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2024-06-30

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精选6篇)

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第1篇

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开学在际,为进一步做好已复工复产校园周边文化经营场所疫情防控和未恢复经营场所的暂停营业工作,确保全县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安全有序,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经局党组、行政研究,决定在 2020年4月和9月春秋两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做好校园周边已复工复产经营场所疫情防控为抓手,对已复工复产经营场所疫情防控开展重点检查,对未恢复经营场所的暂停营业进行动态巡查,强化责任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和未恢复经营场所擅自从事经营活动,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切实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有效提高监管水平,建立完善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县校园周边文化环境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三、工作任务 1.严查未恢复经营场所擅自从事经营活动。对校园周边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游艺娱乐场所进行全面排查,看是否有国家未允许恢复经营

之前擅自从事经营活动;国家允许恢复经营后擅自变更经营地址,将营业场所设立在中小学校周边 200 米以内,凡在中小学周边 200 米范围内,一律关闭责令搬迁;严格防止违法及低俗文化产品进入校园周边文化经营场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2.严把校园周边的文化市场流通关。对辖区内的演出、娱乐、书报刊、网吧等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检查,严防含有淫秽、色情、暴力、危害民族团结、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内容的演出节目、卡拉 OK 曲目、书报刊、艺术品流通传播。严厉打击非法教辅、教材和封建迷信、色情淫秽出版物等违法经营行为。

3.严把校园周边已恢复经营场所防控关。严格要求校园周边已恢复文化经营场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限流量、全检测、留实名”的原则,督促做好进入人员体温检测,实名登记、不戴口罩禁止入内,对场所内做好通风和消毒,做好场所内的疫情防控知识宣传。

4.开展各类娱乐场所专项检查。针对目前城区内无证经营场所较多,且大部分都没有通过消防合格验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可先由执法人员对无证经营场所进行摸底排查后将情况如实汇报局党组,并由牵头会同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开展联合执法,对无证经营场所进行查处。

四、时间安排

专项整治工作按春秋两季从 2020 年 4 月 6 日至 5 月 10 日和 2020 年 8月 20 日至 9 月 30 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利用宣传条幅、公告、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各经营业主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规范经营,合法经营,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文化氛围。

2.集中整治阶段:在此阶段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将各项整治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确保任务到岗,责任到人。要严格纪律,加大执法巡查频率,规范执法检查程序,创新执法检查手段,做到从严执法,规范执法。严格值班制度,确保举报电话“12318”24 小时畅通,值班人员和带班领导在职在岗。

3.总结验收阶段。要在专项整治的同时,开展“回头看”,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整治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

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第2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等八部委联合制定下发的《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加大对学校内部及周边地区的安全管理和整治力度,切实解决当前影响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突出问题,创造有利我校创新发展和师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迅速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指示和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周边专项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为指导,结合学校“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大力整治影响学校安全秩序的突出问题,通过专项整治,达到“案件事故少,内部秩序好,校园安全稳定,师生家长满意”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使我校及周边治安防控措施明显加强,防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侵害师生财产安全的现象明显下降,消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安全保卫制度不断完善,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不断增强,达到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和群众满意的目的。

三、组织领导

长:冯英双 副组长:娄燕海 组

员:各班教师

四、整治重点

1、依法严厉打击盗窃、敲诈勒索、抢劫师生财物、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摧毁学校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加强学校周边治安巡逻,实行警校共建。

2、坚决取缔和清理整顿学校及周边地区200米范围内的所有网吧、电子游戏厅以及非法经营的录相厅、违章建筑、无证及占道经营的摊点等。凡因噪音、灰尘、烟雾、气味等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工业企业,坚决予以整改。

3、整顿学校门口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秩序,加强学校周边交通管理。

4、对学校及周边外来人口进行清理,加强出租房屋的管理。

5、对学校内部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彻底消除学校内部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对教室、楼道、围墙、锅炉等重点部位要加强防范。经常检查学校安全保卫措施落实情况等,严防火灾、危房倒塌和食物中毒等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6、通过落实防盗抢、防伤害、防交通事故等防范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

效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稳定。

7、继续推行学校内部保卫工作,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门卫室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严把进出关,杜绝学生未假而出和社会上“混子”乘虚而入,确保学校一方平安。

8、进一步完善警校共建机制和民警包保学校治安责任制,经常进行法制宣传。

9、根据学校实际和治安新形势,经常开展以清理网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集中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新环境。

五、具体措施

(1)、集中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宣传工作,大力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大力开展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自护教育、犯罪预警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开展“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室”的主题教育,以典型的案例教育学生不要进入校外营业性网吧和不要浏览有害信息,向他们讲清长期进入这些地方对身体、学习带来的危害性,以增强未成年人自我防范能力。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以安全常识为主要内容,针对广大师生尤其是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学习和训练。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操行观,杜绝一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2)、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彻底铲除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小流氓、小混混势力。同时,要注意化解影响校园内部的矛盾纠纷确保学校政治稳定。

(3)、配合有关部门取缔和清理整顿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游戏机房、网吧,特别是对于师生及家长反映强烈的要进行严格清理整顿,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和非法经营者坚决要求予以取缔,对于符合规定的各种文化场所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4)、整顿校园及周边的交通秩序,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在我校大门口的路段设置明显的交通警示标志(学校路段危险减速慢行、禁止鸣号)、减速带,对于无证经营和影响交通秩序的饮食、食品、生活日用品摊点等要进行彻底清理,防止引发交通事故和一些集体事件的发生。

(5)、集中力量对校园内部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隐患,并认真进行整改,坚决杜绝火灾、建筑物倒塌和食物中毒等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校园内一方平安。

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第3篇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 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 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 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 不允许学生外出, 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 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 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 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 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 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 保证学生人身安全, 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 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 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 不只是这所学校, 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 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 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 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 (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 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 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 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 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 是可以封闭管理, 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 (或家里) 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 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 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 他们总要走向社会, 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 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 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 也挡不住内外互动, 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 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 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 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 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 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 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 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 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 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 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 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 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 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 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 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 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 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 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然而, 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 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 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 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 没有学术的话语, 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 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 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 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 还应看到, 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 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 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 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 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 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 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 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 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 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 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 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社会微环境, 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 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 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 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 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 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 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 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 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 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 不仅校园, 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 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 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 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 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 (即使整治, 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 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 , 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 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 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 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 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 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 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 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 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 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 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 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 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 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 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 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 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 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 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 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 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 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 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 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 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 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 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 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 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 在此基础上, 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 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 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 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 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 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 (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 , 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 (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 。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 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 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 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 有的学生放学后, 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 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 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 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 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 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 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 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 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 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 也非家庭的地方, 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 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 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 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 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 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 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 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 因此存在很多缺憾, 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 我们的调查表明, 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 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 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 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 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 青少年通常 (70%以上的比例) 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 当然也不乏 (甚至亲密的) 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 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 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 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 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 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 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 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 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 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 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 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 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 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 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 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 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 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 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 更没有私密的空间, 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 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 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 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 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 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 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 “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 “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 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 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 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 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 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 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 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 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 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 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 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 提出如下建议:第一,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 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 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 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 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 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 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 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 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 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 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 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 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 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 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 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 吸纳社会力量, 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而不是关上校门, 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第4篇

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为全力打造“平安文明校园”,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贯彻上级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全力构建管理网络,有计划、有部署地推进我校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活动,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保安全、抓教育、促发展”为主题,突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工作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好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和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相互联系,齐心协力,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祥和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活动,广泛宣传,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措施,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上访事件,无周边环境问题。以求师生平安,秩序井然。

二、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彭剑峰 副组长:邵 杰 郑 昕

成员:蔡 飞 练 绍 马文明 赵永光 洪备凯及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目标 坚决杜绝重特大伤亡事故,尽力控制一般事故,确保在校学生安全,力争实现“零死亡”、“零事故”、“零犯罪”目标,争取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和年终绩效考核都名列前茅,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主要工作

(一)大力加强安全法制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科任教师的作用,广泛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法制意识,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化作学生的自觉行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安全观念,了解安全基本常识,熟悉报警、求助电话的使用,具备对危险的初步判断能力,掌握躲避危险和自救的简易方法。

为防止学生在暑期发生溺水死亡事故,学校坚持集中开展安全常识教育,宣传预防溺水常识。学校在5月份开始,开展教师巡河活动。同时发放告家长书以提醒家长监管好自己的子女,防止他们私自下河玩水造成溺水死亡。

(二)大力加强安全工作组织制度建设,努力把校园安全及综治工作纳入正规化轨道。

1、加强工作责任制度。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安全工作职责。建立一支专职或兼职的学校安全及综治工作队伍,动员和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共同做好学校安全和综治工作。

2、落实定期检查制度。要严格按照“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十六字方针,把检查作为做好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每周和重大节假日前必查的基础上,查重点、重点查、查反复、反复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疏不漏,不留死角。

3、结合上级精神制定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群防群治,共建平安校园。

4、健全资料档案制度。建立坚强安全工作台帐和各项安全资料的整理体系,系统的整理安全资料,为“创先”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5、强化安全预案制度。以自然灾害、暴力犯罪、重大伤亡、食物中毒、重大疫情为设想条件,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制定各类事故应急预案,完善保障措施,健全处置机制。

(三)大力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努力营造安宁详和的校园环境。

1、加强门卫安全管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落实门卫工作制度,把好校园入口关。一是加强门卫工作人员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训。二是严格门卫询问登记制度,非本校学生和工作人员必须有完备的登记手续和正当的理由方可进入校园,对不能说明情况的人员应责令其离开学校,对形迹可疑的人员应通报公安部门及时处置。三是严格学生请假出校登记制度。

2、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教师车辆出入校园,应避开学生上下学和人多情况复杂时段,限道、慢速行驶,学校安排学生干部在学生放学出校时进行值班指挥,防止意外交通事故发生。不组织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组织学生参加没有安全保障的社会活动,不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救灾等有危险的活动。

3、加强校园饮食卫生及防病安全管理。配合工商、卫生部门开展对学校门前无证饮食摊点的整治工作,同时广泛宣传倡议广学生自觉抵制无证流动饮食摊点出售的不卫生食品。学校要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做好疾病防治工作,按国家统一规划方案和指导原则,组织学生群体性预防用药。突出对流感及冬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班主任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4、加强校园防盗安全管理。要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管理,做到制度齐全,措施到位。严格落实行政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按时到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擅离职守,并做好值班记录。学校领导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要保持通信工具畅通,保证紧急情况下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5、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内消防设施建设,加强维护管理,确保消防安全。组织师生定期开展消防演练,保证紧急情况下能遏制和消除火情,有序组织师生撤离火灾现场。

6、加强校园用电安全管理。经常检查校园内的电路和用电设施,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7、加强校舍安全管理。学校定期进行校舍勘验检查,发现险情应立即处理。学校对防止拥挤踩踏事故,从实际出发,在学生出操、集合、放学,均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走道列队有序下楼,或适当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要定期检查楼道、楼梯的各项设施和照明设备,准备在各楼道处安装应急照明灯数个,坚决消除管理安全隐患。

8、加强体育安全管理。切实加强体育课、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认真做好技术要领、运动准备、整理活动等方面的指导与安全保护,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体育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

9、加强校园建筑施工安全。针对学校桥梁、道路施工的实际,要求施工队在建设时,设立相关安全警示标志,严禁师生越过警戒线到工地去围观、玩耍,确保施工安全。

(四)大力加强与安全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认真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1、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把侦破盗窃、敲诈、抢劫、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严厉打击针对师生的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铲除校园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

2、坚持落实周末值班行政和教师接送学生制度,防止学生往返学校途中出现打架、被社会闲杂人员敲诈、抢劫、侮辱等事件发生。

五、具体工作要求

1、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安全管理与教育的组织工作,遵循“谁主管、谁负责”和“管业务务必管安全”的原则,周密部署,精心实施,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进一步完善师生日检制度,加强对学校重点部位的巡查,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纠正违规和违法行为。

3、签订安全责任书,各年级、各班排好学生值日表,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创建安全联动机制,与班主任、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及时沟通情况,联防联动,齐抓共管把校园周边治理、打击违法犯罪等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做好传染病预防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有效的控制校园内突发事故的发生。

4、利用班会、健康教育课、政治课、国旗下的讲话等教育平台,经常、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游泳安全、自救自护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把“文明学校”和“平安校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达到“平安校园”标准。

5、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聘请法制副校长举办安全讲座和普法讲座,组织师生观看安全教育警示片,每月举办安全墙、板报,利用宣传橱窗,张贴安全宣传图片,开展小作文、观后感等评比活动。

6、配置合格有效的安全设施设备,并培训师生能够正确地管理和使用。

7、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工作检查制度、校园周边巡查制度、学校校外集体活动审批制度、意外事故报告制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不断规范学校内部管理。

8、强化责任,确保综治工作到位。为了加强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明确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教职工、家长及学生本人的责任,并分别与教职工签订安全卫生工作责任状,同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综治工作落实到位。

总之,我们将举全校师生之力,齐抓共管,为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而不懈努力。

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第5篇

2010-11-11 14:42:32|分类: 总结、计划、方案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近期,福建南平等地区先后发生5起暴力伤害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为贯彻落实市、区、地区领导的指示精神,根据南磨房《关于迅速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市、区、地区领导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周边的安全工作。通过全面、扎实落实各项措施,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不发生危及学校、幼儿园安全的案(事)件,创造良好的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

二、责任分工

综治委:牵头负责学校、幼儿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工作方案,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工作落实,做好督查检查工作。负责学校、幼儿园门前及周边交通秩序管理,并做好校车的安全检查。检查各类消防安全问题,并负责督促整改。

文教委:明确学校、幼儿园的主体责任,督促学校、幼儿园按照公安等专业部门的指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配合办事处及社区有关工作;做好学校、幼儿园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警务站:做好流动人口重点人的排查和管理工作;对学校、幼儿园周边的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排查。

社区警务站: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的治安防控,落实“高峰勤务”工作;加强学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组织开展安全演练。

三、工作措施

(一)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警务站增强辖区防范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行有重点的巡控工作。

(二)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

加强对各类重点人的摸排和管控工作,全面掌握学校、幼儿园周边刑释解教人员、对社会严重不满人员、精神病人以及其他高风险人员的底数。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开展对内部人员的摸排,及时发现各类不稳定因素。对各类重点人员加强管控,做到不漏管、不失控,特别是对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要及时入院治疗,防止发生个人极端行为。

(三)加强学校、幼儿园周边社会面防控

落实学校、幼儿园周边的安保勤务常态机制,依托“高峰勤务”加强校园周边维护工作,安排足够人员做好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的防控工作,并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综治人员在校园周边进行巡视,上下学时段进行职守,疏导交通,提醒师生和家长注意交通安全,对违章违法车辆进行查处,确保交通安全。在校园、幼儿园周边实行精细化和实名制管理,在重点地区设立治安岗亭和固定巡逻路线。

(四)加强学校内部及周边消防安全管理

综治联合消防协管,对辖区内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进行彻底清查,确保不留死角。督促校方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和自查自改工作,保证消防设施器材完整好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严格控制火源、电源,严禁违章使用电炉等电热器具,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五)加大周边环境清理整治力度

对影响学校、幼儿园周边安全的各类治安秩序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加大对学校周边寻衅滋扰人员的清理打击力度,为学校、幼儿园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六)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争取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加强学生及家长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全面提升师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提高对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各方面力量,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工作,坚决防止各类案、事件的发生。

(二)明确责任,务求工作实效

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工作的责任进行细化,明确工作标准、完成时限、贵任人,将每一项任务落实到位,并加强工作的统筹和推进力度,务求工作实效。此项工作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

(三)整体联动,加强协调配合专群结合,综合施控。采取民警、学校内保、治安志愿者“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方式,做好学校及周边,尤其是重点时段的安全工作。要定期召开会商会,加强沟通联系;对突出问题要整体联动,加大解决力度;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形成整体合力。

(四)明确任务和标准

辖区学校、幼儿园周边有治安巡逻志愿者上岗。在“高峰时段”,每个校园门前派出2名治安巡逻志愿者,其他时段要有专人巡视。“高峰时段”为早7:45-9:00,下午15:30-17:00,要佩戴袖标,不得缺勤,不得迟到早退。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分享到:

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第6篇

一、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1、学校成立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周边200米范围内环境问题的调查、举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有关部。

2、加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特别是放学期间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管理,规范学生不良骑车行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交通安全。

3、加强上学放学期间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加强月假学生回家及返校时间的巡逻。防止不法人员抢劫学生钱物、打架斗殴及校外干扰等事件发生。

4、加大力度整治学校出租、出借房屋和流动人口带来的治安、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等问题。

5、学校所在地区在进行道路、市政、绿化、商业经营等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改造时学校要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努力营造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社会环境。

6、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实行地区责任制和门前三包责任制。

二、校内环境整治、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1、学校整治领导小组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实现在校学生犯罪率零指标。

2、加强出租、出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坚决铲除校内集生产、生活、销售和仓储为一体的“四合一”场所;坚决清理出租、出借房屋非法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现象,依法拆除校内违法建设和危险房屋。

3、加强对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学生自觉抵制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等容易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娱乐场所以及街头游商的食品和用品,并能及时对以上违法经营活动的现象进行举报。寒暑假期和双

休日期间,学校要加强同社区、家长沟通,共同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 能力,养成尊老爱幼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4、认真对学校内的所有设施和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有效。检查内容包括:场地、单双杠、球类架子、拔河绳,危旧房屋、顶棚、围墙、墙皮、死树枯杈、锅炉、门窗、护栏、危电、消防设备、食品安全、科学实验药品的使用和管理等,确保各项设备、设施的安全使用,防止各类意外事故发生,努力营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5、加强值班巡逻。抓好校园报警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和审查进出校园的人员,加强机动车进出校园行驶、停放的管理确保校内安全。

6、学校坚决落实安全责任制,发生问题严格追究责任。组织机构 组

长:李永胜 副组长:赖必胜

上一篇:励志的句子短句子下一篇:道路工程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