、创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社会化,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孩子养成与人交往的习惯。因此,游戏结束后,我会展示孩子合作成果,鼓励孩子的合作能力,给孩子以期待下次建构游戏的信心。同时,要注意总结建构的经验,我通常会在大家的作品中选出比较好的作品指出其中的优点,善意温和的指出其中一部分的问题。对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把建构过程中好的方法,孩子们的合作方法,沟通方法总结出来,为下次游戏主题的深化做好了铺垫。

总之,游戏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只有寓教于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在孩子作为游戏主体的时候,也体现自身主导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穿针引线,发挥建构游戏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五年级作文 第5篇

程老师临时编了chant:I am happy,happy。I am sad,sad,and I am tired tired……然后又把这几个单词放到语境里和孩子们对话。同学们饶有兴趣,很快的记住了单词,程老师又让孩子们加上动作和表情,师生一同表演,强化记忆,孩子们兴趣更加高昂,有的同学们嘴里说着“生气”,脸上却笑嘻嘻的,笑的那样彩烂。最后在听课文录音时,发现录音机没坏,老师高兴地说:“I am very very ……happy。”

这节课教师恰当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可谓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激情对白,预设与生成是那么天然的融合,创造出了未曾预约的精彩,课堂上刻意追求的`总是不那么美,自然的、真实的,才最美、最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首先我觉得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知识的生成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知识的生成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功夫,多预设一些意外,课堂上就不会手忙脚乱。

让作文之路快乐而精彩 第6篇

课堂因高效而精彩

______2013年“四段一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陕西省府谷县第三小学

王俊莲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我校上下齐心,与时俱进、迎难而上,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吹响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响亮号角。带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透着一种执着、一种激情,我校紧跟教育时代脉搏,立足教学实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探索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改革之路。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大力提倡“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等教学形式,突出 “四段一评”式教学环节,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我的课堂我主宰”、“我为我学而快乐”精神为指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启发学生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得教与学和谐共振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预习方法指导,质疑能力培养,合作兴趣激发,优差层次互助,搭建成功平台,遵循 “重体验、重开放、重合作、重探究、重创新”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四段”一评自主教学流程为学———研———展———练。学:指学生的自主学习。研:指学生的合作探究。展:指学生的交流展示。练:指学生的练习,动手实践。评:指对学生课业的评价。“评”以激励式评价贯穿课堂的始终,成为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独立学习——讨论与交流——评议归纳——巩固练习等。本学期我们以转变理念为先导,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问题解决、行动研究为突破口,以方法引领、活动带动和制度建设为保障,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不断结出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更新观念,加强学习

1、加强业务学习。以自学为主开展学习,精读教学专著,经常翻阅一份学科类教学杂志,并撰写学习体会,积极参与交流。参加课题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专题研究和学习,就阶段内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就遇到的问题及困惑进行商讨,制定解决措施,提出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及工作重点。在思想上和方法上尽快适应“四段一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学习名师,大胆改革。

看名师授课,听名师讲座,积极参加“高效课堂”系列教研活动,进行阅读课、习作指导课教学„„做到了操作程序清晰,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注重学法指导,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快乐高效的思想,精彩不断,收获多多。

3、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久而久之,成了难以离开的可爱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与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这是他们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

4、组织学生各类学习成果展示活动

本学期先后组织每周的学习之星、书香家庭活动、艺术周才艺展示活动、读书征文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有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境界。

二、形成特色提高质量

1、教学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点拨,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还要备资源,利用远教资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巧用、活用远教资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精心预设学生的活动。大家不仅用文本资源备课还利用多媒体探讨教学设计,观看远教资源中的课堂实录进行备课。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讲解知识为核心转到以用远教资源的音、色、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为重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2、形成了快乐课堂教学特色。构建小学课堂“四段一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及该模式下的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流程,完成了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该模式让学生基本具备了乐学、会学、自学的能力,及敢于探究质疑及综合反思的能力。走进课堂,看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朝气,他们学并快乐着„„大家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可以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赏析;可以进行美文诵读、名段背诵;可以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慨;可以唱,可以表演,可以通过短剧再现文章情景,总之是让学生在展示中解决问题,还能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提高了素质,收获了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我也改变了过去只教书不研究的现象,提升了自我,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绩,期末成绩名列前茅,及格率100%,优秀率88%,多篇学生作文获奖并发表。,得到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

三、课模推进工作的反思和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㈠ 经过一个学期的强力推行和全面实践,“自主学习课堂四段一评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若干不足,对此

我有如下反思:

1、必须彻底改变教学理念。

从课堂实践看,教师讲得仍然太多,使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充分的发挥。因此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从形到神的转变。

2、必须彻底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规范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实践过程,因为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情况屡有发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必须努力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和依赖心理,必须努力消除学生学习习惯中的粗放和懒散做法,必须努力养成学生课堂学习后的整理和反思习惯。

3、必须多外出学习、进修,提高专业水平的机会,广泛吸取成功经验,避免闭门造车。

㈡ 下一阶段打算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在认真学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政策法规的同时,在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必要的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并努力使研究成果升华到理论水平,撰写出一批有水准的研究论文。

2、进一步细化模式流程。对写作指导课、习作点评课、识字课等课型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流程。

3、积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撰写论文,力争有更多的论文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县高效论坛交流。

4、进行第二次学习情况调查,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对后一阶段的研究加以调整改进。

让课堂因插曲而精彩 第7篇

冠县东古城镇中心小学

张志鹤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千变万化的,再精彩的教学设计也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因为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这些即兴创造的意外事故,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过程,而这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恰恰又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如果处理得当,反而会成为有价值的数学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因“插曲”而精彩!

关键词:“横生枝节” 教学机智 教学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数学活动的开放性强,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过程,当旁逸斜出的“枝丫”突然滋生,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让“横生的枝节”开出奇葩,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份精彩。

案例一: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知识巩固环节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列举着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突然,最前排的李为同学举起双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于是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真想严厉地批评他一顿,但看着他那懒洋洋的并不美观的动作,我灵机一动,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们纷纷说道:“李为他打哈欠,上课不专心学习,又违反纪律-------”我又趁势问:“你们感觉他打哈欠的姿势美吗?”“不美”。我高举起双手然后平放

双手问:“老师的这个造型美吗?”学生们议论纷纷:老师的动作是对称的,比李为的动作美多了。我又进一步问:老师如果为你们拍照,你会做一个动作也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们顿时欢腾起来,摆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对称”造型。这节课学生们异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反思一: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即使教师事先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事件。这节课我没有责怪学生在教学中的不和谐举动,而是提炼其有用的成分,借题发挥使之转化为一曲美妙的“插曲”,让恼人的事故,变成了动人的故事,让“不和谐音符”带来收获,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

片断二: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经过一番铺垫后我说:“你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节课我们就-------”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于底乘高。”我愣了一下随即问到:“你是怎么知道的?”我预习时从书上知道的。我由衷的表扬:“课前预习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那么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倒出来的吗?”他不慌不忙地说:“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他的高剪开,拼成一

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它的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教室里想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由衷地称赞他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能说一下为什么沿高剪开,不沿高剪可以吗?“他摇摇头,不要紧,下面我们就动手试一试。”

反思二:在案例2中,我本来想这节课让学生探索结论,这次突发事件、打乱了教学过程,于是我放弃了原有的教案,审时度势,调整思路,以赏识的态度顺应了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动手验证结论,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也使得课堂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使“横生枝节”成为教学“活资源”。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遇到了太多太多的“不尽人意”的飞来意外,尴尬过,懊恼过,也遗憾过。彷徨过后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失败的经历,在不断的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不断锤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时间久了,积累多了,也能使自己在三尺讲台上处变不惊,让每次意外都能成为精彩课堂的神来之笔,怎样才能机智地把握住意外呢?我也在深深地思考着:

一、包容“不曾预约”,为课堂增色。

在新的理念下,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现象是必然的。它是课程的生长点,引导好了就能成为好课的亮点。那些“不曾预约”的“即兴表演”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透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对课堂上每一个孩子的声音、眼神、动作等予以充分的关注,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引导他

们进行分析、辨别,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找到最佳或较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精雕“横生枝节”,让生成更加精彩

苏霍姆林斯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横生枝节”,我们教师要学会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举手投足,鼓励他们点滴思维的亮点,及时因势利导,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催生他们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愿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

三、巧运教学机智,让课堂充满灵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多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被自己设计的“预案”所奴役,而不敢越“预案”半步。作为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师要敏感的感知课堂,有敏锐的触角。当课堂上出现各种教学“即兴”事件,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必须巧妙的运用教学机智,不断地及时调整预设,抓住学生即时生成的所思所想,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用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让一次次的“随机事件”成为一朵朵耀眼的奇葩。

让复习课充实而精彩 第8篇

如何才能让复习课上得既充实又精彩,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一、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投入感情,才能形成师生默契,复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首先,老师必须对学生存在的差异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把学生作为提高教学业绩的工具,而应看作是一个个有鲜明个性、需要感情交流、不断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绩,承认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认识到:众多的测试,只是知识掌握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绝对不是最终的结果,所以既不能因为测试的成绩而否定学生,又要不断想办法激励学生,让学生进步。

其次,老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是一种易感染的“传染病”,特别是处在情绪波动期的初中生,更容易感染教师的情绪。研究表明,教师的悲观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失望,教师的烦躁会让学生更加烦躁,同样,教师的愉快也会让学生高兴起来,教师的感动也会让学生感动。有时候在沉闷的复习课堂里,教师的一句幽默的话语就能够让学生精神振奋,一个笑脸就能让学生看到希望,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让学生重拾信心。所以,尽管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但一旦走入课堂,就要暂时放下自己的烦恼,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用感情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复习课堂奏响和谐、美妙的乐音。

二、创设情境,创造精彩课堂

1. 整合内容,搭建框架结构。

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充分落实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学生弄清了基本的线索,对所有内容进行了初步复习。接下来要做的是将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概括、提炼,把许许多多的点、线以一定的主题或中心整合成一个面。这样使已经复习的内容更有条理性,更具系统性,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2. 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学语言是主要媒体。教师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情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易把学生带入探索情境中去。

3. 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对复习课中的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需要反复讲解的问题,我们要改变提问的方式,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联系社会实际、增添新的条件等。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但要考虑问什么,而且要考虑怎么问,避免学生产生已经听过、听不听无所谓的心态。问题一提出,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似曾相识,马上翻开书本去思考、分析,显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4. 关注生活,重视时政热点。

在整合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使学生学会阅读材料。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时政热点,把握其中心思想;其次,要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要点要全,不局限于某一节或某一课;最后,要紧扣教材,对时政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同时,还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中考命题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点与当地的实际、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课堂的核心,要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尽量保证全体同学的进步与发展。这个“进步与发展”说的并非每个学生相对于他人的良好成绩,重点在于学生与自身相比的进步,以及学到有益于自身成长的观念、知识。在这个“全体同学”中,对落后生的关注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要从思想上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认识到就算是相同的年龄、相同的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学生的成绩有高有低也是正常的,落后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帮助。

第二,在复习任务的布置上,不宜全班一个标准,要在针对这部分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提供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和完成标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帮助和鼓励,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经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三,应注意当他们通过努力仍达不到自己的学习要求和奋斗目标时,要防止他们因此而产生的新的心理问题,所以老师应告诉学生“不以成绩论英雄”的道理,只要努力,即使是失败也是有价值的,虽败犹荣。同时要为学生设立多种的成就标准,使学生能够重整旗鼓,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继续参与到学习上来。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从心底相信:老师关注的是我的进步,而非我的分数。师生互信的环境能为复习课堂的有效性提供可能。

上一篇:企业办公室励志标语_公司销售励志标语下一篇:广告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