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2024-07-28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6篇)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第1篇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设计理念

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根据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分析

从教材结构上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必修二专题四的第一单元,是综合讲述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基础,是对于必修一和必修二知识点的简单总结。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的前期,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对于新知识有很强的渴望,也乐于接受新鲜知识,但是对于知识性的总结归纳能力不够,需要教师从旁指导,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性质和冶炼方法及其原理;2.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和理论。 过程与方法

1.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2.认识化学在新物质创造中的作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景及对人类的贡献;2.深刻的认识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

五、教学重难点

难点:1.化学学科的些基本的化学原理;2.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 重点: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问题引导 讨论等方法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花一个课时(40min)三个环节进行 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认识到化学科学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体会到化学科学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流。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是人类逐步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合成、创造更多新物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自然学科的中心学科。[板书]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引入]拥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能进入五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可这把钥匙的铸造却是艰辛的、漫长的。

 环节二:新知探索,知识整理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重点一:人类对金属的制取使用研究。

金属冶炼是工业上将金属从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中还原出来的生产过程。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总的说来,金属的性质越稳定,越容易将其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金属冶炼的方法主要有:

(1)热分解法 材料1炼丹术与汞的制备:热分解法 HgS 对于不活泼金属,可以直接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2)热还原法 [材料2] 湿法炼铜,[材料3]古代炼铁:还原剂还原法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金属,通常是用还原剂(C、CO、H2、活泼金属等)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3)热还原法 [材料3] 热还原法冶炼金属

我国古代的炼铁技术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的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的火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4)电解法 [材料4] 电解法冶炼金属

活泼金属较难用还原剂还原,通常采用电解熔融的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冶炼活泼金属。对于“交流与讨论”的问题(1):金属越活泼,则被广泛利用的时间就越晚。(1)冶炼金属的方法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阅读资料] 阅读教材第92-93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过渡]化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帮助人们更深刻认识物质世界,19世纪,化学理论的建立使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20世纪,现代物理技术、测试手段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化学科学又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重点二:化学理论的发展与观测手段的更新: 阅读教材第92-93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化学科学中有哪些重要基本理论 ?

(2)在人类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观测仪器 ?(1)化学科学中重要基本理论: 道尔顿:1808年提出原子论(近代化学建立的标志)阿伏伽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假说

路易斯:1928年提出价键理论(现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门捷列夫:②元素周期律——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 质量作用定律——奠定了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基础(2)微观结构观测仪器

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技术就可以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具体过程:

(1)什么是经典分子论?谁提出的?

道尔顿的简介,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2)谁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什么是周期律?有何意义?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门捷列夫的简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意义

(3)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4)谁最先合成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有何意义?

维勒合成了尿素,打破传统的有机物不能人工合成的观念;

[过渡]人们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请看教材P93的内容,并请同学们交流与讨论。重点三:人类对酸碱概念认识的发展。[学生活动] 阅读书本P93提供的资料“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并进行汇报。

生1:17世纪前,人们凭感觉认为有酸味的物质是酸,有涩味且溶液有滑腻感的物质是碱。

生2:17世纪末波义耳,使石蕊试剂变红的是酸,使石蕊试剂变蓝的是碱。

生3:之后拉瓦锡根据物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来定义,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物为酸,金属氧化物溶与水生成物为碱。

生4:1883年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是酸,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

生5:1923年质子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布朗斯特和劳里: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是碱;若某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称之为酸碱两性物质。写出:

1.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2.NaHCO3溶液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依据酸碱质子理论,HCO3是否可称为酸碱两性物质?

课堂小练-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所有的弱酸根都是碱 B.酸式弱酸根既是酸又是碱 C.不可能一种物质既是酸又是碱 D.氢氧根是碱

课堂小练-2: 惰性电极电解熔融NaCl与电解NaCl水溶液的比较

-+

+

+

Cl2易与NaOH反应,使得Cl2与NaOH的产量均降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阅读课本P96,回答:在粮食增产上科学家提出哪些不同的建议? 增产粮食: 1.生产化肥; 2.利用基因工程育种; 3.研制杀虫剂、除草剂; 4.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

德国化学家哈伯因发明合成氨技术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产化肥,使粮食大量增产:此图为本世纪初世界闻名的德国物理化学家,合成氨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赞扬哈伯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

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

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发明杀虫剂DDT获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化学家米勒首先发现DDT具有杀虫性能,1944年后DDT被广泛用作杀虫剂,有效 的控制了虫害。米勒因此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

DDT这一历史上著名的杀虫剂仅仅使用了20年,便逐渐在全球内遭到禁用,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发“错”了的诺贝尔奖。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化学反应,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能量传递效率为90%~98%。利用基因工程育种

生物固氮研究的前景:将固氮基因转移到非豆科粮食作物的细胞内,在固氮基因的调控下,让非豆科粮食作物也具有固氮能力。这一途径叫做固氮基因工程。医学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

[课堂小结] 在人类研究物质结构的历史上,人们先后使用了光学、电子、扫描隧道等显微镜,现在,人 4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们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了对原子的操纵。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环节三:习题训练,新知巩固:

1.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对其认识中不正确的是(C)

A.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人们可以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B.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人们可以制取更多物质,丰富物质世界 C.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化学对此无能为力 D.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2.某学生想制作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通电时,为使Cl2被完全吸收,制得有较强杀菌能力的消毒液,设计了右图的装

置,对此,下列有关电源电极名称和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B)A.a为正极,b为负极;NaClO和NaCl B.a为负极,b为正极;NaClO和NaCl C.a为阳极,b为阴极;HClO和NaCl D.a为阴极,b为阳极;HClO和NaCl 3.钠多以资源丰富的NaCl为原料来制备,下列方法中能够制备出金属钠的是(D)A.加热NaCl晶体 B.用金属钾置换NaCl溶液中的钠离子 C.电解NaCl溶液 D.电解熔融的NaCl 4.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NaCl和NaCl水溶液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B)A.阳极均生成Cl2 B.阴极均生成Na C.Na+均向阴极移动 D.阴极反应均发生还原反应

八、个人反思

1、本节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所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

2、问题设置还需考究;

3、课堂内容太多,书本知识太浅,需要加入适当拓展,拓展的难度不太好把握。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第2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苏教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单元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4.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内容,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化学家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在化学家眼中,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呢?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第3篇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对知识的教授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 所以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显得至关重要.

1.分清轻重, 把握难易

必修课程是在初中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 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选修内容是在必修的基础上的延伸与提高, 也就是说教师应以必修课内容为教学重点, 并用必修课中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来指导选修课程的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做拓展与提高.所以教师在教授内容和学时分配上, 要严格遵循以基础为本, 以扩展为辅.首先必修内容是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达标: (1) 化学基础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元素周期律为分类基准, 以金属和非金属分类, 着重于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 还包括其提取方法和应用.紧密地联系现代社会的实际, 如日常生活、环境资源、材料、卫生健康等等, 并与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和科技新成就相结合. (2) 物质微观结构、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这部分在《化学1》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理论及其有机化合物获取和应用等.并进一步深化了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所以, 必修课程必须突出其内容的核心性和基础性, 体现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习方式的引导和化学观念、价值的教育;强调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倡导通过多次的学习, 螺旋上升, 逐步实现.此外, 必修课程还应结合当前科学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 引入所学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心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化学问题.

苏教版必修和选修内容结合紧密, 环环相扣.选修内容在必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拓展.所以对于选修内容的授课安排, 可以适当以专题课和任选课的形式实现.专题课以课题形式综合组织各单元内容, 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知识点, 在巩固了必修内容知识点的同时, 又使学生能在较高的起点上, 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入提高.任选课是借鉴于大学课程的一种方式, 可以根据各单元的知识内容以课题的形式设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选择性地学习, 给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使他们获取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必修和选修内容难易的梯度是客观存在的, 选修内容有的甚至渗透了大学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授课内容中要控制知识的层次和深广度.根据知识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来采取不同的内容组织策略.然而没有梯度就没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较容易的内容学习,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选择相对难度较大的.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层次的知识, 并明确自己的学习深度, 为更加深入和提高的学习打下基础.

2.抓住知识主线, 贯穿整个教学

要更好地利用教材, 发挥其必修选修模块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中的衔接是成败之举.

纵观整套教材, 选修教材的内容在必修内容中逐渐延伸, 并分别细化和深化.例如, 《化学与技术》专题二“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和《实验化学》课题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就是从《化学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的“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的延伸.《化学2》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与《有机化学基础》中各专题相对应等等.

所以抓住知识点的主线, 是教学中的主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从回忆必修内容知识入手, 由物质相同性与相似性、递变性与差异性、个别到一般、个体到整体等规律, 逐渐渗透到选修内容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将必修和选修的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 使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很自然的过渡到更加深入的学习中去.

例如, 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 对所学的物质结构和反应类型进行对比归类, 从乙醛, 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扩展到醛类和羧酸类的性质, 对比乙醛和乙酸, 可推广到醛类和羧酸类的结构和性质差异性.学生可以以此知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可由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入手, 以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结合官能团与其他基团, 从而来推测有机物的性质.

又如, 《实验化学》专题一的课题一“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就引入了《化学1》中的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包括氯气制取以及其氧化性、溴和碘的性质及离子检验、物质的鉴别等知识点, 还有《化学1》中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离提纯 (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 , 物质的检验和《有机化学基础》中烃的衍生物卤代烃的性质知识点.将必修内容有效地组合综合应用也是选修教材的一大亮点.这样学生可以对必修课程内容更加印象深刻, 并对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实际应用, 使其知识结构层次化、丰富化、综合化、系统化.在此过程中还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像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实验及活动教学

1.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回顾以往应试教育, 实验课和活动课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教学中学生都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实验授课, 实验课的课时安排少, 并以观察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为主, 在实验课中没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为重点.

在苏教版必修与选修教材中都编排了大量实验, 必修模块实验是以实验技能培养和现象验证为主, 意在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以及通过实验对知识加深印象, 为所学习的知识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运用实验来验证化学知识, 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选修模块的实验是以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典型代表物的相关实验入手, 来设计实验方案, 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 系统地深化认识.

选修部分的实验有单独一册《实验化学》作为教材.《实验化学》是依据必修基本内容来编排, 并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实验化学》所设计化学实验在知识、方法、技能上要求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于各学习模块较高.这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思考和相互之间的讨论、协作学习, 同时也更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中积极给予帮助和指导.《实验化学》涵盖了包括拓展课题在内的30多个实验课题, 要如何在完成了必修实验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合理安排如此大量选修实验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解决: (1) 与必修模块实验穿插.选修模块的知识点都是从必修知识点中发散出来的.所以在进行相同相似知识必修实验的同时可以将该部分选修实验适当地穿插进去, 这样能做到从浅到深, 从窄到广的推进, 学生也乐于接受, 可激发其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 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与时间.选修实验中添入了许多远超过必修学习范围的知识群, 对于实验所需知识的预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来获取.并且实验结果的整理和讨论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完成. (3) 与考试密切结合.近些年的考试中, 实验推理题的分量和难度逐渐增大, 可以将部分会有考点出现的选修实验融入考试复习过程中, 这样既有利于缓解考试复习紧张乏味的气氛, 还能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成果.

2.活动教学

传统化学教学很少有专题活动课开设, 许多教师更认为此举为浪费时间, 不如多上几节习题课.传统教学只顾知识的巩固, 不注重于学生研究性和探索性能力的培养.苏教版选修教材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6册选修教材都在必修的基础上编排了许多实际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专题.这些专题的学习除了可以结合必修课程在教学课上完成之外, 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开设研究性、探讨性的活动课来学习.根据选修教材的内容来开设多个不同的专题, 可以按学生的兴趣自由分组选择自己有兴趣和偏好的专题.在一段时间内自由查阅和整理专题相关资料.在活动课上交流, 探讨并提交成果.成果可以小报告、小研究性论文、设计实验方案、幻灯片展等形式呈现.在这种自主性学习之后, 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 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 并在此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综上所述, 在新的素质教育中, 选修也显得同样重要.在必修和选修的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 进行分层教育, 充分体现受教育的选择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抓好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衔接, 促进基础知识的深化与分析, 使必修课和选修课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既充分实现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目标, 又让每个学生的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样才真正达到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 使高中化学教育改革有效落实和实施.

摘要:新教材的改革在内容以及编排格局上有显著变化, 必修与选修的矛盾也突显出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方面对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层次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必修,选修,高中化学,新教材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必修)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 (选修)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2

课改的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好几年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苏教版新教材比较于人教版和以往教材,有一个形式上很大区别就是栏目设置名称众多。起初笔者也不以为然,以为是换汤之举,无非是区别起见。但实践之中,逐步感觉栏目功能的开发对于教学策略改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仔细品读栏目的名称和内容,可以感受到编辑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感受到新课改担当起素质教育赋予的责任所在。就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栏目设置及其功能开发,笔者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几点直观见解

新教材以十个栏目设置支撑起整个必修教材的全部,佐之以一定的视频、作业、总结,形成了必修内容的整体。这十个栏目主要是: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资料卡、交流讨论、化学史话、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当然还有一些诸如“你知道吗?”等铺垫式标题和仅出现一次的“调查研究”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首先是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符合建构主义理念。有着明显的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表象走向实质,从零碎走向系统的倾向。其二是适应知识点的层次性展示,既为必修知识的常识性掌握创造了直接的载体,也为后面的选修系统化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强的框架式支撑。其三是有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为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详略提供依据,更为学生自学提供一扇可以开启的门。勿用置疑,目前务个版本的教材都比较突出地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同时栏目的设置也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社会化功能。其四必修教材让所有学生特别是不选修化学的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感受到化学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高新科技,有着美好的未来。如果说选修是一幅写真集,那么必修就是一幅写意画,而其各个栏目就是那幅画上浓淡自如勾勒山水的墨迹。

二、几点功能分析

“信息提示”、“资料卡”都是直接提供现成资料给学习者,基本上属于灌输式学习,当然这两者也有区别。“资料卡”的内容基本上属于识记范围,主要是一些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学习工具。“信息提示”则主要为学生深化相关内容,及时提供一个通达的桥梁。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甚至起到点题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者的自学和合作学习。

“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都属于知识点整理,前者延续了过去教材对于知识系统的梳理归档,并通过适度训练进一步固化,适合于学生预习复习。而后者则主要是罗列知识点为主,为学生复习时提供条理式快速浏览型知识回顾,识记熟悉的功能非常突出。

“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有一定相近的功能。前者主要是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做为主,后者通过观察实验,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式和思维习惯,以悟为主。前者从实验内容和环境条件看是比较简单或者说专业要求不高,便于学生亲自动手,属于“实践型”活动。后者则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适当作助手,有些内容可以直接组织观看视频,属于“思维型”内容。“活动与探究”既然用探究来命名,就是要求教学中一是要组织学生参与或者分组操作。二是要依据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即从假想→制定方案→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初步结论→研讨结果的程序来完成。三是一些已经定论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而不能敲边鼓,不得要领。这个栏目的完成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适度组织学习小组,适当的内容适当的形式,该演示的演示,该视频的视频,该讨论的讨论。当然方式的选择不是越新越好,切忌花架子弄龙灯,图一时热闹,一切以学生的掌握为准,以时间效益最大化为准。

“问题解决”是以巩固为主的训练栏目。其内容涉及到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演示实验现象分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机物性质规律深入阐述等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必修化学较深层次的概念、规律的推衍归纳。是学习能力在中等以上学生必须把握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把手。

“交流与讨论”涉及的知识难度要求不大。主要功能是启发学生旧有的知识,或者是对一些现有知识的应用。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此栏目的功能发挥是任重道远的,但从目前教材的实验来看,此点几乎难以感觉到。

“拓展视野”是能够体现化学专业特征的栏目。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丰富,同时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也有所体验,特别有利于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衔接。大部分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化学教师和对化学学有余力者,能够初步感受学科的生活化、科普化、生产化的天然魅力。

“调查研究”在最新的必修教材中只出现一次,内容涉及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光化学污染、氮氧化物对臭氧层的影响,并要求以篇小论文的形式交流完成。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足也很明显。栏目过于孤单,两本必修教材只出现一次,何况类似可以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很多的,如生活中的氧化铝、漂白粉与净水等等。此内容完全可以归入“交流与讨论”或者“拓展视野”。当然这栏目明显地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有这方面的连接吧。

三、几点调整建议

从苏教版的必修教材看,笔者建议一些内容的栏目可以适度调整。

①过氧化钠的知识放在“资料卡”中不妥。要么直接放在选修内容中,要么放在必修的“拓展视野”中。“资料卡”的功能很宽范,但是实际教学中给人以“矮化”之感觉。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也有类似情况。

②Fe3+的检验、NOx的性质放在“信息提示”中,可否考虑适当更改。Fe3+的检验是铁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且教材也以一定的篇幅组织进行“活动与探究”,因此其检验方式应该以正式结论形式放在活动之中,而不必游离其外。第四专题第二单元的“信息提示”中介绍了NO2、NO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医学作用,后面接着又介绍了氮氧化物对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影响。这个内容是联系生活生产的,是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建议将其合二为一。

③原子模型的演变置于“交流与讨论”中,篇幅太长了,其实际意义未必能如作者初衷。这部分内容说多了,学生发懵不理解,说少了又有不敬前人之嫌,其实初中化学对此已经说明详尽,因此建议压缩其内容,并放在“化学史话”中。

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高一新生学习化学比较早接触到的物质制备方法,放在“化学史话”栏目,有形同儿戏之嫌。至少应当放在“信息提示”或者“观察与思考”之中。必修部分物质的实验室制法毕竟比较少的,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必修2最后“资料卡”中“熔融氯化钠与氯化钠水溶液的电解”可否把第二专题有相关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内容并入一起,全部置于后面。

⑤建议在“化学史话”栏目中增添一些中国古代化学的成果,如曾经高考过的“地康法”制氯气、青铜的冶炼、陶瓷发展史等等,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1、在人类认识的金属元素中,铁、铜是较早被人类认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两种金属。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传统模式,而是从人们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对“它们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类如何获取这些物质?”的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化学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在本单元有关铁、铜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把实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新问题,将探索引向深入。在实验探索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确定实验目的,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加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3、本单元的第一部分从铁、铜的存在和提取着手,介绍了它们的冶炼方法,回顾比较了铁、铜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不同价态的铁元素之间的转化,使学生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更完整、更系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Fe2+、Fe3+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学会用图示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别Fe2+与Fe3+。系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的交流与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比较并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根据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从实验中总结经验以

获得自我探究乐趣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列表比较和图示联系的方式,在了解、掌握Fe2+、Fe3+的性质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Fe2+、Fe3+的性质及相互转化

2、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别Fe2+与Fe3+ 难点: Fe2+、Fe3+的性质及相互转化;“铁三角”关系的构建

五、教学过程

[引言]:大家好,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的方法,也一起学习了铁和铜的物理性质。

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首先,请同学们完成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请一位同学上来写。

[板书]:Fe+HCl Fe+CuSO4 [学生活动]: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演示实验]:铁粉被磁铁吸引

[教师讲述]:铁粉被吸起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串铁粉,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铁还容易被磁化 [板书]:铁和铜的物理性质

[教师提问]:铁和铜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交流与讨论]:请同学们讨论并完成书本P72页“交流与讨论”。[教师活动]:巡视并改正错误。并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氧气、氯气等氧化性强的氧化剂能把铁直接氧化到+3价;而氢离子、铜

离子、银离子等氧化性较弱的氧化剂只能把铁氧化到+2价,在反应中铁单质表现出的是还原性。

[板书]:

HCuAg+

2+

+

Fe

Cl2

O2

Fe2+

Fe

3+

[设疑]:Fe2+与Fe3+能否相互转化呢? [学生回答]:能

[教师提问]:要把Fe2+变成Fe3+,需要加哪类物质? [学生回答]: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要加氧化剂 [教师提问]:那具体哪种可以,有谁知道吗?

[学生回答]:Cl2、O2应该可以,因为Cl2、O2氧化性强能把铁单质直接氧化到+3价,应该也能将Fe2+氧化为Fe3+

[教师讲述]:好,我们来试试。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Fe2+与Fe3+区别方法,含Fe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能看到溶液变血红色,而Fe3+加入KSCN溶液不变色。

[指导学生实验]: Fe3+的检验

[教师讲述]:知道了如何检验Fe3+以后,你们桌上有新制氯水,你们能否设计实验验证Cl2能否使Fe2+变成Fe3+呢?

[学生回答]:在溶液中加氯水,在加KSCN溶液,如果变红说明有Fe3+。[提出问题]:这个方案严密吗?

[学生回答]:不严密,假如Cl2不能把Fe2+氧化为Fe3+,而原溶液中原来就有Fe3+,则加KSCN溶液,也会变红色。

[教师提问]:如何优化上述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先加入KSCN溶液不变色,再加氯水,如果变红说明Fe2+变成Fe3+了。[教师讲述]:对了,你们自己就来验证一下氯水能否使Fe2+变成Fe3+吧。[指导学生实验]:氯化亚铁加KSCN溶液再加氯水。[学生活动]:记录方案、现象

[设疑]:我们知道Fe2+能变成Fe3+了,那反过来可以吗? 若Fe2+能变成Fe3+,应加氧化剂还是还原剂? [学生回答]:还原剂

[教师提问]:对,我们知道金属一般都具有还原性,现给你们铁粉,你们设计一下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先在有Fe3+的溶液中加KSCN溶液,再加铁粉,如果红色褪去,说明铁粉可以使Fe3+还原为Fe2+。

[指导学生实验]:氯化铁加KSCN溶液再加铁粉。

[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Fe2+与Fe3+能相互转化,要使Fe2+变成Fe3+需要加氧化剂,使Fe3+变成Fe2+,加还原剂

Fe

HCuAg+

Cl2

2+

+

Cl2

O2 Fe[板书]: 2+

Fe

Fe

3+

[教师讲述]:氯气可以把Fe2+变成Fe3+,那其他氧化剂如氧气可以吗? [学生回答]:可以

[教师讲述]:已知双氧水能使Fe变成Fe3+,那能把Fe2+变成Fe3+吗? [学生回答]:可以

[设疑]:铁可以把Fe3+变成Fe2+,那其他金属可以吗,比如铜?我们来试试看。[指导学生实验]:氯化铁加KSCN溶液再加铜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书本P73页“活动与探究”;P74页“活动与探究”。[教师讲述]:在制作印刷电路板的过程中常利用铜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大家看P74页图3-13。

[教师小结]:结合板书“铁三角”讲解铁与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写出各步反应方程式。随堂检测:

1、能与Fe3+反应且能证明Fe3+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是:()

①KSCN

②Fe

③FeCl

2④NaOH

A.④

B.①

C.③

D.②

2、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 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

加入足量氯水

加入足量KMnO加入少量KSCN溶液

A.①③

B.③②

C.③①

D.①②③

六、教学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是学生常见的铁和铜的性质,在他们知道的基础上加深,应该更容易被接受,主要是“铁三角”的关系难以建立,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日常生活的常识及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构建及理解“铁三角”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亲手实验获得的结论印象比较深刻,且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所以尽最大能力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验的机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第6篇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二、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 注》。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率()赂()秦耶 暴()霜露 思厥()先祖父 与()嬴

洎()牧以谗诛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读

1、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 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2、研读第一部分

(1)重要词句:

兵不利(兵器)赂秦而力亏(连词,承接)破灭之道(途径,引申为原因)六国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丧,率(全,都)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研读第二部分

(1)重要词句:

秦以(用)攻取之外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 固()不在战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然后()得一夕安寝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以地事()秦 此言得()之()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不赂秦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

智力()孤危 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名爱其地

刺客不行()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文段分析: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对比论证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七、作业:背诵第1-4自然段,能默写并翻译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背诵

二、文本研读

1、研读第三部分

(1)重要词句:

封()天下之谋臣 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日()削月()割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文段分析: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课文总结: 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四、字词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

“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五、作业:背诵全文

课课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ì)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ù)思厥(jué)先祖父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至于颠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翻译下列各句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以赂秦之地封„„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上一篇:巴迪乡财政所政风行风评议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经侦大队立案标准