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2024-06-12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精选8篇)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第1篇

XXXX幼儿园2014年度教师培训

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教育局关于教师培训的各项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确保每位教师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这一年来我园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研修活动,同时不断完善园内各种培训研修制度、考核机制,以确保教师培训工作培有提高,训有成效。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提供宝贵经验,现将本年度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成立专项管理机构

教师培训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我园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专项负责教师培训的选派、组织、考核等各项工作,确保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章立制,细化要求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培训工作有章可依,有制度可循。我园在本年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XXXX幼儿园教师培训制度》、《XXXX幼儿园校本研修制度》《XXXX幼儿园教师培训奖惩制度》、,《XXXX幼儿园教师园本本研修考核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明确了教师培训及研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研修的积极主动性。

三、坚持走出去,带回来的培训模式 本年度,我园在完成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之外,积极争创机会组织我园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并要求参培教师必须按时培训,认真做好记录,要把先进理念、做法带回园。在回园后,参培教师不仅要向其他教师交流参培的心得感悟,还要负责未参培教师的再培训工作,即一人参培全园受益。通过这种模式不仅使参培教师从中得到锻炼,还能使培训效益得到最大化。

四、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根据上级区、市教师培训指导思想,依据我园实际,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培训者和学习者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把师德培训放在首位,强化教师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品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集中与分组讨论相结合,教师“自学”与“互学”相结合,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教学型培训;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型培训;以“学”为着眼点进行学习型培训。按培训要求开展了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对继续教育教材,认真研读,做好笔记及读书心得体会,贴近教师课堂教学生活培训的内容,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有实效、有吸引力。

五、严格教师培训考核工作

年末我园对每位教师的培训研修情况,根据园内的相关制度、细则进行严格考核,考核过程坚持公开公正,使考核结果能真正地反映出每位教师一年来的学习情况及效果。同时,幼儿园将把此项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的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

六、整理收集材料,充实教师发展档案袋

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认真做好培训、考核工作的同时,随时做好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方案开展培训工作,并及时做好培训记录、考勤记录、培训者的培训讲稿或提纲、教师的学习心得、学习笔记、研讨案例、教师教育教学案例等材料收集,充实教师档案袋,为教师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矗。

七、培训成果

通过一年来的培训,我园教师师德修养得到大幅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能力都有所提高,园内的每一位教师都超额完成了当年的培训任务,整个教师培训工作运转平稳高效,成绩突出。

总之,一年来,我园的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坚持培训与教研、培训与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通过培训,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了,教学理念加强了,教学方式有了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今后我们将把这一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为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XXXX幼儿园 XX年XX月XX日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第2篇

关于2014年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登记工作,市上的细则至今没有下发。由于时间紧迫,现在只有安照商洛市教育 局商政教发„2014‟290号文件操作。针对我区实际,现就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严把时间节点。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校本研修学分认定登记工作,落实工作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学分认定登记工作。要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商政教发„2014‟290号)文件要求,把握时间节点,加强资料整理的指导工作,确保按时上报审核资料。具体安排为:2015年1月10日前,完成教师认定申请工作;1月15日前,完成学校审核工作并上报区教研室(中学交林小平,幼儿园、小学交黄建民)。

二、加强资料审核。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学分认定内容、形式和程序,实行“谁填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原则,确保高质量完成2014年校本研修任务。要重视过程性,注重审核研修过程的档案资料;要重视指导性,注重审核研修成果的总结提炼;要重视全面性,注重审核档案资料的完整程度;要重视实践性,注重审核校本研修对于解决教师教育教学问题的实效程度;要重视真实性,注重审核资料的真实程度。

三、加强考核评估。各单位要严格审核教师报送的校本研修资料,要逐人审核每名教师的绩效评估报告及佐证材料。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对于整改不到位的不能进行下一环节审核,不予认定登记校本研修学分。

四、加强方案审核。各单位要按照市教育局(商政教发„2014‟290号)文件要求,按程序、按时间上报2015学校校本研修方案(上报时间为2015年1月10日前,每镇办分中学、小学制定)。要重视方案的前瞻性,确保计划与校本研修规划相一致;要重视方案的系统性,加强校本研修与推进高效课堂的衔接;要重视方案的融合性,促进校本研修与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网络学习与校本实践相结合;要重视方案的科学性,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教师所报材料:附表1及佐证材料装订成册上报。佐证 材料装在附表1三的位臵。学校所报材料附表

2、附表4,2014年商洛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登记汇总表(学校用表)及校本研修方案。“2014年商洛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登记汇总表(学校用表)“,中学按专业顺序依次顺延填报一份,中心校按各小学的规模大小顺序依次顺延填一份。必须用Excel格式报送。

六、从长远、谨慎的角度考虑,教师的研修学科应该与自己的专业技术资格相符。(除通式研修外,小学大文大理,中学具体到学科)

七、教师个人在附表1中所填的(一)研修活动登记表、(二)研修活动记实表,三、佐证材料三项必须相符。同时要与学校所填的附件2中的(一)研修活动登记表、(二)研修活动记实表相符。

八、按市局(2014)290号文件要求,佐证材料需要交教案。但从实际考虑数量太多,装订难度太大,所以我区暂定:只交学科计划和一册教案中开头(第一课)、中间、结尾三篇教案。(可从原教案上复印,但绝对不得在网上下载)。

未尽事宜可随时联系。

联系人:王克华***8087608

林小平***

黄建民***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第3篇

一、交换生项目概况

交换生一般是指在交换国家、地区、学校和研究机构签订的一致协议情况下, 按照一定的选拔程序并到另外的学校学习的学生。从地域方面看, 交换学习可以是国际性的, 也可以是国家内部的学习交换;从学习期限看, 主要是短期的, 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左右, 并自主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交换生项目不仅可以推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推进教育国际化, 而且能够使学生丰富经历, 开阔视眼, 提高思维模式, 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就业创造有利条件。[1]

二、交换生学分转化及成绩认定的现状

虽然我国各种各样的交换生项目蓬勃发展, 由于起步晚, 在西部高师院校的交换生项目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 许多学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学分成绩转化认定体制, 这必然影响到西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而陕西师范大学作为西部教师的“摇篮”, 在西部高师院校中起着领导带头作用, 其学分转换与成绩认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北高师院校的学分成绩认定转化的现状。

(一) 课程及学分认定

本校陕西师范大学的课程及学分认定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 在交流学校所修课程类别及课程内容 (名称) 与我校相同或相近, 学分相同, 可直接认定。 (2) 在交流学校所修课程类别及课程内容 (名称) 与我校相同或相近, 但学分不同时, 若某门课程学分高于我校该课程学分, 按我校课程的学分记载, 高出部分不能抵消该生在其他课程所欠学分;若某门课程学分低于我校该课程学分时, 如不足1学分 (含1学分) , 按我校该课程的学分记载。如果低于我校学分超过1学分, 以我校的课程为准, 用交流学校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成绩加另外一门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成绩 (可以是选修) , 共同来兑换我校这门课程的学分。 (3) 在交流学校所修课程类别及课程内容 (名称) 与我校不同, 交流学生必须重修或补考我校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必修课或专业限定选修课。 (4) 在交流学校所修课程类别及课程内容 (名称) 与我校开设的课程不相同, 认定为相应选修课程学分。

(二) 成绩转化

鉴于国内外高校成绩评定的形式多样化, 我校归纳出以下几种成绩认定方法。

1. 若交流学习成绩记载方式与我校相同, 则无需转换, 直接记载。

2. 若交流学习成绩记载方式与我校不相同时, 按以下对应关系进行转换后记载。

(1) 若交流学习成绩记载方式为五级分制时, 按如下对应关系转换。

(2) 若交流学习成绩记载方式以“A+”、“A”、“A-”……“F”方式给出, 则根据以下表中成绩等级与百分制成绩的对应关系, 转换成相应的百分制成绩。

(3) 若交流学习成绩记载方式为二级分制时, 按如下对应关系转换。

3. 若交流学习成绩记载方式需转换为我校的五级分制时, 按以下对应关系进行转换后记载。

(1) 若交流学习成绩记载方式为百分制时, 按如下对应关系转换。

(2) 若交流学习成绩记载方式以“A+”、“A”、“A-”……“F”等方式给出, 则根据以下表中成绩等级与五级分制成绩的对应关系, 转换成相应的五级分制成绩。

(3) 若交流学习成绩记载方式为二级分制时, 按如下对应关系转换。

三、学分成绩转化机制的思考

结合上述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交换生学分转化及成绩认定的方法, 在了解到西部高师院校的交换生学分成绩认定转化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看到,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西部高师院校交换生成绩转化的对策虽然比较具体详细, 但学分认定过程过于简单, 当西部学生在交流学校所修课程类别及课程内容 (名称) 与我校不同时, 为了完成毕业所需要的学分, 交流生回到本校后不得不重修或补修本校课程, 这无疑就增大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压力, 影响了交换生的正常毕业与就业。

为了减少交换生回校后的负担, 增加学生对交流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交换生的队伍中, 西部高师院校学校的有关管理部门及领导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学分成绩转化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成绩转化制度, 不仅能够使交换生在国外的学习成果得到正确的肯定, 缓解其毕业和就业压力, 也能更好地推动西部高师院校交换生项目的发展。尽管境内外高校学分体系差别大, 但学分以学时为基础, 都与学时紧密相连。因此, 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时来完成学分转化, 这样才能保障学分成绩互认互换过程的科学、合理、高效、规范。

2.建立完善的交换生管理系统。各高校的教学运作一般都采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运作, 成绩管理是教务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 但西部交换生的成绩管理起步晚, 仍未上升到一个模块的高度来建设。包括交换生成绩管理的大多数事务都不得不依靠手工操作或后台修改来完成。因此, 方便灵活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应包含交换生信息管理总模块, 学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能通过网络迅速管理、查询、咨询交换生事务。只有建立交换生的信息管理模块, 才能将交换生真正纳入到学校整体教学管理业务中, 为交换生事务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正是因为交换生的各种管理未能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共享程度低, 才导致对交换生的管理和监控缺失, 成绩管理呈现半手工状态。[2]

3.进一步加强校级交流与合作。境外高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其与本校课程的相似程度较难判定, 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对方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大纲和课程简介。因此, 高校之间的交流不能仅局限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校教师、领导、管理工作人员, 特别是负责交换生事务的专业管理人员也应该到交换学校进行定期、具体的交换学习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交换学校的具体情况, 了解交换生在交换学校的生活学习状况, 从而有利于交换生学分成绩认定转化的合理高效进行。

四、结语

我国西部高师院校交换生学分转化及成绩认定机制基本上已经完善, 但是仍有不足之处。本文主要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简单地介绍了西部高师院校交换生学分及成绩转化认定的现状, 虽然不够全面具体, 但是通过分析与思考西部交换生学分成绩认定转化现状, 总结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摘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高等教育越来越国际化, 行行色色的交换生项目应运而生。本文将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在分析了西部高师院校交换生学分转化及成绩认定现状的基础上, 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优化西部高师院校交换生学分成绩转化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交换生,学分认定,成绩转化

参考文献

[1]高玉荣, 李晓培.开展交换生项目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1, 24 (1) :8-10.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第4篇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学校是否以及如何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否在具体操作上体现课程改革方案制定的初衷,是当前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而“学分认定”是本轮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个亮点和重点,也是许多高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大的一个问题。江苏省高中学校从高一至高三已完整实施一轮,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推广。我们于2009年四月份选择了全省各地不同星级的高中学校进行课改专题调研,总结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情况。对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查找与分析学分认定的实践问题,旨在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当前“文件”的回顾与解读

教育部于2003年研制并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其中明确规定:在三年刚性学制下,采用学分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学生选课情况,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学生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其中包括116个必修学分(含综合实践活动的23个学分),且选修28分中至少有选修Ⅱ中的6个学分。因此,学分认定是我们国家规定的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准获毕业资格的课程管理制度。学分认定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是学校。实验区的大部分学校成立了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学分复审工作小组,学分评定组,学分评定监督组。学校认定学生修习学分的依据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必须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考核并取得合格成绩。通常,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分获得需要有一定形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学校组织的答辩等形式的考核;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须出具有效力的社区街道证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教育部要求的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学生选课情况,不是实行学分制,也不是实行年学分制。普通高中在以行政班进行教育的刚性学制的前提下用学分对学生进行管理,仅作为毕业认定。教育部只是将学分引向集中管理,并没有配套实施与学分制相应的弹性学制、学分互通互换制等弹性化课程管理制度。国家课程改革方案不直接规定实施学分制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学分认定作为学年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可能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全国范围内统一进入学分制肯定还不具备条件。那么,这种平稳过渡思路的实践情况又如何呢?本文拟通过实践调查,揭示实践经历及其困惑,为推进课程改革方案实行提供调整思路。

二、“学分制”实验的历史回顾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就曾引入学分制。1929年8月,教育部颁行《中学暂行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实行学分制,初中及高中分列,初中设置职业科目,取消选修科目;高中仍设选修科目,但文理科不再分组。但时隔不长,在三年后的1932年11月公布《中学课程标准》时,宣布取消了学分制,改行时数单位制。其理由是中学有固定的修业年限,学科又有先后的次序,不能任意伸缩。高中部分取消了选修科目,加强语文、算学、史地和其他理科科目的分量,使普通中学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增加了学生的学业时间,学生的负担也加重了。有研究者指出,当时之所以取消选科制和学分制,一是由于在实行过程中,单纯突出学生中心主义,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需要,学生选择容易拿学分的课程,结果导致教育非但不能改进国计民生,反而破坏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中学教育水平的下降。二是当时的教育经费、师资、教室等方面还达不到选科制的要求。选科制要求开出相当数量的选修课,在当时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导致资金缺口更大。加之选科制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而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数量又严重不足。所以有的学校虽勉强开出了选修课程,但未经审定,教学质量也就自然不能保证。加强学校基本建设是推行学分制的保证,尤其是加大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建设。在当时就最基本的教室而言,还达不到要求,以致晚上也得排课,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三是管理不严,制度不配套,造成了学生的一门课已达到毕业水平,而另一门课尚在起步的问题,教学秩序因而发生混乱。可见取消选科制,废除学分制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初中统一实施学年制。改革开放以后,部分高校重新实行学分制,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延伸到中学,但在中学层面还只是一些实验性的做法,并未成为政府的政策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我国部分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已达到国际一流的今天,学分制实验所碰到的问题在学分认定中是否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呢?殷鉴不远,可为今日之戒。

三、学分认定的实践经验与困惑

以学分认定这一新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在国家和各实验省份的文件下达之后,地方及学校相继出台了更为详尽的区域或校级学分认定方案。各校在实践中也逐渐“熟悉”了学分认定这一课程管理新范式的相关操作。比如,选课的操作问题,课程编排的问题,走班的管理问题等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

1实践经验: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

认真执行学分认定的高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困难。解决这些困难是实施好学分认定的前提。

(1)选课的操作问题。选课是学分认定的基础,执行教改方案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进行校本选修课的选择问题。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对于如何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如何选课、教务处如何管理选课,都面临新的操作方法的困难。我们认为,选课的一个重要参照是各个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有称之为学校哲学和发展目标。教师报上的五花八门的选修Ⅱ课程,校方审批时的根据是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观,由此确定哪些课作为该校的选修课,当然也可从其他许多因素来考虑。具体的操作是在课程开设前,发放学生选课手册、学分认定书,明确学分认定的条件、标准、要求、方式、日期。明确不予认定学分或得不到学分的情形。选课手册和学分认定书是具体开展学分评定的依据。

(2)课程编排的问题。学生选课后需要实行走班制。走班制教学的特点是每一个班级的课程表不再表示每一行政班学生的课程表,而是表示该地点的课程表。每一位教师的课程表不再是简单的一张纸一种表,而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必修课的课程表,另一个是校本课程的课程表。要让教师看懂课程表,否则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抵触情绪。

(3)走班的管理问题。由于部分课程的分层次教学,以教学班组织教学,再加上校本课程也是以教学班教学,使学生走班的频度大大增加,如再加上一些学科在专用教室上课,学生在行政班上课的时间就很少了。管理问题需要重视起来。班主任不知道他所管理的学生在何处上课,学生也难找老师,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会随之增多。

(4)刚性学制的问题。学年学分认定与留级制在精神上是相抵触的。怎样处理学校规模过大、班额过大的考试

不及格的学生,特别是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同时就有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怎样安排这类学生是我国实行学年学分认定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尽管在国家课程设计的层面已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具体措施,比如新方案推出的最低学分数、设置多样化与有层次的课程、适当降低共同标准以迎接大众化的高中教育、要求学校设置辅导教师等。除此之外,在课程管理上还必须作出相应的规定。如有些学校明确提出对考核通不过的学生要及时通知该生,规定补考的时间地点,补考合格,仍可获得相应学分。

(5)追求升学的问题。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社会上还有普遍性。在此大环境下,高中学分认定并不能解除高考对学生的压力,难以孤军突破。高校仍然依据高考分数招生,社会仍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片面评价。在学分认定试行的实践中,认真执行的一些学校,高一、高二搞学分,高三阶段拼考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学分认定与高考如何挂钩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6)办学条件的制约。总体上讲,要有效实施学分认定,目前许多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首先要得到改善,包括校舍、场地、设施、师资,特别是农村学校。即使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教育大省,有些学校的理化生实验还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即使是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音乐、美术等艺术课无场地设施,高中优质师资短缺,课程无法开设。活动无法开展的情况也很普遍,更无从谈及要求学生取得学分。学分认定要求学校开设出足够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然而有的学校由于校舍小、资金少、教师缺乏或教师素质低等原因连艺术课、计算机课、音乐课等选修课程都不能开设齐全,这样必然不能实现高中学分认定的初衷。

(7)校本课程的问题。由于选课制是学分认定的前提,所以能否通过提供足够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受其素质的影响不能开发出优质的选修Ⅱ的课程;另一方面,即使开发出了优质的选修Ⅱ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一定就是学生们需要的课程。针对优质选修Ⅱ课程缺乏的问题,校际的选修Ⅱ课程资源共享是一种可能办法,但是可行性不强,因为当前高中学校之间的竞争远远超出了合作需求;另外,在实践操作性上也有问题,可能直接会给学生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8)选课指导的问题。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期,心理特征不稳定,心理成熟度不高,其价值观、人生观并未完全确立,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的能力较弱,缺乏选择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在学分认定条件下选课的盲目性、功利性和随意性暴露无疑。一旦课程丰富,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地选课又成为一个问题。教师能否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选课,能否在学生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方面起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这些都是要在学分认定中得到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9)教师面临的挑战。学分认定管理制度下,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量的不足和质的欠缺。从量上看,高中师资相对不足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教师除了要完成常规的大量授课任务、进行培训和作业批改、考试等外,在学分认定要求下,他们还将创造性地开展大量的工作,包括课程指南的编制、学分计算、课程考核与评价、指导学生等系列工作。这无疑将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从而也成为高中实行学分认定中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困难和挑战。从质的角度来看,教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方能有效应对学分认定的挑战。无论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教师个体素质都面临严峻挑战。学分认定要求学校教师开设出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发展兴趣的选修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究竟怎么样,能否开发出一批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对教师素质是一个直接挑战。

(10)其他配套的问题。比如,高中学生的学习报告单得配套另行设计,也要能全面反映高中新课程结构的特点。要起到反映学分认定的相应管理作用,它不仅要准确记录学分,还要对学分进行适当的描述,从而具体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及个人课程的面貌,可成为学分管理的工具。还有,学生到社区进行活动,社区工作人员根本不知如何安排这些学生,只是盖章了事,这是社会配套资源的缺乏。如果学分认定与高考不挂钩,结果增加了一大堆资料,在学生毕业后如何处理,现实是很具体的,比如如何存放这些材料,在许多学校就被作为问题提了出来。

2可能困惑:需要预防的不良状况

学分认定不与高考挂钩,只作毕业认定,其实践十分容易走样。为了避免改革的现实背离改革的初衷,我们需要对“学分认定”这一课程与教学管理政策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敷衍状况作出充分估计。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学校管理理念及执行能力等诸多因素外,方案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弹性空间也是防止敷衍了事的应对内容。一是选修Ⅱ的课程包括对选修Ⅰ的各个学科模块以及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处理,可能导致选修课Ⅱ形同虚设,学生只学习选修Ⅰ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学习选修课Ⅱ也可以获得学分;二是防止一些学校重复计算学分,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板块本来均为必修,许多学校既可将其计算必修学分,又可将其计入校级选修课程,重复计算学分;三是谨防以学业水平测试代替学分认定,一些学校对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一律给予该学科的学分,冲抵校级选修学分;四是当前学分认定仅与毕业挂钩,有些学校可能连“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都不开设;学分给定只认章不认过程,见章给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社区活动与社会实践板块弄虚作假非常容易;五是不开设选修课的学校,挪用时间以应对高考,学生毕业时都给予获得足够学分顺利毕业并参加高考。这些现象导致一些原本比较重视学分认定工作的重点高中觉得时间花在选修课程上不值得。当然。随高中一把手校长的理念和管理能力高低不同,随意应付的不良现状表现的形式及程度都不同。这些不良状况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种实践行为中,或是缩小或指定选修模块,或是选修取向于学科中心,或是囿于在高考录取上的权重。

四、关于学分认定实践的结论

通过调研高中学分认定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普通高中实施“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可以实现的,它在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要全面有效推进“学分认定”,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强调指出:“公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抵制变革,而是出现太多的改革或者毫无批判性地和肤浅地进行革新,这些革新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临时进行的,是支离破碎的。”这一点可能适用于对我国当前学分认定这一课程管理实践的评价。然而,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对学校来讲,课改成功之路就在校长们的脚下,关键是校长们能否坚持教育的理想。改革很难,只是,再难,也要一步一步推进,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分认定这一课程管理制度的实行也是如此。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目标明确、措施到位、个体自觉与学校支持相结合的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机制,根据县教育局[2015]1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加大全员校本培训力度,以引导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促进专业化进程。结合我校实际,经校委会研究,特制定本研修学分认定实施方案。

二、基本要求

(一)全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优化知识结构,聚焦课堂,直面问题,增强教师创新精神和执教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在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推行校本培训工作,力求全面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教学做合一”,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用一致,结合学校实际,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四)坚持面向全体原则,每位教师必须参加校本培训。每学期不少于24学时。

(五)以教师发展为本,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注重差异,突出个性,满足教师发展需要。

(六)注重资源整合,加强教学、科研、培训的有机统一;注重校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

(七)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校本培训规范化与特色化发展。

三、培训对象:全体在职专任教师;

三、学分认定机构: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由县教研室和教育局基教科具体负责。教师校本研修的学分,由县教研室负责审核认定,由县教育局基教股负责统一登记并备案。学校成立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舆论宣传、统筹规划,配合教育局、教研室搞好校本研修学分认定相关工作。

四、学分认定内容:校本研修是指学校按照学计划组织开展的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以及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纳入校本研修管理范畴的教研、教改活动。包括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工作。

五:学分认定周期: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等级管理主体变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落实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省培国培远程研修180学时,市县集中培训60学时,校本培训120学时),每72学时(省培国培远程研修36学时,市县集中培训12学时,校本培训24学时)。

六:培训内容及对应学分 1.专业精神(6分)

(1)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先进教师经验交流会;(共计2分)

(2)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阅读四本教育类书籍,并至少撰写2篇读书心得及体会;(每篇计1分,共计2分)

(3)结合课堂教学,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质量较高教学案例、反思或论文,参与评选活动,并上交教导处作为考核依据(2分,获奖论文根据国、省、市、县级别额外加分4分、3分、2分、1分)

2.专业知识与技能(16分)

课堂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学实践是教师工作的落脚点,以实践操作为主的策略研究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都必须落实、融化在教师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此项培训主要包括:

(1)学校每年至少组织6次(每学期3次)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每次1分,共计6分)

(2)以教研组和课题组1人1课为基本单位,结合每学年1次的教研大组主题性研讨活动,每位教师每年至少上校级以上公开课1次,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得2分)

(3)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10节,评课至少1节;(共计6分,每少一次减0.5分扣完为止)

(4)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评价研究活动;(计1分)(5)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技能培训或展示活动。(计1分)3.专题培训(2分)

以 “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为依据,组织教师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教育科研等专题培训,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及专业意识。

4.学校特色

(1)开展师徒结对,优势互补活动。师徒结对是我校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做好年轻教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形成优势互补。(计2学分)

(2)其他培训,教师在五年一个培训周期内,参加与任教学科相同或相近的高一层次学历提升教育,凭录取通知书、单科合格证、学历证书,按集中培训认定学分。学习期间,考试合格,每门课程计3学分;获得学历证书,视为完成本周期内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分。

(3)特殊情况,对因产假、病假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完成当年培训学分的教师,经学校同意,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可适当免修学分。增加或免修学分的办法参照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规定。

七、培训形式及时间安排

(一)培训形式

1.校际培训:学校通过调查了解,根据教师普遍性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校本培训活动。

2.教研组培训:根据各教研组特点,开展与各教研组专业紧密相联的培训内容。

3.自我培训:教师自定个人发展计划,为自己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二)时间安排

1.集中培训——利用开学前的准备周,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2.教研组研讨——结合半天无课日活动。

3.课题组研讨——根据各自所承担的课题,不定时进行。

八、组织保障

校长为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校本培训要有学年培训计划和总结;学校有校本培训组织机构、专人负责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有必要的经费、图书、设施和骨干队伍保证校本培训的开展;校本培训各项工作有考勤、记录、考核,档案齐全;学校较好地完成“规定内容”的培训,并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参与率高,培训质量高,整体素质提高,骨干教师成长快。

(一)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督导机制。

1.成立校本培训领导机构。校本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由校长亲自抓。成立由校长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分工负责抓好培训的各项工作。

2.将校本培训纳入校长办学目标管理和考核目标体系,作为校长绩效考核和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对校本培训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不能有效组织校本培训,评估不合格或当年有15%以上的教师未能完成规定学时的学校,当年不得参加县级及以上各项先进单位(集体)评选,校长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并予通报批评。

(二)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并取得规定学时是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之一。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取得48学时,其中必须参加学校校本培训(被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部门派出长周期培训的除外)并不少于24学时。

(三)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根据学校实际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考评制度、奖励制度,把校本培训和教师的年终考评及岗位职务晋升结合起来。

2.学年内参加学习培训累计不足48学时,其中校本培训不足24学时者,当年考核、高级教师履职考核不能评为优秀。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学习培训的,考核为不合格。五年内参加学习培训累计不足240学时的,予以待聘或降职聘任,不得晋升上一级教师职务,不能评优评先。

(四)为教师搭建学习、展示平台。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把校本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更多地争取提供、推荐让教师展示自我的各种机会。

(五)校本培训继续实行学分管理。

1.校本培训的学时由学校教导处负责统计,县教师发展中心认定。

2.学时登记以学为单位,从上年9月1日至当年7月4日完成的教师教育学时计算为当年学时。于每年9月上旬将校本培训学时统计。

九、工作要求:

1、教务处、政教处要做好学校经常性活动的考勤统计。

2、教研组长要记录好本组的活动情况和进行考勤登记。

3、各位教师要为自己建立一份校本研修档案(个人成长档案),内容包括本学期个人研修计划,听课记录,示范课教案,论文获奖证书、发表文章、培训证书(复印件)、心得体会等能够反映本人研修情况的材料,每学期交教务处登记,作为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

4、档案室要做好研修档案的整理、存档。

5、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第6篇

领导小组

为了切实做好井沟学区教师培训学分认定和管理工作,根据《临夏州教育局转发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通知》(临州教发【2013】32号)精神,经学区校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井沟学区教师培训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长:沙卫福(井沟学区学区长)

副组长:李进明(大路中心小学副校长)

马文俊(大路中心小学副校长)

王永贵(井沟学区教导主任)

成员:马文虎(红土坡小学校长)马学智(何王小学校长)马海龙(白杨树小学校长)周文明(崖头小学校长)

焦玉龙(中心小学教师)韩双成(中心小学教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大路中心小学,沙卫福兼任办公室主任,王永贵兼办公室副主任,焦玉龙、韩双成为办公室成员,负责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及学分统计、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第7篇

徐建军

定边县2014你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培训材料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二、研读文件,吃透精神。

认真学习研读《榆林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定政教发(2014)129号文件(转发)和《榆林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工作的通知》榆政教发(2014)176号文件,把两个文件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后,开展好此项工作。

三、文件解读,精心安排

(一)本次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对象,是本参加一级和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的广大教师,其他教师在年底前认定结束,市教研室要求十一月初就要开始剩余全体教师初次的校本研修学分认定。以后一年认定一次。

(二)认定研修时间范围,时间起止是本报学(2013年下学期---2014年上学期),所认定的研修内容见《榆林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

(三)完善材料,归类整理。

1.研修主题。主题突出、贴近教学、目标明确。。

2.研修计划。设计科学、方法得当、内容详实、安排合理,围绕主题的研修范围比较广。。。。3.活动记录。

A.研修专题讲座。提交材料:参加学校、学区、学校共同体、以及县、市、省组织的专题培训活动(主要包括:教育行政、教科研、电教、教师进修学校以及教材出版社和教育学会及其专业研究委员会组织的),主讲人应提交本人讲稿、培训记录以及组织单位出台的相关文件,或者活动程序册、证书等。

B.示范教学.提交材料:参加学校、学区、学校共同体、以及县、市、省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主要包括:教育行政、教科研、电教、教师进修学校以及教材出版社和教育学会及其专业研究委员会组织的),承担公开课的教师应提交完整的活动记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以及组织单位出台的相关文件,或者能够证明本人次参加该活动的程序册、证书等,9月22日校本研修培训材料

徐建军

C.课题研究(含微型课题)。提交材料:指县级以上有立项、结题验收等相关文件、证书的研究课题。凡提交实施方案、立项文件或证书、开题研究的课题,按国家、省、市、县、校相应级别,课题负责人按8、6、4、2、1分分别认定。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通过结题验收,取得结题证书的课题,按国家、省、市、县、校相应级别,课题负责人按满分认定认定。其他参研人员减半认定。

D.大家访记录。提交材料,“大家放”每学年不少于20次并有过程性材料。家访目的,(为什么家访);通过家访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发现了什么问题;今后怎样来解决镇邪问题。

E.班主任。提交班主任手册、(或聘书,其他证书)、班务工作过程性材料。

F.校本教材编写。由教师参与编写,学校正式使用的校本课程,含课程目录、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提交校本教材(正式规范装订,编委或编辑名单内有本人姓名)。

G.指导青年教师。以老带新、结对帮扶,包括课堂教学师范指导,听评课指导,备课教案指导,业务、学术交流指导等。

H.听评课记录。学校、学区、学校共同体、县级及其以上部门组织的教研课改交流活动、賽教活动、公开示范课等,参研教师应提交听评课或研修活动记录,每学年听评课不少于40节并有过程性材料。

4.研修总结

研修总结能如实的反映研修计划完成情况,阶段成果,存在问题及今后举措。5.研修成果

A.论文发表情况。主要发表刊物为《人民教育》、《陕西教育》、《陕西教育科研》、《榆林教育》、《定边教育》、《定边县校本教研一人一题》、《定边县校本研修材料》、《定边县课堂教学改革材料汇编》、(高校主办的刊物)。同一作品 有两人及两人以上的作者,第一人可认定相应满分,排后者扣除1分。提交材料:发表论文原件及复印件。非核心期刊及教育行政、教研部门主办刊物发

9月22日校本研修培训材料

徐建军

表的成果不予考评。

B.论文交流获奖情况。主要指在教育行政主管、教育科研、教育学会及其专业研究会主办的论文交流评选活动。提交交流评选中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C.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选情况。指教师本人或培养教师被评为教学能手,(2011年以后市级“教坛新秀”认定7分)。

D.现代教育技术类(如课件、课堂实录等)、自制教具类、指导学生作品类教学成果情况。按照规定赋分。

6.研修学时(培训)。

A.校本培训。学校、学区、学校共同体组织的专题培训活动,参培者教师根据自己的研修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应提交自主学习记录。

B.其它培训。指教育行政、教研、电教和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活动,参培教师应提供相应的研修活动记录(研修通知、学习笔记、研修心得体会、研修证书)和返校后的再培训讲稿。

C.网络研修。指教育行政、教研、电教和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网上专题研修活动,参培教师应提供相应的研修活动记录(研修通知、学习笔记、研修心得体会、研修证书)等。

四.材料上交即要求

《研修报告单》的填写,《研修报告单》为教师完成一项校本研修(课堂教学研修类、教育活动研修类)任务的完整记录。一项校本研修内容必须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在学年内完成,内容包括:研修计划、研修过程记录(自主研修和集体研修记录各4份、听课或教育活动记录12次、教学课例或教育活动案例2份)、研修成果(论文及教学设计等)、研修总结。《研修报告单》必须电子打印,统一字体、字号(仿宋体、小四号字),过程性材料(辅佐材料)按照《认定表》罗列顺序,分类整理,规范装袋(档案袋),袋面粘贴打印的《目录》,写清所装材料的各项内

9月22日校本研修培训材料

徐建军

容及件数,并编号排序存放。上交材料,按市教育局榆政教发(2014)176号文件执行。学校要建立教师校本研修电子档案(三表:《申请表》、《报告单》、《汇总表》),并做好纸质档案存放与管理,纸质档案主要是将教师研修过程性材料装袋,严防遗失、损毁,以备 县、市教研室待查。

五.实施办法

学校组织专人进行认定客观、公正,不留私情。按照等次比例严格把关。

等次 分数 比例 优秀 86---100分 20%以内 良好 76---85分 30%以内 合格 60---75分 20%以内 不合格 60分以下 10%以上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第8篇

一、研修申请表统一按市局要求的表格填写(待后下发),并按照项目顺序整理好材料装袋,以前学校制定的表格不再填写。

二、学时认定标准按照学校下发的认定标准执行。教师填写自评表时,按照学校办法填写。各组认定结束后,按照“认定学时数÷4×0.75=研修学时数”来核算填表。

三、新表格中“备课检查”部分,最高学时认定为15学时/每学期。本上学期以教导处检查结果为依据,下学期以教师个人提交教案为认定依据,检查合格即认定为15学时,未上交或不合格不予认定。

四、学校原有 “校本培训”项目分别计入新表中的“教学沙龙”和“学科培训” 项目认定。2013年,我校学科培训3天(3月9、10日、8月26日高效课堂理念及方法培训),教学沙龙活动3天(7月2日上午语数外三科高效课堂研讨、8月27高效课堂实操沙龙、28日班主任工作沙龙、10月15日下午教学实操沙龙)。

五、原有的“外出培训” 项目纳入新表中的“联片、大学区研修、学科培训”项目认定。

六、原有“教研组活动”项目纳入新表“集体备课”项目中认定。

七、原有“质检课、赛教课评审工作”纳入新表“评课”项目中认定。

八、“导学案”项目的学分认定以教师自制导学案为依据。(最高学时认定为15学时/每学期)

九、“校本教材”项目纳入到“研修成果”中文本类成果认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师学分认定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创新创业学分认定07-05

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12-31

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07-02

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06-28

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学分02-09

结构学分05-13

学分05-31

学分银行06-22

德育学分07-10

学分制05-17

上一篇:项目预算统计员职责下一篇:曾集中学校园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