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2024-06-07

零容忍纪录片范文(精选9篇)

零容忍纪录片 第1篇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诚然,作风建设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更是党的政治生态“晴雨表”,我们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以“三个一”奏响作风建设“主题曲”。

始终保持“一心为民”的政治立场,绷紧“思想之弦”。“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的确,“人民”是监督执纪的出发点、落脚点,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保持“一心为民”的政治立场,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聚焦“监督”主要职责,围绕群众所思所盼,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把“民心”这道政治题答好,绷紧作风建设“思想之弦”。

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执纪力度,弹奏“制度之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举措。“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是口号,更不是空话,只有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切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执纪力度,坚持严的主基调,对照党中央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把监督执纪职责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弹奏“制度之音”,严格按照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以事实为依据、纪律为准绳,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助推全面从严治党。

始终保持“一如既往”的干事激情,写好“自律之谱”。“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把作风建设长期抓下去,必须聚焦“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头羊”“火车头”的作用,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的“神经末梢”。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规党纪,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一如既往”的干事激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把廉洁自律作为终生“必修课”,守好“廉政关”,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奏响作风建设“主题曲”。

零容忍纪录片 第2篇

五集电视专题片《零容忍》x月xx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看到片中“老虎”一件件令人发指、触目惊心的案例,我心绪难平,感触颇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走向深渊?究竟是什么促使了曾经也是各自岗位上的佼佼者,走向犯罪的不归路呢?仔细思考,正是因为他们理想信念动摇、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缺失未来目标只顾眼前利益导致,由此看来,要当好党、国家和人民的卫士,就需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初心,谋划未来目标,才能为党、国家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一是零容忍体现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正风肃纪反腐,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从提出“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到强调“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再到十九届x中全会科学总结党百年来坚持自我革命的宝贵经验,强调“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意志品质坚定、决心坚如磐石。

二是零容忍是永葆政治活力的内在要求。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持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是党永葆人民本色的需要。这些年,铁腕抓反腐倡廉,拔烂树、挖烂疮、捉蛀虫,整个政治生态焕然一新,使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更加强大。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持续推动自我革命,坚决清除大大小小的腐败现象,确保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更加团结奋发,更加富有战斗力。监管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守住底线不动摇,在防范财政重大风险、强化财政经济运行和地方政府债务监控上持续发力。

三是零容忍就要大小“老虎”一起打。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既要坚决查处不收敛不收手的领导干部,又要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第二集《打虎拍蝇》,通过贵州省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王富玉案,xxxx县低保办主任xxx侵害困难群众利益案、江苏仪征基层粮站贪腐案,反映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思路。人民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正风肃纪反腐看得见,对治理腐败现象的信心更足。监管一处在日常核查工作中,坚持打“组合拳”。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真实、全面反映,共同护卫xx财政经济平稳运行。

四是零容忍要用制度铁腕管长远。

在严厉惩治、形成震慑的同时,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不断转化为制度成果,《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从制度机制上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让“围猎”者寸步难行。从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到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从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到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全覆盖有效推进,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还有坚持零容忍才能最大限度赢得人心。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以零容忍的决绝,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腐败,零容忍 第3篇

“透明国际”在2013年1月发布2012年度全球清廉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丹麦、芬兰和新西兰清廉度并列第一,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说,“媒体监督、政府官员收入公示、健全的高税收制度都压制了腐败的形成。”其中排名较高的还有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得分均在70分以上,其中美国排在全球第19位。从分值的情况来看,中国近年始终处于2.5-5.0之间腐败比较严重的区间之内。2012全球清廉指数中国腐败加剧,排名降至80位。阿富汗、朝鲜和索马里并列倒数第一。据悉,阿富汗、朝鲜和索马里三国只有8分,这3个国家垫底的原因是“既无负责治理贪污腐败的领导人,也无相关政府机构”。

近年廉洁指数的结果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基础部门功能得不到发挥,腐败就会肆虐,混乱随之滋长蔓延。近年此项排名所体现的欧美各国及亚洲部分国家的清廉指数保持较高,比如新西兰、丹麦、德国、日本、美国等,均显示其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基础上的清廉政府形象,因此中国要提高国际形象地位,实现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就必须借鉴这些国家在相关司法、监督与控制腐败的好的做法,连续4年中国清廉指数不合格则反映出中国社会腐败现象极为严重且具有持续性。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2013年1月30日6于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进行了“全球环境中的反腐败努力:行动的承诺”的讲话。他说:我们今天在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开会是很合适的,因为从1962年以来,该中心一直力求突破界限寻找针对当代重大难题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些问题中,恐怕没有一个比腐败问题更普遍更持久,这也是我们今天议程上要讨论的问题。不久前,在许多发展圈子里普遍公认对这个问题难有作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种态度开始发生改变,原因有多个,包括冷战的结束和全球非政府组织的成长,比如“透明国际”。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表明,腐败对发展造成有害的影响。世行和其他机构所做的研究显示,在增长与腐败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腐败就像累退税,惩罚的是穷人和小企业,它限制弱势人群获得服务,造成公共服务质量低下,它给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据估计发展中国家每年被盗资产多达200至400亿美元。

自从1996年吉姆·沃尔夫森行长在世行年会上发表《腐败的毒瘤》的讲话以来,世界银行在推进全球廉政治理议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吉姆的原话在今天引起的强烈共鸣丝毫不亚于16年前初次发表这篇讲话的时候。吉姆说:“腐败劫贫济富,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扭曲公共支出,令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它是阻碍健康和公平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我很荣幸有此机会就世行在我任期内如何对待反腐败问题阐述我的想法。我首先讲两点:

第一,反腐败议程是更广泛的善治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在这一背景下看待它。没有什么问题比善治对于发展和共享增长更重要。公共机构提供卫生和教育等重要服务,而贫困人口特别依赖这些服务。腐败颠覆和破坏所有这些功能,因而成为发展的主要障碍。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反腐败始终是并将继续是世行的首要任务之一。

第二,我们最近发布的最新《治理与反腐败战略》指出,世行在这个议程下的大部分工作是围绕管理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我们需要介入在全球善治指标中排名不靠前的大背景和大环境。我们需要在打击腐败和不法行为的法制框架不健全、公共问责制度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领域开展反贫困斗争。我们需要鼓励员工在从事发展工作时敢于承担风险和创新,前提是从一开始就仔细考虑过风险,并在实施过程中管理好风险。当问题出现时——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反应必须迅速果断。执法是很重要的。让各位感受一下这个问题,上周我们盘点了世行对项目违规行为的调查,盘点结果显示我们在过去四年半时间里完成了609项调查,产生了250项取消资格的决定。我请世行有关部门筛选一下这些证据,从中汲取教训,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控风险,确保利用这些认识来指导我们未来的业务决策。我们愿意在困难的情况下工作,我们乐于承担已测定的风险,但这绝不应当与愿意容忍世行项目和活动中的腐败现象混为一谈。我要响亮清楚地说明一点:当我们的项目和活动中发现腐败时,我们世界银行集团内部采取“零容忍”。那么这将我们置于何地呢?我们是应当回避高风险干预和放弃可能给穷人带来的巨大效益,还是宁愿承担计算出的风险、设计适当的安全保障措施并付诸实施?我的回答是,要想取得发展成果,我们就需要承担风险。但是在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时,一定要睁大眼睛,尽力减轻这些风险。然而,有时候出了问题,那时我们就需要站稳立场。在帕德玛大桥项目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当时用于有关当局对腐败证据的回应不力,迫使我们在去年六月终止了一笔12亿美元的信贷。我无意先入为主,法律和其他程序自有它们的过程。在没有满足某些条件来加强项目监督和做出保证允许全面公平的刑事侦查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考虑为这座桥提供融资。我说这些话时很清楚这座桥对孟加拉西南部地区的人民和经济有多大的意义,这是将他们与机遇相连的一条钢铁命脉。但是,我们还留在孟加拉,我们目前有30多个项目,资金承诺额约43亿美元。我们不容忍腐败,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顾发展大局。

好的制度有预防坏事发生的体系、检查和严密。世界银行廉政副行长所属部门培训世行员工和借款国对口人员在公共采购中防微杜渐,而且我们正在开发有助这些程序实现自动化的软件。2010年,世行发起成立了“国际腐败猎手联盟”,目标是集合国家层面的反腐败机构负责人、检察官和审计人员,以利他们相互学习交流,相互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当时莱希参议员对联盟成员讲话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如果不能制止腐败可能产生的后果。他说,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无论在哪个国家——我们就会辜负我们本国的人民,我们就会辜负我们想要帮助的国家的人民,我们就会破坏国内和国际的法治,我们就会损害我们的长期利益。

我们应当学习各国政府的执法和预防措施——巴西采取了一些激进的干预措施,将饱受毒品毒害的贫民窟改造成为安全的街区;意大利税务局利用一种叫作“Redditometro”非正统的方式揭露逃税的人;印度政府正在努力制定反腐败法案。

这些反腐败努力以及里昂纳多(注:里昂纳多·麦肯锡是世行主管廉政的副行长)及其廉政副行长所属部门的工作,是推动善治、廉政和发展效益的广泛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更广泛地说,2012年3月执董会一致通过的世行最新《治理与反腐败战略》强调了反腐败和推进善治事业的六大支柱,包括:

1.将治理问题更系统地结合到这些工具中去;2.支持有能力的、透明的国家制度;3.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结果;4.以更有效地管理风险为目标;5.改善全球治理,包括继续支持在G8和G20层面的重要讨论,以及《被盗资产收回动议》(StAR)和《采掘业透明度(EITI)动议》等举措;6.促进治理议程在世行业务范围内的落实。我们的治理和反腐败实践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和分析作为依据——更多地捕捉我已多次讲过的“交付科学“知识。在如何开展治理与公共部门改革——尤其是在困难情况下、比如涉及到脆弱和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情况下,我们的团队需要在捕捉隐性知识方面做得更好,同时也将这种知识更有效地传播给我们的员工和发展伙伴。我们需要更加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制度发展的“最佳实践”模式。

我想讲一个小故事。我去年访问海地时同一些私营部门领导者开会。我很了解海地的历史,我通过我参与创建的一个非政府组织“卫生伙伴”曾在那里工作过多年。在海地,裙带资本主义历史悠久,极少数与当权者关系密切的人攫取了贸易与商业的几乎全部收益。这是一种普遍和隐秘形式的腐败,决不能允许它存在下去。我在那天上午对那些私营部门领导者是这样说的——裙带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必须打破,要更具有包容性,吸收女性、青年人和企业家参与。海地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这样做。波诺最近到世行讲话,他把腐败称为“最大的杀手”。他的说法似乎使许多人感到惊讶,但腐败的确往往是扼杀有效发展的缓慢无声的杀手。

当腐败渗透到社会部门,就意味着医院建成了却缺少救生设备,或者学校建成了却不能付给教师足够的工资。这就意味着道路建成了却没有护栏,或者有时根本就没建成。而付出代价的是谁呢?付出代价的是穷人,有时付出的是他们的生命代价。腐败盗窃穷人,盗窃对美好未来的承诺。我不断挑战世行员工去思考如何“弯曲历史的弧线”。我们都知道,腐败源远流长,弯曲这个弧线并不容易。但请了解我在世界银行集团任职期间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推进沃尔夫森在他担任行长期间明确提出的反腐败议程,使其适应当今构建共享繁荣和终结贫困的挑战。

腐败,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其不断的繁衍滋生带来的是影响社会发展甚至滞后国家前进步伐的毒瘤。如要根除这一现象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世界银行就对于腐败给出了“零容忍”的态度,金墉行长的发言则强调了世行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并表达了其希望起到发展廉洁社会的带领作用。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并在近期提出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新观点。可以看到对于反腐,我们准备好了。

中国要提高国际形象地位, 实现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 就必须借鉴这些国家在相关司法、监督与控制腐败的好的做法, 连续4年中国清廉指数不合格, 反映出中国社会腐败现象极为严重且具有持续性。

腐败颠覆和破坏所有这些功能, 因而成为发展的主要障碍。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 反腐败始终是并将继续是世行的首要任务之一。

企业零容忍 社会才能更容忍 第4篇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企业往往掌握着高科技的产品技术。而且,在互联网行业系统庞杂,垂直分类多样化的情况下,很多技术甚至手段早已经被个别企业所垄断。因此,就连一些同行也很难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的各种运行方式,更不用说那些普通用户。而且,对于互联网行业,政府相关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具有滞后性,想要让用户放心、安全地使用互联网产品,就必须依靠互联网企业自身的诚实和信用。

我们知道,只有企业自身才对其各项运行程序了解最为深刻,也只有其“零容忍”的自查,才能及时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作出反应和响应措施。

企业,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利益追求或者短期发展而忽视了对自身的检查,也不能一味的认为自己作为行业的领头羊或者垄断者,就一直能够掌握着这一领域的控制权。

作为一个连接互联网用户和商家的平台,互联网企业在行为过程中始终承担着一个桥梁的作用。而这座桥的质量,往往影响着互联网用户的安全、利益甚至生命。对于企业自身也会造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惨痛局面。如今,当当网因为乌龙事件而被上百名网友投诉,从而导致其口碑下降,可谓教训深刻。

这些,都是企业对自己的小容忍,最终导致的大过失。

企业的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各种途径被昭示。一个企业的健康成长,既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给予支持,也更需要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自强自律。只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表明姿态,光明示人,即便出现了一些小的瑕疵,用户们也是可以给予宽容的态度;相反,如果企业一味的强调利益,至用户权益于不顾,即便短期内,其可以通过一些“幕后交易”或者“猫腻”躲过用户的审判,但总有一天会大白天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用户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只有企业对自己 “零容忍”,才能得到用户的口碑和支持。而用户和社会的容忍,不仅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也会为整个互联网行业塑造一个更为诚信、宽容的环境。

观看《零容忍》有感 第5篇

近日,电视专题片《零容忍》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引起热烈反响,这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春节将至“节日腐败”的警钟。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从严要求自己,打好廉洁自律“预防针”,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把“节点”当作“考点”,切实做到过节不“失洁”,以“正确姿势”过一个廉洁和美的春节。

春节要廉俭,需警惕他人“小甜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节不拘,终累大德”。现实中,一些贪污分子落马,追根溯源并非偶然,往往是从吃别人一顿饭、收别人一些土特产开始的,热衷于接受他人的“小礼物”“小意思”,从一顿饭、一包烟、一张卡的“小甜头”开始“走偏”“走歪”,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从而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渊。若深陷“泥潭”且未及时“悬崖勒马”,便会在“吹捧”中迷失自己,丢掉初心、忘记使命,在人心向背的轨道上越行越远。对此,党员干部要常用中央八项规定“对标”,用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期待“透视”,用法律法规“洗礼”,铸牢理想信念之“魂”,守住“第一次”,遏住“萌芽时”,在点点滴滴中守住大行大德,与清正相伴过好廉俭春节。

春节要廉洁,需抵制他人“小围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人情交往逐渐由礼俗化趋向于功利化,在人情社会中,为了“办事”往往出现“潜规则”“深套路”,有的人挖空心思去研究“潜规则”。一些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更是以“礼”为突破口,接踵而至的“好处费”“辛苦费”“犒劳费”,让党员干部放松了警

惕,稍不留神就掉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设计的“圈套”之中,沉溺于前呼后拥、鞍前马后的“甜言蜜语”和“糖衣炮弹”中无法自拔,成为被围猎的人。作为党员干部,要警惕“隐形围猎”,树立理性的人情观,时刻保持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不断净化自己的朋友圈,缩小自己的社交圈子,戴稳党纪“金刚圈”,默念纪律“紧箍咒”,切实做到“权不为情所用,不为关系所累”,用“火眼金睛”看清事情的真相,识破围猎伎俩,让“围猎”不攻自破,让过年更“廉廉”有余。

安全隐患零容忍 第6篇

近日,机修车间启动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行动,在所有生产班组和办公室开展隐患大排查。车间安委会对所有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问题“零容忍”,排查将持续到10月31日。

安全生产事故源于隐患,隐患一日不消,事故就一日难除。对安全隐患只有坚持“零容忍”,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零事故”。过去,车间在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对隐患视而不见、心存侥幸等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用心不够、用力不足。这次车间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将坚持“零容忍”,既是推进事前预防、过程控制的鲜明态度,又是对所有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的具体行动。

毋庸讳言,对于安全隐患排查,要始终坚持“零容忍”,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像拧螺丝帽一样,一圈一圈拧紧,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刻也不能停顿。此次隐患排查,车间共查出隐患3项,并车间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及时进行了整改,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以增强每位职工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人人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局面。

《零容忍》观后感 第7篇

近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零容忍》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很快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此片真实还原了部分违纪违法公职人员的落马轨迹,深刻剖析了他们步步滑向贪腐深渊的根源。一帧帧震撼心灵的镜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声势浩大的反腐行动,反映我们党打击腐败坚如磐石的决心。作为监狱人民警察,我们要以《零容忍》为警钟,我们在听懂的同时,亦要听有所思、听有所悟,让警钟长鸣于耳,让廉洁常驻于心,化为涵养正能量的自觉意识,切实筑牢自身的“防护堤坝”。

什么时候都要树牢宗旨意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脱离群众是党执政的最大危险。然而,在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征程中,却有一小撮人用人民群众所唾弃的“走姿”,在人民群众中渐走渐远。江苏省委政法委原书记王某科长期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他在片中就感慨地说到“对不起人民”;贵州省政协原主席王某玉用公权为他人牟利并收受巨额财物,他在片中悔恨地说“初心使命没有了,连敬畏之心后来都没有了”。而这样的感慨和悔恨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他们现在身陷囹圄的境地,就是当初脱离群众的代价。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手中之权是人民群众赋,就应摈弃私心、俯下身子为之服务,以解决“急难愁盼”的成效温润民心、收获支持,筑牢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

什么时候都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思想行为的“总开关”。通过观看专题片可知,江苏省委政法委原书记王某科,起初在其做生意父亲的运作下,一直坐到锦州市副局长的位置,升官发财理念的如影随形,之后更甚,直至落马;公安部原党委委员、副部长孙某军,从进卫生部门开始琢磨怎么利用卫生医药资源挣钱,到任职公安部利用权力和地位影响屡次“闯红灯”,进行权钱交易、收受巨额贿赂、搞团团伙伙和人身攀附等,最终被查处。在处理二人的通报中,有一句相同的评价,那就是“从未真正树立理想信念”。可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总开关”出了问题,各种各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尤其是作为监狱人民警察的我们,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那么在面对改造对象时就无法真正维护法律的威严,无法划清警囚界限。作为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警囚关系,保持与罪犯及家属的正当关系,杜绝在工作中吃拿卡要。所谓,“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零容忍纪录片 第8篇

“零容忍”(Zero Tolerance)就是毫不容忍,一点也不容忍。“零容忍”政策最初出现在打击毒品犯罪的活动中。1988 年2 月,当时的美国司法部部长埃德温·米斯(Edwin Meese)授权海关当局:“对那些哪怕仅仅是携带了微量毒品的过境者,也有权扣押其船只、汽车和护照并将其起诉到联邦法院。”[1]零容忍政策的理论支持来自“破窗理论” (Broken Windows Theory)。破窗理论认为,如果社区中有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无人及时修理,就会给人以整栋建筑都无人管理的暗示,从而招致整个建筑的破坏及各种犯罪滋生。破窗理论支持了零容忍政策是一种有效合理的修补“破窗”的策略。

1989 年,为了防止毒品和暴力进入校园,加利福尼亚州和肯塔基州的一些学区首先针对毒品和帮派活动实施零容忍政策,将持有毒品和参与帮派活动的学生毫不留情地开除。这个政策立即得到其他学区董事会的效仿。1994 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消除学校枪支法》(Gun-Free schools Act),该法规定学校可以依法给予持有武器和违反法律的学生停学一年的惩罚。这一法案又促使全美各公立学校将“零容忍”政策的范围扩大到枪支等领域。到1997 年,美国79%以上的学校针对暴力、毒品、酒精采纳了零容忍政策。[2]1998 年,俄亥俄州通过立法要求全州所有的公立学校对暴力、破坏、不合宜的行为采用零容忍政策。[3]1999 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丹佛高中枪杀案②,此后,美国校园枪击案件不绝于报端,校园安全成为了学校及社会大众关注的首要问题。学校除了安装监控摄像头、增加安保人员、引入金属探测仪、强制学生穿着校服等应对措施外,还普遍制定和实施了更为严厉的零容忍政策:有些州把“零容忍”政策所针对的“枪支”修改为“破坏性的工具”,并扩大了零容忍政策的适用范围。许多涉及毒品和武器以外的行为,比如恃强凌弱、破坏公物、吵架斗嘴、穿着不符合规定也纳入到了“零容忍”的适用范围。甚至在一些学区或学校,学生不尊重教师、不服从管理、迟到、逃学等并没有威胁到校园安全,过去仅仅通过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也都要一律受到停学或开除的处罚。“零容忍”几乎被用于处理学生的所有问题。①

零容忍政策也就逐渐地泛化为:为了师生的安全,学校当局对学生的一些特定的违纪、违法行为,无论其违纪、违法的轻重、背景、具体情况,只要违反了就要一律受到严厉的、明确的排除性处罚(停学或开除),或者移交警察及司法系统。

二、零容忍政策存在的问题

零容忍政策,作为美国学校应对学生纪律问题的支柱政策,自从其产生就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学校对那些违纪的学生坚决进行排斥性处罚,可以向潜在暴力发出“警告信号”, 从而遏制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发生。而反对者则认为:用这种单一的严酷的方法来对待性质各不相同的问题是不公正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事实上,作为一种极端的政策,1990 年,美国海关已经停止继续使用。但其能够在学校大行其道,来源于人们对校园安全的过分担心与过激反应。由于其自身特点,零容忍政策在学校的实施, 必定产生以下问题。

(一)排斥性惩罚侵犯了受处罚学生的受教育权

零容忍政策采纳的是排斥性(exclusion)处罚。 它把违规的学生排除在学校之外,尽管有一些州给受到停学或开除的学生提供选择性教育,但由于这些教育一般比普通学校教育水平低,因此,这些受到排除性处罚的学生会或多或少地丧失一定的受教育机会。

在日益强调儿童学习权,强调受教育机会均等的今天,这种排除性处罚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指责。学生是未成年人,是不成熟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可能犯错误,也都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对于违纪的学生,学校正确的做法是:分析学生违纪的原因,采取相对应的矫正措施。而不是像零容忍政策所主张的那样:不论违纪的原因如何,武断地把“麻烦学生”隔离在学校之外。把学生隔离出去,并没有教给学生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相反,却使他们暴露在无监管的社会环境里,把他们推向反社会的同伴群体。一些学校对“逃学”的学生也适用停学的处罚,本来“逃学”的学生就不想上学,结果学校还给予他们停学的处罚,这凸显了零容忍政策的荒唐逻辑。难怪人们有时用零智力(zero intelli- gence)、零证据(zero evidence)来形容零容忍政策。

(二)严苛的处罚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零容忍政策是一种严苛(harsh)的处罚政策。 零容忍政策对微小的过失,如打架、扰乱秩序的行为,也处以10 天以内的停学。因此,自从这一政策实施起,遭受停学处罚的学生明显增多,如,1974 年全美受到停学处罚的学生仅为170 万人,而到了2001 年,遭受停学的学生就增长为310 万人, 几乎翻了一倍。[4]但问题是,通过停学或开除把学生排除在学校之外来改变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 其效果很难判断。而且把那些初次越轨者和本来处于“灰色地带”的个别案件都纳入了严厉打击的范畴,可能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不但不能消除学生的违纪行为,相反却使学生违纪变本加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成长中的青少年。 对于偶然出了差错或疑似出了差错的孩子,轻描淡写、徇私送情,固然行不通,但一味苛责也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青少年行为矫正方面应当依照学生行为所存在的“风险”予以针对性的处置。 “风险”被定义为儿童违规或再次违规的可能性。 相关研究表明,预测青少年违规的风险因素包括: 反社会态度、同伴群体、个性特点、以往的行为记录、毒品或酒精依赖、家族特征、教育经历及工作状况。对于那些高风险的学生要强化干预,以减少违规或再次违规的可能性。相反,对于那些低风险的学生,过多的干预反而增加了再犯的可能性。[5]

(三)零容忍政策违背了惩罚的公平性原则

零容忍政策是一种不问青红皂白的“一刀切” (one size fits all)的惩罚性政策。它主张对违反某项规定的学生施予同样严厉的处罚,而不考虑违纪行为的主观恶性、危害的严重性、有无减轻处罚的情节。佛罗里达州一名7 岁的男孩,因为在他的双肩包里被发现有一把塑料玩具枪,而被学校开除;[6]特拉华州一名6 岁儿童由于往学校带了一种能当餐叉、汤匙、小刀使用的野营用具而被停学,并被威胁要送到少年犯管教所,[7]等等。这样不合情理的处罚真是匪夷所思,但是在零容忍政策下,却时常真实出现。学校当局僵化地认为“玩具枪也是枪”、“刀子就是凶器”,既然政策规定“枪、刀子都不允许带入学校”、“带入学校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就必须对这些违规的学生一律做出停学或开除的处罚。这种不对具体案情进行分析,不区分故意与疏忽、初犯与惯犯、后果严重与否、认错态度怎样,而统统被等量齐观地处罚,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会引发青少年对成人的不信任感以及对社会公平、公正的消极认识。

零容忍政策也造成了对不同种族、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的社会群体的不平等待遇。由于一些违纪与违纪者的自身状况、家庭境遇、种族文化密切相关,而零容忍政策却不考虑这些差异。因此,自从零容忍政策开始实施,弱势群体就遭受到了远远高于普通群体的处罚。以俄亥俄州为例, 在2010~2011 学年,情绪障碍学生群体受到的停学处罚是情绪正常的学生群体的7.2 倍;认知障碍学生群体受到的停学处分是认知正常学生群体的2.5 倍;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学生群体受到的停学处分是出身于非贫困家庭学生群体的4.4 倍;黑人学生受到的停学处罚是白人学生的5.2 倍。而出身于贫穷家庭的情绪障碍的黑人学生受到的停学处罚则是出身于非贫穷家庭的情绪正常的白人小孩的10 倍以上。[8]

(四)刑事化导致过多的未成年人流入监狱

零容忍政策趋向于用刑事化(criminalization) 的手段处理青少年的违规问题。在零容忍政策之下,一些轻微违纪学生,受到了停学或开除的处罚;曾经的严重违纪,则被学校管理者认为是犯罪,通报给警察甚至使学生被直接逮捕。受到停学或开除的孩子,可能事后被追究刑事责任。而即便当时没有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孩子,也极有可能事后被判决有罪。有人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零容忍政策实施后,学生因破坏公物而被拘留的概率是原来的5 倍,因盗窃被拘留的概率是原来的6 倍,因在校园内打架而被拘留的概率是原来的9 倍。[9]虽然各州和学区有关学生因违纪而被法律执行部门采取强制措施的规定有很大差异,但因为轻微过错而被法律执行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并被移交到青少年司法系统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10]

这种旨在短期内减少严重犯罪机会的政策, 从实效来看,可能恰恰使一部分本应在学校里完成学业的学生走进了监狱。而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罪犯的标签,这个否定性的主导身份可能会迫使他走上继续犯罪的道路。

(五)通过威慑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以实现安全校园的政策目标无法达到

零容忍政策意在“杀鸡儆猴”,通过威慑(de- terring)潜在的破环性行为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实现安全校园。对于成年人,零容忍的威慑作用显然存在,但是对未成年人,尤其是15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威慑是很难奏效的。因为未成年人缺乏意识风险的能力、对未来定向的能力、控制冲动的能力以及抵制同伴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不太理性、不大考虑后果的。[11]

一项对停学处罚的研究表明,超过40%的停学处罚是针对重复违纪的。[12]这说明早先的停学处分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效果。而另一项研究则表明:对一些学生来说,停学只能预示更多的停学, 停学变成了对他们违纪行为的强化,而不再具有处罚的功效。[13]的确,从长期来看,遭受停学处罚的孩子由于停学期间没有接受到教师的课业指导, 复学后会跟不上正常的课程进度,学业成绩不理想,这使他们情绪低落、违纪行为再次出现,并遭受处罚。反复的停学更易使学生学业失败、异化于其他同学、最终可能无助地退学,一项研究报告就以“毁灭性的后果”来概括被停学者的命运。[14]

那么开除的威慑效果如何呢?印第安那州教育政策中心的一份报告《零容忍,零证据:学校惩罚实施情况分析》指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没有证据表明开除学生能改善学校安全,相反,开除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15]

三、零容忍政策的变化

早在2001 年2 月,美国律师协会就提出应该取消学校的“零容忍”惩罚政策。近年来,“零容忍” 政策更是受到来自父母、学生、教师的批评,它被视为武断的、不公平的、不合理的惩罚政策。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改变极端的零容忍政策。这些学校把“不放弃任何学生、教育好所有孩子”作为宗旨,力求在不损害违纪学生的受教育机会的前提下,来保障学校的安全。这些学校的 “零容忍”政策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限定零容忍政策的适用范围

一些州、学区、学校已经注意到,“零容忍”并不适用于所有违反纪律的学生,它不能被当作灵丹妙药用来解决学校的一切纪律问题。学校不应仅凭“零容忍”来武断地消除学生的“麻烦”,学生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管理措施。于是,一些州通过法律修正案明确限定了零容忍政策的适用范围,规定只有持有毒品、武器或严重的威胁、侵害他人人身的行为,才能适用排斥性处罚。一些学区、学校也对零容忍政策的适用对象做出了严格的、具体的解释。这样,零容忍政策才能聚焦于那些真正对学校安全产生威胁的违规与犯罪行为。

(二)给受到排斥性处罚的学生补偿教育

一些学校认识到:“单独地运用惩罚作为矫正行为的手段很难成功。相反,却增加了青少年重新犯错的可能性。”[16]因此,在万不得已对一些学生实施停学或开除之后,不是一推了之,而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咨询和管理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当然,这样的补偿教育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一些学校考虑到停学与开除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格限制校外停学或开除的使用,鼓励采取校内停学方式(in-school suspension),校内停学一般在3 天以上,学生脱离各自班级被送至校园内的一专门场所,在特定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和活动。在校内停学期间,可以有意识地对违规者开展一些行为恢复训练。如,把破坏性行为的肇事方与受害方召集在一起,先由受害方大声说出侵害行为给他造成的损害,然后由教师、专家、社会成员帮助肇事方寻找弥补这些损害的方式方法, 最终培养起肇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研究表明, 通过对学生开展行为恢复训练,学校的纪律问题有了明显的改观。[17]

(三)增加灵活性,按照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处置

改变零容忍政策严苛的“一刀切”的作法,主张按照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处置,一些学校引入了按比例处罚的原则:大过大罚、小过小罚、过罚相当。学校规定只能对那些特别严重的违纪行为才适用停学或开除这样的排斥性处罚,而且,在运用排斥性处罚之前,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先前的表现、违纪的具体情境、违规行为严重程度、危害程度、频率及重犯的可能性等因素。 对于那些不太严重的违纪,主张采用更温和的对应性处罚措施,如言语责备、校内隔离、取消特惠、 没收物品、放学后留校、警告、记入档案等。

一些学校引入了一些非惩罚性的办法来应对学生的纪律问题。如在位于华盛顿州的林肯中学,吉姆(Jim Sporleder)校长就认识到了本校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与早年生活中累积起的心灵创伤有关,因此,该校一改注重停学与开除的传统做法,把纪律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医治违纪学生的心灵创伤上。通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教给学生控制情绪的技巧等,大大降低了该校停学学生的数量。[18]

(四)规定司法介入的条件,减少警察及司法部门的过多干预

学校与监狱具有不同的职能,把大量的违纪青少年由学校推到监狱,既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 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早在2004 年,克莱顿(Clayton)郡的泰斯克(Teske)法官就对零容忍政策下本郡警察及司法部门过度干预学生违规问题大为不满。在他的呼吁下,成立了一个旨在减少司法介入未成年人违规处罚数量的,由学区、警察部门、检察部门及教会代表构成的任务小组。经过该小组的积极努力,学区与多个部门达成了一项协议:对于轻微的违法(如扰乱学校秩序、妨害治安, 以及没有引起投诉的打架斗殴等),初犯时,违犯者及其家长将受到警告处分;第二次违犯时,违犯者将被转移到冲突技能培训班接受训练;只有第三次违犯后,才允许警察及司法部门介入。这就改变了学校纪律管理部门、驻校警察及司法部门对学校纪律问题的管辖权限,阻止了大量学生由学校流向监狱的趋势。由于该项目的成功,在凯塞(Casey)基金会的大力推动下,当前,泰斯克法官正投身于类似项目的全国推广。[19]

(五)运用早期应对模式,注重对违纪行为的及早应对

打孩子“零容忍” 第9篇

美国法律严禁动手“教训”孩子,不存在“打是亲骂是爱”这一说。《纽约时报》曾报道:纽约市皇后区一华裔妇女,因为八岁的儿子没做作业便用扫把抽了他一顿。第二天,学校老师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伤痕,立即向纽约市儿童服务管理局举报。当天晚上,警察把她的三个孩子都带走了,送交儿童收养机构。这位妈妈不仅要忍受和孩子分离的痛苦,还要花钱请律师证明自己有爱孩子的能力,索回孩子的抚养权。

这不是针对华裔的法律,谁触犯谁受罪。在加州,一白人母亲领着一对儿女到超市购物,因男孩闹起来没够被母亲抽了一巴掌。超市售货员当即报警。付款出门时,警察已经在门外恭候。她进了局子,孩子被保护中心送到有教养能力的人家寄养。她丈夫变卖了房产,凑了二十万美元的保释金,才把她保释出来。

对孩子不管不顾也是犯罪

即使不动手,将孩子一个人锁在家,监护人同样会受到法律制裁。电影《刮痧》就有这样一个桥段,那可不是为了烘托剧情而瞎编的。2010年,美国网球选手安娜·库尔尼科娃的母亲阿拉·库尔尼科娃,被佛州警方拘捕。因她把5岁的小儿子,也就是安娜的弟弟,一个人留在家里,自己跑去银行办事了。安娜的弟弟没有帮妈妈掩藏罪证,从二楼窗口爬下来,被路人发现报警。警方把他送到医院,检查一下确认没有大碍后,转头就把库娃阿姨给抓了,理由是涉嫌“忽视照管儿童”。

涉嫌性侵,严惩不贷,管你亲爹亲妈

华裔林先生六岁的女儿在作文里写了一句:“爸爸我讨厌你,不要碰我!” 这句话马上引起了校方的警觉,随后校方对孩子询问调查,得知孩子曾被父亲摸屁股。学校马上报告了所在地区的儿童福利局和司法机构,并将孩子带往专业的医疗室验伤。尽管林太太一再解释说,摸屁股不过只是一家人在嬉戏开玩笑时丈夫溺爱女儿的表现,并无任何涉性的想法,但儿童福利局及相关的执法单位则认为,这玩笑开得太大。孩子对父亲的指控,加上母亲对父亲行为的辩护,俩人对孩子的监护权被社会福利机构拿走了。司法机关还针对林先生的行为提出诉讼,怀疑林先生对子女有性侵嫌疑。

让孩子喝酒涉嫌虐待儿童

在一些州,父母给儿童品尝酒精饮料也是违法的。2012年7月3日,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两岁的儿子到一家餐厅吃饭。服务生惊讶地看到这位妈妈拿起啤酒罐,往宝宝面前的小杯子里倒了一点啤酒。小宝宝喝了一口,从瘫软的坐姿来看,有些醉了。服务生迅速报警。这位年轻妈妈当即被捕。她辩解说,自己并不想给宝宝喝酒,是因为宝宝总想伸手去够啤酒罐,她打算让他尝到这种味道不好喝,打消他的好奇心,就往他的苹果汁里掺了一点点啤酒。但她还是进了局子,被指控虐待儿童。

不是神经过敏,而是真心对孩子负责

说了这么多,咱这边的家长估计会觉得美国人太神经过敏了吧?简直小题大做!事实上,从国内外的诸多案例来看,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一旦法律对看似轻微的行为放任不管,就可能让加害者胆子一点点大起来,甚至变得理直气壮,最终给未成年人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零容忍政策看似残酷,实际却极有必要。在美国,即便是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也没有权利去伤害孩子,不管是故意为之,还是放任不管。

侵害儿童的犯罪,在美国法律中量刑一般都相当的重。更厉害的是,倘若某人因为虐待、性侵儿童坐过牢,出狱后会过得猪狗不如。

对于涉及儿童的犯罪,美国执法部门很重视。在联邦调查局也设有专门负责追踪失踪儿童、性侵犯儿童案件部门。在总部和各地分局,还都配有受过训练的女探员,专门负责在此类案件中有技巧地询问未成年人,以免调查过程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二次伤害。

在美国,侵犯儿童的人基本都能得到严惩,有一个很大原因是全民有保护孩子的意识,整个社会被动员起来,组成一张严密的网络,对可能存在的虐待、侵害儿童案件,随时随地予以监督。

无论是幼儿园老师、社工、医师,还是普通的邻居,一旦发现了可疑情况(如小孩被父母责打哭闹、居住环境很不健康、身上有奇怪的伤痕等),都可以打电话报警,或是通过专门的网站告诉社工。警方接报之后,依法登门调查确认。

2011年,一名家住米沙沃卡市的年轻妈妈,带着不满1岁的儿子去看医生,因为他的鼻子被太阳晒得蜕皮了。但接诊医生发现了更严重问题:孩子的一根肋骨,发生过骨折。虽然已愈合,医生还是立即报警了。经检查确认,孩子3根肋骨和上臂曾经骨折,且都未得到有效治疗。随后,这个23岁的妈妈承认,孩子两个月大时,老是哭闹,心烦意乱之下就用力摇晃了他。这个妈妈被裁定犯有虐待儿童、疏于照管两项罪名,共判处6年徒刑。很难想象,如果这位医生没有发现或未报警,这孩子还会遭受多少折磨。

上一篇:女生版的空间个性签名摘抄下一篇:高校校长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