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国特在何处

2024-09-21

中国特色大国特在何处(精选2篇)

中国特色大国特在何处 第1篇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一个月前,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14年,是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一年。

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略外交,始于周边。2014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密集开展高层交往,各层次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

从年初赴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算起,习近平主席今年访问的18个国家一半左右在周边,显示了周边在中国外交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家门口太平,我们才能安心、踏实办好自己的事情”“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习近平主席8月22日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演讲,以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中国对建设周边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诚意与决心。2014年,中日就如何处理影响两国关系的问题达成四点原则共识,迈出了改善关系的第一步。

中蒙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马尔代夫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举行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国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展现长远眼光和务实态度。

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就能在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中牵住“牛鼻子”,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压舱石”“助推器”。

继去年6月庄园会晤后,中美元首今年11月11日在中南海瀛台夜话。次日,中美元首正式会谈,就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大大充实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会晤取得27项重要成果,包括气候变化、经贸关系、信息技术、军事互信、签证互惠安排等多个领域。

《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被视为“里程碑式”的协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中美为解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问题树立了典范。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全面性和特殊性日益凸显。习近平主席连续第二年首次出访选择俄罗斯,普京总统两次来华,两国元首利用双多边场合多次会晤。在两国元首引领下,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欧关系战略性不断提升。习近平主席春天访欧,同欧方领导人就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成为中欧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2014年,中国本着发展中国家底色,坚持正确义利观,促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同发展中大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有声有色。

金砖国家团结合作不断深化。习近平主席对印度、巴西进行国事访问,接待南非总统访华。中印一致同意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中巴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南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全面规划。

7月,巴西,在习近平主席协调和推动下,金砖5国决定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这是发展中国家自主创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为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风险加筑了一道屏障。

7月,习近平主席同11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举行历史性的首次集体会晤,一致决定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宣布成立中拉论坛,开启了中拉整体合作进程,标志着由中国倡导成立、主要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多边合作架构实现全球覆盖。2014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进入务实合作阶段。截至年底,已有沿线5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迈出实质性步伐,丝路基金已经设立。“一带一路”构想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显现。

面对埃博拉疫情,中国第一时间向非洲兄弟伸出援手,向疫区国及周边国家先后提供四轮总计7.5亿元人民币援助,派出传染病专家和医疗人员1000多人次赶赴一线参与救援,在疫区及时援建治疗中心,赢得国际社会赞誉。

有效开展主场多边外交

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在各个多边舞台上越来越多地发出中国声音,拿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2014年,中国的主场多边外交尤为亮眼:

——亚信上海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动在亚信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引起与会各国、各方的普遍共鸣和积极反响。

——APEC北京会议期间,在中方与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会议明确了未来亚太合作的方向与目标,作出了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的重大决定,批准了《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和《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还通过了由中国主导起草的《北京反腐败宣言》,为加强国际反腐合作铺平了道路。

2014年,中国对外交往各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新的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特色小镇特在何处? 第2篇

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钥匙,是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担当,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融合的体现。本刊将开设《特色小镇》栏目,助力这一新型产业的发展。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特”在何处?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何在?近日,《经济》记者就特色小镇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

《经济》: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定义特色小镇?

景朝阳: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的“特”,首先是内涵“特”。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和传统乡镇,其定位在集约化、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空间“小而美”、环境“绿净美”、产业“高精尖”、人员“高知尚”、社区“宜乐创”。特色小镇是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创业家园,是有生命力、高颜值的高水平新兴经济体。特色小镇的“特”,还在于产业“特”。特色小镇是特色产业平台,小镇的生产力优势来自于“特色”——产业聚焦。小镇产业发展目标是要成为“特而强”的行业单打冠军。此外,特色小镇还具备功能“特”。小镇围绕产业定位展开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四大功能叠加聚合。旅游功能、文化功能都要从特色产业中去挖掘、去延伸。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经济》: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何在?

景朝阳:我认为,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具有五大战略意义。第一,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有效扩大投资。第二,特色小镇有助于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让小空间有大作为、让小平台有大发展。第三,特色小镇可以推动经济产业的融合、创新和升级,引领经济新常态。第四,建设特色小镇能够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第五,特色小镇可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经济》:建设特色小镇有哪些新思路?

景朝阳:将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如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经济》: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哪些政策创新?

景朝阳:特色小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特殊政策区,应围绕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设计出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我认为,十分有必要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研究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重点。

一是从政策根本导向上看,是要走创新与绿色的发展道路。特色小镇,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创新空间,形态业态功能新、规划建设手法新、投资运营方式新等。这种创新的空间,又以非镇非区的“小镇”作为形态,强调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围绕绿色、集约、节约谋求发展。

二是从政策组合的方式上看,是要有完整周密的政策体系。从政策层级来看,有省、市各类政策。从政策涵盖内容来看,有组织协调、人才引进、财政金融、土地增减、产业项目等涉及发展各个方面的政策。从政策类型上看,既讲发展,也讲改革。从政策目标上看,是要推动特色小镇产、城、人、文、景多位一体的发展,做到宜居宜业宜游宜乐。这些政策纵横交错,形成了支持特色小镇发展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三是从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看,是要“看得见”与“行得通”。各地选择优先支持上述产业类型时,实际上贯穿着一个“看得见”的原则,也就是过去的基础看得见、现实发展水平与需求看得见、未来发展前景看得见。因为“看得见”才能“行得通”,特色小镇才有真实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其他省市在支持促进特色小镇发展时,一定要立足于当地实际,立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条件、现状与可能的未来前景。“看得见”应该是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

四是从政策支持的突破口上看,就是先行先试、大胆改革。特色小镇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创新发展空间,也是改革的空间。如浙江省明确,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许多特色小镇增设了创业服务大厅,提供包括“三证联办、创新交流、政企交互信息”等在内的保姆式服务。此外,小镇还制定一揽子政策,在房屋租金、能耗、购买云服务、购买中介服务等方面给予补助,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者的资金成本。

五是从政策支持的延展上来看,是要持续地进行制度供给。一些特色小镇规划水平不高、“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抓了工程设施就后续乏力、产业进一步升级面临障碍等,这就意味着要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光有顶层设计,有基于历史与现状的周密的政策体系依然不够。政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方向引领与制度供给,来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投标申请人承诺书下一篇:空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