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规划设计

2024-06-05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精选6篇)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 第1篇

生态农业主体模式剖析 经过20余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己经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群,形成了若干有价值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和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也为本研究的模式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生态农业类型多种多样,从不同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结果。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的食物链组装模式 该模式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该模式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着多种生物,它们通过一条条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节省资源且减少环境污染。食物链模式设计可采用“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法,通过链环的衔接,使系统内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畅通,从而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 第2篇

休闲农业的本质其实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种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村资源禀赋和文化要素.城市压力和休闲需求增加 休闲农业的功能:

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3.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普园地。4.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包涵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在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5.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6.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陶冶性情。7.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有利于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休闲农业的特性:

1.生产性。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2.商品性。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3.可持续性。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实现农业的持续协凋发展。4.市场性。休闲农业的消费主流一般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5.自然性。休闲农业活动以农业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6.季节性。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季节性明显。

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形成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休闲农业国外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中期旅游业的分支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20世纪70年代交叉产业 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产业规模 创意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创意农业 休闲农业的国内发展历程: 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至今)。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1)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富裕农民。(2)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改造传统农业。(3)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美化农村。(4)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愉悦城乡居民。

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1)经济意义: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益。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产业收益。休闲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整体收益。(2)社会意义: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表现。休闲农业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的重要选择。休闲农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创意策划品牌化。消费项目多样化。产业经营联盟化。休闲农业经营三部曲 :流连忘返。制造人潮。建立口碑。休闲农业园区构成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工程要素。自然要素:水域景观。天文气象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人文要素:特色建筑。风物景观。

工程要素:山水工程。路桥工程。游憩工程。服务类建筑。管理类建筑。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是指由于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同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农业生物与耕作制度等在纬向上的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位置不同而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等在经向上的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由于地形、地质结构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异规律。自然分布梯度: 气候土壤梯度:由于气候、土壤的差异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流域地形梯度:由于流域地形条件和地貌部位差异而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农业区位对农业水平结构的影响: 自然区位——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位置优势。经济区位——由于交通、市场、技术、资金、信息等所决定的空间位置优势。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理论: 背景: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输、加工、贮藏、保鲜等成为商品的制约条件。杜能的孤立国假设:(1)在农业自然条件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能够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2)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3)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作物的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如果用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来衡量生产的集约程度,则越靠近中心城镇,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越多。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生态经济区位理论——在经济高度发达阶段,交通、运输、保鲜、贮存、加工能力加强,销售网络健全,商品信息流通,相对自然环境引起的产量差异来说,运费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这样,逐步在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食物链加环类型: 生产环: 在食物链中加入新的环节,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又可分为一般生产环和高效生产环。

增益环 :这种食物链环节,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直接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

减耗环: 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环节,或增加一个已有的环节,从而减少生产耗损,增加系统生产力。

复合环:具有两个以上功能的食物链环节。复合环的加入把几个食物链串联在一起,增加系统产出。

加工环:将农副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利用,或农-工-贸一体化。

食物链加环遵循的原则: 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食物链解链——为减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和人体,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可采用食物链“解列”的方法,即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达到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指在生态系统内安排各种生物群落,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错落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时间结构涉及的因素 有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和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来说,环境因素在一个地区是相对稳定的,选择搭配适当的物种,实现周年生产。

搭配的方法

有长短生育期搭配,早、中、晚品种搭配,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时序交错,籽粒作物和叶类、块根类作物交错,绿色生物与非绿色生物交错,设置控制措施延长生长季节,化学催熟,假植移栽等。如稻萍鱼中几种鱼混养,分期投放,分批捕捞,实现周年养鱼,也是得益于巧妙的时间结构。

农业景观:人为活动的产物,包括农田、林场、牧场、渔场、村庄等生态系统。景观的要素是由斑块、廊道和本地构成。

斑块: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地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区域,如池塘、草地、村庄、人工林。

廊道: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线性的拼块,起着隔离、连接观赏的作用,如道路、行道树、花架、农作物的间作。

本底:占地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功能起着最强表现力的景观要素。种植业中农田、畜牧业中的草地、渔业中的鱼塘等等。休闲农业规划原则:1.生态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参与性原则 4.特色性原则 5.文化性原则 6.多样性原则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总体定位: 1.区域地位 2.资源分析 3.发展模式 4.发展目标

区域地位:

项目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项目对于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项目对当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项目对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的意义 项目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观光农业园选址区位条件 : 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对地域相异的游客的吸引力及旅客的出游能力,包括人口密度、人均收入、消费水平、闲暇时间、出游形式、旅游偏好。

交通条件:离城市的远近关系到建园地游客的数量和相应配套设施的齐全;建园地与客源市场的交通便捷程度。观光农业园选址立地条件 : 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植被状况、气候状况、水文水质状况、空气质量以及地形地貌。

农业基础条件:建园所在地主要农副产品和供应的种类、数量和保障程度对观光农业的旅游开发有较大影响,总的来说,农业的种类、产量和商品率与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呈正相关性。

观光农业园选址资源条件 : 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所在地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景观,所在地综合自然资源景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类型和发展方向。

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农村生活习俗、农事节气、居民村寨、民族歌舞、神话传说、苗会集市以及茶艺、竹艺、绘画、雕刻、蚕桑、史话都是农村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园选址资源条件 : 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所在地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景观,所在地综合自然资源景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类型和发展方向。

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农村生活习俗、农事节气、居民村寨、民族歌舞、神话传说、苗会集市以及茶艺、竹艺、绘画、雕刻、蚕桑、史话都是农村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园选址社会经济条件 : 经济条件:某地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就是该地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涉及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基础设施条件:水、电、能源、交通、通信。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 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生态规划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传统农业景观中生物栖地多样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观的破坏, 使得农业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不仅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景观质量, 同时落后的农业经营观念也阻碍着农业功能多功能性的开发。针对各种日趋严重的农业和土地退化的现象, 必须重新考虑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调整问题, 发展各种生态农业产业模式, 恢复自然合理的生态环境。其中休闲农业的发展, 成为了新的趋势, 它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 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产业形态, 其自身景观特点决定着它的发展要以维持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 发挥农业特有的自然景观优势和生态效益。

1 休闲农业的特性

休闲农业是以三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 为背景, 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 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 以休闲农场为载体, 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 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

其中, 休闲农业“三生一体”的特性表现为:生产性, 配合当地农林牧渔业生产, 带动乡土饮食业的消费, 让当地农民真正受益;生态性, 农业兼具资源保护的功能, 休闲农业在这方面可提供丰富的知识;生活性, 休闲农业拥有山景水色, 还有一群以农为生的人, 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 享受其人情敦厚、朴实, 也是一种活生生的传统文化。

2 休闲农业景观及生态规划的内涵

2.1 休闲农业景观

从构成要素看, 休闲农业景观是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看, 休闲农业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 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休闲农业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休闲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以农场为单元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并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因此, 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度综合性, 它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建筑学、美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二是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三是它既协调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 又着眼于丰富生态环境, 并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多样性的生息条件。

2.2 生态规划

休闲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是合理解决并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 为人们创建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 核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设计, 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整体生态系统。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 探讨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原理及方法, 因涉及问题的宏观空间性、关联性及综合性等特点, 使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成为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应用领域。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景观格局的控制要素、景观格局对干扰扩散的影响、利用景观格局指标量度其生态功能、利用模型模拟预测景观变化、景观格局的尺度转化规律等。

3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休闲农业为兼具农业、旅游业及服务业的新型产业, 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规划不仅应关注景观的开发价值, 还应关注景观土地的利用问题以及当地居民的短期利益, 更强调其给人类带来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这决定了休闲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 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各个方面。综合有关研究成果, 笔者要做好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 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以坚持绿色环保生态意识为前提

自然的生态系统是休闲农业生态景观所依赖的环境基础, 其自然特征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保护, 避免过多的人工改造, 而应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如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同时还应把绿色环保等生态意识贯彻到景观的规划活动中。如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 替代以生物除害、有机肥料等手段, 营造纯绿色的生态景观。

3.2 以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为基础

要把休闲农业生态景观作为系统来规划和管理, 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无论从观光、休闲功能的角度还是景观生态功能的角度讲,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斑块都应和自然的廊道、基质共同构建景观的整体性和美学功能, 以形成良好的旅游景观基础。如以大片花木果园为主要自然资源的乡村生态景观, 活动场所不应仅局限于果园、庭院中, 还可拓展到青山、森林、湖泊中, 发展以果园观光、水果品尝、庭院休闲、山水游乐度假等生态旅游产品。为此, 应建设高效生态系统, 实行土地集约经营, 保护集中的景观要素, 营造具有宜人景观的环境氛围, 塑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作为旅游资源, 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等。

3.3 以景观空间配置多样化为准则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可能的组合要素有草地、耕地、林地、道路及水体等, 其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空间配置结构的多样化, 既要有顾景观的生态功能, 又要有美学功能, 最终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活动的协调、平衡发展。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土地条件相适应, 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另外,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存, 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 形成具有不同旅游功能的旅游景观, 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 从而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例如, 在水域面积较少的平原地带, 应以农田为主, 水面为辅, 农作物可以水稻、小麦、蔬菜和花卉为主, 辅以发展畜禽养殖业、林果业、渔业;在山丘地带, 可以果园为主, 农田为辅, 农作物应以果林为主, 辅以发展粮食农作物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为辅;而森林覆盖面积大的区域, 则可建立自然保护区, 严禁开发, 供野生动植物自然生长, 发挥环境保护和观光的功能。

3.4 以“垂直控制, 水平联接”为手段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垂直生态过程, 是指在特定的休闲农业生态景观地段单元中, 各类自然生态资源直接影响其中的生态过程、旅游活动的发生、分布和发展过程, 这些自然资源项目可以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群落乃至气候等诸多因素, 即“千层饼”模式[7]。要控制垂直生态过程, 可直接通过资源本身的改变来完成。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植被的改变:如建设绿化隔离带, 增加林网密度, 或者与此相反, 将植被茂密地段的植被清除, 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在区域生态系统内部, 各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空间元素之间, 存在着不间断的物质与能量的水平交换与流动, 这些活动可以用“斑块-廊道-基底”模式的原理加以解释。基于水平生态过程中景观格局中的交流机制和生态过程, 对维护景观格局中各元素的高联接度非常重要。如要求旅游开发行为对斑块、廊道区域避让, 将人类的干扰行为降至最低程度等。这其中, 道路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非常恶劣, 它们方便了人类活动的水平移动, 却切断了自然界的水平生态过程, 导致自然景观格局的严重破碎化。因此, 在悉心培育、严格保护自然斑块和廊道的同时, 还须特别关注道路的建设和生态化设计、改造。

4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方法

在实践中, 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而对斑块和廊道的设计。基于生态原则的休闲农业景观规划是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整体性规划方法, 包含了针对各种目标层次的方法手段, 这些方法彼此共容、相互补充, 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规划的方法论体系。

4.1 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通过划分、调整来完善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元素, 串联起景观系统的各个环节, 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存在的基础, 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 因此, 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 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

4.2 生态工程方法

生态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栖息环境”, 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 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 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 即使遭到破坏, 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 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4.3 景观风貌设计方法

从功能上划分, 建筑景观属于文化支持类的景观, 是纯人工建造的。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持亲切的家园感, 就要考虑乡村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 创造优美的景观风貌。相应的规划方法, 是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性质规模、现状条件、美学要求, 提出对乡村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 确定建设艺术的骨架。设计特别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和谐, 建筑既要保持本地区特色, 还要体现一种群体之间的、统一的总体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 必须充分了解景观的生态特征。在景观整体优化的基础上, 进行景观分类, 对不同的景观单元按照景观功能进行规划, 最后配置出理想的景观格局, 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景观生态格局。

5 结论

综上, 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应从地方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对各种区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尤其是休闲农场的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基础, 注重景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 实现旅游功能、生态功能的和谐统一, 从而培育和形成地方特色。同时, 休闲农场的景观设置还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 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 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园景色, 使游客摆脱城嚣, 身心安宁, 融入自然, 体验农村生活, 享受乡村景色之美。

参考文献

[1]吕军, 张立明.中外休闲农业研究的比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 (2) :67-69.

[2]余莉莉, 郝日明.休闲农业景观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 24 (2) :65-67.

[3]王仰麟, 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00, 11 (2) :265-269.

[4]刘黎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仰麟.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8, 6 (2) :23-24.

[6]郭旭东, 刘国华, 陈利顶, 等.欧洲景观生态学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1999, 14 (4) :353-357.

休闲农业园标识系统设计原则 第4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园;标识;标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60

休闲农业园作为新型的旅游产品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在各地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建设。然而在对其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却轻视了对标识系统的建设,导致游览者在无导游陪同的游览活动中对园区方位、游览线路的选择、园区产品及文化内涵等方面不甚了解,游览者得不到深入的游览体验和对农业产品的认知,最终影响旅游质量和园区形象。因此,构建完善的休闲农业园标识系统(Agriculture Garden Signage System ,以下简称“AGSS”)对提升休闲农业园建设品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AGSS设计研究始于本世纪初[1],起步晚、研究少,且其研究更贴近于旅游标识系统及城市导向系统,并没有就休闲农业园的特征提炼出一套独立清晰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从基础理论角度出发,对AGSS的设计进行探究。

1 AGSS的定义和构成

1.1 定义

标识是园内为游览者提供产品介绍、道路引导、警告提示等信息的载体。AGSS是休闲农业园内所有标识的集合体,有助于为游览者营建清晰可辨别的环境,强化园区内在联系,促进园区产品、设施、道路等的秩序化、标准化、人性化。

1.2 构成

1.2.1 说明性标识 说明性标识是空间环境与游览者之间信息交流的载体,以解释、陈述为主要内容,其功能为宣传主题、普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知识等。包括园区各景点的名牌及介绍、农业产品及活动的介绍等。

1.2.2 引导性标识 引导性标识是帮助游览者在空间环境中辨识方位和方向的导航工具,通常设置在两个或多个空间相互转换或交叉的地方,可有效疏导人流交通,是实现园区动态空间营造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包含两小类标识:一是以“引”为主的方向指示牌,如园区出入口指示牌、景点方向指示牌等;二是以“导”为主的导读标识,如全园游览图、位置示意图等。

1.2.3 管理性标识 管理性标识是为规范游览者行为、预防事故发生、保护环境设施而相应设计的标识,多以明示、告知、劝说、指令、警告及禁止等为特征[2],其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图形符号或简短文字为主,如安全警示、禁止吸烟、禁止攀爬、温馨提示等;二是以规章制度或服务信息内容为主,如游客须知等。

2 AGSS设计的影响因素

2.1特色农业资源

休闲农业园是传承乡村农耕文化的良好载体,对保护乡村农业资源起着重要作用。乡村特色农业资源包括其本身的地域特征、民俗活动、传统文化等,是吸引游览者的主要因素,更是园区空间环境内所有事物反映出来的中心思想,决定着AGSS设计理念、信息内容、风格形式及空间布局。

2.2 标识受众

标识的受众是游览者,故AGSS要围绕游览者进行设计。而不同的受众因其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收入状况、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其对标识的理解和要求亦不同,因此,明确园区受众类型,充分考虑其行为习惯、心理需求和审美品味,才能设计出令游览者满意的AGSS。

2.3 道路及节点

道路是园区交通网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连接园区内所有的景点和设施,而节点是道路连接中关键的集散场所,节点的布设决定了AGSS空间布局设计,而且道路及节点的地形状况、长宽、路口形式等也将直接影响标识的安装工艺、数量和体量等。

2.4 环境景观

标识是园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虽具有视觉上的独立性,但在标识风格、体量、材料及色彩等方面设计时应与园区整体环境景观相协调,从而形成统一的景观效果和主题。

3 AGSS设计原则

3.1 生态性设计原则

AGSS设计应遵从自然,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材料上应就地取材,避免对园区生态环境造成太多的破坏;位置设置上应避免阻碍园区内农作物的生长或动物的活动。

3.2 人性化设计原则

AGSS应以满足游览者需求,保证其顺利完成游览活动为目标。因此各类标识的设计应依托人体工程学相关原理以游览者的身体特征、心理需求等为设计依据,尽量做到人性化。

3.3 地域文化性设计原则

AGSS设计应从休闲农业园本土的地域资源、历史传承、文化民俗中汲取精华,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地域文化归属,进而丰富园区文化内涵,提升园区景观品质。

3.4 规范性设计原则

AGSS内容表达要科学、准确、易读懂;文字书写要标准、易识别,避免特殊字体的使用;中外文对照中,外文应由外文母语专家校对;道路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通用符号应按《标志及导向系统》(GB/T 15565.2-200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2009)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等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设计。

4 结语

休闲农业园有别于传统的旅游景区,其更具游览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因此其标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出发总结了AGSS的定义和构成,探讨了特色农业资源、标识受众、道路及节点、环境景观四因素对于AGSS设计的影响,并概括出AGSS的四个设计原则,即生态性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地域文化性设计原则、规范性设计原则,为下一步AGSS设计方法选择和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苍鹤.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附4:休闲农业规划 第5篇

——以凤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为例

08级旅游管理一班

柳映

200813010108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踏青、赏花、采果、体验民俗、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行走田园间、入住农家院、就餐农家乐、带回农产品”休闲服务。为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农村设备、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科学规划设计,不断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的功能,让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农业生活,享受休闲时光,拉动休闲消费,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加速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现以凤县的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一、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古称“凤州”。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11万人。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宝成铁路、316国道、21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凤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迅速提升了县城品位,并把“旅游兴县”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壮大县 域经济的战略之一,采取“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倾力打造“水韵江南、七彩凤县”休闲旅游品牌,旅游农业已成为凤县经济的发展的一张名牌。

休闲农业作为我县旅游发展业的一部分,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来得到很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田野自然风光观赏与参与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互动,山村农事、特种动物养殖体验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实体560家,其中建成运行农家乐123家、农家宾馆221家,在建170多户,县城家庭宾馆132家、林麝特种动物休闲互动养殖92家,林麝存栏2300头,从业人数3120人,年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年实现休闲、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今年“五·一”小长假,凤县吸引游客11万人次,古凤州消灾寺、灵官峡、紫柏山、通天河、嘉陵江源头等景区游人如织,全县实现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仅“五一”当天就接待游客4.2万人,创下凤县当日接待游客数量新高。国庆期间接待游客17.16万人,收入1.6亿元。全县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点15个(汇丰果园度假山庄、秦海鹿业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园、紫薇山庄休闲农业示范园、十里店凤椒文化体验园、通天河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园、岭南植物公园、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嘉陵江百里生态花廊、百里特色民居观光点、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主题公园、紫柏山生态探险观光旅游区、古凤州人文历史观光区、县城动感水景灯光音乐高喷观赏景区、月亮湾生态休闲公园),其中大型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企业8户。其中凤县汇丰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丰果园度假山庄二00七年开工建设,二00九年五月对外开放,资产总额1900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120人住宿,二00九年营业收入60余万元。是以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休闲度假乐园,也是目前我县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山庄设有餐饮部、客房部、儿童游乐场、动物观赏园,有果园和葡萄长廊。餐饮部豪华宴会厅同时可接纳200人就餐,客房部有豪华包间、标准间共有60个床位。农场种植的有葡萄、苹果、花椒、梨桃等各种果树700余株,还有供游客使用的停车场、会议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凤县秦海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凤县第一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集餐饮、休闲、垂钓、住宿、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企业,总投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2009年营业收入643万元。该企业今年六月被市政府授予“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存栏梅花鹿1100余头,养殖规模在西北五省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六,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我县休闲农业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旅游精品为主线,以完善和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为重点,充分展示乡村自然山水、农耕文化、民族习俗、农家生活等特点,让游人进入天然、野趣、清新、恬静、自然的五彩世界,欣赏和体验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享受农家的休闲、娱乐、饮食等传统活动,达到享受自然、亲近自然、陶冶情操、舒展身体、放松自我的目的,努力使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为一体,成为凤县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休闲新的靓点、农民增收新的突破点。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乡村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突出乡村特色和乡土风情;坚持市场定位于城市,把面向城市市场、为城市游客服务作为主要目标任务,为游客提供实践和参与的机会,增加游客对农村的认识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的体验;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主导,走具有特色的多种经营发展路子;坚持政府引导、投资者自愿,由政府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引导投资者发展休闲农业。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新建以公路主干线沿线两侧为重点的休闲农业示范点15个;新发展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10家,农家乐600家;新增休闲农业及旅游产业年总收入2亿元,使全县休闲农业及旅游产业达到30亿元。安置社会就业人员10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5000余个。

五、规划区域布局及规模

在立足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需求、优化结构、科学选址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住、食、游、购、娱休闲产品开发兼顾,力求休闲产品开发深度化、系列化,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一)依托县城动感水景灯光音乐高喷观赏景区、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主题公园、月亮湾生态休闲公园,在县城附近建立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其中草店村1个,张家尧村1个,安沟村1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其中有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8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3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000余个。

(二)依托通天河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园、岭南 植物公园、秦海鹿业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园、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嘉陵江百里生态花廊、百里特色民居观光点、紫柏山生态探险观光旅游区、古凤州人文历史观光区、十里店凤椒文化体验园,在316国道、212省道、“凤(凤县)—太(太白)”公路、“双(双石铺)—唐(唐藏)—红(红花铺)”旅游专线等主干线及旅游景区周边发展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8家,农家乐52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16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7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4000余个。

(1)在316国道沿线的双石铺镇南片、南星镇、三岔镇新建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其中在南星镇新建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16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2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200余个。

(2)在212省道沿线的黄牛铺镇、红花铺镇、凤州镇新建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其中在南星镇新建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16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2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000余个。

(3)以唐藏镇为主,在“双—唐—红”旅游专线沿线村组新建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其中新建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10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2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000 余个。

(4)在“凤—太”公路沿线的凤州镇、河口镇、岩湾乡、平木镇新建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00亩以上。依托青崖沟旅游景区开发,新建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家以上,农家乐100家以上,年总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100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800余个。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凤县休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本辖区休闲农业的领导,真正抓出成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管理和服务,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扶持力度。每年从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中调剂一定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农业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向旅游农业示范点建设倾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大力招商引资。积极鼓励投资者采取多种形式引资、集资、合资兴办休闲农业项目,并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

(四)加强管理服务。各级涉农业部门要在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营销上加强服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水平;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把休闲农业融入到大旅游中去,争取列入旅游指定的服务点;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逐步规范农家乐标准,在时机成熟时,与旅游部门共同颁发农家乐等级证书。

(五)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和城市农业、旅游农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区县给予奖励,完成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浅析休闲农业的活动规划设计 第6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参与性设计的相关理论以及参与性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休闲农业中参与性活动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并基于此研究了休闲农业参与性活动规划设计的方法,藉此能够为后续的休闲农业参与性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参与性 活动休闲农业 景观设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参与”多为“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即“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由于个体的参与行为而使个体环境发生某种变化,这种极力强调个人意图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参与性设计。从休闲农业的特征来看,高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设计开发良好适合的参与性活动项目将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亲近乡土、休闲身心的消费需求。

1参与活动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1.1农业可用资源分析:

休闲农业的特色就是依托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的自然和生产环境等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多项综合一体的服务需求,同时能够为当地农民创收。农业的整体环境和资源特色,为发展休闲体验活动提供了最适当的来源。在现代休闲农业规划中,能够被应用的农业资源按照属性被归为:农业生产资源、农业生活资源、农业生态资源。

1.2休闲农业参与性活动分类:

农业生产资源:

A.农作物参观:在不同的节令,观赏农作物的枝干,叶花,芽,果的形态;B.果蔬采摘:煮食加工、采摘纺织。C.农耕活动参与:大部分的农耕活动都分有四季活动,其中各类的农耕活动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内容可以包括到a选种、耕种(育种、育苗、整地以及种植等等)、b管理(包括灌溉、防止病虫害、除草、修剪);c收获:(收割);d储备(晾晒粮食、冷冻、装仓等)D.农具参与活动:农业各类生产活动必然有其相应不同且种类丰富的农业生产用具,可以提供农具展示、可供人们实际操作使用的农具并且配合相应的实际农业生产活动。E.乡土动植物参与活动:发掘农村当地特有的乡土性植物以及动物资源,开展动物乐园,领养动植物、家禽家畜副产品展览加工。

农业生活资源:根据不同休闲农业所处的地域,挑选当地有特色且与农民本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事活动进行参与性活动的规划安排。

A.农家饮食:教游客做农家饮食B农事活动表演:将传统农村所特有的活动、杂技、戏曲、舞狮龙舟、地方歌谣和舞蹈等富有当地风土民情的活动设计之后,吸引游人加入,促进参与的积极性;C民居宿旅:将传统农村的民居建筑规划整理之后,为人们提供休息住宿的服务,体验农民的日常生活;D工艺展览:民间技艺、雕刻、农民画、泥塑、编织等富有乡村野趣的农村工艺加以安排设计,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互动的活动机会。

农业生态资源:

A:节气活动:不同的季节、节气对应的当地的农事活动是不同的,可以以此为基础,组织相应活动:展板展示、成语接龙、扎风筝、做风车等。B:地理活动:与城市相比,农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类型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且独一的户外体验:攀爬、行走、下水、激流等。C:农村景观:安排活动路线并且设置相应的观景平台、休憩空进、活动设施为游客提供拍照、休憩和观赏等参与活动。

2休闲农业参与性活动设计程序

2.1骨架-资源评估,概括主题:

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农业资源包括,生产资源,生活资源,自然资源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作出价值综合评价并且将其中最有特色的农业资源进行集中和提炼,并以此为中心开展丰富的参与活动项目。活动特色和差异化是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

2.2内容-规划分区,游程设计

提炼出主题的后继需要有好的内容去丰富,活动内容的每个片段,情景和人物构成需要有一定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并且为了便于游客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行程和统筹时间,对园区要进行体验活动区的规划,并且在规划之后的活动区,明确说明体验活动事项名称,并且有专人示范讲解,设计相应的活动设施,引导游人亲身参与设计活动,提高活动氛围的积极性。

体验活动区之间的交通工具也可考虑将乡村中常见的运输工具加工改造应用在具体环境路线中。总而言之,应该以体验活动为主,将游客的活动、行走、饮食、住宿等有机串联结合,形成一次完整的休闲农业参与过程,从游人到达农业园到离开,合理的游线设计为游人带来全面切身的参与体验之后,有助于提高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

2.3丰富-搭建场景,营造气氛

搭建场景要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结合现场当地所有的文化氛围,营造出真实的体验场景和气氛。对于场景的营造主要有人文活动参与空间和生态景观参与空间,人文活动参与空间有农村公共休闲空间,可在挖掘当地民俗底蕴的基础上,设计乡村民居、手工作坊等场景。生态景观参与空间有农村的古树、乡村植物等,整体空间的营造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有的乡村风情,名族传统和历史风貌;其次是要注重参与氛围的渲染,制作与参与场景活动相契合的音乐、道具、服装、食物、表演等,调动游客的全部感官进行活动参与,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成为参与活动的一员,以期为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最佳氛围。

2.4完善-活动策划,延伸设计

为了能更好的宣传休闲农业的参与体验特色,需要全面展开市场销售的途径,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互联网等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联合企业促销,策划旅游节庆日,刺激游客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对每部分参与活动的延伸部分进行设计,如纪念品、特色农副产品等。

3结论

休闲农业以其独有的特点正逐步发展壮大,为人们提供了淳朴的乡土生活体验参与景观的同时,有效的缓解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追求得到了满足。参与性景观设计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使乡土资源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提高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乡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莹,胡锦.浅谈参与性设计.设计论坛.110:17.[2]赵君,姜丽,徐峰.观光农业园参与性景观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3(2):31-3

[3]王霞.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参与性设计综合分析.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4]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66~71

[5] 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中国发展,2009,4(9)

上一篇:团费收缴通知下一篇:信纸书写入党申请书的正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