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

2024-07-23

对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对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 第1篇

浅谈对精准扶贫的认识

FENG 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从未间断,而且投入力度都是有增无减,持续的扶贫攻坚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大水漫灌的扶贫不能彻底解决现有的贫困问题,扶贫仍留有死角,唯有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可挖穷根、治穷病。

一、要以思想观念教育为先促进贫困户观念转变 现在农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很少,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初中毕业或中途辍学。即使有少数的“两后生”也因多种原因不能继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普通的劳动力,甚至成为剩余劳动力。而村里的成年人尤其是妇女读过书的更是少之又少,上过初中的已经是高文化水平了,多数是小学毕业或者只读过小学一二年级,五十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与半文盲居多。很多具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因为没有文化而只能

2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脱贫。一方面,对于纳入建档立卡范畴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通过政府“兜底”的办法,由民政部门按照序时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人口的增收脱贫必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和措施,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汇总和全面剖析,大体可以归纳为因病、因学、因残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等因素,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才能做到因户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四、要以产业开发建设为重提高贫困户人均纯收入 通过进村入户、建档立卡,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通过贫困家庭档案,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并将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向重点村集中投入,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包扶人帮助,村委会支持,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此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协会+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与“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五、要以精确管理为帮扶工作提供保障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完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信息档案台账,强化精准扶贫监测,及时跟踪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情况,确保帮扶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证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都离不开一支精干高效的扶贫干部队伍。县、乡两级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要重视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调齐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事有人干、有人干事,为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实施精准扶贫要完善各类管理机制

在对农村低收入扶贫户进行分类和全面摸清主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各类管理机制,因户因人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和推进,确保脱贫奔小康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一)必须完善帮扶对象动态识别管理机制。在农村低收入户建档立卡二次确认的基础上,坚持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和实行动态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

对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 第2篇

摘要:新时期,应该全力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全民进入小康社会的梦想。

关键字:精准扶贫;农村经济;经济发展

1前言

精准扶贫工作作为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要求对不同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给予精准识别、帮扶和管理的扶贫方式。精准扶贫的重点是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技能经验、扩大群众的知识面、改善基础设施等条件入手,将贫困户与贫困村的内在发展潜力激发出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实现大部分贫困户早日脱贫的目标。农村精准扶贫发展概述

2.1农村特困群体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广大农村人口中,还有一群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体被称为农村特困群体。接下来将分别从两个方面介绍这部分群体的状况: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

就特困群体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且负担过重。由于中国城镇化建设以及工业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不少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是对于缺乏强壮劳动力的农村家庭来说,收入只能依靠土地资源。

就社会环境而言,有些地方处在深山中,与外界联系甚少,就算能够联系上也需要翻过重重大山。交通的不便利性直接决定了村落外面的人进不去,而里面的人出不来的状况。由于对外面世界的信息接收甚少,导致一个村落或地区都处于贫困状态。

2.2精准扶贫的内容及意义

为了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国家针对农村特困群体出台了精准扶贫政策。目前来说,对农村的精准扶贫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以及精准考核四个方面。其中,精准识别是首要工作,利用更加民主公平的方式准确识别确实需要帮助和扶持的群体。对于特困群体的帮扶工作尽量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特困群体的信息档案化,便于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效果评估。

3农村精准扶贫的难点分析

3.1政策难落实

在现阶段,大量的扶贫政策和相关扶助措施相继出台,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其执行过程中往往并不能按照预期的效果开展下去。主要原因还在于地方主管部门对政策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到位,由于部分人员本身的素质就不太高,所以很难真正体会政策的现实意义。其次,由于人都有“私心”,部分“私心”过重人员可能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并没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所以?M管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真正的福利并没有惠及贫困民众。

3.2相关人才不足

由于部分农村地区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所以社会上的众多人才很难会到那些贫困地区发展。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所以,对于现阶段的贫困地区来说,缺乏合适的劳动力和专业的人才,因此脱贫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3.3投入缺口

我国农村地区的扶贫资金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家、各省市机关单位等,投资力度相对还有欠缺。除此之外,对于这些群众来说,仅仅资金上的帮扶并不能彻底的改变其生活状况,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说大病、天灾等,会在短时间内摧毁一些可能脱贫的家庭,使其重新返回贫困边缘。

3.4基础设施薄弱

特困地区由于资金的缺乏,各种配套设施相对较为薄弱。随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有些地区可能至今还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特困地区内外人员之间的交流。另外,由于教育设施和环境的不完善,导致适龄儿童难以接受到合适的教育。

4如何做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

4.1 总体规划的完善

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才能有效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特困群众脱贫致富。做好特困地区的帮扶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等)、特色文化产业(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相关的旅游开发工作等)、社会事业、以及执行部门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只有将这些大方向的东西把握好之后,才能进一步从各个方面全面展开帮扶工作,真正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重新构建农民的收入布局。

4.2 政府和社会扶持体系建设

除了依靠政府部门对特困地区的帮扶之外,可以调动社会企业对这些地区的帮扶。对于社会企业而言,可以考虑在这些地区建设合适的生产单位,从源头上真正的让这部分民众富足起来。另外,国家和企业可以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一些有至于在这些地区发展的人才,为这些地区带去先进的教育和技术,改善儿童的教育状况和当地的生产方式。

4.3 农村土地制度完善

农村土地改革制度主要包括:

一、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租赁或抵押给部分工厂等;

二、开展对农民通过集体用地、宅基地获得资产性收益的土地制度改革;

三、完善和探索包括宅基地基本制度、可行的农民限制房屋回收利用和多占宅基地整改制度。

4.4 加强政策落实和示范带动

可以在全村选择有劳动能力、经济意识、有决心且吃苦耐劳的群众作为典范,重点帮助扶持其开展生产活动,比如发展渔业、畜牧业、种植瓜果树木等。用这些典型群众的成功案例来带动和激励其他群众的生产意识,改善地区的经济结构,为群众增加更多收入来源。结语

特困群众的精准帮扶工作还需继续深入开展,在这条道路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这是我国实现全民小康社会必须跨国的一道坎,从实际出发,改善特困群众的生存状态,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对甘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 第3篇

2010年末, 甘肃省常住人口2557.53万人, 仍有1600万人生活在农村, 这一部分人的生活发展问题无疑是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数据表明, 甘肃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全国排名倒数第五,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 人均收入全国倒数第三。截至2012年底, 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 甘肃还有贫困人口690多万, 占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强, 贫困发生率居全国前列, 甘肃省的58个县市区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 其中有40个县市区纳入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 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导致甘肃省农村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有:

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甘肃处于我国多个生态自然区的交汇处和过渡带, 地形地貌复杂, 生态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脆弱性的特点。甘肃近90%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 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和黄河、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由于历史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织影响, 甘肃省水资源短缺、气候干燥、沙漠化程度高、耕地面积减少等一直制约着本地的发展, 并且总体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1.水资源制约甘肃经济发展。多年来, 水是制约甘肃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甘肃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8。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全省大多数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 降水稀少。三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甘肃省农业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生态环境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甘肃经济发展受到耕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水土流失面积大等方面的制约。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0.7%, 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8%;自然湿地萎缩, 河湖生态退化, 水源涵养和调蓄功能下降;森林覆盖率不高, 仅为11.3%;草地沙化、退化、盐碱化严重, 草场退化导致生态功能明显弱化, 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自然灾害分布范围广, 泥石流、滑坡、洪游、冰雹、沙尘暴频发多发, 危害严重, 生态环境掣肘甘肃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日益严重。

㈡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制约

1.基本劳动力大量流失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甘肃本是劳动力大省, 但由于近年来大量青壮年、受教育较好的优质劳动力进城务工, 留守农村的只剩孤寡老人和妇女儿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甘肃省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8.73%, 比城市高1.3%, 老年抚养比例达到12.24%。与此相伴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低, 农村发展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本土化的致富带头人。全省文盲率达10.62%, 比全国高5.74%。人力缺乏、人才流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成为近年来制约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2.公共服务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一方面, 甘肃经济长期落后, 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 加上投资主要偏向城市, 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欠账较多。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由于土地抛荒、滥用、不合理征用、非法买卖乃至土地纠纷等一系列问题, 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件频发, 农民权益无法保障, 导致出现“农村留不住人和送不出去人”的尴尬局面。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过多年的努力, 甘肃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 依然存在较多靠天吃饭的情况,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此外,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是制约甘肃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 甘肃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但贫困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仍然缓慢, 特别是质量不高、运行不规范的问题突出。

二、甘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现实意义

㈠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是全党全国上下要致力实现的第一个百年梦想。根据国家印发试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系》测算, 2013年甘肃省全面小康指数为68.57%,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3%。甘肃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和洼地、难点和重点都在贫困地区。为了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必须把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作为扶贫开发、甘肃脱贫的主攻方向来抓, 确保贫困群众不掉队伍、贫困地区不拖后腿。

㈡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深化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与贯彻“四个全面”有着很强的工作关联度和契合度。从全面建成小康角度看, 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是最大任务, 同时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关系, 而且是战略和行动生动体现的关系。

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高度重视和关心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 特别是对精准扶贫作出了深刻阐述, 为我们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抓好甘肃省的扶贫攻坚工作,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实际行动, 是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现实需要。

㈣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适应甘肃扶贫开发形势任务变化的现实需要

甘肃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之一, 同时也是国家最早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展扶贫工作的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 是甘肃现阶段最基本的省情。经过多年的努力, 扶贫工作经历了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和以解决温饱为主的扶贫阶段之后, 当前己总体上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全面小康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 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这是对甘肃发展形势任务的基本判断, 对扶贫开发整体工作的准确定位。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思路, 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精准脱贫大决战, 是甘肃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三、甘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需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㈠要处理好传统农业与发展特色农业的关系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 80%以上的人口和地域属农村范畴, 自然条件差, 农村城镇化进程慢,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农民、农业、农村脱贫是甘肃整体脱困的前提和基础。甘肃也是一个依靠传统种养为主的省份, 但是依靠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脱贫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要尽快脱贫, 就必须以国家实施“一路一带”战略为契机, 处理好立足传统农业和发挥特色产业的关系, 走特色农业、规模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㈡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面对这一现状, 首先应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基本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扶持及政策性、商业性信贷资金倾斜等机遇和实际政策, 并集中甘肃有限的财力资源, 统筹规划, 着眼长远,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其次, 应配合农村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进一步加大城市环保力度, 切实改变环境污染, 打造良好的经济投资环境, 为甘肃经济起飞搭建坚实的平台和支撑。

㈢要处理好发挥资源优势与刺激经济增长点的关系

甘肃有多种丰富的资源, 地理上横跨16个经度, 10个纬度, 地形多样, 省内气候、土壤差异较大。草原面积达36.57%;有野生药材951种, 居全国第二;有野生动物650种, 鸟类441种;已发现145种矿产, 探明D级以上储量的82种;有著名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有黄河、沙漠、戈壁等特色旅游资源;有酒钢、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兰炼、兰化等优势资源企业。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 紧扣国家产业布局全国一盘棋的政策脉搏, 以优势资源发展农业、牧业、水果业、矿业、工业、旅游业等, 把这些产业做大、做优, 进一步提高甘肃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特色产品的技术含量, 用高新技术武装优势产业, 支持拳头产品的高质量、高附加值;造就甘肃的基础产业, 刺激甘肃经济的增长点, 体现甘肃精准扶贫成效。

对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 第4篇

《源流》:与第一轮扶贫“双到”相比,您觉得丰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有哪些特色?

曾永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不同,一是领导特别重视,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来帮扶。各级帮扶单位,包括中直省直、广州市、黄埔区、海珠区、梅州市都高度重视,从党政一把手到部门负责同志到具体承担协调帮扶任务的人员,把丰顺的事当作单位的事,把丰顺的困难记在心中,做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到一线到贫困家庭了解、调研、谋划,抓项目的实施,不仅从人力、资金上给予保证,还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老区、苏区群众的深厚感情。

二是思路特别开阔,带着智慧去帮扶。通过长短结合、“输血”“造血”项目,既解决当前的困难、问题,更着眼长远的脱贫致富。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村情一村一策,帮扶帮到点子上,扶贫扶出生产力。注重跟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突出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致力教育帮扶,提升村民素质;跟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解决道路、水利、生态建设等问题,符合农村实际,符合群众的愿望。创新思路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问题。

三是坚持资金和资本有机融合。各级帮扶单位不但从资金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更是通过盘活资源,解决技术难题,推广最新技术,与重点产业结合,通过资金投入和项目的实施,带动物流、电商、农户产品等方面的发展;提升劳动力素质,通过创业就业技能,推动资金和资本,资本包括人力、技术、资源、其他成果的转换,拓宽了内涵,从更高的层面去推动帮扶工作。如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除了在扶贫“双到”工作中的大力帮扶外,更是借助集团优势,在白云机场、揭阳潮汕机场、梅县机场等机场的到达厅内通道、廊桥、行李等候区等人流较密集的地方设置宣传牌,进一步擦亮丰顺“中国温泉之城、中国长寿之乡、广东电声之都”等招牌,提升城市形象,营造扶贫开发、招商引资良好氛围,为加快丰顺振兴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贫困户和帮扶力量有机融合。通过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化为“我要脱贫”,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驻村干部倾注心血和汗水,以极大的热情、亲情去参与帮扶,他们的智慧和想法与贫困户的积极主动形成良性互动,形成合力。

《源流》:丰顺县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中,力争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曾永祥: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是2013年启动的。我们制定的目标就是,扶真贫,真扶贫;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到2015年,70个重点帮扶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元;基本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从全县来讲,就是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县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源流》:为了实现这些既定目标,三年来丰顺县在扶贫开发这块主要采取了哪些得力的举措?

曾永祥:2013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总结推广上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经验,务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精准帮扶。三年来,我们注重用发展的办法,聚焦项目建设,突出产业帮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力争扶贫扶到点子上。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坚持扶贫开发与培育产业支撑相结合;二是坚持扶贫开发与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三是坚持扶贫开发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四是坚持扶贫开发与改善重点民生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发展电子商务相结合。

《源流》:201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由广州市海珠区对口帮扶丰顺,那么丰顺是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发展县域经济的?

曾永祥:丰顺紧抓穗梅两市对口帮扶的重大机遇,主要表现在解决眼前困难和立足长远振兴发展有机结合。广州市海珠区对口帮扶建设海珠(丰顺)工业园,支持电声产业发展。这是全面帮扶,是从村与户的点扩大到全面推动丰顺县的振兴发展,原来是脱贫致富,现在是振兴发展。

这几年丰顺发展很快,经济主要指标持续较快发展,社会治安良好。我们现在努力抓县域经济发展,搞好产业园建设,带动投资130亿元以上。未来5年,通过产城联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温泉城;建设健康旅游休闲产业,推动农业和旅游、文化和旅游,体育和旅游的结合,把自然资源变成旅游资源,把田园、茶园和果园变成公园和旅游区。不断完善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产业和项目,使老区换新颜,苏区得振兴。

《源流》:三年扶贫即将收尾。从目前来看,丰顺的新一轮扶贫开发达到预期目标了吗?

曾永祥:可以很肯定地说,三年的帮扶,丰顺的成效很明显。从县扶贫部门统计的数字来看,7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6305元提高到6.39万元,超过了省5万元的标准;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790元提高到8200元,预计今年底可达到9000元。新一轮扶贫“双到”为丰顺未来五年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老区建设、苏区振兴、当好生力军打下很好的基础。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丰顺的关心和重视,感谢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想,没有对老区深厚的感情,是做不好扶贫工作的。

《源流》:对下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和今后的发展,丰顺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什么思考?

曾永祥:一是借助国家和省促进中央苏区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机遇;二是借助省委推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和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机会;三是融入汕潮揭,借势海西区,对接珠三角,打造文化生态旅游胜地,健康养生福地。

我们要用好原中央苏区县政策,对接好政策。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坚守生态环保和社会稳定的底线。积极创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群众的利益做到不损害、能保障、有发展。我们要当好梅州振兴发展的生力军,建成全国有影响的中国温泉之城、长寿之乡、电声之都。最大限度地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确保到2020年丰顺县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如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源流》:曾县长,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丰顺苏区未来的发展更辉煌。

对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 第5篇

据悉,自10月开展对恩施州建始县茅田乡雪岩顶村定点帮扶工作以来,长航局党委认真履行定点扶贫责任,先后选派8名优秀干部组成两批工作队驻村扶贫,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00多万元,使雪岩顶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人均纯收入从的2560元增长到的10800元,翻了近两番。

雪岩顶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综合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群众认可度全部达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集体经济、乡风文明、村级治理等显著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湖北省级生态村、绿色乡村、恩施州美丽乡村和建始县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村、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示范村、旅游扶贫试点村。

对精准扶贫的心得体会 第6篇

一、农商银行支持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转变思想观念

扶贫贷款作为国家脱贫攻坚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是农商银行加强和老百姓的沟通的纽带,农商银行要高度重视,将扶贫贷款作为支农惠农的切入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站在推动精准扶贫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高度,提升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着力构建全行扶贫、全力扶贫的工作格局,增强推进落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金融机构,简单将信贷资金发放到贫困户手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持续扶持贫困户发展,才能真正帮助贫困人群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作为农商银行要着力引导扶贫对象,树立“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意识,鼓励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和较强脱贫愿望的农户借助小额贴息贷款自力更生,增收致富。

(二)强化对接,践行社会责任

1.加强沟通对接。农商银行要多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扶贫贷款进展情况,争取县领导的支持。总行层面加强与县农村农业局对接,县农村农业局应协调和组织各乡镇扶贫工作人员,支持农商行的工作;

条线部门与县扶贫办协调对接,基层支行与所在镇政府协调对接,形成“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

同时,要主动邀请镇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在基层支行扶贫贷款发放领导小组中挂帅,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推动扶贫贷款高效发放。

2.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农商银行要对口帮扶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贫困户,每年走访慰问,给予一定的资金、物资帮助。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帮扶村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群众的幸福感。班子成员及机关中层干部积极开展与贫困户结对认亲戚帮扶活动。农商银行作为老百姓自己的银行,要积极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开展扶贫济困、慈善捐助,提高农商银行的社会形象。

窗体底端

(三)简化手续,提高放贷效率

1.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流程。按照“一简(简化评级授信)、二免(免抵押、担保人简化到1人)、三优惠(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扶贫贴息优惠)”的工作机制,“一简”即:简化扶贫贷款放贷流程,将授信和用信两个环节合并,同时将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到支行,缩短扶贫贷款审批时间;

申贷手续,从原来的8个环节缩减至4个,将夫妻双方都要到场简化为夫妻1人到场即可,同时取消影印扫描和评级、授信纸质资料,对无法采集指纹的低收入农户解除其指纹校验程序。“二免”即:免抵押减担保。对扶贫贷款尽量不要求抵押,将多人担保简化到1个自然人担保即可。“三优惠”即:贷户自主确定贷款期限。贷款户可根据生产经营周期,自主确定贷款期限,减轻贷户还贷压力;

实行贷款利率优惠。目前农商银行发放的扶贫小额贷款执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一般农户贷款执行利率9.135%,贷户一年1万元少付利息478.5元,同时省财政给予贴息优惠。省财政部门给予50%的贴息,贫困户实际支付239.25元的利息,比一般农户贷款少付利息674.25元,大大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

2.到村集中签约。农商银行要发扬“背包下乡”优良传统,主动上门服务,提前公布各村集中签约的时间,整村推进,在营业网点设立专柜、专人办理,切实提高办贷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

3.实行扶贫贷款限时办结制。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出贷款申请后,信贷人员在1-2个工作日内要给予调查、受理、办结、提高工作效率。

(四)独辟模式,创新信贷产品

1.创新信贷产品,实现信贷产品系列化。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推出“扶贫小额担保贷款”实行财政全额贴息。根据不同产业量身定制产品,建议推广“农村青年创业贷”、“兴农贷”、“妇女创业贷”“惠农新易贷”“康居新易贷”等产品。除了鼓励低收入农户申请贷款助推创业脱贫外,还要鼓励经营大户吸纳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就业,签订大户带动协议,发放5万元的大户带动扶贫贷款,助推全民创业活动开展,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

2.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农商银行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要求,在全行范围内启动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一公里”金融服务圈,大力推进离行式自助银行和自助银亭的选址、布放。实现电子机具在全县各行政村全覆盖,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金融业务,有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五)强化考核,加强投放调度

1.制定奖惩机制,奖勤罚懒。应公开扶贫贷款计划、单笔计价标准,把扶贫贷款发放工作与日常的月度业务经营考核相结合,纳入基层网点责任目标考核,并拿出专项考核资金,进行专项考核,以此提高基层支行扶贫贷款投放积极性;

同时加大调度力度,每月调度贷款投放进度,每天上报扶贫小额贷款工作进度,对投放缓慢、工作不力的支行行长进行约谈,确保扶贫小额贷款投放按计划早投放、快投放,农民早受益。

2.跟进政府扶贫部门的责任分解。要责任到人。积极建立县督查室、扶贫办、金融办、农商行等部门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扶贫工作调度会,对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即时处理,限时办结,保障精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二、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几点体会

随着扶贫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如何实现金融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确保扶在点上、根上,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银政企三方合作

1.着力打造政策扶贫。结合贫困户致贫根源及实际,发挥金融政策引导作用,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立足实际,通过鼓励新设金融服务点、实施政策优惠等为金融帮扶创造政策条件,着力打造政策扶贫。

2.政银企三方联动扶贫。充分发挥银政企三方联动效应,强化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金融机构与产业之间的联动合力,突出帮扶重点,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金融带动、推进产业帮扶。

(二)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群众对金融扶贫的正确认识

1.开展金融扶贫宣传工作。向广大群众宣讲金融扶贫与目的、意义及措施,宣传扶贫信贷政策规定、优惠条件、操作流程等,引导贫困户自愿贷款发展产业项目,放心使用贷款,到期归还贷款,实现脱贫致富。

2.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农商银行应加对大贫困户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户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

(三)加强多方联动,强化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内容涉及财政、交通、农业、林业等多部门多条线,扶贫开发项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口部门的指导支持,农商银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仍需牵线搭桥,多方联动,以农商银行金融扶贫为支点,撬动多方扶贫资源的高效运用,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为扶贫项目服好务、找好路,通过协同作业建立联动反应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项目形成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扶持方案,针对不同经营类别形成各具特色的联动扶持方案。同时,加强银行、保险、政府间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四)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强化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推广应用工作,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二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增加定向产品扶持贫困群体自力更生。三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贫困农户评级授信工作。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脱贫示范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不断提高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五)加强基础服务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第7篇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委组织部 宋伟

当前,正值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级党委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风,行忠诚干净担当之道,显初心、践使命,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脱贫攻坚的战斗中,确保打赢这场时代之战。

以梅之“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奉献精神决战脱贫攻坚。梅,春天的信使,凌寒而开,在万紫千红之时,零落却舒心一笑。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线基层干部,始终保持坚定的信仰,心里装着人民,践行宗旨意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高尚品格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为老乡们能够脱贫致富奔小康。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没有枪炮,却有牺牲,没有硝烟,却有英雄。扶贫牺牲的英雄“黄文秀”们,把青春和生命挥洒在扶贫事业中,在全面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那一刻,他们一定会露出灿烂的笑容。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无数“扶贫斗士”砥砺前行,高呼“不胜不还”的誓言,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继续书写灿烂的诗篇。

以兰之“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坚贞不渝决战脱贫攻坚。幽谷之兰,并不会因无人欣赏而放弃芬芳。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广阔的农村,面对的是广大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做好群众工作,要坚贞不渝地为人民服务,真正俯下身子、耐住性子,主动作为,不能因为群众不理解而郁闷,不能因为个别群众的刁难而撂挑子,无论群众怎么看,扶贫工作还是要做,而且要做好,不为别的,只为那颗初心,只为那份使命。

以竹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刚强勇敢决战脱贫攻坚。山中竹,未出土时节已成,咬定青山气魄与担当让它立根岩石,直至参天。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也应如竹般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刚强勇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要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以“背石头上山”的苦干实干的担当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惧,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岂能阻挡扶贫干部刚强勇敢的脚步?

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8篇

睢宁县是省级重点贫困县。双沟镇在县扶贫办指导下通过近些年来持续扶贫攻坚, 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贫困面广量大, 贫困程度不好把握, 受制于全镇经济收入总量偏小, 财力薄弱, 需要建设和发展的社会民生工程太多, 可投入扶贫开发资金十分有限等诸多因素制约。截止2014 年底, 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 000 元的贫困人口虽已基本消除, 全省新一轮贫困标准正在调研制定中……, 下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将持续推进。扶贫工作总的形势来讲依然很艰巨, 绝对消除贫困人口任务任重而道远, 扶贫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主要表现在扶贫成本不断提高、 扶贫难度不断大, 一些贫困村及非重点项目区域, 普遍存在脱贫项目缺失、产业规模小, 无业主和组织带动, 产品缺乏品牌效应, 无市场竞争力, 辐射力、带动力不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项目安排自主性相对较弱, 不能完全实现缺啥补啥, 导致一些经济薄弱村基础项目安排不足, 产业发展仍滞后, 未能充分发挥扶贫项目资金效益。扶贫对象户收益甚微或无收益, 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扶持, 未真正实现脱贫。

2 存在问题及根源

为顺利实现双沟镇提前三年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镇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 着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发展扶贫产业, 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但在实施过程中, 扶贫工作精准度下降一直困扰我们实际工作。总结如下:第一, 扶贫项目立项容易实施难扶贫项目往往需要镇级配套, 因乡镇财力有限, 多是施工方垫资, 经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资金拨付.且项目按照程序应公开招投标, 因手续繁杂、时间常, 施工单位不愿意承接项目。 例如有些扶贫项目启动资金不足, 绑住了很多贫困群众产业脱贫的手脚。第二, 扶贫项目与扶贫对象户脱节严重, 扶贫工作过于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 低收入户得不到真正受益。扶贫方式有待改进。要实现两个转变, 即把部分扶贫项目的“ 锦上添花”变为“ 雪中送炭”, 把“ 政绩工程” 变为“ 民心工程”。真正做到真扶贫, 扶真贫, 扶贫项目划大为小直接到户, 让低收入户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第三, 是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群众知晓率较低。部分群众对扶贫项目与民政救助帮困分不清, 等靠要思想严重。究其根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群众意识淡薄;二是扶贫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3 精准扶贫应着重应解决的几个方面工作

3.1 “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做好建档立卡基础工作

切实扶贫工作作风, 就要真正明白扶贫的真正意义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精准扶贫, 不能“ 手榴弹炸跳蚤”, 少搞一些“ 盆景”, 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扶贫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主义, 深入调查研究很有必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深入到基层一线、深入到群众去, 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才深入了解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实际情况, 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包括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 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基础工作对扶贫开发工作尤为重要。俗话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做不好, 其他扶贫工作无从谈起。

3.2 “ 精准”辨症贫困原因, 分类管理、稳步推进

通过实地调研, 认真分析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贫困户生活生产情况, 找出贫困原因, 为精确配置扶贫资源提供最可靠依据。就双沟镇实际情况而言, 主要致贫原因基础条件落后;自然资源缺乏, 产业基础薄弱;家庭成员老、弱、病、残, 缺少劳动力;缺资金, 无项目;文化素质低, 缺少劳动技能等等。只有搞清致贫原因的基础上, 分好类, 才能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 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有的放矢, 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3.3 “ 精准”扶贫突破口, 增强贫困户“ 造血”能力, 开发式扶贫

在对象准、情况明的基础上, 认真编制年度扶贫规划和扶贫实施计划, 根据各村情况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根据致贫原因和村民代表大会确定的群众实施项目意愿, 确定各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设内容和各贫困户的具体帮扶项目。可对精准扶贫分三个层级进行项目安排, 即首先是解决生存保障问题, 切出一部分资金优先解决贫困户的吃、 穿以及保障贫困人口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其次是解决发展条件问题, 在确保贫困户生存的前提下, 切出一部分扶贫资金来建设贫困村基础设施, 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奠定基础第三是解决发展途径问题, 即在解决了贫困户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 剩下的扶贫资金用来发展增收产业。突破基础设施瓶颈,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关键落脚点是特色产业促增收, 变“ 输血式扶贫”为“ 造血式扶贫”, 做到扶一片成一片, 扶一片富一片。

3.4 “ 精准”扶贫措施, 深入推进结对帮扶行动

各地在精准扶贫措施上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比如有的地方采取“五落实”、五帮扶措施”就值得推广, 所谓“五落实”, 即落实对象、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目标, “五帮扶”即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安居帮扶、贫困村整体帮扶, 以达到脱贫目的, 其最终就是实现精准扶贫。这就需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行动, 把精准扶贫这一关键措施落实好, 这样做能够充分挖掘扶贫资源, 整合财政扶贫、以工代赈、社会扶贫等方面扶贫资金用于经济薄弱村村建设。

3.5 “ 精准”金融资源配置, 积极 探索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融资扶贫

如何精准资源配置扶贫要扶到点上, 扶到根子上, 降低贫困发生率是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金融扶贫模式不失为是一种有益尝试, 它有利于解决低收入农户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现象, 成分发挥信贷资金经济效益, 在关键时刻能够对低收入农户起“拉一把”的作用, 以切实解决低收入户实际困难。这是件实实在在帮扶措施, 低收入户摸得着、看得见、直接受益, 也是低收入户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扶贫方式。故政府应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不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组织机构上、贷款流程上或是担保扶助上都应积极探索, 大力引导各类金融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上来。目前融资扶贫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境就是低收入农户获得贷款担保难, 导致银行不敢放贷, 主要原因是怕承担违约风险。所以探索设立专业性扶贫投融资主体或专业扶贫担保公司来解决这一难题应是一个好办法, 这样就能够彻底消除银行顾虑, 更好为贫困片区投资开发及低收入户获得贷款提供信贷支持。个人认为这也是今后扶贫开发应积极探索主要方向。

摘要: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 扶贫面不断收窄, 扶贫形式及内容日趋复杂, 扶贫任务日益艰巨, 扶贫开发已驶入了的“深水区”,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扶贫开发工作主旨就是帮助扶贫开发对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脱贫致富。实施精准扶贫是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 “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即“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 实行精准扶贫, 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如何发挥精准扶贫“定位仪”和“瞄准器”的作用至关重要, 采取精准识别、精准辨症、精准实施和精准脱贫等一系列措施, 畅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让贫困户真正得实惠, 获收益, 才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我镇扶贫工作实践就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作如下几点思考。

上一篇:出单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期末试卷软件工程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