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

2024-07-22

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精选8篇)

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 第1篇

活动背景: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活动质量。而影响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活动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材料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手段,以上我们已充分认识到材料的先进性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幼儿的发展。一位研究活动的专家指出:“活动材料只是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没有与活动有关的直接和间接指导的情况下,活动材料本身不会有教育意义和可解释性。”。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发展是受到多重综合因素的影响。因而材料投放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完结篇,而是始终顺应幼儿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想充分利用好材料这一教育手段,就需要教师在材料调整中有一定的教育策略。

实录观察:

观察是了解及评价幼儿在活动区的兴趣及能力表现、了解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调整的秘诀是要学会观察幼儿对所投放材料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外显动作和语言表达以及对材料的摆弄状况,分析出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材料。它关系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材料本身效益的发挥,是幼儿成功与材料互动进行建构学习的基础。教师试图从多种角度充分的观察孩子,简单易行的记录分析孩子,其价值不是为了评价孩子,而是为推进儿童建构的系统运转提供策略依据,为材料调整奠定基础。

实录观察一: 参与人数过多,材料缺少。

实录:

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我在美工区中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行盘子的装饰青花瓷,一开始怕孩子不会画,而且浪费就提供了一些圆形的白纸和极少的一次性盘子。当孩子们看到一次性盘子的时候都很兴奋,都跃跃欲试的想去试试自己设计青花瓷的本领。由于孩子的从众心理,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来到美工区来设计青花瓷,但是一天两天„„她们每次来的时候都发现一次性盘子没有了,所以渐渐的来美工区设计青花瓷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分析与调整: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第一次出示材料,孩子在活动时都对材料十分好奇,但由于教师在准备时只考虑材料适合那一层的孩子而局限了投放的数量。这在观察时能及时发现,在准备其他活动材料时可适当增加新材料的数量,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于是,在美工区中提供了更多数量的一次行盘子,积极的引导那些对设计青花瓷感兴趣却因为数量的问题而不愿意来美工区的小朋友们。并在讲评活动中积极的及时的表扬那样愿意大胆设计青花瓷的幼儿,以此来弥补教师对投放材料较少的错误。

实录二:投放的材料,缺乏兴趣。

实录: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教师新增添的材料,幼儿对材料的使用缺乏自信,无从入手实施活动。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班班级里的科常区的“汽车跑道”这份材料最初我投放了下斜坡不同材质的道路(吸管、瓦楞纸等材料),两根平行的跑道以及一张由教师制作的记录表,幼儿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铺上两条不同材料的路来进行赛车比赛,感受不同道路下坡的不同速度。幼儿第一次参与积极性高,拿起材料就开始尝试,并认真地记录,在纸上记录了几笔。可刚尝试一会儿,便离开了,接下来换了两名幼儿进行操作此材料,结果也都草草收场,之后的活动中,跑道材料大多被用做开车的马路,并未起到比较的目的。针对上述幼儿出现的情况,我进行了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材料不再吸引他们。其次,材料投放偏向高结构,幼儿在最初的操作中就会被这些目的性给吓跑。

分析与调整:

我进行了第一次的调整:将记录表暂时撤离,增加跑道的数量(在另一端同样添加两根平行跑道),形成了一座“桥”。并请幼儿将孩子自带的小汽车放在这份材料中,孩子们注意到了材料上的变化,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纷纷来到汽车城,拿自己车子和同伴进行赛车,他们似乎对上桥下桥特别感兴趣,活动中他们拿着小汽车反复的比较着,可矛盾也开始产生:提供的车型各种各样,对幼儿的比较造成了干扰,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争吵着到底是谁的车子下坡比较快。久而久之,孩子们不比了,汽车再次停到了停车场中。作为老师此时知道在活动中跑道、车型对下坡的速度都有影响作用,其次斜坡上一次只能铺设两种不同材料作成的跑道,对整体的比较帮助不大,幼儿经常会再则因为距离较短,部分跑道上的小车速度难以区分。根据分析的原因,我对材料进行了第二次的调整,这次我从难度上给予降低,为孩子提供了同一规格的车型,另外将斜坡下端的拦板去掉,小车下完斜坡后继续在桌面上行驶,将规则提高一个纬度,即看谁跑得远。另外增加了记录方式,也可在桌上作出小车在各个跑道上跑出距离的小标记。结果在之后操作中,幼儿有了公平的竞争,不仅活动中有了积极性,而且也有了更科学的记录方法,对于幼儿的观察很有帮助。

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似乎又不满足了,在一次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到通过改变斜坡高度,小车跑出的距离和速度也都有所不同,于是我马上又对活动进行了第三阶段的调整,对原有固定的下坡高度改装成活动的,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坡度进行自由调节。活动又顺利开展下去了。

实录三: 多次完成任务,失去挑战。

实录:

在民族棋这份材料中,在投放的第一阶段,孩子的兴趣还是很高的。愿意在通过投骰子的形式,按照骰子上的不同规则进行玩棋。但因为民族上的数字都是正常的1-2间的顺序数数,经过孩子的一段操作中孩子已经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这份材料玩的人就越来越少或是玩玩就走开了。

分析与调整:

这份材料在预设时原本就是有两个点:一是帮助幼儿巩固的数数经验,第二就是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能按照骰子上的规则正确的下棋。但就孩子现在的操作情况而言,发现的问题是孩子对这份材料的新鲜感没有了,而且这份材料当前所具备的难度对于孩子来说有些过于简单。所以我做了以下的调整。

调整次数

调整内容

调整后效果

第一次

(持续2周半)将数字棋中的数字进行了调整,每一步中数字间隔的2个数字,主要发展孩子的两个两个数的数数能力。

孩子们对这份材料的操作又重新有了兴趣,同时充满了挑战性。部分幼儿对两个两个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这部分孩子也愿意来尝试这份材料。

第二次

(2周)将数字棋中每一步的数数是单数数(20以内),如第一步是数字1,第二步就是数字3 幼儿对双数已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对单数数充满信心。单大部分幼儿对单数数的规律发现的不是很快,需要在操作几次后才了解。

第三次(1周)将数字棋中每一步的数数是单数数(20以内),如第一步是数字2,第二步就是数字4。

孩子对前两次的的操作已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对这次的材料的调整很顺利就找到了数数的规律。

总体反思与思考:

策略一:丰富材料种类,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一份材料的初期阶段孩子的普遍的都很感兴趣,因为对于有新鲜的材料孩子会跃跃欲试的想”尝尝鲜”。但孩子对新材料的兴趣往往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不仅有利幼儿的探索、发现与提高,使幼儿的活动内容更趋丰富,同时也能促进幼儿活动主题纵向,横向发展,帮助幼儿进行操作。

策略二:增加辅助材料,拓展活动目标。

孩子经常操作这一材料时间长了已基础掌握了活动方法,这时我为幼儿添加的另一个辅助材料.如:在图书区中一份材料叫做朋友的名字,一开始是小朋友用照片与名字的匹配,一段时间后我添加了学号配对表,也就是添加了统计因素。我对材料调整后我发现,幼儿操作发生了变化,在添加的情况下,幼儿带着原有的经验和获得成功后的自信逐级而上,在掌握对应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统计的方法。

策略三:组合原有材料:延长活动生命。

观察到幼儿在活动进行中对交往的一种需求,所以在一段时间的活动后,我及时回应幼儿,将2分材料“小记者”和“门牌号”这两个不同区域材料的进行合并,组合,融合成一个新的活动主题,让幼儿和同伴进行互动,调查不同小区里都住了哪些同伴。以拓展丰富活动内容,延长材料的生命力。

策略四:设置活动障碍,提出新的挑战。

在投放材料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性德拿掉了部分的材料或增加了老师的照片,从而使幼儿活动出现了新的问题,有的幼儿就放弃了,有的发现少了材料的就求助于老师,此时我就激励他们继续活动,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给幼儿提供了更大的探索和实践的空间。

在调整材料的实践中,我也不断的在反思自己的工作。开始真正学着了解、倾听、认同、顺应孩子,更进一步的对教育本身的元素有了重新的思考。

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 第2篇

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剪灯笼》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孙老师指导的个别化学习《剪灯笼》,其目标为:

1、感受剪纸民间艺术的美,了解挂灯笼是中国喜庆时的习俗之一。

2、发展手部精细动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活动准备: 灯笼图片(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葫芦形等),剪刀、手工纸、废纸篓。玩法分别为剪单个灯笼和双灯笼。

案例描述:

描述一:

师:把欣赏过的动物放到哪里?放回到盘子里。(师边讲,幼儿边做)

幼A:给我一把剪刀。(教师将操作篮递给幼儿,幼儿分别从中拿了剪刀和记号笔。)

幼A:(边讲边剪)我是这样剪的,我和老师不一样。(教师及时用微笑回应)

师:你们今天想剪单个还是双个的?

幼:(有的回答单个,有的回答双个)

师:可以啊,不一样的也可以。(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师:(其中一个幼儿笔没水了,教师提醒到)换一头试试。

师:教师将操作篮放到桌子中间,并告诉幼儿剪下的废纸放在筐子里。

幼B:“我剪完了”

师:剪完了是吧?这是单个灯笼,并且鼓励说:要不要再挑战双个灯笼,剪两个灯笼试试看好不好?幼儿看了看材料,点点头,但她并没有继续挑战,而是等到老师第二次巡视时又鼓励了一次才继续操作。(另外一个孩子也剪好了单个灯笼,教师同样鼓励着幼儿继续挑战双灯笼。

描述二

幼儿A:我的灯笼剪坏了。

师:(老师直接说)这个纸是不是太小了?要不要换一张大一点的?把小纸放旁边,拿一张大纸。但幼儿坚持拿着小纸操作。

幼儿C:我的灯笼剪坏了,但是我不记得从哪开始剪了。

师:那你去看看步骤图(幼儿去看步骤图时教师帮助幼儿分析步骤图上灯笼的减法)

案例分析:

活动中教师能及时鼓励幼儿挑战自己,这样的指导对于幼儿剪纸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及时有效的鼓励是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最佳方式。教师的指导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大班美术活动中的常规应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习惯,活动物品的摆放应是师幼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描述一中,教师在观察现场帮助幼儿递剪刀和记号笔,这完全是幼儿可以独立完成的事儿,至于废纸放在哪、记号笔没水了,作为大班幼儿他们有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一小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生活和学习中已经逐渐养成的良好卫生和习惯,诸如此类的常规如果存在问题完全可以在活动总结时提出,而不是在活动中一一帮忙和提示。活动的总结不光是针对观察对象,更可以面对全班幼儿总结,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们玩游戏时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教师也不用反复的对每位幼儿重复同样的问题。描述二中,孩子在出现问题时和遇到困难时,教师没有给予孩子思考和探索的时间,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并急于指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我想活动的重点应是观察幼儿是否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否能否思考灯笼被剪成两半的原因、能否先构思后剪、能否多次打开并折回后再改进,以及有困难能否向同伴、教师求助等能力。但教师的指导行为对幼儿以上能力似乎没有太大帮助。

个别化学习与个别化教育的思考 第3篇

我们处于变革的时空中,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不一定都乐于积极参与变革,惯性使然。

近期听了一些课,尤其是青年老师的课,不禁赞叹学识、欣赏风采。在课外也看到了众多青年老师积极、投入、好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水准,以及革新的勇气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运用。由此对外界感叹“十一学校教师阵容豪华”产生了一些同感。

公开课大多看上去都“很滑顺”。然而这样的课是不是效率最高、学生收获最大呢?不见得。有很多办法可以使课上得很“滑顺”,一是反复研磨。一些参加市级比赛、全国比赛的青年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原来自己很有想法的一堂课,经过各级“专家”的屡次“打磨”,最后上出来的往往跟自己的初衷大相径庭,怎么上的都不知道了。二是选择简单的、好处理的、经典的内容。这样当然学生可以完全跟得上进度。类似的伎俩还有很多……老师们都知道,本学科内有些专题“好上”,有些专题则“不易处理”,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挖掘和设计。全体学生齐步走是一种糊涂人的“理想化”课堂模式,真正的学习是在每一个个体的思维、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有的人会讲建构主义,但是不理解建构主义,于是也就不易真正践行建构主义。

总之,优点不必多说,公开课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讲得多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可能大家这样理解,公开课嘛,教师必须展现自己的才华,要不还能让听课的老师前来坐着看学生自学自研?我们说,老师的讲解不一定是讲课程的具体内容,而更应该讲学习的策略以及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思考的导语。课程讲授中设置的“台阶”过于密集,全班齐步走的现象普遍,大多可谓“掌控课堂”自如。总之,小班化于学生学习的优势没有凸显。

个别化从课堂上教师少讲开始

为什么我们提倡少讲多做?因为很多时候老师一开讲,就有两类学生开始休息。一类是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特别是已经进行过自学自研的学生,他们听常规的讲课几乎味同嚼蜡,即使意志力再坚强的学生,也很难控制好自己。2003级的钱坤同学,高考裸分701,全北京市第四,高三阶段他常常在我的化学课上睡觉,慢慢地我也就默许了。因为那时我们没有分层,自主研修制度也尚未建立,与其让他在那里“嚼蜡”,还不如让他好好休息一下,可以提高后边课的效率(我知道,关于化学学科他该做的都做好了)。另一类不说大家也猜得出,那就是一些基础薄弱、意志力不够坚强的孩子,他即使在课的开始还想努力坚持,但无论如何我们的讲课也很难跟他的节奏同步,三下两下,听不懂的越来越多,自然就跟不上课堂节奏了。

有的老师感叹,目前虽然班额小了,但由于担任的教学班数多了,学生总数并未减少多少,所以课余时间的个别化还是很难。我认为,个别化首先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把学生从课堂放出去几个

按照传统的说法,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再创造的过程。新的说法,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个性、弘扬个性的过程。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必须承认,学生的学习是他自己主动的行为,面对集体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老师都是具有社会良心的人,所以我们的课堂设计极少有针对班上学习基础最好的学生的,而往往恰好相反——唯恐一个学生跟不住课堂节奏。这样就苦了那些成绩好、进度快的学生。他们除了可以在课堂讨论、回答提问中获得一些心理优越感外,学业方面的收获就小多了。课堂上他们存在的目的主要是“陪太子读书”和“陪老师玩”。

当然,无论我们如何设计,也存在极个别学生跟不上进度的情况。这些学生往往并非起点就低得跟不上,而可能是由于情绪问题、注意力临时被分散,或者是身体健康状况引起的。在24人以内的小班化课堂,理论上教师的注意力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情况下,个别化课堂教学研究很有必要。个别化就是要让能飞的飞、能走的走、能爬的爬。首先我建议把能飞的直接“放飞”。

2010级我带的科学实验班里有几个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他们跟我上的常规化学课三年中不超过100节,最终结局是,竞赛成绩、高考总分、高考化学课成绩都非常好。再比如,今年高一科学实验班的韩云飞,他其实早在初二阶段别的孩子尚未开始化学学科学习的时候,就已把高中化学教科书都看完了,自己家里设置了化学实验室,连十一学校实验室没有的仪器、试剂都有可能从他家里找到。这样的孩子,还需要跟着班齐步走地学化学吗?

如果我们深入调查了解就会知道,这样的学生已经不是个别,而是有一批。

基础好的自觉地放出去了,课内留下的更有可能受到关注,这就是个别化,整体的教学效率就提高了。

可能有老师担心,“把学生放出去自学,万一他不自觉偷偷玩了怎么办?”你以为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就不玩吗?他消极、不作为还不如玩一会儿呢!“他虽然成绩好,但是不够规范,思路有点‘野’,在我课堂上可以规范一下。”问题是,他在课堂上由于无聊的时间太多,会一板一眼地跟着我们的节奏“规范”自己吗?初中、小学老师难道没有注意到训练他的规范吗?为什么没有练出来呢?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特别是互联网日益发达、信息化急剧加速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相信,基础教育阶段的绝大多数内容学生是可以自己学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影响根本在哪里?就是解放了生产力。教育也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教育的前提是信任,信任是解放学生学习生产力的根本之道。读过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教育诗》的人,都应该对其中马卡连柯信任原来的社会痞子卡拉帮诺夫的“信任教育”印象深刻——为了教育,他竟然敢让那小子独自一人带着校长的枪去异地替他取一笔巨款!与卡拉帮诺夫那样的有案底的痞子比较,我们的孩子不得可爱一万倍吗?有什么不可信任的呢?何况我们还有什么前测、后测、过程性评价在“威慑”、把关呢。

我敢说,放出去一个,就是解放一个,甚至原来一些看上去不是那么聪明的孩子,他们私底下会把获得自主研修资格当成一种荣誉的(按说,我们不应该利用这样的虚荣心)。

放出去的学生并非就不管了,一是还有单元的前测、后测他要参加,老师顺便掌控一下他的学习情况;二是老师要跟他协商他的学习内容与进度,不断给予学业和发展方面的个别指导。

关注“离群的孤雁”

凡是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有派系存在。一个班里,总有个别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基础、心理特征的不同,很难跟别人“玩到一起”去,这类孩子往往比较孤僻;也有的由于从小学阶段就过于活泼好动,甚至甘心成为同学的“笑料”和“玩物”,慢慢地他自己都认可了受虐的地位,从来不想自己跟同学拥有同样的自由与正当的权利。如果我们老师也对其不加过问,孩子就会日益孤僻,最终形成很不好的个性,教育的意义在他这里就丧失了。孩子自己也很难获得幸福。

老师必须善于以职业的爱心悉心观察、了解班上孩子的情况。通过我们的努力纠正他在自己和周围同学眼中、心中的地位,使他抬起头来走路,培养正常的个性、积极的心态、自主的意识。

李同学,初中入学时成绩很好,数学一直拔尖,后来不知原因地对数学日益厌恶起来,不仅数学成绩从V降低到Ⅲ,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开始下滑。老师们只觉得孩子变了,于是对他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热心。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他肯定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所有这些变化,情绪一天天坏起来,有时急了还破坏公共财物,在老师、同学眼中就成了坏孩子。我教他后从原来老师那里了解到他的过去,就跟他聊,无意中我观察到孩子裸露皮肤上的疹子,于是问起这个病,孩子自己倒是没有多大意识去把病情跟学习挂起钩来,但我分析认为,正是这个恼人的疾病使他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难题需要凝神聚力,而麻疹却让他难以做到。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一方面不再对数学厌恶,另一方面对我这个老师也逐渐亲近起来,对待学习和学校生活也就不再抵触。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理解的。

袁同学,第一次是在导师组集会上,我点名后他未到,其他26个学生竟然面面相觑,私底下对视一乐,没有人乐意跟我讲这孩子去哪里了。经过一再追问,才有人小声说刚才大会上看到过这孩子。果然,约10分钟后孩子来了,说是去卫生间来着。结果学生又是一阵无厘头的哄堂大笑。

后来上课时我发现,这个孩子独来独往,几乎天天迟到,很少有要好的朋友,常常做出不同于常人的举动。同学们都认为,“袁从来如此”,言语间“他今后仍将一如既往地如此下去”。

于是我跟孩子单独聊天,从家庭状况到他本人过去的教育经历,几乎都没有任何意外。而且孩子还跟别的同学不同,他从初一开始每天都是自己骑车上下学,只是家长对他的学业没有要求,也很少有什么指导,听之任之。他倒也不是坏孩子,也不调皮,就是有时作业不交,经常迟到。

我跟他谈话,首先肯定了孩子不给父母添麻烦的行为,举例子对比一些孩子的情况,说明他内心的善良、行为的规矩。然后让他自己说说高中跟小学初中的学习有何不同,应该有何不同。虽然孩子不善于言语,但看得出来他对我的话一直都在认真听。估计是由于过去大家习以为常地冷漠他惯了,很少有这样正式的谈话——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青年人的谈话。最后我只给他提了一个要求——保证每天不迟到,结果他完全做到了。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进步,尽管后来还有一些反复,但他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意识看上去真是建立起来了,绝对不再有通过受虐引起周围人注意的行为,倒是经常有一些自我思考、自我决策的实际行为发生。

课堂上也有“离群孤雁”。自主分组(讨论、实验)时,总有个别学生不怎么受待见,几乎没有人愿意跟他同组。对此,老师要“看破而不点破”,课后做调查了解的同时,鼓励、拜托一些学生主动一些,同时也就形成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

个别化不是依赖家长,不可滥用通信便利

教师与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角色是不同的,既要积极合作,又要注意合作的方式、内容,不可推诿避开自己应担的责任;但不可相互串位,更不要相互替代。否则,学生的感受将是混乱不堪的,他将很难获得正常的发展。

家长的角色是什么?家长是孩子发展的根。孩子的德行源于家庭教育,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甚至学习习惯都源于家庭。在孩子的德行方面,历史证明,家长的作用是学校和教师无论如何都替代不了的(这样的认识多少有些消极,是吗?但事实的确如此)。

教师的角色是什么?他应该是社会派往课堂的代表。首先他应该是正义、激情、公平的化身,是睿智的长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如果教师完全陷入世俗,跟着家长只看孩子的分数过日子,孩子一时成绩不佳就“沟通”,弄得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心情不好,他那对自己成绩的反思、愧疚之心很快会被反抗、抵触心理替代,对待学习这个他本来赖以取得好感的工具(是的,对很多现在的孩子来说就是这样的)产生无限的厌恶。于是,我们老师、他们家长以及孩子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同样道理,孩子一个小考成绩较好,我们也一样立即跟家长“告喜状”(请谅解我这么使用词语),于是引导家长与孩子都把成绩本身看得比什么都重,这样的所谓鼓励、表扬未必是好的教育策略。

飞信、微信等各种现代通信手段的发达,使得家校联系方便多了。但我们不主张滥用。尤其是一些专职家长,有事没事就关注孩子,恨不得一举一动尽在掌握才好,这对于孩子的发展不是什么好事。“家长、教师一个鼻孔出气”,孩子还有没有活路?哪怕撒一个很小的谎都会瞬间被戳穿,当他知道家长与教师这样密切的关系时,他还能不能信任我们呢?我们尤其需要小心的是,来自教师的信息,会在家长那里自动放大若干倍后使用。所以,传递给家长的任何信息,都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教师是教育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就是如此定义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培养家长的教育力。在家长面前我们是专家,请大家不要看轻这个称号,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以使这个称号名副其实。虽然国家危亡之际不能依靠教育救国,但是和平时期教育确实可以改变国家。

青少年是单纯的、阳光的、积极向上的,不乐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群人,如果我们老师——成年人世界的代表倒是率先向世俗投降了,学生还能看得起我们,虚心接受我们的指导和教育吗?

摘要:教育的前提是信任,信任是解放学生学习生产力的根本之道。学生的学习是他自己主动的行为,面对集体的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个别化学习与个别化教育首先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思考;调整策略

幼儿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2013年4月16日和17日,在我市教育局李老师的精心组织下,

我们有幸现场观摩了文化里幼儿园、开发区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的集体教育活动、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户外活动,并聆听了两所幼儿园的两位领导和三位教师的经验介绍,启发多多,受益匪浅。

一、观摩后的感受

走进两所幼儿园,感受深刻的是幼儿园的教师在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观察指导以及活动形式上都体现出融趣味性、操作性、教育性于一體,在活动中彰显了幼儿意识、课程意识和审美意识,体现了区域活动日常化、个别化。尤其是区域活动的开展,更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智慧。

1.延伸主题活动有效。观摩中,体会到两所幼儿园真正把区域活动日常化落到了实处。她们把区域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在区角里投放主题活动所需要的丰富材料。如,小班制作毛毛虫,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幼儿制作了毛毛虫,但由于幼儿能力各异,兴趣不同,教师在区域里又放置了丰富的制作毛毛虫幼儿所需要的制作示意图、各种材料等,让幼儿进一步去探索,去操作。

2.活动空间巧妙利用。每个班级的空间都被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了,每个角落都有幼儿活动的身影。教师根据本年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结合幼儿各年龄段发展目标,创设了10余个活动区,有的区域在活动室的一角,有的区域利用墙壁,有的区域利用橱柜,有的区域利用衣帽间,有的区域利用休息室……总之,教师充分利用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为幼儿搭建个别化学习的平台,虽然有的区域就只有一个幼儿,但也看得出他玩得很投入、很开心。

3.材料投放目标明确。走进每个班级,看到各区域中的材料,一下子就能意识到教师在材料投放上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仅材料丰富,而且趣味性、操作性、层次性都很强。比如,操作区放置了操作示意图,即使教师不一一讲解具体如何操作,能力强的幼儿一看也就知道该如何操作;数学区,形象直观的“电影院”“种植园”等教具,幼儿一看便知是做什么的,音乐区,乐器、节奏图谱、动作示意图、服装、道具的提供,幼儿在活动区里,即使没教师指导也能玩得津津有味。

4.充分观察关注幼儿。活动中,教师注重充分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过程,充分照顾到了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及时分析幼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如小班建构区有个幼儿拿着积木扔着玩,教师发现后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后来那个幼儿认真搭建起来,还受到了教师的表扬。

二、我园现状

1.活动时间给予保证。我园从上学期开始,对课程编排时间进行了调整,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半个小时区域活动时间,保证了区域活动日常化。

2.活动空间利用不够。各班的桌椅、橱柜摆设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调整,但空间上还未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休息室、墙面、地面、楼道等空间利用不够。

3.区角内容挖掘不深。我园实施的是五大领域教学,虽然教师能够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确定区域内容,但内容还比较单一,所设区域少,尤其是角色区和建构区,受场地、材料限制,教师有畏难情绪,开设甚少,而且对区域内容挖掘不深、不透。

4.观察指导不知所措。由于我园大部分教师是新转岗教师,她们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交流分享两个环节的把握普遍存在困惑,不知道观察什么,什么时候介入指导幼儿,交流分享什么。

三、调整策略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针对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存在的困惑、问题,找准切入点,组织教师通过业务学习,掌握有关区域活动的理论知识,同时,组织教师观看此次观摩活动的录像资料,结合具体的案例开展研讨,进一步内化理论知识。

2.注重实践行为跟进。定期进行区域活动环境、材料、常规检查,要求平行班教师之间开展观摩活动,重点围绕观察指导、交流分享进行互助评析、反思调整。

3.因园制宜优化空间。各班结合实际情况,最大化挖掘、利用现有空间,让桌面、地面、墙面、室内和室外都成为幼儿区域活动的空间。

4.依据指标创设环境。各教研组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标,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商讨制订大目标,对各区作整体布局,如发展社会性的、激发艺术热情的、科学探索的、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等等,保证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有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同时,随着幼儿兴趣慢慢的转移,教师和幼儿一起根据新的目标及幼儿所关注的内容收集材料投放在区角中,逐步替换原有的材料。

总之,能适合不同性格特点的、多样的内容、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兴趣发展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才能有效保证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0(04).

[2]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视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8(03).

个别化学习思考专题小结 第5篇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让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探索发现,并在合作交往中积累各种经验从而不断发展的活动。它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经过一学期对于个别化观察与指导的学习,让我对这个除了集体学习活动以外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有了些自己的体会。

一、给个别化学习赋予一定的情景性,游戏性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明:生活化、真实性的游戏情境更适合小班幼儿。因此我们努力使材料的投放更显趣味性。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操作、互动中获得了经验。在创设个别化学习材料时,尽可能捕捉和挖掘儿童生活中有意义的信息,融入儿童经历过的生活素材,赋予物化材料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使个别化学习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饱含情感的温暖。

如在主题活动——娃娃家创设的“打扮宝宝”活动中,让幼儿把收集到宝宝衣服、裤子、袜子、帽子等放置在区域中,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为宝宝穿着打扮,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调整操作材料,增加一定的情境性,为幼儿准备了收纳箱,以收纳箱的隔离来帮助幼儿整理物品,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做爸爸妈妈,体验了劳动的快乐。这样个别化学习和游戏巧妙结合,不仅使学习内容有了延续性,更使每每个活动内容都相互互动起来,赋予学习内容情境化、游戏化,也更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同样在提供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材料中,我们都会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能够活动的材料,使环境与材料接近于生活,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

如在主题活动——小兔乖乖中,我们购置了一个真实的小兔子,并发动家长带来了小兔子爱吃的食物,请幼儿自己喂食小兔子,关注幼儿的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对个别化学习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是他们最信任、最信赖的人,所以在当其遇到困难、困惑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向老师进行求助。这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推进游戏的进程,教师就要介入游戏。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幼儿,在抛接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千万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案例】崔崔和昊昊选择了操作区的拼图,他们对拼图很有兴趣也很有耐心。一开始,两个人都在安静地拼插着自己手中的拼板,过了一会儿,崔崔开始烦躁起来,他面对自己手中较为复杂的拼板有些失去耐心。这时,他就对我说:“张老师,你帮我找。”我就对他说:“崔崔,老师不能帮你找,你自己的事情要你自己完成。”他一听,先是皱起了眉头,我坐在他身边对他说:“崔崔,老师坐在你边上看你完成的怎样。”我见他大概拼出了头绪鼓励他说:“崔崔,你真棒,都已经拼好了这么多了,你看这部分和一树那部分是连一起的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拼完。”说完,他原先皱着的小眉头舒展了很多,高兴地点点头,继续拼图。不一会儿,昊昊把自己拼完了的那部分拼图,加上崔崔那些合在一起,他们一边说一边拼图,我走到他们身边说:“你们真不错,已经快完成拼图了。”他们听了我的鼓励,开心地继续拼着自己的拼图。

“个别化学习”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幼儿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因而它能给幼儿带来更多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在活动中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适时、适当地鼓励和支持幼儿对他们自己的问题兴趣在深度和复杂性方面深入钻研,引导他们观察再观察,思考再思考,呈现再呈现,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崔崔小朋友个性内向,做事情缺乏耐心和自信,对于一件事情的专注力总是不能很持久地保持,对于这样的幼儿,作为老师应留意他们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作出适宜的、及时的的反映,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遇到或出现问题,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能一出现问题就帮他们解决,这只能助长他的依赖性。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三、看个别化学习进行适时介入 幼儿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教师都会注入每个区域新的活动内容,因而每次活动都回出现一些问题而使其受到阻碍,这就形成了一个“结”,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案例】洋洋和杨沛霖在看图书,洋洋拿起一本动物书看了起来,当他们看到各种动物时,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我喜欢小猴子,小猴子最会爬树了了。”“我喜欢小鸭子,小鸭子会游水,本领真大。”洋洋和杨沛霖愉快的谈论了起来,洋洋又说:“我奶奶说小猫会自己走路,你上幼儿园也要自己走。”杨沛霖说:“我妈妈小兔子会跳,你也要学会跳跳跳。”站在一边的乐乐说:“小鸡会捉虫,本领也很大。”洋洋就说:“我们来找找看,这本书里还有没有其他动物。”于是他们就找了起来。

近阶段我班正在进行主题活动——动物花花衣,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因此动物就成了孩子们的话题,他们都自己从家里带来了动物书籍,为此,我就在图书角中设立了小小资料库,让幼儿阅读,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幼儿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激发幼儿的兴趣,作为老师应仔细观察幼儿的反应,了解幼儿的知识点和兴趣点,同时要保护幼儿积极的想法,相信他们,然后帮助他们解决有困惑的问题。

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 第6篇

语言角:语言区在于培养幼儿阅读兴趣、丰富幼儿各种知识,发展幼儿创造、讲述的能力,让幼儿乐于、善于表达。我们知道儿童的语言是在情境中、在运用中逐渐得到发展的。因此,我们觉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语言区特别需要老师的指导。师生间、幼儿之间语言上的积极互动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老师的指导可以采取对话交流式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来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由于幼儿个体的差异性,教师的指导也要做到因人而异。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现力,并给予建议或点拨式的引导,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对于能力中等的幼儿,教师则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发音和讲述,对于羞涩的幼儿我们则要引导他们与同伴一起朗诵、讲述,再过渡到独自表达。而且,语言区中教师要注意自身语言的质量,语言要做到规范、准确,给孩子以积极地引导。

计算角:计算区主要是促进幼儿形、量、数、空间等概念的发展,因此更多的需要依靠材料来开展,这就使得计算区更具自主性和探索性,教师的指导则以间接指导为主,指导可以体现在在材料提供的方式和层次上。例如,小班的“排排队”的活动,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我们提供的操作材料可以先示范排队的规律,让幼儿自主探索接着往下排;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可以直接提出排列的要求,让其观察材料后独立设计规律进行排列。

艺术角:艺术角也是自主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区角。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技能的指导上。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技能我们可以结体活动、生活活动进行,不需要在区角活动中特别强调。因此,在艺术角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材料去点燃幼儿想象、创造的火花。

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 第7篇

专题研究总结 大(2)班 殷雪丽

一、研究背景:

素质教育是对儿童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学前教育的重点应是习惯、兴趣的培养和智力启蒙。而不少艺术教育中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幼儿只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千篇一律地唱、千篇一律地舞,限制了幼儿的表现力,忽视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开发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倡导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观,其意义包含两个方面:对个体而言,应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幼儿,而不是在其各方面潜力还未发掘就被抑制,过早地分化而使其单方面发展的幼儿。对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幼儿,也不是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幼儿,而是必须尊重差异,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有效地去培养“每一个”。要做到这些,那就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个性的发展”。

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以创新思维为基础的,音乐对发展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二、研究过程: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幼儿期是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培养创百度文库

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等各种创造因素潜能培养的最佳时期。

(一)、创设环境,为幼儿的创新提供条件

有计划的教育工作和环境的刺激和启迪,可以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记得一位音乐家曾经说过:“音乐是学不会的,但维也纳的人民没有一个是不懂音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音乐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为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就为幼儿能够创造性的进行音乐活动提供了条件。

1、设计教学活动环境

《幼儿园规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在幼儿的每一次活动中我都非常注重活动环境的设计,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活动《欢乐圣诞节》中,我不仅让幼儿欣赏了国外欢度圣诞的录像,使幼儿对活动背景有深刻的认识,让幼儿有一种热闹、欢快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活动室中我还拉起了彩带,立起了圣诞树,营造节日的氛围。在活动的结束环节我请幼儿自发的选择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迎圣诞的活动,小朋友拿了长长的彩带、圣诞老人帽、礼物盒等,他们想象出各种情节,如:上窜下跳、用彩带模仿赶驯鹿、围着圣诞树跳庆祝舞、背着大口袋送礼物等。想象力、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 创设音乐活动区环境

音乐活动区主要通过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在进行活动区的创设时,我特别注重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在材料的提供上,环境的创设上力求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遨游在音乐的世界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创造潜能。

百度文库

欣赏角: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安静、祥和的欣赏氛围,为幼儿提供了《义勇军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摇篮曲》、《梦幻曲》、《金蛇狂舞》等不同风格的乐曲。.孩子们可以任选自己喜欢的乐曲仔细倾听、欣赏和比较,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并为幼儿提供的纸与色笔,让孩子们把心中的感受创造性的通过色彩线条来表示。使幼儿的情感体验逐渐变得细腻、深刻、丰富,对于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也在不知不觉中滋长。

叮咚小屋角:在演奏角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很多乐器,如三角铁、铃鼓、双响筒、锣、鼓、串铃等。目的是让幼儿根据这些乐器的特色创造性的为乐曲配器。如在《舒伯特小夜曲》中,第一段乐曲较为优美、缓慢,选用什么乐器呢?经过反复的选择、尝试,幼儿发现铃鼓较为适合。在每小节的第一拍处拍击铃鼓,第二拍则甩动铃鼓表示延续。又如《送我一支玫瑰花》最后一小节感觉很重,应该怎样来配器呢?孩子们讨论、尝试过后觉得几种乐器一起拍感觉很响、很重,最合适。配器后,在小朋友的指挥下进行演奏,获得了成功。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有信心,更加积极地去尝试、去创造。

(二)、注重选材,为幼儿的创新活动打好基础。

教材是教育目标的载体,又是活动的依据。教材选得好,教育目标的实施就有了重要的保障。选取好的音乐教材,针对教材的结构、旋律和歌词进行分析与研究,挖掘教材的内在潜力,为幼儿的创新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音乐欣赏、音乐游戏、节奏乐、创编歌曲、舞蹈等选对题材对幼儿的创新能力都有不同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获得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行创新,我注意选择不同的情感题材进行了对比欣赏。让幼儿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的感受,能够行之有效地在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形成创造性情感特征。

百度文库

案例分析:如在以音乐欣赏《小夜曲》(舒伯特)为例,1.通过材料和经验的准备,创设和谐静谧的情境,师幼共同欣赏小提琴演奏的《小夜曲》。教师陶醉在音乐之中,暗示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倾听。2.幼儿倾听后自由用语言表达感受。(1)“你觉得音乐怎么样?”(2)“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 3.幼儿边听音乐边自由用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与想像,教师辅以相应的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4.以音乐为背景,幼儿三人为小组,以“我听见”或“我看见”为开头,合作创编小诗,并将自己编的内容合着三拍子节奏轻声朗读。如“我听见风儿在轻—轻吹—,夜一色,多一美好—”或“我看见星星在眨—着,眼—睛,夜—色,多—美—”等,教师及时进行记录。5教师将幼儿编的诗歌配合旋律朗诵或演唱,幼儿跟着音乐自由动作。(教师观察为主)6.为音乐配色,这首乐曲像哪种颜色,为什么选这种颜色? 7.幼儿边听音乐边自由绘画《美丽的夜晚》,要求运用相匹配的色调。又如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每一段音乐都能使他们联想到某种动物并用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如徐缓的音乐代表乌龟、欢快的音乐代表兔子、深沉的音乐代表大象、优美的音乐代表天鹅,等等。这些音乐活动都潜在地感染幼儿创造与表现的情感心理,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科学性开发。同时选择一些跨度较大的音乐题材,让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增强自己对不同作品的感受力及提高孩子对音乐的表现力。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深,展现出来的表现能力更为准确及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如组织幼儿了解京剧、欣赏百度文库

京剧;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民俗选择反映民族文化的歌曲,如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选择适合的歌曲等。

(三)、创编动作,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1、肢体动作补充为幼儿提供创编空间。

边唱边跳是幼儿的发展特点,他们有了粗浅的音乐技能和经验,不但喜欢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为此在音乐活动中采用启发、引导幼儿用探索、发现法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我平时让幼儿多观察自然、生活中的细节,同时也给幼儿一些示范动作,教给他们一些表达方法。在韵律活动《秋天》中,幼儿可以随音乐自由想象用身体和动作模仿小树叶飘落时的各种动态,尽管幼儿的表现还是十分的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摇篮曲》时,我借助现代多媒体电教技术,放映幼儿、乌鸦、喜鹊、小猫、小狗睡觉的姿态,引导幼儿观察歌中的不同对象的睡觉方式,并启发他们用身体去表现事物的睡觉姿式。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创编动作,还可以激发他们发挥丰富的想像力想像月亮、星星睡觉的样子。经常性地培养幼儿这种参与意识,正确树立和突出幼儿在音乐教室中的主体地位,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欢乐的音乐氛围,有效地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性、表现力和想像力,使他们的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以发展。

2、运用故事情节理解音乐特质,促进创造表达能力提高。

结合大班幼儿理解能力较强,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音乐活动中结合故事情节,不仅促进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提高,更帮助幼儿大胆地对音乐作品的创造性表现。

案例分析:音乐活动《不一样的生日》 百度文库

片段一:活动前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去大森林里吧!然后放音乐,进行活动前的热身运动开始引出活动。师:我们来到大森林了,你们去找找森林有谁? 分析:开始从律动引出活动,从强烈的音乐和富有感染力的带领幼儿运动,引出了孩子很浓厚的兴趣,一个个都跟着我跳的非常有劲;然后我让他们找找森林里面有谁,因为孩子都是很喜欢大森林和各种小动物的,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这样的设计让幼儿对后面的活动更加感兴趣,接着我让幼儿直接坐在我身边,我不用积木,会让孩子和我更加有亲切感和互动。片段二:第一次欣赏音乐 师:刚才你发现了哪些小动物啊?你们猜谁是森林之王呢?(幼儿自由回答)师:这一天啊,森林里面格外的热闹,原来是狮子王的生日晚会就要开始了。完整欣赏音乐,幼儿边听音乐边看教师用动作来讲述一个故事,教师要将动作和音乐匹配。分析:在找完小动物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刚刚的发现,这样孩子会有一个记忆能力,然后引出狮子王,接着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森林里面的狮子王要举行生日晚会了,马上接上音乐,用简单的动作和起伏的语言来形象的表现音乐和故事的情节,让孩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感受故事中的各个情节。片段三:分段理解音乐

1、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狮王走路的样子。(第一段)师:你们听,谁来了呀? 师:狮子是怎么走路的?怎么走才像是森林之王呢?(请幼儿来表演)百度文库

2、引导幼儿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狮王吼叫动作和小动物害怕动作。(第二段)师:你还听到了什么?狮子王吼叫的声音越来越怎么样啊? 狮子王一吼小动物们怎么样?害怕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啊?(请幼儿表演)分析:一段一段的分割音乐可以让孩子更加清楚的表现,因为有了前面的故事,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孩子对现在的表现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特别是狮子的表现和狮子喉叫的样子,孩子学做的表现欲望特别的强;但是因为我自身的原因,把时间搞的太快了,害怕这一环节根本没有解决掉,幼儿说了什么就是什么了,我也没有要求,对另外的幼儿也没有要求,我引导的也不够,随机能力的浅薄,导致效果不好,幼儿情绪的无法稳定,对后面的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段四:创编动物舞蹈

1、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某一种小动物,创编不同的动作。(第三段)师:不用害怕,今天是狮子王的生日,它还邀请小动物们去跳舞呢!(教师直接拿出头饰请幼儿看头饰选择)

2、每一样动物坐在一起,互相商量你们准备给狮子王跳个什么舞?

3、师:现在请小兔子给我跳个兔子舞看。小鸭子,小猴子…… 分析:因为我班的孩子的表现欲望很强,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在我出示各种小动物头饰时,孩子争先恐后的抢,场面一下子很混乱,带上头饰后我让孩子是同一种小动物的站在一起,自己想动作来给狮子王庆祝生日,孩子很兴奋,一堆一堆的想了做了起来,而我自己的情绪因为前面的混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感觉自己一下子对后面活动的开展丧失了信心,所以很不投入。

三、反思: 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多通道的参与,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手、眼、百度文库

耳等多种感官,让幼儿听听、说说、看看、动动。使幼儿始终保持参与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我在活动组织中也大胆的尝试了一些音乐活动中的新教法,音乐活动中老师尽量少说,而因以音乐活动中特有的体态动作的提示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而改变以往的语言式理解音乐。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改变以往幼儿单一而又盲目的听,而是配上有情节的故事,与老师的身体动作来帮助每一个小朋友形象生动的理解音乐,为孩子的创编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支架。但是在活动中,分段欣赏音乐时因为太紧张的原因,时间上没有很恰当,太快了,对于后面的活动开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在设计时对于幼儿这一方面的考虑还有所欠缺,自己的随机能力也不够,所以在游戏时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孩子,也没有很好的和幼儿一起投入到游戏中,导致了无法收拾乱的场面。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先充分的把活动设计好,分清活动的重难点在哪,本次活动开展时应重点放在哪个部分去进行,然后对于时间上的安排也要再恰当,课前准备充分上课时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3、在音画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可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幼儿丰富的想像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通过音画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画笔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也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表达。

百度文库

案例分析:《上学去》: 活动实录一: 这是一节大班的歌唱活动《上学去》,老师通过图谱将歌词内容一一表现,并借按照节奏型根据乐句的顺序排列,图谱的形象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教师一边讲述上学路上的内容,一边出示图谱,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图谱,专注的听着,孩子此时的表达多以表情、情绪来展现,以倾听为主。活动实录二: 教师完整地唱了一遍歌曲之后,孩子们每人拿到一份图谱表,都特别高兴,他们便拿着自己的图谱表要和同伴交流演唱,兴趣十分浓厚,都争着要唱给同伴们听。孩子们对歌曲的内容记忆清楚,根据图谱能较准确地唱准“|×0××|”的节奏型,活动气氛非常活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看着图谱能演唱歌曲,孩子通过演唱、表情、及节奏演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活动分析: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进行表达表现。这时,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 用是一种视觉参与,这种方式适合在新授活动中帮助孩子更快更好更准确的理解音乐作品和掌握音乐作品。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单调。活动反思: 百度文库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首先就是看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最喜欢看的是人脸,其次喜欢看黑白分明的图谱,而且图案越复杂他越爱看,每次注视时间约1-3分钟,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即注意力从新生儿期就开始了,而来自视觉的感受与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对视觉的运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通过视觉运用进行多种方式表达就跟容易体现,就象我班的2个孩子,在本次活动中边看边跟着集体进行了歌曲的演唱,而平时从来不会主动或是被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的。

一、以图文故事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和愿望: 文学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幅美丽的图画又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活动设计将为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无尽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和形象图谱的出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幼儿表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在音画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可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幼儿丰富的想像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通过音画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画笔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表达。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视觉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引发幼儿的类比思维,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作品的结构、内容,作为幼儿启百度文库

蒙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很值得推广运用。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表达。

三、基本策略: 选择音乐和素材方面:

1、选择要具有节奏鲜明的配合着不同的文化的乐曲。

2、要从幼儿心理、最近发展区对材料进行分析、筛选。实施音乐教学活动方面:

1、审美体验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感受体验—感悟兴发—表达外化。

2、问题发现法----教师不必多用语言解释,只是提示小朋友看教师的表演,让小朋友自己去发现问题。

3、肢体体验法----配合动作的弹跳、摇摆、跳舞的歌曲和音乐,使幼儿在与音乐的互动中刺激了身体、大脑的运动与协调,刺激了感觉的整合。

4、图文故事法-音乐活动中运用故事情节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音乐内涵及性质,更能给予幼儿创造表现的空间,激发幼儿大胆积极表达。

5、音画转换法--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可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表达。2009、6

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 第8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个别化学习

前言

个别化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活动形式, 强调自我学习、独立探索和主观发现, 关心幼儿的差异性, 具有独特优势。在活动开展实践中, 目标定位清晰、起点适宜、满足幼儿的个体水平, 重视幼儿操作, 强调教师指导, 参照主题活动, 全面整合集体教学, 互相促进。

一、个别化学习概述

个别化学习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探索与主观发现, 这是一个自我完善与不断提升的过程。开展个别化学习可调动学习自主性, 挖掘学习兴趣, 借助实践操作和材料接触可增强认知, 且活动氛围轻松、活动形式多样, 幼儿可独立选择活动活动与合作伙伴, 它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向。然而,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 却存在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材料利用率不高、冷门区域较多等问题, 深深地困扰着幼儿教师。由此可知, 我们应深入研究个别化学习, 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 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全面提升幼儿美术教学效果[1]。

二、幼儿美术开展个别化学习的具体策略

(一) 准确设定活动目标, 确保满足幼儿个体水平

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与落脚点, 目标的完成情况源自幼儿当前的基础与可塑性, 目标应系统权衡各种影响因素, 进而促进幼儿发展[2]。众所周知, 对于美术学习而言, 个别化学习与集体活动相比, 更加强调过程, 因此, 应全面掌握孩子的个体情况, 依托幼儿的现状, 寻求最低起点, 探索层层推进的多样化层次, 挖掘广阔的发展空间, 借助材料提供、学习环境创造、认真观察与合理引导等方法来培养孩子, 实现成长, 促进发展, 有效挖掘创造潜能。例如, 以个别化学习青花瓷为例, 出发点较低, 从平面着手, 提供活动材料, 主要为绘画纸与盘子, 开展临摹活动, 点缀盘子, 然后以此为基础, 要求孩子独立制作瓶子与瓷器, 进而从平面过渡到立体层面;最后, 组合加工, 提高难度。

(二) 依托主题活动内容, 合理整合其余课程

一方面, 明确主题, 结合年龄特点, 参照实际需求, 设定主题目标, 再落实区域目标。对于美术教学而言, 在开展个别化学习时, 我们可依照主题内容需求, 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 为幼儿创造可合理学习、促进个人发展的学习环境, 让各层次幼儿均得到提升。以我们的城市为例, 在本次主题活动实施个别化学习, 独立制作玩具, 泥工塑造, 绘制图画, 折叠剪纸, 拼贴添画。另一方面, 加大领域内部的渗透, 注重协调发展。在搜集个别化内容时, 考虑课程领域平衡, 不仅要达到美术探索要求, 还应符合数学、交际、艺术与语言探索。例如, 在漂流瓶活动中, 搜集和寻找漂流瓶时, 某些可划入个别化活动行列, 某些经由重新组合与适当处理可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材料价值。我们不仅可装饰漂流瓶, 而且能将其剪开, 制作成小白兔、菊花等玩具, 也可在漂流瓶中裁剪眼睛和嘴巴, 进行装饰, 还可应用到动动小脑筋活动中, 开展分类活动。这样, 依托现有的漂流瓶实施加工处理, 不仅增加了美术材料种类, 还提升了可操作性, 有利于美术教学的开展[3]。

(三) 重视幼儿操作, 加强教师指导

对于幼儿美术而言, 在个别化学习过程, 应摒弃原有的紧跟教师的步伐的活动模式, 教师应带领孩子不断超越, 最终走到前列, 超过教师。因此, 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个性, 重视个性发展, 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活动, 看清问题, 掌握进步情况, 合理评价, 有效点拨, 与幼儿共同领会美, 一起分享。在开展个别化活动时, 应注重幼儿的主观发现, 重点培养创造能力。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主动接触多样化的美术形式, 明确材料应用技巧, 刺激创作欲望。例如漂流瓶活动过程, 我们应充分准备, 确保活动材料多样、活动工具齐全, 其中材料包括纸笔与颜料等, 而工具主要为剪刀、胶棒和牙签等。另外, 还可准备棉签与布条等辅助材料。多样的材料与齐全的工具有利于幼儿创作, 进而制作多种作品。

(四) 有机组合集体教学, 共同推进

集体与个别化学习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只有有机组合, 方可增加个别化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让集体教学活动满足幼儿的切身需求, 全面促进幼儿发展。以各式各样的房子这节美术活动为例, 在个性化活动过程, 要求孩子观察和欣赏房子图片, 然后折剪房子, 最后实施集体教学活动, 围绕小小设计师这一主题, 指引孩子面向环保纸袋绘制创作, 此类作品在个别化学习中还发挥着延续作用, 可通过适当处理操作, 将其摆放成街道。集体与个别化学习本应有效衔接, 相辅相成, 在个别化活动中, 可参考集体活动中成效显著的方法, 这两种活动分别从不同层面来增强美术技能。例如, 在主题内容的设计过程, 应整理和归纳主题素材, 筛选出满足个别化学习与集体学习的素材, 明确自主探究内容与师幼协同解决的问题。借助个别学习来深化集体学习, 进而让幼儿深入感知、有效操作, 然后依托集体学习来升华经验和概念。通过共同学习积累经验, 经由个体学习进行探索, 达到相辅相成。

三、结语

综上可知, 个别化学习不仅能优化教学氛围, 提升活动参与性, 还可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开展针对性的个别化学习, 深入思考, 认真观察, 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乐于分享, 增加学习趣味性, 提升个别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居秋霞.捕捉美术个别化学习活动评价中的评价线索[J].考试周刊, 2015, (15) :185-185.

[2]徐莉.依据循序渐进规律, 培养幼儿美术技能——幼儿美术教学探索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 (4) :153-153.

上一篇:五四青年活动方案专题下一篇:爸妈您放心幼儿园综合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