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

2024-08-12

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精选8篇)

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 第1篇

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

2005年秋季,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我拿到了新教材,无论是教材的编写原则,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给人全新的感受,心情平静下来之后,我最大的体会是“挑战”。一.内容上的挑战

这新教材语法起点低,适合所有小学毕业生,没有设计新的语法项目,而是将小学语法项目的听说运用能力转为对听、说、读、写运用能力的要求,那么如何使基础差的学生学会英语,如何使基础好的学生不感到厌倦,如何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这是一个挑战.二 教学理念上的挑战

新的教育理念都是吸取了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并在现代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学习、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必要的。比如新教材要求教师突出语用功能,即在真实的环境中把地道的英语展现给学生,新教材的编写突出SITUATION FIRST LANGUAGE SECOND.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做事情中学习英语,用英语做事情,自己通过看报纸学习文件资料感觉教师应注意理念上的两个转变.(一)转变教学观

教学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化,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这句话许多教师都能背得很熟,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做到。还是习惯向学生系统讲授知识,恐怕讲不细学生不会,一个根本原因是不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学习,但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可以,低年级学生不可以,好学生可以,差学生却不可以,理由是,高年级的学生和好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自学的能力,而低年级的学生和差学生不具备自学能力,还要靠教师讲.其实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探究与学生知识的多少没有关系,别说是初中生和小学生,就连幼儿园的孩子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探究,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己体验教材,自己理解教材,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激发学生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从长远看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他的应试能力会相当的不错,反之,应试成绩好,他的学习能力不一定就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越教越轻松,学生越学越带劲。(例:今年初三中考题较灵活,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受影响。又如,八年级教材的难度比七年级提高了很多,如果不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八年级两极分化现象会更加严重。)

(二)转变教材观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因为我们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是最基本要求,是下限,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要超越标准。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用教材以外的例子来说明这部分知识,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材的顺序和例题来讲,我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每个模块都要补充一些知识。

以上是有关教学理念的探讨,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一年的体会。一. 注重基础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音标、词汇、语法要讲要练,新教材的教学不排斥讲,有些重难点非讲不可,有的课还必须以讲为主,无论课程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基础就谈不到继续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双基教学。

二.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是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要进行任务型教学,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尝试新的教法,哪怕失败了也可以总结经验,哪怕往前迈一小步,这一步也要迈出去,比如探究活动分组时怎样分组,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参与,课堂气氛太活跃,收不住了怎么办,学生没有活动的积极性怎么办,通过不断实践,教师都能总结出适合自己所教班级的经验,开始课改时,活动不宜过多,一学期有七八次就可以。三. 注重知识的整合,是教材的要求也是教学进度的要求

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需要教师展开或补充。七年级的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活动,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从第一活动讲到最后一个活动,会令课堂显得乱,重点不突出而且教学进度也不允许,我尝试的做法是每个模块确定一两个重点,或是一段对话,或是一段话题短文围绕重点语篇的学习,进行基本知识的教学及四会能力的训练。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订了一个最低标准,比如对话、短文应熟读,了解其含义,重点语句会背诵。当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达到这个标准之后,我在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但每个单元的内容可以整合,模块之间也可以不整合。通过整合知识使字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自然习得,使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知识。四. 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活动如pair work、group work,而且通过听课观摩课,自己也学了一些教学活动形式,可是有些活动拿到自己的课堂上根本就不灵,经过冷静的思考,我认识到两点:

一、不要把从前的“满堂灌”变为“满堂动”,如果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儿,一会儿忙活那儿,教室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这就失去了活动的价值;二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各种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课堂上的答问,讨论,练习训练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学生的活动是这了知识的学习而活动,不应是花架子。面对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我觉得自己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班级情况,采取稳妥的措施和步骤,能紧跟的就紧跟,才能紧跟的可以制定远期计划分步实施,比如教师教学对话,学生预习有很大难度,如果分组学习进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词汇积累少,他们只能陪听、陪坐、陪着造气氛,这样的分组探究活动没有什么意义。我采取的方法是领读、朗读、翻译,这些活动没有新意也很传统,但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这样的活动就有了意义,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才能拓展知识的适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打好基础,面对现实,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比较认可。困惑与反思

一. 新课改呼唤综合型教师,教材中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自己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单一,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二.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资源的开发技能,以及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及教学为教师留有很大的余地。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挑战,自己有时总对自己的课不满意,但难以找出好的方法来改进,我一直感到很苦恼,只好边学习边积累。

三. 新教材要求教师间加强团结协作,共同探讨,争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课堂教学实践少走弯路。

总之,新教材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教无定法”衷心祝愿每位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打造自己的模式品牌,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为新课改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 第2篇

摘要: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反思,不断积累新的科学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

反思

学生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三、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评价观念 教材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光强调课程的调整和教材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

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对过去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不完全加以否定,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综合化和学科的综合化;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现在有一种“科技万能”的倾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了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力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研究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向社会延伸,学校在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社会体验和经历的同时,也承担着影响、推动、指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五、在新课程学习中的反思

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认识:

1、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2、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切底实施。

3、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引发了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和指导的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网

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 第3篇

(一)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功能的再认识

1. 教材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 它在新课程中具有基础性和政策性地位。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出现了每个学科都有多种版本教材的格局, 各种版本教材在编写体例、编写顺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充分考量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选用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相关素材, 有效地处理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在课程政策上, 教师可以自由选用教材, 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筛选与补充,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可以完全放弃或拒绝教材, “不用教材”的做法在课程政策上是不允许的。从本质上说,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意志, 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教材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而且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落实课程标准的参照性标杆与尺度, 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因此, 教材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资源, 而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2. 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教材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源和直接作用的对象, 为学生学习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旧教材的体例是呈现知识大纲式的, 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这与传统的教材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教材观认为, 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 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 它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 向学生直接呈现事实、概念和原理, 仅仅发挥了作为信息资源的单一功能。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它们传播给学生, 学习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积累。而新教材首先以探究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 彻底改变了传统化学教材的面貌, 这使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新教材这一变化, 除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 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体验过程, 注重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方法。其次, 新教材在体例上较多采用学案式的特点, 如在正文页面上留有很多空白, 可记笔记、写要点、记录数据和观察现象以及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等, 这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最后, 在新教材中还增加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语, 如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资料、调查与研究、课堂练习、化学·技术·社会、本单元小结”等针对性的提示,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对知识和方法进行再认知,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向, 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 新教材非常明确地向教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如果说旧教材是侧重授人以鱼的话, 那么新教材则强调授人以渔。通过新教材这种示范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一步被唤醒, 在新教材的要求下, 自主学习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他主学习方式, 学生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3. 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 促使其创造性地、个性化地教学。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培养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新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给教师留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才能、研究能力等很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创造性的机会。新的教材观的确立使教师找回了专业角色, 回归了专业生活的方式。教师不必把教材奉为神圣, 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对其进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演绎, 进行个性化地、创造性地教学。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开发的权责, 从课程的被动“消费者”变成了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实践者, 改变了过去课程教材研究中被边缘化的命运。教师的专业自主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 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

4. 新教材引导着教学放眼于现实的教育情景。

旧的教学中以课本为中心, 教学内容具有游离于大众现实生活的特征。理论离开现实生活而被抽象化, 理科教学中离开了形成科学技术的基础, 造成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信息瞬间万变。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 为增强自身的适应性, 新教材中有大量的素材展现了丰富的现实生产、生活, 把知识放于更为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中, 从内容上构建更有意义的知识。因而, 它促使教师在平时通过积累类似的素材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也使学生的学习放眼于社会、放眼于未来。

(二)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1. 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应用观。

在许多教师心目中, 教材通常被看作是具有特定体系的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对教与学起着绝对的规范和控制作用。这种传统的教材观, 过分注重教材在传递知识方面的功能以及教材的权威性, 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简化为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的过程, 导致师生唯教材是从, 不会也不敢创造性地去“开发”教材。在新课程中, 课程标准对教材使用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由此可知, 新的课程观把教材定义为“一种育人的媒体和手段”, 教材是为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而提供的范例, 教师有权利对其进行选择、补充、调整。所以, 在应用新教材的教学中, 不应完全依赖“课本”, 而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站在课程的高度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 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做到多一点交流, 少一些灌输;多一点引导, 少一些替代;多一点自由, 少一些限制;多一点民主, 少一些专制;多一点思考, 少一些识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2. 注意把握教材编写特点和内在顺序。

教师在拿到新教材后, 首要的一件事情是通读教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理解编者意图, 把握教材的特点, 做到心中有数。教材的编写原则一般应有三个方面, 即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旧教材以学科为中心, 注意知识的逻辑顺序的体系, 而新教材注意吸收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的各自优点, 综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 新教材相对弱化了知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 不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而是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对老师在分析新教材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 教材从学生的可接受性角度, 可以弱化知识的系统性, 但老师在处理教材时, 还是要理清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 找出各部分知识在系统中的位置, 以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认知的过程和获得科学的方法, 并不是在教材中某一部分集中体现, 而是贯穿在新教材的始终, 但它们又是相对隐性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分析教材时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 明确在实施教材的过程中对科学方法培养渐进的过程, 以及在每一阶段中的侧重点。

3. 从三维目标上完整把握新教材的内容, 并以多样化的活动实现这些内容。

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技能只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课程标准中的其他非确定性的指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观念、方法、思维品质、发展潜质等在某种意义上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教材中的知识以相对静态的方式存在, “当知识要重新被人理解和学习的时候, 知识必须再次以过程性的方式存在, 具有某种动态的特点, 恢复其与人的情感及共同体的思想氛围的密切联系”。从这一方面出发,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 通过各种教学情景和教学活动创造和恢复知识的动态性, 使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成学习者个体的知识, 使其具有个人意义。因此, 教师要超越狭隘的知识观, 不仅要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还要重视知识的运用和学生运用知识过程中的体验, 实现超越知识学习的“三维”发展目标。

4. 以教材为基础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 要求教科书的编制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但由于不同群体的学生在所处环境、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一种教科书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 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弥补教材在实施中的不适应性。课程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但其实质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为教育教学服务。其他课程资源都可作为教材在实现新课程目标时的有益的补充, 它们的选择是以课程标准为基本标准, 但实际上还是要从教材适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出发, 以教材现有的资源为中心, 最好选择能根植于教材中相关的资源。最为直接的是近态资源包括教师用书、其他版本教材、教辅资料、备课课件、现代化教学设备等, 它们是与教材关系最为密切, 最容易作为教材相关内容的拓展得到应用。此外, 远态的教学资源如开展课外活动课、课外阅读课、校本课、课外参观、专题报告会和课题研究课等, 也能大大促进新教材作用的发挥。

总之, 新课程更明显地体现了教材的价值不在“控制”教学, 而是作为服务教学的课程资源, 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最基础、最便利的资源。作为新课程基础的新教材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同时, 作为新课程另一重要资源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更要发挥能动性, 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依据具体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如果说课程专家编制教材是教材的“一次开发”, 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材的批判性使用则可谓“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俞红珍.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8) .

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 第4篇

关键词:认识图形;总体目标;教学方法

本单元属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开始。

这一单元的总体目标是:1.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在对简单图形的认识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验简单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孩子们动起来,真正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设计了以下环节,比如: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这样一个小石头就打开孩子们思维的大门。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面对有趣的图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愉悦的神情,对数学充满了兴趣,通过我的引导和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学生充分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的特点并能够正确辨认出来。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也重视放手让孩子自主、

合作和探究,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时,想到的和找到的不够全面、准确。通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作为教师的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宜,更要勇于创新和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我们常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所以要让孩子们口、手和脑联动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为学生说、想、做营造出恰当和谐的氛围。

比如: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他们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交流自己观察和思考的过程;最后,教师总结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四条边,每边都相等;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从而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 第5篇

山东省蒙阴一中丁雪峰

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的新课标,明确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对原有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了大规模调整。此次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整合了国外教育的先进理念、思想,在国内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融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信息素养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性,传递了人与技术和谐共融的现代理念,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为配合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实施,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教师,我想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情况,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解读,以及对新教材教学的一些体会。

在谈论对新课标的认识与解读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新课改的产生背景了解一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真正的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一、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产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具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然而在2000年前,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一直处于零的状态。

2000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并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实现了从无到有突破。

2003年2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出台,并确定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高中新课程方案。同年7月,教育部核准五家出版社根据新课标编写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边缘学科”,毫不重视。

新课改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大大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地位。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对原有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了大规模调整,例如,在内容方面,压缩与淘汰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同时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等也作了较大的拓展与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迅速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人员和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渐渐注重研究新课程的目标,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学习并总结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功案例。无论是课程建设、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广,信息技术课程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解读,以及对新教材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对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与思想。

新课标指明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同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新课标提出了“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课程的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于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新课标提出:“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强调的是“信息素养”。这和以往的旧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有着的本质的区别的,以往的旧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举个例子来说,学习文字处理,旧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着重强调让学生学会某一个程序的操作,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强调的是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我们向学生灌输的是word的一些主要功能,该如何去操作,强调的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技能特别是

某一个工具软件的操作技能的学习掌握。而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强调的是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为主,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共同构建健康的文化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更新观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同时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

关于新课改下新课标的学习,教育部门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我们地区就组织过两次集中的培训学习,我们学校也是抓住一切好的培训机会派我们去学习,通过参加集中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但是新课标的学习不是一两次的大规模的学习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深入理解其先进理念及精神,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对新教材教学的体会:

以我们使用的浙教版教材为例,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特别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创新为主,侧重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此,教科书对一些重要内容,设计了“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统称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理解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会解决问题的本领。这三类活动的设置有不同的原则与要求:“讨论交流”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实践体验”活动则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自主获取知识;“综合探究”活动要求较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这里计算机及工具软件就只是作为辅助工具来处理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摆脱了以往学习信息技术后不能用来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尴尬局面,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合作、探究、创新”。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开展好这三类活动。教师的备课要在琢磨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注重花时间去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将此用于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在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并尽快解决;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和补充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与联系,多进行交流与沟通,实行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达到互相促进。信息技术,基于其自身发展迅速的特点,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千万不能固步自封。

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第6篇

发表时间:2003-5-19 15:00:47

访问次数:5748

字体选择: 大

新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的落实,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也越来越深地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下面就我校干部教师对新课程方面的一些认识及探索做一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对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的认识。

针对当前我们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考查;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情况;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等主要问题,新课程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我们对此的理解是: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的个体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要求。

·评价主体由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互动,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社区、专家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制度。

·关注个体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基于对新课程及新课程评价的认识,我校在新课程实施初期已经开始着手探索此项工作,并初步形成了一些操作性较强,能够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我校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

1、确立学生综合评价的实施细则和方法。

我们认为对学生评价要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生个性发展等综合素质,2002年春,经全校教师、中层以上干部多次讨论修订,制定了我校学生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实施办法及细则,细则包括学生礼仪常规、日常规范、学习态度、综合实践、特长五大项,22小项,通过该细则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素质发展评价,该评价从满足“三个需求”出发;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同学互助共同发展的需求和老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社区评价、家庭评价,真正发挥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

2、建立《成长足迹档案袋》。

2001年,我校率先在求真中学每个学生自我建立《成长的足迹》档案袋,后在全校全面展开。档案袋由学校统一制定,主要内容包括:①学生第一学期发展目标。②问卷调查表。③入学检测成绩(试卷)。④学生个人自我简述(含特长)。⑤期中、期末结束后,学生个人自我小结和评价并制定新学期的努力方向和目标。⑥优秀作品(作业、设计、制作、作品)。⑦个人荣誉等。档案袋每学期一袋由学生个人保管、开学建新档案(内容可参照前一学期进行调整),三年共计六袋,毕业前进行综合评定,评价结果填入学生毕业档案,通过近两年的操作,我们觉得建立《成长足迹档案袋》最重要的意义能够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档案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建设,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

3、制定各学科发展性评价实施细则。

为了给初中毕业以及高中自主招生提供客观依据,更为了立足过程,关注进步,发挥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根据青岛市《初中各学科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在广泛学习、宣传深入征求教研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各学科发展性评价手册。

①手册内容:为了便于操作,在制定该手册时考虑到各科的共性和特性,评价方法以质评、量评相结合,以表格的形式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进行评价。各科一般包括7—8项评价项目,如课堂表现、日常作业、研究性学习、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考试等。每项还有细化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如对单元检测评价的标准是是否认真复习,是否认真参加检测并及时反思总结,检测成绩如何,有无进步,既反馈实得分,又反馈评价分(即与上次检测相比进步情况)。(手册样本详见附件)

②手册使用方法:由学校统一印制,订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生物、音体美、微机、劳技各科的评价手册,学生人手一本,平时由班主任集中保管,每月一次由学生本人、学生相互之间及任课教师实事求是地对自己或他人做出评价,然后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评价情况向家长及时反馈并征求意见。

③手册使用应注意问题:

<1>综合性:不仅要评价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也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2>多样性:要将考试与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评价等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3>差异性:评价不能搞一刀切,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和差异,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

<4>自主性:要重视自我评价,及时总结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5>激励性:要多看学生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6>过程性:要及时评价、及时反馈,要有“档案意识”,及时整理材料,切忌虎头蛇尾和临时突击。

三、教师评价体系。

1、制定教师期末考核办法。

1998年我校制定了教师期末考核办法,以后每年调整,去年又做了较大的调整,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生、家长评教、教学评价、教学计划、总结、集备、教研、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命题监考问卷、教学札记、撰写论文、课题研究、听评课情况、教学成绩。评价过程先由教师写出书面总结进行自评,然后在组内交流,进行互评,再由学校根据日常教学中各项情况综合评价。

2、课堂教学评价。

①一堂好课标准大讨论。

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中,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2001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我校展开了一堂好课标准的大讨论,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校一堂好课的参考标准,并根据此标准重新设计课堂听课本的反馈意见,此标准为对新课改的深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②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怎么讲的,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我校教师评价办法中,学生、家长评教占据相当比例。2002年根据课程特点,学校重新修改了学生课堂教学评教表、课堂文理科评课表,将课堂评教关注点逐步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及交流合作等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打破了原来主要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逐步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评价。

3、对考试评价的改变。

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方法,和评价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在2002年我们进行了各科优秀试卷评选,我们对试卷内容提出了要求,要加强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答案可呈开放性,减少唯一答案做法,要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现象。每位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出一份优秀试卷,经学校试卷评比小组选出优秀试卷,再以优秀试卷为基本框架进行完善,制定出期中考试试卷,考后又对试卷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中层以上干部深入到联系的集备组和老师们一起进行试卷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此外我校还在考试处理结果、考试方式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对每个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能单纯以分数多少进行简单分类,要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考试方式倡导给予多次机会,采用不同试卷,进行分层考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试传统做法,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个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积极实施新课改的近两年里,我们围绕新课程评价,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搞好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新观念的过程,也是不断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决心不断实践,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在教学评价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青岛二十一中、青岛求真中学

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 第7篇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人们常说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一切。因此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转变思想,认真学习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意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新课标新教材。从老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先要改变的是面向高考的“精英式”教育观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由“重知识、重分数、重升学”转变为重素质、重素养,其次就是要改变单纯的学科知识技能教育,建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思考与讨论。课题研究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持续的兴趣、好奇心,以及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在新课改中要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一、新课改首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科学探究为主体,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过分侧重于知识灌输,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面对物理学习望而生畏,丧失自信和热情(敬而远之,学习文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由压制式的被动学习变积极自主的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新课改中,教师要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中要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课堂一潭死水,单向灌输的状况。教师要变教为导、变教为诱,变知识灌输者为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设计者,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正确思路和方法的点拔者,答疑解惑者,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要有成功自豪感的体验。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全身活动,心灵体验”。课堂要突出“五动”。

要动手,动手就是动手做实验,动手去体验,动手做练习。例如:用手按在桌子上推拉,去体验摩擦力,用鼓掌去体验力的相互作用,用手托书上下加速运动去体验超重失重。

要动眼,动眼就是动眼去观察,动眼去发现生产、生活、实验及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增强对物理世界的感性认识。例如:观察频闪照片,打点记时器,平抛轨迹,课本上丰富多彩的图片等等。

动口,动口就是动口说,动口去表达,交谈、议论、辩论,交流。课堂上要结合新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动口。

动耳,动耳就是动耳听,听老师的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听其他同学表述的观点与见解。动脑,动脑是核心,动脑就是动脑思考,就是动脑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把动脑贯穿于整个课堂中。

真正的学习,必然是具备丰富阅历积淀的学习,是主动地独立地获得客观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的学习,因此要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动起来。

三、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有效途径,也是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在科学史上,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有着无数灿烂辉煌的科学发现,无论是海王星的发现(物理2P90),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建立,还是阴极射线的确认,万有引力的发现,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结构的发现等,其探究过程都充满着艰巨性和创造性,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应用好这些事例进行教学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教材中充分利用科学发展史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例如沪科版、模块1中“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伽利略巧妙地应用佯谬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通过大胆猜想,数学推理,通过斜面“冲谈重力”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正确的结论,是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典型案例,是科学方法教育的好教材。然后通过超越伽利略引出现代落体研究的方法,引入打点计时器、闪光照片、光电计时、DIS等现代技术方法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强化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从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落体运动的规律。改变了以前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体现“三维”的培养目标。再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两个同学拉弹簧的探究实验,然后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牛顿的第三定律,最后应用DIS、相互作用的F——t图象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这些课都体现了“三维”的培养目标。

四、使用新教材,怎样开展课堂科学探究

1、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节课都开展实验探究,相当于以前的学生实验课,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例如实验探究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P38,再如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法测P82。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探究(P11),验证自由落体的机械能守恒(P63)。首先老师在实验室准备好器材,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应用这些器材。制定合理实验方案,设计探究过程,明确实验中要记录的数字,设计实验表格,通过作图画图像,求比值等数字处理方法,找出规律。

要改变以前学生实验册中,一切都设计好,技巧方法、注意事项、数据处理都告诉给学生的灌输实验背实验的做法,要让学生真的从探究中去总结,去领悟探究过程与方法。学生探究实验是多样化的,改变以前全班同学都一样、做实验齐步走的做法,要发现,肯定学生实验中的创造性。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建构的学习。通过对比发现,开展实验探究好的班级,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考试成绩也好,在学校组织的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中,高一物理老师就有两位(共评选四位)。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实验,老师要通过导学案做好实验的铺垫和引导,防止学生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一堂课乱哄哄,达不到探究的目的。如力的合成平行四边行法则的探究,学生实验前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实验的依据是什么?②实验中的橡皮筋的用途是什么?③怎样使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效果相同?④实验中记录的内容有哪些?怎样记录?⑤怎样找到合力与分力间的关系?作力的图示、尝试观察、作平行四边形验证等,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2、科学探究并不单指实验探究,也包括理论探究。理论探究是以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然现象为基础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探究,例如模块1中的超重失重,模块2中的动能定理,万有引力的发现(P87),哈雷慧星的预报,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P90)都是组织学生开展理论探究的好教材。

3、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局部的探究,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或两个问题,如弹簧的弹性势能,物体的转动动能,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中,只探究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4、可以开展演示实验性质的师生共同探究,如向心力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探究,重点体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对比实验的思想。

五、课标与大纲,课标与教材,教材与教材的差异

1、大纲与课标教学要求上的差异

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上的要求,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分为三个层次,A、B、C即知道、理解、掌握技能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教育作用。课标强调的是“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课程的教育作用。新课标重视“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的教育作用”而大纲中没有科学探究的要求。

例如大纲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要求,牛顿第一定律A,牛顿第二定律B,牛顿第三定律B。课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课标与大纲,新老教材相比较在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概念的准确性上的要求有所降低。新材图文并茂,通俗可读。如新教材标题的变化,原来运动的描述一节,现在变为“走近运动”,弹力一节变为“形变的力”,动能定理一节变为“探究动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开普勒三定律一节变为“从托勒密到开普勒”这些标题学生感到亲切通俗可读。教学中要重视应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增强感性认识。例如P28图1—15汽车的变速运动,引导学生看时钟的变化,汽车位置的变化来认识变速运动。P38图1—32飞机匀加速滑行,看图中速度计的示数、时钟、位置变化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新教材由于删去了一些内容,教材的系统性降低,如老教材中曲线运动、运动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沪科版第一节就是飞机投弹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而人教版仍保持了原来的系统性。

弹簧的弹性势能课标中没有要求,因此沪科版在信息浏览中,介绍了引力势能与弹性势能,而人教版增加一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说明中强调着重体会探究过程与方法,不要求掌握结论。

课标要求在模块2中编入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人教版在模块2中只编写了一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沪科版编写了一章“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这一章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学都很困难,感到是空中楼阁,学生没有学习的基础,我们结合人教版与沪科版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了处理。

在实验的编写上,人教版基本保持原来的形式,演示探究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沪科版没有单编学生实验,所有实验贯穿在教材的实验探究中。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典型重要实验开设了学生实验,如: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探究力、加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等。

在教材的难度上,课标要求增加广度,降低难度,但新教材编写上无论是例题还是课后习题难度都有提高,并没有降低。教辅材料的难度就更大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把握好教学难度,选好例题和习题。

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新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内容,沪科版最后编写了课题研究示例,课题研究评价表,供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参考。人教版编写了“桥梁的研究”实例,介绍了课题的得来、课题的规划、课题的实施。第一部分

1、桥梁的类型。

2、桥梁的设计。

3、建桥的材料及性能。①材料是否易得成本②防火防腐蚀性③是否坚固。第二部分①自己设计制作桥梁模型②开展设计制作比赛。

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开展是首先由老师介绍一些课题,然后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自己选定课题,课题可以是老师介绍的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找的课题,课题组选老师,也可选家长、社会研究机构作顾问。广泛收集信息、调查、上网等写出研究报告,然后交流等程序,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课题研究可以安排在节假日、课外活动进行。

加速度计的设计(P117 T2)弹簧加速度计,重捶加速度计,水加速度计等。

鞋子摩檫因数的研究(P74 T5)。劈的力学研究,菜刀上的学问。鸡蛋撞地球(仿生学)。

测量人运动时的功率,举重,骑自行车,跑步机。

七、关于教学评价与考试

对于新课改老师们最关心的是教学评价。我们学校在教学评价上进行了改革。

1、是学校组织人员对老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是否体现了“两主”、“两全”、“五动”。

2、是开展学生评价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

3、考试评价就看期中、期末枣庄市组织的统一考试,老师教的好就得考试成绩好。高中要面向高考,高考就要考试选拔。

新课改一年来,枣庄市组织了两次期末考试,从试卷中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面向新课改了,教学不新课改不行。

考试的试题中注重考查,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注重了新增内容的考查,注重了实验探究与课题研究的考查。

考试的试题中注重考查,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注重了新增内容的考查,注重了实验探究与课题研究的考查。如新增内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多种多样的形变,能量转化与转移的方向性,能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相对论量子力学初步等内容都出现在了选择题中,有不少学校不注重新增知识的教学考试就吃了亏。

考试中注重考查了实验探究,如第一学期期末考了弹簧的伸长与弹力的实验探究,第二学期考了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伸长实验探究。实验表格设计,控制变量法。

试卷中考查了课题研究内容,第一学期考了“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第二学期考了“研究水柱的射程”。

对新教材的认识及教学体会与反思 第8篇

作为教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 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言辞精准、旁征博引、意气风发, 似乎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教师自我感觉也不错, 但结果收效甚微, 学生对所学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有的教师对课堂设计得相当精彩, 而且准备工作也比较扎实, 如知识点的搜集与整理, 问题的归纳与探究, 课件的制作等等, 但最终学生掌握得并不好;还有的时候, 教师为了加强课堂练习, 在注重精讲的同时, 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做题, 并从中查找疏漏, 再进行纠错分析, 但从做题的效果来看, 学生一片茫然, 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使教与学二者之间完全脱节, 真所谓事倍而功半。

有效的课堂应是教与学二者的统一,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单纯的教或单纯的学都是不全面的,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务必要对当天的讲课进行必要的归纳、整理、去粗取精, 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从中摸索经验, 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 做到教学相长。

二、教学反思应立足学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结构, 忽视对学生智力及学习状态的开发与探究, 教师尽管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但着眼点往往只在于自身。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并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及对学生教学中的表现来反思教学的成与败, 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为此, 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情趣, 激励学生学习;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帮助他们排除杂念, 疏导他们的心理阻碍;促使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重新认识自我, 并鞭策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教学反思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的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或多或少的存在忽略现象, 新课改下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鲜活、独立的生命个体, 他们的情感关乎课堂氛围、教学成败。

学生的情感体验绝大多数是在教学过程中迸发出来的, 高效课堂必然要求教师要有激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 还要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 并且以教师的情绪带动起学生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

四、教学反思应以学困生为落脚点

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切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然, 学习好的同学能够跟得上教学节奏, 只要教师稍加留心, 他们学习的热情自然不会减退。后进生有的由于基础薄弱, 有的由于心理脆弱, 也有的由于家庭教育跟不上等诸多因素的困扰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教师要对他们更加关注, 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少一些责备, 少一份放弃, 多一些宽容, 多一份耐心, 才能让他们看到希望,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也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之中, 只有这样, 后进生才不会感到有失落和被遗弃的感受, 班级自然也会变得更加谐起来。

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取得成功, 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对学生付出了爱。师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行乃至生命。身为一名教师要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又充满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并能愉快、主动地学习, 进而促成他们的快乐成长。

五、教学反思离不开教师的行为表现

古语云:“名师出高徒”, 理固依然。一个伟大的教师不仅仅是因为他懂得如何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难!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 要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更难!教师生活在集体当中, 要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为此需要权衡, 有所取舍;教师又是家庭中的一员, 既有每天的上班之职, 又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还要面对儿女的拉扯之苦, 我们在时间分配上也要有所取舍;教师也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既要应酬人情世故, 又要面对亲朋好友;所有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 谁都不可避免, 教师应如何应对?古语说得好“行高为师, 身正为范”, 身为一名教师, 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应先公后私, 甚至是公而忘私, 还要始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和示范学生, 惟其如此,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学生才能视教师为榜样, 让学生做到“不令而从”, 也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造自己的品质意志, 端正自己的思想风范。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

上一篇:《大林和小林》读后感个人感受下一篇:案场客服专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